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通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9:00:46 |
  • zdfb |
  • 9页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学习成果,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写心得体会时,要结合具体事例提炼思考。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编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经历和表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灵感。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一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非常有幸参加了一场数学学科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中,我从众多嘉宾的演讲、讨论中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此次研讨会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开场白——“数学带来的思维启示”

数学学科研讨会开幕式上,主持人谈到了数学带来的思维启示。数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体现,它赋予了我们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让我们能够看到抽象问题和现实情境可能存在的关联点。听完这些话,我感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它不仅在数学领域中很重要,也能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二段:演讲者分享——“如何应用数学在科研中”

附庸风雅,我感到了如何应用数学在科研中至关重要。演讲者和我们分享了数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数学的方法用于生物医学数学中的数据分析。演讲者的分享让我们意识到数学在科研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第三段:同行互动——“反思式教学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地”

研讨会上,我和其他参会者共同探讨了反思式教学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地。我们意识到数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反思式教学是良好的途径之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段:专家论证——“现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在专家论证环节,我们探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专家们认为现代数学越来越多地向应用领域转化,它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制造、金融、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专家们接续阐述了现代数学的分类和应用,令人眼界大开。

第五段:总结——“数学之路永无止境”

最后,这次数学学科研讨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学思维给我们带来了非凡的思维启示,数学应用在科研中的价值性更是被我们所深刻领悟。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应该坚持学习,不断探索数学思维的深层次和广泛应用。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二

此次活动,我们可爱的于老师,让骨干班的成员集体备课,根据作业确定上课资格人选,然后以现场抽签形式确定每个课题组上课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同样的知识,因不同老师的诠释,而变得异彩纷呈。

《折线统计图》一课,三位执教的老师都能从其特点入手,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特别是郝贵芹老师的课,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郝老师从姚明的身高发育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课中通过如让学生选择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动手比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感知,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进一步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特别是后面练习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利用pm2。5这一热门话题,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知识的现实意义。

《众数》这一课,三位老师有着三种不同风格的设计。庞德昌老师层层递进的课前小热身;出示课题后的一句“关于众数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区分众数、平均数、中位数,深化对众数的意义及其特点的认识;有着临沭课独有的细腻、动感、厚度、新颖。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尤其喜欢庞老师最后送给学生的那一段话:攀登,你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学习你会了解不一样的世界。庞老师的课犹如他的人一样有思想,有内涵!李守强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出发,舍得在公开课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及空间。胡雪飞老师的课从细处入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特别是在处理众数、中位数、众数区别和联系的时候非常到位,而且处理的很透彻。

《统计》这一课,三位执教老师都对教材的情境进行了改编,让本节课更具生活化和趣味性。课的设计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教学时,这三位教师都是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预测。在处理不要被统计图的一些表面信息迷惑、误导这一点上,李彬然老师的独特的处理方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李老师最后口头作文式的总结:“《统计中的——————》格式:我给本节课取名为:———————。原因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别出心裁的想法,让学生在这样有趣而有效的要求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近期我一直在读的史宁中教授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美籍印裔统计学家c。r。劳斯说,统计分析的形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也正如《大美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定义: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对一切不确定的事物进行较准确的推断。我想以此要求来看我们的课堂的话,深入研究、细细琢磨,真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反思:自从参与这次真正的集体备课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努力很用功,每晚12点睡,早上三四点钟起床,课试讲了一遍又一遍,每次修改后积极的内化,感觉自己准备的很充分。但当参加会议后,看到执教老师们呈现的精彩课堂,即使没被抽到的老师也都提前做好了两手准备,抽到上课有一套课件,抽到说课竟然还有一份准备。当他们潇洒自如说出对自己研究课时的思考、困惑、以及与众不同的想法时,当听到王荣利用周末到寄宿制学校进行试讲时、当了解刘敏老师到一小参与研讨很晚才回家时,当知道老胡报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趴在床上把教案手写一遍时,当看到沈如磊老师的独特教学设计展示时,当明白刘士锋老师阐述深度思考的结果时……和他们相比,我的努力真的还不够,我的思考确实还浮在表面上,就像张翠老师说的那句话:怀才就像怀孕,如果没被看出来,就证明怀的还不够大。虽是一句玩笑话,但细细品来的确如此。

记得汪峰《飞得更高》一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是呀,要想飞的更高,就必须克服惰性,做到有毅力、能听取别人的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否则即使一直在飞,一直在找,不剪碎这有过的往,永远也是飞不高的!

