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现代农业实训报告(大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8:14:53 |
  • zdfb |
  • 10页

报告是一种对某一事件、问题或者研究结果进行详细陈述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报告的形式,可以向他人介绍和交流某一主题的重要信息。报告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为他人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因此,撰写一份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报告尤为重要。重视报告的编辑和校对工作,确保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撰写一份优秀的报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练习和实践。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一

——大泉湖旅游度假风景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位于现代农业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中心,该实验区南括季山林场,西至竹镇林场与交界处,东启西部干线,北至乌龙港水库大坝。总控制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风景区有大泉水库、大河桥水库、三星水库、红山水库、乌龙港水库、杨港水库、彭港水库,有林木植被茂密的驼子山、季山、广佛寺大山、尖山、凉宝山、龙望山、焦山,山水相映成趣,自然秀美,令人心旷神怡。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实验区内三星村(含泉水街道)、送驾村及烟墩村精华片三片地域内所有农村民居,结合风景区的综合开发,拆迁安置,异地规划,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据初步统计,这三片共有耕地面积7241亩,居民小组35个(合并后),共计2242户(三星村822户,送驾村1089户,精华片331户),人口9912人(三星村4839人,送驾村3941人,精华片1132人),村庄占地面积5663.5亩(三星村1580.2亩,送驾村3090.8亩,精华片992.5亩),建筑面积428810m2(三星村158334m2,送驾村206969m2,精华片63507m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验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实验区经过一段时间开发,目前已形成了驼子山4000亩桃树,周家洼3000亩冬枣、三星村9000亩彩叶等一批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基地,原有一批板栗、红薯等项目也形成良好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发展是链接这些项目,整合项目资源,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促进风景区的高效开发,带动实验区全面发展。

2.实验区综合开发的需要。目前涉及该实验区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环保规划已编制完成,综合发展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这些都为实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宏观保障。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验区发展瓶颈因素—土地,“风景这边独好,土地总量不少”,这时我们的发展目标,实验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先从土地的科学利用开始,这必须要求我们通过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化、高效化。

3.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该项目正是切合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借助实验区整体开发这一有利时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

三、项目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途径,以提升实验区的品牌效应为重点,突出园艺蔬菜、经济林果、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做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将“立足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民、农村、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思路,具体做到:

1.强化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组建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思维的招商服务班子,实现项目跟踪,包干服务,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2.大力培育市场开发主体。积极利用现有的开发成果及开发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以及信贷资金投入实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实验区主导产业为龙头,加长产业链,对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桃、枣、粟、跑山鸡、波杂羊等)实现深加工,充分利用民族工业集中区的企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特色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实验区农民的就业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镇”的目标。

4.加强村镇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偏和项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实验区开发建设,逐步推进社区型农民新村建设,引导农民向新区集中,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社区。

四、项目工作开展及措施。

项目工作开展是以实验区整体发展为依托,需统筹协调多种因素:“把握好原则,用活好政策,美化好环境,利用好生态,开发好资源,建设好家园”。具体措施包括:

1.整合力量,做好项目实施的前瞻性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实验区大调查,走村串户绘制土地、建设、农田、林地等分布图,获取实验区开发的一手资料,建设台帐,形成数据库。二是统筹做好实验区总体要求上空间布局服务配套规划工作,做好水、电、路、有线、通讯、污水、垃圾治理等规划,做好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规划。三是适时拿出农村中心村住房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凸显住房建筑的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建筑造型力求新颖别致,融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于一体。四是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社区型农民新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尊重民意、合理集聚、节约有地、设施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典型示范为样板,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2.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区接待档次。一是利用镇商会的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实验区接待中心,实现就近接待。二是选拔骨干力量组建实验区招商服务团队,要求定期培训,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熟悉各职能部门政策、办事流程,打造企业化政府公共服务团队。三是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主要有实验区航拍电子图、勘查测绘地图、沙盘等。

3.编制控规,制定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方案。三星村片内将利用现有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彩叶苗基地建设项目,将把这片土地打造成集农业生态观光、生态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和高效现代园艺区。项目综合实施过程中,逐步使当地农民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并结合大泉湖和泉水街道经营性用地综合开发,在泉水街道以东,西部干线以西一带建立农民新村,引导鼓励部分村民购置泉街商用房,部分村民向新村集聚。泉街和新村一带将突出观光、旅游、餐饮、物购(农副产品)等特色开发,考虑到商用开发和民居生活和谐一体。

送驾村片内将采用新村建设和旧村整治的办法,积极利用片区内风景区强力开发建设,充分利用金港水库、彭港水库、红山水库及凉帽山草场等特有的山水资源,着力将这一片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区,积极引导深山、高山、库区、林区农民向交通便利的区域(泉街和新民居点)转移。这一片将结合投资商的道路详规,拟在主干道沿线(送驾村村部以东一带)建立新农村民居点,突出新区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休闲农家乐主题,打造成山水森林农民新居。对一些较偏远未列入开发计划的村庄,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公共设施、村组环境建设,根据其地理位置、生产条件、村风民情,分类打造一批民俗村庄、特色种、养殖村庄、怀旧村庄。精华片及大泉湖周边地区,一部分村民向泉街及新村聚集,一部分村庄结合大泉湖高端旅游度假区开发,或依山而建,或面水而筑,自然和谐、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接待点。

4.明晰制度,激励各种资本强势投入开发。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投入大,必须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利益补偿机制,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借助实验区的整体开发,才能吸引大量资本投入。具体包括:一是把中央、省、市、区项目扶持政策汇集成册,并与实验区一些项目分析细化比较,了解我们争取扶持的空间。二是制定出台镇政府一些招商鼓励政策,给予投资商在税收及土地出让价方面优惠,特别是要明确投资商关心的土地治理项目项目中的生态综合治理财政资金扶持及经营性用地指标的划拔等相关政策。三是制定科学可行的新农村民居建设过程中,拆迁农民利益的补偿制度,鼓励农民向新区集中,促使农民向居民转变,为投资商创造宽敞的动作空间,确保实验区高效开发、和谐开发。

5.积极探索,形成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根据项目特点,整合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效益开发,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聚合效应,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形成模式,完善推广。

五、项目效益分析。

a、资金运作模式。

项目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运作必须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流动发展,多方共赢”的方针,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考虑到政策的配套,考虑到资金的长效增值,保证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资金运作上按照“多方投入,整体推进,谁投入,谁收益,投多少收益多少”的原则,项目所需资金由投资者支付,从土地治理项目获得经营性用地开发、风景区项目开发和高效农业项目开发获得资金回报。

b、投资成本测算。

1、规划农民新居面积:(每人住房面积40m2测算)。

泉街片:4839+1132=5971人*40m2=238840m2。

送驾片:3941人*40m2=157640m2。

2、民居点建设面积=238840+157640=396480m2(按1:1容积率,下同),现有农民住房面积428810m2(主体住宅面积287792m2),已满足实验区所有住宅户拆迁安置需要。

