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规划毕业去向(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7:16:32 |
  • zdfb |
  • 7页

总结是一种简洁而高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从各个方面评估和分析一个问题或者情况。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这是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议题。接下来是一些范文供参考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一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我叫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是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城市规划应届毕业生。能成为一名园林设计师,是我梦寐追求的目标,在此择业之际,我真诚的向贵公司推荐自己。

生活因努力而多彩,青春因搏击而闪光。虽大学生活转瞬即逝,但我却因此拥有了更广阔的一片成长和展现的天地,我有足够的`信心与实力去迎接新的挑战,而贵公司正是我一直向往和奋斗的好去处。

在四年的学习中,我的专业成绩一直居于本专业上等水平,曾连续两年获得学校“自立自强先进个人”和“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在夯实了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还尽自己所能的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专业技能方面,我先后掌握了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专业软件的使用,使自己更有能力去做好今后的工作;在实践方面,通过在河北邯郸大环园林设计公司的实习,使自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和展现,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肯定,被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在能力锻炼上,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期间,积极参加每一学年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曾经在冷冻厂里面打过工,在酒店当过服务生,作为志愿者在小学进行义务教育,在园林设计公司进行实习,可谓社会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等能力,为我今后能更好地为贵公司工作奠定了能力基础。

在思想方面,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已经在党校结业,获得结业证书。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深知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正的内涵。我相信以我的热忱与努力定会胜任贵公司的职务,并十分乐于将来能同贵公司同事共事合作相处,为贵公司献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但“扬帆启航,还赖您东风助力”,我愿随时接受您的面试,真诚切盼您的回音!

再次感谢您能关注我的自荐材料,最后衷心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我们已经进入了走出低收入国家而向中等收入国家前进的新时期。有关权威方面认为,这个时期(今后左右)往往可以成为“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突现时期”。这个时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市化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因素将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增强,也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这个时期又是矛盾突现的时期: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剧,社会矛盾突出(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存在隐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的发展存在两种前途:一种是保持比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外一种前途是,由于面对各种突现的矛盾处理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我们具备走向第一种前途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避免第二种前途,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见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文章《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导报xx年3月6日)。

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央提出了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关于科学发展观,今年2月xx总理指出,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见xx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xx年3月1日)。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简要地说,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人,是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首先满足大多数人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中心。在未来20年的关键发展时期,我国城市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关系全局。而城市规划能否科学合理的制定与实施,又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因此,在城市领导层,在城市规划领域,能否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制定要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题中之意。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最大的支持,同时,也是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些年,我们制定了不少规划,总体上看,成绩不小,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这些规划的科学性到底怎么样?真正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吗?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反思。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在这方面遇到的矛盾可能最多,解决得怎样?xx年的“非典”,暴露了国家发展中重经济,轻社会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中,社会发展的现状怎样?怎样去加强?这是重大的课题。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它的环境主要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城市发展中,在继续加强居住环境的建设,大力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的同时,我以为,更要着眼于城市社会发展的公正、公平与和谐。比如对城市建设中拆迁的问题怎么认识和处理?这就是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xx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拆迁规模。这给我们城市规划提出了重要任务。当然,拆迁绝不仅仅是与规划有关,它更涉及到城市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在许多社会问题面前,市场无力,甚至失灵,国家和城市政府必须调控,城市规划是调控手段之一,在这方面肩负重任。

在城市规划中还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在改革开发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城市规划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和适应,仍然很不够。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前,在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国家正在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措施。这个问题必然在城市发展中表现出来,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十分关注。

科学发展观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在规划方面,长时期以来,总体来看,可以说是重城市,轻乡村的。xx总理最近指出:“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见《人民日报》xx年3月1日xx文章)总理的这个要求,既为我们指出了城市发展要带动农村发展,又指出了在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规模和标准问题。这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体现科学发展观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

以上,只是从规划的科学性的两个方面简要提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内容十分丰富,方面很多,比如,现在我们的规划编制制度就不够科学,需要改革。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太多,编制审批的周期太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应抓紧改革,等等。

城市规划成在领导,败也在领导。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特别是取决于城市领导的决策科学化。

