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21:02:21 |
  • ZTFB |
  • 13页

报告是一种以文字或者口头形式向特定对象传达信息的方式。编写报告时,要注意避免抄袭和剽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报告示范,它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写作的要点和要领。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既定目标,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全面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一、审时度势应对危机,区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在2009年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对我区的影响不断加深。去年初,工业企业效益滑坡,房地产市场低迷,项目引进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下降,个别经济指标一度呈现负增长。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我们及时把握经济运行趋势,超前预警,积极调控,扎实开展进企业、解难题活动,解决了一大批困扰企业的难题,形成了政企一心、共渡难关的强大合力。我区成为全市最早“触底回升”的城区,为全市经济回暖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增长的艰巨任务顺利完成。预计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1亿元,同比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470亿元,同比增长1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18.1%;直接利用外资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亿元,同比增长18.5%。据省统计局统计,2009年铁西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等6项主要指标在全省100个区、县(市)中均排名第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9项主要指标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继续保持了前10位水平。

——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18户,其中新增77户。实现工业税收59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利润59.7亿元,同比增长21.3%。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现代建筑产业、食品饮料及包装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日臻成熟,我区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装备制造业进一步聚集发展。全区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230亿元、增加值330亿元,同比增长17.9%和15%。引进规模以上企业56户,其中世界500强15户。总投资5.6亿欧元的华晨宝马30万辆整车制造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22亿元的输变电产业园建成投产。日本油研、精工轴承、伊藤忠特钢,美国西屋制动机等项目签约落地。铸锻、仪器仪表、模具及压铸件、机床功能部件等产业集群迅速壮大。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

现代建筑产业园建设全面铺开。编制并实施现代建筑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宝钢金属公司钢结构加工配送中心项目顺利推进。香港明和、沈阳金泰等涉及建筑机械、建筑制品、建筑服务业的3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玻璃幕墙、高速电梯等建筑制品扩大了海内外市场份额。现代建筑产业已成为铁西工业体系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区企业投入技改研发资金共20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创新研发能力。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清华大学工研院北方中心等20个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2750项,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个。大力实施“双百工程”,与日本神钢、德国希斯等境外企业合作研发的空港机械、车铣复合加工等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我区企业获得中央财政投资和国债支持共2.66亿元、省沿海经济带政策贴息5076万元。完成了电子管厂、化工机械、低压开关、第一水泵等企业资产转让以及酿酒厂股权出让。机床、沈鼓、沈化、远大、东药、北方交通重工等6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北方重工集团进入“世界机械行业500强”。

——商贸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引进限额以上服务业项目26个,总投资55亿元。国美、宜必思、千缘新财富大厦等11个重点项目落户“十字金廊”。今日财富总部、大健康体检、迪欧咖啡等项目相继入区;锦江国际酒店、金碧海洋之星俱乐部试营业;宜家家居、十里河灯饰城即将开业;万达广场、国际纺织服装城一期工程主体完工;星摩尔广场建设过半;红星美凯龙二期工程开工;成功引进了大洋百货、兴隆大天地、首席ceo等项目;中石油昆仑燃气总部已签订进驻协议。北二路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全年实现销售额75亿元。铁西新城服务业迅猛发展,物流企业达到20家,物流运营大厦、生产资料市场等6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开工;新增商业网点9万平方米。全区实现三产增加值190亿元、税收35亿元。

——房地产业在危机中稳健发展。采取政策引导、土地调控、会展促销等措施,稳定了房地产市场。全区商品房建设总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销售2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5%;实现销售额135亿元,同比增长32.9%;二手房交易量64万平方米,交易额19.4亿元。我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量、交易额均居全市之首。

——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行动态业绩考核,完善了招商激励机制。在京沪穗设立招商机构,在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选聘招商代理人,参加会展招商80余次。新批外资企业136个,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内资75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95亿元、出口创汇11.4亿美元;进出口保税物流和出口加工贸易业务正式运营。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比重达到17.4%和54.7%。

二、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城市环境形象不断改善。

——强化了规划先导作用。遵循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统筹兼顾的原则,修编建大以北地区和铁西新城控详规划,完成了现代建筑产业园、新长客西站等规划方案。两区规委会研究审定专项规划达362件。搬迁老企业16户,拆除废弃铁路12公里。挂牌出让城区土地53万平方米、开发区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规划审批的规范运行和土地资源的适度供应,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城乡建设的调控管理。

——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2亿元,新建和维护道路共13公里;全面改造建设大路、保工北街,提升了景观形象;南十西路拓宽为20米,消除了交通拥堵瓶颈;完成雨水污水分离改造工程5.2公里。植树14万株,新增绿地5.3万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37.8%和40.1%;合理调配路灯资源,安装公园景观灯120盏。全面实施了细河改道工程。将卫工河水引入仙女湖,活化了仙女湖水源。新建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开发区投入8.9亿元,植树12万株,新增绿地28万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39.1%和41.1%;新建道路34公里、桥梁6座、综合管网93公里,完成了41公里电力工程建设。

——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城管系统监管范围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我区数字化城管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和迎国庆城乡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章建筑9750平方米,清理违规牌匾168处,集中整治了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和工地污染环境等违规行为,查处“摩的”和“黑三轮”共2100辆。新增供暖联片79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91%。推广地源热泵技术114万平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01吨,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8000吨,创建“绿色社区”25个。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生态城示范项目”。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区域软实力大幅度提升。

——科技教育事业成果丰硕。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600万元,孵化科技企业179户,成果转化38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124亿元。我区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区”。教育事业总投入5.7亿元,新建6所学校,完成5所幼儿园标准化改造;基本消除了城乡学校危房;农村学校全部用上了升降桌椅;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班班通”覆盖率城区学校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50%;强化学区管理和教师交流、培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了义务教育范围。我区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

——卫生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卫生文体事业总投入2.3亿元,新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机构减免53项门诊收费,实行了口服药品零差价政策;为5万名老年人免费体检。我区成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强化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连续15年保持人口负增长。举办第七届工人文化周等文化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新建4个街道文化站,在62个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铸造博物馆和工人村生活馆馆藏不断丰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场馆社会功能日益提升,成为cba和中超联赛主场,全年承办国家级赛事共42场。

——街道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各街道办事处在信访稳控、市容整治、社保管理、促进就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整了城乡结合部3个街道区划。完成了艳粉、霁虹等街道办公用房改造,规划了兴华、兴工、贵和等街道办公用房改造方案。新增社区用房3400平方米。滑翔西等10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和谐社区”,兴工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我区成为全国社区服务实务建设10个典型单位之一。

四、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促进了就业和创业工作。实现实名制就业3.5万人,开发就业岗位2.3万个,发放小额贷款985万元,完成普惠制就业培训1.03万人,举办21场就业促进会;困难家庭应届大学毕业生全部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低于控制目标1.2个百分点。我区促进就业和创业工作保持了全市领先水平。

——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增养老保险扩面2.6万人;困难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全部享受了医保;投入6800万元,用于补贴困难企业养老金及职工采暖费;出台了危重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办法,对低保边缘户和特困群众提供梯次救助。民政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竣工。投入助残资金160万元。募集慈善捐赠894万元。发放优抚金1319万元,安置复转军人及军嫂就业327人,安排军人子女就学53人。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拆迁旧区38万平方米,建成回迁用房29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700户。修缮弃管房58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3万户。发放租房补贴1400万元、购房补贴1336.5万元。全区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7.3平方米。

——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等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总产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2%。6个移村再建项目竣工,2900户农民喜迁新居。新增农村养老保险扩面8200人,参保总数达4.8万人。“新农合”新增参合人数5172人,总参合率达98%。安置失地农民就业1532人。发放粮食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共25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360元,同比增长16%。改造村路6公里。在5个乡镇实施了饮水安全和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水冲厕所900座。植树8.5万株,6个村被评为市级“绿色村庄”。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代表报告工作,向政协委员通报情况,全力配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工作,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83件、政协委员提案263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9.5%。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科协等,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畅通了社情民意沟通渠道。

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完成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了行政审批集中化管理。强化国有资产监管,规范推进国有资产处置,实现收益7.7亿元。深化政务公开,强化效能监察和政风行风建设,解决群众诉求5040件。深入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土地使用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刑事和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7%和20%,命案发案率同比下降34%,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我区社会治安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被评为省级平安区。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企业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整改安全隐患3528处。圆满完成了国庆安保任务。深入开展“沉到基层,化解积案”工作,接待群众来访5881案次,来访总量同比下降16%,进京、到省、到市上访率下降10.6%、12%和15%,实现了信访总量和越级访量的减量退位。为农民工追缴欠薪3638万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们接受考验、砥砺奋进的一年,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苦干巧干,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等18个部委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城区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成果,载入了共和国发展的史册!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一年来在全区各条战线上挥洒汗水、奉献智慧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敬意!向给予我们鼎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中省市直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驻区部队,以及企业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速度不快,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项目不多,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促进就业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三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涉及民生的各类问题还需要下大气力解决;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个别部门和单位行政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少数公务人员责任意识和务实作风亟待增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区各条战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当前,尽管宏观经济依然复杂多变,但总体形势已经企稳向好,我们要充分挖掘外部和内部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坚定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从宏观环境看,国务院去年出台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28条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我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经济区及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给我区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环境支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我区发展接续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从我区自身看,铁西改造振兴以来,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有利条件,是我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新的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苦练内功不浮躁,继承和弘扬铁西精神,甘于吃苦、善于创新、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出色地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区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十届八次全会的总体部署,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现代建筑产业核心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特色区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巩固和扩大“东北第一经济强区”的领先优势,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我区预期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810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00亿元,同比增长15.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5亿元,同比增长18%。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做好四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装备制造和新型产业聚集区建设。

——培育六大产业集群,打造引领工业发展的新航母。编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机床、电气、现代建筑、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通用及新能源装备等6个产业集群超千亿元的目标。大力推进机床整机和功能部件产业基地建设,扩大机床产业在国内外“工业母机”领域的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以特变沈变、新东北电气、昊诚电气等182家企业为基础,完善电气产业配套体系;以风电、火电、核电设备为基础,不断壮大发电设备产业;以远大集团为依托,吸引建筑机械、建筑制品及建筑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提高现代建筑产业整体实力;加快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广汽日野、丹东曙光、米其林轮胎、e2发动机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及配套能力;以东药、沈化等重点企业为核心,打造集医药、高分子材料为一体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以沈鼓为依托,发展通用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通过培育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规模更大、产业结构更优、产品层次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铁西工业航母”。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努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力争引进海外研发团队10个,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10户以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400项,实现新技术、新产品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15%。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研发体系。大力支持三一重装等企业晋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区各类研发机构要达到100家以上。力争新开工100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确保华晨宝马等49个已签约项目按期开工建设,促进安川伺服电机、精工导轨丝杠、威普克•潘克水压机等120个在建项目竣工达产。全力支持沈鼓、特变沈变和沈化等企业实现产值超百亿元的目标。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进一步增强铁西工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构建东西互动发展格局,大力提升服务业态水平。全面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东部主城区和西部铁西新城在汽车贸易、物流配送产业的协同互动。主城区重点做大“一廊三街”,加快“十字金廊”和北二路、兴工街、重工街等特色商业街建设。兴华街沿线着力抓好万达广场、大洋百货、欧尚超市、迪卡侬商城建设,建设大路沿线重点推进上海龙之梦、华润置地广场、第一城商贸集群建设;在北二路汽车贸易繁荣发展基础上,引进名品精品专营店;着眼于沈阳站西广场建设,将兴工街打造成餐饮娱乐特色街;在重工南街地区围绕长客西站全面改造,抓好富盈商厦等项目建设,在重工北街地区围绕体育场馆功能拓展,发展运动装备和会展服务业,积极推进森林公园生态酒店等项目建设。同时,大力促进家居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工业旅游产业,推动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城市改造和地铁建设,开发利用地下商业空间。加快完善建大以北新建住宅小区周边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实施铁西新城“两带一区”发展规划,启动沈盘线汽车贸易产业带和大堤路休闲娱乐产业带建设;倾力打造集现代物流基地、创新研发基地、企业服务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商务会展中心为一体的“西部商贸新区”,为开发区企业提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5.3%。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度的产业关联、周到的行政服务等优势条件,吸引中省市直国有资本、国内民营资本、境外企业资本向铁西聚集。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认真开展项目筛选、储备、包装、推介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建立权责明晰、激励有效的招商组织体系和项目推进制度,重点培育和引进环保型、节能型、成长型、税源型项目,大力促进项目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全面升级。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外资工作任务。大力开展进出口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业务,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实现出口供货值100亿元。

二、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全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按照国内一流的标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完成特变沈变等8户企业搬迁;新建应昌北段等4条规划路;实施兴顺等9条街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重型广场建设;小区标准化率达到55%。在开发区新建道路15公里、综合管网33公里、电力工程48公里,新增“九通一平”区域4平方公里。用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打造整洁有序的现代都市。以创建“和谐城管”为目标,更加注重城管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人性化,广泛推行城管部门与执法对象签约共建的新举措,加快实现由执法监督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的作用,强化对全区街路和居住区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地,规范交通管理和停车秩序。加大除雪工作力度,确保街路安全畅通。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实施物业小区管理办法,重点加强非等级物业小区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在全市的领先优势。

——加强环保生态建设,打造绿色宜居的新铁西。全面实施《铁西生态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示范区和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植树10.2万株,全面改造公园,提高园林绿化和公共设施标准,创建10个市级绿色社区。实施卫工河揽军路段明渠改造工程,抓好卫工河清淤和仙女湖、劳动公园水系治理,完成熙湖生态水景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加强节能减排,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76.3万平方米,供暖联片面积3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92%;脱硫改造锅炉19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00吨,减少cod排放1100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确保我区通过生态城区验收,努力把铁西区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把开发区建设成绿色环保的现代工业新区。

三、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培训机制,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全区实现实名制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落实扶贫帮困各项政策,关注困难群众和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保障工作体系,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帮困氛围。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推进颂工等地区拆迁改造,妥善解决拆迁遗留问题。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回迁安置居民4500户。有计划地推进老旧住宅小区各类管网改造和弃管房屋修缮工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公民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快科教兴区步伐,全面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计划。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制原则,大力促进全区教育资源、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36中学、4中体育馆、聋人学校、彰驿中学等建设工程,加强教师交流和培训,不断缩小城乡间、学区间教育差距。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疾病防控、卫生监测、食品药品安全的三级监管网络,在各类公办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孕育关怀”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注重发挥文化阵地传播作用,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全民文化道德素质。启动“工业文化走廊”建设,彰显铁西工业文明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强化街道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规划社区办公用房。贯彻落实《铁西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切实提高社区建设管理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周到、更高效的服务。

——夯实农村工作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落实18项兴农政策。发展设施农业7000亩、高效特色农业2000亩。引进农事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进一步完善社保、医保和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村屯改造和移村再建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39公里浑河大堤路改造工程,改造农田作业路10公里,完成17项农田水利和浑河滩地生态工程建设。新修道路55公里,开通4条村屯公交专线。植树13万株,确保10个行政村进入市级“绿色村庄”行列,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以依法行政为根本,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效率,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法制的政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提高满意率和落实率。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实行政务公开和行政复议,确保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启动“法治区”创建工作。继续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论证、集体决定、社会公示和监督实施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畅通社情民意沟通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开展信访积案调处工作,提高化解效率,重点解决涉及企业改革、城乡改造等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真抓实干,建设高效务实的政府。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培训,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和为基层服务的工作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税收征管,强化财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构建政府信用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铁西”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杜绝重大安全和火灾事故的发生。政府系统全体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振兴铁西的伟大事业中去,造福全区百万人民群众。

——从严治政,建设勤政廉政的政府。要坚持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原则,强化效能监察和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政府采购、项目招标、农村征地、城市拆迁、政府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用党纪国法和严格的制度约束每个干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切实把“一岗双责”落实到位,决不让腐败问题影响铁西的振兴大业。

各位代表,以这次会议为起点,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在铁西这块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开辟光辉灿烂的明天!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9年,是近几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面前,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民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判断形势,以决战决胜的气魄,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超额完成了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沈阳市年初下达的“保增长、促和谐”各项指标。先后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09全国民营企业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国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主要经济指标高幅增长,“保增长”任务圆满完成。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4.5亿元(人均26357元),同比增长30%。其中,一产业增加值43.5亿元,同比增长7%;二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39%;三产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2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08亿元,同比增长3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4亿元,同比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6050万美元,完成沈阳市下达指标的100.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797元,同比增长20.8%。万元gdp能耗下降4.5%。提前一年基本实现辽宁省政府提出的“主要经济指标较2007年翻一番”目标,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44个县(市)前十位。

(二)深入实施“沿边沿线”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

胡台新城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亿元,“五横五纵”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供水、供热、供电等新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投入使用。初步形成包装印刷、先进装备制造配套和现代物流三大产业。新入驻企业30户,达到108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实现产值78亿元、税收8000万元。

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亿元,新修道路2条,亮化道路3条,完成绿化14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1户,达到69户,实现产值43亿元、税收2800万元。开发区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开发区100强”,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沈阳市医药产业核心发展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东北(沈阳)产业发展基地。”