3、前期拆迁及基础设施配套1亿元。

4、农民新居建设(流动)成本=1+396480m2*700元/m2=3.78亿元。

5、风景区建设按5.0亿元总投入计算。

6、10年累计流动投入5+3.78=8.78亿元。

c、资金平衡点分析。

1、建设项目用地396480/666.7=594.7亩,其他配套建设需用地65亩,这样通过项目动作可争取经营性用地指标5000亩。(5663.5-594.7-65=5003)。

2、经营性用地指标可利用开发商业性建筑面积5000*666.7=3333500m2,(总成本3333500m2*20xx=6.67亿元,销售收入3333500m2*3300=11.0亿元),商业开发净市场利润=3333500*(3300-20xx)=4.33亿元。

3、风景区效益在第6年产生约8000万,并保持20%的年增长,10年内旅游效益=8000*(1+20%)5=2.0亿元。

4、10年高效农业效益2.0亿元。

5、其他政策性扶持资金0.5亿元。

以上分析可知实验区10年总体开发需流动资金8.78+6.67=15.45亿元,其中新农村民居点项目分两片实施,需资金3.78亿元,商品房开发需6.67亿元;10年可产生滚动效益11.0+2.0+2.0+0.5=15.5亿元,即10年开发,10年内达到效益平衡。

6、其他效益分析(10年期)。

建筑开发累计税收=(3.78+11.0+5.0)*4%=0.79亿元;。

商品房销售税收=11.0*7%=0.77亿元;。

旅游服务业税收=2.0*9%=0.18亿元;。

其他服务发展实现税收0.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税收0.2亿元。

六、项目结论。

通过以上项目具体实施分析和效益测算,该项目做为整个实验区的基础性项目开发,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符合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符合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二

摘要:从目前生态屋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生态屋面的发展效益以及建设生态屋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发展生态屋的机遇和前景,阐述了陕南秦巴山区发展生态屋的可行性和可发展性。

关键词:陕南;生态屋面;效益;机遇前景。

1引言。

随着陕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步增长,工业及民用建筑日益密集,植树量不断增加,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就使可建绿地面积越来越少,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形式为零星绿地植绿,从铺满道路楼房的城市内地区找到的绿化空间己接近极限。这样保留的零星可建绿地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绿化工作向屋顶绿化进军,来提高绿化环境质量。实施建筑形体与自然配合的生态建筑,生态屋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2国内外生态屋面建设现状。

2.1国外生态屋面建设现状。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生态屋面的研究与实施,在德国、瑞典、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屋顶绿化已经成为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率最有效的方式,并且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德国,政府采取和业主共同出资进行屋顶绿化的办法,如政府补贴25%的生态绿化费,在城市重点地区内,对建筑所有权者实行5年内固定资产税减50%的特殊措施;日本东京早在205月修订的城市绿地保护法中提出了“屋顶绿化设施配备计划”。东京规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m2者,屋顶必须有2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美国芝加哥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利用生态屋面为城市降温等。

2.2国内生态屋面建设现状。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生态屋面技术。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地区城市屋顶绿化指导书》及《北京市屋顶绿化地方标准规范》;深圳市编制了《深圳市屋顶绿化实施办法》。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生态屋面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建设生态屋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经成为一个生态环保的必然趋势。而陕南秦巴地区在屋顶绿化方面刚刚起步。

3生态屋面的发展效益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发展效益。

发展生态屋面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这三方面的效益。一是生态效益。美化人居环境,通过屋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滞粉尘等功能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候,在夏季对室内环境隔热保凉,在冬季对室内环境隔冷保暖;二是社会效益。生态屋面可以使住在城市的人们保持着与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在高楼耸立的城市繁华地带,它能够带给人们少许的心灵慰藉,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三是经济效益。生态屋面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其所在的建筑物增值[1]。房屋的所有者可以以此获取更高的租金,与此类似,酒店生态屋面建筑,以及能直接通往屋面的或者看得见的收取更高的费用等;在那些土地价格昂贵的中心地段上,可以使用生态屋面在一定情况作为增加建设高度、面积和密度的交换条件等。

3.2存在的问题。

3.2.1屋面荷载。

屋顶的承重问题是建造生态屋面最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操作规程》(db51/510016-1998)、《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d50207-2002),要使屋顶花园得到快速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屋面荷载问题。屋顶花园的荷载主要有活荷载和静荷载两种。屋顶花园的活荷载主要是指人和修检工具设备的重量,这方面要预计到极限值的出现。活载较为确定,对一般的私人住宅,可按普通的上人屋面1.5kn/m2;对规模较大的,有可能进行集会或小型演出的可取为2.0~2.5kn/m2;对于处于城市中心主要道路两侧,如可能成为密集人群观看节日游行等则应按2.5~3.5kn/m2考虑;静荷载主要包括植物荷载、种植土荷载、排水层荷载、水体荷载以及其他荷载,如植物荷载约为127kg/m2;假山、置石可按实际山体的体积乘以0.8~0.9的孔隙系数,再按不同石质换算成每平方米的荷载。

屋顶荷载的减轻,一方面要借助于屋顶结构选型,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有的是用隔热防渗透水材料制成的“生态屋顶块”[2]。减轻结构自重和结构自防水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减轻屋顶所需“绿化材料”的自重,包括将排水层的碎石改成轻质的材料等,如减轻种植基质重量、选用轻质植物、优化景观设置等。

3.2.2屋面防水材料。

防水层处理是生态屋面建设的前提因素。因为屋顶绿化植被长期保持湿润,并有酸、碱、盐的腐蚀作用,会对防水层材料造成破坏,同时植物根系也会侵入防水层,破坏其结构,势必会造成房屋渗漏,这样很难找到漏点,难以根治。这就要求生态屋面首先要解决好防水问题,防水材料要经得起一般性冲击和摩擦[3]。传统的防水材料主要是刚性的混凝土和砂浆、柔性的沥青卷材以及高分子改性沥青卷材等。然而,刚性的防水材料尽管密度大、抗拉强度低、极限拉应力小,但易受混凝土或砂浆的干湿变形、温度变形和结构变形的影响而产生裂缝,其刚性防水层亦易受结构层的变形而开裂;柔性防水材料热稳定性不好,高温易产生沥青流淌起包,且不利于建设种植屋面和屋顶花园,低温易产生脆性开裂。冷铺复合乳化沥青混凝土是以乳化沥青、水泥以及消石灰为粘结材料的一种半刚性的防水材料,克服了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的缺点,保留了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的优点,刚柔并济。生态屋面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结构形式,目前一般情况是按照美的标准去设计和布置生态屋面,这样土体和植物对建筑物会产生不均匀的荷载,影响屋面防水层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抛弃美的标准,注重荷载传递,是屋顶花园设计的一个新思路与方法。