我认为,在今天,对城市发展,在中央、省(区)和城市,事实上由于不同的角度而有着不同的看法。最集中表现在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规模和标准的认识上。两年前,中央领导就指出,我们有些领导在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不求实际、贪大求洋、好高鹜远、求胜心切。指导思想问题不解决不行。最近xx总理又指出城市发展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问题。现在,国家的形势非常好,大家都要加快发展,积极性很高。东部比较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当然更要快;西部要赶上来,要跨越式发展;中部要崛起;中西部城市要跨越式发展。这样,全国城市都在考虑怎么加快发展。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预测和安排,这种种巨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城市规划上,表现在规划中对城市发展的规模预测和标准的确定上。应用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当怎么看?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城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问题是必须将这种积极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将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求真务实,克服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的问题,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近期和远期、局部(城市)和整体(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使得城市规划既有远见,更从实际出发,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提高科学性。使我们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此刻,中央提出在全党全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将为解决上述问题创造根本条件。

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领导应当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尊重规律、尊重群众。在制定规划中,要多方案比较,要建立和实行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现在有的`城市把专家评审当成过场和形式,这是不正确的,必须改变。城市领导应当真心诚意地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那些和自己有不同看法的意见。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之中来,在规划确定之后,置规划的实施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城市规划应当保持连续性。不能一任领导一个规划,换领导就换规划,城市领导在城市发展的长期任务中,要“跑好接力赛”。

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水平,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国家应建立新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制度,这是克服当前由于政绩考核方面的片面性与表面性所造成失误的迫切需要。

加强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建设。

对我们城市规划界自身来说,急迫的任务是加强学习和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

我们城市规划界的同志们千万不要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已经明白的事,是城市规划已经倡导的,从而失去努力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机遇。的确,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从来就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则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所在。但是,第一,现在全国上下都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压力就大了;第二、城市领导在城市科学发展观方面对城市规划的要求更高了;第三、相关方面工作的综合协调观念也在加强;第四、广大群众对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过去的水平和能力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吗?!其实,我们这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到底当得怎样?大家也心中有数。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够跟上形势的发展。

学什么?核心是学习和提高政策水平,提高协调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目的和条件正是协调。综合协调,正是我们城市规划的基本功。学习的内容很多,首先要学习政治、学习形势、学政策。其次,要学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许多学建筑和工程的同志,如果再不学习经济,是很难做好规划的,更不要讲去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再次是学法律,学法制。还要学社会学等。总之,我们在做综合工作,我们的知识应当是多方面的。

要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不容易。比如,在甲方提出并不科学、甚至很不科学的要求时,我们怎么办?是完全听从其要求,奉命作文与画图,还是从大局出发,坚持科学,坚持原则,努力工作,并且用多种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分析城市发展的利弊得失,去说服,去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这恐怕是我们规划界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个问题上,规划专家们和上级政府也肩负着重要责任。至于那些只是为了货币而胡乱“规划”的现象,则是我们必须坚决防止和严格禁止的。对城市规划市场,政府必须加强调控和管理。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的责任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我们要无愧于城市规划这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三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一尊重五统筹”为遵循,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努力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

(二)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四创一建”,即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着力打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到20xx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城市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徽风皖韵特色初步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较大提升。

(三)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四)提升规划水平。对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国家战略布局,落实《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xx—2030年)》要求,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推动形成以合肥都市圈、沿江(皖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皖北城市群等为主体的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加快编制实施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市组群发展,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协作协同的联动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和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大中小城市空间协调、产业协作发展。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以专业规划和城市设计为支撑,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城镇规划体系。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开展水、土地、能源、大气等环境资源要素评估,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科学确定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建立绿色规划体系,保证生态用地,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开展设立永久性城市绿带试点。

(五)创新规划机制。编制省域空间规划,建设省级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同步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到20xx年底,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空间规划,省辖市完成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编制和修改规划要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保障规划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对规划编制和修改的知情权、参与权。