兴隆温泉城完成总体发展规划,御泉茗邸房开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温泉主题项目实现“破题”。

大民屯、法哈牛、兴隆、三道岗子、罗家房等沿线重点乡镇完成了工业园规划,农产品深加工、机加、地板等产业长足发展。

(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年共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187个,其中,新建项目112个,续建项目75个。3000—5000万元项目62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19个,超亿元项目15个。工业项目153个,房地产项目13个,服务业项目14个,农业项目7个。大项目、工业项目成为项目经济主体,房地产和服务业项目取得新突破。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96.8亿元,已到位资金29.8亿元,投资拉动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竣工项目93个,成为保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

投资30亿元的工程机械交易中心、投资10亿元的修正药业等一批大项目签约;三九药业、双鹤药业、辽宁音像出版社等产业龙头项目开工建设;福来豆制品等国内行业领先项目已竣工;林浆纸项目一期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已启动。

全年共争取并开工建设新增中央投资项目50个,占沈阳市争取项目的1/4;年度总投资3158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166.2万元,占沈阳市争取投资总额的1/5。

(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再获丰收,粮食大县地位得到巩固。新增设施果蔬面积6万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37万亩,以周坨子乡为核心的柳绕地区设施农业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打开新格局。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29个,5个小区被评为省级畜牧小区;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工作处于全省前五位,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建设了5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20个沈阳市富民水产经济小区。植树造林10万亩;完成林改面积48.2万亩,林权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完成蒲河绿化规划设计。完成安全饮水工程104处,受益人口12.34万人。与沈阳市12家大型超市、市场实现农超对接、农销对接。蔬菜直接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建立了城区及25个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全年土地流转90976亩。发展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414家,带动农户4.7万户。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得到国家、省、沈阳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工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4户,达到360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40亿元,同比增长47.5%;增加值实现99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企业开工率、产品产销率分别达到99%。工业用电量累计达到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6%。胡台新城、经济开发区两大发展龙头经济总量占全市规上产值的25%,上拉全市工业20个百分点。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医药食品、机械配套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优势行业规模企业预计实现产值320亿元,占全市规模企业总产值的92%,同比增长55%。

第三产业,全国第二家“汽车摩托车下乡示范基地”在胡台新城正式启动,已销售汽车摩托车6400余辆,销售额近1.3亿元,兑现补贴1200余万元;家电下乡工作进展良好,销售量在全省列第三位。“双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改善了全市农村的消费结构。前当堡镇被授予“中国商业名镇”、梁山镇被授予“中国梁山西瓜之乡”称号。全国大型民营企业前三强——苏宁电器落户新民,中国家具城新民店开工建设,水星家纺等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地,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完善了农村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功能更优,承载能力更强。前当堡淡水鱼交易市场获得“全国大型优秀商品批发市场”称号;公主屯镇蛋鸡市场获得“全国二十大肉禽蛋交易市场”称号;大民屯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与沈阳副食集团推进合作,整合了现有资源,激活了中心功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建成319家农资店和农家店,构建了农村市场便捷、顺畅、有序的商品销售与服务体系。

成立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担保公司,正在组建鑫丰投资公司和村镇银行。全年累计发放贷款8845万元,担保放贷4567.5万元。通过投融资平台共融集资金5.3亿元,用于胡台新城基础设施和全市农村路网建设,“乘数效应”开始显现。

旅游经济、展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同比增长71%,旅游营业收入930万元,同比增长74%。成功举办了元宵灯会、荷花节和春、秋两季房交会。

全年开发房地产面积11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亿元。销售房产6335套、54万平方米,销售额97967万元,房地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次产业比为23.6:56.9:19.5,二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五)强化城乡建设与管理。

承载发展能力进一步增。

全年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亿元。完成了全长6.7公里的新开河水系改造、带状公园东岸绿化、堤顶路及管网工程。辽河大街改造、站前西路改扩建等城区道路工程基本完成。城区主要街路及广场绿化植树13823株。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秦沈”天然气管道项目启动。66千伏梁山送变电改造工程完工。

绕城公路南出口交通环岛建成使用。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新民至辽中段建成通车,新铁高速公路征地基本结束。胡台新城至沈阳市内公交车通车。304线新民段改造工程全面结束,金梁线、大九线等工程竣工,27公里长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投资10744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资4600万元的梁山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大民屯垃圾填埋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大民屯镇等4个乡镇接受了国家环保部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评审,兴隆堡镇昂邦牛村等7个村通过辽宁省环境优美村验收,城乡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

城区21条主要街路实现全天候清扫保洁,城市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集中开展市容市貌清理整治活动60余次,城市环境秩序明显改善,城乡承载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深入开展了“进企业解决难题、实施保增长工程”活动。市政府副市级以上领导和17个市直部门分两个阶段两个层次分别包保135户规模企业和100户企业、100个项目,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

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企业110”热线服务电话,24小时为企业服务,接待企业来访160人次,受理咨询电话450余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148件。

审批效率大幅提高。窗口办理审批事项16044件,其中即办件15242件,即办率95%,承诺事项平均审批时间为2.8个工作日。

认真办理人大、政协“两案”和事关民生的实事。2009年,市政府共承办“两案”133件。其中,6件人大议案5件全部办结、1件基本办结;7件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全部办结;人大建议、政协一般性提案共120件,已办结88件,办结率为75.2%,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市政府承诺的10件好事,已完成8件,2件正在办理中。

(七)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教育系统中小学教师实现全员竞聘。“双高普九”高分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兴隆堡学校被授予“2009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第二高中迁入城区,被确定为“国家外语教学示范单位”。雨田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最后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基本结束,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全覆盖;中、高考成绩为近年最好。

市医院综合病房楼已完工,12家农村卫生院建设改造工程竣工使用。甲型h1n1流感无大面积聚集性爆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0.96‰。大民屯等6所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全部竣工。

“杨久清民间故事”、“新民二人转”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民民间吹打乐”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新发现各类遗存30余处,其中,大量“青铜时代”遗址为我国区域考古提供依据。高台子等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使用。组织参加了沈阳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并取得金牌50枚、奖牌115枚的历史最好成绩。

成功与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了科技特派工程,组织实施了23项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举办了三次人才招聘会。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11613人,劳动力转移输出823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646人。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1096人,就业率达到98.3%。

进一步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新增扩面人员7426人。超额完成养老保险征缴任务,企业退休职工连续六年涨工资。大民屯和城区两所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3所中心敬老院正在建设中。新增资金507.36万元,完成了城乡低保、五保、优抚对象提标工作。投资905.61万元,为贫困户建房483所。为社区工作者办理了“三险”。为99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正在成为现实。

(八)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稳定形势进一步巩固。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在城区重点商业区、重点单位、要害部门、居民小区新安装监控探头20个。投入100万元建设公安网,信息全警采集工作全面铺开。始终保持了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圆满完成了保稳定、创平安及国庆安保任务。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演练”、隐患排查取得明显成效,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扎实推进,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37件次4553人次。国庆安保期间市领导在信访大厅亲自接待群众上访95批次、711人次。一批信访案件得到解决。全市安全稳定形势良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来,各乡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在发展经济、处理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供电局、药监局等驻新单位为新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司法、监察、审计、民族、宗教、外事、民兵、档案、地震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09年是新民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计的好;在这一年里,市政府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遏制了进入二季度之后经济下行势头,实现了长足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民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团体的有力监督,得益于省、市驻新单位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7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新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科学发展水平还不高;二是经济总量不足,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需提高;三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够踏实,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既是我市“十一五”收官、“十二五”谋划之年,也是建设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关键之年,更是落实沈阳市委提出的“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起步之年。纵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有利有弊。有利方面,一是国家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带动社会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投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二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突破辽西北、沈阳经济区战略进一步实施,新民又被辽宁省确定为冲刺全国百强县10个重点县(市)之一,必将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近几年我市已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资金和土地瓶颈逐渐得到破解,已经站在了新起点,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利方面,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继续,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还不强,“保增长、调结构”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区域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不进即退,小进亦退,时不我待。面对新的形势,市政府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务求全胜。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部署,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目标,坚定“工业立市”思想不动摇,按照“促增长、扩总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做大经济总量、调整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3%。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万元gdp能耗下降4.5%。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八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全域发展,实施“四城三线”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订,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全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将“沿边沿线”战略提升为“四城三线”战略,以“四城三线”为骨架,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民母城建设二、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中等城市;胡台新城建设产业发展、商贸繁荣、生态、宜居的新兴城市;兴隆温泉城建设以度假休闲产业、新型轻工业、生态农业为主的资源型旅游城镇;前当堡双湖水城以“三点(双湖桥湿地景观带、赵家套农家乐聚集区、马家套高档休闲度假区)两湖(珍珠湖、仙子湖)一中心(前当堡镇区)”为基本发展定位,依托前当堡镇“中国商业名镇”品牌资源和水系资源,不断提升服务和辐射能力,努力营造“北方江南水乡”风韵,建设以旅游、水产品物流等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城镇。

“三线”实现新突破。102国道沿线打造以大民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和胡台新城工业物流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产业带;304国道沿线打造机加、石化产业带;101国道沿线打造地板、铸锻产业带。

2010年,着重对“四城三线”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各乡镇街在大规划框架内,立足本地区区位及资源、产业实际,制定相应子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推进。

(二)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达到19.6:62.1:18.3。

农业,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形成规模。一是搞好粮食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提高粮食种植水平,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全国粮食大县地位;二是抓好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扩面”,新增设施果蔬5万亩,总量达到42万亩,以周坨子为核心的柳绕地区设施农业开发实现遍地开花。三是完成造林11.5万亩,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四是抓好畜牧业生产,建成畜牧业专业村105个、专业乡镇4个。五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推进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完成12家区域性农技推广站建设。七是进一步加大农事龙头企业引进建设力度,在蔬菜、畜禽产品主产区集中引进深加工企业或物流企业5户以上。八是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步伐。

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500亿元,增加值实现140亿元。一是着力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增强内生动力。继续深入开展进企业、保增长活动,切实为现有企业服好务,确保达产达效;加强政策指导,落实国家、省及沈阳市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成长型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户;加大对本地民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升级改造、扩建扩产、合资合作。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到年底,包印产业集群实现80户企业、80亿元产值;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实现40户企业、40亿元产值;地板产业集群实现30户企业。三是加快壮大工业园区。加快胡台新城、新民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四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努力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基础上,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促进电光源产业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初步探明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规划发展石化产业。

第三产业,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一是进一步明确“四城”服务业发展重点。新民城区重在传统服务业的提升和新兴业态的引进。胡台新城重在推进沈阳西部汽贸城建设,进而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兴隆堡镇重在发展以温泉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前当堡镇以商业名镇和蒲河流域综合整治为契机,发展以仙子湖、珍珠湖为主题的“双湖水城”休闲养生旅游业。同时,进一步丰富文化博览园文化内涵,整合景区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景区影响力。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活动,促进消费拉动。三是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储藏、检测、培训、信息服务等市场要素,提升农产品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已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四是依托有传统优势的农机市场以及兴隆大家庭、苏宁电器、中国家具城等现代服务业龙头,继续引进新兴业态,建设多门类专业批发市场,让新民成为辐射周边县区的商业流通中心。

(三)继续狠抓投资拉动,发展壮大项目经济。

全年新引进5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2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50个,3000——5000万元项目90个。

一是突出主题概念招商,围绕产业集群、重点区域,做好项目包装,召开专题招商会,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二是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招商引资队伍素质,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加强对乡镇招商引资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率。三是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充分调动各乡镇街、各部门招商工作积极性,在确保招商项目总量的基础上,对招引的项目按照区域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集中摆放。四是出台土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优惠政策,吸纳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五是巩固招商引资成果,推进金新林浆纸、修正药业等签约项目落地、落地项目开工、开工项目竣工投产。年内确保竣工项目不低于100个。

(四)加快生态市建设,强力提升城镇功能。

紧紧抓住辽宁省实施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沈阳市实施蒲河综合整治契机,用好、用足、用活省和沈阳市一系列优惠政策,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做好辽河、蒲河“两河”流域治理工程。

充分体现大投入、大建设、大变样的城乡建设指导思想。全方位提升“四城”及“三线”沿线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民城区继续改造建设新开河,使之逐步成为城市内河。在此基础上,跨越新开河,大力建设“河东新城”,逐步把老城区的行政和社会服务资源向新城区转移,拉开城市东扩南延框架。继续建设城市街路、广场,建设规划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完善公交体系、农村客运体系,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功能,增强吸纳能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树立大民屯方巾牛等先进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进展。

继续加快城乡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转变理念,扩大房地产业对外开放度,制定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开发面积不低于100万平方米。“四城”及“三线”沿线乡镇充分结合自身区位、产业、资源实际,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房地产,逐步做大县城和小城镇,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继续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量力改造硬环境,尽力实施街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大力改善软环境,城乡主要街路杜绝店外经营、乱停乱放,做到清洁、顺畅、有秩序。

(五)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稳妥实施机构改革。按照省和沈阳市要求,推进政府系统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推进城市经营性用地出让和城乡公益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规范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权益抵押贷款改革,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从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入手,继续鼓励建设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村镇银行;逐步扩大担保公司规模;成立国有投资管理公司。

(六)继续强化征收监管,提高财政支撑能力。

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收入质量。

继续实施综合治税,保增收。突出国税、地税、财政三部门财税工作主体地位,逐层分解落实征收任务,力避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对逃税抗税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坚持市领导包税制度,明确协税、护税任务,调整市、乡(镇)财政超收部分分成比例,调动各乡镇、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协税护税的氛围。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支出。继续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法定增长”原则,严格预算管理,严格财政资金监管,严禁各乡镇街、各部门擅自提高工资和补贴标准,严禁超标准购车;对固定资产购置及大型项目建设资金跟踪审核,严格履行政府采购程序;严格控制公款出国、出境,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标准,压缩一般性支出。

(七)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加速建设和谐城乡。

坚持“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方针,协调推进和谐社会各项建设。

继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积极引进优秀师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在建工程收尾工作,继续对部分农村卫生院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制度,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积极筹建市民体育休闲中心、博物馆;进一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争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招才引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做好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退役士兵、失地农民、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深入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新的统帐结合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3所中心敬老院建设,为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老年人优待证。

做好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村民自治组织各项工作。

建立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等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及时发现、调处各类苗头性问题,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安工作以维护稳定为第一责任,以打击刑事犯罪和打黑除恶为主攻方向。信访工作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为手段,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抓实校车、食堂等重点部位安全工作,确保不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安全事故。

(八)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继续加大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及收费行为,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办好“企业110”,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做好政风行风热线的基础上,设立民生热线和市长信箱,畅通沟通渠道,倾听社情民意,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打造政府亲民形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权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新民。

加大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办结工作力度,继续下大力气为全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市政府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基础上,确定2010年办好事关民生的10件实事:1、免费对万名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2、免费对全市65岁以上农民体检。3、调整客运班次,建设100个候车廊,改善城乡出行环境。4、改扩建、新建5个城乡集贸市场,规范市容秩序,方便群众生活。5、启动八家子地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6、开展10条破损巷道整修工程,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出行环境。7、设立民生热线和市长信箱,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倾听社情民意。8、对出租车营运市场开展专项治理,打击“黑车”运营、拒载以及擅自提价等违法和不规范运营行为。9、加大城乡管理执法工作力度,取消店外经营和马路市场。10、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打击偷盗、抢夺专项行动。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在中国共产党沈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6月27日)。

陈政高。

同志们: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高擎“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旗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埋头苦干,胜利地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我们在沈阳发展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五年。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1363亿元,是2000年的5.2倍,年均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按可比口径是2000年的3.8倍,连续五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全市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1183户增加到303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88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13位上升到去年的第8位。沈阳工业终于挺起了自己的脊梁。四个郊区和四个县(市)经济加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0.3%。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大型超市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金融业、会展业和房地产业不断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2005年全国百强城市中沈阳名列第9位。沈阳人昂首阔步地走在振兴的大道上。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33亿元,实施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城市绿化、水系建设、大气治理、垃圾和污水处理,曾经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沈阳成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图书馆、档案馆、儿童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一大批公用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宫两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期盼的地铁正式开工建设。特别是世园会取得了超出预想的巨大成功,实现了“世界给沈阳一次机会,沈阳还世界一个奇迹”的承诺,标志着沈阳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的大都市迈进。大家都说,沈阳的天蓝了、树绿了、水清了、路宽了。这就是我们的家园。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近千户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结构调整,一大批骨干企业焕发了青春和活力,尤其是老工业基地最具代表性的铁西老工业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索出了一条振兴的新路子。我们努力建设中国北方最佳投资环境城市,行政审批事项由2000年的1229项压缩到165项,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沈阳跻身“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积极整合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了南北“金廊”、东西“银带”和沈西工业走廊、沈北新区、大浑南地区、东部旅游度假区等四大发展空间,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大开发、大开放的全新格局。沈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内外投资者聚焦的城市。在沈阳经商的南方人已经超过40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来自外埠企业。累计批准外资企业1万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有46户在沈投资设立68家企业。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1.2亿美元,按可比口径是2000年的5倍,占全省的60%以上。对外开放不仅为沈阳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过去的五年,是群众得到许多实惠的五年。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50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0%。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7.5平方米提高到23.2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48万人,养老金实现了100%社会化发放,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92.6万人,参保率达到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17.2万人,参保率达到96.9%。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五年累计实现城镇劳动力就业10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6%以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为群众办实事120余件,多年来困扰我们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不断趋于和谐稳定的五年。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人大、政协围绕全市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逐步深化,基层民主建设普遍增强,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立法质量进一步改善,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和司法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信访工作全面加强,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社会稳定的局面持续保持。成功地防控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所有这些,不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更使沈阳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形象。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思想解放活动和“振兴老工业基地能力建设”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政绩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支精通业务、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以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重点,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各项任务得到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五年当中,我们不仅背负着老工业基地沉重的历史负担,而且面临着“慕马”案件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战胜了重重困难,迅速扭转了局面,取得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进展。事实证明,沈阳的各级党组织是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沈阳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今天,我们工作的主要精力已经从重点处理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转到谋求全市城乡统筹的大发展、快发展上来;城市建设已经从抓大规模环境治理转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水平上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力已经从主要靠本地力量、本地资本转到更多地利用外部力量和外部资本上来。沈阳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踏步地奔向未来!

