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7:36:40 |
  • zdfb |
  • 7页

方案的执行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各方面的顺利配合。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10.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应用这些方案,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成果。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师出示中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师点一些词语,生造句:心惊肉跳、嗓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人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交待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生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相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伯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小目标;以学习名次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长无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中、提出希望

1、1师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生步。2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将六(3)题形成局面小文章或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反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联系实际示例: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解说]。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当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扩展阅读]。

欣赏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明确:向日葵指代的是自我意识觉醒后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人们。第一诗节侧重描绘向日葵抗争的神态。第二诗节着力揭示了向日葵抗争的意义或价值,向日葵一旦与它所依附的太阳抗争,则会改变其被支配的命运。第三诗节揭示了向日葵与命运抗争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向日葵的抗争是带血的抗争,是以自己的整个生命与命运的抗争,惨烈而悲壮。

这是一株不甘臣服的向日葵,尽管它曾经凭借太阳的能量,获得了自己依附的价值,但它最终要以顽强的抗争精神摆脱太阳对它的压制,从而获得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这一形象喻示着人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一向承受着历史惨重折磨的人最终会以抗争的方式去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价值,必须与命运抗争,哪怕付出惨重的代价。

[附录]。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过去,我们曾经特别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这给以往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代表现代语文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让语文教学充分凸显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说起来,语文教学包含人文精神,这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在特别强调工具性的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完全不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恐怕也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在我们进行课程教育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强化人文精神方面做些什么呢?许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往往只是常识。比如,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当代青年最缺乏的,最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引导的人文精神究竟有哪些?从理论上说,也许我们对于在语文学科中突出人文性的呼唤并无大的分歧和抵触,但是,就实践意义上说,对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不同的教师之间,却可能相去甚远。我以为,最根本的人文精神至少应该包含这样的内容。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懂得和获得思想的乐趣,自觉维护思想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平等与自由的空气;自觉养成热爱科学、讲求理性、尊重别人的意识和习惯,等等。而我敢说,这样的人文精神意识,我们许多教师和学生还是严重缺乏的。因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不少教学工作者也还是做得很不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一、教案设计的困惑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这是一首小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她是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就在高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外国诗歌单元中,我们和她邂逅了。诗作没有更多的意象,意境神韵之类,在这里似乎都无从谈起。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觉,不怕内容多得讲不完,就怕内容简单得没话说。而我们面对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教材。当然,进行教学还是有办法的。这里有象征手法。比如,“篱笆”象征着规矩,戒律,阻隔,或者是保护;“草莓”象征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对于我们的学生,这些内容不需要你喋喋不休。这里还有心理描写。“我”的内心矛盾,对于“上帝”心理的猜测,以至于人的天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诗,有值得咀嚼的地方。