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优秀12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3 07:53:58    小编:zdfb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优秀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7:53:58 |
  • zdfb |
  • 8页

分析是对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写总结时要准确把握要点和重点,突出核心内容,避免以次要的事项影响文章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我县教育系统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20xx年全县干部理论教育的安排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将双柏县教育党委一年来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县教育局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度认识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是切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保证;是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重要措施。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小处说是提高个人素质、塑造单位和行业形象、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从大处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在年初就专门召开党委会议,对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强化领导机制和工作机构,明确职责任务。确定由局党委书记负总责,副书记具体抓,相关股室实际操作。各学校(园)党支部书记是学校(园)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全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并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对全县教育系统的干部理论教育、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了安排布署。

二、加强干部理论教育。

教育局党委在开展工作中,狠抓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把理论学习纳入党建考核目标,作为局党委一项重要工作,及早安排,长期坚持,长抓不懈。做到有组织保障,有机构管理,有专人负责,有一定经费投入。

(一)强化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

县教育局党委于20xx年初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实施意见》和《关于20xx年教育系统干部理论教育的安排意见》等文件,及早安排布署党委中心学习组、干部理论教育的学习任务、时间安排、目标要求。局党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确定讨论专题,提前通知参会者做好准备。全年共举行了4次会议(第四专题准备在11月底进行),每次保证1-2天时间。以集中学习方式,明确中心发言人,进行专题发言、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书面发言稿撰写认真,发言讨论针对性、实效性强,场面热烈,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活动中,结合“云南教育大改革,楚雄教育怎么办”的大讨论活动,还深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下发了《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通过党委中心学习组的学习活动,大家统一了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认识。

(二)加强领导班子理论学习。

县教育局党委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认真抓好中心学习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切实开展好“五个一”学习活动,要求领导干部每月安排1次集中学习;每季度举办1次双休日讲座;坚持每天学习1小时;每月熟读1本书;每半年撰写一篇有质量的理论学习或工作研究文章。

(三)加强教育系统干部理论学习。

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20xx理论热点面对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课参考教材》等。五是理论学习重点突出。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为主线,认真学习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盛州、县党代会精神。力求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入脑、入心。六是理论学习形式多样。既注重集中学习,又着眼于个人自学。通过干部职工会、学习日活动、座谈会、过组织生活、举办培训班、阅读有关理论文章、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学习。七是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习教育活动最终落脚在指导教学实践、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上来。八是狠抓落实,强化考核。局党委把干部理论学习纳入党建考核目标,要求各校主要领导(校长、书记)要写一篇理论联系实际的调研文章,学校中层干部写一篇心得体会,在年末,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完善考勤制度,严肃学习纪律。理论学习时间,干部职工要求全部参加,不得无故迟到、缺席。

(四)注重理论培训和学习。

为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兴理论学习之风,继续迅速掀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学习热潮。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我们以宣传发动——培训骨干——全面铺开为具体步骤,注重干部理论培训工作,利用开党委会、校(园)长会、教育工作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大会契机,以会代训,做到领导干部、骨干分子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师训中心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经常定期不定期对教育系统干部,骨干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培训。

(五)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我们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双柏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督导组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党委的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周密筹划、精心组织,整个活动严格程序、扎实推进,达到的预期的目的。

三、加强宣传信息及宣传队伍建设。

(一)全面落实党报党刊订阅任务。

根据省州党委和县委的部署,及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xx年度全县党报党刊发行订阅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教育局党委所属支部党报党刊发行订阅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布署。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大,到目前为止,教育局党委所属各支部都相继进行了征订工作,保证能圆满完成任务。

(二)加强宣传队伍建设,重视宣传信息工作。

县教育局党委非常重视宣传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理论强、业务精的宣传队伍,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此,局党委作了明确分工,组成由局党委副书记黄海雁为主、两办相关人员及各股室长参加的宣传队伍。各校(园)党支部都设立了专职宣传委员。形成了支部书记负总责,宣传委员具体抓、党团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的良好局面。

在抓好宣传队伍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好宣传信息工作。信息工作是为组织工作服务的,为了认真的做好组织工作信息报送,进一步增强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局党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契机,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新情况等。今年,到目前为止,共编辑上报印发了《党建简讯》37期,认真办好《党建简讯》,通过积极宣传我县教育系统加强党建推动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亮点、新思路,其中有些内容已被上级作为对外宣传的素材而被采用。编发《教育工作简报》8期,发布教育改革、学校办学特色等信息20余条,这些信息的广泛传播,对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我县教育情况提供了方便条件。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教育局在开展工作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抓教育教学工作,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力促师德师风的明显转变,力促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县教育局党委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一起检查。形成了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办公室及相关股室负责落实,大家关心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一定经费保障。

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大干部理论教育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让精神文明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二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已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守正”是基础、是根本。只要坚持根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会方向明确、道路清晰。“创新”是关键、是手段。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只有不断创新形式、平台和方法,才能掌握师生的新需求,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高校要自觉落实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强化“九个坚持”,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五个方面的使命任务。“举旗帜”就是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聚民心”就是要把高校事业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凝聚起教职工的合力;“育新人”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兴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新时代社会文化,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建设新型智库;“展形象”就是要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自觉“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

高校是研究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自觉抓好师生思想理论建设。

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充分发挥理论和专业优势,深化理论阐释。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实际行动促进理论问题学懂弄通做实。要立足师生实际,丰富理论教育形式,组织经典诵读,深化理论研讨,开展社会实践,提高认识、深化理解,让理论更好地入脑入心入行动。

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高校要深化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的认识,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进一步增强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自觉性,强化对课堂、讲座、报告会、成果发布等和校园网管理,巩固校园阵地。

要创新思想理论建设的平台和抓手。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运用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理念和新技术创新教育活动,努力使思想理论建设活起来。

主动“聚民心”,凝聚全体教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

教师是高校办学之本,要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以昂扬奋斗精神和高尚师德,践行育人使命。

要引领教师坚守育人使命。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高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大力褒奖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还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活动,引导教师共同成长。

要引领教师自觉立德塑身。师德建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向校内外先进典型学习,让高尚师德成为教师自觉的不懈追求。要打造师德传承教育平台,搭建新老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潜移默化间实现师德传帮带。要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好教师入口关,将师德考核纳入各有关环节。

要引领教师保持奋斗精神。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高校要激发教师的奋斗精神,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引领,立足新教工、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中老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奋斗精神的养成,帮助他们以昂扬奋斗精神登上职业生涯顶峰。

着力“育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育时代新人。立足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理论课改革,形成思想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发挥第二课堂助力学生成长的作用,紧抓新生和毕业生两个重要阶段,构建适应不同学段学生成长需要的“发展辅导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要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养成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途径和抓手。高校要把核心价值观养成融入第一课堂主渠道,利用专业课教学促进价值观养成。同时,还要把核心价值观养成融入第二课堂各项活动,在“细”处落脚,在“小”处发力,在“实”处见效。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特别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致力“兴文化”,发挥高校的文化示范引领和新型智库作用。

高校应当成为社会文化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同时要发挥自身智力优势打造新型智库。

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文化始终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者,如今更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新时代的文化脉搏同频共振、同向同行。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加强文化内涵和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校训等对学生的教育和对社会的文化辐射作用,真正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要积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校是人才高地,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课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和创新,积极想办法、提建议,努力在推进建设新型智库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积极“展形象”,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对外交往的窗口,要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增强国际传播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高校必须紧跟融媒体建设的新发展新要求,促进传统媒体创新发展,引领新媒体深度发展,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优势,有效提升校园媒体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要强化媒体建设管理,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增强校园媒体人的“四个意识”。要有效促进新闻产品的利用率,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点击量、阅读量。

要强化网络新媒体建设。高校要努力做大做强互联网正面宣传,努力使网络空间成为凝聚师生共识的有效平台。要进一步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呼应、相互融通的网络新闻舆论传播生态,力求在传播内容上、在传播方式上、在传播渠道上都有新的突破,努力提高新媒体传播的到达率、阅读率和点赞率,不断增强新媒体在校园舆论场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还要从构建大格局、优化软环境等方面,为落实守正创新使命任务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探索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打造符合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的工作载体,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管理、任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让考核真正起到督促推动作用。

总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推动落实守正创新的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守正”成为自觉;要始终不断地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内容和形式,让“创新”成为动力,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成功地探索和运用、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论,这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条重要原因。新时代,改革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都有了新的变化,改革方法论也要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继承实践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论,又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形成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比如,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等等。我们要运用好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法论,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和运用改革方法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将其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革经验和发展规律,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展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成功地探索和运用、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肇始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一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突破了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系统阐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在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对外开放领域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突飞猛进发展。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新的重要理论阐述,指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改革成效大大提高。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过摸索不断破解前进中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改革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是一项没有先例可以仿效的系统工程,仍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最为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之一。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从长远来看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和方法论。