同志们,沈阳的变化有目共睹,沈阳的发展振奋人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大决策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沈阳市第十届委员会,向为沈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五年的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沈阳之所以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紧紧抓住了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个最大的机遇,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南资北上的机遇。二是坚持从沈阳的基本市情出发,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沈阳的发展,部署沈阳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思路和举措。三是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沈阳的经济形势好是因为形成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而这种政治局面的形成,又得益于我们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四是坚持咬定目标不动摇,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精神,这种毅力,是我们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这些经验,既是我们过去五年努力探索、取得成功的深刻体会,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前进、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还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二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没有最后解决,市场化程度与国内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存在不少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新的矛盾还在不断出现;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党员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干部为政不廉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的“三大目标”

在今后的五年中,全市上下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沈阳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整合发展空间,做强主导产业,拓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二是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三是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

这“三大目标”,是沈阳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三大目标”的实现,必将使沈阳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8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4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达到1.2万亿元。工业立市思想得到全面落实,沈阳成为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城市功能提升到新水平。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二号地铁线正式投入运营,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奥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现代、更加美丽。

———生态建设提高到新层次。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循环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城市水面积率达到1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沈阳将成为北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以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将更加宽裕。

实现“三大目标”,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党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全市工作,国内外投资者更加看好沈阳,形成了外资涌入和南资北上的可喜局面;二是沈阳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积蓄的势能不断释放,形成了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三是城市的四大发展空间已经全面拉开,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充裕,形成了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四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政通人和,干部队伍敢打敢拼、想事干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促振兴的浓厚氛围。目前,沈阳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只要我们切实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拼搏五年,“三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实现“三大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必须连续五年实现经济增长“两个不低于”。这就是要在五年内,年年都要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平均发展水平、不低于上年自身的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其次,必须不断完善发展空间。要深度开发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加速推进沈西工业走廊、沈北新区、大浑南地区和东部旅游度假区等四大空间建设,不断完善功能,使之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平台,成为沈阳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第三,必须努力拓展中心城市功能。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健全完善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加速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

第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五,必须全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国际交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的引进工作,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沈阳集聚,切实把沈阳建设成为对外开放高地。

实现“三大目标”,事关沈阳城市性质和功能的提升,事关沈阳在全国大格局中的重新定位,事关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都应该为此而努力奋斗,都应该为此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着力点由结构调整向自主创新的转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沈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带上取得突破。抓紧规划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为科技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向这里集聚。浑南新区要成为带动全市自主创新的火车头。

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突破。采取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抓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壮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形成我市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上取得突破。通过引进、孵化和提高原有企业创新能力三条途径,形成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50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

在打造人才高地上取得突破。围绕自主创新任务,面向国内外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成建制的研发团队,为实现科技跨越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年引进的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要达到2500人次以上。鼓励并支持企业在国外收购科技型企业。

在加强孵化器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综合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标准化厂房,兴办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园,吸引一大批海内外创新人才前来创办科技企业。充分发挥种子基金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扶持机制,提高孵化器的培育能力和企业孵化的成活率。全市孵化器面积要达到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5000户以上。

在构建投融资体系上取得突破。要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人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风险基金的引导作用。五年内全市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均要达到50家以上,累计吸引风险资金、担保资金200亿元以上。鼓励和支持股份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建立非上市科技企业股权托管中心,逐步形成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全市上下都要紧紧围绕这六大重点来展开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各区县(市)党委和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承担起历史责任,进一步增强科技素质,切实提高领导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是沈阳实现振兴的重要力量,是沈阳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没有农村的发展,“三大目标”就难以实现。我们应该看到,沈阳的农村是中心城市的农村,是一个开放城市的农村,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当中的农村,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同时完成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四个郊区要按照城区的模式来发展,四个县(市)要按照郊区的模式来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这当中,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确保三年实现“一村一业”。一是集中全市力量抓一批有影响的重大产业化龙头项目,带动“一村一业”;二是用开放的办法引进项目,形成“一村一业”;三是利用本地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发展“一村一业”。只要把“一村一业”发展起来,沈阳的农村就一定能够发生巨大变化。

积极推进经济区建设。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和要求,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现有行政区划,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市场建设为基础,培育壮大经济区,促进农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一要靠发展经济,二要靠输出劳动力。要确保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普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特别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加快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切实办好6所万人职业学校,为农民子女打开进城上学和就业两条通道。

大力改善村屯环境。从影响村屯环境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好垃圾处理、绿化、村内路网建设等问题。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市、区县(市)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要用好每年另行安排的3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忌形式主义,尤其要尊重农民意愿,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是沈阳实现振兴的重要力量,是沈阳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没有农村的发展,“三大目标”就难以实现。我们应该看到,沈阳的农村是中心城市的农村,是一个开放城市的农村,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当中的农村,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同时完成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四个郊区要按照城区的模式来发展,四个县(市)要按照郊区的模式来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这当中,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确保三年实现“一村一业”。一是集中全市力量抓一批有影响的重大产业化龙头项目,带动“一村一业”;二是用开放的办法引进项目,形成“一村一业”;三是利用本地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发展“一村一业”。只要把“一村一业”发展起来,沈阳的农村就一定能够发生巨大变化。

积极推进经济区建设。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和要求,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现有行政区划,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市场建设为基础,培育壮大经济区,促进农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一要靠发展经济,二要靠输出劳动力。要确保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普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特别是要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加快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切实办好6所万人职业学校,为农民子女打开进城上学和就业两条通道。

大力改善村屯环境。从影响村屯环境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好垃圾处理、绿化、村内路网建设等问题。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市、区县(市)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要用好每年另行安排的3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忌形式主义,尤其要尊重农民意愿,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努力构建和谐沈阳。

建设和谐沈阳是实现“三大目标”的重要保证。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和重大事项决策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加快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深入实施依法治市方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抓好“五五”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促进实现司法公正。要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名警官、名检察官、名法官和名律师。

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要更加关注关心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城乡特困家庭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等有效机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加快诚信沈阳建设步伐。大力加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

认真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切实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避免因决策和工作失误引发新的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下大力量抓好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大厅功能,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妥善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依法规范信访行为,使信访结案率达到90%,息访率达到80%,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推进平安沈阳建设。我们要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责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基层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把破案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加快进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城市行列。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狠抓生产、消防、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把沈阳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文化名城。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突出抓好以大学生和未成年人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团结、实干、求知、创新”的沈阳精神,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坚持每年突出。

一、二个重点,抓好“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双拥”共建工作,夯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到2008年,使沈阳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和群众文化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传媒、发行、演艺和文化旅游等重点文化产业,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全面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认真搞好“双高普九”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属高校和驻沈高校更好地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市。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精心做好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沈阳赛区的筹备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档案等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是沈阳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做好事关百姓生活的各项工作,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沈阳振兴的成果。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城镇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要达到3万元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18000元和9200元以上,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日子更好,生活更幸福。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规模。逐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和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确保给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每年要实现就业再就业20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就业机会。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最低工资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尽快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让城乡贫困家庭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每年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民心工程”。每年要安排10亿元以上资金,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20件。

切实改善居住条件。今年要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继续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推进政府补贴房和廉租房建设。每年给农村贫困户解决1000套住房。五年后,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要达到28平方米。

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八、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顺利实现“三大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大力强化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提高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水平,增强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创新、务实、效能的目标要求,认真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优化知识、专业和能力结构,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推进干部交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干部队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凭德才用干部,以政绩论英雄,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贯彻、来落实。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农村、企业、街道社区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下大力量使基层党组织的细胞完全活跃起来,把基层党员干部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全面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从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抓起,尤其是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组织放心、群众信任的带头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叫响我是共产党员”活动,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党风问题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深刻汲取“慕马”案件的教训,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搞好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廉政制度、强化党内监督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要旗帜鲜明地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决不允许腐败分子危害我们的振兴大业。

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切实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是适应党委班子配备改革的要求,积极完善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常委会、全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拓宽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努力提高各级党委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各项工作的整体合力。三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定期分析和研究经济工作,抓好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四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志们,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实现“三大目标”、创造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同志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新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民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这一目标,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超出规划目标一倍,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进入全百强县和高起点开局、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新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2010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1亿元(人均35857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8亿元,是2005年的8倍,年均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3倍,年均增长4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4.5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95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2%。综合实力在全国2001个县(市)排名由2005年的454位跃升至2009年的168位,近三年保持在全省44个县(市)前十名。全市经济社会进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

——过去的五年,是新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最好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工业立市”思想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胡台新城、新民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包装印刷、医药食品等重点工业产业集群迅速壮大,石油化工、电光源、农产品深加工、机械配套加工等八大产业发展优势更加突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62%,提高2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传统农业大县正在向新兴工业强市转变。

——过去的五年,是新民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来,共投入城建资金9亿元,新民大剧院、湖广公园、新开河带状公园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各级公路789.65公里,城乡道路更加顺畅。公交体系、街路改造、绿化亮化工程顺利完成。城市供水、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改造建设工程竣工使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新民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共为群众办实事60件;累计新增就业6.35万人,是“十五”时期的9.3倍;居民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亿元,人民富裕程度明显增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全覆盖,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市医院健康服务中心、120急救网、18家农村卫生院完成建设改造,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新农合医疗覆盖率达到99.5%,9所农村敬老院新建改建,年均救助低保户1.5万户,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二)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最后一年,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依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几十年不遇的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力“扩总量、调结构、惠民生”,全面超额完成了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来,市政府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发展空间继续拓展,发展格局更加优化。

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成为沈阳经济区沈阜城际连接带重要起点这一重大契机,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科学制定了“两城两镇”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专班子,强力推进“两城两镇”开发建设。

胡台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00万元,核心区内形成较完整的市政道路体系,绿化、亮化、供电、给水、热源厂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备。全年新入驻企业18户,达到12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税收1.2亿元。

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600万元,完成高压线路改造、道路维修等基础设施项目。全年新入驻企业9户,达到7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57亿元,税收7000万元。辽宁省造纸工业园确定在开发区建设。

兴隆堡新市镇路网及市政管网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引进温泉主题地产项目9个,总投资80亿元,销售价格接近沈阳市二环内水平。

大民屯新市镇实施了道路整治工程,建设了1500平米的休闲广场。引进香港李锦记、翠花蔬菜集团等知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完善了蔬菜交易中心,获得“中国蔬菜之乡”称号。

前当堡、罗家房、三道岗子等其他重点区域也实现长足发展。

——对外开放成果丰硕,项目建设取得突破。

全年共引进和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123个,投资总额3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173万美元。其中,新建项目50个,续建项目48个,土地组卷项目25个;3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50个,5000万—1亿元项目26个,亿元以上项目47个。项目数、投资额均为历史最好,工业项目、房地产项目、服务业项目成为投资主体,外资项目首次进入房地产领域。

三九药业、双鹤药业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福来豆制品、世界温泉部落美国郡项目一期工程等已竣工。金新林浆纸项目一期工程完成钢结构厂房建设,预计2011年6月试生产。中豪威尔集团投资80亿元的沈阳东北城项目、修正药业集团投资50亿元的修正保健酒及修正一品汤城等项目已开工。总投资15亿美元的玖龙纸业、总投资60亿元的远东地产、总投资20亿元的亦安庄臣房地产等重大项目已签约。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发展迅猛。

农业在大灾之年实现高效益。在倒春寒、主汛期强降雨等灾害天气条件下,全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5.65亿斤。全年新开发设施农业4万亩,总量达到40万亩,居沈阳第一、全省前列,蔬菜总产量达到24.7亿公斤,总产值实现34.1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277元。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5.74亿元,同比增长14.76%。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0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9500户,规模饲养比重达到70%,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全年植树12.5万亩。新组建大红旗等6家农业技术推广站。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0个,达到474个,合作社成员达到2.2万人,服务带动农民8.9万户。农田基本建设完成清淤土方480万立方米,代表沈阳市接受省农建办优胜“大禹杯”竞赛验收。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惠及25个乡镇,256个村,36.1万人。我市获得“全国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市)”、“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市)”和“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县(市)”称号。

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0户。规上企业总产值实现544亿元,增长53.7%。增加值实现144亿元,增长48%。完成销售收入536亿元,产品产销率达到99.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亿元,增长62.7%。包装印刷、医药食品等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扩大,工业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动力更加强劲。

服务业进入最佳发展期。新民农机公司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汽车下乡”、“家电下乡”销售额、补贴额均居全省第一位;胡台汽贸集聚区、新民农机集聚区被列为辽宁省100个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国家俱城新民店、兴隆堡商贸中心建成营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农家店100户,农资店50户;我市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县”。

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营业收入实现1250万元。我市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名城”称号。新民文化博览园被确认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京剧院艺术创作基地”、“辽宁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届元宵灯会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拉动地区消费近3000万元。

新民富民村镇银行正式投入运营;小额贷款公司贷款9218.2万元,有效解决了工业企业、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8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72万平方米。温泉、沈阳近郊等主题地产发展迅猛,远东地产、格林豪森等知名房地产企业抢驻新民,房地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亿元、156亿元、44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0.3:62.2:1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建设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全年共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余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大战役”取得明显成效。改扩建辽河大街、站前西路等6条街路,修缮市府路、站前大街等15条街路;完成新开河两岸绿化、城市出口绿化和街路绿化等9项工程,栽植乔、灌木21.23万株,宿根、花卉8.79万株,种植草坪1.8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各级公路101.4公里,实施了彰梁线、四法线等公路改建工程和农村公路维修工程,实施了102线、304线及乡村道路水毁修复工程;国省干线公路全面绿化美化,绿化总里程达235公里,新植绿化乔木9万株、灌木60万株、花卉15万株;完成了新铁高速公路拆动迁工作。地铁一号线新民延伸段工程正式立项。集中开展了查处黑驾校及非法营运出租车专项整治活动,全市交通运输环境明显改观。城区46条街路全天候清扫保洁,日清运垃圾450吨。

引进辽宁省国投集团投资1.5亿元新建供热站,解决了近年来城区供热能力不足问题。筹资2000万元,新铺设供热管网20公里,新安装4台20吨锅炉,城区供暖质量明显提高。

“辽河”、“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展开。208公里长的辽河干流管理路、32.5公里长的蒲河流域道路全线贯通;蒲河岛滩地公园一期工程完工;“两河”流域绿化植树42万株;张家屯乡后大河泡村、大民屯镇方巾牛村整体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两河”治理的“新民模式”得到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国家级生态县(市)创建工作初步通过省级验收。大民屯等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胡台新城、兴隆堡和大民屯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扎实开展。

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投资8500万元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作;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班班通”工程全面实施;中、高考质量稳步提升。

市人民医院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新建了大柳屯中医院,完成了公主屯等3家农村中心卫生院改造;全市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新医改继续推进;为城乡7万余名65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受益人群达到50万人。对农村孕产妇实施住院分娩补助,近1300人受益。

科技服务乡村覆盖面达到80%。全年开发和引进科技创新项目40个,引进新品种110个,推广新技术70余项,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1个。开展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科技扶贫等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352期,受益人数达到3.5万人次。

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阶段”普查工作,新发现遗址、城址23处。清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及印刷、复制企业400余家,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顺利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基础性工作。

圆满完成了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名制就业6175人,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100%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5600人。

投资3036万元,新建梁山等3所中心敬老院。投资293万元,改建前当堡等3所敬老院。完成344户因灾倒房户的建房工作。城乡低保及低保边缘户救助标准提高并做到应保尽保,本级筹集500万元为城乡弱势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对残疾人实施专项救助。

居民医疗保险实现门诊统筹,城镇职工医保实行统帐结合缴费,建立了个人账户,解决了310名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人民群众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能继续提升。

