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千佛塔导游词(通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3:43:16 |
  • ZTFB |
  • 14页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确保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有效地运行。总结不仅是回想过去,更要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但请勿抄袭。

千佛塔导游词篇一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也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既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性命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这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其实,浮屠就是佛塔,虽然佛塔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不佰生,但如果要问“佛塔是用来作什么的?”仍然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了解佛塔的来历、用途,以及它的类型、结构等等。

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的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烂、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还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

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槃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

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作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槃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

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时候,可以用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

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是佛教信众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会被称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文佛教文献中叫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贺兰宏佛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的一座废弃寺院内。塔高28.34米,建在由黄土夯筑的地基上。宏佛塔的一至三层为楼阁式塔身,上为体量巨大的覆钵式砖塔,是传统中国楼阁式建筑与喇嘛塔相结合的复合式空心砖塔,塔身各层上部用砖砌出兰额、斗拱和迭涩砖塔檐,檐上作出平座栏杆,上为十字对折角覆钵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底部为圆形束腰式须弥座,座上砌肩覆钵塔,塔身作宝罐状,上存刹座和两层相轮,由亚字形刹座托承三十三天。塔心室向上内收迭涩对顶。塔室呈八角形。

宏佛塔的砌筑,不设大型须弥座,直接建在夯筑的地基上,采用仿辽的沟纹砖与条砖,而且有西夏独具的掌纹砖,这为国内现存的宋辽佛塔中所仅见。《嘉靖宁夏新志》有“三塔湖”在城东北30里的记载,其方位与宏佛塔相似,这说明明朝时这里有三塔,从出土文物考证,宏佛塔所在寺院曾是一座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很可能是史金波先生考证出的西夏“大度民寺”。

1987年宁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贺兰县文管所在对宏佛塔进维修时,从塔的天宫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绢质彩绘大日如来、菩萨、护法金刚的唐卡佛像、泥塑、彩塑佛像、木雕佛像、木塔、西夏文经版等珍贵文物,证明该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80-1190年),距今约八百年历史,明、清等朝进行过修葺。现在宏佛塔由贺兰县文物部门派专人管理,接待游客。

千佛塔导游词篇二

简介位于四川绵阳安州区、北川县和阿坝州茂县三县交界处,距安县县城仅45公里。她古老而又神秘,形成于远古侏罗纪第四纪冰川活动期间,山岳在冰川侵袭下构成了古老生物群落的避难所,成为多种植物的保存和繁衍地。

千佛老祖庙唐代始建,“圣明显应唐宋创修昭千古,佛国威严清造石室垂万载”记录了千佛老祖庙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变迁。

仙女峰、马桑树、美女山、黑龙潭的传说俯拾皆是,山歌、民谣口耳相传,独具特色的开山节等民俗活动代代相继。千佛的树,古朴、奇特;千佛的水,清幽、澄净;千佛的石,纹路别致,造型各异;千佛的云,波翻浪涌,变化万千;登上千佛顶,看红日升腾,云卷云舒,彩霞满天,普照群山;岷山雪山时隐时现,如出其间;远山近景亦真亦幻,若出其里;东眺西蜀,平畴沃野,广袤无垠,置身其中,宛如漂浮于万顷波涛之上,流连于仙山楼阁之间。

千佛山人文、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集生态佛教和历史文化等优势于一体,千佛山属古生界志留系沉积皱段裂带,西南侧绝壁高耸,似刀劈斧削,壁下形成幽深的沟谷,有多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瀑布、海子、山腰万亩野生杜鹃和山顶的日出云海,佛光构成“一山分三带,景色各千秋”的独特自然景观;千佛山高大巍峨,雄壮多姿、垂直气候分布明显,四季主色调鲜明,形成“春看杜鹃、夏望瀑布、秋赏枫叶、冬观冰雪”的典型亚高山生态景观,山峰苍翠挺拔,巨石雄奇嶙峋,树木郁郁葱葱,熊猫、金丝猴等动物在山间丛中悠闲自在,山奇、石怪、水秀、峰险、林幽、云美,构成千佛山奇特的自然风光。

