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流动儿童项目(通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8:29:30 |
- ZTFB |
- 12页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注意选择合适的总结方式,可以是一篇文章、图表或简短的摘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看看以下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写作的启示。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一
为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全街道上下切实关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动员社会支持,提高家长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共享蓝天”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四大行动,切实推进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档案。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结对帮扶、寄宿优先等制度,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开展关爱活动,营造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开展“代理家长”、“亲情电话”、“城乡少年手拉手”、组建“留守小队”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三、要求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李阁镇“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组组长,教办、妇联、卫生、司法、民政、团委等各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办公室设在教办,负责日常工作。各村也相应成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领导组,负责相关工作。
2、营造氛围。及时宣传报道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先进事迹,定期召开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经验交流会,宣传关爱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共同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和班主任进行培训,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3、加强督查。定期组织人员对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进行督查,以保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方案如期执行。年召开一至两次专题会议,听取各村、各部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经验,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二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我班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后的第一次过自己的节日,为了让孩子们对儿童节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我设计了今天是我们的节日(社会活动)、我做灯笼挂教室(手工活动)、唱歌跳舞庆“六一”(综合活动)三环节的庆“六一”半日活动计划。
其总活动目标是:
通过半日活动让幼儿了解“六一”是自己的节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庆祝自己的节日的活动中来,感受集体过节日的欢乐。
在实施计划中我注意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节日如:看节日活动的录象,现场发放幼儿园园服并一一给孩子们穿上,帮助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灯笼挂在窗户上,老师一一给他们化装等等。
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在加上老师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引导。整个半日活动孩子们都是在参入性强积极性高的互动中度过。此外我们班还请了专业的摄影人员帮我们对活动整个过程进行了录象,一来给我们班积累资料,二来发到班级博客上供家长们观看,以满足他们因预防“手足口”病而不能亲临现场观看而带来的遗憾。家长们通过博客视频观看,满意极了,纷纷在博客上留言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对待托班的幼儿,让他们享受“六一”活动整个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面队特殊的情况(手足口病的流行)我们只要动脑筋照样可以把家长工作做好。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三
叶集试验区南依大别山,北连江淮平原,地处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素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之称。全区所辖四个乡办,71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15.93万人。在校就读中小学生17656人,其中中学生6751人,小学生10905人。近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叶集区出现了大量过剩劳动力,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这些孩子成为了 “留守儿童”。据统计,叶集区留守儿童共有7062人,占全区农村在校学生总数的40%,其中小学生4708人,中学生2354人。
这些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监护的有3500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的有2824人,寄居在亲戚好友家的有700人,寄宿学校的有20人,有18名留守儿童为自己独立生活,没有任何监护人的看管。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远隔,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孤僻,情绪波动大;在生活中表现出任性,不合群;学习成绩普遍下降。
二、领导重视,强化制度建设
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通过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并将其纳入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切实维护了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区工管委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局其他人员为小组成员。依据《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六安市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结合叶集区实际,制定了《叶集区留守儿童之家实施方案》、《叶集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叶集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依据方案,2011年叶集区在原有17所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7所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覆盖了全区。督促项目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本校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案。同时要求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重点做到“三管一强化”,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心、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十个一”,即一张联系卡、一次交流沟通、一次谈心活动、一次学习辅导、一次亲情活动、一次家庭访问、一封亲情家书、一门实用技术、一次家长会、一本工作记录。“五必访”,即身体不佳时必访、情绪不好时必访、成绩下降时必访、迟到后必访、与同学争吵后必访。
三、宣传培训,督导检查,组建高素质关爱队伍
