蝙蝠和雷达(模板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6:57:05 |
- zdfb |
- 8页
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写总结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空泛的陈述。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效率,真正享受生活。
蝙蝠和雷达篇一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2、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 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 嘴巴无线电波 超声波 荧光屏 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 结果 。
试验结论。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 )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
蝙蝠和雷达篇二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篇三
而我今天还想给予她一个发自内心的形容词语:美丽的老师。
是的,的确是美丽的老师,她的美丽不是缘自于外在的仪表多么的端庄,引人,而是源于当她沉醉于她的课堂教学中,她的举手投足间,所散发的一种智慧,亲切交谈中所透露的一种激情,还有与文本水乳交融的一种诗意。
这样一种美丽的界定,缘自我今天目睹的课堂教学。一堂《木笛》。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而它感人的情怀不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陈词,而是如忧怨的笛声般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中国的水墨画般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委婉叙述,怎样给予孩子,怎样引领孩子?王老师给予了孩子一个诗般的课堂。《木笛》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一种时刻,成了一首婉约的诗。
一、委婉——是它的意境。
这是情感浓烈但表达委婉的诗。不管是开场,还是中间的交流、品读,王老师总用她充满深情的语言在营造一个婉约的课堂意境,一种与文本贴近的情思缓缓流淌的课堂。王老师的课从默契的话题开始,她娓娓地道来:“默契,是不知不觉地心灵相系,是一种合拍,譬如老师与同学,与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自然合拍”“是的,王老师读着读着,有很多人、很多景很多物鲜活地跳跃在脑海中……”“同学们,你能从文字当中去感受此时、此景此境?去感受其中流淌的旋律吗?”这些娓娓道来的言词,正引着孩子踏进一个诗般的`课堂。婉约——一种切合语文美丽本质的特性,一种于木笛的文风肌肤相亲的味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断弥漫,扩散,这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一种美的享受。
二、回环——是它的旋律。
这是一堂把回环演绎到极致的课堂教学。情感课堂中我们常常见识到语文老师层层推进,运用回环的教学手段。他们不断层递地回到起点,每回复一次,情感提升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而王老师的回环是一个令人叫绝的回环,它遍布了整堂课的教学,成了课堂的主旋律。从文章景物的零星的记忆碎片捡拾开始:一起来读读课文,哪些人哪些景哪些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文章重点语言词语的品读让这些重点的人物、景物显得鲜明深刻。于是,在这基础上,王老师用文章的整个情节作牵引,开始了整个文本的回复。教师牵引,学生反复的扣击相关的重点篇章,从考场上的朱丹,到纪念碑前的方阵,从方阵中的莹莹光亮,到此时此刻团团纷扬的大雪,再到那阵在天地间翩然回旋的悲凉凄切的笛声,一遍遍,反反复复,层层推进……王老师带领着孩子在《木笛》的意境中忘我地旋舞,一遍遍又一遍遍。而情的波澜在语境、意境、情境浑然一体的汪洋中越来越烈,越来越浓。在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木笛世界里,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生硬肢解,可那文字已经深深烙在学生的记忆里;在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木笛世界里,没有对人物情感的标签式的张贴,可人物的形象已经高高的树立起。的确如王老师所言:她的课堂是感性、灵性、悟性交融的课堂,是将意象融入意境,着眼于文本的艺术整体的课堂,是诗的课堂。
三、情感——是它的生命。
四、音乐——是它的呢喃。
也许,很久的一段时间,我都难以忘却这支醉人的《木笛》。也许,对我来说,诗意的课堂是水中月,镜中花,但木笛的悠扬笛声却吸引着我去渐渐靠近她,触摸她。
蝙蝠和雷达篇四
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篇五
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2、质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生读课题)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生词。
蝙蝠、飞蛾、蚊子、苍蝇、铃铛、障碍物、荧光屏
清朗、敏锐、横七竖八
捕捉、避开、揭开、推进
4、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蝙蝠的飞行,以及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5、相继找出相应的段落。
1、自由朗读
2、小组合作填表: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小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1、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除了蝙蝠,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拥有神奇的本领,从他们身上,我们人类也受到了许多启发。出示“资料袋”。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找一找自然界中的生物还有哪些神奇的本领,想一想,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过学习到什么?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试一试,自己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作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比和展示的内容之一。)
蝙蝠和雷达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课前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课件出示朗读,学生闭着眼睛听。)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屏幕出示蝙蝠)认识它吗?[蝙蝠(齐读正音)]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初读的感受。
1、同学们真会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下面就带着你们的问题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带着笔在课文中画一画写一写试着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读后汇报,指名同学说说读后知道些什么,开始指名中下一的学生回答,课文的大概内容指名较好的同学回答。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句话并说说理由。体会科学家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仔细品味“反复”和“终于”。
2、哪些句子是描写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读读并说说理由,用“即使……也”仿照着说说话。有新问题吗?(蝙蝠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3、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张实验表。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蒙上眼睛铃铛不响不靠眼睛。
第二次塞上耳朵铃铛响要靠耳朵。
第三次封住嘴铃铛响个不停要靠嘴。