换句话说,根据我多年来备课和上课的习惯经验,要把这首小诗上出课堂效果,上出训练质量,乃至于上出些新意和高潮,我自信还是可以办得到的。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很方便地把这首小诗的课堂教学熟练地组织起来,大致如下:简单的介绍一下狄金森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反复朗读,整体把握作品中包含的哲理;然后个别回答,诗中写到了哪些对象?明确:篱笆,草莓,我,围裙,还有上帝。诗中写了什么事件?明确,我看到了篱笆外的草莓,想爬过篱笆去采摘,但是又怕弄脏了自己的围裙,受到上帝的责骂。组织讨论:“草莓”在这里象征着什么?“篱笆”又象征着什么?“上帝”又代表着什么?明确:“草莓”象征着诱惑,“篱笆”象征着束缚,“上帝”代表着维护规矩的人。诗歌朗诵,特别注意“草莓,真甜”和“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体会诗句中包含的感情和思想。对了,我还可以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在自由和规范之间,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外界的诱惑,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自己,筑起理性的“篱笆”,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些,不是很好的人文思想教育吗?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内涵,不就是这样在“体现”着吗?但是,这个时候,我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最先引起我警惕的,是我发现自己正在无意间扮演着诗歌中那位“上帝”的角色,几乎是下意识地承担着维护规矩的责任。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这首诗歌,我们就会清晰的发现,狄金森的这首诗歌作品中,“上帝”可是个令人怀疑的家伙!我们甚至可以很分明地感觉到诗人对于“爬篱笆”这一行为的同情、理解甚至赞美。我们怎么做起了反面文章?要说,我还是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念冲突。虽然我不能够把诗歌的言外之义说成是什么“阶级的局限性”(天哪,我可是亲耳听到某位教师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毕竟还知道我们的文化背景,主张维护“篱笆”的权威是我们的主流思想,于是,如果真需要我表达,我会找文化背景不同这件很有些时尚色彩的外套披上的。但是,我所面对的这些学生,都能够这么想吗?万一他们十分地渴望着“草莓”,十分地厌恶着“篱笆”,我应该怎么办?毕竟,我所要面对的,是几十位活生生的人啊!还有,我就真的这么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所持有的思想和观念,果真是那么值得推广和维护的吗?是的,为人师表,我们从第一天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起,就知道这样的口号了。“表”就是表率,也就是道德楷模,如果你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不懂得维护规范,那你的表率作用可是要打折扣的了。谁说不是这样的呢?可是,我们又是曾经接受过新教育新思想熏陶的人,懂得人应该拥有思想的权利。懂得“统一思想”和“统一认识”之类的活只应该是政治家们才能干的,懂得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和个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我又怎么能够大言不惭地担当现代青年的思想导师呢?作家王小波说过很俏皮的话:“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假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个鸡窝。”(《思维的乐趣》)我不幸是很喜欢王小波的人员中的一个,所以,要我去做那只有政工干部或者“上帝”才能做的事情,我就至少会感到困惑和痛苦。二、课堂上的**课还是照常开始了。本来,一切正常――我们向来把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顺利展开的教学活动称为正常。已经到了课堂训练结束,准备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了,却偏偏发生了一场**。“老师,你刚才说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规范的理解和态度也有不同。那么,我能不能说,你们老师和我们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规范的理解也应该有些不同?”我一怔。这个同学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因为有些早恋迹象而被我“开导”过的那位。我想,我说话得留心。“我想也可以这么说……”“不同是不是就表示有对有错?”“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老师,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文化?”“这个……,我们可以展开讨论……”我没有想到他的火力这么猛,我知道自己有些冒汗了。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支支吾吾的习惯,这样尴尬的场面还遇到得不多。我已经感觉到,对方今天的问题,是有备而来。那就讨论讨论吧。我提醒自己,必须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坚决不使用“教师的威严”。话题越来越具体了。许多学生针对学校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有些学生围绕早恋现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为“草莓”正名的,有为“篱笆”辩护的,一时间,奇思异想,精彩纷呈。“为什么把‘草莓’叫做‘诱惑’?当年夏娃吃下的那个苹果也被称为‘诱惑’,这总是给人邪恶的印象。我建议把它们叫做智慧果或者文明果!”“为什么要为‘草莓’设置‘篱笆’?肯定有着‘篱笆’的道理,比如‘草莓’还没有成熟,或者这‘草莓’是别人家的,说不定那‘草莓’还是有毒的呢。我们不能只看到‘篱笆’阻拦了我们获得幸福,还应该看到它可能保护着我们不受伤害呢。”“爱‘草莓’是我们人的天性,爬‘篱笆’是对于‘篱笆’的反抗,只要有‘篱笆’的地方,就总有爬‘篱笆’的行为。所以说,‘篱笆’在客观上其实起着诱惑我们犯规的作用。”“既然要阻隔,那为什么不是砌堵墙?或者再架上‘电网’?一道‘篱笆’,让我们看得见,拿不着,这不是故意害人吗?”“鲁迅曾经讽刺过那些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法规,说明鲁迅也是不赞成太多的规范的。”“有些法规是假正经,就像那个‘篱笆’,说不定是筑篱笆的人自己想独占那棵草莓呢。”“我其实本来不太喜欢吃‘草莓’,‘草莓’也不是很甜的水果。就是那个‘篱笆’一拦,使我想象那‘草莓’一定很甜,产生了爬‘篱笆’的冲动。”“为什么我们人类总喜欢压抑人的天性呢?特别是对青年人,好像所有的天性都是需要压制的。”“好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围城心理,我们总是对不容易得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其实如果真的采到了那个‘草莓’,我们也许会发现那根本不值得我们为此去爬‘篱笆’呢。”“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使那个‘草莓’真的有毒,如果我愿意,我也想先痛快,再痛苦,省得自己老是牵肠挂肚。”“所以人类要有理性。‘篱笆’虽然不很坚固,但是它至少可以起到唤醒人类理性的作用。