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汇总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0:51:57 |
- ZTFB |
- 13页
眼下正值深秋季节,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一个故事。总结时要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表现,对得失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如果你需要一些总结的范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总结样本,仅供参考。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一
音乐反映了人类的生活。音乐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丰富人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当我们还在摇篮之中的时候,就常常听一些摇篮曲和其他节奏欢快的优美音乐,收音乐的熏陶,孩子上了学以后,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音乐,课间活动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在人的幼年时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增加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活动,还增加了孩子们对美的认知,增强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所以音乐在学生的小学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循序诱导,抓住学生学习兴趣。
二、选择内容的多样化。
我们老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之中要选取不同的音乐素材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教学,同时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当然,音乐选材中生活性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学生。光听音乐并不感兴趣,因此只忙着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活动中加上故事、模仿、游戏、乐器模仿等形式后,孩子们都兴趣高涨,立刻参与活动中。因此,音乐的选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选一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音乐,那么他们自然提不起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老师选择的音乐要贴近学生的世界,让还是有了解和学习的欲望。
三、音乐欣赏———幼儿美育的关键途径。
音乐鉴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让学生们走进音乐的世界,就必须让他们了解音乐。在学生小学阶段,对音乐还没有完全的认知,所以老师们的责任就是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来认识音乐。老师将适合小学生欣赏的音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放出来,让学生们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界,让学生们全身心得到放松。让学生们慢慢的去了解,认识音乐的美妙,知道音乐能够使人愉悦,因为学生们只有自己沉浸在这个音乐世界的时候,才能用心体会音乐。实践远远比说教让人学到的东西多。
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能力。
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如果选取一些单调乏味的歌曲就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小学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难以表现各种体裁和风格的歌曲,教师在乐曲的选材上受到了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他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大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开阔学生们的音乐视野,充实他们的音乐生活。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增强孩子综合能力。
五、结语。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这件事上,所以这就给老师带来了严峻地考验,老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游戏中让小学生来学习音乐,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歌唱比赛,让学生们快乐的学习音乐。小学生在听唱看的实践中体验音乐,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的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结合图片的展示,语言的讲解,以及动作的表演等等一系列形式帮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从而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故事在学生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让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总的来说,在学生的小学阶段,音乐的教育能够给学生的带来很大的益处,让学生们增强了对这个世界的美的认知,对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大有好处,能够从小提升学生们的气质,甚至有可能挖掘某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音乐最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们带来快乐,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享受音乐热爱音乐,最后让音乐真正服务于我们。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姚便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翟晓江.小学音乐教育新视野[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4]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漓江出版社,1991.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二
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探究活动的主导者。
1.“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引导是一个慢慢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
刚开始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好基石,指导多一些,也可以确定较容易的课题,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
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2“由生到熟”,制定计划。
在进行探究活动前,都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在课堂上,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每次的计划都较详细、合理。
但是离开了教师,学生能否较全面地制定可行的计划呢?实践证明,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
某同学在刚上科学课时,课外观察大树,他只是到大树边,自认为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可是课上许多情况都说不上来;而后来动物单元中,他去探究校园里的小动物前都制定了计划,所以探究起来就轻车熟路。
在了解了学生探究的问题后,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课外探究成功的前提。
3“.由独立到合作”,成立协助。
即便学生已能较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但教师要花的精力还是不少,像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改进的方法,探究成果的写作、展示……这就必须在班中或小组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将可行的任务交由他们去完成。
4“.由校到家”,家校联合。
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
其次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
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各方力量,创设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
二、有效整理,及时反馈,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
学生的谈及活动的实施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整理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
1.认真倾听,搭建交流平台。
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创设空间,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科学教师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
2.形式多样,展示探究成果。
对于探究活动,小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小学生的天性,因为他们的恒心是有限的,即使大人,要想持之以恒也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发现奥秘似的成就感。
所以,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作者:袁学平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三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四
齐秉美。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探究课很多,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采用语文、数学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讲解来学习科学知识,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使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我认为抓住以下四个环节,是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关键。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实验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提予了极好的条件。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对活跃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竞赛:用一张牛皮纸折一只小船,看谁的小船承载的重量最大?。然后我出示第一个水槽把一团橡皮泥放到水中,沉到槽底。这时进行谈话,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团橡皮泥浮在水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实验把这块橡皮泥做成船形,则浮在水面上。