(六)严格实施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调整、容积率和用地性质等规划条件变更,纳入政府系统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内容,实行集体决策、依法依规、公开透明、责任到人、记录在案、问题倒查的决策事项终身负责制。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建立“通则+图则”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一律不得出让和开发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都要向社会公开。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建设项目滚动投资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定期向同级人大会报告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增加组成人员中专家和公众代表比例,逐步实行规委会决议票决制。充实规委会办公室力量,强化统筹协调。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全面推进省辖市向县(市)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推进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辅助规划督察工作。强化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依法公示公开规划,鼓励当地居民对违反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进行举报。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必须依法设立,并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核定四至范围。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七)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结合当地自然、历史、文化、建筑、园林等特色资源,确定城市特色定位,体现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20xx年,编制完成城市特色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完善城市设计导则,注重城市特色要素表达,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符号和建筑材料,突出乡土树种和市树市花展示。加强报刊亭、公交候车亭、路灯、店招店牌、标识牌等“城市家具”设计。城市新区、核心区及重要风貌区要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开展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建设。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必须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大中城市要进行高层建筑布点研究,优化城市轮廓线。加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档案管理,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八)加强建筑规划设计管理。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绿色低碳环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依据城市特色风貌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超限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审查,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到20xx年,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全部应用bim技术。尊重城乡规划、建筑设计规律,完善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制度,允许采用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或规划设计单位招标,提倡综合评标法,消除不合理最低价中标现象。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规划设计市场,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规划院、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开展优秀建筑设计竞赛、勘察设计大师评选,造就一批优秀建筑师队伍。

(九)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严格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区、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工业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探索历史建筑分级保护模式,编制重要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加强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在空间尺度、风貌色彩等方面的协调控制。有序实施老城区更新改造,优先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区整治复兴行动,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十)改进建筑市场监管。提倡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坚决遏制和打击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作用,将企业信用信息与招投标、评优评奖、工程担保等挂钩,建立健全守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国有资金投资建筑工程项目监管,完善项目管理、造价控制、工程变更、竣工结算、审计监督等制度,保障国有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推行工程履约担保、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制度,切实减轻建筑企业负担。

(十一)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全面实施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市县政府监督责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严格加强对工程监理的监管。充分发挥各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作用,鼓励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解决质量安全监督力量不足问题。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改革建筑企业用工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大力弘扬“徽匠”精神,加快培育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

(十二)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高切坡)、隧道(地铁)、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防控机制。加强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设备的安全监管,落实专项施工方案,切实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强化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严禁擅自改变房屋主体承重结构、临街破墙、破窗开门等违法违规装修行为。持续开展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安全主体责任,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三)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制构配件和部品部件、全装修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到20xx年,基本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一体化产业链,装配式施工能力大幅提升。力争到20xx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十四)大力推进建筑节能。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推动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的节能标准。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推广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云平台,探索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各类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结合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节约型医院、校园、机关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示范。到20xx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比20xx年提高20%,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实现能耗监管全覆盖。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房地产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造。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适宜技术,提升绿色施工水平。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示范转向区域示范。到20xx年,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到60%以上。

五、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五)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构建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的住房保障制度,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在全省开展“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即治理违法建设,治理违法用地,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力争到20xx年底,全省城乡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得到全面处理,治违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危房和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推行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定期公布城镇住房保障条件,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轮候制度,提高保障效率。

(十六)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抓紧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城市远景发展,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兼顾城市新区和老旧城区,新区管廊规划与新区规划同步编制,老旧城区管廊规划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改造、管线改造、轨道交通建设、人防建设和地下综合体建设等编制。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科学合理制定分年度建设计划。建立健全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有偿使用、运营管护等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七)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扭转“宽马路、大街区”的开发理念,原则上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城市新建街区面积不超过4公顷、街区长度不超过250米,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城市新建街区面积不超过3公顷、街区长度不超过200米。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快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打通各类“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和路网完整性。到20xx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

(十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到20xx年,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加强公共交通停车场、保养场、港湾式停靠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汽车进场率达到85%以上。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加快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步伐。推进标准化首末站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增强公共交通运力。倡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优化路权分配,到20xx年,所有城市和县城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体系建设改造,所有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建成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各地要抓紧编制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充电桩建设专项规划和5年滚动建设计划,合理布局建设停车场、立体车库和充电桩设施,新建建筑应按规定配套建设停车位,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时应建设充电桩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十九)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整合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社区用房、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设施与地块开发同步进行,打造城市便捷生活圈。合理安排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把握市场容量,防止盲目扩张,优化项目布局,促进供需平衡。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加强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挖潜利用,推动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公厕、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居民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要免费向居民开放,严禁违规占用公共空间。动态调整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十)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提升改造。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及时开展行洪河道、排水设施、受纳水体普查和积水易涝点排查,加快实施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和排涝泵站建设改造,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到20xx年,基本形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供水水质稳定达标。建立健全包括城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在内的城市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健全城市抗震、人防、防洪、排涝、消防、交通、燃气、热力、气象、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统筹推进防空阵地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开展城市重点单位、重要部位、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垃圾堆放场所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省市联动、实时监管的城市运行安全监测平台,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完善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协调联动机制,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六、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一)完善城市生态网络。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做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作。到20xx年底,各市要完成城市生态评估,编制生态网络规划,制订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明确生态修复项目。到20xx年,完成50%生态修复项目。到20xx年,基本完成城市生态修复。开展基本生态空间控制试点,推行基本生态空间占补平衡制度。推动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统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水网绿道系统、外围生态绿地、郊区农地林地等,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适地适树,广植当地树种,减少人工干预,推进群落式栽植。保护古树名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鼓励发展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积极创建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到20xx年,省辖市园林绿化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到20xx年,所有城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80%以上县城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60%以上省辖市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70%以上县城达到省级森林城市标准。加快城市绿道以及环巢湖和皖南区域景观绿道建设,到20xx年,建成以城市绿道为基础、区域绿道为骨架的全省绿道网络。

