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实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2:17:40 |
  • zdfb |
  • 7页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6.写好一篇读后感,除了深入分析书籍内容外,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写作技巧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一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二

受专业叙事的“禁锢”久了,一经翻看徐志摩的散文,一股子性灵之气便悄然涤灌人的身心,它携着你的手,渐消你的烦杂,使得耳目更新,带你转换回一种新的境地。

如果有人以为我的这番“夸耀”,不过是出于文艺青年对言辞之美的迷恋,那这人未免肤浅了自己的学识,也肤浅了徐志摩的文字。你看这段“忘却曾经刳割我灵魂的利刃......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在不经意之间引起人无限的共鸣和无尽的思绪,是那么地令人心疼,令人怅怀,足可以说明,徐志摩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那些风流韵事,还在于他天赋的性灵之气与后天睿智的沉思。

徐志摩对于教育,对于艺术乃至人类文明的沉思,加深了他在世人心中的刻度,在独具性灵之美的思索中给人以警醒。“如果教育的目的不仅叫你怎样到社会上去混一碗饭吃,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在启发我们内在的灵性的人格。”那么就如徐志摩在散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就得注意到人类共有的艺术,这是人类性灵生活的成绩。”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方才有向前进步的希望。”这是一个文学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与追寻,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惆怅,不是闲逸的抒情,它开始有了重量,有了发人深省的刻骨力量。那么,在徐志摩眼里,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在给予人类保障的同时,又使得“活力之腐败与人道之丑化”,这是多么现实的矛盾,又是多么铿锵的痛悟,怪道他会有“忘却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飙与暴雨”之类的呼唤,这何尝不是从性灵深处迸出的撞击之声。

你看那康河的柔波,是抚慰他性灵的回想;那翡冷翠的山旅,是他独身时自得的寻觅;那巴黎的鳞爪,是他夜里寂寞追逐的怅惋……这一处处的留痕与印记,何尝不是他对人世的观照?徐志摩的才情,就在那自然与美的崇尚中缓缓晕荡开,我只好欣赏,不能模仿。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三

徐志摩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为人所共知。在我的理念之中,徐志摩的诗比他的散文要生动的多,但在我看了《徐志摩散文集》以后,我的印象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徐志摩的诗师承英国浪漫主义,不像闻一多还有象征主义以美为丑的追求。虽然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激情在西方几近于陈词滥调,但此时中国的文坛却依然死气沉沉。徐志摩正是在这个时期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为中国现代新诗做出了贡献,使之从琐碎的现实描摹、粗糙的感情直抒升华为统一、集中、超越于日常生活现实抒情逻辑和单纯的意象。

在中国近代文坛,相比于鲁迅、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李广田、朱自清等散文大家,徐志摩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这并不能磨灭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他的文风绚丽,浓烈,甜腻,因此常遭非议,但徐志摩也正是以这种文风在散文界独树一帜。

让我们先看看代表他思想转变的《迎上前去》,他深入剖析,察省自己的思想灵魂,真切坦白自己的性格、思想、信仰,并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发出战斗的宣言。他先坦率的说“科学我是不懂的,我不曾受过正式的训练,最简单的物理化学我都不明白”,“我只是个极正常的人”。同时他又鲜明的弘扬了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那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不能让绝望的重量压住我的呼吸,不能让悲观的慢性病侵蚀我的精神,更不能让厌世的恶质染墨我的血”。接着又以哲学家尼采的话语做了论证。作家正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宣扬自己的人生观与理想主义,他写道“我不辞痛苦,因为我要认识你,上帝,我甘心,甘心在火焰里存身,到最后时辰见到我的真,我定了主意,上帝,再不迟疑。”这种鲜明深入的剖析让我们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情感在奔突,它像一团火在燃烧,也使别人在燃烧。它阐明了作者的战斗思想,也渲染了作家悲郁愤激,求索理想的灼热之情。

语言流畅、简洁、准确、生动,而又绝对的真实。我想这是徐志摩散文和诗歌的共性。而它的真实,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百味人生经散文家的妙笔,都能使人如嚼槟榔,孜孜品尝。没有哪种文本能像散文的写作,敞开心扉,对着自己道来;加上多半是激情使之,理性的动力显得有些苍白,也正是这样,散文方原汁原味,令人着魔不已。人类自步入文明以后,就开始掩饰自己的身躯与心灵,进步的同时也掘出了人类相互隔膜的鸿沟。从此,渴望理解和理解他人也就成为人类不息的欲念和理想。在这个意义上,遥望悠悠文学长河,卢梭的《忏悔录》是震撼灵魂的,它以坦白灵魂的勇气和真诚,在文学史上放着异彩,可见自剖者永恒的意义。而徐志摩的《自剖》同样也沐浴着散文美学真实的光芒,带着人类潜在的渴求沟通的欲望给人以无穷的启迪与慰藉。