刚接到通知参与备课时,心里很不理解,为什么都要备课,被抽中的只有那百分之三十,其余的都得当炮灰。但当这一台精彩的节目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一下子明白了于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就像一个有着大智慧、大胸怀、大视界的导演,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我们是演员,只有在这样导演的指导、引领下才能演出大家喜欢的节目,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成功。

活动的精彩之处每每浮现在眼前:1、评课议课环节中,台上精彩绝伦的展示,台下积极踊跃的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让会场变成了波涛汹涌,思维碰撞的海洋,参会的老师们在这里汲取营养,捡拾珍珠。2、三场风格迥异的会议主持,让与会的老师见识了于老师所说的:我们这个团队里的人,不仅要会讲课,还要会主持,更要学会做报告。会议的最后,于老师点名让曾经参加省赛课老师即兴发言就已经让我们自叹弗如,更不要说台上的主持人们。3、很难忘记于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一句“唱首歌”,马上就有康立军和王荣的合唱,三小老师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还有意犹未尽的独唱。使得会议既严肃认真,又不失活泼。4、更记得形式新颖的y图评课,刘秀艳校长和陈丽老师制作精美的微课程。最令人感动的是我们的前辈潘老的一番讲话,让我们感受到会议温情的一面。

反思:从事教研员工作已经接近一年,在这一年中幸运的是能够得到王晓艳老师及周围领导同事的悉心指导,让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角色的转变。与王晓艳老师交流的时,她经常会说起她和于老师一起工作的体会:“于老师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一个对工作要求很高的人,也是一个细致入微、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跟着她干活你能学到不少东西,我的许多活,都是跟着于老师学来的。”如是者说,当于老师进行会议总结时,我真正明白了晓艳的那番话,深以为然。想想自己,作为一名学校教研员,我的各项水平是不是真的在老师们之上,如果水平不高,如何能引领整个团队不断向前!我能引领老师什么?老师们能从我这里学到什么?平时的教研活动怎样搞才能不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浪费老师们大把的上课时间?如何能站在一个教研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都是我亟需努力思考和努力的地方。我想从现在做起,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欠缺的是什么?找出不足,加强历练,完成真正的蜕变。

抚今追昔,自去年加入临沂市20xx级初级骨干群,到现在已近一年。回顾这段时间所走过的路,虽有疲惫有疑惑,有失落有迷茫,但更多的是苦尽甘来的收获!在这里于老师为我们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小数教育的人,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让我们自由自在的翱翔。

童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就像歌词中说的那样: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小数教育那片更高的天空;对自己狠一点,因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三

一位小数的意义是由问题引入的,老师出示三幅图,直接问,那幅图能表示0.4,图平均分分数小数0.4,初步建立了小数和分数的关系的表象;二位小数,学生先涂格子,认识0.06,0.25,并用分数表示,构建起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二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教学则是利用课件,从0.1、0.01到让学生找出0.001,突破难点,构建模型。

]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四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想读书,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长辈的话?为什么书越来越不好教?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常常在反思这些东西。这次到弥陀小学参加此次梦想课程教学交流探讨会,我心里赫然开朗。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老师、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三堂梦想课程,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知识,在操作、表演中学技能。老师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自己走下圣坛,课堂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充实,更获得了对未来的梦想和信念!想想我自己的课堂,基本是牵着学生走,缺少深深吸引学生的元素,缺少深深震撼学生心灵的技法,没有让学生体验,更没有在学生心灵里播种梦想的种子!通过三节成功的梦想课,我的观念要改变了,要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课堂中植入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交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交给孩子更充裕的时间,学生就一定能创造神奇!