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不拘泥于教科书介绍的自制乐器的方法,动员学生多找一些材料自制乐器。如:拿同样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
三、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在实验中单靠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师总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到头来还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经过多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总结才能形成一种能力。例如:在《神奇的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这种现象不必告诉学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再如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也是可以这样做。分组做实验,并按教科书后面的记录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从而知道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册《让灯亮起来》活动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获得了知识:1.电是可以流动的;2.只有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电路,电才能从电池中流出来,经过灯泡,使灯泡发出光亮;3.一个简单的电路,至少要有电源(电池)、导线、用电器(灯泡)几部分组成。然后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备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灯泡发出光亮。学生明白了电流的原理,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这样会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在课上都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四、尊重实验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首先要尊重实验事实,和学生一起事实求实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客观原因,并坦诚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如:在《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在堂上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来。课前我曾做了一次,喷出的水柱有几十厘米高,实验很成功的。可在教学过程中,玻璃管却喷不出水来,玻璃管内连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对失败,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坦诚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浇热水在烧瓶上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瓶内的空间会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回想整个过程和课前做的一样,于是仔细检查仪器,才发现那个胶塞有一个小孔,由于瓶口没密封而漏气,就没法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如实向学生说明这是由于自己的粗心,那胶塞时没检查胶塞不慎造成的后果,教育学生要吸取教训,并当场换了胶塞重新演示了该实验,喷出的水柱比课前做的还高。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道理。
演示实验应这样,学生实验更应如此。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分歧现象,有的老师或许会说“你们小组肯定没有做好实验”。这种带有责怪语气的口吻,会扼杀了学生的发现,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只要通过事实化解矛盾,才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总之,老师们要尽心上好科学探究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齐秉美。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五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真正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观察、实验的动机,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内心需求。虽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间的和无意识的行为,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简单的行动就能够得到满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参与。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三、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了,就不是探究。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四、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六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实验探究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地点不唯一。比如很多的探究实验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关于《风的形成》的一些小实验,气流问题实验器材简单已取得,用纸条等就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完成。比如《关于气象的问题探究》一般需要在操场上进行。像《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一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小草和大树》问题的探究可以在田野里进行„„这样的不同的探究活动场所,给老师们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等。
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固定。有的探究活动需要一节课,有的需要几节课完成如《生豆芽》和《做酸奶》的探究实验活动,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我在讲台上铺了一张大纸,堆了一堆潮湿的土壤,和一堆很干燥的土壤,结果上午堆的,到了下午同学们吃了午饭回来上学,都惊奇地发现,蚯蚓们不约而同地钻到了潮湿的土壤里去,结论便不言而明了。那就是说连课余时间也要用上。探究《蛇卵的孵化》至少要60多天的时间。所以,这需要学生们和老师们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
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更多的延展性。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候,有的学生呢捎带着探究了需要其他教材以外的知识。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在时间上也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一定能够完成探究活动。每当学生们有了兴趣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大胆去研究,当然有的时候时间上不是很允许。(延展实例)。
由于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同而且探究的的课题多种多样样,决定了探究实验课的模式多种多样。很难拘泥于一种模式。
二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全面考虑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认识上或操作上的错误,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或矫正,并及时回答一些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各有不同,班级里不乏有不合群的孩子。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有的自卑,有的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一般全靠兴趣而参与探究活动。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没有了持之以恒的决心把探究活动进行下去。所以教师还要肩负着把游离于小组之外的成员“拉进”小组中。
完成,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时间会明显不足,这样就造成45分钟内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学生实验过程,是教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的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3、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出现多样化时,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取小组间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或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时给予指导。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
4、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需要小组合作,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得到正确答案,扩展思维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我的班级里都是4人一个小组。其中有一名组长。不要小看了组长,组长的号召力探究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的质量。分组时候,多让一些积极向上的孩子当组长。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要营造好良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提供探究材料。感知材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在物质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保证其活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实验用具,以此来激发探究和创造欲望。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四、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七
