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汇总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2:56:16 |
- ZTFB |
- 11页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写心得体会要注重逻辑性,合理安排段落结构,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对于心得体会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希望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xx年9月和10月由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时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公元前220xx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进入21世纪,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xx20xx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覆盖中国西部9个省区及中亚、西亚、高加索地区甚至南亚相关国家;同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又倡议“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由海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非洲国家的合作,这两个倡议合并简称为“一带一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xx年年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三、丝路新图。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都有利于沿线各国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四、一带一路会影响我们什么?--几个热频词。
命运共同体:亚洲梦。
“70年来,亚洲国家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博鳌亚洲论坛20xx年年会开幕式上,主席的主旨演讲,准确深刻地总结了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引起高度共鸣。一切发展都应是包容的发展,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群体,“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亚洲国家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认同和积极作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强烈共识,成为共同的“亚洲梦”。
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在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必须是“领头雁”,中国也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党的以来,出访中有一半以上的足迹留在了亚洲国家,与世界各国领导人谈到“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不少于10次。其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承载中国梦、和平发展和大国责任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一国实现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地区乃至全球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更关系到全民的共同福祉。
“一带一路”:从构想走进现实。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精彩论述获得国际舆论高度热议,“丝路热”由此掀起高潮。“一带一路”是实现“命运共同体”梦想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截至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增至57个,“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此之前,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有了早期收获,从构想走进了现实。
经济新常态:中国自信。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唯一的答案。但的表态却令人振奋和鼓舞:“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中国将同大家一起,共同驱动亚洲发展的列车,不断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崛起大势不可阻挡,这就是中国的自信。
五、“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改变?
一是有利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在我国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让广大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是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东部地区受污染治理、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我国的部分产能过剩或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留出必要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是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程度前所未见,初始阶段具有较多“构想”色彩还有很大的解释空间。要在关注外部空间和机遇的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以内部调整和改革来强制度、增效率、促公平,标本并治,灵活、有效地形成和把握行业、地域或市场重点,确保该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能够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保证国家健康、长远、稳定发展。
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丝绸之路曾经繁荣过、辉煌过。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富庶与美好。正如一句俄罗斯谚语:“这不是生活,是吃马林果啊!”(隐喻非常幸福的生活)。然而,这已经是丝绸之路的昨天了。
审时度势的于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三年后的9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中哈两国政府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对此,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表示,“光明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对哈萨克斯坦具有重要意义。哈方计划打通从中国途经哈萨克斯坦通往各地区的交通走廊——它们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促使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巨大中转枢纽和欧亚大陆的桥梁。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合作”与“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计划?我认为有几点原因,如下:1.它符合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引来了蜂拥而上的投资,之后由于人们投资过于集中,主要在基础建设上,光伏、核电上(此方面技术也以成熟形成产业化),经济高速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出现过剩。2.它符合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经济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国内产能过剩,更应该迫切的走出去,正如二战后的美国推出了马切尔计划,美国对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使得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欧洲一体化,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国内的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3.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及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wto是针对的货物贸易,致力于推进各国降低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在wto下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就把推进wto升级进程一放再放。其中,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比重远远超过之前制定规则的发达国家,其规则以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劣势,所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中国必须调整战略来迎接变化的挑战,才能不被边缘化,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新格局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4.欧美国家力图跨越wto的规则,来通过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之间更广泛的经济一体化,于是他们制定出ttp以及ttip来压制中国----这的出口和制造霸权大国,使得中国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贬值,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中国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不再具有优势。所以,考虑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保护多变贸易体制的成果,同时又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迎接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模范,我们更应该要带动周围相邻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应该给予周围国家更多的帮助。