以上几点,只是举其要者。这些改革方法论是我们摆脱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实践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方法。

改革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革方法论实现新的创新和发展。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继承实践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论,又探索形成符合新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改革方法论。

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40年来,我国改革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既控制了风险,又使成功经验得以迅速普及。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牵动面广、耦合性强,只有注重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才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特别是在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的大多是触及深层利益关系、风险较大的改革,更加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应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党的xx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于今年3月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改革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一些改革非常复杂、敏感和艰巨。因此,改革需要更加明确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取向来引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基层探索,而是要将其与顶层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使得一些难以在基层解决、长期困扰改革进程的系统性问题、难点问题通过顶层设计迎刃而解。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党的xx大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法治引领、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这一改革方法论的指引下,各级领导干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大幅提高。

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在改革深水区,诸多改革措施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部署来落实。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改革方案的责任和要求,提高改革方案穿透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要做好改革具体工作任务安排,将责任落实到人;二要做好激励动员工作,既严肃纪律,又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做好改革成效的评估工作,改革是否到位、有无成效,不能仅由政府部门自己评价,还要交给第三方机构来评估,更要交给广大群众来评判。

运用好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

只有掌握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推进改革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党的xx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新、自觉运用符合新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改革方法论。运用好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迎难而上,破除顽瘴痼疾。户籍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一系列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重大而复杂。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直面问题、运筹帷幄、精心部署,在诸多改革领域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运用好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必须将改革的灵活试点和攻坚克难有效结合起来,努力破除一切顽瘴痼疾,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和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纪律严明,责任落实到位。处于深水区的改革攻坚需要纪律严明的党员、干部队伍来推进,规范公权力运行本身又是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与此同时,改革工作也分解落实到位。例如,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共提出336项重要改革举措。随后召开的党的xx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陆续提出280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都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逐项明确目标、路径、时间节点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严明纪律,明确责任分工,才能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党的xx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让人民成为改革进程的推动主体、改革成果的分享主体、改革成效的评价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就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使各项决策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探索和运用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也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深入理解、正确运用新时代的改革方法论,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达到更高层次的新境界、形成更高层次的新格局。

内容提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适应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提炼科学的治理思想,明确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部署。当前,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完备程度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并探索国家治理的相关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把加强自身建设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正如指出的:“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同时又用创新理论不断指导新的实践。围绕国家治理这个重大课题,我们党进行了许多理论思考,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指引。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强调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调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坚定制度自信,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对于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和定力;等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要把治理现代化这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注重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得到全面增强。在党的领导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为构建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顶层谋划和全面部署。党的xx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xx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为了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这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这表明,我们党对国家治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更加深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治国理政实践也提升到全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全面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党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作出重要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到那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这一战略安排也可以看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标志,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

完善和发展科学的治理体系。

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的治理体系,特别是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国家治理包含方方面面,涉及的事务千头万绪,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终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宪法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把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靠零敲碎打不行,靠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应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形成联动,因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把长远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整体推进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把试点探路同推动面上改革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同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结合起来,把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下一阶段,我们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此,应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更加重视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和基本利益的对接;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重视推动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公平公正的治理体系;在增进参与国人民的直接利益上下功夫,更加重视增强普通人群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把提升质量放到突出位置,更加重视提升各类投资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大势研判和重点因素分析,更加重视强化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应对;提升内外联动效应,更加重视与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对接。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他还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共建“一带一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也指明了今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任务与具体路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应做好以下工作。

更加重视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和基本利益的对接。合作的基础是理念认同和利益契合。“一带一路”建设所秉持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正是因为它坚持开放包容、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所以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在短短5年时间里,中国同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思路、基本关切和核心利益与共建“一带一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参与国自身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得益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进一步注重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尊重其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变成相关国家推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变成相关国家相互支持、共同提升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变成造福相关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助推器。

更加重视推动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公平公正的治理体系。5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还是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反对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短视封闭行为的有力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平等参与、机会共享、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普惠性、非排他性等特质,从根本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无视国际规则和道义的行为;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追求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总之,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发展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们要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加注重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开拓发展机遇;更加注重加强南南合作等区域合作,大力援弱治穷减贫;更加注重维护弱小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会和利益,提高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更加重视增强普通人群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质性进展,民心相通是关键,增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人民的获得感是保障。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务实展开,落地实施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项目,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民生援助,在相关国家不断夯实民意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继续在增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人民的直接利益上下功夫。应注重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人民的诉求,着眼于“雪中送炭”,把合作项目建设及相关服务提供与普通人群最迫切的需要有效对接,把各类援助与解决普通人群最突出的困难紧密结合。应不断完善与参与国进行合作建设的路径和机制,采取有效方式吸引或推动各国人民参与其中,使其真切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实惠。此外,还要结合实际事例创新和优化宣传内容与方式,使参与国人民真正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推动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的“政府工程”,也是解决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困的“民生工程”,使共建“一带一路”贴近人民、深入民心,成为相关国家人民积极投身、自觉参与的“世界工程”。

更加重视提升各类投资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各类投资项目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各类投资项目建设的质量优劣。过去5年,我国发挥自身优势并结合相关国家实际,与相关国家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合作共建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形成了良好开局和初步合作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积极评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把提升各类投资项目的质量放到突出位置。更加重视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建设,通过推动相关国家打通基础设施的瓶颈环节或构建枢纽性平台,推进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相关国家便利参与全球分工、在更广范围配置资源,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利益,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共组投资基金、共建产业园区、共造贸易链产业链等,利用先进科技,发展现代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水平提升,不断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形成品牌效应,严格论证、精心谋划、聚焦重点、精雕细琢,使每笔投资都能给所在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使每项工程都拥有为人称道的口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世人的审视。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与生产生活生态,形成生产链条的无缝衔接、运作系统的有机配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更加重视强化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应对。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既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相关国家发展的“福祉工程”和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共建“一带一路”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与支持。但我们也应看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共建“一带一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风险。应加强大势研判和重点因素分析,密切跟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动向和相关国家情势变化状况,加强与相关国家沟通交流,做到情况在胸、对策在手。深化对各类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微观环境分析,精准判断风险压力,提升化解能力,预先做好基础性工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共同推进相关法制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和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运作体制机制上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能力。

更加重视与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对接。共建“一带一路”与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其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能够形成内外联动效应,让各项战略更便于操作、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落到实处、带来实惠。各地区应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从各地实际出发,把握切入点和关键点,推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具体实际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现实实践;二是具体的时代特征;三是具体的历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时代特征、历史文化相结合,就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维度。离开了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离开了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离开了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扎根发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坚持实践观点。

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维度,首先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普遍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立足于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首先要把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言以蔽之,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努力、不懈奋斗使得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新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国情和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一方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新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依据新变化新特征,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直面问题矛盾、真抓实干。党的xx大以来,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还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他强调,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同时,又坚持实践导向、问题意识,因而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彰显出不尚空谈、务实管用的实践品格,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极强。

顺应时代潮流。

善于把握大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维度,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即,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

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在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关于国际形势,既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也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关于世界格局,作出重大论断: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的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随着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可能。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也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客观要求。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强调“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也指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xx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正如所说: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物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这种新变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精神。

植根历史传统。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维度,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要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真正落地生根。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体现了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之所以要强调历史传承,是因为历史是面镜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之所以要强调文化传承,是因为文化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血脉,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和力量。

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充分继承,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很多方面。

在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论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时,强调要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有主张、有定力。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因此,要把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外国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但一定要深深扎根中国土壤。

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在阐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时,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要求;也来源于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此外,在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命题时,也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中国、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扎根中国土壤、展现中国智慧和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三

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对一年来审计局在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自检自查,认真总结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查找了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落实,通过对照检查,我局自评分为10分,现将自检自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领导重视、责任到人、强化机制、全面提高,我局始终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支党性强、作风硬、团结的领导集体。一是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应摆在重要地位,全局干部职工对完成日常业务工作任务与文明建设负有同等责任。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把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了年度的总体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并把精神文明作为专项任务,纳入各股室干部职责中。齐抓共管机制的建立,从组织上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

党支部始终把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倾注了大量精力,塑造了一支有能力、有道德、有纪律的审计干伍。抓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思想素质。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年初有计划,学习有记录,年末有总结的方式,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和党的xx大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艰苦创业精神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先进思想的学习以及各级有关文件、政策,强化了干部的党性和法律、道德意识;认真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党员先进性,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纲,使服务中心上下形成了人心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树立了部门良好形象。一年来,我局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和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务求取得新的成效。在工作中坚持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大局;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把精神文明单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物质上确保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见到成果。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成员整体素质。