杨利蓉。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小学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家庭实验。根据实验人员的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前认真检查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要逐一检查。如酒精灯,需检查酒精的剂量是否足够,灯芯是否完好,是否可以点燃。如小灯座,要保持内部接触良好,能让灯泡亮起来。只有器材完好,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另外,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规范而熟练地,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要时还可对教材进行处理。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中对第二个实验是用烧杯加热煮熟鸡肉,这个实验需要时间太长,不适合课堂实验,可改为烤五花肉。这样试验时间缩短,实验变化加大,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物的营养》实验中,教师只负责准备铁架台、托盘、酒精灯、碘水、镊子、培养皿这些必须要用到的器材。所有的食品――包子、白菜、米饭、鸡蛋、黄瓜、萝卜、瘦肉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教学论文)事实证明,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
3.教师必须具有处理实验中突发事件的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准备实验时充分考虑解决方法。如演示《食物的营养》中,小刀要保持干净,以免引起食物混合,造成实验结果错误。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氧气瓶中需要加少量的水,以免水星四溅炸裂集气瓶底部。
二、科学实验中应注重的几个内容。
1.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太阳系的家族中,冥王星是一位姗姗来迟的小弟弟,它的发现和命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佩西华尔?洛费尔认为,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误差是由于受到一颗离太阳更远的未知星体的影响。并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最后被年轻的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因为有前面《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课做基础,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注重科学实验中实验报告的填写和汇报工作。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实验汇报是学生发现事物本质、科学真谛的必要途径。实验汇报力求做到“求同存异”。
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让学生解剖油菜花,发现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单上雄蕊的数量有的小组填的是6,有的小组填的是5或4,汇报时同学们就雄蕊的数量产生了争论,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没有马上把正确的数量说出来,而是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几朵油菜花,说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与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开的很好,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了。我又提醒学生观察这几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说:“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来是有6个雄蕊,是后来掉了的。”我听着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总结说:“植物的花担负着产生种子、繁衍新生命的任务。花朵传粉后,雄蕊的任务已光荣完成,这时花朵枯萎,花瓣、雄蕊凋谢,植物把更多的营养提供给果实,使果实长得更好。”学生很高兴,觉得收获很大。
4.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科学实验后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做好科学实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高的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621700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镇双江小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八
摘要:科学实验数据是定量实验结果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体现研究结果的重要证据。并且在小学教学阶段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于观察、收集、测量、和统计等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本文重点探讨了在进行科学实验中对于数据分析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科学实验;小学阶段;数据整理与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经过学生分析完其统计的数据后,得到这样的结论:“经过科学的实验证明……”然后教师会再请其他实验小组进行发言,所有小组发言完毕,教师将最终的结果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在这种形式主义下,往往会看到一些一脸茫然、沉默寡言的学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询问教师分析数据的思路,更别说怎样整理数据了,这种让教学流于形式的后果必然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培养的缺失。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呢?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使数据的整理实现有序化。
散列的数据就像一颗颗宝石,闪闪发光但是杂乱无章。只有将这些宝石进行有序化的整理后才可以发挥出强大的价值。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一种由形象转化为抽象的关键时期,因为数据的变化很抽象不像实体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无法进行有效分析的困境。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归类、作图、列表、收集等各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的《声音》这一单元时,就可以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首先准备三只空烧杯分别标上a、b、c三个英文字母,然后再往烧杯中依次加入1/3、2/3和全部灌满的水量。最后用小金属棒依次敲击a~c三个装有不同水量的烧杯,从中得到声音变化的数据如下表:编号烧杯a烧杯b烧杯c音高高中低通过一份这样的表格,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当烧杯中加入的水越多时,呈现的声音就会越沉闷音量也就越低,加入的水量越少,声音越是清脆,音量也就越高。当然了,这样的实验涉及的数据可能相对较少,但如果换成其他实验,那么实验数据就不再仅限于这些了。本文鉴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故采用了理解起来较为方便的实验。再如使用文字整理法整理数据,在教学六年级上学期的《物质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通过加热白糖观察它的.溶解过程。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记录表较为简单,但是展现出的实验现象却是纷繁复杂的,导致学生一时间很难去构建物质变化的概念,所以,只有使这些文字实现了有序化才可以让学生构建出物质变化的概念。从而得出:(1)形态变化的过程是从固态(白糖颗粒)变成液态(2)气味变化的过程是从无味到甜味(3)颜色变化的过程是从最初的白色到黄色再到黑色的结论。
二、关注数据的科学本质。
当结束一组实验时,可能会得到很多的数据,那么是否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呢?其实不然,有时数据也带有一定欺骗性,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透过数据看清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磁铁》这一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如下实验并且得到了一组数据:如图,ns是一块条形磁铁,通过让磁铁吸引回形针观察磁铁每个部分吸引回形针的能力,探究a、b、c、d、e五部分的磁性强弱,经过实验得到下表:实验结束后很多同学认为磁铁中间是没有磁性的,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边最强,依次向中间递减,到中间部分无磁性。“那么条形磁铁的中间部分真的没有磁性吗?”在教师的启发下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看法:虽然磁铁的中间部分无法吸住回形针,但是手上依然能感觉到条形磁铁对回形针微弱的吸引力。这时,教师可以用更小的曲别针或者小铁钉代替再次实验,事实证明,采用小铁钉或者更小的回形针后,磁铁的中间部分确实有能够吸引铁磁物质的能力,这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了磁铁中间磁性的存在。所以,在实践中不能盲目的相信实验得出的数据,因为数据所反映的不一定都是事实的本质,有些数据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为了弥补数据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能力,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根据自己的判断得出实验结果。总之,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对顺利开展科学实验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只有透彻了,学生才能在每一次的科学实验中逐渐体会到数据作为依据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多方关注影响实验数据的因素,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尽最大限度的努力使得到的数据客观、全面、准确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2]应小敏.小学科学课堂中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08).
