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5:50:51 |
  • ZTFB |
  • 12页

总结是一种能力的锤炼,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改善整体表现。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总结写作提供帮助。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一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生态旅游的丰富内涵。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二

崂山区是山东省青岛市辖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东南隅,黄海之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东青岛崂山。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2、基本旅游线路(南线)。

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景点导游:

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里所记的“香玉”、“绛雪”的故事,据说就是院中一棵红牡丹和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

胶澳志载,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巅“明霞洞”三字,相传为邱处机所书。名道孙紫阳曾潜修于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侧建有“斗母宫”,奉佛教。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重修时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观音殿”一座。据说,这里曾有过僧、道交替的历史。

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

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上清宫创建于宋初,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至宋末已废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师李志明,鸠工重修了上清宫。

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宫内古树参天,其中一棵银杏胸径2.53米,横出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与道山石斜对的石崮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宫西有一块圆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宫”,还刻有邱处机咏崂山七绝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圣水泉”,为崂山名泉之一。

龙潭瀑。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3、基本旅游线路(北线)。

景点导游:

北九水。

北九水涧谷始于靛缸湾,止于崂山水库的“月子口”,全长约11公里。这一段涧谷道路曲折,风光异常秀丽,水声似娓娓动听的乐章,两岸怪石如立体的奇妙画廊,各类亭台傍立两边。胶澳志曾这样描绘此带风光:“两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峡奇,清流迂迦,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古人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赞美诗句,其中一首烩炙人口的诗这样写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两岸松涛绿。涧底一线画,怪石何攒簇。流水从东来,数步一回复。路陡流水转,一转山一束。

沿北九水涧谷游历,或乘车慢行,或放步徜徉,举目低首,远山近水,满目尽是流动的画,流动的情。

骆驼峰。

沿北九水线直行,沿途众多景点目不暇接,骆驼峰是进入“一水”的第一景观。

走过“一水”,抬头南望,在黑虎山对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头巨大的骆驼正在昂首向东北方向眺望。与众不同的是这头骆驼竟长着三个驼峰,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当进入“六水”,在东部的群峰中,又出现了一头骆驼,正面向西南,仿佛急切地要和那头“三峰驼”相会。继续前行,那骆驼越显气度不凡,仿佛要从山顶直跃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发生了变化,骆驼头竟变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样庄严,那样慈祥。然而,走过几十步后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变成一只傲立峰顶的雄鹰。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叹服。

将军峰。

进入“二水”,在深涧的南面可见一位头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的古代将军,这就是“将军崮”。将军座下的山峰当地人俗称“太师椅子”。从东南方向西遥望,确实像一把摆在山巅的大椅子。但是游人多是从西头进入内九水峡谷,看到的是古铜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帅和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游崂山,一进入“二水”,就被这一奇景吸引住了,当陪同人员告诉他叫“太师椅子”时,他摇摇头,爽朗地笑起来:“哪里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将军嘛!”说来也怪,经朱老总点破,这座山峰好象活起来,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将军。从此,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将军崮”。

进入“三水”,过了“鹰窠河”,举目望去,南面的悬崖上趴着一只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龟,头向前伸,背壳隆起,爪子紧紧抠在石头上,其憨态维妙维肖,可爱之极。

这石乌龟为什么爬上山顶,又怎么变成石龟?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里住着一只千年金龟。因为山高谷深,它只听说过天上有个月亮,却从来没见过。月亮圆了,山谷里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里黑沉沉的。乌龟决心爬上山顶看月亮,还要告诉她不要再偷懒,要每天晚上都出来,把谷涧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终于爬上了山顶。可是,正赶上月底。它没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终于变成了石龟,再也没有爬回涧谷。这个景观就叫“金龟望月”。

飞来石。

崂山山内,怪石密布,且每一块石头几乎都有一个迷人的神话传说。

进入“四水”,路边石崮上立着一块悬空欲飞,摇摇欲坠的奇石。石头不大,既象扬起的风帆,又象展开的鸟翅,如果走近,会让人感到只要轻轻一推,它就会跌落下去。据说刮大风时会真的摇动,其实,它站在此处已稳稳当当地渡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当地人称之为“飞来石”。是否真是飞来的,已无法考证。但它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飞来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园的一块普通石头,因为在天宫每天接近神仙,逐渐沾了仙气,它看到孙悟空也是石头变的,却能大闹天宫。上天入地,本领十分高强,心中羡慕,便想学些本领,和石猴一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它苦苦修行了几百年,终于能飞腾了,便天上地下到处遨游。有一天,它飞过崂山上空,看到风景十分优美,是块难得的宝地,便落在此处永远住了下来。

飞凤崖。

进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镌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飞凤崖”。顾名思义,此处是凤凰飞来的地方。可是,凤凰在哪里呢?请看那山峰高处,恰如一只巨大彩凤正张开凤翼欲腾空飞翔。这个景观叫“彩凤展翅”。

彩凤不仅形似,而且传说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县里有一个村姑,相貌美丽,心灵手巧,绣花花生香,绣鸟鸟能飞。县官对姑娘垂涎已久,费尽心机想霸占她,可是连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赶走了。于是,黑心的县官想了条毒计,限她三天为皇上绣一件龙袍,上面要有“二龙戏珠”--龙要会飞,珠要会滚。如绣不成,就派兵来抢人。姑娘只绣了两天就绣成了,县官把龙袍展开一看,没想到两条金龙扑上去,撕开了县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听说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来抓姑娘。姑娘正在绣一只凤凰,还行剩下一只翅膀没有绣完。官兵赶到,凤凰立即扑动翅膀,驮起姑娘飞上了天空。因为有只翅膀没有绣完,所以飞着飞着没劲了,只好在崂山落下来,变成了这座“飞凤崖”。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鱼鳞瀑”,以水声似潮,水形象鱼鳞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长叶慕绰的手书。