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班子来说是个新的考验,我们深知,要抓好我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班子的自身建设必须过硬,一年来,我们在边学习边探索的过程中,班子建设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我们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坚持集体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发扬民主,做到事先通气商量,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决策和行动之前,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做到互相信任,互相谅解,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班子良好形象。同时针对工作实际,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与局干部职工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书》,做到了反腐倡廉工作常抓不懈。三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加强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广大职工、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建议和批评使得我们的工作越加的完善。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紧紧围绕“抓特色、兴产业、创品牌、强规模”农业工作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5555”农业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根据县纪委要求,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以及下年度工作思路简要汇报如下:

一、勤政为民,落实惠农政策强化结构调整。

我们以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在农村沼气建设、农机补贴购置、示范良种补助、农民培训转移和信息入村工程建设等方面,充分用好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证涉农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和每笔惠农资金合理使用;我们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东枣、西草、中桑、北粮、南菜”农业布局分工,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以打造中塬板块为示范,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大力开发蚕桑、红枣、羊草、薯品、蔬菜、核桃、小杂果、小杂粮八大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努力创造特色,不断打造农业品牌;在土地承包工作方面,一要抓学习,练内功,力争吃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着力解决一些承包纠纷问题,确保土地合理流转和高效利用。

二、加强学习,筑牢廉洁从政思想道德长堤。

一年来,本人努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注重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投身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用邓--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领会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现代经济理论知识、行政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能积极参加集体学习,又能认真搞好自学,既能积极参加集体讨论,又能做到记笔记、写心得、谈体会、搞调研,并组织全系统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备好讲好廉政教育课,深入实践开展涉农问题廉政建设课题调研。通过学习,强化了理想信念和勤政为民的思想意识,坚定了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做到了学习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提高、两促进。

三、努力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我们在搞好调研、整章建制、确定思路、加大力度等方面下功夫,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日常工作分工负责的原则,使班子形成了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团队意识、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紧扣年初确定的“5555”工作思路开展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全面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县政府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农村沼气建设。

全县克服资金不足、劳力短缺、原料较少等具体困难,新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940口,总投资400万元,其中中省补贴158万元,市补30万元,农民自筹212万元,完成年计划94%,按扩大内需新增项目,目前已建成10处养殖小区,14处联户,23个服务网点。

2、农民增收工程。

一是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推广垄沟种植,保护地栽培,配方施肥等旱作农业技术7.3万亩;引进脱毒紫花白一级优良种薯45万公斤,引进登海9号、沈单一号玉米良种4000公斤;创建小杂粮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7万亩,试验密度、施肥等技术指标为今后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建立百亩小杂粮科技示范园一个,经测产,比大田增产28%。

三是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拟在杨家店等地投资112.4万元,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10亩,塑料大棚53亩,目前已经开始实施。

四是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东桑西移”项目先后在全县5个乡镇53个行政村完成桑园建设13583亩,占任务135.8%,栽植桑苗660万株,建设5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5处;完成小蚕共育室建设39处2574平方米,推广方格簇40万片,建设大蚕室85处2550平方米,并配齐了所需设备,5月初已全面通过省级验收。

3、“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下山畔村配合林业局建成千亩红枣生产示范园,拟实施滴水灌溉300亩,低产枣园改造240亩;深砭焉村新建标准化羊舍500平方米;下侯家焉村进行枣树品种嫁接改良50亩,改造枣园180亩;冉沟村进行挂面加工技术培训50人次。

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7.3万亩,完成计划任务146%,其中垄沟马铃薯2.2万亩,平均亩产1100公斤,较大田增产15%;水平沟谷子1.6万亩,平均亩产170公斤,较大田增产13%;垄沟玉米1万亩,平均亩产396公斤,较大田增产28%;地膜玉米0.5万亩,平均亩产442公斤,较大田增产36%。对重点病虫害进行了定点定期调查,印发病虫信息、病虫发生送阅件10期,指导大田病虫害防治14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40万余元。同时,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工程建设,进行了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0.78万人次,完成计划任务156%。

5、小杂粮创高产。

小杂粮创高产:完成优质小杂粮高产示范样板田1080亩,其中谷子520亩、黑豆330亩、绿豆230亩,在辛家沟镇贾家山村建立小杂粮百亩科技示范园1个;完成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1.9万亩,其中谷子1.1万亩,黑豆0.5万亩,縻子0.3万亩。

6、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结合农资打假,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专项调查,摸清了农资经营情况的底子,健全了图片档案,取缔了无证经营户(2户),规范了农资市场。

7、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

组建了农业系统“三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总体目标,落实了职责分工,提出了工作要求;建立了“三问”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了“三问”工作内容,基本工作程序,问题处理方式和结果运用等监督操控条款;召开了“三问”专题动员部署会和专题学习讨论会,而且有会议记录,并印制了“三问”工作登记册;创办了“三问”专栏和宣传阵地,印发张贴了相关标语传单。

根据县委、县政府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我们认真完成了相关工作任务。在党风廉政、创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我们均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责任分工,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相关任务。

四、清正廉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

根据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的有关规定,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清正廉洁,以良好的自身形象,为全体干部职工做表率。一是讲学习。树立廉政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党风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等有关重要文件精神,积极开展“”荣辱观教育,用“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从严要求自己,全面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反腐倡廉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二是讲原则。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不检点行为,对自己、对下级、对身边工作人员以及家庭成员严格要求,坚决按组织要求处事,按工作程序办事,按政策原则行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讲民主。积极参加各种民主生活会以及民意测评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悉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亲民、爱民、为民、利民,千方百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浮夸、追逐名利等不规行为和不良作风。积极启用做实事、务实型人才,举贤用能、任人唯贤,坚决纠正用人上的不当之举,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专业才智,努力为他们营造施展才能的发展空间。四是讲措施。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五个一”要求,制定了年度党风廉政措施及安排意见,落实了反六腐扫三风任务分工,与局属单位签订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承诺书,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考核办法,召开了一次廉政建设教育课,一次自查自纠民主生活会,一次廉政建设调研讨论会,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会,开展了政风行风服务咨询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五是讲廉洁。严格财政纪律,落实办公用品集中采购、招待费限额管理、公务出差定点住宿、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财务支出联签制等有关财经纪律,实行政务公开,建立重要工作岗位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重大工作问题民主讨论和决策制,坚决防止暗箱操作和独断处事,合理对待手中权力和金钱利益,严防各种腐朽思想浸蚀,以过硬的生活作风、清正的自身形象、务实的工作态度服务人民、为党工作,决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努力做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五、工作思路我县农业工作将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抓特色、兴产业、创品牌、强基础”的工作思路,着力狠抓“3333”工程目标。具体工作是:

抓特色。

2、做精做细小杂粮、地膜玉米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品质。

兴产业。

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工程。新建全钢架标准化日光温室20亩;新建全钢架或复合材料骨架结构塑料大棚50亩,辐射带动100亩。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及农村信息站建设。

3、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一是全面完成1000口沼气建设任务;二是积极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完善农村沼气配套服务体系。

创品牌。

1、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是抓好中塬板块蚕桑示范园建设;二是拟建设一个千亩小杂粮示范园。

2、打造杨家店蔬菜、下山畔红枣无公害生产基地。

3、搞好五个“一村一品”村项目建设,争取再打造3-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强基础。

1、抓好农机购置补贴。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100万元,推广农机具600台,发展农机示范户200户。

2、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争取配套装备、配齐人员、规范管理、开展工作。

抓好新型农民技术培训。认真抓好阳光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五

内容提要:讲中国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及其形成的中国新开放战略就是大机遇、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并正在开辟一个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场。“一带一路”就是市场,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经济推向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大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到来。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有必要谈谈共建“一带一路”在形成大市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大机遇、新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是大机遇、新机遇。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并正在开辟一个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场。实际上,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个中国大市场,不仅在于存量,更在于增量,在于它所具有的“市场力”。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176万亿元储蓄余额,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及其形成的巨大消费能力,有8亿多网民及其对新型智能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还有由新供给激发出来的崭新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这一“市场力”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新生代劳动力的增长中,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增长力、辐射力、吸引力,也是能够吸引世界各国新技术的大磁场。这样的“市场力”,是我国持续发展的根本内生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观的生产力,有强大的国防力,有独特的文化力,有举世无双的社会治理力,而今再加上一个现代市场力。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以这“五大力”相结合为基础的中国大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巨大的战略力量,已经并将愈益深刻影响全球变局的走向。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还引导着世界市场新的平衡。当今世界,实体经济滞后于虚拟经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于整体世界经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把这两方面滞后部分带动起来,尽量向前靠拢,实现新的平衡,这符合世界市场发展的规律。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说,“一带一路”就是市场,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经济推向更高水平、更新阶段的大市场。什么叫机遇?市场就是机遇。什么叫大机遇?大市场就是大机遇。什么叫新机遇?新市场就是新机遇。