4、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夜间飞行不用眼睛,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有新问题吗?(怎样配合探路的?)接着再找找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指名同学起来说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解说。
5、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启示把雷达应用到飞机上,读读相关的段落。模仿老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上画一画边画边说。让同学演示演示,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来解说解说。飞机就能在夜空安全驾驶了。
6、观察板书说说发现了什么?说说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再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所以课题用“和”联系起来。
四、巩固课文,齐读课文。又从课文中有哪些新体会。
五、总结: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嘴 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耳朵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篇七
将《蝙蝠和雷达》这篇科普小短文教出语文课的味道,在上午连续两堂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投入快乐而有效的学习中,回顾如下:
一接触课题,我便开始“做文章”,认识“蝙蝠”的字形,初步了解“蝙蝠”这种动物,了解“雷达”这种装置的特点,二者以“和”连在一起,课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呢?有效提取查找的资料,有效提问题,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文章篇幅不长,结构也清晰,加上提前预习,总分总的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每个孩子都很清晰。如何用简短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我采用几种方法,一结合课题说一说;二是读文找出中心句;三是结合板书强化说。对于查找中心句,由于是初读,由不精确到精确的概括还需要引导——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模仿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使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学会概括,学会在初读时建立文章结构,需要每节课强化,需要教师点拨,给予方法,以便举一反三。
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何呢?抓住“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个句子引导孩子充分品读感悟。设计了几个层次,效果不错。1.结合问题,找句读句。2.结合理解,指导朗读。你觉得蝙蝠飞行本领怎么样?夸一夸,读一读。3.比较句子,关注句式。去掉“即使..也能..”不影响表达意思,但表达效果却不一样,你发现什么?引导孩子关注后面通过“个例”的补充说明,更能表达蝙蝠飞行的本领了不起。4.运用句式,落实练笔。孩子们有了前面的充分学习,写的句子还是不错的。如“蝙蝠飞行的本领可真厉害呀!无论在漆黑的山洞还是在茂密的森林,从来没见过它和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极细的蜘蛛网,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潜入词语,潜入句子,充分品读,抓住一线,充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就是语文的味道。
关于三次试验的内容,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内容就摆在那儿,一个表格,一番默读就能呈现。我把重点放在,三次试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发现什么?一是详略的安排,后两次的试验略写,避免重复,简约而不简单;二是用词的准确性,动作的词值得品味。”关于实验结果,我注重两点,一品读词语“反复研究”,二是创设情景读,试验结果得来如此不易,快快开个“新闻发布会”吧,引导孩子们多读,这也是文中重点要了解的内容,我则把“发布”的内容,以板画呈现出来,更直观地强化理解。三是关注过程部分的结构安排,又一个总分总式的结构安排巧妙地结合在里面。
文章的结尾,采用“创设情境,迁移练笔”的方式得以落实。情景:在漆黑的夜晚,蝙蝠遇到一个陌生的“家伙”,没想到这个“家伙”竟然和他打起招呼:“嗨,蝙蝠老兄,你认识我吗?”引导孩子们写一写两者之间的对话,孩子们兴趣很高,写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如此设计,巧妙地把文章的重点内容,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雷达工作的原理得到巩固和强化,有情趣也有实效。
都说“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也惹人嫌”?呵呵,只要用心设计,有效落实,课堂也可以使充实的,快乐的。
蝙蝠和雷达篇八
学段/学年:小学四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18《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课前大量阅读有关蝙蝠和雷达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讨,与他人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初步学习探究。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
三、学习资源。
1、多媒体课件内容:
(1)激发兴趣,电脑出示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画面,并配音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电脑演示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示意图。
(3)电脑演示雷达的工作原理。
2、参考书目。
《动物大百科》、《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电脑出示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画面,并配音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个问题如同导火线,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让学生诵读课题,学生会产生疑问: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读通课文,确定研究内容。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等问题。]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是本节课要弄清楚的内容。
(三)探究实践——细读课文,小组合作研究。
围绕问题,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画一画重点词句,查一查资料,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工,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别就某个问题做更多的钻研,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在理解“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抓住这个重点句子进行了理解。结合课文第六段,采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了蝙蝠探路的示意图,知道了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在学习中有学生提出:既然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讨论交流。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了自主探究。
(四)展示交流——再读课文,产生研究体验。
同学们通过学习,已经弄清了哪些问题呢?现在请各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们可以补充,提出建议。
生1:我首先弄清楚了科学家是怎样做三次试验的。他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没有撞响一个铃铛。第二次是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飞。结果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铃铛也响个不停。
