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汇总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4:12:08 |
  • zdfb |
  • 8页

教案的编写需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各类教学指导文件和教材要求。编写教案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以下范文中,可以找到各种教学领域和教学特点下的优秀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课前搜集作者资料。

2、了解古诗故事。

3、投影。

4、挂图。

5、多媒体或音像资料。

冬夜读书无遗力。

示工夫少——老。

子聿躬行——绝知。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

有感(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一课时。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1、学生背诵学过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5、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6、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7、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

8、指导背诵。

9、交流自学情况。

1、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2、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3、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4、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6、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观书有感》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 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观书有感》教案篇三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观书有感》教案篇四

(2)理解关注、体悟、思考生活,是我们心灵感动、真情流露、灵魂净化、创写佳作的源泉。

(3)掌握“有感而发”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方法。

掌握“有感而发”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方法。

二课时。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说起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往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闭上眼睛,不假思索即会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相反地,对于陌生的人和事,说起来往往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勉强为之,磕磕绊绊,往往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甚至“咬断笔头,开不了头”“刚开了头,言语不周”,这样的文章必然内容空洞苍白,语言干瘪枯燥,读之味同嚼蜡。

怎么办?作文的实质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只有“为心声”,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实意。对于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切身独到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谈心,敞开心扉,坦诚亲切。

写文章,其实就是把我们个体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本质、情感用准确精炼、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品味冰心的经典作品《往事》。

往事。

冰心。

我的心因觉悟而沉沉的浸入悲哀!

苏东坡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

那几句还未曾说到尽头处,岂但鸿飞不复计东西?;连雪泥上的指爪都是不得而留的……于是人生到处都是渺茫了!

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他如迎面吹来的朔风,扑到脸上时,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的散到树林里,到天空中,渺无来因去果,纵骑着快马,也无处追寻。

……。

——摘自《冰心散文选集》。

自主探讨:

1、文中写了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作者在这种情境下发现了一个什么迹象?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触?

3、作者在行文上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往事的感触的?请说说作者的构思。

品评:文章开篇记述某一大雪天送朋友出山时的偶然所见:留在雪上的足迹刹时又被大雪所遮盖,无复追寻。此景骤然触动了作者一颗敏感的诗心,联想到人生过往踪迹难以寻觅。并进一步引申苏东坡的诗句表达的感情、思想,借以发表议论,点明题旨。表达了对生命渺小无痕、短暂易逝的慨叹,期望人们把握今天,只争朝夕。此情此感来得自然天成,毫无半点的虚伪矫饰,可谓是“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这就是我们今天作文训练的要求。

经历了多姿多彩的童年时光,我们已步入了少年时代,回顾过去的岁月,令我们怀念、兴奋、激动、沉思。往事历历在目,许多许多已然成为记忆中的珍品,细细品味,犹如一杯杯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更令人引发遐思与憧憬。请说出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说出令你心动、深刻、难忘的感受或感想。

评点引导:

同学们刚才所谈的往事很真切动人,发自心灵的深处,感受真挚,感想深刻,每句话都流动着情感。同学们的倾诉都在告诉我们,最真的情感来自于心灵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只有深切的去感受,才能品尝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今天,我们就给同学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面对依依往事中的酸甜苦辣,把你对生活的感悟象冰心一样写出来,使我们更能理智的认识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

自主阅读,交流探讨:学习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

明确:(1)有“感”对写作的重要性;(2)“感”的来源及获取方法。

(一)审题指导:

1、根据自选的题目要求,自由谈自己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2、师生合作,共同解题,明确写作要点。

第一题:

写作点拨:

写作此题,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新环境,有的来自新老师、新同学,有的来自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自与小学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这些感受虽很新鲜,但也零碎。对这些感受,怎样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来写呢?怎样有机、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呢?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

友情提醒:不能把文章写得支离破碎,或者是浮光掠影地搜罗一些材料,加以堆砌。要确立明确的中心,要有一条便于组织写作材料、便于行文的线索。

第二题:

写作点拨:

这篇作文的要求明确:要写在爸爸或妈妈过生日的那天,自己的所为、所思、所感。

思什么,做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本文,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写出新意。这需要在写作前好好动动脑筋。当然也不能为了求新,故意编造离奇的故事,写得好要能做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范文导读:

我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什么“皎皎河汉女”,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