叶集区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学校、社区、街道均悬挂关爱留守儿童横幅标语;叶集电视台《叶集快车》栏目组制作了专题栏目《关爱留守儿童》;区教育局关工委同志举办报告会,以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全区300余名留守流动儿童家长聆听了报告,反响强烈。各学校也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下发《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向留守儿童捐赠物品等活动,在叶集掀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叶集区在今年举办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关爱工作培训会,各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校长、具体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培养了骨干70余人。暑期举办了班主任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课,班主任在培训中系统学习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学策略、方式方法等诸多知识。
《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工作宣传片解说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四
浦城县临江中心小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就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临江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139人,其中外来就读的138人,留守儿童有395人(其中双亲在外有202人、单亲在外有193人、特困有34人),户在人不在的适龄儿童在外就读的也有324人。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确定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以齐贵明副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中心学校做到了每学期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家长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3、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4、有的“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学习偏差。学校号召班里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共同成长拉手对子,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再就是每一位教师负责帮扶几名“留守儿童”,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引导“留守儿童”形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得到了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纪律、性格都有了改观,都有了进步。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学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虽然我们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在落实学校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中,由于受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的影响,学校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之处,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加以改进。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五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大,加上众多家长在外经商、务工等原因,造成了许多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为了更好解决此问题,让流动、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我校针对“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项制度,制定了各项措施,有力保障了我校“双关爱”活动的扎实高效。
一、调查了解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主任为主,联系村委干部到村里了解流动、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研究分析做好记录。如:学习、生活上有无人监护管理,身体状况如何等。为切实解决流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好切实的准备。同时,我校成立了流动、留守儿童之家,积极开展各项关爱活动。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校研究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开展丰富的活动,对流动、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他们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流动、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组织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我校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流动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营造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让留守、流动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留守、流动”档案,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流动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3、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的“代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流动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儿童结对子。其次,经常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
4、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无形中给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增添了许多麻烦。对此,学校对留守、流动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制度,便于学校、班主任、监护人随时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
5、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工作的繁忙,意识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了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留守儿童中经常会出现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现象。我校积极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不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沟壑,还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6、开展“五个一”活动,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结合,共同教育。为此,我们给每个留守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呼吁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月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的一年里,我们七小人将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将携手留守、流动儿童与爱心常伴,与阳光同行!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六
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六年制学校,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47平方米。教学班24个,学生1566人,教师76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6人,小教高级41人,中教高级2人。