切实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定期向人大代表报告工作,向政协委员通报情况。2010年市政府承办市人大议案4件,全部办结;30件建议办结25件,办结率83.3%。承办市政协5件重点督办提案全部办结,48件一般性提案办结41件,办结率85.4%。两案办复率100%,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率100%。市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9件办结,“东八家子棚户区改造”实事正在进行拆迁。

打击刑事治安违法犯罪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打掉恶势力团伙5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45件,查处治安案件13144起,行政拘留2063人。成功破获“12•29”大案,受到沈阳市嘉奖。新建1300个视频监控点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顺利验收达标。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加强安全监管,对危化、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食品、药品安全进行检查;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安全得到保证;交通安全形势较往年有所好转,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一批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77件次2361人次;出色完成国家、省、市重大活动期间维护稳定工作;全力化解信访疑难案件;开展了动拆迁信访事项专项治理工作;中央、省、沈阳交办案件全部结案。

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了“无障碍经济运行市”创建活动,全年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3713件,办结率100%,投诉率为零;进一步清理、规范和消减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继续深入实施了“移动工商”、“企业110”等便民服务举措,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全年新增各类企业199户、个体工商户1211户。

一年来,各乡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在发展经济、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司法、监察、审计、档案、地震、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了新成就。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供电局等驻新单位为新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为新民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向参与新民发展建设的驻新单位、驻新部队、武警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低,经济结构有待调整;二是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资金仍然匮乏;三是项目总量和质量均有待提升,具有区域牵动作用的大项目仍然不足;四是政府职能转变、部分干部作风仍然有待改进。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新民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所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民地处沈阜城际接连带重要节点,通过资源共享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发展的要素“瓶颈”,国际国内持续向好的大环境为我市承接新一轮产业和资本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市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优势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拉动效应日益凸显,所有这些,都为新民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社会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要素配置不尽合理,新民市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我们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优发展空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城镇发展步伐,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全面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把新民建设成为民富市强、文明开放、绿色生态、城乡和谐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倾力打造“沈西药谷、东北纸都、北方寿光、温泉之乡和生态宜居之城,将新民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

主要任务是:

——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2.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达到2010年的4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达到2010年的3倍。县域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十,进入全国百强。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按照重点空间和特色空间布局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城乡一体的公交体系、市场体系、生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聚集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城镇化率达到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1%;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320天以上。

——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到“十二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以下;城镇人口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2011年是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决战之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全市要坚持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为主攻方向,调优发展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2011年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县域综合实力努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继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速重点区域建设进程。

在“十二五”规划中,全市产业空间布局为“两区多组团”,两区以辽河为界分为东部重点优化开发区域和西部适度开发区域。2011年,我市将集中力量发展东部重点优化开发区域,围绕“大十字坐标系”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解决融资问题等。“大十字”的“纵轴”指102国道、304国道和即将建设的地铁1号线新民延伸段沿线,着力发展主导工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横轴”指蒲河流域新民段沿岸,着力培育西蒲河温泉生态养生谷。

一是下大力气破解项目用地“瓶颈”问题。一方面,强力推进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置换建设用地2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努力挖潜、盘活现有闲置及存量建设用地,为项目落地提供用地保障。

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难题。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筹集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按照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通过bt、bot方式,迅速完善区域功能,为承载项目提供优良空间。胡台新城、兴隆堡、大民屯污水处理厂年内竣工;胡台新城起步区、经济开发区建成区达到“八通一平”标准;启动大民屯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三是依法有序做好拆动迁工作,为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龙头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继续扩大设施农业规模的基础上,把农业增效的重点放在发展产业龙头上,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两个环节下功夫,切实加快“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步伐。以大民屯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全年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不低于5个;全市自产20%以上农副产品实现精深加工,50%以上农副产品实现粗加工。

一是巩固发展设施农业。以柳绕地区为重点,继续扩大设施果蔬种植面积,全年新开发设施果蔬4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水产小区12个。

二是做强无公害农业品牌。全域种养业实现无公害生产,加速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包装、宣传农业品牌,发展品牌农业。

三是大力发展林产业。全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14.5万亩,其中蒲河湿地森林带1万亩,辽河水系滩地绿洲2.4万亩,沈西北边界阻沙带2.1万亩,果树经济林基地1.5万亩,速生林7万亩,农田防护林5000亩。

四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林、畜牧、防疫、经管、农机、科技等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开展形式多样、覆盖各领域的培训及技术服务活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确保种养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合理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和扶持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承包耕地;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涉农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对种养大户给予扶持,促进规模经营;发展和壮大农村营销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是加强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扶持壮大成达肉鸡、恒丰源牧业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拉动种养业发展;巩固完善大民屯蔬菜物流中心、公主屯鲜蛋批发市场、前当堡鲜鱼批发市场等一批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农产品流通;培育和引进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三)大力推进规模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

坚持工业立市思想,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幅保持54%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2个,投资总额185亿元以上。

一是重点推进百亿元集群、百亿元企业建设。对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包装印刷产业集群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年内产值均超过100亿元;扶持壮大电光源、地板产业集群,实现集群梯次发展。重点扶持金新林浆纸、玖龙浆纸等新建项目和成长性较好的东和化工、龙士达集团、福源食品等较大型企业发展,力争两年内实现年产值百亿元企业“零”的突破。

二是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医药产业向生物医药产业转变;引导包装印刷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引导电光源产业向led灯饰新光源产业转变。在壮大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优化转型、提档升级,向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优化对现有企业的服务。把现有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和支撑,以保障运行、快速成长为目标,继续实施市领导包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110”、“移动工商”等载体的职能作用,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善并落实省、沈阳市、新民市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

现代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既是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长远之需,又是建设全国百强县、壮大县域公共财力的当务之急。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胡台新城依托沈阳西部节点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沈阳东北城、修正物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民屯镇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继续建设完善蔬菜物流中心,打造“北方寿光”;新民新城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引进新兴业态,建设特色商业街区。蒲河沿岸重点发展以温泉生态养生、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兴隆堡镇大力发展温泉洗浴、养生、休闲产业;前当堡镇立足“水”文化,发展观光度假产业,打造“双湖水城”。

二是大力开发房地产。全年新开发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蒲河沿岸叫响“温泉养生”主题,发展高端温泉地产;地铁一号线沿线乡镇突出“沈阳近郊”主题,开发高档住宅;102国道沿线围绕“物流集散”主题,全线开发商业地产,打造辐射辽宁中西北区域物流集散中心。新民城区及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大力开发改善性住房,打造宜居家园。

(五)继续完善城乡整体功能,加速生态化进程。

全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低于5亿元,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城乡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强力推进城区排水及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巩固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工程,依法治理污染物排放。不断巩固和提高国家生态县(市)创建工作成果,建立完备的城乡管理法规体系,坚持建管结合,使城乡管理达到高水准。

一是抓好地铁工程建设。组建工作班子,全力协调配合做好地铁一号线沈新延伸段开工建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完成地铁选址及站点设置具体规划,做好全线拆动迁准备工作。

二是抓好水系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以辽河、蒲河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水系建设工程,建设亲水休闲区和公园,打造生态养生谷;全面推进大民屯镇方巾牛村、张家屯乡后大河泡村整体改造工程,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继续推进新开河沿河景观路建设,构建城市内河生态水系。

三是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中兴西路、新区东路等街路实施改造;逐步完善新城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启动教育、卫生、养老等功能区建设。

四是抓好城乡环境治理工程。城区街路扫保、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形成长效机制,农村“三堆”清理、绿色村庄建设实现常态化。

五是抓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减排和工程减排并举,使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控制农业污染。地面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六)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速项目建设进程。

全年力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项目130个,投资额不低于460亿元。

一是在招商原则上,突出选择性招商。变招商为选商,围绕“两城两镇”及双湖水城等重点区域,围绕包印、医药食品、电光源、地板、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围绕造纸、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围绕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围绕重大外资项目进行有选择地招商引资,促进我市主导产业明显壮大、产业链条明显拉长、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在招商范围上,突出重点区域。内资招商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沈阳;外资招商重点放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与外省市驻辽、驻沈商会的联系,开展中介招商;通过举办专题招商会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地客商抢滩新民;加大沈阳市内搬迁企业引进力度,抓住沈阳扩城及产业结构调整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沈阳市扶持县域进百强系列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沈阳市三环以内搬迁企业引进工作,迅速壮大我市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提高我市开放水平。

三是在项目审批建设上,突出优化服务。继续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减少行政性收费项目,逐步向零收费过渡;继续坚持市领导包项目及进企业解难题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严厉打击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和生产经营等行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产。

(七)继续实施综合治税,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全年一般预算收入不低于15.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不低于10.1亿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不低于65%。

一是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税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以及公安局、审计局、监察局等职能部门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主体和协同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协同配合、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从源头上堵塞偷、逃、骗、漏、转税漏洞,确保属地、及时、足额纳税,不断优化税收结构,提高收入质量,增强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化各职能部门、各乡镇街协税护税的责任意识,继续实施协税护税“一把手”工程,纳入工作业绩评价和目标考评体系。

二是进一步拓展财政增收渠道。在科学、有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土地和国有资产经营工作,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三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本着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整合财力资源,加大民生方面资金投入,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科学安排并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降低行政成本。

(八)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速和谐新民建设。

积极筹建新民市全民健身中心、新民市档案馆;力争完成剩余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37个“农家书屋”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积极推进教育强县(市)创建进程,重点完成第三阶段——“创强”达标工作。重视学前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综合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按上级要求完成医改工作任务;扩大中医院建设规模。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做好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完成3所中心敬老院续建工程。推进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工作,积极筹建“阳光工场”和“阳光之家”。

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水平。

抓好社会公共安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有效防止各类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对食品和药品生产销售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卫生和生命安全。

切实加强信访稳定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网格化”巡逻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建设平安新民。

(九)狠抓政风行风,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机关公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切实办好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办好市长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解决民生问题、热点问题;切实做好应急工作,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是打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民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办好政府网站;强化执法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三是打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措施,营造政府、企业和市民诚信的良好环境,努力构建诚信新民。

2011年,市政府将继续大力为城乡群众办好10件实事:1、补贴九年一贯制学校取暖费、更新专用校车、加强校园治安,进一步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2、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及幼儿园,解决农民娱乐健身场所少及农村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3、建设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广播系统,完善农业防灾减灾机制。4、免费为60-65周岁农民体检,关注老年人健康。5、夯实“一会两站”,进一步强化保护消费者权益体系建设,维护消费者权益。6、为弱势群体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7、加快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进程,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8、建设森林体育公园,增加市民娱乐健身场所。9、改造中兴西路,建设新区南路,完善城市路网格局。10、加强城乡社会治安及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增强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感。

各位代表,新民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重要历史时期。市政府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把握机遇,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建设全国百强县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开放格局不断拓展。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全面促进消费增长。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着力稳定外经外贸。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深化开发区改革。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优化开放平台通道。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补齐城市运行短板。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强化廉洁政府建设。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促进城市低碳循环发展。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突出抓好保就业。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加快建设健康沈阳。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切实加强政治建设。sbc县情资料网---有深度、有态度、接地气的县域县情站点。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下,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建设“五个新于洪”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聚精会神谋发展,脚踏实地搞建设,全心全意惠民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预计到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80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1.5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50亿元,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5亿元,增长18.7%;实际到位内资实现136亿元,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2亿美元;出口总额实现3.9亿美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亿元,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5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00元,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了地区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一)项目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坚持以增量促发展,以项目调结构,集中精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实行副区级领导全程包保、属地专人服务,变多头管理为集中管理,变审批服务为审批任务,项目服务机制不断优化。全年开复工重点项目106个,施工面积1100万平方米。五彩阳光城、华锐置业商业中心、机床博览中心一期等36个重点项目主体竣工,美的商住综合体、博通创业园等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全区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质量好、速度快的良好态势。招商引资突破进展。按照板块化、专业化理念,组建12个专业招商局,建立绩效考评竞争新机制,招商队伍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全年共开展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26次,引进重点项目52个,投资总额近1000亿元。成功举办蒲河生态经济带永安新城发展建设说明会,签约重大项目20个。投资150亿元的隆基泰和东北亚箱包城、投资80亿元的中国创意总部、投资50亿元的联东u谷•于洪科技城、投资50亿元的五矿弘园综合体等一批商贸物流、创意产业、工业地产和商住综合体等项目纷纷签约落户,于洪区已经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项目集聚的洼地。

(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全区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美国派克汉尼汾、强风铝业、娃哈哈启力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产业园区投产企业总量达到357家,产值占全区总量比重达到62%。机床城企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自主开发新产品45个,其中14个产品投入市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划的智慧感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研发创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已经启动,君盾物联、启奥生物、和泰生物、中国创意总部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国际物流港建设全面推进,深国际综合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等行业龙头项目启动实施,沈阳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审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辐射沈阳经济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形成。现代商贸繁荣发展,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朝鲜风情街、阳光100商业综合体等项目顺利开工,润恒城一期、东北食品城一期、沙岭荣信财富广场等项目即将开业,东北农资交易市场正式运营,新玛特商场年营业额达到3.4亿元,区域性商业中心逐渐形成。成功举办第三届于洪区房交会,房地产市场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和销售套数在全市名列前茅。现代农业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快速发展,工厂化农业已达20万平方米,新建、续建鹏旭蓝莓生态园等农业科技园区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0家,小韩蔬菜、德丰食用菌等成为于洪现代农业主打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发展。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

坚持全域规划、统筹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发展的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区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立足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局,紧紧围绕全域城市化目标,高标准、高质量修编城市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永安新城核心区、如意湖等重点区域城市及景观设计,永安新城、平罗湾新城等新城、新市镇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提升;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完成;供水、供电、公交等全域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得到完善。全区资源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发展定位更加明晰,空间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按照“板块连通、园区成网”的理念,启动永安新城“三横三纵”主干路网建设,新改扩建太湖街、如意路、黑山路等市政道路39条,完成东平湖街、阳山路等158条道路整修,交通出行更加便捷通畅。京沈高铁沈阳西站成功落户于洪,将成为沈阳西部的交通枢纽,成为支撑沈阳西部城市中心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地铁9号、10号线启动建设,开通、延长公交线路5条,立体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新立、五金、家具三座变电站及机床城、平罗、蒲河温泉小镇三座配水厂主体竣工,铺设各类配套管网55公里,配套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构建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精细化、信息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城管与城管微信平台联动,实现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东平湖街等“边缘地区”环境明显改善。围绕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以旧城区、旧村屯为重点,加大征收、拆违力度,完成地块征收整理114个、913万平方米,依法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1万平方米。着力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解决残土随意倾倒等城管顽疾,进一步树立了于洪区崭新城市形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小浑河综合整治、丁香水巷景观改造等生态水系治理工程,马三家、造化污水处理厂竣工试运行,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水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完成蒲河秋季绿化工程,建成南阳湖大桥、和泰公园等16处精品绿地公园,新增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于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获环保部正式批准。

(四)综合改革工作实现创新突破。

坚持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释放。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确立了统筹城乡“产城互动”发展模式,主城区与商贸服务业、中郊地区与工业和市场物流业、远郊地区与现代农业融合互动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制定出台了城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意见和社会管理、农村改革、促进就业等专项方案,“1+9+x”政策文件体系全面确立。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成立土地整理中心,统筹征用征收,做到计划科学、安置有序,实现了土地整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成功出让土地420万平方米,提供了充足发展空间。整合区财政局和投融资中心,建立冠隆、洪顺、土储三大融资和管理平台,融资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发展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农村改革深入开展,启动15个村撤村建社区工作,获批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为农事企业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近千万元。于洪区综改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并作为全国四个典型之一上报国务院,改革做法在国家级重要刊物刊载。

(五)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以被征地农民为重点,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基地30家、培训基地10家,城乡实名制就业实现1.5万人。住房保障工作有序推进,为645户低收入家庭发放政策性补贴1205万元,完成“暖房工程”76.3万平方米。“于洪新居”回迁住宅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在建工程近100万平方米,湖畔新城等5个项目竣工,动迁居民陆续迁入新居。养老保障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居民养老保险4562人,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51105人。在全市率先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试点已覆盖国奥等27个社区,五彩阳光城养老社区开工建设。社区管理和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建成阳光100、沈新路等高标准社区5个,改造老旧社区公共用房6个。帮困助残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救助一体化,向城乡困难人群发放低保和救助金2621万元,区慈善会帮扶困难群众1.3万人次,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主体完工。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沈阳实验中海城小学、于洪新城第二小学投入使用,省实验学校于洪分校开工建设,“于洪人在家门口上名校”的梦想初步实现;加大财政投入,新建9所幼儿园,启动实施8所中小学塑胶操场铺设和6所学校食堂建设工程,教育硬件条件明显改善;56中学通过省示范高中复检,170中学通过市标准化高中验收,于洪区成功通过市教育强区第一阶段验收。在全市率先实施新农合商业大病保险,报销封顶线提高至18万元;盛京医院分院入驻于洪,建成于洪、北陵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公办卫生医疗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全覆盖,创新推行社区医生家庭化,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成功承办“十二运”女排及男篮比赛、中国乒乓球协会联赛于洪站比赛和第五届丁香湖全国帆板挑战赛,提高了于洪在全国的知名度。完成青铜短剑墓遗址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和首批18个城市社区书屋建设,实施5个街道文化中心和40个社区文化室改造,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严厉打击刑事和侵财犯罪,治安巡防体系建设不断加快。积极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加大信访调处力度,信访案件总量明显下降。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大食药品、建筑施工和特种设备等领域监管工作力度,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此外,计生、统计、档案、兵役、双拥、民族、宗教、红十字会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六)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提升。