千佛塔导游词篇三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五华里的大云山上,是安岳石刻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环山怪石凌空,古木参天,藤萝挂壁,古为县城官绅纳凉之所,文人读书之地,被称为“千佛寨森林公园”。这里是一个由西向东呈狭长形的天然岩寨,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它得名不完全是因石刻造像多之故,而与所刻的“千佛龛”特别多有关。据统计,在现存105龛3061尊雕像中,刻有千佛的就有8处,其尊数在20xx左右。

千佛寨摩岩造像是安岳200多处石刻中开创最早的一处,也是造像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处,从隋朝开皇年间直到民国20xx年的1300多年中,各时代都有不同规模的代表性作品,而以唐开元至南宋的庆元的640多年为该处石刻营建的鼎盛时期。

千佛寨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各时代的风格和特征,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研究价值:一是“西方三圣”、“三世佛”等雕塑有明显的隋代遗风,面部略呈长方形,额部广阔,高鼻深目,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腭宽大突出,头部螺结小而矮,衣纹深而稀疏,无华丽缨络装饰,线条粗犷,总体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实为明显的隋代遗风,隐约包含着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痕迹。二是此处盛唐雕塑所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从地理位置看又大部集中在南岩。如现在保存完好的21个“释迦说法龛”,不但龛窟大小形状基本相同,而且内容也完全一致。正中结跏趺座释迦牟尼佛,两边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排列有序,龛的左右及后壁上部均雕刻着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摩喉罗迦、八紧那罗等“天龙八部神将”。这些造像面部都圆润丰满,肌肤润腴,肉感十分强烈,佛头多着高发髻,穿袒肩袈裟,菩萨头戴宝冠,有少量缨络装饰,衣摺飘逸,线条柔和流畅,佛头上均饰以华蓋流梳,两侧有菩提树衬托,显得十分庄重华丽,具有典型唐代龛窟造像特征。三是北岩造像多着通肩袈裟,身体修长,挺肚束腰,臂部微向右扭。装饰华丽,缨络满身,线条细腻,衣摺浑重,充分表现出五代和北宋艺术风格。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造像相比艺术质量就较差了。

千佛寨石刻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安岳其他石刻区相比还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

千佛寨造像龛以小型、平顶、桃型唐龛为主。龛高、宽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间,深1米左右,龛楣为桃型、龛沿以六瓣莲花装饰,这种龛窟造形明显不同于安岳其他石刻区。莲花,在中国开始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圣洁美的属性。印度更崇尚莲花,据说,拯救世界的大神毗显奴,以肚脐中生出梵天,梵天是坐在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更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出身时就伴有莲花。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常用一朵莲花来代表佛陀本人,通常借助莲花来形象地唤醒大地苍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至高无尚的解脱境界,所以该处龛窟外沿以莲花图案为饰,与宣传佛教教义引诱众生归依佛法有着密切关系。

千佛寨雕刻内容南岩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占21龛,北岩多造站立的佛、菩萨群像,这一方面可能与时代有关系;唐多造“说法图”,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观音、明王经变故事相等题材。另一方面可能与佛教的宗教有关,唐代禅宗盛行而安岳西北方面的石窟寺如卧佛院、青竹寺、云峰寺、寂光寺等多为禅宗著名道场。五代和宋特别是从北宋开始佛教密宗也逐渐影响县城以北,因而千佛寨五代以后的雕刻内容就不是那么规范统一了,单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四处,二佛四菩萨或五菩萨站在一起的也不少。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别多,而且十分精美。据统计现存的各类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别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龛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风格的力士。力士作为佛教的护法神祇,起着拱卫护法摄服邪念的特殊作用,在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千佛寨唐龛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过1米,头顶着高发髻,脸部为椭圆形,唇薄、鼻翘目深,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祼露,发达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数块,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体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绳作带紧束腰间,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双腿隐约可见,这系我国盛唐时期流行的所谓“褒衣博带”服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踝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显示出力大无穷,征服一切邪恶的神威。这些精美的力士雕像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艺术感,无疑是千佛寨数千雕塑中的珍品。