(二十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等,以解决城市内涝、治理黑臭水体和雨水收集利用为重点,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到20xx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十三)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与收集。到20xx年,城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到20xx年,省辖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以缺水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城市工业生产、绿化浇灌、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自20xx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应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推动新建住房安装中水设施。到20xx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禁止城市及近郊区燃烧高污染燃料。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开展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推行清洁生产,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创建,推广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探索规划建设城市风道,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xx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四)加强垃圾综合治理。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质达标进度,加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综合整治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强化城市保洁工作,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提高生活垃圾清扫机械化水平和密闭化运输率。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xx年,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县城达到30%以上。

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五)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要求,加强重点领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省辖市要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地方立法,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规章体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加大标准的实施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的行为。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机构与司法机关的案件移送、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六)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作为全省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等工作。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事项范围,明确行政处罚权划转部门与城市管理执法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到20xx年底,实现市、县政府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强化执法力量配置,按照权责清晰、事权统一的原则设置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推进执法重心和力量下移,提升执法效能。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办分开、建管分离,建立市场化的园林绿化、卫生保洁等服务机制,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管理执法进小区。

(二十七)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建立健全社区为民服务和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平台,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管理扁平化,在城市探索区直接管理和服务社区体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增强市民法治观念,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风尚,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意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

(二十八)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实施“城市管理信息共享”行动,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融合,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旅游、智慧气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化。加快“宽带安徽”建设,推进光纤入户进程,加强铁塔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网络安全保障。城市开展公共无线网(wifi)建设的,必须同步建设符合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到20xx年底,市、县全部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到20xx年,全省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八、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市县党委、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要求,制定本地推进城市现代化行动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落实工作经费。

(三十)强化责任追究。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各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内容。各级政府应当向本级人大会报告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三十一)强化队伍建设。制订干部培训计划,利用党校、行政学院、专业院校等平台,加强对领导干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知识的培训,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队伍,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强化大学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指导省内相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和建筑施工队伍。

(三十二)强化资金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按照政府主导、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注重绩效的原则,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投融资机制,全面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强与开发性、政策性等金融机构合作,加大对城市建设管理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城市建设管理资金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xx〕6号)和本实施意见精神,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省委、省政府将就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四

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虽然我们隔着一条窄窄的台湾海峡,但是,这台湾海峡却隔不开两岸人民的紧紧相连的心。

假如我是城市规划师,我会在台湾海峡的海底挖一条海底隧道,在海底隧道的四周装上隔水玻璃,将水隔在隧道的外面,使两岸的车辆可以来往通行。我还要在海底隧道的红绿灯处加上两台大型电视机,把两岸的天气情况和特产介绍给游客。比如大陆游客要到台湾旅游,在电视机上就会播出台湾的天气情况和特产介绍,让大陆游客更方便旅游。我还要在海底隧道的上面建一条可以通过动车的“动车海底隧道”让坐动车的游客也可以到达海峡两岸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海底隧道和海中的鱼儿隔着一层防水玻璃,但游客还是可以看见水中自由的鱼儿。

假如我是城市规划师,我会在大陆的旅游城市里加入一些垃圾清理机,用来清理人们的生活垃圾,使台湾游客来到大陆后看到的不再是垃圾成山的情景,而是看到到处青草绿树,到处花香萦绕,到处蜂蝶飞舞。使台湾游客可以在美好的环境下开始自己的旅游时光。