在没有英雄或英雄遭难的年代里,我们最大的也是最卑微的渴望,只是做一个人。这种感情可在魏晋时期阮籍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谋”中体会到。在《遇见哈代的一个下午》里,徐志摩完成了走近英雄的精神典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灾难与渴望并存的中华民族在渴求英雄,期待着那英雄带来福音。因此,尽管那不是一个宽容的时代,一方面愚昧与暴政在无情的摧残着英雄,另一方面,它却哺育了大量的文化英雄。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的英雄们在专制的缝隙中昂然生长,而徐志摩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在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哈代是作者心中的伟大圣哲,“他与法郎士一样,分明是十九世纪末以来人类思想的重镇……”

在《徐志摩散文集》中,我们不难感觉出他文学性灵美与意象美。在整本书中,无处不体现出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为了他一生追求的至真至诚的情爱,他不顾家庭的反对、世俗的偏见甚至个人的社会责任、他人的幸福都可置之不理。在这点上,我们承认他是勇敢的、坚定的;而他的错误就在将自己的恋爱绝对的美化、绝对的神圣化。这作为一种情感是真挚的,但作为一种理想却是空幻的。世界上不存在无条件的、绝对的、完全的爱,现实主义者对这一点有深刻的理解,乃至恶毒的嘲弄,而浪漫主义者却往往沉溺于期间甚至自鸩。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四

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从志摩先生谈起,心中不由得为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对生活热爱的人。1921年开始长期的诗歌创作,后来读到的诗歌一部分来自这个时期,受英国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认为艺术至上。曾经写过不少优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在我看来,他所写的是人所触的正常感受,只不过是他会用最准确,扣人心弦的语言描绘罢了,体会是深刻的。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五

这篇散文,诚如题目所示,只写了“巴黎的麟爪。”“巴黎”,本身就是一个迷人的字眼。它说不完,道不尽,它是一座堪称近代人类艺术褓姆的城市。一代代的艺术巨匠在巴黎弘阔的舞台上勿勿走过;把无数动人的事迹,永恒的美,凝固在罗浮宫的每一块砖瓦里,投映在赛因河的柔波中。没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样把生活与艺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活即是艺术,艺术即是生活;没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样,把此岸和彼岸拉扯得那么近,现实即是理想,理想即是现实。作为艺术家的徐志摩来到他朝思幕想的艺术之都,如同游子寻见慈母,可以想见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他特有的富于激情的笔调,直接表达了感受“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

作者是直抒胸臆的,然而,于不经意之中,更在营造着氛围。这种氛围让你无法克制自己要与作者一起神游巴黎,聆听作者漫谈对巴黎的观感。作品描绘的天堂般的,充满诱惑的巴黎,并不仅是光明、微笑、欢畅的,同时也交织着黯淡、惆怅和悲怆。然而,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道出了巴黎人的独特之处:虽失意仍不失对人生的希冀;虽厌恶却不掩挚切的友情,贫困潦倒并不碍对艺术的痴迷;真诚而不势利,洒脱而不猥琐,这正是巴黎不和谐中的和谐,杂色中的同一,巴黎的诱惑在于斯,美亦在于斯。作者印象式地漫谈了巴黎以后,便象摄影机一样,缓缓地推近,讲述了两个巴黎人的故事。一个美丽又聪慧的女郎,十七岁时由父亲安排嫁给了一个英国绅士,可两人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婚后生活毫无幸福可言,四年后,女郎离婚回到了巴黎,不久,她疯狂地爱上了一个来巴黎求学的菲律宾少年,并抛弃了一切跟着这男人来到东方,谁知男子的家庭坚不容她,男子不久也丢了她,她只好以做褓姆维生。不久,一封老父病危的电报又将她拉回了巴黎。