学校把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作为办学方向,着眼于未来人才素质的提高,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以培养“学研型”教师队伍为途径,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狠抓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区教育局《目标管理责任书》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华经典诵读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家长学校、甘肃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学校、甘肃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甘肃省优秀体验教育实验基地、白银市五星级学校、白银市示范学校、白银市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白银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白银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白银市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集体、白银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白银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白银市安全文明单位、白银区家长优秀学校、白银区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周边有三个市场),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留守、流动儿童逐年增多。现有留守儿童82人,流动儿童398人。情感缺失,家教缺位,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成了困扰留守、流动儿童成长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成为问题孩子,学校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视为“爱心活动,阳光工程”。健全的机制,定期的活动,心里的疏导,细致入微的关爱,儿童之家的成立,犹如涓涓暖流,滋润着这些特殊孩子的心田。走进白银区第二小学,你会欣喜地发现:留守、流动儿童同别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也一步步走向规范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白银电视台“新闻视点”、“记者调查”两个栏目先后播报了我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情况,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白银区关工委还将我们的做法以简报形式在全区各校宣传、推广。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称赞。2008年7月,我校被确定为“甘肃省留守儿童示范学校”。今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5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报道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事迹;5月30日新华网甘肃新闻也做了报道;5月31日甘肃新闻、6月3日甘肃卫视《今日聚焦》相继播报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事迹。我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点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我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总结如下,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我校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等。建立健全了对此项工作的考核办法,注重对工作过程的跟踪和评价,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主管、少先大队辅导员主抓、各班主任落实、其它部门协助的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使每一个留守、流动儿童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二、明细情况,建立档案。
每学年,我校都安排专人负责,深入到各街道、社区甚至学生家中,对新增学生中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等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并登记造册,做到“三知”,即:知道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和信息卡。
三、营造氛围,潜移默化。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墙壁说话,用画面育人。通过“留守心声”、“同在蓝天下”、“友爱、互助、进步”等主题板报,学习园地、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等方式引导全校师生“平等,友爱、互助、进步”;激励留守、流动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长大成才回报社会。
四、细心呵护,快乐成长。
我校每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本班留守、流动儿童的代理妈妈。她们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交流谈心,随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快乐成长。班里特殊的留守、流动儿童由班主任老师结对帮扶,对这些孩子缺位的家庭教育和缺失的亲情体验进行弥补。截至目前,我校开展“同在蓝天下”、“手拉手”结对帮扶等系列活动,省、市、区领导以及学校教师和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达34对。我校贾秀琴老师班里留守、流动的孩子比较多。贾老师重引导,重心育,重呵护。谁病了,谁缺少了学习用具,谁有了不开心的事,她都了如指掌,并想方设法为这些孩子排忧解难。她还自己掏钱为班里的留守儿童过生日,买生日蛋糕。家长们感激她,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贾妈妈”。李翠英老师多次为班上家境特殊的留守儿童买毛衫、学习用具等。原毕业班高婧同学,父母双方都在北京打工,多年不回,由奶奶监护。这孩子虽然吃穿无忧,但父母经常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情感孤寂,常常因想爸爸妈妈而暗自落泪,学习也一度下滑。高佑莲老师得知这种情况后,急在眼前,爱在心头。在班级活动、学习等方面对高婧同学实行“优先”政策,即优先参与、优先辅导,优先鼓励。并多次上门家访,与高婧的奶奶促膝谈心,交流探讨培养高婧的好办法,并通过电话恳请高婧的父母多来电话,抽时间回家看看。通过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高婧同学脸上的笑容多了,心情愉快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学。如今,高婧偶尔还会抽空来看望高老师。她对同学说:“父母外出也有许多的无奈,我不再抱怨。高老师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我一定好好努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关爱。”当然,在我校,像这样的老师还很多,她们把无私的关爱都给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家庭般的温暖。
五、传递爱心,共育新苗。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省、市、区妇联多次对我校刘英杰等10名特殊留守儿童捐资捐物。我校还积极联系所在街道、社区,动员班主任老师发动全校学生和各位家长一起参与到此项关爱行动中来。学校少先大队部通过“我的童年,感谢有你”、“共享蓝天,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倡议全校学生、家长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一起来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校24位代理妈妈率先垂范,为班上的留守、流动儿童买书包,赠书本,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交流谈心„„老师们的爱心行动感动着班上所有的孩子。同学们也纷纷将爱传递,与班上的留守、流动儿童作朋友。心声在书信里流露,真情在贺卡中表达,祝福在歌声中流淌„„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间教室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和甜蜜的味道。