潮音瀑发源于崂山之阴的源泉。泉水从海拔900米的巨石里喷涌而出,流经约10公里长的凉清河涧谷,集大小百余条山溪之水,冲开崇山峻岭,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从崖顶巨石下的洞里喷射而,流进一个“斗”形的深深的石窝里;第二折,水从“斗”形石窝中溢出,倒向悬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闪闪,形同鱼鳞;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泼下的水,织成一幅宽约5米,长约20米的水帘,以排山倒海之势,浪推潮涌之声,跌进一个靛蓝色的“缸”形水湾。此湾水深约5米,直径约22米,清澈见底,古人称此为“靛缸湾”。游人可在亭中观瀑布听潮音。古人对此景曾题诗赞叹:“九水九曲走潺缓,险峰对出一线天;更有佳景奇绝处,珠帘三叠落碧潭”。

蔚竹庵。

蔚竹庵座落于崂山北麓凤凰崮之下,东通滑溜口,西通双石屋。据说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窝铺居住,故名蔚儿铺。明万历年(公元1589年),宋冲儒真人云游崂山,见这里山峦叠翠涧水鸣琴,实为世外仙境,清修佳处,遂建成一座道观,并移竹环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占地二亩六分,有房舍二十余间,形成一处精巧玲珑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间,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铜铸三官神像,均属珍贵文物,但已被毁。

蔚竹庵地处高山峡谷之中,这里时而缥缈似绢云雾弥漫,时而云消雾散峰出云端。微风吹来,翠竹婆娑奏鸣,泉水叮咚成韵,形成崂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鸣泉”。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此后,触景生情,吟诗赞道:“柳合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4、基本旅游线路(东线)。

太平宫--觅天洞--那罗延窟--白龙洞--犹龙洞--华严寺--白云洞--棋盘石。

景点导游:

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绮丽,奇峰异石,古木幽洞。路两侧有两株古松,据传是宋初建宫时所植,树侧的巨石上镌刻着“疑是幻境”四个大字。

在崂山现存的寺观中,太平宫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观。据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宫的碑文记载,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976年)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

太平宫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内的照壁上有单线钩刻的“海上宫殿”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据传是清代书法家华巨奎所书。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虽小,却颇具有道家清静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朴。院中水井叫“龙涎泉”,东院的钟亭内悬古铜钟一口,名“上苑晓钟”,敲响后声鸣谷底,余韵可传至10多里外。

太平宫处在奇峰环抱,翠竹成荫的掩映之中,宫四周有许多景观令游人叹为观止。出宫东院门外,即见崂山著名异石“绵羊石”和奇峰“狮子峰”。“绵羊石”是由几块天然巨石垒成,历经亿万年风雨剥蚀,仿佛是人工雕凿的一只绵羊,跪伏在山坡上。“狮子峰”则势如雄狮怒吼。黎明时分登上峰顶可观日出和东海的壮丽景色。

近年来,太平宫经全面修复,为崂山主要胜迹之一,特别是当夜幕降临,仰口湾的海涛声与上苑山的松涛声此呼彼应,被称为“上苑听涛”之奇观。

觅天洞。

觅天洞是一处集幽深、奇险、雄伟于一处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宫西南两公里。由峭壁间的多块巨石叠垒而成,高30余米,上下共5层,洞口夹在两面峭壁之中,洞额“觅天洞”三个字为刘开渠先生手书。洞内盘旋曲折,险怪离奇,扑朔迷离,忽而幽暗,忽而异境天开,变幻无穷。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鲜花竞艳,入夏峰峦叠翠,深秋红叶满山,冬季青松苍郁。洞顶两处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湿,山高无雨暑自消”,分别由现代美术理论家蔡若虹、邹大箴所题。踏上峰巅,巨石上镌刻着现代版画家力君题写的“天苑”二字。何谓“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于此,仿佛觅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万千景象一览无余。或群峰峥嵘,岚气缭绕;或山柱突兀,白云浮顶;或烟云苍茫,似碧波万顷,真乃天界也。

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位于崂山东麓的那罗延山,宽7米,高、深各15米,容百余人绰绰有余,是一处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龛,洞顶有一个深圆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内十分亮堂。据佛门弟子传说,“那罗延佛”就是在这座石窟中修炼功德圆满后,凭巨大法力冲破圆孔成佛升天的。“那罗延”系梵语音译,意思是“坚牢”。这座洞窟通体为花岗岩结构,其坚牢程度可想而知,但当年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这样一个巨大石窟。僧侣们称之为“世界之二大窟”。据憨山大师年诱疏记载: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由五台山慕名而来,在此窟内禅修二年。窟周围山高谷深,风景绝佳。

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太平宫后山的山涧北侧,是由一块长约18米,宽约12米的椭圆形巨石,扣压在五块鼓形的圆石上支撑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宽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涧有一处水湾。传说有一条白鳝栖身此湾,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华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终成正果,变成一条白龙挟风裹雨腾空而去。从此,这个洞就叫白龙洞,洞前的山涧和水湾分别叫白龙涧和白龙湾。洞口上方镌刻的咏崂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所留,据说是邱处机的真迹。

)犹龙洞。

犹龙洞距太平宫约百余米,深约8米,宽约4米,高约2米。洞内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宫首任道长刘若拙为纪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庆年间,山东提学邹善游太平宫时,觉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据史记中所书“老君,犹龙也”,而改名“犹龙洞”。犹龙洞是由一块巨石翘起而形成的,该石叫“混元石”,是历代道士练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练功图三处。

华严寺。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那罗延山半腰。三面环山,东邻大海,庙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古刹中当为第一,也是崂山现存唯一的佛寺。