回到巴黎后,父亲已病逝,重重打击在女郎的心灵上留下深重的创伤,女郎这样表述她此时的心境“从此我在人间还有什么意趣?我只是个实体的鬼影,活动的尸体;我的心也早就死了,再也不起波澜。”然而,死去的只是过去的痛苦,不是女郎的心灵,女郎“每晚还是不自主的到这饭店里来小坐,正如死去的鬼魂忘不了他的老家。”她无法忘却她与情人在这饭店里度过的短暂却刻骨铭心的时光,在这里,她曾倾注满怀的柔情,疯狂地爱恋一个不是贵族,也不是富人的东方人,“秘谈”、“欢舞”、“梦魂缭绕”、“太深,太真”的爱……享受爱情是幸福,是美,追忆往昔的爱情何尝不是幸福,不是美?能够在屡受挫折后,仍能玩味那本属不堪回首的往事不仅是美,而且是崇高了。在女郎表示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鲜活、热烈、充满柔情的心灵。这正是巴黎人的真诚,巴黎人的洒脱。饶有趣味的是,在这个女郎的身上,读者能看到作者自己浓重的投影。女郎如泣如诉的诉说道出的是徐志摩的心曲:“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甘愿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恋爱,欢欣、自由。”徐志摩是把爱看作生命一样重的,“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强如五百次的投生?”所不同的是,女郎的爱情是一场悲剧,而作者最后获得了爱情。第二则讲述了一个巴黎画家的生活故事。画家住在一个狭小、昏暗的小阁楼里,屋里更是一个“垃圾窝”,作者象开清单一样列出了屋里的陈设“精窄的床坐起会扎脑袋,书桌上更是应有尽有:烂袜子、脏手绢,压瘪了的热水瓶子,断头的笔杆,断齿的梳子,可疑的小纸盒儿,权当梳妆台兼书架的破木板箱,烂苹果,破香蕉……这一切作者之所以不厌其详地一一介绍主要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出人体美会把这垃圾窝变成金壁辉煌的艺术宫殿,随着画家的自数家珍——一件件稀世艺术珍品,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壁上的疙瘩,壁蟢窠,霉块,钉疤,全化成了哥罗画帧中‘飘飖欲化烟’的最美丽树林与轻快的流涧;桌上的破领带及手绢烂香蕉臭袜子等等也全变形成戴大阔边稻草帽的牧童们,偎着树打盹的,牵着牛在涧里喝水的,手反衬着脑袋放平在青草地上瞪眼看天的,斜眼溜着那边走进来的娘们手按着音腔吹横笛的——可不是那边来了一群娘们,全是年岁青青的,露着胸膛,散着头发,还有光着白腿的在青草地上跳着来了。”由于有了美的闪光,狭小昏暗的破阁楼竟成了田园牧歌式的.风景胜地。由画谈到了模特,由模特引出了画家的细述人体美。“人体美也是这样的,有的美在胸部,有的腰部,有的下部,有的头发,有的手,有的脚踝,那不可理解的骨胳,筋肉,肌理的会合,形成各各不同的线条,色调的变化,皮面的浓度,毛管的分配,天然的姿态,不可制止的表情。”画家的津津乐道使读者和作者一样,不能不对这阁楼里的一切如此不和谐而感到惊愕。简陋的画室与模特美好的形体,生活的困窘与画家心灵的高蹈,这仿佛是“荒唐、艳丽、甜蜜的梦,”然而,它确实就是眼前的实在。在现实中寻求理想,在人生中追寻梦境,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这就是美,就是艺术。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同样是巴黎人的真诚和洒脱。这篇散文写的是举世闻名的巴黎的“麟爪”,作者没有去写绚丽的罗浮宫,壮观的凯旋门,迷人的赛因河,而是把视角投向社会的底层,写的是悲怆落漠的心灵,阴暗丑陋的画室,作者仿佛有意要设制不和谐,然而精细的读者却能从这表面的不和谐中,悟出巴黎迷人的所在,不由得不敬佩作者精妙的构思、材料选择,娓娓叙述又都是在不经意中。巴黎人真诚、洒脱,作者和他的这篇散文同样如此。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六

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传》。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在《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七

初次了解到徐志摩,是源于一首《再别康桥》,犹记得那潇洒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次更深的认识到徐志摩,使自己偶然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徐志摩散文》,我本来打算:在闲暇之时,读它消磨时间;在晚上失眠之时,读它催眠;找不到枕头时,拿来垫头……可谁想到,就在我每天漫不经心的读一些散文时,我渐渐的走进徐志摩,渐渐的开始崇拜他,读他的文章感觉就像久旱的田地初逢甘霖;行走在沙漠里,饥渴的旅行者发现绿洲;五岁的孩童在海滩上捡到贝壳……那份欣喜,那份快乐,让我如痴如醉的徜徉于书里,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品味墨香追寻徐志摩的痕迹,领略一代才子的风采。