千佛寨北岩的“药师佛经变”龛,具有独特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药师佛结伽趺坐正中金刚坐上,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站像。龛后壁上方华盖飘逸、菩提辉映,两侧二男性飞天对衬,显得十分庄严华丽。药师佛本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号,为东方净土琉璃国之教主,据《药师经》载:“以此善根,顾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时,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这就是药师佛左右八菩萨的来由。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为药师如来的守护神。像高80公分,手执各种法器,摆着不同的姿势、攥拳怒目,情态十分森严,雕刻也颇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龛的左右二壁上,分别刻有12组浅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动形像的组合画来展示“九横死”和“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内容。这些画面,形象地勾画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世态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历史画卷,从雕刻艺术上来看别具一格,全用圆刀作浅浮雕精工细琢而成,造型生动,设计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石窟艺术中又一风格之珍品,这样完整的“药师经变”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千佛塔导游词篇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也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既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性命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这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其实,浮屠就是佛塔,虽然佛塔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不佰生,但如果要问佛塔是用来作什么的?仍然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了解佛塔的来历、用途,以及它的类型、结构等等。

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的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烂、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还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作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多的佛塔下面难道都有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吗?当然不会的,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用什么来作象征性的舍利呢?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时候,可以用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是佛教信众通往涅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会被称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文佛教文献中叫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千佛塔导游词篇五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千佛寨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黄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游览著名的千佛寨。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五华里的大云山上,是安岳石刻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环山怪石凌空,古木参天,藤萝挂壁,古为县城官绅纳凉之所,文人读书之地,被称为“千佛寨森林公园”。这里是一个由西向东呈狭长形的天然岩寨,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它得名不完全是因石刻造像多之故,而与所刻的“千佛龛”特别多有关。据统计,在现存105龛3061尊雕像中,刻有千佛的就有8处,其尊数在2000左右。

千佛寨摩岩造像是安岳200多处石刻中开创最早的一处,也是造像时代延续最长的一处,从隋朝开皇年间直到民国22年的1300多年中,各时代都有不同规模的代表性作品,而以唐开元至南宋的庆元的640多年为该处石刻营建的鼎盛时期。

千佛寨的摩崖造像充分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各时代的风格和特征,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研究价值:一是“西方三圣”、“三世佛”等雕塑有明显的隋代遗风,面部略呈长方形,额部广阔,高鼻深目,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腭宽大突出,头部螺结小而矮,衣纹深而稀疏,无华丽缨络装饰,线条粗犷,总体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实为明显的隋代遗风,隐约包含着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痕迹。二是此处盛唐雕塑所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从地理位置看又大部集中在南岩。如现在保存完好的21个“释迦说法龛”,不但龛窟大小形状基本相同,而且内容也完全一致。正中结跏趺座释迦牟尼佛,两边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排列有序,龛的左右及后壁上部均雕刻着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摩喉罗迦、八紧那罗等“天龙八部神将”。这些造像面部都圆润丰满,肌肤润腴,肉感十分强烈,佛头多着高发髻,穿袒肩袈裟,菩萨头戴宝冠,有少量缨络装饰,衣摺飘逸,线条柔和流畅,佛头上均饰以华蓋流梳,两侧有菩提树衬托,显得十分庄重华丽,具有典型唐代龛窟造像特征。三是北岩造像多着通肩袈裟,身体修长,挺肚束腰,臂部微向右扭。装饰华丽,缨络满身,线条细腻,衣摺浑重,充分表现出五代和北宋艺术风格。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造像相比艺术质量就较差了。

千佛寨石刻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安岳其他石刻区相比还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风格。