生2:我觉得他说得不准确,我来帮他补充。科学家做试验是在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应该讲清楚,那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蝙蝠在里面飞撞上或没撞上铃铛才能说明蝙蝠探路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生3:第一次试验告诉我们蝙蝠探路不是用眼睛,第二次试验告诉我们蝙蝠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告诉我们蝙蝠探路与嘴有关。最后得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由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得出结论]。
生4:我首先就找出文中的这个句子来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先查字典弄清了配合就是指各方面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再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就是指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共同发挥作用。再来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由结论再去学习三次试验。]。
生5:我是通过学习第六自然段知道蝙蝠是怎样探路的。我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来了解课文内容]。
生6:我是采用画图的方法来学习这一段的。(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图画边演示边讲解。)。
生7:我也是采用画图的方法学习的,但是我画得和他画得不一样,我是这样画的,(学生到讲台前画出了蝙蝠探路的示意图。)。
生8:我补充一点,我从书上知道蝙蝠能从嘴里发出超声波,它的鼻孔也能发出超声波,但主要是从嘴里发出的。
[采用画图的方法理解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生10:我查阅了资料,知道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据科学家研究,蝙蝠视力虽差,但眼睛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蝙蝠只有在眼睛看不到东西时,才从它的喉里发出很强的超声波。发出超声波是一个耗能过程,时时刻刻的耗能对蝙蝠本身是不利的,用超声探路飞行也只能在大脑产生“黑白”图象,而用眼睛观察,才能得到更真实的“彩色”图像。蝙蝠一般采用“交替”使用眼睛和发射超声波的方法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课文,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时师生评议研究方法,概括出:“我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进行探究,采用了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画图,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次研读第7自然段。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弄清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等问题。
(五)自主发展——拓展课外,延伸表达。
教学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习惯。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学生从《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找来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吸收了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真让人刮目相看。
学生交流例示:
生1:人们根据乌贼遇到危险释放黑色液体,诱骗进攻者上当的原理,设计了鱼雷诱饵。
生2:人们模仿蛙眼的结构制成了“电子蛙眼”,用来识别飞行中的飞机和导弹,为军事侦察。
生3:人们根据盐腺的构造原理,研制了“仿生海水淡化器”解决了海水淡化问题。
生4:根据鱼鳔的工作原理,博列里制造了潜水艇。
……。
教学体会:
本课例贯彻了新大纲精神,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打破了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格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刺激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新课开始,用电脑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学习效果很好。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能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时再围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问题,画重点词句,查阅资料来学习课文。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弄清了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等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学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的能力。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组织学生接触无限广阔的信息资源,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投入,收集各种信息,并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了蝙蝠眼睛的作用,蝙蝠的嘴和鼻孔发出超生波等对本节课有用的资料,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例子,学生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这样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本课例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充分展示了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的过程,是一节探究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蝙蝠和雷达篇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次试验方式及试验结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蝙蝠探路方法及雷达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有关内容。每四人小组分发一张试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2、通过上节课学习,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还可以怎么说?(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师板:启示)。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蝙蝠飞行特点的句子。
(小黑板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旧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自由读、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反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4、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默读4~6自然段,看看三次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边读边勾划有关句子。
5、(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这儿有张试验报告单,一起帮科学家填写吧!分分工,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布置,二、三、四组分别负责填写一、二、三次试验。
(学生分四人小组先讨论,再由组长填写试验报告单)。
6、交流汇报。
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绳子上挂许多铃铛?