他让我看到自己。“昨天我是个孩子,今天已是壮年:昨天腮边还带着圆润的笑容。今天头上已见星星的白发;光阴带走的往迹,再也不容追赎,留下在我们心头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我们在这道上停步回想的时候,只能投一个虚圈的‘假使当初’,解嘲已往的一切,但已往的一切,即使有,也不能给我们利益。因为前途还是不减启程时的渺茫,我们还是不能选择自由的途径———到那天我们无形的解差喝住的时候,我们唯一的权利,我猜想,也只是再丢一个更大的‘假使’。圆满这全程的寂寞。那就是止境了。”我不也有此感觉吗?总自己失败,撞到南墙后,独自哀叹“假使当初自己能……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一声声的悔言犹在耳际,我的心无法释怀那份酸楚,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我整理起那疲惫的行囊,踏上征程,我不知前方等待我的将是什么,也许只是另一个“假使当初”的伏笔,但我没有选择,我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冲!

他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有原则。他说“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说我很随和,有人说我很圆滑。我时常自我反思:我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我写信问知心友人,友人说“想得太多,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总替别人着想,从而埋葬自己”听到她的回答,自己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我承认自己是想多了,因为我害怕,害怕自己无意的一句话会伤害到别人。徐志摩说“一句话可以泄露你心灵的浅萍,一句话可以证明你自觉的努力,一句话可以表示你思想的糊涂,一句话可以留下永久的印象。”

自从读了徐志摩的《‘话’》后,我想了很久:我就是我我要有自己的个性,我要有自己的原则———“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我无可取代!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八

我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演员黄磊在电视剧里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纯净而不妩媚。

深夜,月光洒的一地的余辉,把原本深黄的木板照得闪闪发光,独自一人躺在在床上,随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那一句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至今还印象至深。梦中,跟随者徐志摩的脚步,来到莲花铺满的大池塘,四周散发真阵阵莲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翘鼻梁,宛似童话里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舍得神情,可能这是它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两人并肩的走着,是那么的熟悉。跟随着他们前进,走着着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雾飘散在湿润的空气之中,一朵朵莲花在池中荡漾,此时我分明看见那妙龄少女就宛如那莲花一般纯净,淡雅,那脱俗般的气质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围看起来十分凝重,一座石桥横架在水天之间,那一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宛如歌声一般在四周回荡,那苍老的石板桥,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桥上一一语不发,也许他想把这里的景色永远的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抬头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压抑,此时的志摩挥了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读好书,如逢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清新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

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

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著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浓得化不开》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九

对于徐志摩这位诗人,说实话,我原来是不甚了解的。

真正对徐志摩产生兴趣,是在英语课上,老师为我们鉴赏了他的诗,并顺带着介绍了一下他。

这个寒假,因为要读人物传记。我在书店的书架前站了很久,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终于决定了,选购了一本韩石山先生著的《徐志摩传》。

翻开书,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联想到我们在课本中学习的《再别康桥》一诗,不禁心头顿生感慨,这真是一个由内到外都透露出一股股文学气息的人。

细细品读了这本书。徐志摩一直是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他去过北大求学,还去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全世界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来因为自己的国家而回国,他驰骋文坛并创办了新月社,编《晨报副刊》,并且,还为著名的大诗人泰戈尔当过翻译。

可以说,徐志摩的文坛生活是笔直的,因为他总是喜欢向着自己的目标笔直地前进。

另外,徐志摩除了在文学方面的造就,在个人的感情方面,更是直来直往,不顾一切,更不顾世俗所带来的繁重的压力。

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可是,这样的一个直来直往的,有着天才一般盛誉的诗人,却在他34岁的时候,因为飞机失事而永远离开了。而就在这短短34年中,他却的确做了很多令人称赞的事。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一位只活了34年的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就好像是一颗在天际划过的流星,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辉煌。且在划过之后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十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在我看来,他所写的是人所触的正常感受,只不过是他会用最准确,扣人心弦的语言描绘罢了,体会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后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我该会是怎样的欣喜发狂啊。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十一

也许是因为他在诗的创作上成就过高而掩盖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艺,人们记住徐志摩,多是因为他的诗,当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300字篇十二

许是因为他在诗的创作上成就过高而掩盖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艺,人们记住徐志摩,多是因为他的诗,当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