绘本教学是多么新颖的课题,我原来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些?我深深的被图画书的美丽和教育作用吸引住了,梦想中心只所以配备那么多的绘本,是在向我们昭示:“阅读——从心底开始”!谢谢梦想中心给教育带来光亮,至少已经照耀到我身上!我将尽我所能传播下去。

这次教学研讨,我感到非常快乐,一点儿也不乏味。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启迪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而且更多让每位参与者都得到心灵的解放,把我们这些深沉的大人带回到儿童的世界里,快乐并享受着。教学里,为什么不多用游戏教学呢,大人都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何况小孩!

我是老师,我只能说:既然上路了,就好好走,总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五

我最近有幸参加了中国数学研讨会,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研究的魅力和重要性。

第二段:会议内容。

在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教师和专家们分享了许多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他们的报告富有启发性,深刻剖析了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第三段:交流互动。

除了听报告,会议还安排了许多互动环节,让我们与各位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做张老师的数学教育专家,他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我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一些数学概念,还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数学理论。

第四段:思考感悟。

回想这次研讨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在这个数字时代,数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的领域如此广阔,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本质和内涵,我们才能够推动数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从多个方面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拓了我的思路。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数学的发展,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献身于中国数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六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临沂第九小学王晓艳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1.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平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平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练习设计层次性很强。像四一班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李红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平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平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王晓艳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七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毕达哥拉斯。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滨州市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10位优秀教师智慧与魅力结合的观摩课,让我这个因怀疑探究的操作性而不时停足不前的人顿悟-----教育不再是一种“告诉”,还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下面谈谈通过学习自己最大的感受和一点思考:

不知为什么,听完这10位教师的课,“气场”这个词一下子就闪现于脑海。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只要往学生面前一站,那种“自信”、那种“亲和”一下子就会把学生的目光聚拢,然后当他们温和、风趣的话语一出,学生的激情就会跳跃。当课开始后他们的文化底蕴、语言表达及课堂的调控更是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最大化发散又集中。于是就想到了来学习前看到的他们的介绍,知道了为什么是他们成为了优秀教师。特别是在听王晓芳老师和高春霞老师的课时,我感觉这就是享受----享受智慧和魅力,享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美的东西、为此我的笔记本上记录了“无章可循,因为这是魅力,魅力!!”的话语。

数学课堂语言讲求:科学、严密;准确、精练;形象生动、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应该说授课的老师都很注意这几点。

比如当学生面对很多的数学信息而准确提出“1毫米有多长”时,耿静老师说:“你能提出一个像他一样的问题吗”就是这启发性的话语让孩子们很快提出了“1分米有多长?”等课堂需要探究的问题。还有就是耿老师的过渡语言也运用的很形象生动,比如在出示练习前,她说:“孙悟空有一项最强的本领—七十二变,看,它变出了什么?”这样的用语,让学生在玩中就巩固了所学。还有庞玉波老师,当他让学生猜测自己是怎样的时,有一学生说“我曾猜你是女的。”“可我是什么的”就是这风趣幽默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说有用的话,不拖泥带水”是我一直追求的,可是无论如何实践,总不是那么顺畅。很多时候感觉不多说那么一句两句就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学习我知道这是我没有提前把语言进行锤炼的原因,更是自己素质需要提高的信号。

“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我在备课时时常用学生的思维来思考,考虑他们知识的现状、心理的特点,然后再用老师的身份去设计。通过学习我更意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由6位教师执教,每节课都有想不到的惊喜。用我同事的话说“听了高春霞老师的课后其他的就很无味了”,我也比较赞同,因为听课中我多次被她的精巧设计而震撼。比如“师生对擂”环节,数的由易到难,既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体验成功,又能让其意识到自己知识经验的欠缺,而老师的既快又对的“诀窍”很是吸引学生,为接下来探究的必要性铺下路子。另外珠子和计数器的利用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各个数位”的探索,得出结论就成了显而易见。最后课件的形象演示阐释了结论的根底。记得我在听课时因为感觉设计的太美,老师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处理、过度的巧妙而不能在笔记本上记录。