千佛寨造像龛以小型、平顶、桃型唐龛为主。龛高、宽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间,深1米左右,龛楣为桃型、龛沿以六瓣莲花装饰,这种龛窟造形明显不同于安岳其他石刻区。莲花,在中国开始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圣洁美的属性。印度更崇尚莲花,据说,拯救世界的大神毗显奴,以肚脐中生出梵天,梵天是坐在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佛教更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出身时就伴有莲花。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常用一朵莲花来代表佛陀本人,通常借助莲花来形象地唤醒大地苍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至高无尚的解脱境界,所以该处龛窟外沿以莲花图案为饰,与宣传佛教教义引诱众生归依佛法有着密切关系。

千佛寨雕刻内容南岩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占21龛,北岩多造站立的佛、菩萨群像,这一方面可能与时代有关系;唐多造“说法图”,而五代、宋以至明清多刻站立的五佛、七佛或千手千眼观音、明王经变故事相等题材。另一方面可能与佛教的宗教有关,唐代禅宗盛行而安岳西北方面的石窟寺如卧佛院、青竹寺、云峰寺、寂光寺等多为禅宗著名道场。五代和宋特别是从北宋开始佛教密宗也逐渐影响县城以北,因而千佛寨五代以后的雕刻内容就不是那么规范统一了,单是“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四处,二佛四菩萨或五菩萨站在一起的也不少。

千佛寨力士雕塑特别多,而且十分精美。据统计现存的`各类型力士就有42尊,特别是唐和五代的造像龛外,左右都雕刻有不同风格的力士。力士作为佛教的护法神祇,起着拱卫护法摄服邪念的特殊作用,在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千佛寨唐龛外的力士,高一般不超过1米,头顶着高发髻,脸部为椭圆形,唇薄、鼻翘目深,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祼露,发达的胸部肌肉分成大小不等的数块,腹部略突,十分合符人体胸大肌理的解剖原理。腰部以绳作带紧束腰间,下身着短裙,那有力的双腿隐约可见,这系我国盛唐时期流行的所谓“褒衣博带”服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踝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显示出力大无穷,征服一切邪恶的神威。这些精美的力士雕像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艺术感,无疑是千佛寨数千雕塑中的珍品。

千佛寨北岩的“药师佛经变”龛,具有独特的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药师佛结伽趺坐正中金刚坐上,左右雕有药师八大菩萨站像。龛后壁上方华盖飘逸、菩提辉映,两侧二男性飞天对衬,显得十分庄严华丽。药师佛本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称号,为东方净土琉璃国之教主,据《药师经》载:“以此善根,顾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时,有八菩萨来示其道路。”这就是药师佛左右八菩萨的来由。佛座下并排站立药师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为药师如来的守护神。像高80公分,手执各种法器,摆着不同的姿势、攥拳怒目,情态十分森严,雕刻也颇为精美。更值得注意是此龛的左右二壁上,分别刻有12组浅浮雕小像,高不盈寸,以生动形像的组合画来展示“九横死”和“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内容。这些画面,形象地勾画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和世态人情,是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历史画卷,从雕刻艺术上来看别具一格,全用圆刀作浅浮雕精工细琢而成,造型生动,设计精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石窟艺术中又一风格之珍品,这样完整的“药师经变”摩崖造像,不但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大家玩得开不开心?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念,不过要做文明游客。希望下次还能给你们介绍美丽的风景。

千佛塔导游词篇六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昶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25绝迹主。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共。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千佛塔导游词篇七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千佛山森林公园,我是你们的导游**。

位于易县城西北16公里处的千佛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0多亩,森林覆盖率65%,平均海拔1122.6米,有三条主要沟壑。景区内怪石林立,群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潺潺。

传说在隋朝年间,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个溶洞内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家弟子学习、奉仰,由此得名千佛山。后由于战乱,此洞被封闭。

千佛山景区物种丰富,乔、灌、藤木树种几百种,草本植物和珍稀菌类药材上百种,十几种珍稀野生动物,被人们称为“保北野生物种基因库”。漫山遍谷的石灰岩,便是上乘的上水石。山势雄伟壮观,林海苍郁。冬季冰雕玉砌,夏季清爽宜人,是理想的观光旅游目的地。