3.2.3日常管理。

生态屋面是对该屋顶所处地理位置、气温、降水、风速以及植物物种的初步尝试。在屋面施工后的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对防排水、屋顶景观小品、种植植物的生长情况的观察,在植物浇水和施肥上采取适当措施,一般是浇水原则是少浇勤浇,及时清理落叶和枯枝,预防水管道堵塞,经常修剪植物枝叶等[4]。

4陕南秦巴山区生态屋面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4.1发展机遇。

抓住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陕南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机遇。建设美好陕南。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步伐更快、社会发展协调同步、人民幸福指数提升”三大战略目标,着力打造生态、秀美、富裕、安全的新陕南。

生态屋面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效率的建筑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生活诉求。它的建设和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进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而且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等,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以漫步在屋顶花园里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1]。

4.2发展前景。

陕南北依秦岭,南为巴山,中间是低山丘陵和汉江的月河盆地,为南暖温带、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地表水资源量383.5亿m3,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能总蕴藏量占全省总量的56.9%,是优良的水电梯级开发地区。种子植物有余种,药用植物900余种。陕南是陕西省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是西北茶叶最大产区,柑橘、板栗、核桃等林特产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是陕南最大的优势。“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发展环境更加优美,秀美陕南已成为全省响亮的名片。汉中的黎坪、华阳,安康的南宫山、瀛湖,商洛的金丝峡、牛背梁,已成为陕南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新亮点不断呈现,生态、休闲类景区广受青睐,自驾游成为主流,陕南已成为全省休闲假日游的胜地。

生态屋面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如观光族游业、绿化苗木培育业等相关行业,都将分享生态屋面还来的巨大的契机和商机。尽管生态屋面的发展还有很多制约因素的存在,但随着人们意识的逐渐进步,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扶持力度的加大,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生态屋必将走向成熟,成为陕南秦巴山区绿化行业的新起点,新亮点,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

5结语。

生态屋面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建筑,是人与自然的进一步融合。陕南秦巴山区有着区域优势,人文优势,生态屋面建设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绿化产业,带动社会人文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智勇,金萍.我国屋顶花园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改革开放,(6).

[2]李伟杰.屋顶花园荷载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

[3]史丹,姜会洪,李娜娜.沈阳市屋顶绿化可行性探究[j].现代园林,(12).

[4]童明杰.关于屋顶花园绿化特点与措施的探讨[j].科技资讯,(28).

[5]杨芳.发展屋顶花园相关技术问题[j].魅力中国,2009(8).

[6]夏爱萍,李慧峰,王通.屋顶花园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11).

[7]董必慧,邵菁.屋顶花园设计[j].林业实用技术,2009(8).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三

xx市紧紧围绕实现“四个转变”战略要求,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总任务,多措并举,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培育现代农业新兴支柱产业,为推动xx市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xx市辖3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51个行政村,农业户8967户,农业人口33924人。20xx年落实财政支农资金9000万元,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0。4万亩,枸杞种植面积增长2。6%,实现第一产业产值10。15亿元,较上年增加1。14亿元;增加值5。4亿元,增长13。9%。露天蔬菜和日光节能温室蔬果种植总产量达2。35万吨,产值达0。52亿元,蔬菜自给率56。5%,较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全市以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先进农机推广为抓手,不断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4530栋,规模化果蔬生产基地3个。

一是受农作物经济价值因素影响,导致枸杞种植户增多,枸杞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基本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二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且现有龙头企业作用发挥不明显,特色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链短,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经济下行压力对农牧业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农牧民就业面收窄、农畜产品价格下滑、农牧民收入增幅放缓。四是农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波动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

一是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守住农牧民增收不逆转,农牧区稳定不出问题两条底线,将增收致富作为根本目标,将产品调特、品质调高、结构调优,让农牧民取得更多改革发展红利。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培育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推动枸杞、藜麦和生态畜牧业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果蔬肉禽设施农牧业基地,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加速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完善各类农牧业支撑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高原特色优势生物资源,推动生物产业项目、深加工项目达成投产。三是力促枸杞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有机、绿色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枸杞产业。重点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实种植、加工、储藏、烘干、运输等各个环节工作。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业,延伸链条,丰富产品。加强生产环节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产品质量。

加快xx市(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扩大有机(绿色)枸杞标准化出口基地规模,继续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进绿色基地和有机基地认证工作,强化产品检测和安全监管。加大柴达木枸杞品牌营销推介力度和冷鲜果技术研发力度,为枸杞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品牌价值。以规范使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统领品牌建设,由行业协会授权诚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使用农产品地理标识,规范各企业使用地标、产地等包装标识,合力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特色农畜产品专题推介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农牧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采取电商销售、宅配、专题推介、直销点等营销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五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标准化生产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备案、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鼓励生产基地和生产主体使用无公害、绿色生产新技术,积极支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认证。六是加快农牧业经营组织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产业组织,培养一批农村企业家、经纪人,完善扶持奖励办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带动农牧区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农工贸”“科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全面提升特色农牧业精深加工水平。规范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牧民以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农牧民和经营组织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七是打造城乡结合部农牧业经济带。突出政策引领和规划先行,打破城乡之间、企地之间分割发展传统格局,积极引导城乡结合部农牧民围绕服务城市、服务企业,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餐饮娱乐业等多种经营,指导开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种植和农畜产品养殖,形成复合型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农牧业加快转型发展。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四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五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六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发展现代农业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闲适的课题。今日,随着县人民政府开展百名“主头”大调研活动的深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围绕农业发展现状,探索“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现代”的新思路,寻找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举措。针对我镇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以下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修梅镇位于县中部,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6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680亩,总人口20543人,距县城7公里。我镇素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优势,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果木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但是,发展步伐小,农民增收慢也是农业发展的现状。

质红提生产基地,建立200亩的集中育秧示范点,已引进石门双佳公司落户落户,投资5000万建成现代化养鸡场5个。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不明显,品牌、规模与农民之间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影响了结构调整。目前,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以及有效的中介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结构调整很难取得成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优化的有效载体,由于受人才技术不足、信息滞后、投资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对缓慢,重生产、轻流通;生产和流通、加工脱节,结果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而价格却下降了,结构调整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任务。

(二)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调查情况来看,弄明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初中的也比较少,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较少,技能欠缺,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淡薄,致使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耕作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牛耕人收模式上,机械化收播范围小、普及少。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户,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种植业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