我校四一班的董博同学家境窘迫:他和父亲居住在不足10个平米的出租屋内。父亲残疾,母亲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年幼的董博性格孤僻,过早地担起了家务。班主任老师待生如子,三四年如一日,给董博垫付校服等费用,帮他洗洗涮涮。班上的同学们也纷纷伸出热情的小手,捐钱捐物,主动与董博交朋友,一起学习、玩耍。好多家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都慷慨解囊:羽绒服、围巾、保暖内衣„„他们将“友爱”、“互助”用行动诠释给每个留守、流动孩子,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08年五月,公园路街道积极与我校携手,为留守、流动儿童捐资捐物,构建了和谐的教育环境。
六、典型引路,树立志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此,学校开展了“向马鹏飞哥哥学习”的系列活动:学习宣传马鹏飞的事迹;开展“向马鹏飞哥哥学习”的主题班队会;写学习感受,红领巾广播站宣读优秀的感受习作;评选学校“孝老爱亲好少年”等,引导全校学生,尤其是留守、流动儿童学习马鹏飞孝老爱亲、坚强乐观、自学自理、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美好品质,树立远大志向。
七、建立“之家”,注重心育。
2008年7月,学校在资金、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腾出房间,粉刷装修,购置设备,开通亲情电话„„为这个特殊群体筹建了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并严格执行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和开放制度。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两节课后,这些特殊的孩子总会在辅导老师的组织下,轮流在这里阅览、下棋、看影片、和亲人视频交流、上网查阅资料,做游戏;每周星期天上午,全校的留守儿童都会分组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打篮球、乒乓球,进行跳绳比赛或与辅导老师促膝谈心等;每天课间,同学们都能走进留守儿童之家向辅导老师倾诉烦恼或分享快乐„„每每这时,别的同学总是很羡慕,甚至还有同学这样说:“看他们多好啊!我怎么就不是留守儿童呢!”留守孩子也不无感慨地说:“感谢学校为我们创建了这个温馨的港湾,辅导老师的细心周到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家的温暖。”
这个“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又是“心灵小屋”,有专人负责,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我们在关注这个群体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呵护他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随时可以来这里心理咨询。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缺乏自信,自卑心理严重,为切实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校一至六年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方位关注这个群体的孩子健康成长。
六、一”,我校还授予全校82名留守儿童“阳光少年”称号并在全校师生面前隆重地为他们颁了奖,旨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自学自理、自尊自强、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爱的工程。这爱,需要老师,需要家长,需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参与;这爱,需要宽容,需要引导,需要援助„„在这项工程中,我校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倾注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积极探索,严慈相济,让每一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让每个留守、流动儿童的人生都洒满阳光。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七
叶集试验区南依大别山,北连江淮平原,地处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素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之称。全区所辖四个乡办,71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15.93万人。在校就读中小学生17656人,其中中学生6751人,小学生10905人。近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叶集区出现了大量过剩劳动力,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这些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据统计,叶集区留守儿童共有7062人,占全区农村在校学生总数的40%,其中小学生4708人,中学生2354人。
这些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监护的有3500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的有2824人,寄居在亲戚好友家的有700人,寄宿学校的有20人,有18名留守儿童为自己独立生活,没有任何监护人的看管。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远隔,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孤僻,情绪波动大;在生活中表现出任性,不合群;学习成绩普遍下降。
二、领导重视,强化制度建设。
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通过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并将其纳入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切实维护了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区工管委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局其他人员为小组成员。依据《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六安市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结合叶集区实际,制定了《叶集区留守儿童之家实施方案》、《叶集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叶集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依据方案,2011年叶集区在原有17所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7所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覆盖了全区。督促项目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订本校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案。同时要求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重点做到“三管一强化”,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心、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十个一”,即一张联系卡、一次交流沟通、一次谈心活动、一次学习辅导、一次亲情活动、一次家庭访问、一封亲情家书、一门实用技术、一次家长会、一本工作记录。“五必访”,即身体不佳时必访、情绪不好时必访、成绩下降时必访、迟到后必访、与同学争吵后必访。
三、宣传培训,督导检查,组建高素质关爱队伍。
叶集区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学校、社区、街道均悬挂关爱留守儿童横幅标语;叶集电视台《叶集快车》栏目组制作了专题栏目《关爱留守儿童》;区教育局关工委同志举办报告会,以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全区300余名留守流动儿童家长聆听了报告,反响强烈。各学校也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下发《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向留守儿童捐赠物品等活动,在叶集掀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叶集区在今年举办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关爱工作培训会,各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学校校长、具体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培养了骨干70余人。暑期举办了班主任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课,班主任在培训中系统学习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学策略、方式方法等诸多知识。
