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优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13:16:22 |
  • 李耀Y |
  • 7页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便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如何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是成长中的必修课,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一

之所以选择小学语文教学来实践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并且小学生正好处于学习的初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地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竞争意识。因此,笔者选择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来分析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事业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过于形式化。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使得合作学习的方式过于形式化。虽然说,语文课堂的氛围比传统教学的课堂氛围要热闹许多,但实际上,学生的兴趣度并不高,所以其参与度也不高,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学习《一株丁香花》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习小组通过课文内容分析j.香花在课文中代表着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一般会在什么时候送给什么人等,但讨论后的结果,基本上是一个或者两个左右的学生的答案进行统一。但是教师分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优等生带动中差等学生进行思考,使得中差等学生能够养成自己思考学习的习惯,但是,实际上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优等生在完成任务,而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或者说是参与度非常低。

(二)被动的合作。

(三)教师没有将引导的作用发挥出来。

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本身就是引导,在合作学习中更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却更注重学习的结果,使得过程被忽略,合作学习变成形式化。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习的'方向,又怎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呢?尤其是对课程和时间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就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

二、改善策略。

(一)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

因为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的,所以,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团队,之所以会出现部分学生在认真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却几乎不参与的情况。就是因为他们的团队意识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比如《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情景剧的编排,然后评判出哪一个小组表演得最好,可以适当地进行奖励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分享的乐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

(二)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智力等方面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对某一些意思无法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就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问的沟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词不达意等现象时适当地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促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比如讲授《酸的还是甜的》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酸的是什么样的,甜的又是什么样的,然后请学生来具体形容一下,比如“酸的就像是柠檬,吃到以后嘴巴里会有很多的口水,牙齿会有打战的感觉,吃完以后会有饿的感觉”等。

(三)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小学生的智力等各方面都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再加上语文课本身就是对各类词汇的学习积累,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并且让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合作学习中去。比如《海滨小镇》中,让学生自行学习理解“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中“甚至”一词的意思。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发表意见,所以学生可以将其他人的理解记录下来,最后方便总结。

(四)分组要合理。

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平均分配,每一个小组内都要有这三类的学生,让优等生带动其他的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三、总结。

总之,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能够满足现阶段教育改革事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的。我通过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后,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其最终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教师们在运用此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够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二

课题组根据专业需要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增加了与运动和神经相关的学时,缩减了相当多的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等课程的学时,使改革后的内容更加合理、科学,针对性增强。当然,基础医学知识点也相对更为集中,但其连贯性有所减弱。由于专科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自控力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会操作就能上岗,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操课而轻视基础课,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鉴于此,课题组计划开展案例讨论课,用临床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串联所学基础知识,并给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机会。该案例讨论课是被列于人体解剖学等基础课程之外的独立课堂,遵循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衔接的原则,采用临床真实案例,学生提前进入病房,参与科室会议室模拟专家会诊,以案例答辩形式进行最终考核。该课堂在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中分别试行,参与学生均表示讨论课使他们发现自己存在某方面的不足,提高了基础知识的内化吸收速度和程度,锻炼了他们综合分析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并开拓了眼界。

一、案例讨论课的特色。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础医学知识较枯燥并且抽象,该学习阶段开展临床案例讨论课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的案例和实景查房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条件允许时,学生对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问诊和康复评估,使其有机会接触常见的医患关系,培养其作为未来治疗师(士)的同情心和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临床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记忆、串联所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如在帮助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康复的案例中,学生或许能够将之前所学的脊柱的结构、关节的运动、炎症的表现等相关知识点顺利地整理起来,然而关于纤维化和骨化、异常免疫应答这些相关知识点,学生可能已经淡忘或根本没印象,导致学生对该病的产生原因揣摩不透而影响康复治疗。因此,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明白其应该注意哪些知识的掌握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三)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临床前期通常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讨论时容易反复纠结于一些表象而偏离讨论的主题。如果在讨论课前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讨论要点,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单。那么通过一次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接触十多个相似病例,逐渐达到触类旁通,讨论课也同时训练了学生提炼问题和归纳核心信息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案例讨论课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认真设计、管理案例学习资源,并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疑惑,具备准确、到位地解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的有效引导和适当的评估能提高讨论课的效率和质量。承担讨论课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教师和医师或康复技师)资格,教龄在5年以上。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拥有较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康复知识。

