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优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2:04:37 |
  • ZTFB |
  • 13页

通过报告,可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改进工作效率。通过对报告内容的反复修改和润色,可以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一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xx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xx年增加85万,xx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破纪录的611万,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据xx年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09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xx年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xx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xx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xx年4月以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企业,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xx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应届毕业生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合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xx年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结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争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xx”(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xx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采矿、地质、路桥专业在5月签约率已达到90%以上;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湘潭大学谢处长表示,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该校英语、国际金融贸易、证券等专业受到的冲击;往年房地产行业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房地产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严峻;而房地产部门表现不佳又直接导致了建筑、施工设计行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遭遇到以往没有的“冷遇”;法学、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表现较差;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情况相对稳定,最热门的专业是市场营销。

由于今年中央出台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到xx年,使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若干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县医院原则上要达到二甲医院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所以今年医卫类专业就业比往年好很多。农村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疗机构起死回生,因此医卫类专业就业不但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有所好转,成为09届毕业生中的幸运者。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曾老师介绍,今年本校有医卫类毕业生2374人,已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许多专业望尘莫及。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xx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xx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今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专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高出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

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有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学xx年还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生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湖南科技大学今年有500多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去年考研人数的近5倍。湘潭大学今年有847人参加了选调生考试。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情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湘潭市xx年、xx年公务员招考职位数分别为195、77,报考人数分别为3528人、3306人,考试录取率分别为5.53%和2.33%,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xx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二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三

从20xx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xx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20xx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xx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

20xx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相比之下,有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0xx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xx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xx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四

1、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入世”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就业竞争更加残酷。据统计,2000年,全国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3、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待遇问题,毕业生喜欢一窝蜂地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本科以上学历和工科类毕业生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文科和纯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弱。

4、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较重。高职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用性、技能型、“向下性”的特点,似乎应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据有关调查显示67%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示有过失落感,73%的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即使就业的学生在薪金和待遇方面与本科生相差甚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毕业生感到迷茫。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我院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三个特点:

1、首次就业期望值较高。我院毕业生存在极力想寻求对口岗位、或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或不愿到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甚至不愿从基层做起。面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首次就业实现这样的目标,期望值显得偏高。从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部分学生盲目乐观,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业不就。

3、部分学生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评价过低,怯于参加各种就业竞聘活动。另外面对模具、机电等工科专业的较好的首次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对自身专业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

4、部分学生带有从众心理。一人去众人皆去,一人不去众人皆不去,从而丧失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五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每年大学生就业季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供需两端着手进行形势分析,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从政策决策,实施各维度入手,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解决就业难题。

前言。

教育乃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推进人力资源转化成社会力量,解决当前就业难题,是全党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涉及千万个家庭,涉及学生自身一辈子,政府要高度重视,提升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的服务质量,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从1995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增长了八倍之多。研究生的数量比1995年增长了15.5倍。本科生人数也增长了十倍之多。专科生的人数亦增长了六倍以上。短短二十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给我们的社会体系和就业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即使待就业人数庞大,但就业难的主要缘由是由于目前的结构。

学生所学专业结构不均衡。大学生选专业时倾向于文科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而目前主要面临就业难的也是这几大学科。不同区域内的学历结构也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比例较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比例相对东部沿海和北上广深的大城市来说较轻。不止研究生学历如此,本科生,高职专科生亦是如此,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和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城市,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比例较少。