考核办法》,多次组织检查小组至各项目校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在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立即指出并限期纠正。
叶集区还联系区妇联、财政局、保险公司等部门单位开展关爱活动。发挥“五老”余热,发动关爱工作热心人士组建了300余人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一支高素质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队伍慰然形成。
四、丰富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家外有家。
为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温馨,4月份,区教育局关工委联合保险公司举行了2011暖春行动----“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留守儿童坐谈会暨现场捐赠仪式,发放了学习用具、玩具,52位留守儿童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1.2万元。充分发挥区妇联特殊作用,组织社会各界妇女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
为了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叶集区组织300名留守儿童免费参加了“爱心助成长短期培训班”。聘请在校大学生和部分在职教师担任爱心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讲课。组织夏令营活动,让留守儿童走出家门,参加实践活动,开拓眼界,增强实践能力。
学校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叶集区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主阵地作用,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建立配对帮扶制度、设置“亲情”电话、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关爱活动,走进留守学生家庭,走进留守学生心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一部亲情电话,把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联系起来。当孩子们拿起拨通了电话,听着父母的声音,孩子的心就暖和起来,彼此的心贴得很近很近。
一份生日蛋糕,接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蜡烛点亮了,生日歌响了,小手拍起来,此时,没有了孤独、没有了寂寞,却有温情、有和合睦。
打开书本电视,家事国事天下事,尽在眼前。球拍拿起、棋子落下,跳绳摇动,毽子翻飞,处处是快乐的笑声、喝彩声、赞叹声。
老经军来了,留守儿童的耳畔响起了枪声,炮声,眼前起了硝烟,火光。热爱心活、学会坚强的信念在孩子心中扎根。
代理家长来了,生活上的困难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没有了。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温馨。
心理健康老师来了,心里的小疙瘩消失了、怨气跑光了、困惑灭迹了,多了一份从容,多一份自在、多了一份洒脱。
法制教育,让留守儿童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安全教育,让留守儿童懂得如何远离危险;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懂得怎样得到健康。补差教育,让留守儿童的成绩越来越好。
有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指导,各项目学校的积极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叶集区留守儿童正在关爱中茁壮成长。但我们仍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我区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八
各村、社区、居委会、镇直各单位、各中小学、镇机关各部门:
为切实做好顺安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结合实际,特制定顺安镇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为全镇父母均外出务工的o一1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
(二)主要目标。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70;
2.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农村留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
4.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分工。镇成立关爱留守流动”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尚森;副组长:闻风、张文水;成员:缪振辉、赵奎祥、朱普根、徐文清、方金山、毛志义、叶冬梅、崔应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崔应兰同志负责日期常工作。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负责基层的具体事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镇妇联负责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姓名及其关系、父母务工情况等。
(三)开展真情关爱活动,“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机制。
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家。
庭教育网站,为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和咨询服务。
(五)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集中整治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关闭中小学校园2oo米以内的网吧或电子游戏厅等经营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坚决打击利欲熏心、屡教不改和触犯法律的网吧或电子游戏厅的经营者。
2、建立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镇开通热线电话,听取留守儿童倾诉、投诉和建议。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托现有的司法和妇联法律援助渠道,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六)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制。
1、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帮扶活动。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在农村,由村支部负责组织乡村学校的教师、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邀请“五老“当好校外义务辅导员,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成长教育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做好关爱和服务工作,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帮助留守儿及其家庭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2、搭建留守儿童活动和交流的新平台。镇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分工。政府妇联机构负责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督查评估工作,切实推动工程的有效实施。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九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大量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流动儿童群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爱流动儿童身心健康项目活动汇报,供大家阅读参考!