[3]许水勇.对小学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的策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3,(02).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九
2.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2.4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
为了使实验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验人员应在学生试验中履行以下责任:
1、实验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2、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违规操作后果自负。
3、学生进实验室学习或试验时,结合要做实验的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并监督、指导学生按照试验操作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如因教师无故离开或指导不当发生事故,由实验教师负责,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或违犯试验操作要求而发生化学药品烧伤、触电、中毒等学生身体伤害的安全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对于在实验室存放的危险药品、有毒药品、贵重试验仪器、要按规定贴好标签存放好,不得让学生随意乱动。要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5、试验员要定期检查实验楼、实验室的各项安全防范设备,发现有安全隐患时,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向主管校长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6、负责年级课的科学教师,组织好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及各种表格等。
7、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小心谨慎不要让试验药品或仪器灼伤、划伤、严禁学生私自乱接电源以免发生触电,化学试验时及时打开通风设备以免教师和学生发生中毒。发生事故后不要惊惶按照事态的发展及时处置或上报,事后向领导提出整改意见。
校长(盖章):责任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一
深大附中有大小社团数十个,其中初中实验年级科技社团开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命科学社观察探索生命奥秘,化学社体验物质相遇产生的奇迹,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科技特长,发现许多生活乐趣,进而体验科技魅力,分享成长快乐,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物社团的“蚂蚁习性观察”让同学们体验生命的神奇,“解剖鲫鱼了解结构”活动给同学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化学社“学习制作豆腐”让同学们了解了食物制作的原理。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初中科技类社团展示了各自的精彩!微课奇葩一朵朵。
科学学科重视引导,从微处入手,提倡快乐学习,最求微课堂,好成绩!为此科学课教师人人上好一堂微课,亮点闪闪,奇葩朵朵,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本学期初,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教师重点研究微课,做到人人做,人人评,人人有收获,人人做专家。
老师们的微课展示涵盖了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通过集中展播、人性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实现微课交流与应用的建设目的,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的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微课堂学生各科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学和实验并重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倡导教学和实验并重,优化科学实验设计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实践是创造思维的摇篮。
实验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以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再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成了发现认识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动脑思维、动口表达、动手实验和动眼观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不断探索前进,在深大附中的满园春色中争奇斗艳。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二
[摘要]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资料的学习,对于小学实验课从实验的材料的选择,学生体验,能力培养,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实验材料充分体验创造力多媒体。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
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2、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由于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虽然财政投入了很多,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是一项耗资很大的项目,所以会造成实验器材的不足。
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小学科学教师的队伍是很不稳定的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科学教师,有的老师教语文或数学,甚至很多老师是班主任,工作量都很大,还有就是有的专职教师一个下午的课是两个不同年级段的,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自己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
4、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师生同心、共同努力,补充、完善科学实验材料。在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教师工作量又普遍偏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提早参与探究活动,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准备,避免材料的盲目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许多实验材料的准备都是人手一份的。但是也有许多实验,例如《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有的学生家里材料没有那么多,准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种活动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比较好,所以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大家就近就地分工准备。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
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3、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疑问”的作用,“想象”的作用,“假设”的作用,都应该被充分重视。
四、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
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规则的讲述,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也很方便。
总之实验教学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附录。
[5]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作者:王桂芝武玉福邮编:261061通讯地址:高新区山后徐小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三
摘要: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教好科学课,教师必须注重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实验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注重实验课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测量水的温度”这一实验中,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能会出现测量温度颠倒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出手十预,告知学生正确的测量顺序,如果测量热水之后再返回来测量冷水,就有可能读数并不是那么精确,产生误差。因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是处在一个不范者和监督者的位置,在跟小学生说清楚测量的要点以及测量的具体方法之后,其他的教学细节以及课堂最后的总结和提问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集思广益、集体思考的过程。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动手实验。教师还要引入一些有竞争一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一意识。例如,在学习磁铁的性质小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在基本课堂知识教授之后,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被吸引物体,然后以小组竞争一的方式来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最多。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之后,开展“吸吸乐”实验比赛,并给予表扬和奖励。磁铁吸引实验的比赛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团结性,利用小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集体荣誉感,帮助小学生真正认识到磁铁所能吸引的物体的种类和内容。这种实验使得学生对实验对象、实验步骤等内容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值得回味。