华严寺历史悠久,几经兴废。远在晋之前,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鼻祖洞。明代崇祯十年,御史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建玉蕊楼编著崂山志,疑此窟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于是筹资在窟之东北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其子浦江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自清顺治以来,屡经修葺,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改称华严寺。

华严寺占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进,依山而筑,为“阶梯式”。第一进原有僧舍十二间。第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登阁凭眺,山海胜境一览无余。第三进为正殿,供那罗延佛,与那罗延窟遥遥相对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内祀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师。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一百余间,僧众八十余人。整个庵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恢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高雅。

华严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历代主持的藏骨处。院中九层砖塔下埋藏着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师,与之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处。寺前路用石条砌成,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红栋工鸠破石条所筑。沿路苍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时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烟岁岚高临”、“东瀛晓色”、“无风海涛”、“莲池会海”等,均为历代游人触景生情所留。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数日子白云缭绕而得名。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依附于一个天然石洞,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块巨石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间,属道教“金山派”。

白云洞额上镌刻“白云洞”三字,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题。洞前两棵白果树,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绿意盎然。洞前玉兰树,已有数百年树龄。洞后森森松树,其中一株古松,形状奇特。名曰“华盖松”,此松老干蟠曲,遮满洞顶,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飞龙起舞,此景称为“云洞蟠松”,白云洞的青龙石下有一洞穴,叫“风窟”。穴不大却很奇异,山风过此,回旋不止,故名“巨风窟”。洞东南并列两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过二仙门,穿过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达富有传奇色彩的“会仙台”。台状如座椅,背刻一“仙”字,仅可容一人。传说登上“会仙台”,便可与神仙相会。当然,这只是神话。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尽收眼底,顿觉天高海阔,心旷神怡,大有超脱尘寰之感。

棋盘石。

棋盘石,顾名思义,应当是象棋盘那么大或棋盘形状的石头,但座落于明道观南的棋盘石,却是一座集高、陡、险、怪于一身的高悬奇峰上之峰。崖顶斜着向上伸出,下面悬空,从侧面远远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台,顶部稍有隆起却不平坦,面积约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万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骇,惊心动魄。

棋盘石的名称来历,源于一则当地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仰口湾畔曲家庄有个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远,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顶上有两个白发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观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还要说上几句。老人也不说话,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觉得树一会儿绿了,一会儿黄了,也没在意。一盘棋下完了,两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飘然而去,他才想起该打柴了。谁知回头一看,扁担和斧柄早已朽烂,斧头也成了铁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里。但是,村子里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他非常奇怪,几经打听,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时见到的两个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时候,世上已过了几百年。于是,他逢人就说自己的经历,但没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于山顶上的“十”字,传说是仙人用过的棋盘,但道士们都说那是道家炼功时指罡斗的标志。字是怎样出现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踪,留给后人的只是个解不开的谜。

崂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青岛市区以东的黄海之滨,面积为446平方公里,“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山海相连,雄伟壮观。最高峰叫“巨峰”,俗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的第一峰,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

崂山的山体由岩浆岩构成,属于花岗岩地貌景观,山势峭拔雄伟,奇峰、怪石、象形石随处可见,可谓是“天然雕塑公园”。

崂山年平均气温为12.6℃,夏季平均气温为24℃,冬季平均气温为-2℃,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宜人,是旅游、疗养、度假的理想之地。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崂山最高的名泉是“天乙泉”,又名“原泉”,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极为罕见。崂山泉水清澈丰富,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常饮用,延年益寿。历代崂山道士中,年逾百岁的多有记载。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就是用崂山泉水酿制而成。

崂山植物品种繁多,古树名木葱郁苍劲,更令人称奇的是南北花木盘根共存。据不完全统计,崂山有各种植物1600余种,其中不少亚热带植物长势良好,数百年的耐冬和一二千年的银杏、柏树、黄杨、赤松等枝繁叶茂,挺拔苍翠,为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

崂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是道家方士修仙炼丹的风水宝地,鼎盛时期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为崂山平添了深邃神秘的色彩。著名道士如唐代的李哲玄,宋代的刘若拙,元代的丘处机、刘处玄、刘志坚,明代的张三丰、徐复阳、孙玄清、齐本守等都曾受到过帝王的敕封。崂山的佛教也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名的庙殿古刹有法海寺、潮海院、华严寺等,法显、憨山、慈沾、善和等高僧都曾在此弘扬佛法。为世界佛教所推崇的那罗延窟坐落在崂山东麓棋盘石游览区,《华严经》记载:“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那罗延窟被佛教界称为“世界第二大窟”。崂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绮丽无比,尤其以“明霞散绮”、“棋盘仙弈”、“岩瀑潮音”、“蔚竹鸣泉”、“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龙潭喷雨”、“华楼叠石”、“巨峰旭照”、“狮岭横云”、“那罗延窟”等崂山著名景点为最。

改革开放以来,崂山的旅游业获得了很快发展。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来崂山视察,感慨地说:“这里的景色很美有条件安排开放,发展旅游事业。崂山要把自己的牌子打出去,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1989年起,崂山风景区开始全面规划和开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景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景观品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优秀单位”、“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景名胜区顾客十大满意品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崂山风景名胜区共分7个风景游览区,分别是巨峰、流清、太清、仰口、棋盘石、北九水、华楼风景游览区。进入崂山共有4条线路,即南线、北线、中线和一条海上观光游览线。南线:可分两条线游览。一条从崂山游客服务中心,经盘山公路到巨峰山门,乘索道至自然碑,沿巨峰游览线路环游巨峰;另一条是自崂山游客服务中心出发,经流清河至太清游览区。游完太清游览区,可乘索道前往上清游览区。也可乘车前行至棋盘石游览区,华严寺、那罗延窟座落于此。继续北行,可至仰口游览区。