除了学历在区域的分布情况之外,高校的男女的性别比例也出现了变化。以往高校招生往往是男生所占比例较大,女生相对较少。但目前这种现象出现了转变。女生入读高校的人数超过了男生,尤其是一些便文学专业。一个班的男生屈指可数。而这样也加大了女生的就业难度。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否严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息息相关。经济形势良好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就业困难的情况。若当年的经济大环境整体呈现紧张或下降趋势,那么则会导致就业难的形势持续紧张。目前国内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之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自然而然能为社会提供的岗位也相对减少,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也有所下降。除了经济增长暂缓之外,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提供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以往的毕业生也有迟迟未找工作的;国内经济改革,很多企业的合并、重组,也致使一部分人员得重回社会再就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少农村人口开始再就业,向农村发展。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如不加以引导和解决,只会使每年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目前经济新常态形勢下,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相关文科专业遇冷,如经济勒,文学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找到合适的对口工作相对较慢,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慢慢占主导位置,对服务性人才的需求上升的同时,对于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人才缺口逐渐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岗位更少。当前大学生入学,女生多于男生,毕业时,女生的就业难度也大于男生。不止社会上出现就业难的问题,相关企业、工厂还出现用工荒的问题。所以当时市场上时就业难与用工荒两种问题并存。

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不单单只有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当前的经济形势也充满着很多的机遇。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减慢,但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型升级后能为更多优秀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好更多的岗位。而且我国整体经济基数较大,就业岗位总量也是可观的。目前,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为创新性人才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从长远来看,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是非常可观的。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上新兴企业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愈驱优化稳定。总体来说,我国的经济具有韧性和巨大的潜力。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来说,也是可观的形势。

当前要解决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要让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问题,需要从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政府、市场几个角度来着手解决。能就业意味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能够就业,在就业市场有一席之地,需要高校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让其获得市场的青睐。好就业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方便,不复杂。这需要校企合作,政府主导搭建更多的平台,使雇佣双方有更多的机会去相互了解和沟通。就好业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能找到符合自己自身条件的工作。当前虽然是就业难的形势,但同时用工荒的局面也存在。所以不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需要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结合市场的就业形势综合考虑。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开设的专业要进行宏观调控,避免高校跟风,扎堆开设专业,致使人才培养超于市场需求,供大于求。同时,政府也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在这同时,也应号召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实现自我的价值。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面临换挡,而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性别比例,学历结构,地域分布等种种问题面临解决。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高校毕业生,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作,协调解决“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三大难题。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六

眼下,找工作成为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头等大事。某网站近日公布的就业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不低,在全国调查中,超过四成人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在重庆,这个比例也接近三成。

“薪理想”很丰满,“薪现实”很骨感。2014年8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网站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相信今年的平均起薪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首先要提醒的是,年轻人就业不能“只唯薪”,更不是“向钱冲”。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期待,包括“薪期待”,那么大学生也会失去竞争岗位与选择职业的“薪动力”。薪酬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一面可以释放积极就业或者果断创业的正能量,促进就业创业;另一面也可能潜伏着负能量,让大学生在“唯薪”思想指导下错失就业机会,导致就业路上的畏难情绪与阻力。因此,不要马上给“薪期待”泼冷水,如何兴利除弊才是正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要在抱负与报酬间寻求“最大公约数”。90后渐成就业主力军,或许,理想与现实、抱负与报酬、书本知识与就业技能等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客观存在的。“薪期待”可以高一点,“薪起点”不妨低一些,努力寻找适应自己的就业或创业“风口”,先实现顺利起飞,并且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与薪资的比翼齐飞。

当然,我们要读懂大学生“薪期待”的公平诉求。一个公平的就业市场、创业市场,给年轻人提供“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就业季,还是创业潮,都要进一步落实好就业促进法,规范就业秩序,优化就业环境,维护就业公平。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啃老”,才能从源头上“断奶”,也才能让市场产生吸引力与鞭策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及早“入市”,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为实现人生出彩积蓄能量。

北京市近日对首批11家众创空间进行了授牌,并授予中关村创业大街“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称号。“众创空间”这个概念备受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明确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目前,北京市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50家,国家级孵化机构5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中关村创业大街目前共入孵400多个孵创业团队,获得融资的团队超过150个。

在这个创业创新的时代,政府官员拜访创新公司倾听学习,鼓励政策紧追市场先锋,为“众创空间”授牌不仅有着官方认可的实至名归意味,更多显示出典型模范的先锋力量。毕竟如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所言,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新建设,而是要在研究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创新无定势,这个平台的样貌似乎并没有标准答案,已经授牌的11家机构体现出的扁平管理、低门槛服务和以人为核心的创新氛围值得借鉴,期待以此迸发出更耀眼的创业火花。