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可以当旁观者,要做引领者、参与者。“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建设一定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商议、符合沿线国家的反战战略,成果共享,患难与共,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权益平等化。我们也要相互包容,集八方智慧和努力,促进互利,互赢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有望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巩固大国地位,化解周边矛盾,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一带一路”(onebeltoneroad,简称obo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一带一路”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自贸区,都是以单一区域为发展突破口。“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在产能方面,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中国不仅有过剩产能还有过剩外汇资产;而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在资源方面,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的展开,使得资源方面的合作不稳定和牢固。“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我国的资源进入主要现还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对冲掉美国主导的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还能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经贸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中国主动加速主导区域经济整合,提升自己的区域经济影响能力。“一带一路”直击了中国的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则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中国有实力、有能力左右世界,这是事实。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一件件解决问题,未来一切都有可能。所谓外交无非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利的最大化,即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化是各国外交不断“博弈”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中国不能乐观,但也无须悲观。
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正式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至此“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主席20xx年九、十月份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之后正式写入xx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覆盖全球超过64%的人口、全球30%的gdp,为务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国还倡导成立了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和亚投行。“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酝酿已久,在博鳌论坛上推出正当其时。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合作机制与合作重点,具体而明确,希望与沿线国家抓紧启动和实施一批早期收获项目,让相关国家人民尽早受益。“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四
当今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各国利益,它的提出表明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三年来,中国正以十足的诚意和坚定的行动践行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截至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最重要公共产品。这张实实在在的“成绩单”,记录了各国携手前行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带一路”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相互融通,激发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和平崛起的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他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对当下全球治理进行的最大的一个探索之笔,是一种大智慧――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积累的探索经验给了世人坚定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赞赏中国挺身而出的担当之举,“一带一路”必将取得大成果,赢得全球点赞。
“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弥补历史和现实的三大短板,第一大短板是原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第二是补世界经济短板,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短板;第三是补全球化短板,打造包容性全球化。这样才能使“一带一路”在世界上受欢迎,这解决了世界上重要的发展难题、发展瓶颈。中国人不从意识形态出发,实事求是,主张将自身利益与别国利益结合,如此才形成了全球大合唱。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据了解,“丝绸之路”文物展是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等省区联合主办,汇集了来自全国16个省区市的490余件文物珍品。展览自去年11月开幕以来,累计观众已达20万人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坚持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无论是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还是文学文化,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自古以来都能够很好的展现在世界各国面前。历史证明,对外文化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媒介。各民族的文化交汇,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影响总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丝绸之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仅仅带动了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大的意义是将中华文明传播了出去,把其它民族优秀的成果带了回来,加强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交流”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财富,同时也丰富了各民族的人文风情生活。要加强文化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办展、合作拍片等方式,充分展示文化交流、商贸沟通的历史成果,加深理解、增进感情,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交往,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广乏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一切对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东西。
坚持探索精神。曾强调:“要认真总结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来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民间往来优势、文化人才优势,广交朋友、广结文缘,拓展交流平台、创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然而,新时期弘扬“丝路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一时激情和一份热情,更需要的是坚持一种一如既往、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我们要学习古人那种“从无到有”开辟丝绸之路的可贵精神,用来对待现如今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在,崛起的中国牢牢坚持全球化发展、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党风廉政建设等正确道路,我们都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所以,我们应该把“丝路精神”运用起来,做到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形成一种乘风破浪的气势,坚持开放原则,要以永远做学习大国的姿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实现更大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互利共赢。要加大“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宣传力度,宣传“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有利于促进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推动沿途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努力营造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良好国内外舆论环境。当前,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深入发展,形成常态模式,随着欧盟、亚太区域、次区域等合作的快速推进,每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都紧紧相连,我们中国逐渐正在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任何一个成员都很难置身事外,为了谋求共同发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有赖于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所以,我们在面对新的复杂局面上,各方应该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实现互利共赢。要利用好各种机会,深化中国梦对外宣传,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阐释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要大力宣传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和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介绍中国民主政治、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和科技创新,多形式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加强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精神、文化的积极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要求我们,应该重塑“丝路精神”,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是的,要始终做到重视传统文化,并传承、发扬光大,学习其它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经验,运用到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中来,着力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大放异彩、发挥更大影响。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六
我认为有几点原因,如下:1.它符合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引来了蜂拥而上的投资,之后由于人们投资过于集中,主要在基础建设上,光伏、核电上(此方面技术也以成熟形成产业化),经济高速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出现过剩。