坚持依法行政,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效能进一步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向人大汇报、向政协通报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复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8件,区政协委员提案122件,办复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顺利完成67个行政村换届选举。光辉街道开隆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称号。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进一步完善《于洪区人民政府规则》,建立健全招投标管理、财政资金拨付、项目入区审核、征收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12项。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征用征收、政府投资项目等重点领域惩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监督作用,形成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区上下齐心合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创新突破年”各项工作任务,荣获了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等荣誉称号,全运会赛事组织工作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永安经济开发区成功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得益于区人大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区部队、武警官兵、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

一是必须坚定发展信心。解除难题就是工作进步。这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逆境中抢占先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寻求突破,提带产业扩张,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环境建设和民生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虽然,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了诸多问题与困难,但我们绝不能止步不前、畏首畏尾。坚信只有用加快发展来破解在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开拓进取。工作唯有创新才能有效持续。这一年,我们立足于洪发展实际,确立了“中心驱动、多点跟进、协调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将永安新城确定为未来发展核心,拓展发展新空间,把握发展主动权。同时,我们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推行“督考合一”的工作评价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不出事更要干成事。坚信只有规范监管,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放开手脚,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必须坚守民生根本。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利益格局调整。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向就业、养老、医疗和回迁等方面作大量倾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最大可能做一件是一件,解一个是一个,扎实做好每一项民生工作,在生活质量提升改善中,还付群众需求。坚信只有把群众的件件实事办实,才能层层务实发展基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于洪区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还未完全突破。二是发展基础仍显薄弱,产业集聚规模还不够大,缺乏龙头骨干项目,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与城市发展需求相比尚显滞后,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个别干部在宏观环境压力下发展信心不足,作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虽然我们面临着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地区间竞争日益激烈等多种困难,但中央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于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戮力争先,推动于洪区实现跨越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上级会议和文件要求,按照区委十届七次全会“抓改革、稳增长、优环境、惠民生”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域城市化和“五个新于洪”建设目标,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增动力、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增实力、优化区域环境建设增魅力、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增合力,全面开创于洪发展的新局面!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5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388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5.7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81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8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2505元,增长1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9758元,增长11%。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永安新城建设。

永安新城是沈阳蒲河生态经济带核心新城,是于洪区未来的标志和象征,更是承载于洪人梦想的希望之城。按照建设生态智慧新城、沈阳西部中心、东北商贸物流中枢和国家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的总体定位,永安新城的发展格局已经全面拉开。

明年要继续按照“中心驱动”理念,切实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快推进永安新城核心区、商贸物流发展轴和装备产业发展轴建设。五平方公里永安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创意研发、商贸商住等产业,打造发展高地,形成服务东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二十平方公里商贸物流发展轴依托304国道,在四环内以润恒城、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隆基泰和东北亚箱包城等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商贸市场业,建成“十里金街”;四环外以沈阳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普洛斯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等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东北最大的物流港。二十平方公里装备产业发展轴依托102国道,围绕机床城、基础件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步发展以工业地产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2014年,要不断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增强产业对新城建设的支撑能力;全面启动永安新城土地征用和房屋征收工作,完成核心区内新光村、大兴村等村屯改造,全面拉开发展空间;以主干路网、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城市发展框架。

(二)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加快扩大项目储备。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经费挂钩、优胜劣汰”的招商工作机制,建立条块结合、板块为主的新模式和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的新格局,不断激发活力、释放潜能,努力调动全区上下招商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全员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紧围绕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龙头,采取点对点、叩门式、集群引进等有效方式,对接一批规模大、有影响、牵动强的龙头项目落户,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确保在智能装备制造、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生产、大型工业地产、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招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二次招商入园企业不少于200户。加强项目建设服务保障。进一步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和板块负责制,确保问题不落地、解决最及时。以市级管理权限下放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变审批任务为审批计划,推动发展“软环境”成为“硬实力”。着力突破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加快推进征收收尾、管线排迁,超前配套水、电、路等市政设施,保证项目快速落地、顺利建设、按期投产。重点确保普洛斯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物流园、深国际物流园等商贸物流项目,和泰生物产业园、君盾物联网产业园、启奥生物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中集车辆园、联东u谷•于洪科技城等汽车零部件和工业地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全年开复工项目不少于100个,开工面积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竣工项目不少于40个。

(三)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推进工业发展。坚持“优化存量抓提升、扩大增量抓发展”,启动实施“工业振兴三年计划”。制定出台鼓励政策,扎实开展银企对接,搭建产品供需平台,全力推动企业增效。引导和鼓励成长型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聚发展,打造高效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产品向高科技转化、向高附加值转型,新增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重点培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于洪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力推动增长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国际物流港和“十里金街”要出形象,重点加快沈阳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确保润恒城、东北食品城正式运营,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朝鲜风情街完成一期主体工程,为永安新城打造国家级商贸功能区奠定基础。生产性服务业要见成效,围绕主导产业园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创意研发、电子商务、金融咨询、展览销售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重点推进国际服务外包园、安吉汽车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完成1-2个专业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传统工商业信息化步伐。生活性服务业要惠民生,确保华锐置业商业中心、华润商业综合体等商贸项目正式营业,提升区域性商业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新建3-5个标准化菜市场,加快构建“十分钟”购物圈,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努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工厂化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加快国际农业博览园、千果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加快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项目建设和民生需求实施城乡路网工程,全面拉开发展空间。永安新城完成陆港大道、永安大道、物流港一号路和中央大街等“五横四纵”主干路网工程,平罗湾新城完成正良四路、蒲河大道和文大路建设,于洪新城完成云龙湖街、细河路和大坝路建设,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光辉大街、兰花街和农博路建设,与区域整体路网融为一体。

强化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完成机床城、平罗、蒲河温泉小镇配水厂等供水工程,提供饮水保障;家具、五金、新立变电站正式联网,保证项目用电;造化、马三家两处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切实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管网覆盖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要求,加快实施生态景观改造,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启动细河改造工程,强化蒲河生态廊道管护,实施下游段河道修整、景观建设、生态护岸等工程,巩固提升建设成果。高质量完成26公里小浑河景观改造工程,河道平均宽度扩展到30米,建设占地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000亩的永安公园,形成“一环、三湖、六节点、九贯通”的生态水系系统。高水平完成丁香水巷工程,新增绿化景观25万平方米,打造平均宽度25米的城市生态景观水系休闲廊道,成为于洪城市景观建设的新样板。高标准实施香炉山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和精品绿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努力改善市容市貌。重点推进炉料市场、姚家村等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完成京沈高铁及沈阳西站征收工作任务。建立健全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无线城市工程,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巡查,实现城市管理全天候、无死角、全覆盖。积极推进小街小巷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同步提升。严格城市管理执法,严厉打击乱排乱卸、违章搭建等行为,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生活舒适的城乡环境。

(五)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经济区管理体制,理顺经济区与街道的关系,科学设定内设机构,明确职能定位,明晰职责分工,形成责权一体、相互联动、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

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实施“竞聘上岗、档案封存、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人事管理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资历导向为能力导向,因事设岗、因岗择人、以岗定职、岗变职变,打破干部职位终身制,实现动态管理常态化,让干事创业热情全面迸发。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属重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构建以创收增效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分配机制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国有资产整合步伐,做大做强国有融资平台,拓展银行信贷、股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努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高质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于洪新居”竣工面积不少于6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不少于8000户。制定出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办法,打造精品小区5个,提升改造重点小区10个,实施“暖房工程”60万平方米。强化对房地产企业服务,开展第四届于洪区房交会等主题活动,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全面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强化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进一步提升10个就业培训基地档次,免费培训被征地农民2500名;建立用工岗位储备数据库,就业安置基地发展到50个,开发就业岗位5000个,安置就业人员1.2万人。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与土地征用同步实施,做到应保尽保。

着力提高卫生保障能力。积极推动盛京医院五彩分院开工建设,完成区医院急救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5家,在全区推广社区家庭医生服务体制。加快建设“三级联动、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报销封顶线与城镇居民医保持平,参合特困群众在区属公立医院实行免费住院,全面推行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开工建设沙岭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造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所学校,创建市、区特色学校20所;深入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培养省、市优秀校长、骨干教师40名,省实验学校于洪分校投入使用,全面通过市教育强区验收。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文化先进区建设成果。积极筹建于洪区文体活动中心和蒲河博物馆。以建区50周年为契机,筹办于洪区第五届文化节,重点开展于洪都市文化游、于洪人看于洪、于洪发展成果摄影大赛等活动,实施第二批城市社区书屋建设,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不断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平稳推进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以阳光100、沈新路社区为样板创建标准化示范社区10个,加快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推进社区管理网络化全覆盖。探索推进养老中心“公办民管”社会化运营模式。开通于洪新城至龙之梦等3条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同时,切实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和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工作。认真加强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药品安全工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反恐工作力度,实现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各位代表,完成全年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区上下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加强廉洁自律,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各方面意见,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要秉承“用心尽贵、创新进取”工作理念,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切实树立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良好风气,把心思花在工作上、精力用在发展上、劲头放在创新上,切实提高办事效率,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面对责任不推诿,面对困难不退缩,对群众有感情,谋发展有激情,用扎实的工作业绩造福于洪人民。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谋求新的发展,这是全区人民的共同企盼,更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全力攻坚,咬住目标,激情跨越,为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6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78.6亿元,增长1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1亿美元,增长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0.2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17.5亿元,增长19.1%。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位居前列。

(一)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30条,筹集30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减轻企业负担16.4亿元,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开展“进企业解难题、实施保增长工程”,有效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出台促进开发区和城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压缩行政开支,全力保证重点支出,发挥了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努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全年开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849个。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22个,总投资97.5亿元,争取地方债券15亿元,发行信托计划15亿元、企业债券12亿元,与中国建设银行等5家银行签订2700亿元贷款战略合作协议,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加1204亿元。推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88.7亿元,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532.9万平方米,增长4.6%,充分发挥了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双重作用。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8%。《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北方重工新基地、沈化集团50万吨cpp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现代建筑产业园全面启动,航高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汽车产业扭转下滑局面,实现大幅回升。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948亿元,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2.4%。全国第一个金融外包服务中心在沈揭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商贸开发区正在成为全市第五大发展空间。泗水科技城、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浑南动漫产业基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商务会展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农业生产战胜严重旱灾、再获丰收,于洪五金等8个县域产业集群达到百亿规模,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7%,占全市比重达到39.8%。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840亿元,增长22%。中科仪罗茨干泵等20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功并购9家海外科技型企业,引进海外研发团队50个。辉山农业科技园跻身国家级行列,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二)以创建“样板城”为契机,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

坚持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建投资完成360亿元,增长26.8%。

启动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制定了五年建设总体目标,规划了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环保产业园,中钢北方金属资源加工等一批静脉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我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国唯一的生态城示范项目。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哈大客运专线、沈铁城际铁路等重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沈抚城际铁路、沈康高速二期实现通车,地铁1号线全线轨通,1号线东延线、2号线北延线开工建设。94座危旧桥梁完成改造,沈北、五爱客运枢纽全面竣工。沈阳展览中心开工建设,奥体中心网球馆、游泳馆投入使用。启动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康平电厂并网发电。

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成22座辽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和一批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高标准实施浑河生态提升工程。植树1205万株,造林49万亩,完成500个中心村绿化建设。东陵区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沈北新区、棋盘山开发区通过国家技术核查,和平区成为全省首个生态城区,30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金山热电、沈西热电“上大压小”项目开工建设,新北热电等6家企业脱硫工程全面展开,沈海热电脱硫改造全面完成。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3.2%和4.5%,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为目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扩大开放谋求发展机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成商业城集团整体改制。新松机器人等5家企业成功上市。组建和完善基础产业集团等5家投融资平台,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获得金融企业省级国有产权交易机构资格,首家村镇银行和15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开业,法库成为“全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县”。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20条,沈北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5.1%。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面推进。积极稳妥实施水价和环保收费改革,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引资结构,全年引进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64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6家,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09个,调入资金617.2亿元。成功引进日本精工、安川电机、油研工业等一批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企业,世界最大的现代建筑及开发企业日本鹿岛建设进入我市。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全市实现外贸出口35亿美元,新签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合同额10.2亿美元,沈阳动力集团参与兴建美国第二大风能项目,并在美国投资建厂。成功举办制博会、“德中同行”等10余项大型活动,沈阳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挂牌运行,沈抚连接带浑河南岸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发挥沈阳经济区首位城市作用,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财政减收增支的突出矛盾,完成民生工程投入226.6亿元,增长13.2%。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出台促进就业创业70条,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全市实名制就业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0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困难家庭大学生全部安置工作。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加强农民工工资清欠和困难职工帮扶,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工作,实施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以上。11类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待遇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建设5个中心城区示范性区域养老中心,新建和改扩建12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养老院。为2.2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发放货币补贴,为农村贫困户建房2250套。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60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129元,增长14%。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津贴补贴政策。发放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性补贴。改造256个老旧小区、149条街巷路,新开和调整60条城市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班线,新建511公里农村公路,建成39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完成104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和质量再提升工程,完成20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6所万人规模职业技术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市四院、七院、奉天医院交付使用,市骨科医院和妇婴医院完成主体工程,儿童医院完成改扩建一期工程,新建和改扩建35所乡镇卫生院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8部文艺作品获得13个国家级奖项,我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沈阳体育健儿在全运会上取得12.5枚金牌的骄人战绩。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模式,加大调处力度,解决了4万多户居民无法办理房证、“荷兰村”历史遗留问题等一大批信访积案,全市信访稳定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得到国家充分肯定,“沈阳经验”在全国推广。沈河区、大东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单位。96123“一号通”市民服务热线开通,铁西区数字化城管系统通过国家验收。加强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打击力度,国庆安保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万无一失”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

全面推进法制政府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监察、审计、参事、民族、宗教、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气象、防震减灾、人防、档案、修志、文史、红十字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市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成绩的取得极为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舟共济、拼搏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参与沈阳发展建设的中央和省在沈单位、驻沈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质量还不够高,部分城区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具有牵动力、影响力的重大项目还不够多,经济发展后劲还不太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土地综合收益较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完成“五大任务”、加快实现“三大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满怀发展激情,抢抓发展机遇,精心谋划,扎实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做优重点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以增量调结构,在调整中扩增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力推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重点推进900个在建项目和1000个新开工项目,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直属大型企业落户沈阳,确保600个项目签约落地。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投向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加大土地一级整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努力提高土地综合收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鼓励社会及外商投资,加强资金筹集与项目投资的有效衔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教育、文化、旅游、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努力扩大工业发展规模、提升工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比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紧紧抓住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机床、输变电、现代建筑、通用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等5大千亿元产业,做大做强机床、沈鼓、远大、北方重工、三一重装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品,积极发展工程成套和装备成套,加快装备制造业公共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投资5.6亿欧元的华晨宝马扩能、投资15亿美元的米其林搬迁扩产等重大项目。加快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建筑产业之都。加快航高基地建设,加强与中航集团、南航集团和庞巴迪公司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汽车产业聚集区建设,扩充产业链,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切实发挥城区发展服务业实施主体作用,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5%。加快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沈阳钢材期货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强国药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加快大中街、太原街、南塔、长江街等商贸集聚区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总经销商、总代理商。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棋盘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先导作用,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国际国内品牌展会。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鼓励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大金廊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做好重点地块招商和在建项目、闲置楼宇的二次招商。

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推进法库辉山乳业、新民林浆纸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于洪装备制造业配套工业园、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园等新型工业园区,形成一批新的百亿元产业集群。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一县一业”,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特色农业21万亩,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80个。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强4个县城及胡台、近海、空港等新城规划建设,加快14个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人口、资源、产业向重点城镇集中,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立足我市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水平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民用航空等产业发展。加快康平碳纤维、沈北五洲龙混合动力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泗水科技城建设,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

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双百工程”,支持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核能、纳米、物联网、新型动力设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积极争取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6万吨和10.5万吨以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进工业领域电机系统变频改造,实施沈煤公司等重点企业节能工程。推行清洁生产,推进排污集中控制,加快沈化、东药等高排放企业整体搬迁改造,淘汰沈阳热电、金山热电小发电机组,继续实施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工程。

大力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抓紧编制实施《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发展规划》,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新兴城镇的连接。加快城际交通、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通讯、市场、户籍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加快重要节点上的产业园区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采取同城化、珠链式、组团式发展模式,加快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建设,围绕母城扩大城市规模。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积极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争取沈阳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抓住筹备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有利时机,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境样板城建设。