2001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简称《条例》)拟废止。《条例》实施后几经修改,例如2009年“明确禁止将高新区工业用地改变性质、协议用地补交地价后进入商业性房地产市场,明确禁止转让高新区内以协议方式获得的土地及建筑物”,遏制了高新区以创新开发为名恶意圈地的势头。2014年5月,国务院同意支持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市人大近日公布市科创委提交的《条例》等2014年度法规实施情况报告透露,拟废止《条例》,已起草《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从高新产业园区到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也不能只是名字概念的变化,同一片建筑换个牌子了事。这后面,既有时代需求的转换,也有硬件和理念的更新。创业咖啡兴盛,此前集约化的科技产业分布和自上而下的创业服务需要变化,需要更灵活的组织、更贴地气的服务和更贴近市场的管理。新的规范适应新的要求出现,在法律和服务上为创新创业创造一个更适合的环境。

天津市社保局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大学生开展网络创业活动。政策主要支持对象是在网上交易平台从事电子商务(网店),经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前2年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可以申请最高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按照规定享受贷款贴息。对毕业5年以内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及其所招用的高校毕业生,给予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30%。

大学生创业,最发愁资金,政策解了燃眉急。就业季又将来临,在“互联网+”的大旗号召下,这帮充满创造力和干劲儿的年轻人将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再想远一步,如助学贷款的系统发展帮助年轻人圆梦,创业贷款在数量和专业程度上的增加,形成踏实的系统,将带动一代年轻人。

手机淘宝团队透露,有望在今年推出“360°商品展示”、“360°虚拟试衣”功能。卖家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围绕商品转一圈拍上20~40张照片,上传照片到淘宝的云端,经过算法分析,即可形成商品的三维模型数据,便于用户从各个角度看到商品的三维细节,仿佛看见实物一般。京东商城2014年初开始推“虚拟试衣间”,可通过上传正面二维照片查看试衣效果,未来计划联合英特尔的“实感技术”加强3d体验。

电商用快递缩短了距离,用数据云扭转着时空,逼着实体店变成了试衣间,手机变成了身体新延伸。现在,他们正突破虚拟和现实在产业和生活方式上的最后一条防线:商品图和买家秀间的巨壑。看得见摸不着的误差下,模特穿着是韩范儿低领毛衣,买家一拿到拍成了开裆毛裤的悲剧时有发生。如果技术真能达到,那么网络生活能更加透明,网络参与将更加深入,电商山寨的名头似乎也可以摘掉了。

3月27日,由省教育厅、省军区司令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主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新梦想之——河南省第二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场双选会”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双选会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以及河南本土的260余家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共提供涉及it、机械、经济、管理等8000多个职位,2000余名退役大学生士兵进场应聘。

据了解,我省对参军入伍的大学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升学深造、公务员定向招录和考录成绩加分以及就业指导等,本次活动是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省举办的第二届退役大学生专场双选会,旨在为这些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其顺利就业,实现征与用、征与退的良性循环。对此次未能到场参加双选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后期还可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七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相比之下,有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00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八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盛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xx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校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九

本课题研究小组,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以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材料为主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对一些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掌握到当前大学生市场就业情况的新特征。其特征主要有:

1、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难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客观事实。由于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合适的职业才就业,意味着长时间会没有工作。这会给学生自身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不能自食其力、精神负担和压力很大、理想和现实冲突,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感觉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先就业再寻找机遇努力创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目前,不仅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他很多国家也都存在就业问题。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招生存在很大的竞争。国际联合办学,出国留学和国内高学历走俏都和就业竞争增加筹码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业来源的多样化,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3、市场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状况差别较大。