北线:从仰口景区南行便是棋盘石游览区、太清游览区。

中线:沿滨海大道经北宅街道办事处,直达华楼游览区和北九水游览区。游览结束后可返回滨海大道,继续北行到达仰口游览区。

海上线路:起点为青岛奥帆中心,终点为崂山太清湾码头,途经小麦岛、石老人雕塑园、栲栳岛、老公岛等岛屿,整个航程约1个小时。在太清湾码头还可乘船至崂山头,欣赏八仙墩。海上看崂山,为游客提供了新的观光视角,带来全新的旅游感受。

崂山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称。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青岛市区东北端,面积446平方公里,东临崂山湾,南濒黄海,海山相连,水气岚光,变幻无穷,雄奇壮阔,灵秀幽清,为内地名山所不及。

风景区由青岛海滨和崂山两处景区组成。

崂山景区:位于青岛市区东南约30公里,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以崂山为主体,地域辽阔,崂山景区景点甚多,可分为六个小区:南线太清宫区,东线太平宫区,中线北九水区。西线华楼宫区,北线鹤山景区和巨峰崂顶区。

崂山位于青岛东部的黄海之滨,主峰海拔1133米,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也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一座海拔超千米的高山。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游览、避暑、疗养胜地,全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崂山拔海而立,山海相连,峰雄壑险,水秀云奇,自古被传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

崂山山脉系燕山期花岗岩地貌景观,山石造型奇特。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脊上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象形石比比皆是,素有天然雕塑公园之称。崂山植物资源和物产也十分丰富,尤以古树名木著称,有汉柏、唐榆、宋朝银杏、元朝耐冬等。此外还有高山杜鹃以及满山遍谷的落叶松和千余种奇花异草。崂山旅游的最佳时节为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崂山的特产有崂山矿泉水,崂山啤酒,崂山海底绿石等。

崂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尤以“明霞散绮”、“云洞蟠松”等十二景为最。崂山的主要景点有:龙潭瀑与八水河、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八仙墩、太平宫、白云洞、华严寺、百福庵、华楼宫、九水、巨峰、蔚竹庵、塘子观、法海寺。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三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

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崂山风景区位于青岛市区以东的黄海之滨,距市中心40余公里。崂山山脉连绵起伏,雄伟壮观。花岗岩地貌独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态,比比皆是,被人们誉为“天然雕塑公园”;山海结合处,岬角、岩礁、滩湾交错分布,形成瑰丽的山海奇观。崂山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景点221处,其中历史人文景点47处,自然景点174处。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

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

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

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

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

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

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

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

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

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

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

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崂山经典导游词,欢迎参考!

青岛崂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

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

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

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

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

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

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

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

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

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

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

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

2、基本旅游线路(南线)

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景点导游:

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

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

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

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

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

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

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

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

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

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

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

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

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里所记的“香玉”、“绛雪”的故事,据说就是院中一棵红牡丹和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

胶澳志载,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巅“明霞洞”三字,相传为邱处机所书。

名道孙紫阳曾潜修于此。

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的始末。

元代在洞侧建有“斗母宫”,奉佛教。

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重修时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观音殿”一座。

据说,这里曾有过僧、道交替的历史。

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

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

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

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

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

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

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

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

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

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

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

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

2、基本旅游线路(南线)

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景点导游:

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

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

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

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

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

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

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

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

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

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

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

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

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里所记的“香玉”、“绛雪”的故事,据说就是院中一棵红牡丹和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

《胶澳志》载,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巅“明霞洞”三字,相传为邱处机所书。

名道孙紫阳曾潜修于此。

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的始末。

元代在洞侧建有“斗母宫”,奉佛教。

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重修时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观音殿”一座。

据说,这里曾有过僧、道交替的历史。

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

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

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

“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

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上清宫创建于宋初,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至宋末已废圮。

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师李志明,鸠工重修了上清宫。

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

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宫内古树参天,其中一棵银杏胸径2.53米,横出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

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与道山石斜对的石崮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

宫西有一块圆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宫”,还刻有邱处机咏崂山七绝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圣水泉”,为崂山名泉之一。

龙潭瀑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

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

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

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

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

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

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

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

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

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

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

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青岛崂山导游词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

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

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

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

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五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本文将按照“崂山生态旅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南线上几处主要景观。

基本旅游线路(南线):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生态旅游的丰富内涵。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六

崂山位于青岛东部,它东、南两面濒临黄海,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名,最高峰为海拔1133米的巨峰。崂山以其雄伟、壮观、奇特、秀丽成为了著名的道教名山,崂山的道教宫观、日出与云海,都极富盛名。

崂山风景区主要是由巨峰、流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北九水、华楼、7大风景游览区组成。游览线路共有四条,其中陆路三条(南线,东线,中线),水路一条。这些景区的风光:巨峰旭照、太清水月、海峤仙墩、华楼叠石、九水明漪等共同组成崂山十二景。

由于华楼远离大海,且不在崂山区,所以游客基本不会前往。北九水虽以水为美,可惜是溪水、泉水而不是海水,尽管风景秀美,但这等景色它处亦多,不足为奇。因此对于一般的游客而言,真正值得游览的也就是巨峰和流清-仰口一线,其中,这两条线路各玩一天就足够了。巨峰和仰口也正是崂山自然美景的所在。

流清-仰口又称南线,是崂山景区最早开发最负盛名的。它紧贴海岸线,拥有著名人文景点太清宫,是绝大多数人游崂山的线路。进入景区的基本线路是流清-太清宫风景区-华严寺,最后是仰口。由于这条线路的精髓在于最后的仰口,建议游玩前面的景点可自己安排好时间。

太清宫――聊斋中崂山道士的故事发生地。当年因蒲松龄来到此地,看到太清宫有感而发在此写出了《崂山道士》。游客在此可以看到蒲松龄笔下崂山道士穿墙越壁的那面墙。华严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景点之间有大巴接送,车票需另行购买。