高水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抓紧实施行政区划局部调整,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科学制定沈阳全域发展规划,完成《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重点产业空间规划,促进各行政区与功能区有效衔接。增强规划意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启动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媒体公寓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艺术中心、新世界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成沈阳展览中心。全面实施《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启动南北二干线等城区快速交通系统建设,改造和建设一批城市桥梁、市政道路、地下人行通道,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加快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和县级客运站建设。确保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2号线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加快1号线东延线和2号线北延线建设。加快沈铁城际铁路、京沈、沈丹客运专线及沈阳北客站等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建设,积极推进新铁高速公路、沈本开发大道、沈抚2号公路、沈铁2号公路建设。加快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化城管。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开展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清理整顿街路市场,强化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户外广告管理。出台弃管小区管理办法,加强弃管小区管理。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辽河、浑河、白塔堡河、南北运河综合整治,加大卧龙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蒲河生态建设三年规划,加强秀湖、丁香湖、珍珠湖等水系建设,打造沈阳北部生态廊道。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启动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中水回用、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回收。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实施荒山生态恢复、沈西北防风阻沙带工程,加快辽河水系绿洲、蒲河湿地森林景观带和县域工业园区生态绿化隔离带建设,实施500个中心村绿化,植树造林40万亩。

深入推进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高标准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国家现代环保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启动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社区、家庭创建活动。积极申报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

(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合土地储备交易机构,依法严格实行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信用政府建设,切实发挥政务诚信在“信用沈阳”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努力实现零差率销售。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重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东药集团与红梅集团重组。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战略重组,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切实抓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加强社保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财税结构,切实增强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拓展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推动盛京银行上市。支持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积极争取我市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途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带头人队伍发展壮大。推动供销合作社、农垦总公司改革发展。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与汽车、机械装备等重点骨干企业协作配套,增强市场竞争力。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完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上市。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进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5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亿美元;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00个,调入资金700亿元。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全市出口总额增长20%。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精心办好制博会、东北亚发展论坛,加快沈阳桃仙国际枢纽港建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实施“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工程,集中力量办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福祉。

加大就业促进力度。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群团组织“牵手同行”就业创业联合行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名制就业25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军人及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大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普惠制就业培训6万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落实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职工薪酬制度和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待遇标准。落实涉农补贴政策,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和务工收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养老保险参保扩面,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综合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市级统筹,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参合率。完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认真做好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非集中联片棚户区改造。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启动教育强区县创建活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特色化建设,推进职业学校开展国际化合作,积极申报全国职业教育试点城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支持在沈高校发展。启动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改扩建工程,加快市一院改扩建进度,市儿童医院、骨科医院、妇婴医院新建和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推进4所县级中心医院建设,建成35所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工作。建设沈阳博物馆、艺术大厦等文化设施,打造艺术精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信访稳定工作“沈阳模式”,健全信访稳定工作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完善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加大食品药品监督抽查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和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支持驻军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开创“双拥共建”新局面。

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各位代表,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加强廉洁自律,重实际、求实效、办实事,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全面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而繁重,使命神圣而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咬定发展目标,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为加快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夯实县域财力,构建幸福辽中”目标,创新强县、创业富民,圆满完成了届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预计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实现460亿元、350亿元、26亿元,是2007年的4.4倍、5.1倍、8.4倍,年均增长34.5%、38.5%和5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400元、13110元,是2007年的2.8倍、2.1倍,年均增长23%、16%。县域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4位,在沈阳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

过去五年,是拓展发展空间,继往开来铸就辉煌的五年。

发展格局全面拉开。五年来,聘请同济大学、英国阿特金斯等专业机构编制辽中各项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框架和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拉开。由西向东形成了从老县城经生态水城到近海经济区再到茨榆坨镇一脉贯通的城市跨越发展空间。以蒲河生态廊道为轴,由南向北构建了从生态水城到珍珠水城泛珍珠湖地区的城镇带、产业带发展格局。“辽宁中央•生态水城”引领全省新城新市镇建设,建设成果和经验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全省县城建设拉练会在我县召开。

独特优势全面彰显。五年来,辽中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愈发增强,软硬实力得到彰显。正式获批东北内陆唯一的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际级“中法环保生态产业园”正式授牌,东北首家国家级生态县、东北唯一的“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辽宁首家国家级粮油检测实验室、辽宁省唯一的平原林业示范县等多项殊荣彰显了优势的涵盖面和丰厚度,“辽中鲫鱼”、“辽中寒富苹果”、“辽中玫瑰”三项国家地理标志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农业跨越发展。全县设施农业突破35万亩,国家、省、市三级设施农业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国门,全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在辽中成功举办。世外桃源等一批庄园经济项目拔地而起,抢占城镇化的空白点和制高点。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五项工程”,经济总量位居一市三县之首。产业集群规模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有色金属加工、新型材料、食品深加工等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服务业发展迅猛。大东方城市综合体项目激活商贸流通业,富美莱花卉市场将成为东北最大的花卉集散交易中心,城郊、老大房等农贸综合市场成为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单位,家电下乡销售额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房地产市场健康活跃,全县可开发建筑面积突破700万平方米。全省乡村旅游现场会在辽中隆重召开,开创辽中旅游业先河,成功举办两届沈阳城市湿地旅游文化节,湿地公园、世外桃源和珍珠湖年底即将获批aaa级旅游景区。

过去五年,是深化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取得突破的五年。

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工作部门精简至22个,组建了招商中心、招采办、规划局、金融办、征收办、大项目办、督考办等专业机构。深化土地征管改革,建立土地收储和招拍挂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6家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和179个村级卫生室新建、改建工作。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全县撤乡建镇工作基础上,撤销老观坨镇、辽中镇建制,设立蒲东、蒲西街道办事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对外开放取得历史突破。始终坚持“项目为纲”,组建沈阳招商中心等专业招商机构,项目引进数量、体量屡创历史新高。大型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辽中,中国国电、华电、上海宝钢等企业建设新城,近海怀义五星级酒店、亿甲府第、湖南富兴、北京润邦等地产项目全面开工,建筑面积可达到430万平方米。众联滤清、宇晨重工等65家企业落户工业新城,泵阀园区35家企业全部投产。天赢菌业、梅林正广和等农事龙头项目开工建设。2012年新引进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项目72个,是2007年的3倍,项目总投资达到280亿元,是2007年的4.2倍。对外经贸联系不断加强,2012年外贸出口额将实现4600万美元。

过去五年,是高举生态大旗,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的五年。

“双城”建设初具形象。生态水城崛起辽宁中央,跨河发展战略成效凸显。“四横五纵”路网工程拉开新城框架,人工环城水系玉带绕城,“东湖”、“莲花湖”公园靓丽新城,法院、检察院、规划馆、九年一贯制学校等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全民健身中心主体钢结构年底封顶。珍珠水城总长25公里左岸堤顶路和18公里的环湖路全面通车,17.8公里连接线今年建成,湿地体验公园桃花岛等10处景观节点工程全面建成。

“两河”治理成效显著。五年来投资10.5亿元,大规模实施蒲河、辽河流域生态建设。蒲河形成了“一廊十八景”的优美生态景观,“百里水韵长廊,万亩生态湿地”风光旖旎,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即将获批,近海绿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首选之地,蒲河生态经济带成为投资新热土。辽河治理保护成效显著,本辽辽橡胶坝、万亩辽河人工湿地、满都户生态示范区等工程成为全省示范工程。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累计投资4亿元,实施了老城区中心街路网、北五路打通及政府路、新华街、小街小巷道路维修改造等工程,新建月牙河泵站工程将彻底解决困扰市民多年的积水问题。强化城市管理,开展了大规模的拆违治乱行动。投资5亿元加强了县镇村三级路网建设,维修、新建各级公路600公里。投资2亿元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和“一绿四清”工程扮靓美丽乡村,完成了朱家房等3个垃圾填埋场和12个中转站建设,全县所有镇均达到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过去五年,是县域财力增强,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县域财力不断夯实。五年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跨过10亿元、20亿元大关。强化税源建设,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例逐年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越来越好。近几年以新城建设为重点,土地出让收益连续两年均突破10亿元,配套费收入实现4亿元,燃气特许经营权出让金实现1.3亿元,新城已成为县域财力的有效支撑。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开行资金支持新城发展。强化资金监管,三年来没有新增政府债务。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五年来,在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领域投入资金40亿元,发展成果惠及全县百姓。投入20.6亿元优先发展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一镇一校,设立了扶贫帮困、奖学助学等五大专项基金,免除公办高中公费生学杂费。完成老城区149个弃管小区改造,对419栋旧居民楼免费安装声控灯,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235万元。投入6100万元,新建惠及10.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9处。三年来发放供暖补贴资金1.2亿元,热计量表实现全覆盖监管,供热质量有效改善。落实城乡低保资金3238万元、社保资金4亿元,新农保和城保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县和省级示范县。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五年来,荣获了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国家高效课堂改革和省艺术教育交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获得了全国体育运动先进县、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县、省农民书画基地县、省拥军优属模范单位称号。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县医院新综合楼全面改善百姓就医环境,大病托管工作成为全省试点。连续五年成功举办近海文化节,有线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大工程基本完成。“作良精神”推进信访工作再上新台阶。战胜了外洪内涝和动物疫情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治安持续稳定,辽中更加和谐安定。

过去五年,是坚持依法行政,行政效能显著提升的五年。

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898件,办复率实现100%。阳光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实施民主决策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着力推进“五大系统”建设,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政府采购、社会保障等领域为重点,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全省试点单位,招投标和政府统一采购五年节资2亿元。政风行风工作不断深化,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开创行政审批“一费制”先河,取消新创办工业企业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打造了人民满意政府新形象。

此外,宗教、侨务、兵役、司法、人防、档案、气象、地震、保险、老龄、修志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历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奋斗在各个领域的全县人民,向省市驻辽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辽中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骨干财源企业少,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乏力,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辽中多重机遇叠加、发展优势彰显,是奋发崛起、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更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增长期。面对长期低迷、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要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坚持稳中求进、逆势而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快于强于其他地区,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好于优于其他地区,在扶持力、带动力、影响力方面重于大于其他地区,成为沈阳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社会进步的典范。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统领,围绕“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辽中”这一目标,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提升文明、改善民生,将辽中建设成为全省改革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聚集区、田园城市宜居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率先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不低于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5%。

——实施改革创新战略,推进县域发展方式转变。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制定涵盖县镇村三级、融合三次产业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线,扩展发展空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和三农难题。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速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筹措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步伐。以改革创新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推进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方式转变。推行殡葬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殡葬产业发展新路。深化供暖、招商、社保医保、民政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辽中打造成体制改革示范区。

——实施融城发展战略,打造现代中等宜居城市。继续实施跨河发展,加快向东部茨榆坨镇推进,构建贯通东西的现代田园城市框架。依水而兴,以泛珍珠湖地区为核心,构建纵贯南北的城镇带发展格局。生态水城按照新城市中心的定位西拥东扩南引北连,建成行政、文教、金融、商贸、宜居五大核心区域,打造全省新城新市镇典范工程。推进老城升级扩容。打造中心街北段、备战路两侧等北部片区新商圈,完成张家湾、北二路、敖司牛连片改造工程,东移政府路中段行政机构,构建老城第二条商业街,完成老城美化、绿化、亮化升级工程。重振茨榆坨雄风,依托工业新城、综保区发展平台和沈辽城际轻轨、近海货运铁路、灯辽高速等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衔接,构建东北最大现代轻纺城、区域一级家居批发等专业市场,再创全省商贸重镇新辉煌。

——实施产业转型战略,不断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两化”融合。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和静脉环保产业基地。建成机加、泵阀、有色金属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管道产业、静脉环保等超百亿产业集群6个,201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依托沈阳综保区和蒲河生态经济带,积极吸引区域性总部经济及金融商贸、现代物流等项目落户,构建辐射东北的汽车商贸城、国际建材城等专业市场,打造百亿级商圈,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开发力度,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外向度,做大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实施庄园引领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发展庄园经济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域城镇化的重要举措。重点将泛珍珠湖地区作为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沿阵地”,构建养生度假、农业地产型庄园隆起带,率先实现城镇化;依托蒲河生态廊道,将沿线区域打造成休闲观光、旅游地产型庄园产业带,振兴辽中旅游业;以河西四镇为重点,积极打造农业观光体验、农家休闲度假型庄园示范带。各镇要结合庄园建设,就近转化农村人口,打造城市与现代农业融合的生态田园小镇,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域城镇化进程。

——实施富民惠民战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支持创业、扩大就业,拓宽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增收渠道,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5%以内。推进社保并轨改革,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实现全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及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和免费乘坐校车。加大城镇保障房和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改善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完成道路改造任务,构建覆盖县、镇、村的便捷交通网络。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县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在改革中奋进,在创新中突破,在转型中提升,全力推动辽中跨越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7亿元,同比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4亿元,同比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1.2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亿元,同比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91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48元,同比增长18.6%。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项目支撑,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项目引进要实现新突破。继续壮大招商机构,探索实施市场化招商,以重点产业和领域为主攻方向,招大引强。围绕庄园经济推进广州颐和地产珍珠湖旅游度假区、澳大利亚沃森葡萄酒庄园等旅游地产项目签约落地。围绕管业集群推进晨阳管道公司等15家管业企业入驻近海经济区。围绕新城新市镇建设推进北京润邦、香港六星集团等大型地产企业和深圳华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落户新城。围绕蒲河经济带促进大光明集团、湖北珩生集团等农业地产项目建设辽中。

项目建设要实现新进展。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程。力争中国华电集团投资38亿元燃气轮机热电联产项目开工。着力推进中国国电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新城供水厂及给排水管网项目、上海宝钢投资10亿元的总部基地和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进度。重点加快机床集团、绍兴管业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天赢菌业、梅林正广和等农事龙头项目竣工达产。推进老城区大东方集团城市综合体和辽中轻工市场改建商业综合体等服务业项目建设进程。全年必保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

项目保障要提升新水平。创优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包扶企业机制,通过银企对接、企业家座谈、企业人才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如期建设、顺利投产。利用全国百强县政策优势,多元化发展融资平台,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满足项目用地需求。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做优现代农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有机农业,新增花果面积5万亩、“三品”生产面积5万亩,各镇要全面实现“一镇一业”双达标。放大“辽中寒富苹果”、“辽中玫瑰”、“辽中鲫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效应,力争获批新的地理标志或证明商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出口份额。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亿元,实施骨干工程70项。建成3万亩节水增粮和千万亩滴灌项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实现90%以上。实施惠农工程,新增户用沼气池3000个,沼气服务网点10个。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彻底转变肉牛养殖方式。加强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

做强现代工业。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战略,借助综保区政策优势,吸引体量大、技术先进的外向型龙头企业落户出口加工区,使其成为支撑我县未来工业的重要增长极。确保环保产业园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吸引境内外环保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机加、泵阀、有色金属加工三大集群销售收入要分别达到400亿元、150亿元、120亿元。实施重点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支持企业进行升级改造,鼓励节能及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向低碳高端转型。

做大现代服务业。用大企业、大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一批体量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服务全省、辐射东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全力抓好老城区大润发、新玛特等大型商业项目的引进,新城近海港湾五星级酒店力争实现试营业。结合轻轨建设,在茨榆坨镇启动轻纺城、五星级酒店及区域家居一级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海西国际物流城、杨士岗粮食物流及冷子堡淡水鱼等专业市场开发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三)发展庄园经济,加快打造秀美田园城市。

大力推进庄园建设。科学编制辽中全域庄园经济发展规划,融入“蓝脉绿网”生态网络,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加大农业地产开发力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土地流转,满足庄园经济建设需要。在土地出让金、配套费上给予乡镇政策扶持,提升镇域财力。重点做好泛珍珠湖地区开发建设,推进世外桃源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加大村屯拆迁改造力度,将其打造成庄园经济聚集区。将庄园经济与旅游业结合,推进沈阳伊斯特国际游艇俱乐部、太空植物庄园等项目建设。办好第三届湿地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提高辽中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城乡宜居环境。用现代的理念来经营和管理城市。完善生态水城城市功能,完成核心区5平方公里路网续建、永久配电、自来水厂及管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华电三联供项目建设,实现新城集中供热;启动迎宾路南侧路网和金融商贸街建设;市场化建设莲花湖湖心岛会所;完成近海高中建设,新建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居民生活配套设施。提升老城区功能品味。实施“整洁工程”,完成主干路面、边石、人行道路修缮及北四路、北五路、新华街道路改建、续建工程。实施中心街北线绿化、堤脚街北段道路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老城北部片区,推进敖司牛村和中心街北段拆迁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组团式开发,形成新的商业圈。珍珠水城加快金山66kv变电站建设进程,实施珍珠湖堤防加固工程,推进珍珠湖湿地公园aaaa级景区建设。继续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投入3000万元加快村屯路网建设。实施蒲河、辽河沿线镇村环境整治工程,完成辽河、浑河、蒲河等主要河流险工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初步建立覆盖县域环卫保洁体系,改善乡村环境。

(四)致力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落脚点,2013年民生资金投入不低于14亿元。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600人,新农合参保力争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扩大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参保比例,新农保和城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增公共租赁住房200套、廉租住房补贴50户,启动弃管小区物业管理改革,做好老旧住宅楼外墙体保温工作。继续做好校安工程和再提升工程,完成沈阳市教育强县的创建工作。实施文化惠民“双百万”工程,完成28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和32个文化广场工程建设,形成县、镇、村三级文体设施服务网络和平台。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加大扶贫救助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化解信访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为民能力。