三、积极鼓励学生学会实验后的总结。
仟何一个实验的步骤都必须经历提前的实验设计,中间的实验操作,后期的实验监控,最后的实验总结这四个必要的步骤。这四大步骤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和设计之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总结。由于小学生受年龄限制,不可能写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在新媒体的教学形式之下,鼓励学生利用语音录音的方式进行实验报告的记录,但是无论如何,必要的实验后总结过程和步骤是不可省略的。比如说,在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时,教师首先要进行实验的设计,引导小学生将烧杯装上水,将高锰酸钾药品逐步投入烧杯。在投入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高锰酸钾,否则可能会把手染色。
此外,整个实验步骤应该使用专业的化学实验器具来进行。当高锰酸钾被放入烧杯之后,采用玻璃棒进行均匀地搅拌,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观察溶解情况以及颜色变化。在整个实验步骤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最终总结,尤其要积累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影响实验精确度效果的各种因素。比如说,在本实验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在取水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随意打湿高锰酸钾药品,否则很有可能影响药品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同时,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提醒学生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将实验器皿打破,造成不同程度受伤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进行类似化学实验或者有一定安全风险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事先反复向学生讲明安全实验的必要步骤和简单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遇事不要慌张的能力,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安全问题应当怎样紧急处理的一些必要小常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实验,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总结,不断去纠正,不断去改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为切入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四
摘要: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诸多优点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活力,从而帮助小学科学顺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实例。
(1)信息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不仅仅会使实验失败,甚至会有可能发生一些危险性的不良后果,进而使小学生害怕做实验,不利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有一些科学知识相对而言难以理解,小学生很难顺利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学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动态以及视听效果,进而降低实验教学难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小学科学中很多实验需要很长的周期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观察结果,这就使得小学科学教师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之内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实验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小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实验变化过程,使得他们不仅可以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又让他们得到相应结果,从而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并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科学实验以动画、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完美展现,从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教学虚拟实验情境,从而吸引和感染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进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果仍然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科学应用在认真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深入探讨。如在进行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第一课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先向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海边归帆”,并且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利用视频和问题吸引小学生,并组织他们进行自由且充分的课堂讨论。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动态和静态完美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而且同时还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教学目标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受限于课堂条件使得小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或者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无法在实验室顺利进行的实验过程,这都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将较为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实现由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加深理解,优化科学探究。如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点亮小灯泡》中,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电路连接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且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演示,从而做到寓教于乐,不仅有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因此,针对科学实验所需知识较为广泛的现实情况,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逐渐打破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之间的划分界限,利用信息技术使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交流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拓展知识面和补充知识结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小学生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料下载等,进而利用查找到的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小学生也可以在科学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访问相关科学网站以及科学课程站,例如在《空气污染》教学时,组织小学生访问国家、省市环保局网站以及相关科普网站,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给予他们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