(四)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经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近几年新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矛盾更加突出。

(五)土地使用流转机制滞后,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转,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服务到户”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油茶、水稻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加快机械化进程;培育大村大户;果业引进高特新品种,推广最新管理技术;葡萄园以发展标准化园区为主要抓手,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引导葡萄相关产业发展,建葡萄园加工厂等,逐步形成村村都有增收的骨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的主导途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确保逐年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原则,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做好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观光旅游业逐步兴起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生猪养殖业以及特种养殖业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基础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扩大试点规模和辐射效应,进一步规范完善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各种协会组织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协会组织纽带和拉动作用,努力提高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规避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我县农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一是继续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以水稻、棉花为主的良种推广力度,增加良种覆盖面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三是加强农作物灾害防控工作。一方面要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及时贮备好防治器械和药品,严防病虫害发生蔓延,积极推广先进的植保技术和农药,提高植保工作效率。四是强化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培训。邀请县农广校、果业局、农技站的技术员对广大农民群众分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培训,增强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努力推广一批先进、使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加大农机投入和政策补贴力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修整乡村道路18公里,整修排水渠32公里,实施堰塘整修41口。积极争取和落实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力度。

(五)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不折不扣地把各项“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支持粮食生产的“四项补贴”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把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发放到受益农户家中,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民数量是富裕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镇属于劳务输出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以县劳动局、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培训,计划培训农民工1200人。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七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2000亩,计划冬季种植2000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推行100亩的的韩国罗卜――超级杂交稻――美国红菜的三季种植方式,有效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发挥资源优势,租赁土规模经营农业产业成为农村经营新方向。我们着力引导农业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吸引两位投资业主租赁土地700多亩,规模经营以韩国罗卜、青扁豆、美国红菜等品种为主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使租赁土规模经营农业产业成为我乡生产经营的.新方式。

我乡农业产业化已初具一定的规模,形成特色,也对生产经营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我们更需乘势而上,借机发展,更进一步地做强做大农业产业。一是规模要调大。要充分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要发展冬季生产的美国红菜,笙菜2000亩,达到全年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4000亩;要利用中播收割的稻草资源,发展白蘑菇大棚100个,力求全年发展食用菌大棚达260个;要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户,力求年出栏牲猪15000头以上;发展以猪沼菜、猪沼烟、猪沼鱼的生态示范项目150个。二是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寻求信息,拓展销售市场,加强与流通领域的对接,形成竞争规范、灵活机变的产品销售网络,有力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三要着力构筑人才、技术、资金的发展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充分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广栽梧树,诚招金凤凰。我们将依托××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广求对策,千方百计,做强做大农业产业,致力把××建设成特色农业大乡。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八

摘要:从目前生态屋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生态屋面的发展效益以及建设生态屋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发展生态屋的机遇和前景,阐述了陕南秦巴山区发展生态屋的可行性和可发展性。

关键词:陕南;生态屋面;效益;机遇前景。

1引言。

随着陕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步增长,工业及民用建筑日益密集,植树量不断增加,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就使可建绿地面积越来越少,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形式为零星绿地植绿,从铺满道路楼房的城市内地区找到的绿化空间己接近极限。这样保留的零星可建绿地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绿化工作向屋顶绿化进军,来提高绿化环境质量。实施建筑形体与自然配合的生态建筑,生态屋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2国内外生态屋面建设现状。

2.1国外生态屋面建设现状。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生态屋面的研究与实施,在德国、瑞典、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屋顶绿化已经成为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率最有效的方式,并且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德国,政府采取和业主共同出资进行屋顶绿化的办法,如政府补贴25%的生态绿化费,在城市重点地区内,对建筑所有权者实行5年内固定资产税减50%的特殊措施;日本东京早在5月修订的城市绿地保护法中提出了“屋顶绿化设施配备计划”。东京规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m2者,屋顶必须有2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美国芝加哥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利用生态屋面为城市降温等。

2.2国内生态屋面建设现状。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生态屋面技术。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地区城市屋顶绿化指导书》及《北京市屋顶绿化地方标准规范》;深圳市编制了《深圳市屋顶绿化实施办法》。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生态屋面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建设生态屋面,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经成为一个生态环保的必然趋势。而陕南秦巴地区在屋顶绿化方面刚刚起步。

3生态屋面的发展效益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发展效益。

发展生态屋面可以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这三方面的效益。一是生态效益。美化人居环境,通过屋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滞粉尘等功能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候,在夏季对室内环境隔热保凉,在冬季对室内环境隔冷保暖;二是社会效益。生态屋面可以使住在城市的人们保持着与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在高楼耸立的城市繁华地带,它能够带给人们少许的心灵慰藉,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三是经济效益。生态屋面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其所在的建筑物增值[1]。房屋的所有者可以以此获取更高的租金,与此类似,酒店生态屋面建筑,以及能直接通往屋面的或者看得见的收取更高的费用等;在那些土地价格昂贵的中心地段上,可以使用生态屋面在一定情况作为增加建设高度、面积和密度的交换条件等。

3.2存在的问题。

3.2.1屋面荷载。

屋顶的承重问题是建造生态屋面最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操作规程》(db51/51001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d50207-),要使屋顶花园得到快速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屋面荷载问题。屋顶花园的荷载主要有活荷载和静荷载两种。屋顶花园的活荷载主要是指人和修检工具设备的重量,这方面要预计到极限值的出现。活载较为确定,对一般的私人住宅,可按普通的上人屋面1.5kn/m2;对规模较大的,有可能进行集会或小型演出的可取为2.0~2.5kn/m2;对于处于城市中心主要道路两侧,如可能成为密集人群观看节日游行等则应按2.5~3.5kn/m2考虑;静荷载主要包括植物荷载、种植土荷载、排水层荷载、水体荷载以及其他荷载,如植物荷载约为127kg/m2;假山、置石可按实际山体的体积乘以0.8~0.9的孔隙系数,再按不同石质换算成每平方米的荷载。

屋顶荷载的减轻,一方面要借助于屋顶结构选型,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有的是用隔热防渗透水材料制成的“生态屋顶块”[2]。减轻结构自重和结构自防水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减轻屋顶所需“绿化材料”的自重,包括将排水层的碎石改成轻质的材料等,如减轻种植基质重量、选用轻质植物、优化景观设置等。