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成全县163个行政村换届选举工作。提高行政效能,抓好决策、监督、考核、执行、奖惩五个环节工作。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规范机关办事程序。继续强化目标管理,深化岗位责任,将政府确定的项目、财税、经济指标等纳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层层分解任务,加大督考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五大系统”建设和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造廉政服务政府。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县委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牢记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共同开创辽中更加美好的明天。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九

——在中国共产党沈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沈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挑战、砥砺奋进的五年,是跨越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谱写了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

一、步调更加一致,推动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明确提出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沈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快全面振兴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的决定》。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可喜局面,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坚持思路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相统一,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准确把握形势,确定年度主题,聚焦工作重点,创新突破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不断保持振兴发展的强劲势头。尤为可喜的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中少浮躁之气、多务实之心,发展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事业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氛围更加浓厚。

这五年,全市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坚持以增量推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步入崭新阶段。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9.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大成果。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翻两番;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2000亿元;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攀升;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沈阳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科学实施行政区划局部调整,作出“三区”合署办公、全面开发建设大浑南的重大决策,高水平编制了全域科学发展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合理,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目令人振奋。国有企业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绿化、水系建设力度空前,一批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沈阳迈入地铁时代。国家生态市和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前完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这五年,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振兴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全市人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万元和1万元大关,比2005年翻了一番。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120万人,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大幅提高,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各类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实现优化整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精品创作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奥足赛沈阳赛区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各级人大、政协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市工作稳步推进,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有效维护。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沈阳模式”在全国推广,我市实现了从全国信访大市到信访工作先进城市的巨大转变。“平安沈阳”建设成效显著,打击刑事犯罪成果突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这五年,党的建设开创崭新局面。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双争双创”活动,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四个坚持”的正确用人导向进一步树立,公推比选等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大力推行,综合考评体系更加完善,干部调整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县(市)和乡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一大批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规模干部培训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全面推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涌现出潘作良等一大批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先进典型,广大党员干部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蔚然成风。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日益完善,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如果说五年前的沈阳,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那么五年后的今天,沈阳振兴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正在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阔步前进。

同志们,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向驻沈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为沈阳振兴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资源环境矛盾还较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进一步消除,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一定要以对沈阳振兴发展、对全市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未来五年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低碳技术、绿色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全球正在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的新时期。从国内来看,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发展的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我国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十二届全运会主会场设在沈阳的难得历史机遇,奋力开创沈阳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沈阳要赢得主动、发挥优势、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让科学发展观在沈阳大地上熠熠生辉,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真理光芒。

高举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在于把科学发展观与沈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沈阳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这“五大任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这“三大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沈阳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我们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五大任务”、“三大目标”的内涵,并切实将其作为沈阳振兴发展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伟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围绕实现“三大目标”,深入推进“五大任务”,大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全面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是中央和省委的殷切期望,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坚信,经过不懈努力,一个经济更加繁荣、体制更加完备、环境更加友好、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的新沈阳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对沈阳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

三、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实力沈阳、活力沈阳、宜居沈阳、文明沈阳、和谐沈阳。

(一)加快结构调整,做大经济总量,建设实力沈阳。

优化空间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是沈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坚持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扩大增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一千亿元。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空间建设规划,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功能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东西南北中各重点空间要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功能定位要求加速项目聚集,实现错位发展。积极推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和产业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切实把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探索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沈阳核心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沈阳经济区尽快成为带动全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坚持把沈抚同城化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推动沈抚新城率先隆起,使其成为带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新引擎。

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新格局。着眼于进一步增强装备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托三大聚集区和两大配套区,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建筑产业,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切实解决总量不够、单体不大的问题。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自主品牌和名优产品,增强成套配套能力,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科技型企业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沈阳的支柱产业,以此争取经济转型的主动权,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不断壮大服务业规模。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金廊”开发建设力度,加快金融区和其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增强沈阳服务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积极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会展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旅游、健身、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高城市服务品质。

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积极探索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有效途径,支持“一市三县”冲刺全国百强县,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力争主要经济指标五年翻两番。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高标准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新民包装印刷、辽中机加泵阀、法库陶瓷和康平高新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市区工业向县域转移,使县域成为城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绿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县城、中心镇建设,促进人口、资源和产业向县城和园区集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富有沈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主创新,建设活力沈阳。

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切实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

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紧紧抓住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勇于趟水探路,敢于破旧立新,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全面建立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体制机制。要树立全局眼光,增强系统思维,努力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创新的协调联动和系统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的配套性。因地制宜搞好“两化”融合、优化金融生态、统筹城乡发展等各种专项改革试验,及时推出具有引领和借鉴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改革的示范性。坚持渐进式改革和先试点后推广的科学方法,力求在空间布局科学化、园区建设生态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着力增强改革的实效性。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改革的有序推进、协调推进、整体推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大扶持力度,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落实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加强与世界500强和中央所属大型企业对接,争取更多体量大、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落户沈阳。积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努力提高沈阳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区域联合与协作,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院士工作站发展,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城,积极支持企业间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鼓励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海外研发团队,优化人才结构,激活人才潜能,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使沈阳成为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

(三)加强城市建设,办好全运盛会,建设宜居沈阳。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代表城市形象。要以承办“十二运”为契机,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努力实现城市功能和品位的新跨越,让沈阳这座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魅力。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服务和辐射能力。严格实施《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机场改扩建、高铁站新建、地铁工程及轨道交通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度,抓好城市桥梁、市政道路建设,搞好东一环、二环高架、三环改扩建和四环建设,构建城市快速路系统,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努力构筑以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科学化、智能化、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加强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特色街区和方城地区改造步伐,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区。在老城改造中,要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一批现代化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古城风韵和现代特色相得益彰,让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风采。

高标准推进大浑南开发。按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城乡统筹首善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定位,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大浑南建设。坚持总体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浑南新城为核心区,按照“生态、低碳、环保”的理念,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的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和形象设计,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建筑,切实将浑南新城建设成和谐、绿色、创新之城。以浑南新城为突破口,加快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和城际连接带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构建与母城以及周边城市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速聚集,推动城市重心南移,不断提高大浑南地区整体开发建设水平,使其在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构筑数字化、精细化、动态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完善以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的大城管格局。加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维护,加大城乡结合部、城市进出口等薄弱环节的改造整治力度,依法拆除违章建筑,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全面落实好为解决交通问题而采取的十大对策,从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交通设施和强化交通管理入手,全面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健全综合执法机制,为广大市民提供调控有力、高效优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着力打造通畅、便捷、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大力加强水系建设,全方位提升浑河自然景观,加快蒲河生态化、景观化、城镇化、产业化建设,推进辽河沈阳段生态化治理,加大卧龙湖等湿地保护力度,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严格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让沈阳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更加适宜人居和创业,早日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努力探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在全国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发展模式,加快向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目标迈进。

举全市之力筹办好全运会。办好2013年全运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按照全民全运、文明全运、节俭全运、廉洁全运的要求,凝聚各方智慧,动员一切力量,全力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全运会比赛场馆、全运村及配套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场馆运行机制。坚持以“办赛会惠民生”为核心理念,全面落实好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以及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任务,切实把全运工程建成惠民工程、健康工程。以“全民参与、健康生活”为主题,广泛开展“人人都是东道主,我为全运作贡献”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做好社会氛围营造、城市环境改造、综合条件创造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服务全运水平。精心做好全运会期间的各项工作,安排好各项赛事活动,落实好安保工作的各项措施,组织好志愿者服务,千方百计做好各项接待服务保障工作,为各方来宾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明沈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沈阳实现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确保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良好风尚。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全市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文明市民教育、文明出行提升等“十大文明行动”,切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构建特色地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挖掘整理清前文化、近代文化遗存,保护和继承革命文化、工业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打造具有关东特色的地域文化,叫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专业文艺院团建设,大力扶持原创性文化精品创作,创作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引进和培育一批扎根沈阳、享誉全国的文化名家大师,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级和世界级奖项。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着眼于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艺术中心、工业博物馆等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抓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构建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深入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向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管理,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福利。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着力办好东北文博会等重大活动,探索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提升沈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沈阳。

经济越是快速发展,就越是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水平,努力把沈阳建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安定和谐的一方乐土。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创造就业机会,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帮助无业者就业,推动有志者创业,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努力稳定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面向时代要求,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普通高中办出质量和特色,鼓励和支持在沈高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眼于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全面做好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引导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沈阳模式”,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深入贯彻依法治市方略,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平安沈阳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

四、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现未来五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全市人民的主心骨和振兴大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必须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振兴发展中各种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组织意识和表率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改革创新、争当时代先锋,真正做到平常时看得出来、关键时站得出来、危难时豁得出来,不断增强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坚持德才兼备标准不降低,坚持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不走样,坚持抵制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不妥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和干部任用民主决策制度,推行公开选拔和公推比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确保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尤其要选好配强“一把手”,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注重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和多岗位锻炼干部。

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在推动沈阳全面振兴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三)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积极推行基层工作法,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心思向下沉、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爱心,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健全服务群众和联系群众制度,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更富实效。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市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永远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不断夺取反腐败斗争的新胜利。要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认真落实党员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廉政谈话、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凭制度用权、靠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五大系统”建设,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坚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五)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把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不断丰富活动内容,突出实践特色,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把握企业、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四进四建”、“三建三送”、“一学三提”等活动,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积极探索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保证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

(六)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共谋发展、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一般活动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只要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推动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开创沈阳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倍感骄傲;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为深入推进“五大任务”、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以“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3亿元,增长13.2%,是“十五”末期的2.6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02亿元,增长14.2%,是“十五”末期的2.4倍,其中税收收入55.8亿元,增长21%,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93.1%,预算收入结构全市最优;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增长31%,是“十五”末期的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亿元,增长18%,是“十五”末期的2.5倍;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是“十五”末期的3.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96元,增长11.1%,是“十五”末期的2.1倍。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实现“两个5000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新转变。全年共落实3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97个,投资总额达1254.8亿元。其中新世界会展中心、世茂五里河广场、北市二期等113个结转项目加快推进,和泓商业地产、泰元商务中心、中铁九局总部大厦等84个项目开工建设。华润万象城、北约客商业广场、东北传媒文化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基本竣工,爱思开客运站、东北汽配商贸中心、温州城一期等项目投入使用,辽宁广播电视中心、日本积水房屋、新鹏达运动城等8个项目摘牌。现代商贸业升级扩容,新玛特商场、潮汇百货建成开业,中兴商业大厦升级改造后成为沈城最大的高端商业航母,引进爱马仕、宝格丽、万国等25个国际一、二线品牌,现代商贸核心区地位更加巩固。金融产业加速发展,东北亚金融发展促进中心签约落地,引进了民生银行、上海大陆期货等36户金融企业,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产业不断壮大,引进了航天信息、锐易特软件等34户高科技企业,形成了高科技企业集聚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0.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6.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我区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部和楼宇经济加快发展,引进了中铁大桥局、衡信柏迪等60户总部型企业,启动了银鼎国际大厦、华夏大酒店等8座闲置楼宇。编制完成了全域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顺利接收了满融经济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生态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太原街、长白岛两个市民休闲广场建设和南八马路改造工程,改造了鲁迅公园、鲁迅儿童公园,建成了鲁园广场,完成了中华路、长白五路等21条街路和70个老旧小区道路改造。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对和平大街、市府大路、南京街等主要街路进行立体景观绿化,全年植树7万余株,栽摆花卉100万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增环卫工人1151人、环卫作业车辆53台,7条重点街路实现了一体化环卫作业,10条精品街路实现全方位高标准保洁,55条街路延时保洁。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大战役”,下大力气整治了南二等重点地区的城市“顽疾”。建成了城市协同服务监督指挥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启动环境建设样板城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7.4%、12.3%。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谐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如期完成8件民生工程实事,切实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52万个,实名制安置就业2.85万人。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9.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累计发放低保金3598万元、各类救助金906万元。进一步关爱残疾人,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71个,免费为661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辅助器具。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免费为4.6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免费为894名6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办理了基本医疗保险,高标准建设了7个示范性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长白岛老年服务中心主体完工。加快农民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21栋失地农民安置房主体如期封顶,和平新居保障性住房竣工,439户低收入居民陆续迁入新居。启动弃管小区综合整治工程,投入5600余万元,完成了76个住宅小区、358栋楼、近200万平方米的维修改造任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成了新世界南昌中学分校、新世界望湖路小学分校,为全区所有中小学配备了保安,中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我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先进区。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了医保系统进社区。我区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拉场戏《差钱了》摘得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的最高奖项——群星奖,奉天落子、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区在辽宁省县区田径运动会和沈阳市体育常规赛中分别获得总分第一名、金牌总数第一名,全民健身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新建和改造了9个社区用房,新增社区用房面积5129平方米,85%以上社区达到区级和谐社区标准。我区获评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示范区。全面开展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此外,兵役、人防、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等各条战线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综合治理,营造了平安稳定的新局面。自觉接受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不断完善与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联系、沟通制度。全年向区人大报告和汇报工作14次,向区政协通报工作5次,接受区人大和区政协视察8次。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9件,其中区人大代表建议276件,办复率100%,办结率99.3%;办理政协提案188件,办复率100%。“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新建了长白司法所、和平区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启动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投入1500余万元专项资金,集中解决了一批疑难信访案件,市交办案件息访率在市内五区排名第一。以“民情热线”为平台,认真解决群众诉求问题,我区被评为省民心网举报投诉和政策咨询办理工作优秀基层单位。农民工工资清欠“集体行动”成果显著,区农民工维权中心作为唯一先进集体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整体服务水平又有新提升。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工作职能。启动了政府数字化办公系统建设,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全部开通。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全年培训公务员5000余人次。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迁入新址,在全市率先建成市民服务中心,197项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办理,实现了市区两级网上“一站式”办公,“人社便民综合审批窗口”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全国优秀服务窗口。制定了优化发展环境23条意见,全区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经过五年奋力拼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第一集团;重点地区开发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6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7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区环境明显改观,我区率先成为省级生态城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我区在辽宁省县(市)区生活质量排行榜评选中连续两届获得城区第一名。

各位代表,过去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积极参与和平区发展建设的驻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够突出,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二是老城区改造任务依然繁重,部分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发展中新的社会矛盾逐渐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依然较大。四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和2011年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办等重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期,和平区作为中心城区必须要以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在推进沈阳振兴中谋求新发展、施展新作为、创造新业绩,确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特色空间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东北地区现代金融商贸核心区、北方都市文化中心区、国家生态宜居区,进而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平均增长水平,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第一集团行列。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商贸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金融、科研信息、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对东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宜居生态水平大幅提升。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长白岛配套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满融经济区以生态为标准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全区水绿覆盖率持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按国家规定持续下降,努力建成国家生态宜居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入全国一流水平。深入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终身教育水平,加快进入全国教育强区行列,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全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传承、挖掘北方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努力提升大文化服务功能与水平,成为展示北方都市文化的中心城区。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幸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困难群体救助机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老城区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区规划建设,努力在扩大增量中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提升质量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优化环境中推动软实力提高,在加快发展中保障民生改善,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

围绕上述目标,全年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聚焦重点地区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培植一批有牵动作用和规模效益的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增量,提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做优特色发展空间。围绕“一轴、一带、三板块”的发展框架,进一步聚合生产力配置,重点打造大太原街、北市西塔、金廊、长白岛、满融五大特色发展空间。

深入实施“中部提升”战略,打造繁荣繁华的大太原街现代商贸区。以太原街发展战略规划及城市设计为指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策划启动“梦幻天街”、时光广场等重要节点建设,打造时尚、魅力太原街。结合沈阳站改造,加快太原街地区交通路网改造和停车场建设,打造便捷、顺畅太原街。启动日本积水房屋、协和三期、凤凰城二期及地下商业街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方国际广场、新世界酒店二期等重点项目和中山路欧风街改造,确保北约客广场、万锦和平里等项目建成营业,形成立体发展、错位经营的业态格局,打造繁荣、繁华太原街。

对沈阳饭店、和平宾馆、沈铁大旅社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温州城二期、医药城二期、中铁九局总部大厦建设,进一步完善胜利大街市场群业态。

大力挖掘民俗民族资源,全面推进北市西塔地区开发改造。完成北市三四期、西塔城地块拆迁,按照民俗、传统、文化、休闲理念,加大业态招商力度,引进并启动两个地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北市场东北民俗特色街、北市二期项目建设,扩建北市花鱼古玩城,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特色鲜明的新北市、新西塔。

加快金廊沿线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高端服务业集聚功能。争取实施和平建筑生态城项目拆迁,启动辽展国际饭店、辽展地下商城及国际服装城项目,加快推进世茂五里河广场、新世界会展中心、华润中心、同方数码广场等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确保东北传媒文化广场、盛京万豪公寓、华润5a级写字楼竣工,华润万象城营业,努力抢占沈阳金廊发展的制高点。

