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精选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0:26:01 |
- zdfb |
- 13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经历进行一个回顾和概括,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每个家长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这是一篇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一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200多所,占我国高等院校的一半以上.湖北省高职毕业生数量从开始就已经超过本科毕业生,湖北省毕业生人数达35万人,刨历史新高,其中研究生3万人.本科生14万人,专科生18万人.今年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会存在,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的'寒冬,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严峻,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形势,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理甚为关键.
作者:李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ofcentury年,卷(期):“”(3)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思考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二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调查对象: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0xx年1月15至1月25日。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三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2000~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2.就业地域意向。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3.就业过程思考。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第一个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领先,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四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200多所,占我国高等院校的一半以上.湖北省高职毕业生数量从2006年开始就已经超过本科毕业生,2008年湖北省毕业生人数达35万人,刨历史新高,其中研究生3万人.本科生14万人,专科生18万人.今年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会存在,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就业的'寒冬,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严峻,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形势,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理甚为关键.
作者:李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ofcentury年,卷(期):2009“”(3)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思考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五
昆明医科大学-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六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基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这种“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能真实体验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需求,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七
我想,对我们这群没有见过世面,整天呆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业是一个不能再遥远的话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考虑就业这个问题,那样才不会被将来的就业打个措手不及。
就业是决定一个人以后要干什么的,要从事什么行业,要走什么的样的道路的事,所以它是一个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我们最开始意识到就业之难,是在高考志愿的取舍中。众多的高校、各种各种样的专业,一大堆的志愿,一大堆的选择,一股脑而全摆在眼前,无从下手、无从抉择。脑海里浮想着多年后的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过深思熟虑,工工整整、虔诚地填写好志愿,那应该是人生就业指导的第一部分了。
进入大学后,渐渐褪去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的未来考虑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想、空想也从我身上蒸发。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八
留学专家分析毕业生就业前景。中韩海外研修院理事安敏燮博士说,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回中国就业,在韩国留下来工作比较困难。
根据韩国出入境管理法,持有教授(e-1)、研究(e-3)(仅限于理工类)、特定活动(e-7)签证的相关人士,在韩国大学毕业后,获理工类学士学位以上、人文类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可以不用申请再入境,直接在韩国国内变更滞留资格,并可以在韩国就业。
对于部分比较特别的专业,比如it类的'外国留学生就业,韩国推出了金牌制度,对攻读it、企业信息化(e-business)、b t、n t、新原料、传输机械、数码电子、环境能源领域专业的外国留学毕业生,可变更其签证,使其可以继续在韩国居住并就业。
留学表示,前往韩国留学的学生,毕业后回到中国的就业前景不错。“首先,韩语人才的紧缺造成大量韩商来华投资不便。翻译成本居高不下,尤以中小韩企最为明显。
其次,大型韩企、财团也十分期望自己的在华机构能早一步实现本地化,中国留学生自然是首选,而且在这些大型企业工作的起点较高,收回留学投资也远快于其他国家”。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九
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它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它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因此说,就业心理的核心就是就业动机的问题。影响就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地理位置、劳动强度、自身的适应性等。概括起来,毕业生就业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专业对口的职业,学以致用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共同心理。他们认为专业对口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有利于自我的才能发挥,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所以,不少毕业生宁愿报酬低点,条件艰苦点,也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2、谋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
职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高职业容易受人尊重,而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态。所以,谋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几乎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动机。这些所谓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首选的就是这样的岗位。
3、谋求稳定性强的职业岗位。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认为有了稳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了一次次机遇,而到一些所谓保险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冒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也有的大学生不再看重稳定性,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
4、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劳动报酬相对高、就业市场相对规范,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毕业生蜂拥而至,使这些地区的人才呈过剩状态。不少毕业生因准备不足多次求职无果而无功而返。而亟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
5、注重经济待遇。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经济问题也很敏感。当然,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的大学生,渴望真正自立时,挣钱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能建立家庭、回报父母,有的毕业生才能将求学时的贷款还清等。所以,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经济待遇是他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6、渴望奉献社会,到基层建功立业。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的毕业生都去哪了?就业情况如何?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供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
从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出,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55%,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本科生就业率为97.17%,硕士毕业生为99.59%,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82%。