3.2.2屋面防水材料。

生态屋面是对该屋顶所处地理位置、气温、降水、风速以及植物物种的初步尝试。在屋面施工后的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对防排水、屋顶景观小品、种植植物的生长情况的观察,在植物浇水和施肥上采取适当措施,一般是浇水原则是少浇勤浇,及时清理落叶和枯枝,预防水管道堵塞,经常修剪植物枝叶等[4]。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九

xx——大泉湖旅游度假风景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位于xx现代农业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中心,该实验区南括季山林场,西至竹镇林场与xx交界处,东启西部干线,北至乌龙港水库大坝。总控制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风景区有大泉水库、大河桥水库、三星水库、红山水库、乌龙港水库、杨港水库、彭港水库,有林木植被茂密的驼子山、季山、xx、广佛寺大山、尖山、凉宝山、龙望山、焦山,山水相映成趣,自然秀美,令人心旷神怡。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实验区内三星村(含泉水街道)、送驾村及烟墩村精华片三片地域内所有农村民居,结合风景区的综合开发,拆迁安置,异地规划,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据初步统计,这三片共有耕地面积7241亩,居民小组35个(合并后),共计2242户(三星村822户,送驾村1089户,精华片331户),人口9912人(三星村4839人,送驾村3941人,精华片1132人),村庄占地面积5663.5亩(三星村1580.2亩,送驾村3090.8亩,精华片992.5亩),建筑面积428810m2(三星村158334m2,送驾村206969m2,精华片63507m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验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实验区经过一段时间开发,目前已形成了驼子山4000亩桃树,周家洼3000亩冬枣、三星村9000亩彩叶等一批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基地,原有一批板栗、红薯等项目也形成良好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发展是链接这些项目,整合项目资源,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促进风景区的高效开发,带动实验区全面发展。

2.实验区综合开发的需要。目前涉及该实验区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环保规划已编制完成,综合发展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这些都为实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宏观保障。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验区发展瓶颈因素—土地,“风景这边独好,土地总量不少”,这时我们的发展目标,实验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先从土地的科学利用开始,这必须要求我们通过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化、高效化。

3.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该项目正是切合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借助实验区整体开发这一有利时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

三、项目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途径,以提升实验区的品牌效应为重点,突出园艺蔬菜、经济林果、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做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将“立足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民、农村、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思路,具体做到:

1.强化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组建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思维的招商服务班子,实现项目跟踪,包干服务,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2.大力培育市场开发主体。积极利用现有的开发成果及开发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以及信贷资金投入实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实验区主导产业为龙头,加长产业链,对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桃、枣、粟、跑山鸡、波杂羊等)实现深加工,充分利用民族工业集中区的企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特色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实验区农民的就业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镇”的目标。

4.加强村镇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偏和项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实验区开发建设,逐步推进社区型农民新村建设,引导农民向新区集中,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社区。

四、项目工作开展及措施。

项目工作开展是以实验区整体发展为依托,需统筹协调多种因素:“把握好原则,用活好政策,美化好环境,利用好生态,开发好资源,建设好家园”。具体措施包括:

1.整合力量,做好项目实施的前瞻性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实验区大调查,走村串户绘制土地、建设、农田、林地等分布图,获取实验区开发的一手资料,建设台帐,形成数据库。二是统筹做好实验区总体要求上空间布局服务配套规划工作,做好水、电、路、有线、通讯、污水、垃圾治理等规划,做好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规划。三是适时拿出农村中心村住房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凸显住房建筑的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建筑造型力求新颖别致,融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于一体。四是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社区型农民新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尊重民意、合理集聚、节约有地、设施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典型示范为样板,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2.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区接待档次。一是利用镇商会的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实验区接待中心,实现就近接待。二是选拔骨干力量组建实验区招商服务团队,要求定期培训,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熟悉各职能部门政策、办事流程,打造企业化政府公共服务团队。三是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主要有实验区航拍电子图、勘查测绘地图、沙盘等。

3.编制控规,制定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方案。三星村片内将利用现有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彩叶苗基地建设项目,将把这片土地打造成集农业生态观光、生态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和高效现代园艺区。项目综合实施过程中,逐步使当地农民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并结合大泉湖和泉水街道经营性用地综合开发,在泉水街道以东,西部干线以西一带建立农民新村,引导鼓励部分村民购置泉街商用房,部分村民向新村集聚。泉街和新村一带将突出观光、旅游、餐饮、物购(农副产品)等特色开发,考虑到商用开发和民居生活和谐一体。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

今年以来,全县围绕农民增收主题,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将建设现代农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种植业工作始终,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狠抓措施到位,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增创现代农业新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0××年全县高效农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高效种植业种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新增2万亩,形成了高效农业规模基地15个,其中设施蔬菜规模基地8个。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全县高效农业工作特点是:

1、设施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新建7个,分别为公兴镇大棚西瓜基地,杨集镇大棚西瓜、冬瓜基地,益林镇大棚蔬菜基地,陈集镇大棚蔬菜基地,罗桥镇大棚蔬菜基地,东沟镇大棚番茄基地,板湖镇大棚西芹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新增面积达亩。

2、高效规模基地建设规模大。新建的高效规模农业基地连片面积超1000亩以上有10个,分别是公兴、杨集、罗桥镇的荷藕基地,板湖镇的西芹基地,古河镇的西兰花基地,三灶、合利镇的芡实基地,公兴、罗桥、益林镇的大棚蔬菜基地等。

3、高效规模基地种植效益高。全县高效规模基地平均种植纯效益3525元/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平均纯效益5145元/亩。

1、设施农业所占比重偏低。全县大棚蔬菜实际种植面积1.0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79%。反观外地,寿光常年固定蔬菜面积为40.05万亩,其中各种蔬菜大棚达34.95万亩。盐城最高的东台大棚蔬菜面积达39万亩次,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几乎每个村都能看到百亩以上的规模基地。

2、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滞后。种植业仍以粮棉油为主,粮食面积171.3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1%,而蔬菜和特经作物种植面积不到11.7%。稻麦轮作居多,亩收益在700元左右,远远低于20xx元的高效农业标准。粮棉油占我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78.6%,但却占有了五分之四的土地资源。

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县从事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占绝大多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都是从事粮、棉、油加工的。这些企业还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农民增收的关联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我县蔬菜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偏小,与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发展还不能配套,加之销售体系不健全,许多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一但发展到较大规模时,就会造成产品的过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4、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始发阶段,规范化程度低,发展会员少,联结较为松散,组织的实力和带动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吸收入社农民3万多人,相对于我县众多的农业人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1、来自现行土地政策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大,往往有一些农民自己不愿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投资主体开发,即使愿意流转,流转费用也很高,一般每亩流转费700元左右。农民不肯流转和高额的土地流转费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2、来自务农劳动者素质的束缚。现代农业技术含量高,对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对产品的定位、市场信息的了解等要求较高。近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农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那些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和妇女。目前,绝大多数本地农村青年已经不再务农,农业从业者大多劳动技能单一,半数以上的人只会种植粮油,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往往对新生事物带有抵触心理。此外,在家种田的老年人和妇女,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难上加难。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一