用人单位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大学生。良好的素质会把专业知识和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和价值成果。但相当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不健全,创造精神缺乏,知行分离、对自身没有责任心,不懂奉献只知索取,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意识狭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令人担忧。这些尚需完善方面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他们需要的是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胜任的人才。因此,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差生很大的落差,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与数量的低下。

大学生要能够参与社会竞争,适应社会要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必须从以往的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转到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游刃有余、主动把握自身命运,实现理想和个人价值。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除数量过多,就业难还有其他原因:

1、用人单位偏重利益选择和编织关系网。

稳定、待遇好的职业趋向于少数群体,造成分配不公。维持社会关系要靠金钱和关系,这是导致大学生认为学而无用的最重要因素。给大学生造成学好专业不如搞好社会关系的心理。不少用人单位在选人时由于这种关系利益导向,常造成受聘学生早有定向和被安排,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甚至学与用专业不对口,造成精华人才因关系和金钱门槛而无法恰当择业与就业,不仅埋没人才,还会扼杀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会让社会关系更加金钱化和不公正化,无知者管理有知者,造成社会整体素质低下甚至影向社会的发展。

2、单位用人唯利是图。

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思维、行为以及生育和女工劳动保护等方面原因,会给聘用者带来更多的不便和相应的利益消费,使很多招聘单位在同等学历和能力下倾向于对男大学生的选择,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大了女生就业的难度;有些单位为了节约开资,两人工作用一人做,不仅造成在职职工的加班加点,付出廉价劳动,还会减少社会常态就业数量,增加社会就业负担。

3、高校教育机制的封闭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现在高校教育体制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实践教学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还有很大难度,基地选择和设置、资金、措施、规章制度等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因此高校教育尚处于封闭式阶段。学生们除了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因此人际交往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大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淡化,社会实践能力差,经验不足,眼高手低等方面都需要锻炼和提高。而企业强调经济效益,刚毕业就就业很容易造成学生能力与工作需要间的矛盾。高校教育机制培养出的大学生存在的缺点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很多人把就业目标定位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认为待遇好,就业和发展机会多,收入高。能够选择城市就不选择农村,能够选择南方就不选择北方,能够选择东部就不选择西部。他们仍然把面子、收入放在第一位。因此,这种盲目的随波逐流很容易让学生忽视不发达地区为他们提供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活在高度集中人才的地区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竞争和饱和带来的人才的浪费,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就业难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涉及到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要得到健全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

1、完善聘用单位选拔人才机制,并建构强有力的制约监督途径和机制。

以德用人、以才用人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才智,鼓励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现人尽其才的最有效机制;制订相应规范人才录用的规章制度,以奖惩和法律、法规形式约束选拔人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给学生和社会以正能量的影响;给社会的主导建设者---大学生以积极、能动、健康的进取力量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摆脱金钱网和人际关系网,实现充分就业。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摒弃用人歧视。

2、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参与竞争更、胜任各项工作的本领。

社会需要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品德优良、善于交流、沟通、实践能力强,人际关系协调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大学生要努力做到:

第一、在高校中培养积极进取意识,建构强大的内心,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交往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拥有事业心和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感。做好这些才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才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的重任。

第二、摆正价值观定位。就业难已是客观现实,大学生价值观定位模糊对其就业影响是很大的。就业的目的一是生存,二是发展。求职择业必须面对现实,冷静、客观分析。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要懂得价值实现不在于职位高低、环境好坏,而在与自我能力与理想目标的实现。

首先,依靠专业知识开拓创新新的市场发展领域,打破人才过于集中,从而降低个人价值创造的局面。

其次,转换地域发展和工资水平思路。全面考察就业利弊,更要看到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空间和前景,避免短期效益和误差认识。到缺乏人才的地区去发展,可以让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能够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再次,充分利用就业平台,掌握自我推销策略。当前人才招聘方式很多,中介机构或私人介绍,人才交流市场会,网络资源等等。寻找合适就业岗位抓住机会很重要,但善于推销自己更为重要。善于自我推销的学生,往往容易把握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不懂自我推销的学生常常难以获得用人方的认可,容易被无情的竞争淘汰。成功的推销者首先要了解招聘者的需求和愿望,准确把握用人方的真正需要,然后必须面带微笑、满怀自信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求职意愿;向用人方表达信心,获得赞赏;向用人方展示实力,获得认可;向用人方表诚意获得成功。

