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模板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0:31:00 |
  • zdfb |
  • 11页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指导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讲究教案的设计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欢迎大家查阅以下教案范文,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一

“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习从幂的运算到各种整式的乘法,整章教材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运用乘法的各种运算规律,或借助直观而又形象的图形面积,得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两个主要的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探索、认识与体验,完全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把握多项式的特点,对比乘法公式乘积结果的形式,选择正确的分解方法。

因式分解是一种常用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它是将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

2、教学目标。

(1)会推导乘法公式。

(2)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

(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5)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做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运用;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公式;正确分解因式。

关键:正确理解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意义。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

2.1平方差公式1课时。

2.2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

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二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磋商,并发表意见。

(二)学法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力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判断两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1)定义:2)定理(平行法):。

3)判定定理一(边边边):。

4)判定定理二(边角边):。

5)判定定理三(角角):。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问题储备理论依据。)。

二、情境导入。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课题出发,为学生提供较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景。同时,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练习?——测量河宽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设河宽ab长为x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四、巩固练习。

五、回顾小结。

一)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二)测高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例”的原理解决。

三)测距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两点间的距离,常构造相似三角形求解。

(落实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六、拓展提高。

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七、作业。

课本习题27.210题、11题。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三

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教学重点】。

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

(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分析:

(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

(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

(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

(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a、b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1y2.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四

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地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对批改之后的作业,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1.优化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决定数学教学的方向、内容、方式与手段,同时也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制定不同的目标,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并且要切实可行,保证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2.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甚至制约了教学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数学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的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加强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椭圆,双曲线的概念很抽象,我就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用一根绳子代表定长,再拿一支粉笔给他们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演示一遍。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将拉链拉开一段,其中一边的端点固定地f1处,在另一边上截取一段af2f1f2,作为动点m到两定点f1和f2距离之差,而后把它固定在f2处,这是将粉笔置于m处,于是随着拉链的逐渐打开,粉笔就徐徐画出一条曲线,同理可画出另一支,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

开展竞赛,学习效果反馈,稳定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我、荣誉感强的阶段,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强化其健康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调动学习热情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学习的兴趣连续不断,使学生保持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在考试或测验后及时认真阅卷,作出较详细的阅卷记录,尽快地进行讲评,力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深入挖掘数学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的确,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商品打折问题:小赵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问同学: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八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0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最大经济效益问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品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问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利用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其次,充分利用我国古代数学辉煌灿烂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数学故乡,有着辉煌灿烂的数学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数学家,在中学教材中涉及中国数学史有20多处。例如初一对正、负数教学,可以提及我国古算术《九章算术》,在此书中最早提出正、负数概念及其相应运算法则;对于二次方程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秦九韶所创立的孙子定理,在国外五六百年后才由大数学家高斯发现同样的结论;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勾股定理,实际上是我们中国道人先发现,并由公元3世纪吴国人越爽最早证明的。在教学中,可以挖掘这些生动的素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独到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组织存在不足,缺乏独立性与归纳概括能力,大多数学生也只是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与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活跃状态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具有思考性、深浅适度的各种问题,这样,每名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在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下,对新学习的知识有所掌握。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还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方法引起注意,提问不能局限于“是不是?”“好不好?”这些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者没有明确提问,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师要多问,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类比等经常性的逻辑思维形式逐步掌握。比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读题要仔细,一边读一边想,题目内容要弄清,对题意可以进行复述,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为解决所提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通过这一条件你总结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只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学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六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七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1、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2、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3、课堂:

4、板书:

5、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6、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八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九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1、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2、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3、课堂:

4、板书:

5、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6、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十

一、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创新。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但探索和创新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于探索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在讲“等差数列之和”时,课始,我让学生随意说出连续几个数相加时,看老师能不能算出得数,并让两名同学拿出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正对。当同学们又高兴又惊奇时,老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老师紧接着问:“你们发现连加的几个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到都是相邻的发现它们之间的差是10学生的发现又有了一个新突破,学生在知识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认知突破,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创新。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如:我在讲全等三角形时,先让学生动手在本上画两个三角形,在画这两个三角形时,最少满足几个条件就可以使你所画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在“画”中感知,在“画”中领悟,在“画”中发挥创造的潜力。

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创新。

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通过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逐渐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例如:我在讲“有理数分类”时,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1、―2、9、―1.1、―20、12.5、0分小组让学生给它们分类。

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的讨论、进行归类,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可见,讨论是“互助自学”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在“自学”中自觉去了解、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四、让学生在开放性练习中探索创新。

开放性练习是指解题思路不一,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或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的一种练习。这样的练习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一个或几个答案。开放性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探索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寻找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并且尽可能让练习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化,答案不标准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开放性的练习中养成独立探索的学习习惯。大胆地去探索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新颖的想法,独到的见解,教师还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以上四点是我在课程改革中所体验到的几点不足经验,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懂得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探求若干公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因式分解是第九章的难点。学生初学因式分解时往往要与乘法运算混淆。原因主要是概念不清。

在教学时,因式分解与乘法的区别是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对于因式分解的方法,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故不需要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在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中,提取公因式法师最基本的的方法,学生也很容易掌握。但在一些综合运用的题目中,学生总会易忘记先观察是否有公因式,而直接想着运用公式法分解。这样直接导致有些题目分解错误,有些题目分解不完全。所以在因式分解的步骤这一块还要继续加强。其实公式法分解因式。学生比较会将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式混淆。这是对公式理解不透彻,彼此的特征区别还未真正掌握好。大体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分。如果是两项的平方差则在提取公因式后优先考虑平方差公式。如果是三项则优先考虑完全平方式进行因式分解。

在复习课上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重点突出讲解。帮助学生跟深刻的去认识因式分解。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据了解,对已经在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教师都归因已经在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是自己教得不好。而学生却认为,自己学习有困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在已经在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人更是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些充分表明,老师在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中是有一定责任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已经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已经在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已经在接受、最利已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已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已经在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已经在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例如平行线判定主要内容是平行线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练习加予讲评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疲劳通过练习得到消除为下面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能判断一个式子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2、熟练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现实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提高学生关注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