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2:15:36 |
- zdfb |
- 14页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和教具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这份教案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一
1、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
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童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板书《三颗枸杞豆》。
1.过渡到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
2.教师投影出示: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
3.老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
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5.指名说,老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园?
〈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
〈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又旧病复发了?
〈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
〈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2.指名说。
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5.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
6.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
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二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前置作业: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一情景导入。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三、小组讨论。
1、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2、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四、交流展示:生汇报讨论所得。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六、课堂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三
1、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2、解析: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
1、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解析: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领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四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强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课外延伸】: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五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2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
老师总结,导入课题:
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童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板书《三颗枸杞豆》。
二、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发现问题。
1.过渡到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
2.教师投影出示: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
3.老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
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5.指名说,老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园?
〈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
〈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又旧病复发了?
〈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
〈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三叔语言的含义。
2.指名说。
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5.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
6.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
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七
1、能读通读懂课文,并能很流畅的读。
2、能根据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3、能对课文中的描写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4、了解对山市的科学的解释。
1、第2、3、4点为重点。
2、第3、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对鬼的认识:
1、世界上有没有鬼?
2、鬼是什么样子的?
3、你看过鬼没有?
4、为什么称之为鬼?
——————在黑板上板书《鬼市》。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见教材全解。
三)、文意疏通(预计三个课时)。
e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吃惊疑惑不解心想附近,近处。
一切乌有。
通“无”没有。
第四课时-。
1、什么叫山市?
——————山里面的海市蜃楼。
2、谁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问题应该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上来)。
他们会怎么解释——————鬼神在作怪————所以在古代人们又把海市蜃楼叫做“鬼市”。
鬼市:古时的人们由于科学知识不够全面法解释山市等大自然的现象,总以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这些解释不了的现象称做“鬼市”
海市蜃楼产生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大自然中一种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首先要明白为甚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靠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像为许多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3、(海市蜃楼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为他的神奇和变换,它仍然被评为县里的八大景观之一,作者在写孙公子他们看到的山市时也写得非常的详细,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课本,)。
作者笔下的山市是怎么样的?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不是,时间顺序。
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
(一词多义)。
文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然: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尘气莽莽然(……的样子)。
数: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词,几)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5、海市蜃楼变换多端,数年都见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孙公子他们看到山市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要答出变化)。
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
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
6、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也有此种妙处。同学们不妨开阔视野,看看这些作品。
7、作业:(学习指导第六、七大题p45)。
六、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孙公子与同人)相顾紧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
七、初生阶段:孤塔宫殿。
发展阶段:城郭。
高潮阶段:危楼。
消失阶段:常楼高舍如拳如豆遂不可见8、板书:
山市————————————鬼市。
山市变幻: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时间顺序: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
心情变化: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
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冬季雨雪恶劣天气应急预案(通用18篇)
- 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9篇)
- 最新《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及欣赏(优质11篇)
- 2023年音乐专业毕业生自荐信(优秀19篇)
- 2023年开会迟到检讨书100字(优质9篇)
- 最新竞争的议论文800字(实用13篇)
- 竞争的议论文素材(14篇)
- 2023年成长初中作文700字(大全19篇)
- 最新竞争的议论文800字(9篇)
- 学生会工作总结发言稿高中(通用13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