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工作占比63.77%,居第一位;升学19.24%,居第二位;出国15.54%,居第三位。暂不就业、拟升学、拟出国、有就业意向未就业合计占比1.45%。
在63个本科专业中,财政学、传播学、德育、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8个专业就业率达100%;171个硕士专业中,财政学、传播学、国际政治、国学、金融工程、伦理学等162个专业就业率达100%;104个博士专业中,社会学、统计学、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103个专业就业率达100%。
2016届毕业生在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三大行业的就业人数较多,分别占24.28%、21.95%、15.82%。
毕业生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其让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业占比分别为32.80%、23.99%、13.75%。
毕业生京内、京外就业分别比较均衡,京内就业占比为53.34%,京外地区就业占比为46.66%;在上海、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就业占比达12.97%;西部地区就业占比为9.87%。
童鞋们,如果想要报考这所心仪的大学,不妨先到百年英才高考管家app中的“挑大学”版块中,详细了解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历年来,你所在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
“从目前的招聘情况来看,需求量比去年有所减少。”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坦言,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这三大行业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年确实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在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当如何作为?近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1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打造就业创业服务升级版,实现从简单关注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转变,从过去重视推荐毕业生向关心学生成长转变,从就业部门向教育部门简单反馈向协同育人转变,成为不少与会者的共识。
“从整体来讲,用人单位有效需求在减少,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也许不仅今年如此,以后还会持续。我们从去年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不再仅仅注重就业率是多少,在统计的时候,更看重就业质量。”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曹敏表示,他们将就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的匹配度,作为就业质量重要指标。
选择大城市、稳定性的单位去工作,曾一直受毕业生“追捧”。曹敏说,近年来,湖南省内的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学生就业满意度逐年提高,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不论在北京还是在湖南,去西部,还是下基层,只要能发挥特长,生活与工作平衡,幸福指数很高,就体现了质量”。
“除了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们工作的重要抓手。”曹敏说,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82%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达到300余万人次。
“学校每天有一二十场招聘,即使受经济形势影响,像我们这样‘211’工程院校,应该不愁就业岗位问题。现在,我们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而是放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在多个职位信息中,进行定位和选择。”赵北平说,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坚持分类培养和指导很重要。
对学生进行就业分类指导成为不少高校的通行做法。山东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朱德建介绍说,近年来,围绕学生发展,学校努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就业“自助餐”,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
就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而言,重在建立就业工作衔接机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接力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递增状态,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应当说,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着力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的指导服务,既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此次教育部推出多项改革举措,着力“打造升级版”,既是高等教育自我革新之举,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的主动作为,值得点赞和期许。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政府认可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持怀疑态度。据了解,自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就业统计造假就不曾缺席过。一些高校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集中到了就业统计上,而不是放在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渠道的开拓上,造成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误判,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教育部主导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倘若没有更为妥善的实施细则和保障措施,仅凭教育部门一家之力,很难就业统计数据的及时、真实、有效,也难以实现“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预期。
2004年,国家建立了由教育部、人事部等10个部门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教育部为牵头单位。2008年,国务院制定的部门“三定”方案,对教育部与人社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职能进行了调整,明确由人社部为牵头单位。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然而囿于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陷入了“看似谁都管,其实没人管;谁都想管,谁都管不了”的尴尬。
其实,早在2013年,人社部便印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明确“开展实名登记”,要求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摸清就业服务需求。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更是连续三年印发关于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专项通知,明确“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及时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使就业服务能够无缝接续。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囿于主客观因素限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统计工作依然壁垒重重,政策效应并未如期实现。可以设想,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的落实难度之大,仅靠教育部门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
长远来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门合作,不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过多地局限在教育部门。就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而言,重在建立就业工作衔接机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接力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进行顶层设计,教育部门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服务水平,重点解决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引导工作;人社部门积极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帮扶,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工作;多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大就业观,政府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高校想方设法培养适销对路的优秀毕业生,社会要通力合作来营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毕业生自身积极主动就业,综合施策方能化解就业难题。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假使让毕业生的选择束缚在就业统计的框框里,让毕业生的青春耗费在实名登记的本本上,如何让青春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又如何让莘莘学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人生?高校毕业生绽放的青春,不能只有冷冰冰的统计,而是应有更多样的选择。关键是如何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确保政令畅通,真正把中央的关怀及时送到毕业生的心坎上。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一