第一、提高办学水平。要做到人尽其才,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创造出价值来。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的前沿步伐,不断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顺应市场需要,转变培养手段和目标。让高校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储备库,成为知识创新的生产厂,成为社会进步的启动器。而不是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大学生的养育场。

第二、健全高校与社会相联系的链接环节。高校大学生毕业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和我国教育体制有关。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封闭式的楼群居住环境等,加上基本属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使高校培养踏出校门即能顺应社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很少。专业知识停留在书本上、人际交往停留在家庭和校园之间成为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弊端。因此,高校需要打破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如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怎样锻炼学生开放意识和工作能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实践场所和走向社会的渠道,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第三、社会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造福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我们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教育机制和就业体制,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渠道,充分实现大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土地劳作中转移出来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在农村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某些老工业基地却出现走向后工业化的征兆,传统产业开始衰落,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超过300000亿元人民币,基数的加大和对粗放扩张战略的放弃可能会使今后很难再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某些行业的劳动就业将会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挤压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困难。总的来说,中国前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一)考研人数逐年增多。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也在迅速增长,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增加求职的祛码,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根据人民日报的统计数据,2011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51.1万;2012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65.6万;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76万。

(二)专业性别限制较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据各大人才市场消息,近几年外语、文秘、计算机等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不少高校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供需比达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毕业生选择余地非常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收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国际金融、经济学、法学等投资回报率高的专业,就业形势比较好。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面临挑战。

在就业市场,女大学生遭遇尴尬,性别歧视明显。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都能看到公开贴出的“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

(三)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日趋提高。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43。事实也是如此,在就业市场上,硕士生、博士生就业竞争力强于本科生。现在一个博士起码有四个就业岗位任其选择。用人单位看重学历,虽与一些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员有关,但就业市场中,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提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些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因此没工作经验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一)做好大学生自我定位。

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解决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因此大学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步到位”,要求绝对安稳或绝对理想的观念。

(二)成立专业的辅导机构。

大学生普遍都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迷茫和困惑如果得不到解决和辅导,很容易陷入错误的就业观念无法自拔或降低大学生对就业的信心,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所以,各高校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就业辅导机构,由相关老师轮流值班,供同学们前去咨询请教,解决就业疑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辅助他们更好地在自身就业方向上前进,对减弱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的迷茫起到辅助性作用。

(三)提供校内就业实习岗位。

大学生在大学中应多参与积极有益的课外活动,比如加入有关就业的社团,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参与就业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素养。很多高校都有成立就业协会,例如,吉林工商学院也有自己的就业协会,会在每年的10月进行社团招新,给社员提供很多有关就业的信息,开展就业培训,介绍许多知名企业的应聘经验,带领社员参与实践的就业活动,比如实地观摩某企业的运作。通过社团有组织性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知识与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处变不惊。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在这里提出几条解决对策,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就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2]金蕾莅.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一

20__年有毕业生727万,被称作史上更难就业季,20__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阳光大学生网就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分析一下,希望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__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__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__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__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__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查。调查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a、时间结构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__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二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大多数青年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应届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20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为495万人;到了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增至630万人。从20xx年开始,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20xx年为699万人,20xx年为727万人,今年将达749万人。

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水涨船高”,留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工作、生活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据财新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缩减了20xx年度高校毕业生进京落户的计划指标,各中央单位在20xx年基础上指标压缩17%;毕业生进京落户条件比以往更加严格,并实施违规责任追究制等。