由于仰口靠近黄海,在这里可以看海、吹风。当然,仰口除了美景外,就是富于挑战性的觅天洞,此洞蜿蜒、陡峭、狭窄,最暗处完全伸手不见五指,最窄处卡着身子才能勉强过,大大增加了该景点的可玩性。可步行也可坐缆车前往觅天洞,登上山顶可拍照、看风景、远眺黄海。另外记住必须带手电筒,如果没有可以在景区门口花钱租一个,回来归还就可以了。

除了仰口,崂山的第二个美景就在巨峰风景区。巨峰是崂山主峰所在,其中的崂顶为最高点。该风景区主要以爬山为主,是崂山旅游最耗体力之处。巨峰乱石叠嶂,气势恢宏,晴天可看海,阴天可观云海,而在崂顶观日出,“巨峰旭照”又是一种美不胜收的迷人画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七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2、基本旅游线路(南线)。

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景点导游:

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

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八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2、基本旅游线路(南线)。

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里所记的“香玉”、“绛雪”的故事,据说就是院中一棵红牡丹和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胶澳志载,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巅“明霞洞”三字,相传为邱处机所书。名道孙紫阳曾潜修于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侧建有“斗母宫”,奉佛教。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重修时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观音殿”一座。据说,这里曾有过僧、道交替的历史。

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

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宫内古树参天,其中一棵银杏胸径2.53米,横出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与道山石斜对的石崮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宫西有一块圆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宫”,还刻有邱处机咏崂山七绝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圣水泉”,为崂山名泉之一。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北九水涧谷始于靛缸湾,止于崂山水库的“月子口”,全长约11公里。这一段涧谷道路曲折,风光异常秀丽,水声似娓娓动听的乐章,两岸怪石如立体的奇妙画廊,各类亭台傍立两边。胶澳志曾这样描绘此带风光:“两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峡奇,清流迂迦,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古人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赞美诗句,其中一首烩炙人口的诗这样写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两岸松涛绿。涧底一线画,怪石何攒簇。流水从东来,数步一回复。路陡流水转,一转山一束。

沿北九水涧谷游历,或乘车慢行,或放步徜徉,举目低首,远山近水,满目尽是流动的画,流动的情。

沿北九水线直行,沿途众多景点目不暇接,骆驼峰是进入“一水”的第一景观。

走过“一水”,抬头南望,在黑虎山对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头巨大的骆驼正在昂首向东北方向眺望。与众不同的是这头骆驼竟长着三个驼峰,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当进入“六水”,在东部的群峰中,又出现了一头骆驼,正面向西南,仿佛急切地要和那头“三峰驼”相会。继续前行,那骆驼越显气度不凡,仿佛要从山顶直跃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发生了变化,骆驼头竟变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样庄严,那样慈祥。然而,走过几十步后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变成一只傲立峰顶的雄鹰。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叹服。

进入“二水”,在深涧的南面可见一位头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的古代将军,这就是“将军崮”。将军座下的山峰当地人俗称“太师椅子”。从东南方向西遥望,确实像一把摆在山巅的大椅子。但是游人多是从西头进入内九水峡谷,看到的是古铜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帅和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游崂山,一进入“二水”,就被这一奇景吸引住了,当陪同人员告诉他叫“太师椅子”时,他摇摇头,爽朗地笑起来:“哪里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将军嘛!”说来也怪,经朱老总点破,这座山峰好象活起来,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将军。从此,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将军崮”。

进入“三水”,过了“鹰窠河”,举目望去,南面的悬崖上趴着一只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龟,头向前伸,背壳隆起,爪子紧紧抠在石头上,其憨态维妙维肖,可爱之极。

这石乌龟为什么爬上山顶,又怎么变成石龟?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里住着一只千年金龟。因为山高谷深,它只听说过天上有个月亮,却从来没见过。月亮圆了,山谷里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里黑沉沉的。乌龟决心爬上山顶看月亮,还要告诉她不要再偷懒,要每天晚上都出来,把谷涧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终于爬上了山顶。可是,正赶上月底。它没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终于变成了石龟,再也没有爬回涧谷。这个景观就叫“金龟望月”。

崂山山内,怪石密布,且每一块石头几乎都有一个迷人的神话传说。

进入“四水”,路边石崮上立着一块悬空欲飞,摇摇欲坠的奇石。石头不大,既象扬起的风帆,又象展开的鸟翅,如果走近,会让人感到只要轻轻一推,它就会跌落下去。据说刮大风时会真的摇动,其实,它站在此处已稳稳当当地渡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当地人称之为“飞来石”。是否真是飞来的,已无法考证。但它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飞来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园的一块普通石头,因为在天宫每天接近神仙,逐渐沾了仙气,它看到孙悟空也是石头变的,却能大闹天宫。上天入地,本领十分高强,心中羡慕,便想学些本领,和石猴一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它苦苦修行了几百年,终于能飞腾了,便天上地下到处遨游。有一天,它飞过崂山上空,看到风景十分优美,是块难得的宝地,便落在此处永远住了下来。

进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镌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飞凤崖”。顾名思义,此处是凤凰飞来的地方。可是,凤凰在哪里呢?请看那山峰高处,恰如一只巨大彩凤正张开凤翼欲腾空飞翔。这个景观叫“彩凤展翅”。

彩凤不仅形似,而且传说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县里有一个村姑,相貌美丽,心灵手巧,绣花花生香,绣鸟鸟能飞。县官对姑娘垂涎已久,费尽心机想霸占她,可是连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赶走了。于是,黑心的县官想了条毒计,限她三天为皇上绣一件龙袍,上面要有“二龙戏珠”--龙要会飞,珠要会滚。如绣不成,就派兵来抢人。姑娘只绣了两天就绣成了,县官把龙袍展开一看,没想到两条金龙扑上去,撕开了县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听说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来抓姑娘。姑娘正在绣一只凤凰,还行剩下一只翅膀没有绣完。官兵赶到,凤凰立即扑动翅膀,驮起姑娘飞上了天空。因为有只翅膀没有绣完,所以飞着飞着没劲了,只好在崂山落下来,变成了这座“飞凤崖”。