(天学网整理)。
就业前景。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稳居报考专业的前几名,可谓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另外,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更多挑战,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另外,现在除了工、农、中、建四大行,还有股份制的银行,比如中信、民生、华夏、招商等,而外资银行也越来越多,比如花旗、渣打、德意志银行等。相对来说,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广了。
就业方向。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除了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以外,还有几大主要去向:
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本科生想进入很难。
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这样的公司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但是该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一般要达到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会计师事务所、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等。
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工程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统计分析、投资银行学、国际结算、市场营销、金融法、资产评估、项目评估、期货与期权等。
开设院校。
金融学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其它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还包括:辽宁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
(天学网整理)。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二
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选择2015年至今的比例最高,达76.4%。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创业支持政策落地实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海归选择归国创业。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为19.8%。
紧随其后的是服务和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分别为14.7%和11.8%,选择金融业的占10.3%。
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房地产/建筑业、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公关/认证/外包),占比均在10%以下。
汽车/生产/加工/制造、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能源/矿产/环保占比均为5%。
政府/非盈利机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的占比均低于1%。
北京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城市,成都、武汉等城市吸引力渐显。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占比分别为24.3%、8.1%、6.6%、5.9%、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
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
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
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其中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公共资源集中五类原因排名靠前。
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创业艰难,近6成企业尚未开始盈利。
受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
1-3年内盈利的占比27.9%,3-5年盈利的占比5.2%,5-10年盈利的占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占比2.9%。
目前尚未开始盈利的企业占比59.6%,相比2015年42%的比例有所上升。
此外,根据盈利周期比例来看,于2015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基本尚未发展到盈利的阶段。
过半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经验匮乏是导致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有52.9%的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
囿于样本数量,预测有过创业失败经历的实际比例还可能更高。
对创业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经验匮乏和资金不足为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0.4%和29.4%,市场定位偏差的比例高达27.2%。
此外,合伙人之间出现矛盾、技术不够先进分别占比16.2%、8.8%。
经营运行成本高是当前海归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经营运行成本高(56.6%)、融资困难(44.1%)、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42.6%)、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39.7%)。
此外,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技术成果产业化困难也是困扰海归创业的因素,占比分别为33.1%、29.4%、22.8%。
仅27.2%的海归认为创新基地和平台发挥出了较大的作用。
当被问及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对创业企业的帮助程度时,被调查者认为对于其创业发展的帮助并不明显。
其中,认为帮助非常大的仅占比11.8%,认为帮助较大的占比15.4%。综合来看,一方面,海归对国内的支持政策了解程度不深,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平台的支持作用较少。
另一方面,各地的支持政策千差万别,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能否持续的对海归群体提供创业帮助,也有待时间的考验。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三
随着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多。同时,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有限。这使得当今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1-3]。为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方法,笔者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180例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至期间在我院实习的180例护理专业毕业生。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175名女生,有5名男生;其年龄为19~22岁,平均年龄为(20.15±1.12)岁。
1.2方法。
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这些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途径、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就业的意向、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期望获得的就业指导及存在的心理压力[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7份,回收率为98.3%。将学生对现阶段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
2结果。
经调查,有53.67%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有27.12%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学校能推荐其就业,只有少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能自主就业或通过网络招聘就业。
经调查,有45.19%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关系,有25.99%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因素,有少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是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家庭因素、沟通表达能力、外貌仪表及环境因素。
经调查,有57.06%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国有综合医院就业,有23.16%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能在国营专科医院就业,有少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能在民营医院或诊所就业。
3讨论。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实际的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部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都使护理专业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方法,笔者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心理调查[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这间接说明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迫切的想要就业的心理。有45.19%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这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市场并不规范,就业要靠个人的社会关系。有62.15%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就业压力。这说明,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待就业人群的不断增加、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护理专业毕业生产生了激烈的心理冲突,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感到焦虑、恐慌、担心。
