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7:19:04 |
  • ZTFB |
  • 8页

做好总结,能够让我们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继续前进。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梳理。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考和观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一

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恋爱问题的心理健康论文方云山合肥工业大学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三个方面的问题,按照问题叙述,心理分析,参考建议的形式展开。

在大学里学习不是唯一,但却是第一位的,在纷杂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应当时刻摆正学习的位置。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为我们学会人际交往提供了平台,保持自信开朗的心态是搞好人际关系的绝佳途径。

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爱情是感性的,可同样需要理性。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才是成熟的表现。

关键字:学习从众性社交主观客观恋爱恋爱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外界环境和主观内在要求自己学会成熟理智的对待问题,真正独立起来,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扰与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这三个方面。面对挫折,大学生应当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用健康的行为方式应对一切压力和挑战。

一、学习没有目标自由渐成散漫。

制的上网、打游戏,聊天等不规律的作息方式所取代,目标逐渐模糊,斗志逐渐丧失,学无所获,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一片“高挂”。

2、心理分析:“挂科”如今已成为大学生专属的指代考试不及格的流行词汇,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群在中学勤奋努力并且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都能脱颖而出的“幸运儿”进了大学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对比高中、初中不难发现大学宽松的大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对书本兴趣淡化,“从众”心理便开始放大。关于人的“从众性”,就连心理学家对此都颇为不解,有两个著名的实验分别由穆扎费·谢里夫和所罗门·阿什完成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趋于跟从周围人的行为。即使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行为很别扭。

3、建议: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许让我们不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万丈豪情。但是一个不被社会所淘汰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大学时代是一个为将来作规划,奠定知识基础的时期。当身边的人都忽视学习时,“从众性”绝对不是我们放弃学习的借口,因为我们还有认知力和判断力。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实验中,同样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愿意泯然终生,还是愿意坚持理想,出类拔萃?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反思的问题。毕竟人生不是拔河,哪对人多哪队就能获胜,相反,成功往往属于少数人。保持头脑清醒,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胜于一切。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同学,由寝室成员到寝室之间,正当竞争,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进步的将会是整个群体。所以,提议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的进行考察评比。侧重于模范学习小组和寝室的评比,利用“从众性”让群体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始关注社交人际交往却有困扰。

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和另外几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于是,他干脆选择逃避,可别人却以为他很高傲孤僻,就不怎么主动亲近他了。时间久了,当他看到其他几个室友同进同出,关系很好的样子,便觉得自己被孤立了,人际交往上的挫败感开始打击他的自信心,使他整天郁郁寡欢,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心理分析:有人际交往困扰的同学多少能从小a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学生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实际过程中却经常受挫。主要有:一是不被认可。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当你的想法遭到反驳,当行动不被认可,就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受挫心理。二是被误解。大学生处在敏感的年龄,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在相处的过程中被误解是难以避免的,也容易产生受挫心理。

3、建议:

【1】主观方面。

(1)、注意培养亲和力。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容易亲近相处的人。从而瞬间拉近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同样,当你选择回避时,别人可能会以为你是一个倨傲、孤僻的人,自然也不会主动接近你。小a的拘谨和后来的逃避恰恰给人留下了这样不好的印象。

(2)、换位思考。当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后,双方心情都比较失落,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会收获真诚的友谊。

(3)、心怀感激。牢记朋友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的对待每个人,心怀感激的对待你的朋友。

(4)、不断完善自己。优秀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不断的完善自己,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2】客观方面。

(1)、加强学校或学院的引导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辅导论坛等活动。联络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作报告和交流经验。对最近状态不好的同学予以关注。

(2)、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增进交往和加深对彼此了解的小活动。通过外力让那些人际交往不顺心的同学慢慢打开心扉,融入群体,结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扫除心中的阴云。

(3)、心理咨询中心发挥更积极的心理辅导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排解心理困惑。

三、爱情诺曼底登陆也有烦恼。

1、现象:进入大学,许多人开始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大学生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在大学恋爱是正常的,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大学生恋爱本无可厚非,只是学生的身份给恋爱带来了一些烦恼。首先,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尤其对于一些对自己将来有明确的深造规划的同学而言,在大学阶段恋爱并不是很合适。其次,我们还没有工作,算不上真正的独立。父母给的生活费有多少可以用作恋爱的资源呢?最后,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相对宽容,重视恋爱结果,轻视恋爱过程。以过于感性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承受能力较弱。

2、心里分析:hatfield(1988)将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与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激情燃烧的感觉伴随着紧张、兴奋地生理现象。而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生理唤醒、情感丰富的时期,恋爱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

3、建议:首先明确恋爱与学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处理得当反而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恋爱是神圣的,不是赶潮流的工具。恋爱的过程是幸福的,其间可以多和朋友聊聊,分享其中的喜悦,也可以说说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的话可以给发热的头脑降降温。尤其在遭遇爱情挫折后,向好友倾诉往往能减轻痛苦,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不至于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

了要有能力,还得懂得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重要。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取代我们对爱情果的渴望,拥有正确的爱情观,采取合适的方法,相信我们的爱情之树终将开花结果。

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地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崔现娟,石晶《你我他的心理法则》图书馆借)。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二

下课后,老师找小明谈了一次。原来小明的妈妈每天总是不停地叮嘱他应该做作业了,应该吃饭了,应该睡觉了,不应该吃零食,不应该到外面去,应该干这,不应该干那……整天不停地重复这些话,唠唠叨叨。昨天妈妈为让小明早点睡觉,催他睡觉就催了十几次。小明对于妈妈罗嗦的表现特别反感,她越叫,小明就越不听,恶性循环。就因为这些,小明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案例6】强强进入三年级了,总觉得妈妈太唠叨,每天反复叮咛做作业、看书……就这几句话要讲上半天,觉得烦人不想听。爸爸又不通情理,每次考试不进行具体指导,但要求考到前五名,达不到指标就给脸色看,轻则骂,重则打。强强考试多次失败,也不以为然,反正骂过打过,一切照旧。于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自行其是,弄得父母很生气。