(五)提高考核效率。

讨论课的考核评估与传统的笔试不同,除了课上得分和平时任务单的得分之外,采取研究生答辩方式,现场抽签分析典型案例,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这样的评价效果更加客观新颖,学生3人一组参加最后答辩,在提高考核效率的同时也激励了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促进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案例更新及时。康复治疗技术不断在发展,人们的康复理念在发生变化,康复设备也在逐年更新。因此,对临床案例的收集整理也是年年更新,紧扣专业特色。更新案例可对我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提供及时的反馈性信息,推进深一步的改进。

二、案例讨论课内容的设计。

案例讨论课是一门独立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的课程,与基础课程基本同步开设,学生有机会接触患者,参与讨论相关案例,因此属于实践课的范畴。讨论课案例的选择尽量保证其全面性、典型性及真实性,同时考虑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以康复科、疼痛科、骨伤科案例为主,全科案例、心理咨询室案例为辅。所选案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贯穿基础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基础医学各教研室根据课程标准共同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出主题案例,同时注意体现整个治疗过程的细节。每个主题案例的提示问题基本囊括讨论要点,数量为5的倍数,设计紧扣核心知识点,富于启发性和实用性。如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导致的外伤休克术后康复案例,解剖学可以问股骨的结构、血管神经走向,组织学可以问骨痂的形成特点,生理学可以问微循环的特征,微生物学可以问感染容易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病理生理学问休克的特点,影像学可以问下肢x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等。也可以出现跨学科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但不要太多以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整理好的病例统一收入校本教材“案例讨论课”中作为主题案例,每年更新一次。学生的每次讨论课设置1-2份主题案例,另外的随机案例视病房当时情况而定。

三、案例讨论课的实施。

(一)开设时间。

基础医学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下半学期,持续到基础医学课程全部结束或延长至专业课开课,随意性较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减少遗忘,同时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讨论课随意性较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数量、师资设备的分配等问题。

(二)开设地点。

案例讨论课开设地点由教室转移到我校附属医院病房、康复训练大厅或作业治疗室等地方,会议室至少能够容纳30人,设有书写板和多媒体系统。学生在每次上课前20分钟随主治医师或康复治疗师查房,查房目标明确,只针对本次讨论课的主题进行。学生查房时认真听,注意记录,在患者允许条件下可以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此举使学生有了当治疗师的感觉,由意境转化成角色,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感染力。查房后在会议室集合,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下发任务单。

(三)组织形式。

案例讨论课没有固定的学时,只要将“案例讨论课”中的主题案例讨论完即可。每堂课时间为45分钟。每个讨论组固定学生30人,教师1人,5人为一固定小组。讨论课不计考勤但不允许迟到和早退。每次讨论课由教师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前一周将主题案例及提示问题共同发至讨论组群邮箱,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案例。要求学生对患者的症状、损伤程度、发展过程及康复方向进行推理判断,写出发言提纲。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和资料,组内成员也可以相互交流或请教专家学者。前半节课每小组代表对提示问题进行抽签发言,其余组员自由补充。由带教教师对该组成员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打分,其他小组的同学如对发言的结果提出质疑,并就自己的讨论结果提出看法,教师可根据其回答情况对该组适当加分。该激励措施往往使学生的讨论课气氛活跃,各持己见,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局面,此时,教师只需控制课堂秩序,不必详细解释原因。后半节课主要讨论查房时见到的随机案例,同时就之前未达成一致结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指导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下发任务单,总结的关键在于对主题案例的总体理解与把握。任务单是每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课后提交的一份有关讨论结果的`综合报告(针对每个主题案例的发病机制)。案例讨论课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最终整合入每位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四)考核方式。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组成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得分,任务单得分和案例答辩得分。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因此,考核的重点在平时,每次课的回答问题情况占总成绩的50%,任务单的书写情况占30%,最后的答辩得分占20%。今后计划将案例讨论课的成绩列入实习分配的参考范围中,优先考虑安排表现突出的学生进入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实习。

四、案例讨论课的效果评价。

首届案例讨论课在2012级康复专业学生中开展,针对其课堂效果,组织了三次专家座谈会,大部分教师或治疗师对这种案例讨论课持满意态度,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不计考勤减少了对学生的约束力,课前查房有时会因为病患原因而拖延时间,学生底子薄弱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提示问题往往避而不答,等等,但这些缺陷是可以弥补和逐步改进的。同时在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97.1%的学生对讨论课非常满意,100%的学生认为其生动有趣,明显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83.5%的学生认为讨论课提高了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62.9%的学生赞同讨论课增强了其团队协作意识,49.8%的学生认为讨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92.6%的学生认为此类课堂有设置指导教师的必要,除了2.4%的学生认为没有开设讨论课的必要,其余学生均表示希望增加讨论课的学时。