好,游客朋友们,千佛山森林公园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千佛塔导游词篇八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四组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欢迎阅读借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也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既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性命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这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其实,浮屠就是佛塔,虽然佛塔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不佰生,但如果要问“佛塔是用来作什么的?”仍然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了解佛塔的来历、用途,以及它的类型、结构等等。

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的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烂、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还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

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槃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

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作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槃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

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时候,可以用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

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是佛教信众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会被称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文佛教文献中叫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贺兰宏佛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的一座废弃寺院内。塔高28.34米,建在由黄土夯筑的地基上。宏佛塔的一至三层为楼阁式塔身,上为体量巨大的覆钵式砖塔,是传统中国楼阁式建筑与喇嘛塔相结合的复合式空心砖塔,塔身各层上部用砖砌出兰额、斗拱和迭涩砖塔檐,檐上作出平座栏杆,上为十字对折角覆钵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底部为圆形束腰式须弥座,座上砌肩覆钵塔,塔身作宝罐状,上存刹座和两层相轮,由亚字形刹座托承三十三天。塔心室向上内收迭涩对顶。塔室呈八角形。

宏佛塔的砌筑,不设大型须弥座,直接建在夯筑的地基上,采用仿辽的沟纹砖与条砖,而且有西夏独具的掌纹砖,这为国内现存的宋辽佛塔中所仅见。《嘉靖宁夏新志》有“三塔湖”在城东北30里的记载,其方位与宏佛塔相似,这说明明朝时这里有三塔,从出土文物考证,宏佛塔所在寺院曾是一座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很可能是史金波先生考证出的西夏“大度民寺”。

1987年宁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贺兰县文管所在对宏佛塔进维修时,从塔的天宫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绢质彩绘大日如来、菩萨、护法金刚的唐卡佛像、泥塑、彩塑佛像、木雕佛像、木塔、西夏文经版等珍贵文物,证明该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80-1190年),距今约八百年历史,明、清等朝进行过修葺。现在宏佛塔由贺兰县文物部门派专人管理,接待游客。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昶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25绝迹主。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共。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0xx年)。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千佛塔导游词篇九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宏佛塔导游词,欢迎阅读借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也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既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性命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这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其实,浮屠就是佛塔,虽然佛塔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不佰生,但如果要问“佛塔是用来作什么的?”仍然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了解佛塔的来历、用途,以及它的类型、结构等等。

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的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烂、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还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槃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作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槃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多的佛塔下面难道都有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吗?当然不会的,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用什么来作象征性的舍利呢?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时候,可以用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是佛教信众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会被称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文佛教文献中叫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 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对各位光临泉城济南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是大家这次旅行的导游,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王,或者叫我王导。旁边这位是我们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老李,他有十几年的驾龄,大家可以放心乘车。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千佛山秀丽的美景,领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蕴。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当,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首先,请允许我站在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代表千佛山景区全体员工,欢迎您的到来,愿您能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神奇的千佛山脚下,大家可以下车了。在去参观景区前的这段时间里,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千佛山的大致概况。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之一的千佛山。千佛山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千佛山,古称历山”,至今算来,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上古时期舜帝曾在山下耕种过,所以又称“舜耕山”,是人们祭祀舜帝的地方。以前人们每年在这里举行“迁祓”仪式,借以除恶。“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详”,因“迁祓”与“千佛”谐音,后人据将此山称作千佛山了。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千佛山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占地面积约166公顷,包括兴国禅寺、历山院、唐槐亭、文昌阁、弥勒胜苑等等。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的北大门。北大门是景区的正门,也称“礼敬门”,取佛经“礼敬诸佛”之意,走进礼敬门,大家就可以去拜佛了。