潮音瀑又名“鱼鳞瀑”,以水声似潮,水形象鱼鳞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长叶慕绰的手书。

潮音瀑发源于崂山之阴的源泉。泉水从海拔900米的巨石里喷涌而出,流经约10公里长的凉清河涧谷,集大小百余条山溪之水,冲开崇山峻岭,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从崖顶巨石下的洞里喷射而,流进一个“斗”形的深深的石窝里;第二折,水从“斗”形石窝中溢出,倒向悬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闪闪,形同鱼鳞;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泼下的水,织成一幅宽约5米,长约20米的水帘,以排山倒海之势,浪推潮涌之声,跌进一个靛蓝色的“缸”形水湾。此湾水深约5米,直径约22米,清澈见底,古人称此为“靛缸湾”。游人可在亭中观瀑布听潮音。古人对此景曾题诗赞叹:“九水九曲走潺缓,险峰对出一线天;更有佳景奇绝处,珠帘三叠落碧潭”。

蔚竹庵座落于崂山北麓凤凰崮之下,东通滑溜口,西通双石屋。据说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窝铺居住,故名蔚儿铺。明万历年(公元1589年),宋冲儒真人云游崂山,见这里山峦叠翠涧水鸣琴,实为世外仙境,清修佳处,遂建成一座道观,并移竹环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占地二亩六分,有房舍二十余间,形成一处精巧玲珑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间,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铜铸三官神像,均属珍贵文物,但已被毁。

蔚竹庵地处高山峡谷之中,这里时而缥缈似绢云雾弥漫,时而云消雾散峰出云端。微风吹来,翠竹婆娑奏鸣,泉水叮咚成韵,形成崂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鸣泉”。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此后,触景生情,吟诗赞道:“柳合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太平宫--觅天洞--那罗延窟--白龙洞--犹龙洞--华严寺--白云洞--棋盘石。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绮丽,奇峰异石,古木幽洞。路两侧有两株古松,据传是宋初建宫时所植,树侧的巨石上镌刻着“疑是幻境”四个大字。

在崂山现存的寺观中,太平宫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观。据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宫的碑文记载,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976年)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

太平宫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内的照壁上有单线钩刻的“海上宫殿”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据传是清代书法家华巨奎所书。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虽小,却颇具有道家清静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朴。院中水井叫“龙涎泉”,东院的钟亭内悬古铜钟一口,名“上苑晓钟”,敲响后声鸣谷底,余韵可传至10多里外。

太平宫处在奇峰环抱,翠竹成荫的掩映之中,宫四周有许多景观令游人叹为观止。出宫东院门外,即见崂山著名异石“绵羊石”和奇峰“狮子峰”。“绵羊石”是由几块天然巨石垒成,历经亿万年风雨剥蚀,仿佛是人工雕凿的一只绵羊,跪伏在山坡上。“狮子峰”则势如雄狮怒吼。黎明时分登上峰顶可观日出和东海的壮丽景色。

近年来,太平宫经全面修复,为崂山主要胜迹之一,特别是当夜幕降临,仰口湾的海涛声与上苑山的松涛声此呼彼应,被称为“上苑听涛”之奇观。

觅天洞是一处集幽深、奇险、雄伟于一处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宫西南两公里。由峭壁间的多块巨石叠垒而成,高30余米,上下共5层,洞口夹在两面峭壁之中,洞额“觅天洞”三个字为刘开渠先生手书。洞内盘旋曲折,险怪离奇,扑朔迷离,忽而幽暗,忽而异境天开,变幻无穷。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鲜花竞艳,入夏峰峦叠翠,深秋红叶满山,冬季青松苍郁。洞顶两处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湿,山高无雨暑自消”,分别由现代美术理论家蔡若虹、邹大箴所题。踏上峰巅,巨石上镌刻着现代版画家力君题写的“天苑”二字。何谓“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于此,仿佛觅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万千景象一览无余。或群峰峥嵘,岚气缭绕;或山柱突兀,白云浮顶;或烟云苍茫,似碧波万顷,真乃天界也。

那罗延窟位于崂山东麓的那罗延山,宽7米,高、深各15米,容百余人绰绰有余,是一处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龛,洞顶有一个深圆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内十分亮堂。据佛门弟子传说,“那罗延佛”就是在这座石窟中修炼功德圆满后,凭巨大法力冲破圆孔成佛升天的。“那罗延”系梵语音译,意思是“坚牢”。这座洞窟通体为花岗岩结构,其坚牢程度可想而知,但当年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这样一个巨大石窟。僧侣们称之为“世界之二大窟”。据憨山大师年诱疏记载: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由五台山慕名而来,在此窟内禅修二年。窟周围山高谷深,风景绝佳。

白龙洞位于太平宫后山的山涧北侧,是由一块长约18米,宽约12米的椭圆形巨石,扣压在五块鼓形的圆石上支撑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宽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涧有一处水湾。传说有一条白鳝栖身此湾,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华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终成正果,变成一条白龙挟风裹雨腾空而去。从此,这个洞就叫白龙洞,洞前的山涧和水湾分别叫白龙涧和白龙湾。洞口上方镌刻的咏崂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所留,据说是邱处机的真迹。

犹龙洞距太平宫约百余米,深约8米,宽约4米,高约2米。洞内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宫首任道长刘若拙为纪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庆年间,山东提学邹善游太平宫时,觉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据史记中所书“老君,犹龙也”,而改名“犹龙洞”。犹龙洞是由一块巨石翘起而形成的,该石叫“混元石”,是历代道士练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练功图三处。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那罗延山半腰。三面环山,东邻大海,庙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古刹中当为第一,也是崂山现存唯一的佛寺。