进一步拓展商业功能,加速长白岛由开发建设期向经济发展期转变。加大土地整理出让力度,启动大十字街、南部商业带建设,积极推进和泓国际内河主题商业街、中海风情商业街、时代广场等商业项目,确保万科滨河美食街项目竣工营业。加快水系绿化、重点街路、地下管网等基础建设,高标准建成市民休闲广场,进一步提升长白岛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满融经济区建设。以建设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为目标,突出低碳、生态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启动浑南大道浑河站西段等规划路建设,完成沈苏西路道路景观、两侧商业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和三环改扩建工程拆迁工作。积极争取市里支持,将2—3平方公里的集体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为产业起步创造条件,引进1—2个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启动九洲湾景汇二期、陆港房地产、新鹏达运动城等项目。组织好农业生产,做好农民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围绕老城区拆迁改造、新区规划开发和地铁四号线开工建设,精心包装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全年确保策划储备项目40个、签约落地项目60个,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80个、竣工项目70个。

——做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科研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2%以上。提高现代商贸业发展质量。支持中兴大厦、伊势丹百货等领军商业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新世界百货南京街店改造,引进国际一、二线品牌30个以上,引领和平商业向时尚、高端发展。加速金融服务业发展壮大。继续加强金融产业载体建设,启动招商银行总部大厦、宏运国际大厦等项目,完成农垦大厦楼宇改造,推动光大银行沈阳总部项目建设,重点包装推介医科大学、老区委地块,为再引进一批金融总部企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沈阳国际投融资交易服务中心作用,有效激发金融服务企业主动参与度,高水平办好第四届沈阳金融服务交易会。全年引进金融服务企业10户,推动1户企业上市。着力发展科研信息业。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产业园和孵化器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支持,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的扶植力度,新培育1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开展好各项创建工作。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整合区内文化产业资源,编制全区文化产业规划,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启动辽宁广播电视中心、宋雨桂艺术馆等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推动锡伯族家庙及周边地区改造。全年引进文化创意企业10户以上。

——做大税源经济总量。大力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进一步完善总部企业扶植政策,全年引进总部型企业60户以上。抓好商务楼宇建设,盘活启动闲置楼宇5座,全区纳税5000万元以上楼宇达到25座、亿元以上楼宇12座。强化综合治税和税源引进,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属地管理作用,进一步加大清理异地纳税企业和引进新税源力度,促进税源稳定增长。

抓住沈阳筹备“十二运”的有利契机,加大城区综合改造力度,高水平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塑造精致秀美宜居的城区新形象。

高质量抓好城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南八马路改造、浑河湾地区路网改造等工程,整修彩塔街、总站路等18条街路。高标准做好全域绿化建设规划,通过3—5年时间,全面提升主要街路及长白岛等重点地区生态绿化水平。今年重点实施沈水湾公园生态提升工程,改造哈尔滨路、青年大街南等10块街头绿地,对南八马路、太原街等20条街路实施景观绿化。着力提升城区灯饰亮化水平,对主要街路立面牌匾进行亮化改造。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新建建筑全部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巩固提升区域环境整治建设成果,建设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控网络,抓好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治理,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区。

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协同服务监督指挥中心作用,实现市容环境、街路状况和市政设施维护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区连接带、重点商业街区的市容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提升薄弱地区市容环境面貌。完善环卫工作模式,主要街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水洗率达到50%,提高住宅小区和街巷路清扫清运频次,实现垃圾不落地。继续深化执法勤务区管理模式,实施城市容貌提升工程,创建青年大街等5条市容监管景观街路、南五马路等5条市容环境精品街路、西塔街等5条市容监管示范街路、文安路等5条市容监管优质街巷,力争实现主要街路立面牌匾景观率达到30%,示范率达到70%,达标率实现100%。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积极推进和谐城区建设,努力使人民群众幸福感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事情着手,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力做好就业保障,重点做好应届大学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年内实名制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推进集体合同“彩虹计划”和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全力做好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按照市里统一要求,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并做到及时足额发放。扩大普惠幼儿园比例,为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家庭学龄前儿童发放入园补贴,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继续用好300万元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基金。建立街道应急救助绿色通道,提高对困难群体临时救助的时效性。全力做好特殊群体住房保障,加快推进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续建13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房,建成18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房。启动建设马总新村40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房项目。做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发放工作。继续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长白岛老年服务中心竣工投入运营。继续开展“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设5个精品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争创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新建2个阳光之家、1个阳光工场,为阳光之家、阳光工场托养照料人员提供免费午餐,争创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

着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积极争取市里支持,有计划推进现有14个危房片区改造,三年内基本完成危房改造任务,今年完成5个以上危房片区改造。继续加大弃管小区综合改造力度,投入5000万元整治老旧弃管小区38个、122万平方米。投入500万元深入推进老旧小区物业化管理。扩建南五蔬菜批发市场,新建改造一批规范化管理菜市场,方便市民买菜。改善满融地区曹仲村居民饮用水水质。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和推进和平一校、南京一校、126中学、134中学长白岛分校和马总小学建设,做好满融地区中小学校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投入420万元对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完成区妇婴医院改造建设,建立“一站式”婚检门诊。积极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投入375万元建设5个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5个社区图书分馆。推进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全年开展区级大型文化活动8项以上。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在沈水湾公园建设足、篮球健身场地及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设“和众人口文化生态园”。全面做好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加强社区建设,结合社区用房建设,新增13个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努力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做好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建立社区矫正管理中心,开展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稳控工作,确保上三级交办案件化解率达到85%。巩固平安城区创建成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社会面巡逻力度,扩大巡防覆盖面,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在3—5个街道开展国家级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双拥、兵役、人防、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等工作,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执行力。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营造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尽力让人民满意。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要事项向区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认真执行区人大的各项决议和决定,支持区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确保办复率100%。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办好“民情热线”,扩大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问题。

坚持务实高效,推进效能政府建设。按照“环境提升、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工作提效”要求,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服务窗口。加强绩效考核,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深化政务公开,及时兑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政府诚信度和公信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培训,强化全区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

坚持从严治政,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开展岗位廉政教育,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对政府部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有效监督。坚持勤俭行政,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公务接待、办公用品、公车使用、出国(境)等经费预算“零增长”。加大对土地出让、政府采购、拆迁补偿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严格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携手并肩,务实奋进;展望未来,我们满载希望,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再创和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一

2011。

1

11。

日在沈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

2010。

年及“十一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以“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50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007.4。

亿元,增长。

3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2062.5。

亿元,增长。

18.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465.4。

亿元,增长。

17.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0540。

元,增长。

1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005。

元,增长。

14.3%。

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

2361.4。

亿元,增长。

19.1%。

;实现利税。

660。

亿元,增长。

29.5%。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

50.3%。

机床、北方重工、远大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沈鼓等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取得新进展,宝马新工厂、米其林搬迁扩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完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现代建筑产业园、泗水科技城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我市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三农”资金。

104.7。

亿元,增长。

13.7%。

克服了洪涝等多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

32.5。

亿公斤,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新增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

44.4。

万亩,开工建设投资。

1000。

万元以上农事项目。

90。

个。县域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域特别是四县(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2242.2。

亿元,增长。

13.2%。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52.8%。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新增金融机构。

6

家、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机构。

25。

家。会展交易额实现。

1600。

亿元,旅游总收入实现。

528。

亿元,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金廊核心段。

29。

个重点项目和东北总部基地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成。

1006。

亿元,增长。

19.5%。

并购国内外高科技企业。

10。

家,引进。

51。

个海外研发团队,东软集团软件架构新技术实验室和北方重工全断面掘进机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市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

4

个世界。

500。

强企业和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当年调资超千万美元项目。

84。

个,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50.5。

亿美元。调入内资。

910。

亿元,增长。

68.1%。

外贸出口实现。

42。

亿美元,增长。

20.0%。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

空间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全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了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和中心城区扩容,东陵区、浑南新区和航高基地“三区”实行合署办公。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严格实行净地出让,土地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

25。

家市政园林企业因施工质量、资质等问题被清出沈阳市场。开展“清洁沈阳”活动,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浑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编制完成新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启动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水系改造和绿化工程,农民回迁房建设加快推进,沈阳南站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十二运”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序展开。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地铁。

1

号线通车试运营,

2

024。

电信区号并网工程启动实施。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首批。

27。

144。

公里景观路建成通车。实施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脱硫改造工程,建成。

5

座污水处理厂,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三)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实名制就业。

20.7。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2%。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稳定。

3.3。

万名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市有。

10.8。

165。

元。新建。

100。

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市养老服务中心(一期)和市儿童福利院投入使用。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行。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为。

4.67。

万户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完成了。

389。

个弃管住宅区综合改造,实施了供暖热源建设和管网改造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5。

个重点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810。

元,贫困人口减少。

3.7。

万人。新建农村饮水工程。

127。

处,解决了。

21.3。

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四)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

200。

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改造,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试验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市骨科医院、妇婴医院、儿童医院(一期)改扩建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市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沈阳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荣获“文华奖”,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被评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圆满完成“省运会”承办任务,并获得金牌、奖牌和总分三项第一。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沈阳模式”不断完善。加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度,最大限度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平安沈阳”建设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

8

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发布实施了。

8

848。

件、市政协提案。

570。

件,办复率达到。

100%。

国防动员教育、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监察、审计、参事、宗教、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气象、防灾减灾、档案、修志、文史、红十字会、慈善、残疾人事业和老龄工作等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

2010。

年全市工作取得的成绩,标志着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回首“十一五”,沈阳老工业基地向全面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

2005。

年的。

2.1。

倍、

3.7。

倍和。

2.6。

倍,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五千亿元。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

80.3%。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52.8%。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达到。

44.9%。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重达到。

50.3%。

发展空间不断优化。“东南西北中”五大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城市面貌变化显著。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3

个区(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

3

个区(县)通过国家生态区(县)技术核查,生态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65.5%。

新增世界。

500。

强投资企业。

30。

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245.5。

亿美元。

和谐沈阳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

2005。

年的。

2.0。

倍和。

1.98。

倍,就业形势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沈阳取得的可喜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沈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沈阳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具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还不够多,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和。

2011。

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期,也是难得的多重历史发展机遇的叠加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根据《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推进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着力改善民生“五大任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总体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

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

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3%。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3%。

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

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3%。

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国家规定持续下降。

重点任务是:做优发展空间,切实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大中心城市,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做强县域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建成国家生态市和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突出做好“抓项目促调整、抓环境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谐”等重点工作,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

1.5%。

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着眼于积累发展后劲,下大气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增长潜力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强化项目推进责任制,突出抓好一批新的重点项目开工,继续推进续建项目加快建设。

切实保障要素供给。努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做好土地储备和土地整理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强政企、银企对接,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工程建设。

(二)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16%。

4

户产值超百亿企业。

实施项目工程。大力推进宝马新工厂、米其林搬迁扩产、机床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海尔工业园、沃得工程机械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在谈项目尽快落地。

实施并购工程。启动并购国内外项目。

40。

个、完成。

15。

个,力争在并购规模和掌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10。

个千亿产业集群和。

22。

个百亿产业集群。今年,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产值突破。

1000。

亿,

3

个产业集群进入百亿产出行列。

实施节能与淘汰落后工程。启动。

50。

项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应用。

20。

1

吨标准煤以下。

积极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做好“三农”工作,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修建。

120。

座农用万亩桥,改造。

30。

500。

万元以上农事项目。

120。

个,新增设施农业。

10。

万亩、高效特色农业。

20。

万亩、水产养殖小区。

40。

个、畜牧养殖小区。

100。

个。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民技术协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加快光辉、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启动沈北新区国家种业研发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动,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力争新民包印产业集群、辽中铸锻机加产业集群产出超百亿。突出抓好县城、新城、新市镇和重点中心镇规划建设,加强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新民、辽中冲刺全国百强县,法库、康平在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位次前移。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12%。

5

个集聚区营业收入突破。

50。

亿元。进一步提升太原街、中街、东中街、长江街等商业街区集聚发展水平。

努力促进业态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金融机构集聚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壮大重点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企业规模,加强商务会展设施建设和大型会展营销策划,铁西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要取得积极进展。加快建设高力汽车博览城、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五洲国际商贸城、永安国际物流港等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金廊项目建设要全面提速。

5

件、省市著名商标。

95。

件,扶持沈阳“老字号”品牌做优做大。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出版发行、娱乐演出、动漫制作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工业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加快浑南动漫产业基地、棋盘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沈阳出版发行集团等大型文化骨干企业。支持辽宁广播电视传媒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工业博物馆,改造新乐遗址博物馆,加快沈阳艺术中心建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投入运营。

(五)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

以承办“十二运”为契机,加快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加快“十二运”比赛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比赛(备用)场馆、训练场馆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加快运行中心、接待中心、新闻中心、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和运动员村建设,确保“十二运”建设项目如期投入运行。

t3。

航站楼、沈阳南站和省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同方联合商业综合体、宝龙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大浑南地区全域城市化步伐。

1

2

号线延长线建设,争取。

2

号线年底前通车,力争开工建设。

4

号线、

10。

号线。加快故宫方城等重点地区和零星棚户区改造,综合整治。

18。

个城市出入口地区,改造北站南广场和沈阳站广场,做好北站北出口广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给排水设施和地下管网综合改造,实施雨污分流。进一步规划和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

100。

条道路和。

17。

座桥梁,实施主要街路沿线绿地景观和重点公园改造提升。继续开展“清洁沈阳”活动,拆除违章建筑,规范户外广告和各种牌匾,进一步改善市容环境。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调整增加公交线路和车辆,在主要街路和繁华商业街区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停车场。深入开展“迎全运文明沈阳行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承办“十二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8.3。

万亩。加快沈化、东药等高排放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加大企业脱硫改造力度,建设南部污水处理厂和西部污泥处置厂,扩建西部污水处理厂,积极推进中水回用。

(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9。

个新城、新市镇建设力度,加快李相新城、浑河新城、芝布特拉国际小镇和蒲河温泉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

10。

户企业上市,争取我市成为首批“新三板”扩容试点城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批管分离”。放大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带动大浑南地区改革发展。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目标。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一步规范交易行为。

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范围和规模。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支持农村投资担保公司发展,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

500。

5%。

调入内资增长。

10%。

10%。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办好制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

(七)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全市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0。

5000。

套公共租赁住房,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弃管住宅区综合改造。加快推进城市供水二次加压系统改造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让城乡群众吃上放心水。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扩大普惠幼儿园比例,鼓励连锁办园,继续推进“校安工程”建设。筹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艺术惠民工程和精品创作工程,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改造建设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和沿河健身带、公园广场健身场地,在行政村增设户外体育设施,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治市,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群众投诉受理和权益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动态管控,深入开展“平安沈阳”创建活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和专项整治,消除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的火灾隐患,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市场供应保障体系,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做好第八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军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各司其职,注重配合,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要强化监督考核和行政问责,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敢于面对矛盾、善于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心思放在抓事业上、把精力投在抓工作上、把本事用在抓发展上、把能力和水平体现在抓落实上,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

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勤勉尽责、廉洁自律的公务员队伍。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塑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沈阳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加速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二

2011年10月19日至10月21日,我们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和09级的学生在院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奉天——沈阳,在这金秋送爽收获的季节里,我们也丰收了历史知识。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大家收获都很大,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个人的考察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沈阳实习考察是历史文化学院的一次独具特色的。

教学。

活动,也是历史系的学生参观旅游、陶冶历史情操的教育实践。本次参观了五个地方,包括: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大少帅府(张作霖,张学良故居)、九一八博物馆、北陵公园。这五个地方可以说涵盖了整个沈阳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此行充分体现了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奉天城。

二、考察实录。

史、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史、宗教思想史及雕塑艺术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去的当天正好是四楼里辽河文明的专题展览,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辽河文明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的历程,这个专题展我。

总结。

有以下特点:

1、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4、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辽宁省博物馆此行让我们穿越时空充分体会了当时辽河文明的兴衰。

(二)清初皇宫奉天行宫——沈阳故宫。

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沈阳故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因为沈阳故宫而精彩。

(三)历史父子名人故居——帅府。

到了当时真正的民族英雄的气势宏伟。

(四)勿忘国耻爱国教育基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九一八”事变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是为警示后人勿忘“九一八”国耻而修建。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史料及多种展示手段反映了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十四年遭受奴役、奋起抗争、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教育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博物馆共设有包括序厅在内的8个展厅,10余个大型场景。新馆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系统等设施,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来这里参观的日本参观者,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历史不能重演,但在有些时候是惊人的相似,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要学习历史,都要正视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

(五)皇家陵园——北陵公园。

族的骄傲。

三个人感受。

1、沈阳能够将历史的风采保存的如此的完整,真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这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却依然保存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在是全国各大城市应该效仿的典范。

2、本次的沈阳实习考察可以说是一门比较好的历史课程,不仅使我们学习到了历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使我们接受了大学生爱国教育活动,使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生活,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付出自己的努力。

3、历史知识是浩瀚的海洋,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要更加的发奋图强,将历史知识学以致用,用来服务历史,服务社会,教育后人,以史为鉴。

历史08级1班曹政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