进入“礼敬门”,便可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四柱三楼式石坊,它是千佛山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坊前仰望千佛山,山上的苍松翠柏、梵宇僧楼尽收眼底。面前的这条台阶路是大家上山的主盘路,位于盘路两侧的是建于1996年的十八尊石质罗汉像。东侧第一尊是十七降龙罗汉,西侧第一尊是十八伏虎罗汉,这是乾隆皇帝给他们命的名。

大家请注意看,前方这尊卧佛是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的,它是释迦牟尼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属全省之最。

在我们右前方的这座园子叫观音园。它的主体造像就是园中这尊15米高的。

铜铸观音像。1980年的时候,这里有一方荷池,1996年景区将池扩建,建起了观音园,并且供有一尊“白衣观音”。20xx年重修观音像,改成了现在的铜质“杨柳观音”。

各位朋友,北大门景区游览走完了,让我们一起登上山间小路,前往西盘道景区吧。(后面的游客跟上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宝顶飞檐凉亭叫唐槐亭,建于1957年,因旁边这棵唐代古槐而得名。匾上“唐槐亭”三个字是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于1981年来千佛山时提写的。旁边的这棵古槐,现在树干这已干枯,但有一棵幼槐穿过树洞勃然而生,宛如慈母抱子,人们又称它为“母抱子槐”,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传说,唐朝的开国元勋护国公秦琼是个大孝子,为了给母亲求福增寿,经常到山上来上香许愿,每到此处都要将马拴在这棵树上,于是后人把这棵古槐又称为了“秦琼拴马槐”。

再往上走,我们就来到了齐烟九点坊,这是一座二柱一楼式木质的丹柱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上面“齐烟九点”这四个苍劲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间历城县令叶圭书写的。这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梦天》诗中,他在诗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怀中泻”。意思是说,他在梦中从天上远远看去,中国辽阔的九州小的像九点烟尘,汪洋大海也不过是怀中之水。

大家看一下“齐烟九点坊”的背面匾额,这“仰观俯察”四个字是引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来描绘这里的美景。而且这四个大字是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贴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云径禅关”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四柱三楼式木枋。坊正面“云径禅关”四字隶书为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背面“峰回路转”四字则出自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之手。“云径禅关”的含义是说,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经过此坊,游人至皮,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峰回路转”则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弯转。而在此又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的是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公元1748年)游览千佛山所题的一首风光诗,题作《千佛山极目有作》,诗中主要描绘了千佛山秀丽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石佛造像。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兴国禅寺。它又名千佛山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占地。

4.9亩,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千佛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历经沧桑,多次遭到破坏。唐代贞观年间进行扩建,改用现名。大家看寺门上额嵌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石刻,寺门两侧有石刻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是济南清末的秀才杨兆庆书写的。意思是说,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到这里被寺院晚间的鼓声和清晨的钟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众僧吟诵经文的声音把在人世间苦海里迷失道路的人唤回来,使他们走上去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兴国禅寺分东西两院,西院的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东为殿宇三楹。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九点》七绝碑刻。

大家往南看,这就是千佛崖。崖下由西向东依次是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吕祖洞。它开凿于隋开皇七年至唐贞观年间,一共9窟,有130余尊佛像,最早的距今约1300多年,这是济南地区一组雕刻较早的石窟造像群,也是山东佛教的重要史迹。同洛阳的龙门石窟、桂林的七星岩石壁、敦煌的壁画、灵岩寺的巨佛一样,是我为极为宝贵的文物,对研究隋唐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再往前走,我们去看看兴国禅寺的正殿。俗话说“山有主峰,庙有主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兴国禅寺的正殿——大雄宝殿。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分别塑有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塑像个个端庄大方,面容生动。

道、佛三教先后影响这里,历山院便成了三教合居的寺院,这在全国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

改革开放以来,千佛山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了集我国敦煌、龙门、麦积、云冈四大石窟精华于一体的万佛洞,以及十八罗汉、卧佛、大舜石图园,还有20xx年9月竣工完成的占地25000平方米的“弥勒胜苑”和主像为30米高的铜制弥勒佛等景观,丰富了佛文化和舜文化的内涵。被誉为“历山飞虹”的客运索道,如驾轻舟,倘佯于青山林海之间,上行可观山景,下行可瞻市容。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二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

