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6:24:19 |
  • 李耀Y |
  • 14页

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行为。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角度和方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设计思路: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说师点评。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生1:三次去一个地方拜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诚心诚意邀请。

生2:三次拜访茅房。{同学们有笑声}。

生3: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评价是表扬话说得非常完整}。

师: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4: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师:大声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二、读课文释词语。

生6:读文。

生7:就是互相成为生死兄弟。

生8: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单叙述。

师:全班读读。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师:什么样的山冈?蜿蜒是什么意思?

生9:读书中描写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样弯弯曲曲的。

生11:诸葛亮。

师:诸葛亮称自己是卧龙先生。竹林怎样描写的?“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12:翠绿的颜色马上要滴落下来了。

师: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秀丽”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13:美丽。

师:再次齐读这部分景色描写的内容。

师:刘备怎样拜访的呢?指生读第四段。

生14:曹操、孙权。

师:群雄纷纷争斗,战火纷飞,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国家统一了,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呀。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读下一段。

师:为什么说…。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能用哪个词概括一下?

生15:如鱼得水。

师: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师:群雄也许都来请过诸葛亮,那为什么刘备来请他,诸葛亮就决定出山了呢?

三、自学指导。

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师:指学生复述课文。

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5、评析学生的写话。

四、小结全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引导学生读课题)。

二、实施活动过程。

活动一:体会人物形象。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圈画关键词,在旁边简要作批注。”

2、学生读书作批注。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1)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相机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3)指导“捆”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是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2)继续交流,你们还画出哪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3个小时”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

真的睡着了不知道的到来吗?不想见他,是想考验他。

相机板书:见不见。

小结:故事中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相机板书:情节。

活动二:品读环境描写。

1、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读到这有疑问吗?引导提问:这是一篇人物故事,为什么要写这儿的环境呢?

体会环境描写在这里的作用。(环境描写巧妙了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3、联系第4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4、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再读读最后一节。

5、再来读读这儿的环境描写。

师小结:俗话说“人杰地灵”,这里的环境衬托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检测活动效果。

模仿课文第3节描写“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四、拓展活动时空。

读《三国演义》故事中“三顾茅庐”原著?体会原著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人物。

请捆。

情节矛盾。

见不见。

环境。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两次拜访没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打乱顺序读比赛读做《补充》第一题反馈。

字形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1、初读,读正确,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重点品读第三次拜访,通过一“行”、一“站”、一“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通过一“行”、一“站”、一“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组织谈话:

1、师:听说我们同学都很爱读书,读过《三国演义》吗?

2、生交流。

3、师:老师也最喜欢诸葛亮,还搜集了一些跟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课件出示歇后语,引导自由读一读。

4、小结过渡:的`确,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被请出山的。

1、板题:三顾茅庐

2、指生读,正音:庐

3、齐读。

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生字,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困难的请教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指导读正确生字词。

1)出示:仰慕 大贤 谒见

恳请 辅佐

草舍 数九寒天

2)指生读,强调两个多音字。

3)请一学困生读,读对了,表扬;有困难,帮助改正后,大家跟读。

4)齐读词语。

3、引导理解词义。

1)大贤:文中谁是大贤?怎样的人才称之为大贤?

引导怀着仰慕之情写一写“大贤”这个词。

2)谒见:谁谒见谁?谒见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谒见”是怎样的拜见?

引导学生诚心诚意地写“谒见”。

4、组织再读课文,用“——”划出事情的起因、结果。

1)读文划句。

2)交流所划的句子。

5、引导联系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课文大意。

1、交流。

2、板书:诚

3、刘备诚心相请,一顾茅庐——(失望而归),二顾茅庐——(怏怏而回),直到第三次,才请得诸葛亮出山。相信他的诚心诚意的确感诸葛亮至深。

下边,就让我们学习第三次拜访,感受刘备的至真至诚。

(二)、读文品句,感受“诚”

1、读第三次拜访,用波浪线划出刘备诚心相请的句子。

2、交流。

3、品句:

a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1)读正确句子。

2)找“诚“的体现。

3)联系:电影电视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况?

师讲述北宋时期满朝文武百官路过杨家天波府,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典故。

4)小结:一“行”见诚心!

b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1)找“诚”的体现。

2)品“轻轻”:为什么要轻轻走?

3)品“恭恭敬敬地站”:他可以怎样等?

他是怎样地站?(请一生试着站一站)

师:恭恭敬敬地站是指目不能——(斜视),手不能——(摆来摆去),身子不能——(晃动)等。

4)指导朗读(请一学困生)

试读。

通过评价引导一遍又一遍读。(评:“读正确了!”“再轻些就更好了!”“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恭敬!”)

再请其他学生读,组织互评。

5)师:这一等,等了多久?

引导找到两个“过了好长时间”,师讲述:这一站,可能站了一个时辰,也可能是两个时辰,三个时辰,四个时辰。

引导:过了一个时辰,刘备——(生说),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两个时辰,刘备——(生说),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三个时辰,可刘备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一直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站”让刘备的诚心表露无遗!

6)再引导感情读句子。

c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1)齐读句子。

2)什么时候需下拜?

刘备何许人也?

此时的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介绍:刘备是汉室的皇叔,一方诸侯,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两个;诸葛亮纵有满腹经纶,而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介草民。何况,三顾茅庐时,刘备已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

所以,这还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拜吗?

这一拜,拜出了什么?

这一拜,又拜得什么?

小结:这一“拜”,把刘备的诚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d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

1)理解“恳请”。

2)想象写话:会怎样恳切地请求?(注意想象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师:刘备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来,让我们再来回顾刘备的诚心诚意。

2、引导齐读四个句子。

3、组织写下自己读了这几个句子后想说的话。

五、师:刘备的诚还体现在一顾、二顾中,我们下节课再学。

三顾茅庐

刘备 诚 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