长大后,小人书、连环画已经被古典、西方文学所代替。我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会有一种蚕吃桑叶般的快感,同时有个声响萦绕于耳旁,极宏大又极细切,极远又极近,像泉水流经山谷,像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我知道,那是心灵与作品的共鸣。有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就深深体会到这种乐趣。

我遨游于书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极都令我的心自由来往。我虽没有到过北国祁连,却有“祁连雪山在眼前”的感觉;我虽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与古今名贤一起来往游玩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古今名家写诗、著书都是反复锤炼、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灵感之时。杜甫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到此处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爷”字,不就更能表现李白酩酊大醉时狂放不羁的个性吗?想到这儿,似乎杜甫也要来拜自己为一字之师了。每每觉得自己与作者并驾齐驱时,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合作探究:

1、文中所叙之事是什么?作者的感受如何?

2、本文是如何构思写作,组织材料,表达主题的。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本文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读书之感受——“乐趣”这个题眼,并紧扣题眼组材行文。

文章既有阅读感受的细致描写,又有阅读内容的高度概括,二者有机地结合,将小作者阅读的体会与收益流畅洗练地从多方面表现了出来。虽是一篇千字短文,却较为丰富地展现了当今青少年读书学习、追求知识的热情。结尾采用排比句式,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深化了文章中心。

1、合作探究:明确写作“有感而发”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

(1)、叙事:交代“感”的触发点,精炼、简洁,围绕自己的感受。

(2)、写感:灵活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揭示文章的中心。

(3)、明理:可在结尾直接突出,也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转、含蓄地表达。

2、注意点:

(1)、叙事是为抒发作者的感悟服务的,因此叙事要围绕感悟,简洁、精炼、突出,将感悟蕴含于叙事之中。

(2)、所叙之事与所发之感要有密切联系,自然生发,不能牵强附会。

(3)、所拟的题目要能与文章内容、主题相对应,不能文不对题。

1、确立要表达的主题。

2、构思写作的提纲。

《观书有感》教案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观书有感》教案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观书有感》教案篇七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1课时。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书有感》教案篇八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感受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代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板书:朱)朱的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政策。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

身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写—整体感知。

朱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仅读书,还注重思考。有一天,朱读书累了,走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对读书的另一种思考。他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学的要求自学这首诗。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如何学习的。

品—还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

看图,看全诗。

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此,并说出诗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4、不懂的`问题。

(2)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读这首诗?(展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片)。

(3)引导学生理解一两首诗。

鉴定是一个生词。如果遇到生词,不懂,就要查。

在字典中展示字条:镜子(古代铜制)。照片。仔细看。

您认为应该选择哪个意思?为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解)。

老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镜是铜做的,所以下面是金。铜镜经常用布盖住,用时打开。这里的开放理解为开放。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诗歌,说诗歌的意思时,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什么意思是徘徊?

借助图片,谈谈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绘了池塘的美景(板书:风景),老师非常喜欢这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首诗。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美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丽地朗读这两首诗。

老师:多美啊!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池塘,不停摇晃,为什么不停摇晃?(暗示水不断流动,即活水)。

(4)你能理解后两首诗吗?让我们先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首诗。

什么是「渠」?(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同,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什么,怎么会。就这样。清澈如此,如此清澈。是因为。

(3)学生写作:大致写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4)背诵这首诗。

悟—引入哲学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池水清澈。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不断的使人___________。

2、沟通和回答。

展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如此清澈。

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人更聪明。

3、总结:

拓展—扩展阅读范围。

《观书有感》教案篇九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1课时。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书有感》教案篇十

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3)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有学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别应写什么,教师板书,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老师:朱先生写了这样一首风景优美的诗,巧妙地包含了阅读的真理,让人一下子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维真的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所以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曦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晚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一是浪费推移力,

这一天中流自由行。

自学,体会诗歌的意思,思考诗歌所解释的道理。

蒙冲:一种古老的战船。永远:永远,永远。轻毛:轻如羽毛。

这意味着过去的船又大又浅,人们用力推船力推船,这也是浪费精力。当春水飙升时,即使巨船像羽毛一样轻,它也在水流中自由飘动。诗歌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性,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努力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二是总结本课程。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写作如有神,只有多读,才活用。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像朱一样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写好文章。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破古诗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进入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实现自我意识。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领略古诗词内容;文题勾结,感受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过程记录和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看书有感》。

(古诗朗朗上口的节奏,简洁的文体,容易让学生背诵,大部分都会在课前背诵。

老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活:能!

