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7:00:52 |
  • ZTFB |
  • 14页

生活是一场不断学习的旅程,总结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人?接下来是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分享,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一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规律,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陶、谦、虚”等10个生字;理解“奚落、轻蔑、懦弱、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3品读课文4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这课需要学习的词语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这些词语多是书面词语,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词语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把这些词语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奚落、轻蔑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懦弱是采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相提并论”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和睦相处则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理解。其余则放在教学中自然渗透。

比如,在教学“奚落”这个词语时,一开始,我用导入下文的方式,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学生读下面的对话,这样对奚落有个初步的了解,使用语言讽刺别人。那么在下面的教学中,读到课文的第四段,也就是铁罐讽刺陶罐的话时,我又回过头来,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话,让学生理解“奚落”的意思,轻蔑的意思,这样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容易读懂铁罐的傲慢,和对陶罐的嘲讽。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这样做,目的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

中年级教学中,读懂段落并运用段落去表达是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册,我觉得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理解和学习段落做铺垫。

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变化十分明显,由傲慢,到恼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我引导学生“铁罐一直在嘲笑陶罐的什么短处?”让学生回顾之前铁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这些话都是围绕“陶罐易碎这个短处来说的”,这样也就更能体会铁罐的傲慢和他不听别人的解释、劝解,只是认准了自己的长处,更要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较。这样的联系,学生也能感受到铁罐的蛮横无理。回过头来再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就会更深。

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

本篇课文说明了一定的道理,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

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的词句,认真揣摩,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生动细致的画面,铁罐肆意欺凌弱者,他无缘无故地挑衅,侮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总认为自己不可一世,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后欲将对方置于死地。我从陶罐为突破口,渗透尊重别人、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的思想,突破教学难点。这其中,我力求发展语言、感受文化、滋养心灵为一体。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评价不够及时,引导不够到位等等。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二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学生听完课文后,让学生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学生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羞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学生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现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3、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我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戏,而是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更主动参与课堂。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三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调温和些,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二、以对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教学本课,我感觉备课备得比较透彻,但自己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四

上个星期二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堂公开课,上完之后感很失败,想想自己为了这节课所花费的心血,尽管我知道“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在众多领导和同事面前,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为自己的课前精心设计与上课效果的反差,也为自己糟糕的表现。上课之前,我的心一直被那根紧张的线牵引着,但我一直告诫自己“不就是一节课吗?”可事实证明我没有如此洒脱。由于紧张,思维受到限制,影响了语言表达。

我选的是《陶罐和铁罐》这一课,这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课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写骄傲的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却忍让着铁罐,后半部分是写经过若干年之后铁罐被氧化,而陶罐依旧光洁、朴素。整堂课说重难点都把握到位,可还是有几处不尽如的地方。其实课件制作的挺精美,还制作了动漫。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很逼真,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表现的活灵活现,学生们的兴趣在此刻也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如果这时立马让学生模仿去说、去演,肯定课堂气氛马上高涨起来,可惜我没有,我却挑出两个词语要求学生解释意思,最后还很正式的用课件的形式显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我打消了一半,虽然说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练了,但效果大打折扣,真的挺遗憾!

再一个就是第二部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时间的流逝,若干年之后,铁罐变成什么样子,陶罐呢?我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陶罐、铁罐变成的样子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件铁罐氧化的过程,和陶罐依旧光洁、美观。最后我又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反复读了几遍。我的话不精炼,有的重复啰嗦而且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的问题。课件中的两大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却成了两大遗憾之处,这是我在这次公开教学中感觉最可惜的地方。

上完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真难,在这次教学中我懂得了,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这次课堂反思中,学校的多位领导以及我的同事们不仅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为我指明了所要努力的方向,让我拨云见日。以后我也希望前辈老师们继续关注我的课,然后多提建议,在此真心地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点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研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我坚信我会在这种紧张、热烈的环境中,更快的成长!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陶罐和铁罐》的第二课时,基本上达到了教学预设的三个目标:

一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童话主要对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开情节,读好它们的对话就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指名分段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于是,这一节课,我就大胆放手先让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它们的对话,其次请一组同桌来展示,读后请同学来评价,顺着学生的评价适时地指导学生如何更好读出感情,接着请两位同学来挑战,这两位同学读得很到位,为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很好的范读,最后全班男女同学合作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整个朗读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富有层次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是学习提示语,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提示语很有学习价值,我就针对大部分同学经常都是“我说、你答、他问”之类空洞的提示语,教给学生如何把提示语写具体,才能突出人或物的特点。首先,我通过惊讶地发问“真奇怪,老师都没有指导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还能读得这么好!我想同学们一定是得到了高手的指点,你从作者的哪些地方地方得到了指点呢?”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让学生意识到提示语的重要性;接着,我把那些提示语改成简单的“铁罐问、陶罐回答”让学生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提示语对于突出人或物的特点的重要性;然后,趁热打铁直接让学生补充文中的提示语,学生在说话练习中熟练地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叶圣陶曾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以课文为例教语文,而不是纯粹地教课文。”这一环节,我就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三是领悟道理。明白道理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很多老师是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以问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陶罐和铁罐的长处和短处,并适时地进行板书,紧接着让学生观察板书并想想你有什么收获。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长处和短处来谈自己的收获,甚至有的学生还引用以前学过的格言警句,最后紧密地衔接学生的想法出示有关长处和短处的格言警句让学生朗读积累,升华了学生对本课的感悟。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六

这一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经过了多次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苦恼、纠结、煎熬,不断推翻自己,最终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少收获。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幻想,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对话推动情节,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又要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故事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离奇,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因此,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尽情地去展示表演。《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表演者”“卖力”地表演,“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遗憾的一点是:我与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的表情、动作、语气还不够到位,还不够夸张。朗读童话除了要求准确、流利以外,关键是“化妆”好角色。朗读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朗读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变化。为了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模仿、夸张等。课堂上我没有做好这一点,对于角色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些!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七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

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师傅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比如说通过对话让薛恒感受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我就安排学生从称呼着手,从“东西”、“子”、“兄弟”,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着手,就容易出效果,学生也容易理解。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地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另外,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指导铁罐和陶罐的功能与区别,从而知道陶罐的谦虚。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教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课文的内容中四次对话的层次性,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怎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又不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呢?在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实这根本不时一个问题,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已经能够认识到了我所考虑的这个问题了。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这些分歧就会渐渐趋与统一,不要要求学生一次就能达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让他们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到智慧的果实。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还放不开,怕学生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其实这些都是杞人忧天。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和课堂经验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八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本课中,“奚落”一词贯穿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说“奚落”。最终到达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一、读中悟“奚落”

二、悟中感“奚落”

再好的课堂也难免有遗憾,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陶罐和铁罐的思想品质不偏不倚的展此刻学生的面前,而又不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繁杂。这是在今后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中继续要做的工作。

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好的“人文关怀”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务必应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来认真解读文本,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九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这篇课文文本价值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材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并在课堂上抓住时机,进行良性的引导,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只是停留于文本的表面,这样的语文在感情的熏陶上是缺失的。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观来体会感受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态度,相信学生从中以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有所感有所悟。然而,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如果能抓住恰当时机,抛砖引玉,引起学生自主的思考,对童话所昭示的寓意体会得会更深入一些。

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感悟最多的还是铁罐的骄傲、自以为是和陶管的谦虚、善良。学生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以“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为关键,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引导的方向不够精确,引导的深度不够,学生的体验也停留在表面。如果学生在感受到铁罐的骄傲时,我能再多问一句“铁罐为什么会那样骄傲呢?”学生的思考的深度也就随之深入了。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断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十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的教学“导入语”像动听的曲子,只有精心设计的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时间活动来。这节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给学生出示了几组有关表情的图片,让学生用表示心情和神态的词语说一说。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导入新课对下步的教学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从学生反复的对话读中,让学生自己悟出本课的道理。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到位,语言不够丰富。

其次,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再者,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足。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本节课的指导不够有梯度,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

总之,每一次优质课比赛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的表现。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篇十一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文章语言生动,情节富有变化,贴近儿童实际。经过思索,我以“提示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对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这节课,我也获得了许多感悟。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所以,我就尝试让学生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设计中,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又通过默读课文找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在教学中采用先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指导朗读,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多朗读体会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

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引发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见解,说感想,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学习情绪很激昂,很踊跃。但我觉得从我自身的素养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的评价语不够简洁到位,不会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上课时总有点慌,生怕时间不够,心里总想着这个环节快完,快点进行下一个环节,板书没有把握好。这也是我每次上完课后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多锻炼一定会有长进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