我之所以很少上探究课,除了学生很多时候探索不出什么课堂想要的结果,还有就是上一节这样的课我得需要准备很多的东西---必要的学具、形象的课件。今天想来,自己就是在为懒惰寻找借口。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或许就是自己的这种懒惰,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而创新的翅膀就很难成长。是时候放弃“告诉”的课堂了,给孩子们更多放飞希望的翅膀才是更重要的。也许一个学期实践不了几次,可是时间久了,效果应该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通常在小组合作前我都会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因为我认为只有在自己充分的思考后才可能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吸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而在我所观摩的课中这一点似乎没有得到体现。

学习后血是热的,心是积极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让这种热和积极持续是我要做的。我现在要做的是再上探究课时要记得“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引导。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八

xx月xx日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午听了三节公开课,下午听了教研室仓誉老师、进修附小吕健老师和xx老师做的精彩讲座,整个研讨会都在向我们传递着高效课堂的信息,下面是我个人参加研讨会以后的学习心得:

上午三节示范课中都能看到高效的影子,庄敏老师的《读数》教学容量非常丰富,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只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突出了重点,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学生有更多的练习读数的机会。吴名老师上的是一节读写数的练习课,吴老师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从基础园到实践园,再到探索园,一步一步提升高度,从开始让学生一个一个说读写法,到后来的速度练习,很明显能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一点在李进行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全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从而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让学生真的掌握转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太成熟,在表达的时候也可能不准确,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代劳,而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去说,去摆,一个不行两个,两个说不好再找第三个,这种知识的教学不能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真正地学会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时候学生只要理解掌握了,就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他自己发现探索出来的。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作为老师首先要吃透,了解相关的知识,教给学生一个知识点,老师要了解相关的一串知识点,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当然教材中的每一个题都有它的用处,我们都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吕健老师下午做的讲座〈阅读与数学〉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数学老师也可以这么有文采,一点都不输语文老师,大有作家的风采。吕老师读书的范围很广泛,有文学作品、儿童作品、数学专著等,读完以后写的随记、心得多达100余万字,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到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是只有数学专著才对数学教学有用,任何方面的书籍都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性情,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从我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说,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花长时间精心准备一节课,很明显能感觉到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很难能一直坚持下去。有时候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就不够透彻,有时候上完课才发现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去做吧,争取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九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11月20日至22日,我们一行四人有幸参加了第11届“名师之路”教学观摩研讨会,我被全国名师肖家芸、刘飞耀、杨宏丽、王君老师的课堂及讲座深深震撼。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清晰的教学思路、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及激荡的人文情怀让我深深折服,我从中汲取了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经验,对自我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现将我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四位名师在讲座中毫无例外地都谈到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肖家芸老师认为要写好作文就要勤读书,不光要读课本,还要读课外名作,甚至于读主流媒体;刘飞耀老师认为,阅读使写作有本可依,身为领导的他经常和语文教研组的人商量讨论,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开阅读书单,让学生写读后感。不光如此,西安学校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生动流利的口语表述也让我从侧面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我想我们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寒暑假阅读、每天5至10分钟阅读等等,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让方法引领成为一种常态。

几位大师的课,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处处体现出平实、质朴、简单而又扎实的风格,凸现出新课程对于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迫切要求。没有轰轰烈烈的表演秀,没有过多的花架子,有的只是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将作文方法进行巧妙点拨。比如杨宏丽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几件事写一个人》,老师先问学生印象深刻的人是谁?然后又问,他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讲了之后,老师又指导说,人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存在,是一个丰富的矛盾体,因此你要把他放在不同的事件中去展示他的性格和思想;之后让学生动笔写,按照先一句话简单勾勒,再将事件具体叙述,接着还原场景要求生动,可以说对学生的指导是逐层递进式的梯形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我感觉对于初中作文课堂更多的应该是方法指导,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方法”、“体会”、“品味”、“实践”还给学生。