老师:还要做些准备吗?

学生:打开课本,看单词。

老师:谈谈有没有要注意的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词语。以渠字为例:老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写作中突出上下结构?生:把木的横写长一点。

(单词教学应引导学生掌握关键部位,不仅有利于识别和记忆单词类型,而且有利于正确的布局和写作。

生默写和自查。

师出诗: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老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啊?谁来帮我?如果是一剑开,我一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劈开半亩方塘里的水。可以在这里用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学生:老师鉴就是镜子。

老师:哦,有这个意思吗?你怎么知道,说出理由听?

学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老师:你真行!用工具书帮助学习。根据老师的理解,鉴在200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5种含义,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仍然很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老师:再读一遍这句话。生读后师:你读什么了吗?

我认为鉴在这句话中应该理解为镜子。老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单词。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镜。

生:当打开时。

老师:老师知道我是从那个同学那里来的(手指之前查字典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了资料,古铜镜上盖着镜子,用时打开。你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

老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物:天光和云影。

老师:他们一边拍照一边徘徊!什麽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出生:来回移动。

老师:能说成晃动吗?

生:不行,用摇晃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老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老师:哦!这叫联系上面!

(古诗词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老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如何?

生:好开心啊!

老师:你怎么知道?展示:问渠哪得清如此?

生:这句话说池塘水很清。

老师:渠不是渠道吗?您怎么说是池塘?

生:上句诗人看见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啊,显然渠指的是方塘。

老师:诗人问什么?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这么清澈。

(大部分古诗都是逗号句号,这里的问号需要强调。

展示:有源头的活水。

学生一起读书。

老师:你知道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

老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不会那么清澈。

生二: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也会被污染。

生四:天光云影也不能徘徊。

生5:诗人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

学生思考后急切地开始写作。

教师选择终身练习,投影展示。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污垢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了世界乱扔。

指着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

老师:你好生气啊!我知道你想保护世界的水源吗?

(联系生活场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及时学习诗歌和写作。

在前面依次呈现的四首诗之前,展示《观塘有感》。

众生:不对!错了!是《看书有感》!

老师:仔细看课本,做迷惑状,知道老师想要什么吗?

老师:你和老师想到了,难怪这么肯定。可是老师想不通啊?你又帮我了,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活:诗人手里拿着书,旁边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一定很爱学习。

老师:是的!提供诗人资料。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歌可以用鲜明的形象具体化抽象的东西。有些诗意含蓄而哲理。

老师:看了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吗?

生举手想答,师:再想想吧?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睛从书本移到方塘,吟诵《看书有感》,突然师似有所悟。眼睛从池塘回到书本,展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呀!如果我想变得英明有远见,我似乎想要。

学生思考填空。

生活1:要源源不断地阅读,获取新知识。

生二:不能满足现有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学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老师:你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觉。

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感受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代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板书:朱)朱的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政策。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

身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写-整体感知。

朱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仅读书,还注重思考。有一天,朱读书累了,走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对读书的另一种思考。他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学的要求自学这首诗。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如何学习的。

品-还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

看图,看全诗。

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此,并说出诗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4.不懂的问题。

(2)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读这首诗?(展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片)。

(3)引导学生理解一两首诗。

鉴定是一个生词。如果遇到生词,不懂,就要查。

在字典中展示字条:镜子(古代铜制)。照片。仔细看。

您认为应该选择哪个意思?为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解)。

老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镜是铜做的,所以下面是金。铜镜经常用布盖住,用时打开。这里的开放理解为开放。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诗歌,说诗歌的意思时,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什么意思是徘徊?

借助图片,谈谈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绘了池塘的美景(板书:风景),老师非常喜欢这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首诗。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美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丽地朗读这两首诗。

老师:多美啊!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池塘,不停摇晃,为什么不停摇晃?(暗示水不断流动,即活水)。

(4)你能理解后两首诗吗?让我们先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首诗。

什么是「渠」?(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同,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什么,怎么会。就这样。清澈如此,如此清澈。是因为。

(3)学生写作:大致写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4)背诵这首诗。

悟-引入哲学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池水清澈。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不断的使人___________。

2.沟通和回答。

展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如此清澈。

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人更聪明。

3.总结:。

拓展-扩展阅读范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知宋诗理,悟全诗主旨。

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朗读古诗,拓展延伸。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