部分应届毕业生还反映,称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国企以无法解决北京户口为由,要解除就业协议。引起应届毕业生不满的是,某一线城市对市属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毕业生提出年龄限制,要求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国内一线、二线城市高门槛、高房价、高房租的“三高”压力令大学毕业生对这里“望而却步”。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在互动空间上有28.6%的人认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国内某教育协会秘书长向本报记者透露,连他们这类中介组织都有很多人求着给孩子的就业协议盖章。有的家长就说,帮忙盖章先交差,毕业后来不来就业是另外一回事。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有的网友认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是要进入用人单位工作,急需解决的是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当下,国内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感到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与用人单位却普遍招不到想要的人,高校毕业生规模与社会用人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

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内高校压力最大的是在每年6月,开具派遣证明、毕业生离校后,巨大的就业压力就由教育部门转到了人社部门。

关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有关人士介绍,首先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次是在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第三,在高校全面推进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

此外,如何帮扶大学毕业生实现有序就业和科学创业?《中国工商时报》等媒体刊文建议,一方面,建立健全与实施国家层面的就业规划,确保各类毕业生均衡有序就业。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学历教育和学历待遇,对就业规划、指引、帮扶以及创业保障等一系列体系、机制进行再造或优化。

有时候你必须硬着头皮,朝着你坚持的东西走下去!加油!同学们!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三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的一大难题。应届毕业生难就业问题存在多方面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原因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自身能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业;薪金;社会地位;素养。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在这个大学就业精英走向大众化的社会,大部分大学生仍然保持自身的优越感,在择业时考虑较多的是薪酬自我提升空间、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薪金等因素,而在自身能力、自我价值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导致大学生职业和就业观念取向不合时宜,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2、薪金要求较高。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盲目羡慕高工资、高福利。选择岗位的时候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目标性不明确更多关注的是薪金的高低、工作环境好坏,而忽视了升职空间、未来前景、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导致工作一段时间后缺乏动力与目标,出现怠工以及跳槽等现象。

3、目光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部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挑选岗位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精神。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二)社会原因。

1、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些高校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就业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未能贯穿大学四年,仅仅是毕业前的一种介绍形式,与社会脱节。“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户口成为就业的绊脚石。目前毕业生自主择业已经成为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中都遇到过“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很多大学生与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社会舆论导向。现在很多家长及企业对软件、金融等行业盲目追风,而对农业、林业、养殖业不甚重视,导致大量农业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反走向销售等行业,导致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一)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摒弃“天之骄子”的想法,从基层工作做起,从现实出发寻找自己的就业出路。其次,在如今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大超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高校改革。

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进行学科设置,并调整就业结构,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走向。另外,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整体提高就业队伍的素质,定期对就业队伍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吸纳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教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

(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推动作用。

首先,从政策法规入手,完善就业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消除职业歧视,规划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流动。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西部,投身基层就业,锻炼才干。同时,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吧,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定可以妥善解决,大学生一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军,一定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四

随着高等医学 教育 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专业2006届462名毕业生中开展了一次就业意向调查,并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例如,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五年前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年851人。另外,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将不存在。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许多同学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准备。很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使他们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多少有一点优越感。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的心态,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在我院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专业2006届462名毕业生中,91%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市级单位就业,9%的毕业生愿意在县级单位就业,而乡级以下单位则无一人考虑;72.6%的毕业生倾向于在三级(三甲,三乙)医院就业,27.4%的毕业生愿意在二级(二甲,二乙)医院就业,而一级医院则无人问津;8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刚毕业月薪就应该在1000元以上,甚至2000元以上。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硕士,其次就是获得 英语 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

主要表现为: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多。2.学历层次供需不平衡,各级医疗单位都有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趋势,使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接收能力有所下降,大量吸收本科毕业生有一定的困难,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出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上升。3.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医疗机构需求量不多,但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医院需求量多,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学校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

1.在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增加一部分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同学们及早树立目标,明确职业理想。教育他们,个人的职业理想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构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2.入学以后至 实习以前,针对每位同学不同的个性和学习情况,不断教育同学们做就业准备、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实力,认真学习 文化课程、加强 体育 锻炼、培养多方面兴趣、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针对大部分同学在实习期间就该为各自今后的目标着手实施,因此,在进入实习点之前应该规定一段时间,集中指导同学们学会自我推销。这一点,我院近几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等,今后还应严格考勤、丰富形式,增强效果。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提供对毕业生参军、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模拟就业现场,训练求知技巧,如求职材料的书写, 面试、签约的要领、技巧及应注意事项、如何推销自己等。