读一读这个句子。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改成“铃铛没响,绳子没碰着”行不行?为什么?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什么?
7、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角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一起到文中录求答案吧!
(学生自主阅读第7自然段,边思考上述问题)。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画:
嘴————超声波。
障碍物。
耳————。
学生看板画练说蝙蝠如何探路的,指名说。
师: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4、科学家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呢?默读第8自然段,仿照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指名在黑板上画,其余学生自画)。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5、评议,并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6、对比两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书后填空题,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其余学生在书上填,评议。
激发兴趣。
3、(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或动手做小实验,小发明。本周五下午开个“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会”。
板书。
启示。
嘴————超声波。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障碍物。
耳————。
荧光屏————。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因而在教学时,我基本上按文章思路来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诱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解决一个个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可能是课堂时间调控不当,或课时容量稍大了此,导致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时间不充裕,进行得不充分。
蝙蝠和雷达篇十
今天,我读了《蝙蝠与雷达》,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弹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自然界中生物的本领,常常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比如,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它们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可是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人们的指挥人员在“电子蛙眼”的帮助下,能更加准确指挥飞机的降落。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于是产生了一种科学,就是仿生学。
蝙蝠和雷达篇十一
9月18日听了于xx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讲读课文《蝙蝠和雷达》,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与老师采用“阅读思考、讨论探究、方法指导、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为达到要求,于老师采用“阅读思考、讨论探究、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生介绍”等方法引导学生杜文,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时,共分四步进行:第一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题,针对大家共同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读书解决,使学生明白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三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奥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易于接受,于老师采用“朗读课文、看演示图片、说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其奥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于老师注重科普性文本的朗读,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项目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更显语文味,更具魅力。
蝙蝠和雷达篇十二
星期六,我读了《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我的感受非常深。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人们不能保证飞机是否安全,所以很担忧。但是人们知道蝙蝠也是在夜间飞行的,而且蝙蝠能很快地捕捉飞蛾和蚊子,还不会与其它东西相撞。为了弄清楚蝙蝠为什么在夜间飞行时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蝙蝠依然能自由飞行;后两次是把鼻子和嘴巴塞住,结果它飞行时磕磕撞撞。科学家才知道,原来蝙蝠是靠耳朵来飞行的。
科学家经过研究,知道蝙蝠的嘴里能发出一种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蝙蝠能听见。蝙蝠就靠它来飞行。科学家从中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一些科学道理。就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们受鸟儿飞行的启发,发明了飞机。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如果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就会从大自然中得到帮助。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从现在起,我要认真学习知识,长大要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大自然里研究出更多有关的成果。
蝙蝠和雷达篇十三
1、知识目标:
以课文为依据,使学生写出既与原文有关又不同于原文的新片断或新篇章并且通过写作练习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深邃思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和写作,使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德育目标:
在课文作文的写作中扩大视野,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重点】。
课文写作要迁移恰当、想象合理,描写生动。
【教学难点】。
课文作文要依据原文,合理想象,细致描写。
【教学关键】。
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并且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用具】。
投影仪,题签。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
同一时间发生如下四件事:水龙头没关,水快溢出来;下雨了,还没收拾外面的衣服;门铃响了,需要开门;房间里的小孩不知道什么原因哭了。
请问同学们你选择哪一件事情先做呢?