再次,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展现出中国新开放战略必将带来大机遇、新机遇。指出,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这些决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党中央很清醒,问题已经看到,要求相当清楚,措施十分有力,前途必定光明。

共建一带一路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趋势。

讲中国新机遇,不能不讲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添了强劲动力。

首先,我们估量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到来。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应该怎么看?40年经济全球化,40年经济大发展;40年经济全球化,40年问题大积累。谁也不能否认,过去40年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既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带有明显缺陷。面对问题,我们面前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在“本国优先”的口号下,通过封闭、排外的方式找出路;另一条路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通过国际秩序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前一条路线,退回到经济全球化出发前的原点,甚至比原点还要恶劣,显然不是出路。后一条路线,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往前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迎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这就是我们讨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背景。

其次,我们估量到,“一带一路”倡议反映的既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要再发展的新要求。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一轮又一轮,参与者中也有发展中国家,但主要是发达国家。现在则不一样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主体。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说成是中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有人称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有人胡说是新殖民主义,有人挑拨离间说是中国要排斥欧美。所有这些言论,都是以陈旧的思维看问题,不懂得“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时代潮流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再次,我们还估量到,从全球经济治理看,国际经济秩序也面临新一轮深度调整和重塑。回溯历史,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努力、付出代价,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打开了局面,使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已经是wto重要成员,始终没有脱离wto。现在,有的国家提出要修改wto规则。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贸易体系特别是wto,的确有一些需要改革的问题。今天既然说要改革,中国绝不可能被动,更不可能被排除在外。今天,中国正在培育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市场,形成现代市场力,将能为推动全球形成“市场联合体”即升级版wto作出积极贡献。可以这样说,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大市场”,进而在国际范围推动并逐步形成以升级版wto为框架的更大范围“市场联合体”,将使中国抓住历史性新机遇,在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强调的是,总体上把握前景,国际大局仍将是“两重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再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动荡和各种形式的冲突,包括民粹主义蔓延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相结合引发的多方面冲突,也将难以避免。对于这种新形势下“两重性”发展的充分精神准备,将是我们事业胜利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明确两点。第一点,我们具有建立在“大市场”基础上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国际关系理念,由此形成的“吸引力”是一种克“难”制胜的强大战斗力。第二点,我们具有在困难、复杂态势下“熬得过”的“持久战”传统,由此形成的“忍耐力”是又一种克“难”制胜的强大战斗力。一个是“吸引力”,一个是“忍耐力”,两“力”合在一起,带来的就是中国持久发展最大的机遇。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六

xx年上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机局的具体指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一枢纽、两中心、四基地”和“四”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机各项工作,使我市农机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风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赋予我们的各项工作。

一、上半年任务完成情况。

1、机耕道路建设:加强村道公路和机耕道建设,广泛宣传,大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投入机制,到目前为止,完成村道公路和机耕道80公里的勘测、设计、规划,完成新建52公里,硬化6公里,整治126公里,其中:建示范村1个。

2、机电提灌建设:认真抓好机电提灌建设与管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切实做到服务到位、技术到位、人员到位,完成修复提灌设备300台(套)/2500千瓦,新增提灌设备80台/560千瓦,改建、新建提灌站2处/2台/100千瓦,新增灌面0.4万亩,恢复灌面1万亩,建标美化站,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1处/50亩。

3、农机作业: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农机作业,提高农机效率,机耕6万作业亩,机脱3750万公斤,农机运输1600万公斤,加工万公斤。

4、科技推广:按照科技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兴机富民战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适宜我市的中小型农业机械与农机新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狠抓机耕机播的推广,集中在白沙镇农机现代示范园大搞机械化育插秧现场,面积达1050余亩,又分别在十个片区的二十个乡镇召开二十三次微耕机、插秧机现场演示会,上半年来全市共有40个乡镇推广各类农机具820台,其中:推广微耕机170台、拖拉机3台、茶叶修剪机11台、茶叶加工机械4台、机动喷雾机41台。

5、抓好农机培训:半年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14期,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560人次,其中参加省市培训3期,培训15人次。市内组织培训10次,培训550多人次。

6、农机安全监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农机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法规,严厉打击黑车非驾,强化监管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排除隐患,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农机事故为零的大好势头。全面启动农机监理工作,农机监理站3人进驻市政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办结所有的证照,共年检拖拉机98台,新上户48台,过户21台,新办驾驶证18人。

7、扶贫联系点工作:局党政一班人,高度重视,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扶贫联系村扎实工作,落实结对帮扶对象,继续开展“五帮”、“五送”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捐款捐物,送去现金近8000元,送去流动提灌设备一套,为扶贫联系点送去技术,解决了该村农民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

8、办好事办实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通过我局的努力,多方筹集资金,已争取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市,国家补贴30%、国家补贴金额80万元,召开了全市农机化工作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对全市相关人员以会进行培训,有条不紊地进行。

9、农机从业:加大对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整体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1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按照市城乡环境治理办的要求,每周三下午为义务劳动日,每天有专职人员在包干街道值班,对包干街道、办公楼、家属院及院坝进行彻底清扫,美化、净化环境。

11、其它工作:抓好周五的学习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好综合治理、来信来访、精神文明、爱国卫生、计划生育、门前五包工作,狠抓了在单位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狠刹“五股歪风”,治理商业贿赂等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配置乡村机耕道及便民道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勘测相关设施设备。

2、增加发展农机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认真学习,加强管理,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凝民心、聚民智,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2、创新投入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项目管理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广辟投资多元化,吸纳民间资金,引进业主开发,确保全年完成通村公路任务。

3、加大对农机提灌的建设与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机电提灌作用,为全市农业增产、粮食增收、农民增效作出积极的贡献。

4、加大对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搞好阳光培训工程,提高返乡农民工操作技能。

5、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好农机推广、教育培训,搞好农机产(商)品质量监管,规范农机市场秩序,大力引进业主开发,搞好机耕机收的跟踪服务,。

6、狠抓农机安全管理,加大源头管理力度,与各镇乡农机员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严厉打击黑车非驾和违章载客,特别是机耕道和便民道的农机安全,确保全年全市农机安全,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的氛围。

7、按时按质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市农机局交办的各项目标任务。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七

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是我们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在实践层面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何为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根据马克思的划分,高投入所带动的高增长无疑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对高质量发展,中央也有明确的解释,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经济学里,发展与增长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如同一个人,增长是指身高体重的增加,发展则是指知识素质的提升。”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增长重点强调的是经济总量,发展虽然也要有一定的总量,但重点强调的却是经济质量。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我体会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二是以资源集约和节约为前提;三是以提升产出质量和效率(竞争力)为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通过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如果这样理解高质量发展,那么接着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为何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从对外出口看。无须讳言,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成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可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围堵中国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生产,而且成本比我们更低。在中高端产业方面,由于美欧发达国家近年来大幅减税吸引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而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却相对落后,因此要想靠出口中低端产品拉动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从国内投资需求看。自20xx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率出现了下滑趋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完成,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其边际收益必然大幅递减。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正是如此,我们不仅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且已建成了中低端制造业体系。随着投资空间的逐步缩小,今后若再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也已难以为继。

从供需结构看。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收入决定消费。意思是说:中低收入群体对中低端产品有消费需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高收入群体对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有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高收入群体在日益扩大,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产要素却集中于中低端产业,导致中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矛盾。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升级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然后再从“资本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实行高质量发展是否也应遵循这一升级路径?我们是否能超越这一路径而实现跨越式升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怎样形成的。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众所周知,人类早期农业的生产效率极低,直到17世纪工业革命到来,机器的发明推动了机械农具的采用,农业才得以升级。不过到19世纪末,农具的自动化程度虽不断提高,但种植技术却未有大的改进,故此前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进入20世纪后,生物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传统农业便升级为现代农业。