华严寺历史悠久,几经兴废。远在晋之前,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鼻祖洞。明代崇祯十年,御史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建玉蕊楼编著崂山志,疑此窟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于是筹资在窟之东北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其子浦江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自清顺治以来,屡经修葺,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改称华严寺。

华严寺占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进,依山而筑,为“阶梯式”。第一进原有僧舍十二间。第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登阁凭眺,山海胜境一览无余。第三进为正殿,供那罗延佛,与那罗延窟遥遥相对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内祀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师。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一百余间,僧众八十余人。整个庵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恢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高雅。

华严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历代主持的藏骨处。院中九层砖塔下埋藏着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师,与之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处。寺前路用石条砌成,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红栋工鸠破石条所筑。沿路苍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时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烟岁岚高临”、“东瀛晓色”、“无风海涛”、“莲池会海”等,均为历代游人触景生情所留。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数日子白云缭绕而得名。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依附于一个天然石洞,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块巨石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间,属道教“金山派”。

白云洞额上镌刻“白云洞”三字,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题。洞前两棵白果树,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绿意盎然。洞前玉兰树,已有数百年树龄。洞后森森松树,其中一株古松,形状奇特。名曰“华盖松”,此松老干蟠曲,遮满洞顶,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飞龙起舞,此景称为“云洞蟠松”,白云洞的青龙石下有一洞穴,叫“风窟”。穴不大却很奇异,山风过此,回旋不止,故名“巨风窟”。洞东南并列两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过二仙门,穿过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达富有传奇色彩的“会仙台”。台状如座椅,背刻一“仙”字,仅可容一人。传说登上“会仙台”,便可与神仙相会。当然,这只是神话。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尽收眼底,顿觉天高海阔,心旷神怡,大有超脱尘寰之感。

棋盘石,顾名思义,应当是象棋盘那么大或棋盘形状的石头,但座落于明道观南的棋盘石,却是一座集高、陡、险、怪于一身的高悬奇峰上之峰。崖顶斜着向上伸出,下面悬空,从侧面远远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台,顶部稍有隆起却不平坦,面积约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万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骇,惊心动魄。

棋盘石的名称来历,源于一则当地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仰口湾畔曲家庄有个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远,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顶上有两个白发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观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还要说上几句。老人也不说话,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觉得树一会儿绿了,一会儿黄了,也没在意。一盘棋下完了,两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飘然而去,他才想起该打柴了。谁知回头一看,扁担和斧柄早已朽烂,斧头也成了铁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里。但是,村子里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他非常奇怪,几经打听,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时见到的两个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时候,世上已过了几百年。于是,他逢人就说自己的经历,但没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于山顶上的“十”字,传说是仙人用过的棋盘,但道士们都说那是道家炼功时指罡斗的标志。字是怎样出现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踪,留给后人的只是个解不开的谜。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九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的汽车现在已经进入了崂山的风景区内,从这到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太清宫景区还有20多分钟的车程,接下来小蒋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先就崂山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18000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崂山又被称为“近海名山”。崂山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之美称,同时,崂山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1982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

继续前行,我们现在来到了太清宫的正门。此正门与4月建成,5月1日正式开放。山门内两侧供奉着道教的四大护法天师:三眼灵光马灵耀、黑虎玄坛赵公明、威灵瘟元帅温琼和南宋名将岳飞。走进山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侧的钟楼和鼓楼。在我国古代有晨钟暮鼓之说,其目的呢是警示众道士勤修苦练,不可虚度光阴。

我们继续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两边呢有两座雄伟的建筑,他们分别是元辰阁和元君阁。元辰阁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元君,元君阁供奉碧霞元君。我们再往前走,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穿过太清宫的第二个正门――仪门,来到了三官殿的正门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誉为“地官”。

大禹呢继承了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水官”。走出三官殿,我们会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雕刻着“逢仙桥”三个字。相传宋代的道长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白须飘飘的老翁,于是他走上前来与老翁交谈。正想问其姓名时,老翁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将此桥称为“逢仙桥”。过了逢仙桥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山上,我们首先会看到的是康有为石刻,上面还有丘祖殿、文昌阁、财神殿。由于时间有限呢我们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现在呢跟着我往左拐,此时大家会看到这里有一颗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它是唐朝道长李哲玄亲手栽植的,所以呢称之为“唐榆”,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

参观完龙头榆,我们再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大殿就是太清宫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内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间的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的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山东青岛崂山景区导游词篇十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

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颗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本文按照“崂山一日游”的习惯旅游线路,介绍每条线上几处主要景观(点),未及介绍的留等崂山探胜者们自己去体味。2、基本旅游线路(南线)。

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景点导游:

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里所记的“香玉”、“绛雪”的故事,据说就是院中一棵红牡丹和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

胶澳志载,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巅“明霞洞”三字,相传为邱处机所书。名道孙紫阳曾潜修于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侧建有“斗母宫”,奉佛教。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重修时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观音殿”一座。据说,这里曾有过僧、道交替的历史。

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

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上清宫创建于宋初,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至宋末已废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师李志明,鸠工重修了上清宫。

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宫内古树参天,其中一棵银杏胸径2.53米,横出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与道山石斜对的石崮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宫西有一块圆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宫”,还刻有邱处机咏崂山七绝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圣水泉”,为崂山名泉之一。

龙潭瀑。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3、基本旅游线路(北线)。

景点导游:

北九水。

北九水涧谷始于靛缸湾,止于崂山水库的“月子口”,全长约11公里。这一段涧谷道路曲折,风光异常秀丽,水声似娓娓动听的乐章,两岸怪石如立体的奇妙画廊,各类亭台傍立两边。胶澳志曾这样描绘此带风光:“两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峡奇,清流迂迦,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古人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赞美诗句,其中一首烩炙人口的诗这样写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两岸松涛绿。涧底一线画,怪石何攒簇。流水从东来,数步一回复。路陡流水转,一转山一束。