我国就有这样一位翻译家,他始终不渝的与儿子进行书信交流,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他就是傅雷,他与儿子的信件被收集整理成《傅雷家书》,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傅雷家书两则》进行拓展延伸,来进行我们今天的课文作文教学。
2、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通过学习《傅雷家书两则》,你都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坚强、逆境中心态平衡泰然处之,成功时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这种坚强是胜不骄、败不馁;父子之情令人感动。
3、人生往往充满坎坷,谁都会有失意的时候,采访一名同学:
你考砸了,你的父母通常怎么说?你最想听到他们说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实天下的每个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份无私的爱,这份爱可能不是令人荡气回肠,也可能是棍棒政策加上冷言冷语,但却是爱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一份舐犊之情呀!接下来就请同学敞开心扉,写出你的心情。
4、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一个题签,上面写着你与父亲发生的事,请你把他写完整。各组组长来抽签。读一读,分小组写作,字数200字左右,灵活合作,各写各的或者一人主笔,集思广益,小组交流,互相提意见,找出欣赏的地方。
明确要注意合理想象,要有细致的描写。(板书)。
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进行全班展示。
题签:
(对父亲的描写及我的心理感受。)。
二组:每次放学回家,不管多晚,父亲总是。
(父亲的动作神态和我的感受。)。
三组: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用反问的口气,足见一个关心儿子、开朗的父亲形象,有如朋友般坦诚、令人信赖。丝毫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蛮横古板。
(对父亲的描写及我的描写,能否用上三个反问句?)。
四组: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一个倘若商量的语气表达出对儿子的尊重,丝毫没有长辈那种不可抗拒的威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更多的则是一种平等。
(写出父亲命令、责怪、气愤的口气和令人窒息的威严,写出我的体会和看法。)。
5、推荐者上台,念题签,读文章,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
间接或侧面描写,更能烘托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运用第一人称会给人真实地感受,能够引起我们读者的共鸣。
反问句式,使语气得到加强,感情也更浓烈;排比的修辞方法也会有这样的效果。
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节描写同样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6、通过这堂课的作文练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片段的练习,我们知道了文章中运用描写、修辞、对比等写作手法会使文章更生动感人,而且同学们都写出了真情实感,因此大家都是幸福的人,因为善于倾诉心声的人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傅雷是一个用生命经营梦想与快乐的人,他的一封封家书就是他心灵的归宿。如果他失去了它们,就会像徐志摩失去康桥,基督徒失去上帝一样,没有了努力的方向。虽然他过早的离开了儿子傅聪,但他的家书就是留给儿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以上片段的练习,我们也更懂得了父爱是无言的,较之母爱他更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才能发现。相信只要大家认真感悟,都会感受到父亲同母亲一样,用自己的深情为我们搭建的成长之桥。因此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手给父亲写一封家书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吧!
7、布置作业:
给父亲写一封家书。
【板书】。
课文作文:《傅雷家书两则》。
合理想象。
细致描写。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5秒自我介绍录音(优质4篇)
- 最新护理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300字实用(大全13篇)
- 2023年最新招聘会面试自我介绍(优质13篇)
- 2023年爱心社团面试自我介绍简短(汇总17篇)
- 2023年小学生的自我介绍250字(精选10篇)
- 2023年大学生的自我介绍1500字十(通用17篇)
- 银行中层面试题6篇(通用19篇)
- 国企面试自我介绍(实用17篇)
- 最新初中生自我介绍四百字(精选14篇)
- 2023年医院应聘自我介绍30秒(优质17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