事实上,在工业化中期之前,其他产业的升级路径也是如此。如制造业先从手工生产升级到机械化生产,然后再升级到智能机器生产。服装业最初也是手工缝制,后来采用半自动缝纫机,而今天则采用全自动化机器。也正因如此,马克思当年用“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马克思解释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为取得超额利润,行业内部的企业必然出现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由某个企业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这样企业要争取超额利润只能降成本。比如有两家企业生产玻璃杯,每只市场价格为10元。当价格由市场锁定后,企业要赚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降低生产耗费或者提高生产效率,可这两者都需使用先进的机器。

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分析的是工业化中期前的情形。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特别是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后,产业升级却发生了变化,有不少企业直接从劳动密集型跃升为技术密集型,也有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微软、英特尔、苹果公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内的大牌制药企业“同仁堂”“九芝堂”等,产业升级也主要靠提升技术含量,而不是提高有机构成。

为何微软、苹果公司不再走传统产业升级的老路?对此我们可借助经济学的“受价”与“觅价”原理作分析。所谓“受价”,是指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觅价”则是指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价格。经济学指出,有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觅价”,是因为此类企业有独特的领先技术,别人无法与其竞争,他可通过调控产量主导定价。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觅价权,争取超额利润就无需降成本,当然也就用不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潜在竞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觅价权,企业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让产品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升级。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苹果手机已升级到iphonexs,可苹果公司自己主要是做研发,产品生产加工却委托给了别的企业。

分析至此可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产业升级是部门内企业竞争的结果,目的是争取超额利润;第二,产业升级路径取决于觅价权,企业没有觅价权会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而有觅价权则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觅价权来自独特的领先技术,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前提是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领先技术。

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我国要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转换发展动力,从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转换为创新驱动。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那么科技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目前人们的共识是通过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关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有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通过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必须明确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不同主体追求的目标,因为创新主体和目标与创新动力紧密相关。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科技创新主体有三个: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科技人员。我的看法,政府是体制创新主体而非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可推动科技创新但不直接从事科技创新;企业与科技人员是创新主体,但两者追求的目标却又有所不同。

政府作为体制创新主体,其动力来自对民族复兴的追求。鸦片战争后一百年,中国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建国初的一个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经济发展处处受制于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企业的创新动力,则来自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有利润最大化的牵引,照理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可时下不仅国企缺乏创新动力,民企也普遍创新不足。究其原因是创新有风险。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曾将企业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规避型;风险中型。由于创新失败的概率高,而大多企业又属风险规避型,若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企业当然不愿创新。

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一方面来自他们的报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但无论出于何动机,科技人员都不会缺少创新动力。有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连续几年居全球之首,年均超过100万件;到20xx年底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万件。两个100万足可佐证这一判断。

由此看来,当前增强创新动力,重点是在政府与企业。关于推动体制创新,关键是要通过中央顶层设计,并利用中央的权威加快“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增强国企创新动力,关键是激励或约束企业高管层。有两招:一是将技术创新(如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对高管层采用“工资+期权”的薪酬机制:工资与年度绩效挂钩,期权与整个任期的创新收益挂钩。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关键是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问题是这种机制如何建?从国际经验看,创新板市场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纳斯达克(创新板)对推动美国技术创新居功甚伟,而英国1995年也开放了创新板(aim)。我国的创新板虽然已经在上海设立,但进出机制尚待完善,这方面的改革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以便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平台并分担风险。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八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瑞昌科学发展、实现“三年翻番”的关键之年,是三年决战工业300亿、实施进位争先的开局之年。年宣传思想工作总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委五届七次会议精神为统领,深入宣传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一、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积极探索和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认真总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突出实践特色,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抓好领导干部理论学习。镇党委中心组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着眼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质量,发挥示范作用。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自学、集体研讨、专题调研、学习情况通报和学习效果考核等各项制度。

抓好机关干部、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的理论学习。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讲普及活动,开展“镇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活动,创新讲课形式,开展优秀党课评选活动。机关干部完成每两周一次学习交流,适时组织经验交流,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基层党员群众的理论教育。

二、围绕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环境,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在全镇广泛开展“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提出的“一个突破、两大重点、三大关注和四大基地”(一个突破,即财政收入突破700万元;两大重点即加快拉开“一河两岸”框架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三大关注即项目建设招大商、集镇建设打造特色、农业农村工作出亮点;四大基地即工业小区基地、农副产品种养基地、劳动力培训基地和造地增粮基地。)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广泛开展和谐集镇、和谐村庄、和谐机关、招商能手的评选活动,多渠道、多视角、多形式宣传我镇涌现出来的新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典型带路的作用。

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是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镇广泛开展向周俊军同志学习活动,开展“我为推进瑞昌科学发展献一策”、“决战工业300亿元,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学沈浩、下基层、见行动”和“学习周俊军争做群众贴心人”等系列活动,将学习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二是围绕“公民道德宣传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养、推出、表彰一批道德建设模范。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者服务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做好返乡农民工及农村困难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婚育新风进万家、科普宣传周、平安创建等专项宣传教育工作。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市里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开展”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形象”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全镇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微笑服务文明行动”、“爱护市容文明行动”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和谐村居、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创建活动;以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大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青少年”、“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

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人教育网络,组织各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形式,实施爱心助学工程,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结对扶助留守困难儿童,搭建爱心桥,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社会文化环境。协助组织开展“共建和谐校园”、“学会感恩、共铸和谐”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读书教育活动。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形式,着力提高对外宣传和舆情信息分析报送工作。

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的,以完成新闻上稿任务为手段,以推动创造工作亮点、创新工作机制为根本,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努力推进我镇四个文明建设。一是强化新闻报送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各村、镇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明确兼职新闻信息联络员。二是努力营造全镇干部愿宣传、想宣传、要宣传的良好氛围。全年各村必须完成两篇以上瑞昌市级新闻上稿任务;各站所必须完成瑞昌市级和九江市级以上新闻上稿任务各一篇以上,并实行机关内部评先、评优一票否决。三是加强与上级新闻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多创造、多提供正面宣传素材,多请大手笔,多上影响大效果好的大稿、要稿、优稿。四是重奖新闻上稿。奖励办法另行制订。五是认真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各村要创造条件建立农家书屋阅报窗、阅报室。七是及时做好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确保每月向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2条(篇)以上。

四、精心组织,正确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

以文艺演出和体育健身活动为平台,以老年体协为载体,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青年为主体,继续开展“篮球联谊赛”等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文化。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九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创新,就是要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与时俱进将党的理论与实践讲明白。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法,做到守正为本,创新为要。

坚持守正为本。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循法守正,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领域一些基本问题的总体看法和他们关于做好党报工作的重要思想观念,包括真实性观念、党性观念、群众性观念、耳目喉舌观念、批评监督观念等。这些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阐释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迄今仍然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的新闻舆论媒体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从讲政治的高度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绝不允许为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供给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产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大主题,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反映党的主张和体现人民呼声有效统一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作为最重要任务,从供给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产品。

坚持守土有责,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增强政治自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真正做到一寸不松、一寸不让。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扎扎实实落实制度,压实压紧工作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坚持创新为要。

思维创新是起点。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的核心是突破传统,实现超越。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就是要用辩证思维、前进眼光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使宣传思想工作契合人人传播、时时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循环传播的特征,在管好用好新媒体中牢牢掌握新闻话语权。一方面,要贴近受众,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另一方面,要贴近时代,研习网络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内容创新是王道。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新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信息泛滥的时代也是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传播手段如何多样,新闻传播都要坚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价值。内容创新离不开深入基层去采写,打开思路找角度,深入浅出讲故事。新媒体时代要善于利用社交网络,善于从用户的海量发声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用互动增强效果,用分享扩大基础。

形式创新是关键。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力,必须创新表达形式和方法,把故事讲出味,把新闻做出彩,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对中央重要部署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推出中央有部署、行业有落实、舆论有反响的重磅新闻产品。注重运用新媒体先声夺人,首发定调,不让权威发布落在谣言后面。以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新闻思维寻找行业工作与中心大局、民生民利的契合点。创新宣传题材的切入角度,使专业新闻打在时代的鼓点上,回到百姓的生活中。