假如我是城市规划师,我会在大陆的江、河、湖、海傍边加上一台河流清理机,它能净化湖水,使湖水变得清澈见底,让台湾的游客可以饮用这些清澈的湖水。

假如我是城市规划师,我会在大陆的公园里加入许多动物,比如:在树上爬来爬去的小猴子、在地上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在水中自由遨游的海豚、在天空上自由翱翔的鹰、代表和平和纯洁的和平鸽、整天吃吃睡睡的国宝熊猫。让台湾的游客可以和小动物们玩耍、嬉戏,和拍照。

我希望:在我长大后的某一天,两岸同胞能够和平共处,共建我们的中国。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五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研究价值。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owlin()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harveyst()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略)。

2.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结论。

6.1论文主要结论。

6.2论文创新之处。

6.3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预期成果。

2.1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2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xx年9月—年12月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年1月—年6月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年7月—10月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年11月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年12月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已具备条件。

1)在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

十一、学院(系、所)审核意见:

十二、备注: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六

尊敬的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我的自荐信!

我叫xx,是xx学院城市规划20xx年应届毕业生。能成为一名园林设计师,是我梦寐追求的目标,在此择业之际,我真诚的向贵公司推荐自己。

在四年的学习中,我的专业成绩一直居于本专业上等水平,曾连续两年获得学校"自立自强先进个人"和“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在学好了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还尽自己所能的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专业技能方面,我先后掌握了autocad,photoshop等专业软件的使用,使自己更有能力去做好今后的工作。

在能力锻炼上,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期间,积极参加每一学年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曾经在冷冻厂里面打过工,在酒店当过服务生,作为志愿者在小学进行义务教育,在园林设计公司进行实习,社会实践经验可谓非常丰富。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等能力,为我今后能更好地为贵公司工作奠定了能力基础。

在思想方面,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已经在党校结业,获得结业证书。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深知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正的内涵。我相信以我的热忱与努力定会胜任贵公司的职务,并十分乐于将来能同贵公司同事共事合作相处,为贵公司献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但"扬帆启航,还赖您东风助力",我愿随时接受您的面试,真诚切盼您的回音!

再次感谢您能关注我的自荐材料,最后衷心祝愿贵单位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xxxx年xx月xx日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七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在风和日丽的初夏时节,在全市上下同心同德谋求大发展的时候,今天,市委仇书记抽出时间来听取我县规划工作情况汇报。在此,我谨代表泗阳县近百万人民对领导和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情况,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泗阳县县域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总人口94万人,下辖20个乡镇场。,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收入1.52亿元,同口径增长17.2%。农民人均收入3551元,比上年增长14.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亿元,人均存额近  万元。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两年来,我县在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全方位推进城市建设进程,通过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初步构筑起了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目前,全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万人,城市化率达到22.4%。回顾我县近年的规划建设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总规先行,统筹城市建设。

由于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四翼加楔形绿地”的结构形态已不能适应泗阳县城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为此,4月,聘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规进行了修编,并于204月经市政府审批正式实施。

新总规以“以两河风光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定位,明确以“向东、向北为主,适度向西并严禁跨越西宁路,合理引导南部”的城市发展方向,规划人口中期为30万人、远期为50万人;规划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为66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用地面积为18平方公里,中期为22平方公里、远期为32平方公里。

在去年6月份的县委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北扩东延、重心转移、详规控制、布局完善”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一城三区”、“一环一轴”建设。按照新时期泗阳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规划。

(二)突出片区规划,强化功能分区。

我县分别于10月、205月和年12月编制完成泗阳县西、东、南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区”总占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为顺利实施规划,我们将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三区”生产服务业为抓手,迅速启动行政商务中心、蓝领公寓等行政商务区建设,努力形成二产、三产互动并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目前西区建设已基本完成,东区、西区建设进展顺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县全面启动了城东片区、北部文化新城、西部泗水古城、南部大运河风光带“四大片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城东片区、南部大运河风光带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北部文化新城、西部泗水古城编制工作即将结束。

城东片区主要是以淮海东路、黄金商圈、运河大道建设为龙头,以淮海东路、上海路、桃源路、大运河为轴线,加快东至工业园区、西至桃源路、北至外环路、南至大运河范围的城东片区开发建设。北部文化新城主要是以泗阳中学新校区建设为龙头,以人民北路为轴线,加快东至繁荣北路、西至洋河路、北至外环路、南至北京路范围的城北片区开发建设。西部泗水古城主要是以彰显汉文化为龙头,以泗水河(北门大沟)为轴线,加快西至洋河路、东至解放路、南至大运河、北至北京西路范围的城西片区开发。南部大运河风光带是以两河(大运河、古黄河)整治开发为龙头,以大运河北岸为轴线,统一规划,分段实施,加快城南片区开发建设。