目录简介历史特点文物收缩展开简介。

宏佛塔,俗称“王澄塔”,坐落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一废寺中,残高28.34米。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建方案,进行修缮。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怼k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塔高28.34米,建在由黄土夯筑的地基上。宏佛塔的一至三层为楼阁式塔身,上为体量巨大的覆钵式砖塔,是传统中国楼阁式建筑与喇嘛塔相结合的复合式空心砖塔,塔身各层上部用砖砌出兰额、斗拱和迭涩砖塔檐,檐上作出平座栏杆,上为十字对折角覆钵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底部为圆形束腰式须弥座,座上砌肩覆钵塔,塔身作宝罐状,上存刹座和两层相轮,由亚字形刹座托承三十三天。塔心室向上内收迭涩对顶。塔室呈八角形。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在逐层落架拆除时,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计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建等物。

历史。

在国内是一座很罕见的古塔,根据出土的文物证明,宏佛塔建于西夏晚期,距今800多年。如今由贺兰县文物部门派专人管理,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前往。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特点。

宏佛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塔身和塔刹高度大致相等,这是宁夏众多佛塔中独特的结构。塔通高约25米,塔身3层,玉面呈八角形。第1层高4米,南面辟有券门,门高2.4米,宽0.95米,门楣上两侧用砖雕龙凤花鸟等图案,栩栩如生。塔身每层3间,有上下两重檐,均以迭涩出檐,下檐迭涩牙砖12层,出檐1米左右,檐下每面饰有两组粗壮浑厚的砖雕斗拱,塔棱的转角处饰有一组斗拱,均系一斗三升的仿木结构,在挑檐转角处的斗拱之上,装饰有悬挂风铃的木柄,可惜已经残朽。上檐3层迭涩砖,出檐较短,檐下每面和塔棱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一升的砖雕斗拱。3层塔身之上,安置塔刹,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3部分组成,结构形式似一座较大的喇嘛塔刹。刹座平面采取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次收缩,刹身呈宝瓶形(或称覆钵体),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刹顶为桃形攒尖顶,南边大半已残塌。塔室是厚壁空心,壁厚3米。据说塔室的地面中心,原有一口井,水味清甘甜,常年喷水不断,专供塔寺僧侣和香客们饮用,现已不见踪影。

文物。

宏佛塔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西夏彩塑,采用传统的泥塑加上彩绘妆銮,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塑出简明的形体后,再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赋彩,润饰皮层细节,体现质感,是“塑容绘质”的传神之作。河西地区石窟中保存有一些西夏彩塑,但在元明之际又被粉装彩绘修补过。宏佛塔天宫出土的这批彩塑完整地保留了西夏时期原始风貌,弥足珍贵。第三层楼阁式塔出檐东北角第135层砌砖上清理出12枚宋代钱币(计皇宋通宝3枚,熙宁元宝3枚、太平通宝、绍圣通宝、天禧通宝、天圣通宝、元丰通宝、祥符通宝各1枚),出檐南面第135层砌砖上清出宋钱3枚(治平元宝、绍圣元宝、景v元宝各1枚),第129层砌砖上清出宋钱2枚(熙宁元宝、政和通宝各1枚)。散置在塔身砌层内的这批宋钱,时代最晚的钱是政和通宝,铸造年代是公元11。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三

欢迎大家来到宏佛塔!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宏佛塔。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也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既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性命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这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其实,浮屠就是佛塔,虽然佛塔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不佰生,但如果要问“佛塔是用来作什么的?”仍然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去了解佛塔的来历、用途,以及它的类型、结构等等。

塔,梵文称作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的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烂、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还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释迦涅槃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作的功课了。不仅如此,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槃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多的佛塔下面难道都有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吗?当然不会的,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用什么来作象征性的舍利呢?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的时候,可以用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是佛教信众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会被称作“舍利塔”。