2.它符合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经济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国内产能过剩,更应该迫切的走出去,正如二战后的美国推出了马切尔计划,美国对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使得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欧洲一体化,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国内的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及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wto是针对的货物贸易,致力于推进各国降低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在wto下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就把推进wto升级进程一放再放。其中,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比重远远超过之前制定规则的发达国家,其规则以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劣势,所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中国必须调整战略来迎接变化的挑战,才能不被边缘化,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新格局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4.欧美国家力图跨越wto的规则,来通过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之间更广泛的经济一体化,于是他们制定出ttp以及ttip来压制中国----这的出口和制造霸权大国,使得中国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贬值,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中国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不再具有优势。所以,考虑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保护多变贸易体制的成果,同时又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迎接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模范,我们更应该要带动周围相邻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应该给予周围国家更多的帮助。
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可以当旁观者,要做引领者、参与者。“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建设一定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商议、符合沿线国家的反战战略,成果共享,患难与共,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权益平等化。我们也要相互包容,集八方智慧和努力,促进互利,互赢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有望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巩固大国地位,化解周边矛盾,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七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合作”与“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计划?我认为有几点原因,如下:1.它符合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引来了蜂拥而上的投资,之后由于人们投资过于集中,主要在基础建设上,光伏、核电上(此方面技术也以成熟形成产业化),经济高速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出现过剩。2.它符合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经济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国内产能过剩,更应该迫切的走出去,正如二战后的美国推出了马切尔计划,美国对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使得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欧洲一体化,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国内的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3.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及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wto是针对的货物贸易,致力于推进各国降低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在wto下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就把推进wto升级进程一放再放。其中,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比重远远超过之前制定规则的发达国家,其规则以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劣势,所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中国必须调整战略来迎接变化的挑战,才能不被边缘化,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新格局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4.欧美国家力图跨越wto的规则,来通过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之间更广泛的经济一体化,于是他们制定出ttp以及ttip来压制中国----这的出口和制造霸权大国,使得中国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贬值,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中国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不再具有优势。所以,考虑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保护多变贸易体制的成果,同时又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迎接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模范,我们更应该要带动周围相邻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应该给予周围国家更多的帮助。
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可以当旁观者,要做引领者、参与者。“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建设一定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商议、符合沿线国家的反战战略,成果共享,患难与共,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权益平等化。我们也要相互包容,集八方智慧和努力,促进互利,互赢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有望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巩固大国地位,化解周边矛盾,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八
同志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
创造战略机遇的中国智慧。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国家近年来纷纷提出针对这一区域的战略构想,影响较大的有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俄印等国的“南北走廊计划”、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世界主要国家针对这一区域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或区域经济合作方案,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造了机遇。同志强调,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建设“一带一路”,能够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作用,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沿线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这既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条件,又能向相关国家和地区辐射“中国红利”,实现战略机遇的对接、交汇。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加快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进而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
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屡创新高。“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地带。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中国道义。新形势下,中国积极倡导正确义利观,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实际举措,既维护和实现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兼顾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这样的主张与行动,顺应天下人心,彰显人间正道,赢得广泛认同,搭建起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桥梁,谱写新的追梦华章。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九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传播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虽然其过程可能遭遇波折,但这一历史潮流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同志指出:“20__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作为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合作理念更加包容。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这些国家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其主导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历史上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尽合理。如今,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呼唤建立更加公正、平等、健康的国际经济秩序。“一带一路”建设从各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植根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它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实施路径,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各国开展务实合作,实现联动增长;有利于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有利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世界各国更平等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立足于亚欧非、面向世界各国,合作范围更加广阔。“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沿线国家还是域外国家均可参与。其合作范围也不限于政府间合作,各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参与。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例如,英国不久前开通了伦敦至中国浙江省义乌市的中欧货运班列,新西兰近日也与我国正式签署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文件协议。“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
