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庭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6:48:05 |
  • zdfb |
  • 7页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写心得体会要注重细节,做到具体而有深度。- 掌握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13日下午,在青园阳春厅参加了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关注孩子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座谈会后,我深有感触。

根据这次报告精神,结合我们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不足,经过认真的反思,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心爱护,让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我们双方从事的工作性质,不能抽出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从上托儿所开始就在学校全托,现在一年级了也几乎都是由孩子的奶奶照顾。更为严重的是,双方不注意各自的情绪控制,在家里是典型的慈父严母型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吵、冲突,给孩子一种爸爸在家就可以放肆地感觉,也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这一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也是无法弥补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不可逆转性。对此,现在我们得做到及时的纠正,首先,双方做了沟通,彼此理解对方,解除相互间的误解,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要想孩子茁壮成长,必须创造一个幸福的环境,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

二、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首先是双亲一致。夫妻二人在教育原则和思想上要高度一致,不能各自为战,使孩子无所适从。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三、尊重孩子,健全孩子的良好人格。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要把孩子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尊重孩子,不能一切包办,更不能溺爱。遇事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学会处理一些基本的事务,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他的意见可以不重视,这是不可取的。人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自信。只要做到了自尊、自信,很少会出现心理问题。不把孩子当回事,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孩子的自尊。要帮助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在现阶段,孩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伙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在同伴中受到尊重,有爱的归属感,对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至关重要。同时要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把自已放低,学会宽容和。

四、锲而不舍,强化孩子的素质教育。

要强化自立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已的事情自已做,从小树立“吃苦”的精神,学会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艰辛,因此,我们要从小刻意地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对孩子的要求先不要急于答应,要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这本身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可以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提供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特别是读书的兴趣,要选取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培养孩子“深读”的习惯。

由于我的专业知识有限,以上这些体会非常浮浅,本人建议,由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定期组织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从整体上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配合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实现协调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当我听了县张局长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后,忽然使我眼前豁然开朗了,他那简而易懂又富有幽默生动的语言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也让我从家庭教育的误区中走了出来。近三小时的讲座让我领悟到了: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二、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不要有过多的禁令束缚孩子,不要絮絮叨叨地埋怨责怪孩子,更不要打骂体罚孩子,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尽情挥洒他们的天性,展现他们的才华。这样他们才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开开心心地生活,感到生命的快乐。

其次,在游戏中,要让孩子尽情展示自我。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往往是他们玩得最尽兴的时候,而现在的孩子好象丢失了尽兴玩耍的条件和勇气,他们在玩耍的同时担心父母的责骂。那怎样才能让孩子玩得尽兴,玩得快乐呢?首先,我们要拥有一颗童心,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体察他们的需要,归还他们游戏的权利,创造有趣的空间和环境,让孩子尽情地释放自我,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给他们青春的回忆录上画下童年的天蓝色和快乐的淡粉色。再次,在活动中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幼儿年龄虽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也是独立的人,应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从而以全身的激情投入其中,以快乐的心情去享受快乐,因而会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和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最后,允许孩子犯“错误”。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而那些“错误”一般都是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和缺乏知识的缘故,对于孩子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认知、探索、创造这个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吸收知识的养料,在成长的年轮上轻轻松松地,快快乐乐地度过灿烂的童年岁月,踏着快乐的节拍去创造快乐的未来生活。

三、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的能力。

(一)、学会自理。

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自己负责收拾,放在固定的地方。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想玩某种玩具找不到时,家长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而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家长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

(二)、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

孩子虽小,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可以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孩子自己去完成,切莫代劳。

(三)、自我服务劳动。

自我服务劳动是孩子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作为学前班的孩子自我服务劳动的要求是: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等;能初步搞好个人卫生;能穿脱衣服,系鞋带;学会削铅笔、包书皮;能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管。

总之,教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还能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的确,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从孩子个人成长方面:劳动对于现在社会的孩子来讲,没有温饱等一定需要体力劳动为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劳动在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不能通过学习为唯一方式,劳动在改变精神层面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精神的丰盈和成长在新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劳动锻炼了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劳动使孩子更珍惜物质的拥有和生活的幸福;劳动使孩子体悟到父母的辛苦与伟大,学会尊重父母和孝敬师长;劳动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品质使他们能够顺利成为一个合格乃至出色的人;劳动使孩子耻于不劳而获,懂得自己的劳作也能为他人带来些许幸福;劳动使孩子的双手更灵活,大脑更聪慧,知识更丰富。

再来谈谈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或者能力。

首先,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重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都可以影响孩子。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只是进行文化课学习,传导成绩好才是一切的思想,那么孩子是不可能认为劳动是必要的。