但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文佛教文献中叫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游客:

位于易县城西北16公里处的千佛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0多亩,森林覆盖率65%,平均海拔1122.6米,有三条主要沟壑。景区内怪石林立,群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潺潺。

传说在隋朝年间,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个溶洞内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家弟子学习、奉仰,由此得名千佛山。后由于战乱,此洞被封闭。

千佛山景区物种丰富,乔、灌、藤木树种几百种,草本植物和珍稀菌类药材上百种,十几种珍稀野生动物,被人们称为“保北野生物种基因库”。漫山遍谷的石灰岩,便是上乘的上水石。山势雄伟壮观,林海苍郁。冬季冰雕玉砌,夏季清爽宜人,是理想的观光旅游目的地。

好,游客朋友们,千佛山森林公园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五

千佛山,位于安县、北川和茂汶三县交界处,面积约220平方公里,距安县县城仅30公里,横亘于岷山山脉南段,海拔3033米。她古老而又神秘,形成于远古侏罗纪第四纪冰川活动期间,山岳在冰川侵袭下构成了古老生物群落的避难所,成为多种植物的保存和繁衍地。珍贵植物珙桐、银杏、楠木、樟木、红豆竟生于此,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牛羚、猕猴穿行其间,名贵中药材天麻、杜仲、黄柏、厚朴、贝母寻常可见,传奇神树“杜鹃王”、“丁木大仙”历史久远。千佛老祖庙唐代始建,“圣明显应唐宋创修昭千古,佛国威严清造石室垂万载”记录了千佛老祖庙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变迁。善男信女焚香颂经,顶礼膜拜,香烟缭绕,云海升腾,印证了千佛的神秘与幽远。

仙女峰、马桑树、美女山、黑龙潭的传说俯拾皆是,山歌、民谣口耳相传,独具特色的开山节等民俗活动代代相继。走进千佛,你会觉得翻开了一部厚重的文化与民俗传书。千佛山,景色秀美,野趣迷人。春看杜鹃红遍,夏观瀑布飞泻,秋赏枫叶似火,东吟冰雪如玉。四时景色各异,七步植被难同。极目四望,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莽莽苍苍,秀木葱茏。新枝古藤相依,青山碧水作伴。响石沟内观奇石,白龙潭水浣轻纱。

千佛的树,古朴、奇特,走进前山,你会觉得进入了天然森林公园,藤蔓相依,花海如潮。千佛的水,清幽、澄净,走进后山,看瀑布飞溅,流金汇玉,听高山流水,空谷来音,你会感到千佛山之水荡涤心肺,不由令人神清气爽。

千佛的石,纹路别致,造型各异,龙纹石、龟纹石随处可见,鱼形、兽形奇石静观岁月变迁。千佛的云,波翻浪涌,变化万千,登上千佛顶,看红日升腾,云卷云舒,彩霞满天,普照群山;岷山雪山时隐时现,如出其间;远山近景亦真亦幻,若出其里;东眺西蜀,平畴沃野,广袤无垠,置身其中,宛如漂浮于万顷波涛之上,流连于仙山楼阁之间。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历经亿载,千佛风姿依然未改......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六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夏宏佛塔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但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文佛教文献中叫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千佛塔导游词篇十七

千佛山森林公园位于黟县西北16公里处,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65%,平均海拔1122。6米,有三大沟壑。景区内有许多奇石、突起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潺潺的溪流。

相传隋朝时,一些佛教工匠在沙峪口的`一个山洞里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教弟子学习和欣赏,因此得名千佛山。战后,山洞被关闭了。

千佛山风景区物种丰富,包括数百种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数百种草本植物和珍稀真菌,十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被称为“鲍贝野生物种基因库”。遍布山川峡谷的石灰岩,是一种优越的水石。群山壮丽,森林繁茂。冬季的冰雕和玉石建筑,夏季的清爽宜人,是理想的观光目的地。

好的,游客朋友们,千佛山森林公园会给大家讲解这个,谢谢大家的支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