2.4利用信息技术注重适时适量。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天然优势,但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使得他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只能进行机械式教学,完全抛弃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应该根据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科学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程教学时,就不要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只要我们找到小学生日常接触过的仙人掌、水仙花、萝卜、土豆等,经过教师简单的现场演示,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观察与测量》,应让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去收集各种信息,发现事物各自的特性。像这样的课程,都不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总之,如果我们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应坚持将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进而帮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五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内容的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问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如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并用纸片盖住倒转,发现纸片将杯中的水托住了不掉下来。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二、实验教学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此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水的浮力》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测塑料块上浮的原因。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水对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浮力。然后教师说:“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能作为定论;任何一个假设都要经过实验证明才能上升为科学的道理,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呢?”问题一出,学生马上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有结构”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开展了,实验活动。
三、实验教学材料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支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的(每种材料分10组)。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先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3、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总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如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时,在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结构”的材料如:条形、棒形、圆柱形、环形、马蹄形和棱形(指南针)等形状的磁铁,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沟沫塑料板、磁铁座、小车等器材。
四、实验教学形式应具开放性。
如学习《光》一课时,教材中原来安排了小孔成像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孔成像实验,改成一个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探究“树荫下太阳的光斑的形状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
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五、实验教学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吕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物体都能导电吗”实验中,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六、实验教学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台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如在学习《弹力》一课时,教师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已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
七、实验教学信息要实现共享化。
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探究性实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生交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六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内容,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科学课上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也经常听到,一节实验课,材料准备好了,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前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可以使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的科学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整合功能。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通过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获得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概念。如看到电池、小灯泡、导线,学生一定能想到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再如学生看到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金属块、塑料块和装有水的水槽,就能想到试试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因为这些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下沉,轻的容易上浮;又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学生要做利用挤压空气的方法使水的液面上升的实验,此时我们就要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好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两根长一些的塑料吸管、盛有半瓶水的瓶子、堵口用的橡皮泥、以免水洒在桌子上面用的水槽、抹布等材料,有了实验材料,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讨论设计怎样使水面上升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之后就可以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了。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孩子们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活动就会五花八门,课堂就会很难控制,更不用说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了。因此,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能促进学生实验目标的达成。
二、充分发挥实验材料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合作实验能两人一组的,就不四人一组。
科学研究通常都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现在科学课上的探究一般都以4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几年的科学课教学,我发现课本中的大多实验都可以由两个人合作完成。同时,我们各学校都按省里仪器配备要求配备了各种仪器。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之后,仪器数量能做到两人为一组的就不四人为一组。因为有了实验材料,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自主地行动起来,更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仪器的作用,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发现、启智,达到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利用周边材料选择、改进实验材料。
教材中一些实验材料是一种提示或引导,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材料,不能一味地照搬,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改进实验材料。比如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滑动与滚动》一课中的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教科书用图示加文字的方法提示我们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和如何操作来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都很明了,但是需要我们去找合适的大瓶盖和小瓶盖、还要准备一些玻璃球、胶带纸、铅笔、橡皮泥等,比较繁琐。但是根据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的目标,我发现数学学具中的塑料小球及其小盒、生活中的八宝粥桶的塑料盖都可以加以利用,完成这个任务,同时免去了我们繁琐材料的准备和一些操作步骤,能简便快捷的让学生到体验轴承的作用;再有八宝粥桶掀下来的金属盖,教师可以事先在上面融化一些蜡油,让学生实验体验热传导的现象;利用烧瓶的圆球形、以及苹果醋这种细长的高玻璃瓶灌上水来体验放大镜的作用;利用塑料矿泉水瓶、口服液小瓶来做浮沉子实验等,加强学生的实验体验,引领学生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充分利用周边材料选择、改进实验材料,达成简捷特色实验教学。