三、让研读教材成为一种享受。

我们常说:根固才能叶茂。熟悉教材、研读教材就是上好一节课的“本”,是一堂好课的“根”。听了刘飞耀老师的讲座《让写作指导成为一种可能》,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我们初中的教材来解读理论,那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背后,展示的是一个语文教师对初中各个年级语文教材的熟悉及研读程度,他已将所有的教材了然于心,所以在举例的时候真的是信手拈来,让我佩服至极。我想作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将初中语文教材烂熟于心,不光只是表面的阅读而已,更多的是要进行研究,甚至于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聆听名师的教学课堂,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四、让评价更加多元化。

听了各位专家的课,感受最深的是无处不在的高效的多元评价。杨宏丽老师在讲授《几件事写一个人》时,当一个学生用生动流畅、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时,杨老师说:“如果你的老师将来被评为最美教师,颁奖词必须得你写”。我们觉得杨老师评价学生的时候,摒弃了最为平凡最为普通“说的好“”你真棒“等评价语,而是在不着痕迹的评价语中,鼓舞了孩子的自信。后来这个孩子进行最终修改展示后,杨老师又说:“老师也想成为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呢!”感觉杨老师的评价真的是不同凡响,可以让一个孩子在不断的被鼓励中前进!

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飞耀老师,他的方式更为独特。当班里的一个名为庄亿铮的孩子利用一个寒假写出了28首诗歌时,他的心被震撼了,于是他为这个孩子专门举行了一个题为《青春在言语中绽放》——庄亿铮作品专场交流会,将这个孩子的所有作品都制作成了ppt,在全班分享交流。我想老师的这种独特的评价方式会更加激励庄亿铮同学在写作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也能鼓舞班级的其他学生以榜样为标杆,继续努力。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多元化评价学生方面多费点神,多用点心!

这次学习,时间虽短,但却收获满满,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名师之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相信我们一定会透过它,努力看到窗外最美丽的风景。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

“二轮数学研讨会”是我校近期举办的一次关于数学教学的研讨活动。作为出席人员之一,我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研讨会中,我们围绕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关键难点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话题。主讲老师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让我们领略到了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交流互动。

在研讨会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了许多的交流互动。参会人员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路。这种互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参会人员对于交流的这种方式也非常感到认同和支持。

第四段:渗透思想。

除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强调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思想。主讲老师强调,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学教学的意义。这方面的探讨,也让我们对于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五段:收获与总结。

在这次研讨会中,我除了从主讲老师和其他参会人员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之外,更感受到了教学中交流和互助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共同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理解也更进一步。相信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将会更好地发挥所学所长。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一

本次参加数学学科研讨会,我深感荣幸和惊喜。在这个学习和研究的时代,我们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和广度越来越快。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这个研讨会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还让我们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相结合。

第二段:发言者的演讲。

在研讨会上发言者的演讲极具启发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怎样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发言。很多学生经常困恼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怎么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公式与实际生活的建立联系,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且很具优势的问题,而发言者的思路启迪了我。

第三段:小组讨论的经验。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自由交流观点,提出对于如何教授数学和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建议。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行交流,让我感到很有价值。看到不同观点的差异性和我们所提出的新思路,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段:研讨会的收尾。

在研讨会的收尾,观众们有机会提出问题和分享研究成果。这更进一步增强了我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投入。我将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参加这类会议和讨论,并致力于在实际教学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学理念,提高我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段:总结。

通过此次数学学科研讨会的经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和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学学科中,让学生从事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够缓解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经验不足。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数学知识的应用。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探究数学教学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二

xx年12月7日在关塘中学举行了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听了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初中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拨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研讨会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参加这次研讨会评选的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两位教师计划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像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间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板书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研讨会,两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功夫。

总之在这次研讨会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三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社会对数学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成为教师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日前,本人参加了一次二轮数学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师分享经验,其中获益匪浅。本文将对这次研讨会心得体会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二段:学科分析。