符合各国发展需求,合作内容更加务实。“一带一路”建设把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作为核心目标,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针对参与国众多、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同沿线各国自身的发展规划相衔接,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和产能合作、园区建设等,实实在在地推进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内,不仅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发达国家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将不断丰富国际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整合国际创新要素,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动力。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十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大多是历史上各大文明兴衰起伏、人类文化多样性最复杂的地区,也是政治环境较不稳定的国家。故“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些国家顺利落地一定要坚持“文化先导、攻心为上”。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如果要长久和可持续,并且互利共赢,以“文化亲近感”为核心的“民心相通”一环最为重要。
在19世纪前的20xx年里,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其伦理观念、经典文献、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甚至手工艺技艺、科学技术等均为周边国家所效仿。那时的中国绝对是典型的“文明型国家”。古往今来,起起灭灭、盛极一时的强国或霸道之国也不在少数,但称得上“文明型国家”的寥若晨星。
今天,当中国再度成为全球性国家之时,更需要有渠道多样、内容广泛的国际交流:它依托着现代文化贸易和服务、学术交流、大众旅游以及各类民营、民间组织的积极互动等多种方式。
民心植根于民间,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应更加关注民间组织在文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公共文化外交的活跃发展。文化领域是高度复杂的,与其他产品不同,文化产品与服务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具有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又是多层面的,包括审美价值、象征价值、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等等。如果经济价值可以使用经济学术语解释清楚,但文化价值是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进行评估,文化领域因此需要多元化、多层次、多机制的复杂交换和评价系统来适应文化产品的复杂性。这就是文化领域需要法制,但是又非单纯的法制能够管理的原因。这也决定了文化交流不宜一味依赖于政府唱主角,而更宜以民间交流为主,要充分发挥民营、民间机构作用。
从我长期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工作的经验来看,文化消费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是最易于在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交流的。那些精美的手工艺技艺、书画艺术、歌舞艺术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而那些附着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文化符号,更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加着各国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好感。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十几年来力推“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原因。所以我建议:全面研究全球文化贸易发展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特别要了解联络世界各国民间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各种方式鼓励中国的艺术家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
民心相通,既需要“中华文化走出去”,还应该鼓励国外优秀文化“走进来”。只有“双向交流”才能可持续发展。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看,我们不仅应该通过文化贸易向他们推广、介绍、输出精美的中国文化产品,也应该向他们购买和进口具有他们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通过市场机制,拉动他们国家的文化发展。为了提高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的水平,我们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训他们的文化创意人才,提升其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能力。所以在国家有关鼓励文化贸易的专项基金中一定要有进出口双向鼓励政策,特别是要增加鼓励进口“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的内容。这样也可以做到文化交流,利益互惠。
人类对于美好事物与和平的向往是共通的,无论生活在哪一块土地上的人们,都希望世界和平,生活富足,而这种理想只有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回顾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交流手段看上去并不复杂,仿佛平常人们走亲戚一般,大家带着礼物、情谊,以平和友好的姿态,相互学习与借鉴,所到之处、以理服人、以物赠人、以德待人。最后,我们既收获了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也收获了友谊和邻国对中国的尊重。这种交流的形式本身就彰显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为人之道: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大道无形。
如此,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定会走得更加久长。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时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公元前2―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进入21世纪,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国家主席20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覆盖中国西部9个省区及中亚、西亚、高加索地区甚至南亚相关国家;同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又倡议“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由海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非洲国家的合作,这两个倡议合并简称为“一带一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三、丝路新图。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都有利于沿线各国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四、一带一路会影响我们什么?--几个热频词。
命运共同体:亚洲梦。
“70年来,亚洲国家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博鳌亚洲论坛20年会开幕式上,主席的主旨演讲,准确深刻地总结了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引起高度共鸣。一切发展都应是包容的发展,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群体,“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亚洲国家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认同和积极作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强烈共识,成为共同的“亚洲梦”。
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在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必须是“领头雁”,中国也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党的以来,国家主席出访中有一半以上的足迹留在了亚洲国家,与世界各国领导人谈到“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不少于10次。其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承载中国梦、和平发展和大国责任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一国实现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地区乃至全球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更关系到全民的共同福祉。
“一带一路”:从构想走进现实。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精彩论述获得国际舆论高度热议,“丝路热”由此掀起高潮。“一带一路”是实现“命运共同体”梦想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截至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增至57个,“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此之前,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有了早期收获,从构想走进了现实。
经济新常态:中国自信。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唯一的答案。但的表态却令人振奋和鼓舞:“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中国将同大家一起,共同驱动亚洲发展的列车,不断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崛起大势不可阻挡,这就是中国的自信。
五、“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改变?