功能分区。。。。

(三)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榔头作用。

根据《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办法以及《宿迁市城市规划八大刚性规定》,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法规宣传,强化队伍建设,落实管理措施,逐步将规划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实施一站式服务,规范一书两证的办理程序,统一收文、办文、发文(证),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业主;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将规划行政管理职能、依据、程序、时限、责任等进行公示,为社会监督提供了依据;通过实行“会办”制度,完善了依法管理程序;通过地下管线的探测和普查,建立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初步建立了城市规划综合信息系统,为科学指导建设、实施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

二、我们的主要体会。

(一)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是我县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个原则。

特色是品牌的象征,特色也是城市的形象。城市特色是生产力,特色更可以增加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塑造城市特色,目的是为了树立品牌,加快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刻调研,了解城市的情况、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充分把特色体现于城市规划中,这就是生态和文化两个主题。

打造城市特色,最理想的办法就是用产业来塑造。为此,我们把城市定位为中等的生态产业城市。这里面产业主要包括两大块,一个是纺织业,一个是木材加工业。在四大兴城计划中,坚持以水兴城就是以自然生态为特色,以“两河三岸”为重点,适时适度开发泗塘河、大运河,努力造就新型的两河经济带、风光带和文化带,塑造市民休闲蓝带,打造滨水景观,展现新、老城区、古镇序列空间的多姿风貌,彰显泗阳优美自然景观和现代化气息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我们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庞大的居住人口和高楼大厦不是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只有文化才构成城市的内涵和特征。通过调研论证,我们明确提出坚持走以文兴城的发展思路。具体包括:一是以泗阳中学新校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北部文化新城(占地3.1平方公里)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建一所校区、带一片社区、兴一个城区”。引入生态规划理念,打造以文化为建构、持续发展为模式、生态环境为支撑的新型居住区。二是以“一馆多中心”为龙头,着力做强运河大道文化轴。三是重点规划建设泗水古城,突出汉文化的精神风貌。

(二)坚持持精品项目的原则,是我们不断提高规划工作水平的动力。

没有单体的精品,就没有总体的精品。总体的精品是由若干个单体精品汇集形成的,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认真抓好每个单体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既要满足项目的使用功能,同时又要满足审美需要,体现文化品位。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音乐,首先就应当是规划精品,所以建设项目规划中,我们始终高水平处理好空间布局与结构、建筑造型与色彩、公用设施与环境等重要问题。

(三)坚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是我们城市规划工作的出发点。

面对泗阳处于工业化起始期、城市化推进期和市场化提升期的实情,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统一规划部署,初步制定了“十一五”泗阳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计划。即:用6年时间,到”十一五“末,泗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由2004年末的全省第51位上升至全省第45位,全面小康指数由第5方阵的中游水平跃至第5方阵的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全面赶超宝应县目前的发展水平。围绕上述目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将“以工兴城、以贸兴城、以文兴城、以水兴城”四大兴城计划作为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举措,全面启动“四大片区”开发,即城东片区、北部文化新城、西部泗水古城、南部大运河风光带。

(三)营造更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是规划编制工作的落脚点。

人是城市的主体。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终极目的在于满足城市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广大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近几年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始终围绕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上做工作,改造老城区,开发建设东部、北部新城区的举措,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拥护和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规划工作也愈来愈关注。当前,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群众反映的焦点,迫切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规划工作,从源头上把握规划对各项建设的指导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近几年来,我们泗阳县在规划建设工作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但对照更高的参照系,对照先进发达地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规划编制方面,规划体系还不健全,深度还不够,迫切需要我们奋发有为,迎头赶上。我们将以这次回报会为契机,开拓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规划工作水平,为营造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投资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八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

十一、学院(系、所)审核意见。

十二、备注。

城市规划毕业去向篇九

实习是城市规划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实现平时课堂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实习不同于课堂的学习,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我实践的教学性实践活动。是大学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和纽带。由此我认为,大学课程的实习应该具有以下目的与任务。