1.1设施农业建设情况。

锡林郭勒盟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当时是以塑料中小棚、简易温室为主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这些设施,主要是为露地蔬菜育苗而建,只有少部分生产时令蔬菜供当地市场,且生产规模小,基础条件简陋,产出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下。-,这5年为起步阶段,各地引进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进行了种植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引进的第一代温室和大棚与以往相比,极大地提高采光及保温性能,提高了生产性能,从而加快了日光温室和大棚推广步伐,由当时的不足10hm2,增长到118.34hm2,年均增长23.67hm2。20以后,为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政府扶持、集体投资和个人筹资等办法,大力发展高效避灾型设施农业。目前,已发展到塑料大、中、小棚,普通和节能日光温室及四位一体温室等多种类型。据农情统计,截至,全盟累计达到15026座温室与大棚,面积516.5hm2,较年增长335%。

1.2种植结构。

全盟设施农业涉及的蔬菜由原来的西芹、黄瓜、西红柿等少数几个品种,发展到果菜类、叶菜类、食用菌、特菜类以及特色瓜果如油桃、水蜜桃、草莓、大樱桃等。由以前几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个品种。1.3设施装备应用状况设施园艺主要配套使用的设施装备有了一定的改进。生产上应用的有:卷帘机、起垄铺膜机、多功微耕机、节水滴灌设施、机动喷雾器、反光幕、遮阳网、防虫网、根外追肥器等,但是应用的范围有待扩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发展不平衡,规模小。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锡林郭勒盟设施农业发展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就其种植规模和发展水平看,和全区其它地区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全区排位列倒数位次;从全盟来看,只有南部的4个旗县和锡林浩特市有了一定规模。北部旗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几乎为零。栽培水平低、效益差,多数地区还是农户分散种植,重点户、专业户少,尚未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农民缺乏组织,种植品种多而乱,多以农户为单位进入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难以保证。

2.2设施装备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全盟的日光温室和大棚设施水平参差不一,过去引进的第一代温室还在超期服役。这种温室跨度小,起架低,采光和保温性能不好,室内温度、湿度难以控制,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且配套机械作业无法施展,造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大,设施农业潜在的效益难以发挥。

2.3设施农业发展所需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近几年,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项产业的发展,但是锡林郭勒盟生产主区大多分布在贫困旗县,虽然有了政策,但是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这样就限制了其快速发展,造成了设施农业的起点低,生产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差。资金投入的不足,是本地区发展设施农业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2.4技术更新慢,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在全盟科研及技术推广部门中,受政策和编制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多年进入不畅显现出来,人才断层严重,从事设施农业的专项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在一线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滞后;当地从事设施农业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大田生产转行而来,受传统栽培方式的影响和人员文化素质的限制,技术接受能力差,管理粗放,产出品商品率不高,难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

3发展对策。

3.1政策扶持,多渠道融资,加快发展。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自治区也启动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所以,我盟也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各级财政的扶持下,千方百计多争取项目和资金;并且采用灵活可行的政策,多方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上来,以解决我盟设施农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老化、土地流转难和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使我盟设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3.2选准突破口,科学规划,培育设施农业发展优势区域。

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内容。可以根据我盟各地的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科学规划出我盟设施农业优势区域。如果充分发挥我盟地处京北的地域优势,将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如太仆寺旗的塑料大棚西芹,发展面积大、效益好。该旗20被农业部授予“内蒙古首家西芹标准示范县”称号;正镶白旗有机蔬菜种植园区以及多伦县的油桃、草莓种植园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旗一特”正在成为各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我盟优势区域正在形成。

3.3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影响,打造品牌。

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培育具有较大规模且竞争力强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生产基地,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我盟各旗(县)依据各自的特点,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如太仆寺旗注册了“察哈尔”牌绿色食品西芹,种植面积年稳定在0.2万hm2,并进行了无公害认证,通过了中国绿色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先后被奥运会和20的上海世博会指定为蔬菜特供基地,在全国的影响力及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3.4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在设施农业设备更新,新型温室大棚的引进,专用配套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加强服务工作。真正把先进实用的综合增产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如地膜覆盖,节水滴灌技术,新型起垄技术,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技术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可以提高产出品的品质及档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5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生产队伍。

农民是生产中的具体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经营管理水平。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方式,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资料、培训班、现场观摩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培训,通过科技示范和典型引路,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二

我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确立了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全县桑园面积达7万亩,常年发种量15万张,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49.2万头;二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蚕桑、生猪产业目标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形成,畜牧业也通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雏形初现。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趋于下降,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结构调整真正让农民在“看得见”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学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实惠,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收。xx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9063万元,按参考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5%,比“xxx”末期达到6.1亿元,净增加1.8亿元,年均增长7.6%,比“xxx”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45929万元,较上年增长7.2%。比“xxx”末期达到3.9亿元,净增加0.69亿元,年均增长7.3%,比“xxx”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1个百分点。

二、我县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

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产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结构调整”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是广大农民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对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大调、快调、多调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非调不可,不调不行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搞不清。结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全面调整,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牧且牧、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而不是种多种少的调整。三是市场波动大,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3、农业产业化进程迟缓。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县所处地理位置,引资融资能力较弱,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产业化进程迟缓。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二是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连结不紧密。三是主导产业只注重规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优势,主导产业无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识不强,虽有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但都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更无叫得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市场敏锐性不够,总是跟着别人跑,抢站不了市场先机。六是主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蚕桑、黄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少;大路品种多,优质新品少,产品结构质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于国内市场竞争。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三

正文: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的几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签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等多个与“三农”有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许多投资者更是到农村办起了工厂,农村垃圾因此而逐年增加。为了弄清农村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同时也为了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我特选取了我所在农村(蔡家坪村)为对象,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对象与方法。

为了比较真实的反映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农村垃圾及其处理现状的分析弄清农村垃圾已造成的危害以及农村处理垃圾的各种方式方法,所以我才选取我所在的农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蔡家坪村农业生产条件优厚,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还兴办了一批工厂,因为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垃圾也就多了。本次实践活动,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进行访谈和调查,同时还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得效果更加显著。

三、农村垃圾的历史变迁。

就如有果就有因一样,农村大量垃圾的产生是有起原因的。农村垃圾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它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我经过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到的具体情况如下:

1、新中国成立前。

解放前,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加上地主的重重压迫,农民种的农作物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而其他一些日用必需品农民都能通过自己动手或用牲畜换取,也就是说,人们凭着辛勤的劳动是可以维持简单而清贫的生活的。那时候,工业产品在村民眼中就是奢侈品,村民一般不会舍得拿自己的生存做赌注去购买工业产品,村庄受工业的影响很小,村庄基本没有工业废弃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余物被用来喂养家畜,家畜的排泄物则作为农业生产用肥;日常生活中由于柴草燃烧而产生的草木灰等剩余物则直接被运往农田作为无机肥;村民的生活剩余物与村民的再生产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循环系统中。所以当时的村民不存在垃圾观念,一切剩余物在村民眼中都是“宝”。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垃圾产生。

2、1949年到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分得了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所以村内挖掘了新的水塘和水渠,修建了水坝等公共设施,大量的荒地也得到有效的开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日常生活必须的工业制成品逐渐进入村民家庭,村民的生活剩余物中出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身影。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但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产品总体供应有限,农村社区物资相对紧缺,所以物资重复利用率高。如碎布用于纳鞋底,碎碗破罐用于铺路;厨余物和家畜的排泄物仍然作为不可多得的农家肥等。这时垃圾产生量在就逐渐增加,垃圾种类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循环利用率比较高,垃圾还没有对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也就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

3、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措施相继实施,几年下来村民的腰包逐渐的鼓了起来,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产业废物迅速增加,逐渐取代生活废弃物。虽然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中厨余物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但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厨余物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循环利用率在逐渐下降,厨余物的危害在逐渐增加。

这一时期的垃圾有数量大、种类复杂的特点。村庄垃圾开始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破坏美丽的村庄自然环境,村庄垃圾问题在某些地方引起了村民的重视。但农村垃圾归宿自然也随着产业垃圾的迅速增加而逐渐的瓦解,农村需要寻找新的垃圾处理方式来解决日益突出的村庄垃圾问题。

四、垃圾的现状。

(一)农村垃圾的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范围不大,我主要是围绕典型对象(四个实践点)展开重点调查。同时由于农村的垃圾比较分散,很难作量化处理,只能对调查地的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池塘、洼地、沟渠成为天然的垃圾填埋场。

我在走访中发现,如果村内有一定数量的池塘、洼地和沟渠,往往它们的走位变堆放着一堆堆的垃圾。甚至在池塘的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塑料、纸片、树叶等。经过走访得知,这些垃圾是村民每天从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垃圾在堆放地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可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垃圾还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结果是,池塘、洼地和沟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村舍前后树荫下垃圾随处可见。

在农村,村民一般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树木,可没想到的是,这些本来代表“净’的绿树却成了垃圾场。只要细看,就会发现,树下往往会堆放着许多垃圾,如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当有风的时候,这些垃圾就会”随风起舞”

3、垃圾随农家肥进入农田。

虽然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机械化作业在逐渐增多。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还有部分村民家里养着者耕牛,同时农户家里一般也会养一些鸡、鸭、鹅等禽畜。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不会轻易将禽畜的粪便丢弃,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用禽畜的.粪便来沤农家肥。一些村民在处理家庭垃圾的时候,为了方便,便会直接将垃圾丢弃在院子里的沤肥池里,当农家肥被运往农田的时候,塑料等垃圾便随之一起进入农田。

(二)农村垃圾的分类。

根据我的调查,我自己将农村垃圾分为生活垃圾和产业垃圾两大类:

1、生活垃圾: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如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等。

2、产业垃圾: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业等生产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例如砖窑厂、木材加工厂、村内私人诊所等产生的废弃物。其中的部分废弃还具有毒性。这些垃圾由于其数量大,难处理,逐渐成为影响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

(三)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

传统农村条件下,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农村环境的自净相结合,完全可以解决农村自身产生的垃圾。但随着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加,成分的复杂,传统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需要。当前情况下,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原有垃圾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多的开始采用填埋、焚烧、沤肥等方式来处理农村垃圾特别是农村的产业垃圾。

2、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开始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但事实上,这种处理方法,处理是不彻底的,会造成巨大的二次环境污染。

(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当前村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严重,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观因素。

五、在实践中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步。在我国城市,城市市政环保部门深入实践,城市垃圾处理体系日臻完善,有效缓解了城市垃圾处理矛盾。在我国农村地区,部分村庄依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符合村情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提供重要启示。我收集了相关资料,提出几点建议:

1、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垃圾处理有机结合。

江西省赣南、婺源、玉山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清洁能源取代薪柴,改善了村庄环境;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果等模式处理畜禽粪便,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又改善了农业环境;划定畜禽养殖区,专门供农民建舍饲养牲畜,解决人畜混居问题,保护人居环境。在我的时间地中,养猪场就是这样做的,也有个别农民家里是真么做的。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2、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有条件地构筑技术性垃圾处理体系。

杭州市萧山区以“生态区”建设引领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城乡统一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中转-处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实施城乡环保一体化。

安徽省绩溪县针对当地所处皖南山区的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提出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传统文化村的发展模式。在村镇建设上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在垃圾处理上加大生活污水无动力厌氧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处理、小型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研究力度,总结了多种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3、完善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引进垃圾处理产业,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奖励制度。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开始有条件地建立垃圾处理产业,积极引进市场资金投资。在垃圾收购站,对可回收利用垃圾实行奖励制度,比如用一定数量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兑换洗衣粉、香皂、洗发水等日常生活用品。

六、对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思考。

农村垃圾处理尚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其在探索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样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首先,农村垃圾处理的模式应该符合当地村庄实际情况。赣南、婺源、玉山等地的实践,就是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挖掘当地村庄的地理风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猪-沼-果、猪-沼-茶模式。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是可以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模式。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农村地区在经济、技术、制度上具备采用卫生填埋、生物堆肥、资源回收利用的处理模式。当地村民在观念上、行动上都较中西部地区村民先进、创新,易于接受新技术、新方法。

有力的政府介入给予引导。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垃圾处理相结合,就是政府引导的一个典型范例。

最后,村民的积极参与是探索的保障。村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体,是妥善农村垃圾的最终受益人。如果没有充分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村民的拥护,任何行之有效的处理模式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村民认可,征得大多数人同意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村民的创造热情,敢于更正处理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最终完善各项措施。

七、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的思考,可以总结垃圾处理途径绝对不可以照搬别人经验,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村情的途径。最后,我就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完善立法。

处理农村垃圾,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种手段,但总的来说,立法途径是高效处理农村垃圾的关键,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前提。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防治污染环境。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控制废弃物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专门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农村垃圾的处理受地域的限制较大,但地方性农村垃圾处理法规很少,没有强制性回收制度,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垃圾处理缺乏指导。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立法,应借鉴国外经验,应该重视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门性立法。同时立法过程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村垃圾处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促进农村垃圾问题的早日解决。