手段创新是支撑。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手段创新是传播创新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支撑是技术创新。现代传播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必须将新技术应用和创新作为关键突破口,构建新的技术体系,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以新技术引领、驱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强化用户内容体验,促进融媒体平台建设。要努力从技术上保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融互通,真正做到“统一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体发布”,不断提升传播内容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努力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在守正中实现新发展,在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具体到实践中包括:一是构建大舆论格局。新闻宣传部门与业务部门联手策划重大选题、组织重磅评论、应对网络舆情、参与网评跟帖,着力形成“人人都是好新闻生产力,人人都是正能量传播者”的大舆论格局。二是强化“用户中心观”。坚持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统一,从“传者中心观”转向“受众中心观”再转向“用户中心观”。利用不同传播渠道,向用户提供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根据用户需求,向用户提供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掌握用户数据,根据用户行为习惯和体验结果,改进服务质量。三是建构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把实施融媒体发展战略作为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提速器”,在不断壮大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不同媒介传播优势,构建立体化、全天候宣传模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真正从相“加”迈向相“融”,全面提升新闻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和“引关圈粉”能力。四是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专业本领为关键,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位置,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是我们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在实践层面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何为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根据马克思的划分,高投入所带动的高增长无疑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对高质量发展,中央也有明确的解释,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经济学里,发展与增长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如同一个人,增长是指身高体重的增加,发展则是指知识素质的提升。”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增长重点强调的是经济总量,发展虽然也要有一定的总量,但重点强调的却是经济质量。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我体会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二是以资源集约和节约为前提;三是以提升产出质量和效率(竞争力)为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通过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如果这样理解高质量发展,那么接着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为何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从对外出口看。无须讳言,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成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可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围堵中国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生产,而且成本比我们更低。在中高端产业方面,由于美欧发达国家近年来大幅减税吸引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而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却相对落后,因此要想靠出口中低端产品拉动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从国内投资需求看。自20xx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率出现了下滑趋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完成,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其边际收益必然大幅递减。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正是如此,我们不仅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且已建成了中低端制造业体系。随着投资空间的逐步缩小,今后若再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也已难以为继。

从供需结构看。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收入决定消费。意思是说:中低收入群体对中低端产品有消费需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高收入群体对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有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高收入群体在日益扩大,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产要素却集中于中低端产业,导致中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矛盾。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升级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然后再从“资本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实行高质量发展是否也应遵循这一升级路径?我们是否能超越这一路径而实现跨越式升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怎样形成的。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众所周知,人类早期农业的生产效率极低,直到17世纪工业革命到来,机器的发明推动了机械农具的采用,农业才得以升级。不过到19世纪末,农具的自动化程度虽不断提高,但种植技术却未有大的改进,故此前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进入20世纪后,生物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传统农业便升级为现代农业。

事实上,在工业化中期之前,其他产业的升级路径也是如此。如制造业先从手工生产升级到机械化生产,然后再升级到智能机器生产。服装业最初也是手工缝制,后来采用半自动缝纫机,而今天则采用全自动化机器。也正因如此,马克思当年用“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马克思解释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为取得超额利润,行业内部的企业必然出现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由某个企业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这样企业要争取超额利润只能降成本。比如有两家企业生产玻璃杯,每只市场价格为10元。当价格由市场锁定后,企业要赚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降低生产耗费或者提高生产效率,可这两者都需使用先进的机器。

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分析的是工业化中期前的情形。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特别是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后,产业升级却发生了变化,有不少企业直接从劳动密集型跃升为技术密集型,也有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微软、英特尔、苹果公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内的大牌制药企业“同仁堂”“九芝堂”等,产业升级也主要靠提升技术含量,而不是提高有机构成。

为何微软、苹果公司不再走传统产业升级的老路?对此我们可借助经济学的“受价”与“觅价”原理作分析。所谓“受价”,是指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觅价”则是指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价格。经济学指出,有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觅价”,是因为此类企业有独特的领先技术,别人无法与其竞争,他可通过调控产量主导定价。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觅价权,争取超额利润就无需降成本,当然也就用不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潜在竞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觅价权,企业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让产品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升级。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苹果手机已升级到iphonexs,可苹果公司自己主要是做研发,产品生产加工却委托给了别的企业。

分析至此可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产业升级是部门内企业竞争的结果,目的是争取超额利润;第二,产业升级路径取决于觅价权,企业没有觅价权会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而有觅价权则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觅价权来自独特的领先技术,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前提是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领先技术。

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我国要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转换发展动力,从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转换为创新驱动。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那么科技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目前人们的共识是通过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关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有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通过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必须明确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不同主体追求的目标,因为创新主体和目标与创新动力紧密相关。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科技创新主体有三个: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科技人员。我的看法,政府是体制创新主体而非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可推动科技创新但不直接从事科技创新;企业与科技人员是创新主体,但两者追求的目标却又有所不同。

政府作为体制创新主体,其动力来自对民族复兴的追求。鸦片战争后一百年,中国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建国初的一个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经济发展处处受制于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企业的创新动力,则来自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有利润最大化的牵引,照理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可时下不仅国企缺乏创新动力,民企也普遍创新不足。究其原因是创新有风险。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曾将企业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规避型;风险中型。由于创新失败的概率高,而大多企业又属风险规避型,若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企业当然不愿创新。

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一方面来自他们的报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但无论出于何动机,科技人员都不会缺少创新动力。有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连续几年居全球之首,年均超过100万件;到20xx年底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万件。两个100万足可佐证这一判断。

由此看来,当前增强创新动力,重点是在政府与企业。关于推动体制创新,关键是要通过中央顶层设计,并利用中央的权威加快“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增强国企创新动力,关键是激励或约束企业高管层。有两招:一是将技术创新(如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对高管层采用“工资+期权”的薪酬机制:工资与年度绩效挂钩,期权与整个任期的创新收益挂钩。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关键是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问题是这种机制如何建?从国际经验看,创新板市场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纳斯达克(创新板)对推动美国技术创新居功甚伟,而英国1995年也开放了创新板(aim)。我国的创新板虽然已经在上海设立,但进出机制尚待完善,这方面的改革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以便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平台并分担风险。

内容提要:讲中国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及其形成的中国新开放战略就是大机遇、新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并正在开辟一个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场。“一带一路”就是市场,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经济推向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大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到来。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有必要谈谈共建“一带一路”在形成大市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大机遇、新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是大机遇、新机遇。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并正在开辟一个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场。实际上,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个中国大市场,不仅在于存量,更在于增量,在于它所具有的“市场力”。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176万亿元储蓄余额,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及其形成的巨大消费能力,有8亿多网民及其对新型智能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还有由新供给激发出来的崭新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这一“市场力”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新生代劳动力的增长中,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增长力、辐射力、吸引力,也是能够吸引世界各国新技术的大磁场。这样的“市场力”,是我国持续发展的根本内生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观的生产力,有强大的国防力,有独特的文化力,有举世无双的社会治理力,而今再加上一个现代市场力。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以这“五大力”相结合为基础的中国大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巨大的战略力量,已经并将愈益深刻影响全球变局的走向。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还引导着世界市场新的平衡。当今世界,实体经济滞后于虚拟经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于整体世界经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把这两方面滞后部分带动起来,尽量向前靠拢,实现新的平衡,这符合世界市场发展的规律。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说,“一带一路”就是市场,是通过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经济推向更高水平、更新阶段的大市场。什么叫机遇?市场就是机遇。什么叫大机遇?大市场就是大机遇。什么叫新机遇?新市场就是新机遇。

再次,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展现出中国新开放战略必将带来大机遇、新机遇。指出,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这些决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党中央很清醒,问题已经看到,要求相当清楚,措施十分有力,前途必定光明。

共建一带一路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趋势。

讲中国新机遇,不能不讲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添了强劲动力。

首先,我们估量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是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着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到来。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应该怎么看?40年经济全球化,40年经济大发展;40年经济全球化,40年问题大积累。谁也不能否认,过去40年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既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带有明显缺陷。面对问题,我们面前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在“本国优先”的。

口号。

下,通过封闭、排外的方式找出路;另一条路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通过国际秩序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前一条路线,退回到经济全球化出发前的原点,甚至比原点还要恶劣,显然不是出路。后一条路线,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往前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迎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这就是我们讨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背景。

其次,我们估量到,“一带一路”倡议反映的既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要再发展的新要求。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一轮又一轮,参与者中也有发展中国家,但主要是发达国家。现在则不一样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主体。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说成是中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有人称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有人胡说是新殖民主义,有人挑拨离间说是中国要排斥欧美。所有这些言论,都是以陈旧的思维看问题,不懂得“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时代潮流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再次,我们还估量到,从全球经济治理看,国际经济秩序也面临新一轮深度调整和重塑。回溯历史,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努力、付出代价,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打开了局面,使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已经是wto重要成员,始终没有脱离wto。现在,有的国家提出要修改wto规则。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贸易体系特别是wto,的确有一些需要改革的问题。今天既然说要改革,中国绝不可能被动,更不可能被排除在外。今天,中国正在培育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市场,形成现代市场力,将能为推动全球形成“市场联合体”即升级版wto作出积极贡献。可以这样说,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大市场”,进而在国际范围推动并逐步形成以升级版wto为框架的更大范围“市场联合体”,将使中国抓住历史性新机遇,在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强调的是,总体上把握前景,国际大局仍将是“两重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再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动荡和各种形式的冲突,包括民粹主义蔓延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相结合引发的多方面冲突,也将难以避免。对于这种新形势下“两重性”发展的充分精神准备,将是我们事业胜利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明确两点。第一点,我们具有建立在“大市场”基础上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国际关系理念,由此形成的“吸引力”是一种克“难”制胜的强大战斗力。第二点,我们具有在困难、复杂态势下“熬得过”的“持久战”传统,由此形成的“忍耐力”是又一种克“难”制胜的强大战斗力。一个是“吸引力”,一个是“忍耐力”,两“力”合在一起,带来的就是中国持久发展最大的机遇。