实习最直接的目的便是运用和检验学生平日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学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是彼此孤立地进行,并且都是一些来自于书本上的间接知识。而野外实习对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实践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可以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习还可以对我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进行检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并且,通过实习,能暴露我们平常学习中的许多缺陷。认识到这种缺陷后,学生才会从理想化的境界中走向现实,才会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有意识地重温那些大学里虽然学过,但通过教育实习的运用和检验说明并没有真正掌握的有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习不仅可以运用和检验实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巩固和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xx年5月,我校安排了为期2月的生产实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编制程序及各阶段的内容及编制深度,初步掌握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规划设计的能力,巩固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现就将本次的实习情况总结和汇报。

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成立于1995年4月,为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从xx年7月起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建设部批准的建筑甲级设计单位(资格证书号:a144016751)、规划乙级设计单位([粤]城规编第(082019)号)。业务范围是: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及相应的工程咨询和景观设计、装饰设计。

公司以清华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核心理念,全体员工努力工作,精心设计,赢得了顾客和社会的支持与信任。至xx年公司完成各类型工程设计项目950多项(含在建项目),完成规划类用地面积约3、4万公顷,完成建筑设计面积约6200万平方米。获部、省、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73项。xx年我公司荣获“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优秀企业”称号,公司总建筑师梁鸿文教授被评为“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优秀总建筑师”。公司于xx年底通过了iso9001—xx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充分、适宜、有效,设计产品合格率100%。

目前,公司拥有十二个专业设计室、十二个各有业务侧重的综合设计所、室,共有人员400余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工程技术人员,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规划师50多人。公司装备了大批先进设备,确保设计产品出图优质高效。

1、整理项目前期资料、建立模型、绘制分析图等。

此过程参与过的项目有太原府东街公馆规划设计、山东寿光北卡洛居住区规划设计、庄河居住区规划设计、韶关工业西路齿轮厂居住区规划设计、贵州苏格兰高尔夫球场设计、乐昌居住区规划设计。

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太原府东街公馆户型优化及剖面图绘制,寿光居住区建模,庄河居住区前期资料整理与现状图纸绘制,韶关工业西路居住区图纸调整,苏格兰高尔夫球场gis分析,乐昌居住区模型制作。

太原府东街公馆:主要是对建筑户型平面的检查以及填充颜色美化平面效果。

寿光居住区建模:建立空间模型,然后对方案进行推敲。

庄河居住区:绘制现状图纸。

韶关工业西路居住区:设计方案图纸。

苏格兰高尔夫球场:整理地形图,对地形进行分析。

乐昌居住区:制作实体模型,学会使用切割机。

2、设计并绘制方案图纸。

桂湖森林温泉小镇,这是参与的最多、接触最深的项目。

2.1规划背景。

福州森林温泉小镇生态研究与题既非传统的城市规划,也丌是纯粹的生态保护规划研究。该研究希望通过生态环境分析,充分保护和有效利用规划区内的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对规划区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形态、空间格局做出相应的觃定,为下一步该区域“低碳生态森林温泉小镇”规划建设目标提供基础,形成福州北部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2规划定位。

以温泉为基础资源,以度假旅游为主导功能,以国际温泉文化为基调,以闽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主题,兼具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都市休闲,形成以温泉旅游产业链为主体,联动健康养生、文化艺术、休闲购物、会议展览、体育运动、生态人居等相关产业链的复合体,致力打造“中国温泉之都”,成为丐界顶级温泉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创建“中国温泉之都”的重要载体。

2.3规划目标。

规划建设福州市休闲养生产业高地,承担福州城市休闲养生度假功能,不“三坊七巷”同时构成福州旅游休闲产业的支撑点,提高福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形成中国温泉文化旅游休闲基地;以温泉资源为载体,深入挖掘福州温泉文化资源,体现福州温泉文化特色,以温泉旅游产业为核心,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超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引领和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和维育区域生态资源,突出其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保护不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充实和完善区内各项设施,建设“低碳生态森林温泉小镇”示范区。

2.4规划方法。

1)适应福州市北拓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不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切实保护好具有公共性和唯一性的环境资源。

2)合理配置建设用地,促迚规划区健康高效发展,为森林温泉小镇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优化空间格局和用地形态,避免规划区无序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生态损失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引导规划区合理有序发展。

4)在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的同时,建立以非建设用地为载体的城市生态环境支持系统,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对规划区生态资源迚行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和格局,提高的环境竞争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