三、鼓励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体验、感受学习全过程。
科学课上会用到很多实验材料,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实验材料,在上课时展示,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适时呈现实验仪器和材料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科学课上每一课都安排了两个或三个教学活动或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起到积极地正面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呢?很显然,我们要针对各教学环节的意图适时呈现教学仪器和实验材料以减少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集中学生注意力。如《磁铁有磁性》一课虽然表面上是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此贴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两个活动不仅用到的实验材料都很多,而且每个活动中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中,首先是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孰料较多的材料的检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吸铁,而且只能吸铁的性质,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用磁铁去辨别一些物体,分辨出哪些使用铁材料制成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制成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可以说这是两个小活动,第二个小活动是在第一个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们要分两次呈现实验材料,使学生在认真实验检测获得结论之后,再让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专心辨别加以运用。第二个活动也是如此安排探究和运用两个分项活动,因此也需要分内容适时呈现实验材料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效探究。
实验材料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实验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七
摘要:理想的德育应当是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形成,不是我们去空洞说教所能奏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德育的充分实践化,人们都在做着颇具实际意义上的思考。本文对小学德育之充分实践化的思考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德育教育;充分实践;策略思考。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许有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实施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人们也许认为就那么去哄哄骗骗就能够奏效的。其实不然,哄骗式的德育教育不可能在学生的心头烙下深深的印记,也不可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充分实践。
一、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可以引领学生将心比心。
作为德育实践,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些比较简单和接近自己生活的实践。如我们让学生去爱护自己的校园,去保护自己的环境,我们有时就领着孩子走进花圃,那花圃里的花花草草在阳光雨露下正健壮地生长着,当学生看到那简洁的宣传语言“小草在欢笑,莫让它泪流”,小学生会联系到自己所学到的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会想到那文中小姑娘对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思考,想到那小姑娘对自己所见到的那最弱小的保护,会顿生怜悯之心。不要去践踏那小草,不要去乱摘那些小花,不要去乱撕那些小叶。让小学生进行德育意义上的实践,可以让学生结合比较丰富的实践内容进行广泛意义上的联想,这联想可以是实际内容上的联想,也可以是自身凭借具体事物所进行的联想。小学生最喜欢把物当作人来看了,针对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德育诸多实践活动中,将相关活动中的事物付诸于一定意义上人的思想或者感情,那学生也就会立马生发出一定意义上的情感来。譬如,学生在校集体用餐,浪费粮食的现象是那样的严重,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亲,看看一粒粮食需要家长付出多少辛劳。当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长时,家长会如数家珍地道出许多农作物生长的许许多多。学生也因此会从家长的述说中,比较深刻地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二、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可以促成教师以心换心。
平时的德育教育,从相关意义上说就是教师的德育行为能够促成学生形成理想的道德。众所周知,有怎样的心理,一般就可以去形成怎样的行为。从相关意义上说,言为心声,心至行出。作为德育首先必须育出学生良好的心。从教师教书育人之角度去说,就必须以自己的良苦用心去赢得小学生的心,去唤起小学生的心。从德育本体论的角度去思考,要想唤起小学生的心,还必须依赖于德育的广泛意义上的实践,仅凭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我们必须让德育的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则必须利用德育过程德育实践之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德育活动的以心换心。以心换心的德育实践乃至充分意义上的实践,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学生的可实践能力。譬如,完美教室的打造,可以说是一项可以促进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铸造自己热爱教室的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那样会导致学生的经验不足而导致完美教室打造的严重不得以完美,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完美教室的打造上,作为班主任需要利用学生的智慧去逐步进行设想,如班级名称的制定,班徽的图样设计,班徽所设计的内容必须与班情的相符等,虽然不可能完全是我们教师的意志,但必须有教师的参与,有班主任的启迪。在班主任的`启迪引领下,一个个班集体成员的智慧将会完全意义上迸发出来,那整个完美教室的打造将会在凝聚着所有学生智慧的基础上打造得相当的完美。在教师比较客观意义地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便会使出浑身的解数,参与班级完美教室的打造上。
三、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可以促使学生良好身心。
小学生是极为喜好活动的,这是由小学生身心特点所决定的。在平时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为什么就没有能够获取比较理想的德育效果,其实质就是我们在某些方面违背着小学生的相关德育育人的原则和规律。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曾经提倡这样去实施德育:“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从先生所阐明的理想德育看,为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活动时空,为学生搭建德育教育活动的平台,可以促使学生的外在行为变成内动的心声。因此,作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努力去思考的当是让其进行德育活动的问题。德育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德育方面的道理有些比较浅显,可有些则显得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而言),但无论是比较简单的道理,还是相当深奥的道理,要想让学生能够明了甚至就是掌握,其活动永远都应当是必需的。对小学生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从平时小学生的德育活动看,可以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学生的集体行为。对小学生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其场所也应当是无需就在学校的,也可以是家庭,更可以是社会等公共意义上的场所。
让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化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说是功利双全,既可以说是功在当今,小学生可以在学生时代就具有着比较良好的德性;又可以说是利在永远,小学生的德育实践,不仅仅就是养成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去磨练出一个个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化的德育教育,对于教育而言,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育人工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去恪尽职守,去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j].江苏教育研究.2000.4。