明确指出:“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应当说,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既是我们党的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深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伟大工程,在此背景下,应当从目标引领、动力推进、协调发展和政策保障等层面构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机制,从而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协同发展。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目标引领机制。

我们党要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此基础上,将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发展的引领目标,不仅在思想建设领域要补足“精神之钙”,在制度建设领域,也要树立理想信念的灯塔,让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在确定的目标引领下同向而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须遵循制度的规范。党的思想建设要有确定的目标来引导实践,制度建设也同样需要目标引领机制来规范实践。因此,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练成自身的看家本领,就要建立理想信念持续引领并支撑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体制机制,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既相互协调,也能够相互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等学习教育活动机制的建立,就是在党的建设的目标引领下,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断融合,同向发展。通过目标引领机制的构建,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将会更加深入,对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我们广大党员也能够进一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动力推进机制。

在理想信念的目标引领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动力推进机制,保证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建设不仅是个别党员思想的提升和个别制度的建设,其重心在于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整体的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建设。针对少数党的组织思想涣散和制度软弱问题,就必须建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动力推进机制,使思想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力度持续加强。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动力推进机制的构建,必须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中要具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要将党的建设看作系统化的工程,既要在确定的目标引领下持续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又要保证在思想上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还要在制度建设上具有稳定性与常态化;既要强化理论学习对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改革,使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内在发展机制,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协调发展机制。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保持同向发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二者相互融合的协调发展机制,能够让思想外化为制度,同时让制度内化为思想。党的思想建设是从内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党员的言行举止,而制度建设是从外在规范来约束党员的一言一行。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不是两张皮,它们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当前党的建设局面总体欣欣向荣,但党内依然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和利益矛盾,某些矛盾同其他社会矛盾错综交织。这些问题和矛盾,单纯从思想层面或制度层面来解决,难度都比较大。必须构建二者同向发力的协调发展机制,分析问题的症结,理清矛盾的根源,通过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互交融、协同发展,来正本清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尊崇党章,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相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让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形成同向发力的协调发展机制,既通过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来锤炼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党规党纪来约束党员的行为举止,从而使全体党员既具有底线思维,又能够高标准自我要求;既注重对制度体系的严格遵循,又注重思想境界的自我提升。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政策保障机制。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建设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学习教育、正风肃纪和反腐败领域中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并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等各项建设的协同发展。从根本而言,这是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来构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着力解决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认识不深刻、意识形态教育不深入的问题,运用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内学习教育机制。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健全党内生活制度,运用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党的制度建设要贯穿于其中,自身就要成为一个子系统,即制度建设必须形成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体系,才能够对党建系统工程形成总体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党的建设要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机制、防范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才能够对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命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发挥政策保障的重要功能。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各级党委必须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把握关键、综合施策,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奋力构建山清水秀、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政治生态。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重视政治生态建设,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基本规律的务实遵循。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政治生态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深入推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扛起“两个维护”根本政治任务,决不允许搞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任何工作推进和创新都必须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任何时候都要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旗帜鲜明地同忽视政治、不讲政治、弱化政治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的言行作斗争,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着力发现和解决“七个有之”问题,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坚决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要持续强化经常性政治教育、政治引领、政治体检,综合运用好思想教育、党性锻炼、巡视巡察等手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以严肃的政治生活发展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平台,是巩固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抓手。只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我们党才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深刻指出,“党内生活松一寸、党员队伍就散一尺。党员、干部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坚强党性、百炼成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扎实开展重温。

入党誓词。

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将政治信仰融入情感之中扎根内心深处,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请示报告等基本制度,坚决纠正组织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倾向,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综合运用工作调研巡视巡察纠正问责等方式,促进民主集中制落实到位,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以健康的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深层次的影响。政治文化看似无形无影,实则无处不在,犹如一种“政治空气”,党内政治文化积极健康,政治生态就会风清气正;党内政治文化出了问题,政治生态必然受到污染。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时期党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文化出了问题。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经常性熏陶培育,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反对和抵制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等腐朽文化的侵蚀。要持续加强政德建设,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政德考察机制,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和抵腐定力。要深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内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文化土壤。

以切实的表率作用维护政治生态。在政治生活中“人人是生态,个个是环境”,领导干部更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一个地方或单位如果领导干部为政清廉、公道正派,就正气充盈、积极向上;反之,如果领导干部作风霸道、独断专行,就会导致潜规则大行其道,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恶化。强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党章意识,时刻牢记第一职务是党内职务,深刻认识主体责任是必须履行的政治担当,始终将管党治党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一刻不停歇地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做信仰坚定、对党忠诚、担当尽责、清正廉洁的表率,以“关键少数”引领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

以坚决的惩贪治腐净化政治生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党员队伍只有不断净化才能更加富有生机活力。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必须坚持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心理学讲“破窗效应”,指的是房子的第一扇窗户被打破,没有被制止,那么更多的窗户就会接着被打破。反腐败斗争也是同样的道理,惩治少数腐败分子,是为了教育和保护多数干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使党纪国法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有序地惩治腐败,以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十

明确指出:“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应当说,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既是我们党的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深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伟大工程,在此背景下,应当从目标引领、动力推进、协调发展和政策保障等层面构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机制,从而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协同发展。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目标引领机制。

我们党要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此基础上,将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发展的引领目标,不仅在思想建设领域要补足“精神之钙”,在制度建设领域,也要树立理想信念的灯塔,让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在确定的目标引领下同向而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须遵循制度的规范。党的思想建设要有确定的目标来引导实践,制度建设也同样需要目标引领机制来规范实践。因此,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练成自身的看家本领,就要建立理想信念持续引领并支撑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体制机制,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既相互协调,也能够相互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等学习教育活动机制的建立,就是在党的建设的目标引领下,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断融合,同向发展。通过目标引领机制的构建,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将会更加深入,对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我们广大党员也能够进一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动力推进机制。

在理想信念的目标引领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动力推进机制,保证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建设不仅是个别党员思想的提升和个别制度的建设,其重心在于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整体的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建设。针对少数党的组织思想涣散和制度软弱问题,就必须建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动力推进机制,使思想建设的水平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力度持续加强。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动力推进机制的构建,必须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中要具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要将党的建设看作系统化的工程,既要在确定的目标引领下持续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又要保证在思想上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还要在制度建设上具有稳定性与常态化;既要强化理论学习对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改革,使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内在发展机制,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协调发展机制。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保持同向发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二者相互融合的协调发展机制,能够让思想外化为制度,同时让制度内化为思想。党的思想建设是从内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党员的言行举止,而制度建设是从外在规范来约束党员的一言一行。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不是两张皮,它们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当前党的建设局面总体欣欣向荣,但党内依然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和利益矛盾,某些矛盾同其他社会矛盾错综交织。这些问题和矛盾,单纯从思想层面或制度层面来解决,难度都比较大。必须构建二者同向发力的协调发展机制,分析问题的症结,理清矛盾的根源,通过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互交融、协同发展,来正本清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尊崇党章,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相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让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形成同向发力的协调发展机制,既通过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来锤炼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党规党纪来约束党员的行为举止,从而使全体党员既具有底线思维,又能够高标准自我要求;既注重对制度体系的严格遵循,又注重思想境界的自我提升。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政策保障机制。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建设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学习教育、正风肃纪和反腐败领域中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并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等各项建设的协同发展。从根本而言,这是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来构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着力解决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认识不深刻、意识形态教育不深入的问题,运用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内学习教育机制。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健全党内生活制度,运用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党的制度建设要贯穿于其中,自身就要成为一个子系统,即制度建设必须形成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体系,才能够对党建系统工程形成总体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党的建设要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机制、防范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才能够对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命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发挥政策保障的重要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十一

20xx年,我院以xx大精神为指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以创建“文明校园”为目标,积极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切实加强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完成了有关工作任务。学院对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年终考核均在90分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理论武装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1.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院党委及时开展了xx大报告学习周活动,党委书记刘晓彦作了《xx大报告专题讲座》,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领会xx大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院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xx大精神的热潮。组织全院教职工参加了汉中市学习xx大精神知识竞赛,获得优秀组织奖。