其次,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参与家务活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平时在家里应让孩子参与家务鼓励孩子学着做,比如包饺子、拖地、抹桌子、浇花、喂鱼等。自我管理劳动: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如学会自己穿衣、刷牙、铺床、叠被、洗袜子,洗碗、整理学习用具等等。使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参与交往活动:家长可以采用进来,走出去,培养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还要尽可能的多鼓励孩子参加公益劳动,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特长为他人服务。让孩子从中体验劳动给生活和他人带来的欢乐和幸福。鼓励帮助他人: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所长去帮助他人,从而增进能力,赢得友谊,提升学习的动力,提高自信心。赋予责任:家长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具体任务让孩子去完成,为孩子创造实践机会。年龄小的指派简单任务,年龄大的布置复杂的任务。如到商店买东西到邻居家借东西,到邮局取包裹,到火车站买车票等等。孩子在完成这些任务时既要付出劳动,又要接触社会,从而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毅力、意志力。

另外,孩子的假期是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初步设想在孩子劳动教育时要有阶段性、目标性和阶段总结。我们可以在每天都劳动教育之前有一个设想,设想通过什么具体的家庭劳动达到哪个具体的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生理的、心理的、品格的、养成,做事情具体的方法和探索的空间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得到锻炼,“成己达人”,人在劳动当中对于自己而言成就自己的能力,劳动的结果能够让其他人受益,在其他人的正面反馈中可以成就自己。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看到一篇家教文章《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故事里说母亲问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母亲原以为儿子会说我们可以一人一个,没想到孩子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这位母亲有多么失望。

她本想训斥孩子的自私,不孝顺,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时候,她改变了主意,她温柔的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儿子眨眨小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我想把最甜的那个给妈妈!“瞬间,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

我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他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因为她退后的等一等,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也为这位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学会倾听是一种爱的能力,即使是最爱的家人之间也会有误解,给他人说明、解释的机会可以让爱更清楚明白的传递。

沟通也要学会等待,这需要足够的人生智慧,但你发现孩子的回应不如所愿时,家长要能够不露声色,思考沟通方式等待交流时机,抓住适当机会来教育孩子。然而大多数家长性子急不能等,一遇到问题,要么大发雷霆,要么唠叨没完,本来正确的事情很容易变成孩子抵触的说教。

沟通也是需要艺术的,第一,听孩子把话说完,在听孩子表述的过程中,要表现出我们最大的耐心,我们不仅听,我们还要微笑还要点头,甚至于我们还要有诧异的表情,比如说是吗,真的是这样吗。太棒了这么好玩,这么有趣,你们班孩子怎么这样,太有意思了。我要是你们班孩子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这样讲了以后,让孩子就能融进这个集体,它能热爱这个集体,听点头微笑赞许,这是我们与孩子交流时需要做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学会反问,比如说孩子讲完了,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什么?他会有很多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他会讲出很多看法,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你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怎样处理会更好,激发他思考。而不是说你说完了,思考完了,该答案了,作为我们每一个朋友都有想法,都应该得到一个基本的答案,那就是孩子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其实我们与孩子交流就是想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人际交往学上说,沟通的最好的效果是取得积极的的良好的回应,我们绝大多数朋友在与孩子交流方面谁说的多,我们说的多,我们是一言堂,孩子的一句话,我们就能讲一大堆,所以第二个要会问。

第三个是原则是给孩子提建议,孩子讲完了,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爸爸想法和你的想法有点不一样,你可不可以听一听。在前边两个过程中,他会听我们答案吗,他会听的,或者说我的想法和你有点不同,你可不可以听一听,好了,当他想听当他愿意听,我们就说。

有了这些艺术,相信等待、倾听、沟通将变得更加完善,和孩子的关系将变得更加融洽。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陈会昌,教给家长们,孩子一生发展需要三颗种子:

从班级观察来看,自我控制力好的孩子有以下表现:

1、课堂可以有很强的专注力。不管这个老师是否幽默、讲解内容是否有趣味性,孩子总是能够专注听讲,有所收获。

2、对待难题或者背诵量大时,总是可以持之以恒不放松不放弃,直到攻克为止。

3、作业时,无论老师在否无论教室环境安静与否,都可以专心其中,把既定任务做完做好。

4、如果有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可以制定计划分阶段持之以恒完成。

陈教授认为自我控制力等品格跟个体先天因素有关,当然后天培养引导也很重要。

我们讲培养一般都会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讲起,从延迟满足培养他的自我控制力。从观察学龄前孩子滑滑梯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小部分孩子会在人多人挤的时候避开滑梯,而当人少的时候就去玩一玩。这样的孩子潜意识里就有控制能力。还有幼儿园老师说可以去卫生间了,大部分孩子就会一哄而上,即使他根本不需要去,也要跟随大部队一起游历一番。这些孩子至少这个时候还没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对于孩子的引导我们只要付出耐心一般都可以见到成效。

头疼的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怎么办?这个时候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一般破坏性也大造成的影响也大了。