会上,老师们集中讨论了数学学科现状和趋势,发现了一些教育教学领域的共性问题。如何增强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要让学生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干生活、工作中认真严谨地处理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摒弃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偏重和机械记忆的模式,更加注重启发性和交互性的教育模式,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数学教育的必须选择。

第三段:教学思路。

在会上,不少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思路和方式。教学科技化是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和学生的教材或教辅;借助新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资源共享;提高师资培训的质量,引导教师新思维、新观念的培养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型,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变革发展的需要。

第四段:畅想未来。

会上,有老师提出了畅想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更多元,更开放。例如,与数据处理相关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数学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反馈和修正点来自我衡量进步。

第五段:结论。

二轮数学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平台,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理清发展思路,开拓科技、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思路和实践,为我们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借鉴。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数学教育将会越来越好,更有利于学生潜力和能力的挖掘与发掘。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四

11月14日至16日我怀着一份激动的心情,本着学习的态度和同事前往池州参加了“池州市第八届小学英语教学年会”。我们共观摩了一节罗婷老师的公开课,十四节参赛选手的无声上课,一节讲座。三天的时间里,各位老师各显神通,课堂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些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共同特征就是无生上课时精神饱满,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和调动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有的课趣味横生,自发的掌声数次在场内热烈响起;有的课独具匠心,巧妙的设计发人深省。作为小学英语一线教师,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课,尽情感受着他们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收获颇多。

这次池口小学的罗婷老师的公开课是阅读课,她的课师生互动,运用了情趣教学。输入进行了一定以后,输出自然,从听、说、读、写到词到句到文。她的课把巩固已教授的单词与教授新词分开来写,让学生会说,会运用。

池州市小学英语专家程赛华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令人惊叹的是英语素养。她给我的印象深刻,着重讲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小学英语六年级时,学生能书写工整,在词汇课和对话课上,池州的小学英语.相对其他地区起步较晚。重点谈了阅读课的教学。交谈了小学英语3-6年级教材了解。

三年级主要是26个英文字母。上册是startandread.下册是单句阅读。

四年级上册是readandwrite,主句是一问一答,看图读句,要看懂chooseandwrite,会写单词。下册要阅读文字,篇幅长一点,难度大一点,看图写句子。

五年级的上下册一样,内容是readandwrite,图相对少一点,文字相对增多,完成与课文内容相关设计,写出与课文相关的东西。

六年级主要是以阅读和理解为主。

程赛华专家还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常见的问题和思考。常见问题是:阅读行为被包办,阅读策略指导不足,阅读任务层次不分明。原因分析:读的概念不清晰,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的关注不真实。

此次研讨会,各位参赛老师教学各有千秋,非常值得我学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本次教学观摩活动,欣赏了十四节课。每位文老师整节课都是用流利的英语组织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他们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可见各位教师英语水平之高,这也是进新英语教学的前提。而且各位教师还展示了自己规范的英文书写功夫,精湛的简笔画技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高超水准,以及他们歌唱、表演的多方面才能也充分展现出来。由此,我感到自己在多方面的巨大差距,今后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注意到,在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各地不同的老师各有不同的调动孩子的方式,对不同孩子的多种积极评价,开展小组活动进行小组竞赛。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关注教师的表现,更关注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关注课堂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师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步骤,逐步推进的现象,课堂生成的东西少了。

三、教师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

通过观摩十四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教师在备课上所花的工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从课堂开始与学生的打招呼,到导入到情境创设,一环扣一环,衔接自然,学生能够很好的跟进,没有断点。而且从一些教学细节上,更可见各位教师备课时的独具匠心。

四、教学中的一些细节。

在本次活动中,我关注了一些教学细节,分别是:

(1)课堂提问。沙济中心小学的陈婧老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的提问,非常恰到好处,先就熟悉的话题提问,从而引出较为复杂的句型结构。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的训练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再从突出重点的提问来说,贵池市城西小学刘德芳老师通过一段课本对话生动有趣的展现三个问题(whereisthedog?whoiscoming?whoisrunningfast?)就立马课的重点,从而很好的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加深学生印象。