4.实习结束还有半年在校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做不同指导:针对去向仍不明确的同学们,指导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精心组织好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社会,成功的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职工、由本科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还应该针对已经明确去向的同学提供相关指导,这样做也有助于接收单位满意我院毕业生,提高蚌医声誉。

(二)学生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

1.文化知识。

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无论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近年来医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这里的知识更新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更新。今天医学生的就业、择业已不可能“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会发生变化,要工作,就必须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在校期间要扩大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扩得越宽越好。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毕竟是高等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从事医学专业很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应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医学 科技 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之所在,而专博相济,以博促精已成为当前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要要求。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作了5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很少是仅通一门的专才,而是以通才取胜,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多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我们的大学生要为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其它证书而不断努力学习。

三是有一定的其它知识技能。除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掌握一技之长,如音乐、体育、书法、绘画、驾驶、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大学生求职更易成功。

2.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的面对挑战、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据统计,人们除了8小时的睡眠以外,在其余的16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交往、沟通信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大胆参与,抓住机遇,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二要心理相容。在与人交往中,要有宽阔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谦让的人。在大学期间善于交往的同学在求职中往往也显得更为自信和成熟。三要诚实守信。没有人愿意与不诚信的人成为好朋友,只有讲诚信才能与人交往。四是平等互利。作为一种能力品质,我们强调的是人格平等。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那种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得到人们的赞同和敬佩。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有可能应用到组织管理才能,这是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新要求。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优先考虑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看重他们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是动手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无论你今后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基层第一线,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能量的发挥程度。因此,要特别重视实习,在临床实习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是创新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主动参加我院各个教研室的科研兴趣小组,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向专家教师们学习,培养想像力、创造性思维学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六是竞争能力。大学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就业群体。竞争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力的展示。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外语能力(四级或六级)、计算机能力(国家二级或三级、四级)等等,都会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

七是表达能力。它有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方面。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敢于说话,大学生要敢想敢干敢说。其次要有话可说,大学生要多读书多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掌握更多的信息,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才能有话可谈。总不能一辈子只谈专业,不谈其它。再次还要善于谈话。大学生除要学习心理学、辨证法及语法修辞外,还要学习一些说话、论辩的技巧。

尽管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总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我们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找准定位,每一位毕业生还是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震华,张勇.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4).

[2]钟建成.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4).

[3]许明璋,吕晔,彭卓.医学类大学生择业心态现状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5,(3).

[4]周礼生,沙绍轩.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五

昨天,智联招聘发布《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报告显示,珠三角应届生岗位竞争最为激烈,长三角次之,北京居第五位。从薪酬来看,北京高校应届生岗位的平均薪酬为4746元,仅次于上海的4859元。上市公司、国企最受应届生青睐,能源、加工制造竞争最激烈。

史上最难就业年。

今年,699万大学应届毕业生要面临就业,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

智联招聘调查发现,截止到今年5月初,应届毕业生仅有3成的签约率。为了反映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智联招聘对全国28个重点城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充分调查、分析和解读,最终形成《2013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岗位竞争难度北京居第五。

报告显示,今年各城市应届生岗位的竞争指数,北京居第五位,在广州、深圳、苏州、上海之后。

根据报告提供的各城市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图可以看出,传统的热门城市“北上广深”依然是应届生求职首选,对于他们而言,大城市仍然是求职的梦想之地,这是导致大城市应届生岗位竞争激烈的原因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同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苏州和南京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输北上广深,这与这些城市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吸引大量求职者息息相关。

单从北京地区来看,近三年来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是逐年上升的,应届生对北京的热情并没有受到“逃离北上广”的影响。