[2]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八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每一个生活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应该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每位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一、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教师的扶。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单纯的演示性实验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煤的分离实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在前面单独实验,边做边说明。学生是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实验内容,设计为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间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和以往的实验比较起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有了自己观察、讨论,理解的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发挥的地方。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
有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验证不同颜色对热的吸收能力的实验,展现了一种探究的思想。因此我把该验证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索。待实验结束后,“为什么人们夏天喜欢穿浅颜色的衣服,而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高斯号货轮是什么原因脱险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四、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现行的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实验问题而没有实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我有意将这些问题设计为探究性的实验。例如:”光棍树”和睡莲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由学生自己去猜想和验证。
五、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六、将课内的讨论题和课下的讨论题设计成探究实验的形式。
探究性实验不仅局限于课内进行,同样也可以将实验放到课下。有了充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更有探究的兴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xxxx,(7)。
[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xxxx,(5)。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篇十九
1.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克服“满堂灌”、“一言堂”行为,去掉老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处于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温暖的教学环境,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
学生的发明创造精神,往往体现在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和好奇心之中。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操作演示,即便是错的、失败的,也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和职责,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使学生遇到失败也不会气馁,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的热情。
再者,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培养他们坚定不移的超前意识。
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讲述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以及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实例。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创造的环境,提供成功的条件,以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重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创新活动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搜集多种思路、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这种思路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讨论研究,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相互启发,生动活泼,达成共识,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探索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与实践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要让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这个道理。
只有让学生多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充分利用课堂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试验内容较多。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会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发现和获取新知。
实验探索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学生生在农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对一些自然现象耳闻目睹,了然于胸,这是不可多得教学优势。
在教《土壤的种类》,讲解土壤的特点时,本计划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用探究的方式解决,可问题刚刚提出,同学们马上举手发言:“河边的土壤沙土颗粒大、渗水快;黄土岗上的土是细末组成的,渗水慢;菜地里的土,菜地里的土手一抓湿乎乎的,不易散,成型……”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对于较难问题的理解,生活阅历同样功不可没:《保持水土》一课的教学中,植被在保持水土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我又想起农村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来。
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记忆如决提之水,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难点迎刃而解。
这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任凭你动画展示,实验操作,都不如学生在大自然中的亲身所体验深刻。
2.利用农村丰富的教学材料搞好教学。
农村天地广阔,可供教学材料很多,可以信手拈来,在教学《各式各样的叶》时,我带学生到野外,分头采集各种叶子。
凯旋时,学生收获真不小:榆叶、杏叶、桃叶、玉米叶、红薯叶、蓖麻叶……然后按书上的分类把收集的叶子进行分类,对于无法分类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老师进行讲解,加以解决。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用收集的叶子进行一次拼图比赛。
学生看着拼成的“金鱼、小鸟、帆船……”指点着,评说着,脸上漏出了兴奋的表情。
同样,教学岩石的内容是,可以把课堂搬到野外,到河边去拾石子;教学昆虫时,到草地上逮蝴蝶、蜻蜓……总之,科学教学和农村特色结合起来会收到较好的成效。
3.利用环境优势,搞好科学教学。
科学学科强调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规范的操作习惯、互动交流能力、有效的合作习惯,这些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对以上目标的实现很有成效。
农村特有的环境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如做“小白兔的生活习性”的课题,农村丰富的蔬菜、瓜果、庄稼、树、草为小白兔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农村真实的自然环境,为小白兔生活习性提供了最好平台。
这样能够使实验持续进行下去,为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当然,农村在科学教学的优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到位、利用到位,但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同样有一番作为,使农村的小学生和城里的小学生同样出色。
作者:安庆敏单位:河北省邢台县城计头中心学校。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保卫科安全保卫制度(优质9篇)
- 最新高一新生开学须知(优秀14篇)
- 最新调研报告过程简述(汇总17篇)
- 2023年新生入学安全须知答案 2023级新生入学安全教育考试答案(五篇)
- 最新口耳目教案(通用13篇)
- 最新公安政治部主任述职述廉报告(汇总13篇)
- 过程检验岗位职责说明(模板8篇)
- 2023年低年级数学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5篇)
- 个人政治生态评价报告(优质18篇)
- 最新个人政治生态自评报告(通用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