(2)课堂关注。教师能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次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都不直接否定,而是停下脚步耐心启发,等学生真正的会了之后在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如此大的场面,教师能够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实在难得。

(3)课堂评价。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都设计了评价,课堂评价的活动设计与本堂课的中心话题相结合,能做到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多角度,准确地给予评价。课堂上教师从不吝啬自己的语言cool!great!wonderful!cleverboy!教师给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

另外,陈赛华专家的讲座让在座的听课老师情绪高昂,在共鸣中达到了共识。

五、我的感悟。

本次池州之行有了太多的收获与感悟。听了那么多的课和专家的讲座,最大的收获是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课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理解过程,它不是语言教学课,所以不能把阅读语篇肢解开来进行教学,最后的拓展活动要与阅读有关,要运用所学的语言。阅读过程还应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每一阅读环节的目的应该明确,齐读、跟读等活动都应目的明确。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实效性也会更强。其次就是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语音方面,尽量要呈现给学生标准的语音语调,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还有老师应带着一种快乐的情感、态度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们真正想说、敢说、能说。最后,我想说,虽然这些课很精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得因地制宜地去实行。我们林丰小学属于乡镇小学,基础薄弱。六年级的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书写,不会读,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少接触英语,更不会上英语培训班。在家读英语的机会更少,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读和写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一步一步来,可以适当地运用教学情境。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五

中国数学研讨会是中国数学科学界的一项重要活动。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

中国数学研讨会是一次全国性的数学学术研讨会,旨在推进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工作。这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众多数学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同探讨数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相互交流学术成果,为我国数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段:开幕式的精彩演讲。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的开幕式非常精彩,开幕式上邀请了国际数学界著名人士发表了演讲,聚焦于数学的发展与未来。他们的精彩演讲向我们呈现了数学的辉煌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鼓舞人心。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力量,促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为我国数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段:分组讨论的收获。

研讨会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分组讨论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分组讨论中,我们不仅可以与其他数学爱好者进行交流,还可以聆听各位专家的详尽讲解,加深对数学研究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分组讨论中,我们还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与其他与会者共同交流、学习,加强了我们的学术交流。

第四段:专家讲座的启示。

除了分组讨论,研讨会还安排了专家讲座。在讲座中,专家们针对不同的数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详细讲解,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非常有启示。他们生动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的解释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对数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段:总结感悟。

通过本次研讨会,我深刻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术交流的意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学术交流,我们可以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深入学习和研究。希望未来的数学学术研讨会可以更好地推动数学科学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数学篇十六

11月2日、3日我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省优质课学习活动,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我们共观摩了八节省级优质数学课。在这里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艺术,其中以下几条使我印象很深:

一:善于营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每节课的上课前,教师都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有的先介绍老师自己,再让学生介绍自己,以此来拉近师生关系;还有的给学生拍照,激发兴趣,消除紧张感,这样进行新课就很轻松,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有的夸沂南是个名人的故乡,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还有的夸学校,学生自然很高兴,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次的讲课教师都是外县的,但是有很多素材用的是本县、本校的,或者就以上课的学生自己为例子。如在吕建老师的课中,上课开始就用数码相机当场给学生拍照,把学生的照片用投影机放到屏幕上,全体同学看着自己的相片找自己的位置,学生学习既清楚又明白;还有梁老师的实践课《点击双休日》就是当场调查县城学生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活动,把调查结果当做例题学习的,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要合理安排双休日活动。

三:学习过程采用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空洞无物的。老师们都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不流于形式,到该合作的时候合作,确实能解决不会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好多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很多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用具。()每节课都做了大量的电脑课件,把课的内容用通过电脑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确切的看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形象生动有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探讨教学中,也用到了老师制作的教具,如《可能性》一课中,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和白黄两种球。把球放到盒子里摸,总结摸出球的可能性,达到了动手操作的目标。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教学理念也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升华,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和他们相比还相差很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