陈教授有个见解:一般家长对于婴儿有足够的耐心,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到小学到中学以后,耐心是逐渐递减的。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健康学习生活的自控力差的表现,那么家长还得拿出婴幼儿喂养时候的耐心,引导、激发、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即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不可否认有的孩子不加太多的引导,就能表现为对周围、对知识有天生的主动吸收和探索的主动性。而有的孩子就得下大功夫去挖掘引导。

在学科知识中,时刻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家长选择报班、提前学习、大量的超出本身年龄段的训练等,让孩子看起来很优异,但是时间一长、学习年级一高、学习知识一繁杂,孩子的优势慢慢褪去,优异感也慢慢褪去。保持对课堂的兴趣、对知识的追求,比孩子考的满分更加重要。

陈教授所谈这点基础上,我有一个感触就是孩子的越挫越勇的品格和坚持不懈的品格也是很宝贵的。也许孩子在低年级学习阶段鲜逢对手、一马平川,但是他始终没有体会到失败的滋味,也没有从失败中攀爬上来的体验。如果一个孩子体验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重头再来,那么在他成年以后,做事情就可以让父母放心了,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坎坷多坎坷少的区别。

情绪能否稳定,最底层的.建构就是父母给予的安全感。这跟贫富、跟家长学历、跟社会地位等关系不大,是父母自己面对社会面对家庭的情绪稳定决定的,是家庭建设方面的问题,这个不再赘述。

情绪的不稳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影响最大。无论家长是不是在孩子前面十多年里付出多少心力,一旦这个孩子以极端的情绪状态来表现时,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在我们亲友中,总会听说或亲历类似的事情:某优异学生,因为手机、早恋、学习压力、与家长争执、老师同学的不经意评价等而不去上学,偶有一次很正常,多次或者长期就会影响很大了。

喜怒哀乐本来就会伴随人的一生,就如我们没有办法取消手机游戏一样,我们也没有办法摆脱情绪的跌宕起伏。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于不良的情绪的化解。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乐观地认为是教育的契机。就在刚刚我家两个孩子在激烈地吵架,因为八岁的哥哥在给四岁的妹妹识字的过程中,四岁的妹妹不配合了(时间不短了,可能有一个多小时了,年龄小的孩子没有太长的专注能力),争吵起来,都跑到我的面前。我先让哥哥去画画,这是他喜欢的;又安排妹妹去游戏。等十分钟过后,哥哥冷静下来了,我叫他来到我面前,先肯定了他趁妈妈午睡可以主动帮助妹妹识字,这是哥哥的担当。如果再遇到争执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方法,自己去画画,或者安排妹妹做她喜欢的事情来暂停矛盾。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由于家长和孩子具有血亲关系,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样容易产生教育的失误,偏离人才培养标准。无论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满不满意孩子都得无条件的接受,无论家长称不称职也没有被解雇的忧虑,所以教育的随意性就增加了。

家长不讲究时间地点,不讲究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对孩子妄加指责批评,让孩子失去自尊理智和自信,亲子关系也日益紧张。那么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家庭教育更科学更有实效呢:

1、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一套详细的教育方案。(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记录成长日记和教育随笔这样可以随时反思并调节教育方式。)

2、对比同龄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孩子各个成长时期的教育需求。(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节教育方式)吸取其他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弥补自己的教育不足之处。

3、减少枯燥的口头教育,多渠道渗透给孩子教育思想。言教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真正的误区在随着孩子的成长表扬少,批评增多。(孩子降生时看哪儿都顺眼,长大了哪哪都不顺眼了。)

4、身教:家长本身要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求知善思,文敏友善民主乐观。这样的家长一定会培养出阳光快乐勤奋善思的孩子来!

5、境教:给孩子营造大方质朴,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家庭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书香四溢,歌声曼妙)另外家长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精神修养传递给孩子健康的精神食粮。

家长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光就那么几年,岁月是个神偷,会偷走我们很多美好的时光。等到孩子离我们渐行渐远时,才能安然的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少些遗憾!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一、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

二、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三、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

教学。

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即学校教育。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也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女儿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严”字当头,绝对不能走向“宠爱”、“溺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以上现象均容易导致对孩子的“错爱”、“宠爱”、“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dai办。例如,在我所教的高二、高三学生中均出现过父母给孩子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要求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对待孩子我严格而不专制。专制是强迫孩从育从,严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正确的观点我尊重她,不伤害她,在不伤她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她讲某些她能理解的道理。

二、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她向我倾诉烦恼的原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孩子不公平。孩子都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来回应,他们或者哭闹,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坏”事来加以回报。“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三、

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如果你从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与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谓的“权力”来压服他,那当他上初中、高中时,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因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他就会学会说谎,把精力放在交朋结友,沉迷于游戏。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儿子不怕我们,就怕老师。”其实这种家长的观念有两个错误:一是自己不愿意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老师,寄希望于老师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自己等着摘果实;二是说明自己根本不会管孩子也不知道怎样管孩子。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反过来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