五、展望。

案例讨论课在我校开课次数不多,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与“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也不同。整个课堂的掌控基本以学生为主,他们的思维转换控制着课堂的进展,同时学生课下也做了不少功课:查资料、推理、分析、探讨交流等。可以说,案例讨论课完全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让他们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近年来,翻转课堂和慕课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先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查阅资料,在网络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讨论完成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专业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慕课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其特点是强调互动与反馈和建立在线学习社区。我校的案例讨论课属于混合性学习,在含义上与翻转课堂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我校已经开始将翻转课堂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现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更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三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4课时,前3课时学生知道了人的消化系统的构成,以及食物如何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这节课主要学习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能明白,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被人体吸收利用。因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有兴致,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收获:

一、仔细阅读,获得新知: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归纳总结能力。

二、通过小组的观察活动,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学生分组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察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知识。前面学生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察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学生能深入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利总结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原因: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很多环形皱襞。

3、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所有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学生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当然,教学中也有不足,在组织学生观察鸡小肠结构时,有的学生嫌脏不愿动手,有的害怕不动手,鼓励、动员不到位。学生观察人的小肠时,观察顺序不对,不知从哪儿下手,总结观察结果,不会归纳,这还需要多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最后的制作模型时,学生太兴奋,秩序有点儿乱,我还需要多学习组织学生的能力。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四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标: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学难点: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一·复习旧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

二·推进新课。

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小肠的结构。

(2)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2、学习任务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观察。

(2)讨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该出恰当的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三.自觉练学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题目。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为下节课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图片、题目。

1.为什么我吃那么少却还是长了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劲地吃,却还是这么瘦啊?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p13页16题。

第二课时。

1.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2.吸收的定义。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五

小学作文教案。

作文教案2。

假如我是——。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观察积累,依据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小学作文课件。能自由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想象文,做到想象丰富合理,内容具体。

(二)情感目标:具有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点:

(一)重难点:想象丰依据生活构想内容。

(二)训练点:重点内容具体表达。

三、教学准备:《神笔马良》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40分钟,作文指导《小学作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补充题目,明确要求。

根据学生自定的.题目,理解什么是想象文。根据学生的理解,归纳出写想象文的一般方法:依据生活构想内容,具体表达。

(二)运用方法,想象内容。

1、独立思考,构想内容。

2、同桌交流,互相补充,解决训练难点。

3、典型评议,找出问题。

4、针对问题,讨论如何把想象的重点内容写具体。

5、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出写具体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分解过程,形象描绘。”

(三)确定重点,起草练笔。

(四)反馈评价,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假如我是——。

依据生活。

构想内容。

具体表达: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模式基本框架:自由命题——自主构想——自由表达——合作讨论。

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自由命题,自主构想内容,自主选择表达形式,合作讨论重点难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六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七

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1)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在概括“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是在那些酶的作用下、在那里分解的”思维混乱。

(2)学生的识图能力欠缺。例如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图找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多加强指导和训练。

(3)学生对演示实验兴趣很浓,也乐于动手操作,现象描述也很准确,但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还不会分析,如“胆汁乳化花生油”这一实验,学生分析不够到位。今后教师还应在“导”上下功夫,既不强加结论给学生,又让学生合理得出结论。

在经历课堂的检验后,我将继续反思、不断进步、充实自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档为doc格式。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八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九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过程,锻炼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通过整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学发现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利用导入中视频所呈现的食物从摄取到被细胞吸收的画面,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教师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构成。并且让学生指出每个结构对应于身体的什么部位。

三、通过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回忆馒头嚼的时间久了会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2、作出假设: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麦芽糖。

3、材料用具:新鲜的馒头,唾液,试管,碘液。

4、方法步骤: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1、现象及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书中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的相关知识,四个人为一组,谈论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小组派代表来回答。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展现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并派一组同学来讲台进行展示演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总结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并在课下画出消化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十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本剧;尝试。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以《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为例,设计和实施了教学案例。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节里,概念很多,消化系统的组成就有十二个器官,每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及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如果靠教师来讲,学生听着没兴趣,枯燥无味,可想而知,效果就很差。因此,我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

点吧。”

口腔:台下的观众们能来点掌声鼓励一下吗?hello,大家好,我是口腔,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下面请我的邻居来说说吧。

咽:大家好,我是咽,虽然我身材娇小,但我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人体所需的食物和空气都要经过我这里。因此,我们在吃饭时,可不要大声地谈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里被呛到哟。