(1)教师首先要主动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而不在学生身上,教师要劝说家长转变观念,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告诉家长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独立欲望;不要强求孩子听话,也不要一味地溺爱娇宠,要多给予建议和希望,孩子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然会听话。

(2)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父母。虽然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在逐渐增加,思想也日渐成熟,但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他们来说,毕竟还有很多方面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对待父母的教导和意见上,一定要让他们采取尊敬的态度,虚心地接受,客观地思考,然后和父母民主地讨论,最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3)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心接纳父母的意见。教师要告诉他们在经过认真的分析,认识到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确实在自己时,就应放弃自己的见解,接受父母的意见,并按父母的想法办,争取把事情办好。

(4)教师要教育学生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如果发生亲子冲突的原因主要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干涉太多引起的,或者是由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的,那么当冲突发生后,教师就应该鼓励孩子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而不是采取逃避或硬碰硬的做法。如果口头交谈对于孩子来讲有困难,可以建议孩子采取书信沟通的方式。相信父母在听了孩子的一番表白之后,也会对孩子“另眼看待”,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三

职高生正处于青春期,处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手机网络对其社交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意义。

1、手机网络的内涵。

手机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功能一样都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但手机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上网终端,通过符号、文字、语音图像等形式传播构成的网络。

在很早之前,人们都是通过报纸了解时下新闻,往往不能及时的了解到最新,更全面的新闻,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广播电视节目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由于受其定时播放的限制,对人们的使用还是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直到之后网络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传播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具有传统媒体没有的速度快,多样化等特点,人们可以按照个人爱好,浏览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对于学生来讲,手机网络更有利于及时搜索平时不懂得问题,及时的查阅更加全面的资料。

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学交往。

亲子交往也是高职生人生中的第一个交往方式。其交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品德。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他们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对于父母的很多观点都开始不赞同,与父母发生争议。对于高职生而言,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的认知。

师生交往对于学生而言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两者之间具有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一般发生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师生交往的这种关系中,需要二者之间相互配合,教师应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知,和对知识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开展一段良好的交往关系。

大部分高职生都不是在本地学习,到了异地远离了父母的爱护,就需要学生独立管理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生活。行为上没有了父母的管理更加自由。到了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里,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怎么和同学友好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手机网络的兴起,为高职生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即使远在外地无法见面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等进行沟通交流。据可靠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都经常使用社交软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可见,手机网络在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主导着学生们的交往方式。

由于长期的在校生活,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圈。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只能向朋友求助。而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的交往更加便利,通过社交软件,可以更容易的结识更多各种类型的朋友,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和朋友讨论,而不需要受制与地点。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手机网络的兴起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泛的人际交往范围。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有时学生之间很难快速的习惯交往。而现实中也存在很多影响交往的限制因素。由于性格的原因,有些内向、不自信的学生就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而手机网络这个特殊的社交环境,可以让生活中害羞不主动与人交往的学生也能大胆的和他人沟通。

4、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认知。

手机网络不仅丰富了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享受各种学习资源。手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往方式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更有利于职高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们在自我认知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由于手机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极高使用率,对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学生与老师、家长、朋友的交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不仅丰富了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职高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还激发了学生交往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正确的使用手机网络,抑制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四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

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1、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

2、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4、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5、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7、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五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100081)。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六

【案例3】小强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同学,平时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得都比较好。但是,有一次因为某件事,老师批评了他,与老师发生了顶撞,以后,同老师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案例4】张××,也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同学,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差,经常被老师批评,受到老师的指责,他也对老师很反感。

一般来说,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可以采用社会支持的方法。即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爱与归属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之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他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从与亲戚交往,扩大到与亲戚的朋友交往;从与一个同学交往,到与这个同学的朋友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对于严重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同比自己年龄小或低年级的学生交往,以显示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多与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活动,情绪受到感染,也会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1)让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认知。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不信任自己,这些同学的这种认识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与其说老师不理解不信任他们,不如说他们不理解不信任老师。这种不良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和老师的交往。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地认知师生关系,学会真正地理解和信任老师。

(2)让学生主动与老师促膝谈心。告诉他们老师的工作比较忙,不要等待老师主动上门找自己谈话,而要学生见缝插针地找老师谈心,和老师唠唠家常,谈谈心事,做到和老师心灵沟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甚至是误解统统向老师讲出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老师还可让学生通过写信与自己沟通。有些学生不善于面对面地和老师交谈,他们担心当面谈思绪容易乱,丢三落四地说不清楚或表达不全面,还有些问题当面不好意思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议他们写信,通过书面的形式和老师交谈,以此发展师生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七

摘要: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是当代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方面,本文主要从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来探讨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以期对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执行与实施给予好的建议。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2]: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3]。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入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4]。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入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5]。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入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总之,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仅次于强迫症,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成熟,应该值得重视。清楚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明确原因,并从主客观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以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刘博雅。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2]张小玲。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龙源学院学报,1999,(s1).

[3]窦胜功。智商与情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八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

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1、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

2、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4、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5、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7、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2]王立凡,金洪源。过度倾诉与倾诉癖的形成、危害与临床治疗[j]。社会心理科学,,22:23—25。

[3]金洪源。元认知心理干预与学生人格的高效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1:4—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