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优秀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4:48:59 |
  • ZTFB |
  • 11页

具体的实践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关键。深入思考过去的经历和学习,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前提。情感表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探索。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质疑解难、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群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让穷乏者得我与(4)分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论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理方法:

a、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主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b、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而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例证法、对比论证)。

(3)本文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论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层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孟子收入初中教材的几篇论理散文,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但唯独对于《鱼我所欲也》有些钟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喜欢于第一小节的推理论证,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设推理,一下两下连老师也被绕晕了,更别提对因果推理、假设推理一无所知的初中生了,以往几轮教到此处我总仅强调一个中心论点,其它如接下来的的论证过程等我就稀里糊涂带过去了,于是下课后总有心里郁闷、颇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却一反常态,教得得心应手,下课后也心情愉快颇觉轻松。仔细回顾,颇有收获。因为这一课我突发奇想,巧妙地采用了举例法来阐述孟子的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把较为深奥的道理巧借妇孺皆知的刘胡兰一例及春节期间发生在本县三洲镇勇救车内落水乘客而英勇牺牲的肖勇和付绍移的事例阐述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教者自己理清了论证思路,学生也轻松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较难背诵的第一小节在此基础上再检查默写就迎刃而解了。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二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三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文档为doc格式。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3、教师点拨。

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

整理积累笔记。

分组疏通文意。

对不懂得地方质疑、记录交流释疑。

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集体探究论点。

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

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丰富积累。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

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梳理:

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讲述体现“义”的故事,进行说话练习。

体会教师的总结语,接受情感教育。

教师通过两个活动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再度理解文本内涵,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补充事例对课文主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慷慨的总结语,让学生在此感受文本主旨,接受情感教育。

作业设计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和孟子学生活:孟子的“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声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也。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

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故“浩然之气”是既感性又超感性。这种“超”是内在的超越而非向外驰骛的超越。“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理性与感性同一)的境界。可以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善”达到极境时所放射的“美”的光辉。它是善的巨大力量与美的强烈感染力的内在统一,是一种崇高美。

宋人文天祥《正气歌》撼人心魄地呈示了“浩然之气”所具的崇高美——。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万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孟子的“浩然正气”就是他一贯表白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两千年来始终激励人心,传颂不绝的伟词名句。它似乎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很明显,这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宗教性的精神,而是具有审美性灼灼光华的感性现实品格;它不是上帝的忠诚的仆人,而勿宁是道德意志的独立自足的主体。”

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辉映千古的“浩然正气”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开拓着中国的希望。

孟子故事。

有个小故事,明太祖看过孟子这本书后,吓了一跳,这思想可不利于我统治啊。马上下命令把孟子从孔子身边拉下来。这遭到无数读书人的誓死抵抗。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五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六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多媒体。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七

从容说课。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4][5][6]。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篇八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