有时候,由于一时冲动而犯的`错误会让我们后悔莫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道篱笆挡一挡,就可以使我们获得清醒的时间和机会。”…………我瞠目结舌。但是,我隐约感到,这堂课没有失败。我甚至觉得,只有上了这样的课,我才能够获得乐趣,我们的学生也才更深切地读懂了这首小诗。三、课后的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上,作为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的是任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技巧,而思想是不能教,也无法教的。”(《叶圣陶全集》第13卷)以往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常常就是依据了叶老的这个论点。其实,这恐怕是我们对叶老文章的误读。我注意到:叶老说不能教和无法教的是“思想”而不是“思维”。作为“思维”,我们可以说它是不是合乎逻辑,具有什么样的方式特点(比如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加以评价和探索,应该是完全可以教学的。而“思想”则常常是以独创性、区域性、时代性等为标志,受到个体的阅历遭际等因素的制约,你当然可以灌输,但却很难教学。你想得到的,学生未必也能够想到甚至也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也应该想得到;你所服膺的,同样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也必须继承衣钵,不越雷池。我们所说的师表,更应该关注的是你的知识形象和基本道德形象,而没有人可以把自己当作“正道皆备于我,真理皆备于我”的圣人。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也应该尊重每个个体思想的权利,倾听他们出自真诚的思想表达,充分理解他们表达出来的未必正确的思想。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上,我们要学会宽容每一位“离经叛道”者,这才是我们呼唤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我觉得,当学生的思想火花迸发之时,你千万不要试图去做任何定于一尊的努力。在我们这个民族,思想的资源本来就相当有限,思想的空间也相对比较狭窄。即使是十八岁上下的年轻人,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也是难能可贵的了。作为教师,怎么忍心去扼杀这样的人性光芒?要知道,斫杀了青年人的思想,最终受害的人中也有自己在内。难道我们没有被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文字彻底败坏过作文批改的兴趣吗?我们不是在呼唤优秀作文的时候,盼望着大量有思想的文章涌现吗?少一点“明确”什么,少一点统一认识和统一思想的行为,多留一点质疑的空间,应该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我在下课时没有对刚才的讨论发一通议论,不作左右袒,不是没有话说,是不想多说。让同学们把讨论延伸到课后吧。我们不缺少似是而非的结论,我们缺少的是自由思想的精神!面对着某一时刻思想的决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想,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应该尽可能地多拥有些思想资源。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除了知道马克思主义,知道些儒家的道理以外,还应该多少知道些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叔本华、尼采甚至弗罗伊德、福柯,还应该知道些老庄、佛陀甚至穆罕默德。我们不是要用这一切去给学生的思想贴标签,我们只是希望能够懂得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心目中,许多所谓的离经叛道其实也许倒是由于我们自己孤陋寡闻。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激发出思想火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长期被习惯思维左右着的师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坦然面对众说纷纭的,尤其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权威,并且经常性地接触着标准化教育的教师们。尊重与宽容,这是我们一向比较欠缺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师真正具备了这样的人文精神,我们才有可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真正闪耀出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 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2、 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 隐秘( ) 凝( )成 喧( )腾 一瞬( )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

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求工整、规范、美观。

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

1、初读,读出音韵美。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

(2)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分组读、齐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

2、再读,读出形象美。

边默读诗歌,边圈点批画,品读诗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透过(诗中的某词某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我’的形象。”

示例:透过“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读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

3、三读,读出意蕴美

默读全诗,分组探究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的理解。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当堂检测

1、积累

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

例: 风雨之后便是艳阳天。困难是通往理想的阶梯。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痴想( )铁青( )凝成( ) 一瞬间( ) 隐秘( )扎根( )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腾( )( ) 喧( )( ) 诱( )( ) 漫( )( )藤( )( ) 渲( )( ) 绣( )

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典型习题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 ) 羞涩 ( ) 吮吸( ) 跌落( )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