一是有利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在我国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让广大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是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东部地区受污染治理、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我国的部分产能过剩或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留出必要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是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程度前所未见,初始阶段具有较多“构想”色彩还有很大的解释空间。要在关注外部空间和机遇的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以内部调整和改革来强制度、增效率、促公平,标本并治,灵活、有效地形成和把握行业、地域或市场重点,确保该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能够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保证国家健康、长远、稳定发展。
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二
“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一战略略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战略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具有重大意义[2]。
一是探寻经济增长之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及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是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2.“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战略抉择。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的战略抉择。
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20xx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根本性扭转我国只能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被动接受者的尴尬局面,实现向区域性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导者的身份转变。
一是拓展国家发展空间,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体量越来越大,传统国际市场的承受能力越来越有限,进军发展中国家、开拓新兴市场成为我们开拓国家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二是应对国际战略挤压;三是开发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动我国经济的梯度转移与均衡化发展,促进我国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平衡国际力量,通过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平衡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逐步夯实我国全球大国地位,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五是维护世界和平,通过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维护我国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捍卫世界和平。
总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传播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虽然其过程可能遭遇波折,但这一历史潮流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同志指出:“20xx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作为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合作理念更加包容。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这些国家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其主导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历史上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尽合理。如今,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呼唤建立更加公正、平等、健康的国际经济秩序。“一带一路”建设从各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植根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它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实施路径,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各国开展务实合作,实现联动增长;有利于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有利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世界各国更平等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立足于亚欧非、面向世界各国,合作范围更加广阔。“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沿线国家还是域外国家均可参与。其合作范围也不限于政府间合作,各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参与。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例如,英国不久前开通了伦敦至中国浙江省义乌市的中欧货运班列,新西兰近日也与我国正式签署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文件协议。“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
符合各国发展需求,合作内容更加务实。“一带一路”建设把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作为核心目标,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针对参与国众多、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同沿线各国自身的发展规划相衔接,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和产能合作、园区建设等,实实在在地推进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内,不仅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发达国家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将不断丰富国际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整合国际创新要素,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动力。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三
近代以来的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西方大国武力崛起的“铁血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破除“国强必霸”的陈旧历史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志强调:“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前所未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中国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推动实施这一决策,必将对中国和平发展发挥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亚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具活力和最富潜力的地区,也是当前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面对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交织叠加的安全态势,我国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指明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相关各国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各国关系协调与和谐,使沿线国家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同时,对保障我国战略安全、拓展战略空间、稳定能源供应、保障经济安全,突破遏制我国的战略包围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与战略对接,对于推进和平发展至关重要。同志强调:“彼此坦诚相待,不惧怕分歧、不回避问题,就各自外交政策和发展战略进行充分交流,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战略对接”。同志在访俄时表示,欢迎俄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之成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平台。在访欧时进一步指出,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这些倡议得到受访各国元首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惠及各方之路,是我国与其他大国实现战略对接、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
承载丝路精神的文明载体。推进中国和平发展,既需要与各国经贸合作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促进。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这将有力推动形成“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当代文明交流盛况,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民族团结进步(优质13篇)
- 2023年小学生做陶艺的感受模板(优秀20篇)
- 最新守初心立师德(精选9篇)
- 2023年观看为了和平心得体会字(精选11篇)
- 最新假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实用20篇)
- 最新疫情防控先进事迹心得报告(优质12篇)
- 2023年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20篇)
- 2023年银行新员工培训心得(优秀16篇)
- 2023年中医跟师笔记心得(优秀10篇)
- 最新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研讨发言材料(通用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