报告还显示,今年重点城市平均月薪位居前5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

具体而言,北京的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4746元,仅次于上海的4859元。

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地区不同性质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上市公司、国企、合资、事业单位、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其中,上市公司应届生职位需求量虽然占比小,但岗位竞争比却是最高,竞争最为激烈。受大量国企聚集首都的影响,北京地区的国企岗位占比也非常高,但国企岗位显然更受大学生欢迎,竞争激烈程度非常激烈。

相反,民营企业虽然岗位占比最高,但是岗位竞争指数最低,受知名度、规模等影响,应届生对于民营企业的青睐程度非常低。

另外,报告还显示,本市不同行业的岗位竞争指数位居前三位的包括:能源/采掘/地质/石油加工、加工制造/仪表设备、贸易/批发/零售业。这些行业应届生职位需求量占比最少,但岗位竞争却很激烈。

而职位量占比最高的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岗位竞争指数却处于中下的位置。

到二线城市寻找发展机会。

专家表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北京的岗位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位居28个主要城市第五位。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大学生可以考虑前往二线省会城市寻找发展机会,这些城市正处于经济发展期,生活成本低,也是不错的就业选择。对于立志在北京立足的大学生来说,在求职受挫时,可以考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占优势,但受益于团队小、机会多,大学生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也会更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十六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直以来,樟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我市各项就业指标完成率100%,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市就业、失业人员的现状,掌握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我局就此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分析活动。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

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鼓励将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市建有创业园区、创业示范街,组织创业培训。据统计,今年一季度,105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78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6488笔、金额35864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28979万元。我市将就业援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等专项援助活动,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8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2.8万份,近2万余人次参加招聘会,200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我市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

目前,樟树市已经建立了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基层劳动保障所、社区(村委)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每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全部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基本设备,统一悬挂业务办理及流程图,设置了就业服务窗口和求职热线,基本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

二、

经济对我国就业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几年以及未来政府都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过多的强调gdp。由于我国经济存在地区之间差异,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需求,导致了西部人才少,东部人才过剩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分配差异化明显。农村大量劳动力资源剩余,这种形势下,劳动力转移成为主要就业出路,转移趋向多集中在当地的二、三产业。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在这些转移中,以就地转移为主,外出转移为辅。这种向市外、省外转移较少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事业中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当下就业难形势严峻劳动者自身“难辞其咎”。一是对就业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工作要求一步到位,理想化,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失业人员“有业不就”。二是就业观念陈旧。近几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新增不少就业岗位。但餐饮、洗浴等服务性岗位及居民小区物业保洁、绿化、环卫保洁等岗位被认为是“不体面”岗位,当地人不愿在当地做,而是去外地做。我市的这些岗位也大多是外地人或偏大龄群体来做。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做事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四是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还有部分失业人员总想到“正式”单位、大企业就业,即使已实现灵活就业也隐瞒不报,隐性就业现象普遍。

三、

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矛盾”:

一是结构性的矛盾。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二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分析就业形势上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者本身就业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

三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

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政策和服务同时发力。建立绩效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为提升各级劳动保障队伍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镇(街道)考核内容,建立覆盖纵向全员的绩效评估体系,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实现有激励有惩戒,充分激发各层级工作活力,增强工作实效。完善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结合劳动力动态管理要求,利用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对城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扎实落实就业援助机制,统筹各类群体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通过推进系列行动计划,强化就业见习与培训,保障就业权益等举措,强化服务力度,帮助、指引广大青年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勤走访,多沟通的工作方式,向困难群体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缓解其生活压力,构筑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广开渠道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继续加大统筹城乡的就业工作力度,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与自主创业工作。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劳动者职业技能。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落实创业政策助推创业就业。坚持小额贷款和创业培训相结合,扶创业者上马,再送一程。提高扶持个人创业贷款额度,统筹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残疾人、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社会各类创业群体,为创业者架起融资“金桥”。推行先培训后贷款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引进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培训方式,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际、创业岗位高度融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