2、引进科技。

除却传统的简易填埋、焚烧、堆肥模式外,还应该创新垃圾处理模式。一些新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在实践中得出,例如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已经建起资源再生产产业、垃圾处理厂、垃圾化肥厂。

农村垃圾技术处理的技术突破不能单凭村民自身的摸索,必须借助相关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垃圾的处理实现资源利用回收,将科技运用到垃圾处理上,把村民眼中的垃圾变成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在自然生态基础良好的农村,尽量实现用生态的方式实现垃圾的自净处理,减少清运垃圾的成本和费用。

3、增强自治。

这里的“自治”是指村民要增强自我认识,在自我治理中找到适合的方法做到农村垃圾的有效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乡土气息逐渐淡化,但是村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仍然支配着乡村事物的重大决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表现最为活跃的也依旧是那些民间精英们,天然的权威为广大村民所信服,村民天然地会依赖于这些精英的话语。

自治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统一精英的意见,拿出一套切合当地村情的垃圾处理方案。只要达成了意见的一致,那么凝聚了全村村民的力量,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起来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是能成功的。

4、行政引导。

村民的自治力是有限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履行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农村垃圾是引发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关性,政府更应重视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

政府在农村垃圾处理中的定位是一个引导者和一个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就是引导政府有限资金投入到资源再利用产业,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作为一个管理者角色,政府应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并进行适当的财政政策的倾斜。垃圾处理系统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在城市已经构筑了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农村也应该把其囊括在内并不断完善。尤其在以两处调查地为代表的南北方经济欠发达农村,在村民收入不高的现实状况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必需的,政府应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协调、引导责任。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政府有必要设立农村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改变对垃圾的管理只是到县级城镇而农村垃圾还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运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实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为导向,结合村庄特点建设回收站、小型处理厂,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

垃圾问题不是个小问题,从长远来看,它将关系到社稷民生,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想,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我们一定会找到合适的长远处理垃圾的方法。

部分参考文献:

赵由才,龙燕,张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张宝莉,《农业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四

20_年_县第十五届人大会任期届满,五年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在会和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专兼职委员和联系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立县、和谐安县”的发展思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为重点,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切实抓好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一、抓好工作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把事关发展全局、影响社会和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拓展监督渠道改进监督方法,提高监督实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监督力度,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围绕群众利益,为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设施情况的汇报》;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力度,夯实发展基础,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五小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县移民工作情况报告》;围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抗旱工作情况的报告》、围绕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_年以泡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及中低产林改造情况的报告》,为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20_年烤烟生产情况的汇报》;关注“两保护、两上山”战略设施,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两保护、两上山”工作情况的报告》;围绕关注民生,为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抗旱工作情况的汇报》组织专兼职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了解实情,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总结成绩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建议,为会、主任会审议好政府专项工作做好服务。围绕会审议意见和工主任会议通报,采取定期督办、跟踪问效、听取汇报等方式,加大对会决议、决定执行和审议意见办理,增强办理实效,提高办理质量。

二、抓好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三、配合做好代表视察工作。

20_年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配合组织视察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工作情况;20_年针对拉动内需项目和实施情况,对东山干渠建设等项目进行视察;围绕古城保护,20_年对古城保护、新区开发建设及县城管理情况进行视察;围绕保护环境,20_年对_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关注新区开发,20_年组织对文献新区开发为主的县城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四、认真开展好环保世纪行活动。

紧紧围绕环保世纪行活动的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好年度环保世纪行活动,积极发挥好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有力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村委会换届工作总结和社会群众监督的作用。结合本地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配合省州人大组织的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认真组织好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县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经验成果、典型事例,丰富环保世纪行的内涵,使环保世纪行活动更加富有特色,更加扎实有效。

五、积极为代表会、会、主任会议服务。

服从安排,积极主动为人代会服务,认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撰写好调查报告,为会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主任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汇报作好准备。

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学习贯彻精神,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始终保持人大工作正确方向;努力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进一步加强和各乡镇人大和联系部门的联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会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参与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五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农”的战略部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攻,着力培育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认真做好“科技兴农、产业富农、项目强农、服务惠农、依法护农”文章,打造农业升级版,争当发展排头兵,在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中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农业部门职能切实抓好“一流转五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安邦模式”“泉湖、东冠模式”等模式,致力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十百千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即用三到五年培育10个领军龙头企业、1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户种粮大户,力争五年内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全市加入新型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提高到50%以上。

2、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坚定不移地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继续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动员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将生产计划、关键技术、帮扶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遏制耕地抛荒和“压单扩双”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开展“万千百”粮食高产创建攻关行动,以智能温室育秧为突破口,实现育秧方式的大变革,同时加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水肥藕合,“机艺”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完善“谁种粮谁受益”惠农补助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的粮食生产发展新机制。

3、全力抓好“菜篮子”提质工程建设。进一步落实按辖区内城镇人口人平3.3厘最低保有量建高标准专业蔬菜基地、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按辖区内城镇人口人平不少于7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蔬菜基地按3000元/亩的标准将部门资金整合到位等蔬菜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全市蔬菜生产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中心城区建设国家级、省级三万亩蔬菜标准园,其它县市区着力建设8大特色蔬菜基地,包括衡山1万亩的早白薯,衡东2万亩的黄贡椒,县3万亩香莲,祁东16.5万亩的黄花菜、5万亩香芋,常宁3万亩无渣生姜,耒阳2万亩的白菜,衡南2万亩的香西瓜等。

4、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本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按照每年不低于20%的增速逐年加大投入,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用水、用电、用地、办证、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市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55”工程,即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农业局局长,5名责任人每人要抓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个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一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原料供应基地、一个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济组织。全力打造粮食、畜禽、油茶、林木、果蔬五大百亿支柱产业,茶叶、烤烟、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支持县城所在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五年内,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亿元的50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550亿元,年均增长20%。

5、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市、县、乡并延伸到村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全市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面积突破200万亩,实现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滥用添加剂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提高。

6、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整合农村远程教育及涉农部门的信息服务资源,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可供网上查询的全市主栽品种的生产规程、病虫害防治、水肥施用等的数据库时建立县有农技员,市有专家平台的全天候的远程科技服务系统,准确及时地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服务;加大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主推品种优良化,主推技术规范化,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经营集约化;以阳光工程为抓手,以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

7、切实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示范窗口创建,力争全市综合执法机构全部实现创建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拓宽农业执法领域,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专项执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动植物检疫等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

8、着力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紧紧抓住国家持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工商资本加快转向农业领域、农业产业梯度转移和省委、市委实施“四化两型”“兴工强农”战略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主动出击,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对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基层农技体系条件设施建设、集中育秧、高产创建、阳光工程、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力度。力争全市农业系统争取省级以上部门专项资金增长15%以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