流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也成了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为帮助流动儿童更快适应新环境,去年11月,**市**镇妇联联合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伴我成长”流动儿童融入增能行动,以此帮助流动儿童,特别是新市民子女更好地认识第二故乡,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项目开展前,**镇妇联对中心小学的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评估最终确定了使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为流动儿童开展服务。
**镇是**市的西大门,由、三镇合并而成,是**市四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全镇目前共有户籍人口7.9万人,外来人口约6.4万。全镇共有9所公办学校,其中中学3所、小学3所、幼儿园3所,全镇现有在校中小学生5571人,其中新市民学生2544人,流动儿童学生占比45.7%。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是指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文化、进入城市原住民及其子女社交圈,并最终实现与城市原住民子女的融入的过程。
(1)对社会本身及新的社会环境的双重适应。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逐步认识社会并且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流动儿童年龄的特殊性使他们面对的是对社会本身及新的社会环境的双重适应。他们一方面需要适应社会需求,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对新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个新兴城市环境的适应。在融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流动儿童通过改变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对地方制度、城市规定逐步接受和适应。
(2)接受和适应能力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中心小学的流动儿童,大多是从小就和父母移居到,在居住的时间在3-6年不等,也有出生在第二代移民子女,所以他们中很多都是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就接触了这座城市。所以这群儿童不仅很快地接受了生活方式,而且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较少有像父辈一样对于农村的依恋。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到此类流动儿童与其父辈间的这些不同并予以正确处理与引导,避免其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消极影响。
(3)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更突出。
心理融入是流动儿童融入社会的最高目标,强调了文化上的融合以及社会身份上的认同。而这基本就表现在认同感和归属感上。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父母、老师、同伴、家庭的爱,爱使孩子有安全感和价值感。流动儿童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同伴,产生归属感都可以获得发展的必要支持,在面对磨难和挫折时找到安全感。然而,他们在新的城市成长、发展,如果不主动地接触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群体,而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那么暂时的同质性群体所带来的安全感反而会封闭流动儿童的视野。现有的户籍制度导致了流动儿童有了新的称号“编外”市民,这些新市民子女表现出比本地儿童更突出的尊重需求,差别对待容易引起流动儿童自卑、焦虑、委屈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文化差异。
中心小学的流动儿童来自、等地,流出地区和江南的文化差距相对较大,体现在语言、饮食习惯、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语言是身份识别的象征,也带给流动儿童最直接的冲击,虽然现在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语言障碍逐渐消除,但方言的文化壁垒仍然让流动儿童切实感受到了差异。流动儿童很容易被贴上“外地人”的标签。相关调查发现:78%的流动儿童表明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外来身份。这一结果也许意味着流动儿童的自发防御。
(2)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支持。
儿童成长力量的原动力在于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流动儿童的支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调查发现,本地区流动儿童的父母很多忙于生计,或是上班族或是经营小商铺,有的家中还有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家长常常会牺牲与子女共处的时间,亲子沟通在质与量上明显不足。
学校为流动儿童提供了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于儿童而言,老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社会的态度,因此他们是接受地方文化还是排斥地方文化,老师的态度和引导非常关键。另外,在校学生对于同伴的认可也对流动儿童融入社会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社会所营造的氛围也是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政府的政策引导、重视和关心程度、社区的支持与否也对流动儿童幼小却又敏感的心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能量的宣传有利于为流动儿童成长营造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流动儿童自身特质同样也显著影响其融入水平。自尊、自信、自强的流动儿童往往比内向、自卑的儿童更容易适应社会,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对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抱有对未来的期待,对其融入社会有很大促进作用。
20xx年11月—12月初,项目由**镇妇联牵头,联合中心小学,面向学校中低年级的流动儿童为服务对象开展妇女儿童民生实事类活动,以“学一首方言歌”、“当一回志愿者”、“大手牵小手,观一回新貌”、“品一出戏”、“绘一幅我心中的画”等“五个一”主题活动为抓手,活动内容全部以地方特色和文化为主题开展,通过语言沟通、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方式贯穿实践项目之中。
1、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小组活动共有5个单元,通过事先的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活动相对都很匮乏,所以在设计整个活动的时候全部以地方特色为重点内容开展。我们以方言学习、社会实践、参观学习、亲子教育、儿歌比赛、绘画比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学习和体验活动,活动中的互动促进了流动儿童间的交流,也促进了亲子交流,使流动儿童积极参与各次活动,使家长感受到了政府对新市民的关心,增强流动儿童自信、自强、自爱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回顾整个小组活动的过程,每次活动之后组员都表示收获颇多,可以说圆满达到预期目标。
2、活动参与性。
活动的开展在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正常开展,除亲子教育活动因安排冲突个别组员未能参与,其余四次主题活动组员都能全部参与其中。
第一次活动的开展,主持人通过项目实施人员和同学们的。
自我介绍。
以及主持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实现破冰融合组员们介绍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在住了多久以及自己的喜好等声音响亮纪律性也较好大部分学生能踊跃自我介绍个别学生稍显内向略微拘谨。然而镇妇联以儿童乐于接受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主要宣传内容结合ppt播放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多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对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并且能通过活动开展交流。
小小志愿者的活动全员参与,结合“11·9”消防安全日主题活动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镇妇联准备了文明城市宣传资料、消防安全资料、新市民积分管理等宣传册,由组员们亲子动手整理、装袋,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在集镇街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叔叔阿姨好,我们是文明城市小小志愿者,请您在生活中注意消防安全,文明城市,从我做起!”同学们大胆地向市民介绍此次活动的主题和宣传。