2、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院党委坚持每月中心组学习,并做到带着问题学,结合工作实际学,切实把理论学习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领导发展的本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全院4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了“严明党的纪律、学习遵守党章”的专项测试活动,成绩合格率为99.7%,优秀率为95.1%。

3、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要求,坚持学好用好《高等教育法》等政策法规。加强行风建设,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做到了校务政务公开,学院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规范,全年无教育乱收费行为。

(二)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编写了学习宣传xx大精神教学提纲,并制作了教学课件和相关视频,积极推动党的理论和xx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彦亲自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给学生作“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的学员达700余人。并举办“校友之星讲坛”,聘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给在校生做励志报告。

2、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自改工作,在20项二级指标中,18项测评结果获得a,2项获得b。

(三)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学院教育全过程。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青春梦、成才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途径和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20xx年10月30日,我院毕业生刘秋兰和实习生邓琼月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媒体报道,被评为“省三八巾帼标兵”、“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共青团员”、“汉中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名“三育人”先进个人。

3、狠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突出育人特色。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强纪律、整秩序、提质量”为主题的“三风”教育整顿活动,建立了学院领导联系系部、机关干部联系班级的工作制度,严格督导检查,严肃工作、教学和学习纪律,严厉查处违纪行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xx-20xx学年度,学院表彰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班、团干部、优秀志愿者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共905人。

4、认真做好各种助学项目的实施工作。建立了包括奖学、助学、补助、资助、绿色通道、减免学费等贫困生资助体系。奖励资助高职学生2479人次,资金302.9万元,覆盖面54.9%;中职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和免学费561.5万元;为598名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计358万元,成功获得贷款人数占申请贷款人数的99.5%。组织开展了以“诚信为本、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受奖、助的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支持和关爱,增强完成学业的信心。

(四)坚持统筹规划努力完善大学文化建设体系。

1、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完善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内新建了50块文化橱窗,两个lde屏,在醒目处设置了美观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以其内容命名了校园主要道路。

共艺术教育检查评估。

(五)坚持齐抓共管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1、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启动了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制定了《创建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文明校园”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及要求。并把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作为“管好新校园、办好新学校”的过程,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文明教室、文明办公室等活动。并通过“大拇指交通文明岗”,青年志愿者环保宣传、文化宣传,“情系灾区,雅安加油”公益募捐,到孤儿院、老年公寓、特教学校开展爱心资助、扶贫帮困、义务医疗,为留坝县援建“爱心书屋”等行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2、以“魅力汉中城,文明汉中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契机,通过主题演讲赛、辩论赛,求职自荐书大赛等活动,保证了校园文明用语、规范用字和普通话的推广使用。两件作品在“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获省教育厅通报表彰。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院开展了“同走文明路、清除牛皮癣”活动,学生自发地在校园绿化区内设立“爱护花草树木”等标志牌,开展了“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反对食堂餐桌浪费的“光盘行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六)坚持“三贴近”方针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1、提升新闻宣传质量。20xx-20xx学年度,学院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信息668篇次,其中《汉中职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凸显建设五大特色》评为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教育好新闻,张飏被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评为优秀信息员。学院表彰奖励了10个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12名优秀信息员。

2、创新新闻宣传形式。认真办好学院网站,平均每天新增信息2条。开办了校园广播,并坚持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出。出版校报7期,文化专栏两期50面。黑板报8期102面。向省教育厅网站等媒体推出《用爱心收获快乐——记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辅导员董玉珺》等宣传师生典型通讯20余篇,增强了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3、完善网络建设和舆情引导机制。学院和各系部高度重视本单位网站建设,做到内容积极、更新及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动态跟踪和分析研判,对热点话题、敏感问题重点关注、正面引导,及时解决好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七)坚持综合治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修订完善了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预案,各类大型活动都制定有安全预案,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进行了火警疏散和消防灭火演练等消防生命通道体验活动。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学院餐饮中心被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a级单位”;组织师生开展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活动,参加了普法知识网上考试和“法制网”反邪教法制知识竞赛。举办了交通安全系列讲座,全年没有发生任何人身伤害事故。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理论武装。

(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创新大学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五)落实学院《创建“文明校园”工作实施方案》,努力创建“文明校园”。

(六)进一步提升主流新闻媒体对学院的宣传力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院鼓劲造势。

(七)巩固省级“平安校园”成果,确保学院安全稳定。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篇十二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xx省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召开省市县乡村五级电视电话会议,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振兴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强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新时代xx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一、高举思想旗帜,坚定政治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属性突出,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永葆姓“马”姓“共”本色。

突出思想引领,强化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经”,是指引中国改革发展的“真经”。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用这一思想凝聚人心、滋润人心、照亮人心。我们按照建立健全更有时代感、吸引力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要求,抓实“关键少数”,通过探索建立巡听旁听机制、设立学习提示卡、建立中心组学习书架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创新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新思想、运用新理论。抓住“绝大多数”,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推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作用,精心做好“持续”“深化”“转化”三篇文章,全力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全省上下“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认同。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我们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大力弘扬雷锋、郭明义、毛丰美等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坚决整治信仰缺失问题,把正气立起来、歪风压下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让人们在感受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化中,形成追梦圆梦的强大动力。大力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发扬斗争精神,勇于举旗亮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始终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我们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毫不动摇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做到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依法管网治网用网,在主战场上打好主动仗。始终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确保“斗”到点子上、“争”在关键处。

二、聚焦大局大事,凝聚奋进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责。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是今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好的主基调。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我们着力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唱响幸福赞歌、最美和音,激发昂扬斗志、汇聚磅礴力量。精心组织“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组织省内媒体统一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既突出讲好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大成就”,深入宣传党带领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充分展示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和历史意义,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又重点关注群众身边的“小数据”“小变化”,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力讲好全省人民携手奔小康的精彩故事。积极发声、多措并举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主动讲好“中国脱贫故事”。深刻阐释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的小康内涵,坚决防止“假脱贫”“被小康”等错误言论干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在推动xx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凝心聚力。近年来,xx振兴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xx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积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xx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精心组织“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以“七破七立”为抓手,着力破除与新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推动思想大解放、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深入实施xx形象提升工程,围绕提升xx营商环境形象、xx人形象、xx文化形象、xx品牌形象,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模式化宣传为生活化宣传,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舆论强势,“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舆论魔咒逐步破除,重塑环境、重振雄风的xx新形象逐步树立。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凝心聚力。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夺取“双胜利”,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我们组织动员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和社会宣传阵地,全方位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时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工作举措,热情讴歌防控一线涌现的先进典型,大力开展各类防控知识科普宣传和普法宣传,有效开展复工复产宣传,严格严密做好热点引导和管控,共同吹响战“疫”集结号,构筑战“疫”“心”防线。创新推出新闻信息实时动态发布平台“抗击疫情xx进行时”,使用人数超过4800万。组织创作歌曲、东北大鼓、快板等一批抗击疫情文艺作品,歌曲《我要你平安归来》《万众一心强中华》成为“现象级爆款”。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共播出科普知识51万条,公益广告47万条(次)。制作宣传挂图、宣传手册,免费向全省乡村社区发放。加大线上产品供给,拓展服务渠道,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及时启动应急广播,让农村大喇叭“喊”起来、电子屏“亮”起来、硬核标语“挂”起来、宣传车“跑”起来,有力有效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三、

坚持以人为本,把牢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多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情感、激发动力的工作。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为民惠民。民生连着民心,社会民生福祉的重点、百姓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痛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力点。我们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依法依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合理诉求、维护合法利益,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赢得信任、赢得民心。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从就学就业、医疗卫生、物价房价、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入手,把面上教育引导与个别交流疏导结合起来,把现实情况的复杂性讲透彻,把党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讲明白,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清楚,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多做换位思考,多做情感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般做到人的心坎上。

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群众,主体是群众。工作实践中,我们积极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问情于群众、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坚持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积极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精准了解社情民意,对网民的建设性意见及时采纳,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强化育人职责。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我们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动各行各业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建设雷锋学院,绘制大数据“xx雷锋地图”,广泛开展“80,雷锋正年轻”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从“一阵风”到“天天见”,从“一团火”到“满天星”,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从“发祥地”到“发散地”。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实践活动,使先进典型承载的精神力量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人们弘扬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

在红色文化研讨会发言材料——坚持守正创新弘扬红色文化。

新年献词---永葆守正创新的精气神。

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汇报---守正创新,“融”无止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