护理专业毕业生刚刚离开学校,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人际资源,其就业的形势更为严峻。面对护理专业毕业生产生的就业压力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关的院校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根据其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方案。同时,相关院校还要积极地挖掘社会资源,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力寻求相关的医院进行合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获取更多的临床操作经验,也获得更大的就业优势。对出现消极情绪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学校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的就业优势,增强其对就业的信心,让其勇于推销自己,抓住就业的机会。同时,相关的院校还要根据目前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提高其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其自身的资源和关系,帮助其就业。
对部分只想在国营综合医院就业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在与其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后,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其制定就业方案,提出就业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三步就业战略的优势。此外,学校还应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帮助护理专业毕业生解决各种关于就业的问题,并开设人才交流信息网,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资讯,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其就业的压力。
总之,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关院校应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为其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有效地解决其就业的问题。
作者:王永梅单位: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南桂英,王慧玲,陈建松.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10(23):3-5.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四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
据新相关信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如下发展: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20.14%。
就业率:84.9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五
眼下,“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又开始升温,初次就业,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学生是否拥有一份良好的择业心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在届毕业生就业大幕拉开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请他们为毕业生心理“天平”作一番“调试”。
心情迫切可理解过分焦虑没必要。
“明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0万,
比今年增加2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比今年增加68万,和那么多人一起竞争,心里挺慌的。”东北片某高校学生小王对记者说。今年全市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取消了,招聘信息大都从网上发布,有的同学恨不得一整天都“挂”在网上,一遍又一遍浏览最新招聘信息,就怕遗漏了一条信息。
记者从交大、东华大学等高校获悉,从目前情况看,岗位需求旺盛,需求量高于去年同期。
周边省市放眼看莫让留沪成局限。
某高校就业办老师感慨:“上海周边城市的一些大型企业来我们这里招聘,薪酬不低,还亮出了一整套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可学生不‘领情’,这些企业在我们学校几乎每年都招不满学生。”不少高校在调研中发现,有八九成的毕业生想留沪就业。有的毕业生宁愿放弃外地的知名大企业,而选择上海的小公司,干了几个月不满意又“跳”到另一家小公司,“跳来跳去”不利于职业的长期发展。
东华大学就业办主任宋丽贞指出,学生不应把留上海作为一条“思维定势”,这样就把就业视野给束缚了。如今,长三角共同构筑就业大市场,让高校毕业生“无障碍流动”:苏浙沪三地相互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构建统一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相互为对方输送当地急需的人才,根据对方要求代为招聘毕业生。浙江、江苏等地蓬勃发展的各类企业为上海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容量巨大的人才“蓄水池”,我们鼓励毕业生走出去,做个“长三角”上班族。
莫死守一个目标多方出击机会多。
进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是许多毕业生心中的目标,这些公司到名牌高校作招聘宣讲,总能形成上千名毕业生聚集的盛况。而这些公司一般只招十几人,甚至两三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学生“铆”足了劲儿要进这类公司,听宣讲会、设计简历,参加七八轮笔试和面试,但最终还是落选。耗去一个多月时间,回过头来才意识到,期间学校发布的其他招聘信息都错过了,由此也失去了不少就业良机。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费毓芳认为,大学生在就业中“跳一跳摘苹果”的心态也未尝不可,但不能盲从。应该对自己有个准确定位,自身能力是否与这些企业要求相符,是否有足够实力与数百人竞争一个岗位,要心中有数。应聘中未知因素很多,所以学生要学会“眼观六路”,要经得起挫折,多渠道关注就业信息,选准几个目标多方出击,才能提高“命中率”。(徐敏)。
来源:解放日报。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六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方法:选取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180例护理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这些研究对象期望的就业途径、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就业的意向、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期望获得的就业指导及存在的心理压力。结果:经调查,护理专业毕业生更期望能在实习单位就业,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更倾向于在国有综合医院就业,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评价一般,更期望得到专业操作方面的就业指导,大部分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就业压力。结论: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关院校应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为其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有效地解决其就业的问题。
物理类毕业生就业分析篇十七
速录简单的说就是快速录入的意思,是指经过相关速录课程的学习,使用特殊汉字编码设计的软件或设备,对人的语言、思维信息进行记录及对文字、数据资料进行快速录入而掌握的一种职业职能。
目前,社会对速录人才市场需求量大。速录秘书目前呈现逐步扩散和辐射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速录行业影响力的日益加大,应用速录人才的企业会成几何级数量增长。
从我国速录行业需求可见速录市场发展趋势广阔,但正因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专业速录人才的紧缺造成速录行业的燃煤之急。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能够完全独立在各种大型会议完成速录任务的速录师只有几百人,他们都分布在一线城市。速录师月平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但就这种高薪、市场缺口大的情况下,很难聘请到专业速录师。
高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最初设立这门课程,为很多有志于从事秘书工作的学生提供工作效率的技能。无论是传统的速记技术,还是发展到现在的中文速录,超音速录,都为秘书工作的办事提供便捷。运用速录技术进行访谈记录,会议记录,文书写作,不但培养具有文秘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速录人才,而且培养具有速录技能的复合型秘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工作效率。
总之,具备速录专业技能和文秘专业职业职能的文秘毕业生受到各行业的青睐,就业前景广阔。
文秘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进行文秘类课程教学和研究以及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中从事文秘、公共关系、商务等业务工作。就业岗位:行政前台、前台文员、文秘、前台接待、总经理秘书、行政助理、行政专员、前台、前台接待总机接待生、销售助理、行政文员、总经理助理等。
1、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2、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专科护理工作计划(实用13篇)
- 最新公路工程环保工作总结(优质17篇)
- 2023年薪酬专员个人工作计划和目标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28篇)
- 学国旗法主题班会记录(精选12篇)
- 2023年家庭无障碍改造建议方案(14篇)
- 学历提升个人工作计划(汇总16篇)
- 2023年医院助产工作总结(优秀8篇)
- 金矿年终总结(44篇)
- 2023年医疗保障工作总结(优质19篇)
- 最新皮带检修工作计划(大全1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