口号。
得到了市民充分的赞许。
亲子活动七成家长和孩子参与活动,一开始家长对亲子活动并没有报太大的期望,然而,镇妇联精心组织的三项活动内容,逐渐融化了家长的戒备心,仅仅在罗墩生态园的哈密瓜大棚参观活动就充分激发了家长和孩子对于植物生长知识和农业产业园经营情况的好奇心,随后的三个文明展示馆参观、戏演出则使亲子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方言儿歌”比赛、“我心中的”绘画比赛全员参与,小朋友们都做了充分准备,而且方言儿歌的演唱效果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可见流动儿童对此还是非常重视的,绘画比赛每位小朋友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而镇妇联在评选的环节上专门设计了民主化评选,组员每人两票,老师两票的基础上多一颗大红心代表两票,社会工作者每人两票,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民主评选,得票最多的作品胜出。奖品的设置镇妇联也选择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培养良好的性情类书籍。
总体而言,组员们积极参与,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3、小组动力。
小组成员均为居住在本镇的新市民子女,虽然来到居住在已经有几年时间,但对本地的特产以及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平日里社会实践类的亲子活动参与的很少,几乎没有,社会参与度不高。所以在听说有此类活动开展时,学生都非常乐于参与。
通过五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成效比较明显,但回顾总结社会实践项目整体,我们进行了反思,对今后的工作有几点思考:
1、小组成员的招募工作还可以将面铺地更广一些,多数成员是自愿报名的,但也不排除老师的推荐,所参加活动的儿童大多都非常积极,但事实上还有许多小朋友可能由于胆怯害羞不自信等因素没有报名参加,所以今后的实践活动开展,对前期宣传推广上还应该多下功夫。
2、另外活动开展集中在中心小学一所学校,而我镇还有另外、王庄小学两所学校,从活动的预期和开展情况来讲可以说比较成功,所以在另外两所学校开展活动的话,效果应该也可以预期,但鉴于计划和时间的局促,使得项目开展略显单薄。今后开展工作中应该适当以考虑周全。
3、活动中虽然设计有互动环节,但是在深层次交流上,可能还不够多,社会工作者对小朋友内心的想法和看法还不深入。
4、虽然本次小组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缺乏专业的团队或人士的指导,项目开展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地达到项目化操作的目的。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十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身份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的生活,组成了尘世中绚烂的色彩。可是在这绮丽的色彩中,总会有那一星点被人们忽略,被世人遗忘。他们便是那大大世界中的小小色彩,只可惜他们的生活,没有我们这么多彩多姿,而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行如流水,在这世界中流走,所到之处都可以是“家”,他们就是——流动儿童。
他们主要是随着父母的工作而到处流走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甚至更幼小。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农村到城市,目的是务工。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流动儿童”这个名词。
正处于生长中的孩子,所有的爱都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只可惜因为父母的繁忙,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以至于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对流他们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父母的沟通难以实现。所以很多孩子都有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所以我们要关注、帮助和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正能量,这次实践中正能量一直是主旋律。
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着不断上升的流流动少年儿童的数量除了我们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政府的努力。由于没有当地户口,这些流动儿童的很多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希望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流动少年儿童的基本权利。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不可以因为他们没有本地户口就歧视他们,种种的不平等会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落寞。政府要给予这些流动少年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平等的生活,享受着一样的权利,共同生活在阳光下。
因为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都不发拥有。这种种的环境,又怎能让他们学好呢?每天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还要遭受不公平的白眼,他们的心灵就在这一次次的嘲笑和一目目奇怪的眼神中,逐渐封闭。在内心里筑起厚厚的墙,把最真实的自己封闭起来,从而表现出的是冷漠、麻木,面对这样的他们我们需要用热情去感染他们,用言语去鼓励他们,用行动去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和你同在。
让孩子们的欢笑充满世界,让每一抹色彩都绮丽缤纷。虽说每个人的力量的很渺小,但是许多许多渺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足以扭转人心的力量。让这些力量组合起来,为了流动的而他们而努力吧。
陈钰。
高一(12)班。
关爱流动儿童项目篇十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帮助和服务我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进一步营造关心、重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校委领导班子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就开展情况作以下总结: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及跟踪工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等教育。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一)是开展结对帮扶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生活帮手,定期可以到帮扶者家中做客、玩耍,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
(二)是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资助活动。在县妇联的牵头下,今年我校共有32名贫困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背包”活动资助,另外,每年或多或少这部分学生均有一定的资金确保其学业正常。每学期末,学校还积极组织贫困留守儿童的慰问活动。
(三)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生活服务等活动。学习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散步、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更亲近、信任老师,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缺少专家引领。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
2、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的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畜牧下半年工作计划和目标(汇总11篇)
- 2023年中班美术教案目标(汇总14篇)
- 2023年小猴的出租车教案(汇总16篇)
- 2023年开学典礼校长致辞还是致词(优质12篇)
- 最新漂亮的花边教案反思(模板18篇)
- 最新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及流程(通用9篇)
- 最新四年级上科学教研总结(精选13篇)
- 年底员工自荐书(模板10篇)
- 2023年创新思维培训心得(大全8篇)
- 最新银行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汇总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