食道:hi,我是食道,在消化系统中,我的日子是最轻松的,因为我既不消化食物,又不吸收营养物质,只是食物的通道而已。

胃:hello,大家好,我是胃,你们认识我吗?我长得像一个大麻袋,丝毫没什么美感可言,但是我能贮藏食物,还能蠕动,让食物与我分泌的胃液充分混合,初步将蛋白质消化成多肽。好了,我的自我介绍就到此结束吧,接下来请我的'小肠妹妹来说说吧。

小肠:大家好,我是消化道中最细长的部分,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小肠,我与胃相连的部分叫十二指肠。人们都说我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有许多消化与吸收的结构特点呢:(1)我有5~6米长,盘旋在我们的肚子里;(2)我的内壁上有肠腺,能分泌肠液,消化食物;(3)我的内表面还有很多皱襞,皱襞上还有很多小肠绒毛,这样就增大了吸收的面积;(4)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过导管流到我这里来消化食物。你们说,我重要吗?下面请我的小妹妹来介绍吧。

大肠:大家好,我是可怜的大肠,虽然我与小肠是孪生姊妹,小肠是细长的,我是粗短的;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而我不能消化,只能把食物加工成粪便并暂时储存;其次我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肛门:hello,大家好,我是肛门,位于主人的下方,我能将大肠姐姐送给我的粪便排出体外。我们消化道的哥哥姐姐们都来了,是不是很守时呢。下面我们欢迎消化腺闪亮登场吧。

五个消化腺一起说:“大家好,我们是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去消化食物。现在请我们中的老大来介绍吧。

肝脏:hi,大家好,我是消化腺中的老大――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方,和胃是门当户对的邻居。我能分泌胆汁,首先把胆汁贮存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到十二指肠,去乳化脂肪。好了,不多说了,请我的兄弟唾液腺来说说吧。

唾液腺:hi,大家好,我是唾液腺,我想你们都流过口水吧,其实,口水就是我分泌的唾液。有时,我们细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这就是我的功劳。好,请胰腺妹妹来介绍。

胰腺:hi,大家好,我是胰腺,我能分泌胰液,流到小肠去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另外,我还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代谢。下面请胃腺来说。

胃腺:hello,大家好,我是生活在胃内壁的胃腺,能分泌胃液,我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刚才胃在上面说,它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其实,这都是我的功劳,如果没有我,胃就是一个能装食物和蠕动的袋子罢了。好了不多说了,不然胃又该说我了,接下来,请肠腺来说。

肠腺:hi,大家好,我是位于肠内壁的肠腺,能分泌肠液,和胰液一样,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将糖类、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我们来吸收。到我这里,消化腺的成员都到齐了。我们这里有消化液,需要我们帮助的食物们来领取吧。

扮演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同学上去领自己需要的消化液,领到后依次向同学说明。

淀粉:大家好,我是淀粉,我找到了唾液、胰液、肠液这三个好心人了,他们把我消化成了主人可以吸收的葡萄糖,我好高兴呢。

脂肪:我是脂肪,我有三个好朋友,分别是胆汁、肠液、胰液。我在他们的帮助下,变成能被人们吸收的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大家好,我是蛋白质,我有三大敌人,他们分别是胃液、肠液、胰液。我在他们三个的强攻猛打下,变成了氨基酸。

上面是学生表演的过程,通过表演后,学生的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也很好。我们的课改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多采用课本剧,融知识与扮演为一体,寓教于乐,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最终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邢坤。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新课程学习:下,(10)。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镇中心学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一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的能力,能概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是本章的重点难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初步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为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打下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能力。

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核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采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实验法、平台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相互讨论获取新知识。

(随着课改的铺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一个重点。目的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六、教学过程(2课时)。

我的课堂实施主要从:问题情景导入-----预习卡片----问题探究----设问练习-----简结转新,五环节来进行。

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

利用平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课前分发预习卡片,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初步的整体认知。

1、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食物的进入人体后的去向。

2、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各组汇报交流。

(6)点拨归纳。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体会探究的乐趣)。

3、食物的消化:

播放“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录像,结合人体消化系统图,并观察教师“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列表比较等形式自学这部分内容,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以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方式进行答疑,并完成“西瓜历险记”的问题。都是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消化道和消化腺区别与作用。

4、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大肠和小肠的特点,明确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和大肠的内表面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1、生生互动,自主提练练习。

爱因斯坦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这个环节,意在培养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兴趣,增大知识面。

2、教师出示练习:

基础练习-----综合练习--------能力提升。

有梯度的设计考题,让学生撑握基础内容的水平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1、学生小结(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新的求知兴趣,引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二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