沿北九水涧谷游历,或乘车慢行,或放步徜徉,举目低首,远山近水,满目尽是流动的画,流动的情。

骆驼峰。

沿北九水线直行,沿途众多景点目不暇接,骆驼峰是进入“一水”的第一景观。

走过“一水”,抬头南望,在黑虎山对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头巨大的骆驼正在昂首向东北方向眺望。与众不同的是这头骆驼竟长着三个驼峰,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当进入“六水”,在东部的群峰中,又出现了一头骆驼,正面向西南,仿佛急切地要和那头“三峰驼”相会。继续前行,那骆驼越显气度不凡,仿佛要从山顶直跃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发生了变化,骆驼头竟变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样庄严,那样慈祥。然而,走过几十步后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变成一只傲立峰顶的雄鹰。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叹服。

将军峰。

进入“二水”,在深涧的南面可见一位头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的古代将军,这就是“将军崮”。将军座下的山峰当地人俗称“太师椅子”。从东南方向西遥望,确实像一把摆在山巅的大椅子。但是游人多是从西头进入内九水峡谷,看到的是古铜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帅和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游崂山,一进入“二水”,就被这一奇景吸引住了,当陪同人员告诉他叫“太师椅子”时,他摇摇头,爽朗地笑起来:“哪里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将军嘛!”说来也怪,经朱老总点破,这座山峰好象活起来,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将军。从此,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将军崮”。

进入“三水”,过了“鹰窠河”,举目望去,南面的悬崖上趴着一只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龟,头向前伸,背壳隆起,爪子紧紧抠在石头上,其憨态维妙维肖,可爱之极。

这石乌龟为什么爬上山顶,又怎么变成石龟?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里住着一只千年金龟。因为山高谷深,它只听说过天上有个月亮,却从来没见过。月亮圆了,山谷里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里黑沉沉的。乌龟决心爬上山顶看月亮,还要告诉她不要再偷懒,要每天晚上都出来,把谷涧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终于爬上了山顶。可是,正赶上月底。它没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终于变成了石龟,再也没有爬回涧谷。这个景观就叫“金龟望月”。

飞来石。

崂山山内,怪石密布,且每一块石头几乎都有一个迷人的神话传说。

进入“四水”,路边石崮上立着一块悬空欲飞,摇摇欲坠的奇石。石头不大,既象扬起的风帆,又象展开的鸟翅,如果走近,会让人感到只要轻轻一推,它就会跌落下去。据说刮大风时会真的摇动,其实,它站在此处已稳稳当当地渡过了几千年、几万年。当地人称之为“飞来石”。是否真是飞来的,已无法考证。但它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飞来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园的一块普通石头,因为在天宫每天接近神仙,逐渐沾了仙气,它看到孙悟空也是石头变的,却能大闹天宫。上天入地,本领十分高强,心中羡慕,便想学些本领,和石猴一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它苦苦修行了几百年,终于能飞腾了,便天上地下到处遨游。有一天,它飞过崂山上空,看到风景十分优美,是块难得的宝地,便落在此处永远住了下来。

飞凤崖。

进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镌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飞凤崖”。顾名思义,此处是凤凰飞来的地方。可是,凤凰在哪里呢?请看那山峰高处,恰如一只巨大彩凤正张开凤翼欲腾空飞翔。这个景观叫“彩凤展翅”。

彩凤不仅形似,而且传说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县里有一个村姑,相貌美丽,心灵手巧,绣花花生香,绣鸟鸟能飞。县官对姑娘垂涎已久,费尽心机想霸占她,可是连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赶走了。于是,黑心的县官想了条毒计,限她三天为皇上绣一件龙袍,上面要有“二龙戏珠”--龙要会飞,珠要会滚。如绣不成,就派兵来抢人。姑娘只绣了两天就绣成了,县官把龙袍展开一看,没想到两条金龙扑上去,撕开了县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听说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来抓姑娘。姑娘正在绣一只凤凰,还行剩下一只翅膀没有绣完。官兵赶到,凤凰立即扑动翅膀,驮起姑娘飞上了天空。因为有只翅膀没有绣完,所以飞着飞着没劲了,只好在崂山落下来,变成了这座“飞凤崖”。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鱼鳞瀑”,以水声似潮,水形象鱼鳞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长叶慕绰的手书。

潮音瀑发源于崂山之阴的源泉。泉水从海拔900米的巨石里喷涌而出,流经约10公里长的凉清河涧谷,集大小百余条山溪之水,冲开崇山峻岭,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从崖顶巨石下的洞里喷射而,流进一个“斗”形的深深的石窝里;第二折,水从“斗”形石窝中溢出,倒向悬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闪闪,形同鱼鳞;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泼下的水,织成一幅宽约5米,长约20米的水帘,以排山倒海之势,浪推潮涌之声,跌进一个靛蓝色的“缸”形水湾。此湾水深约5米,直径约22米,清澈见底,古人称此为“靛缸湾”。游人可在亭中观瀑布听潮音。古人对此景曾题诗赞叹:“九水九曲走潺缓,险峰对出一线天;更有佳景奇绝处,珠帘三叠落碧潭”。

蔚竹庵。

蔚竹庵座落于崂山北麓凤凰崮之下,东通滑溜口,西通双石屋。据说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窝铺居住,故名蔚儿铺。明万历年(公元1589年),宋冲儒真人云游崂山,见这里山峦叠翠涧水鸣琴,实为世外仙境,清修佳处,遂建成一座道观,并移竹环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占地二亩六分,有房舍二十余间,形成一处精巧玲珑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间,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铜铸三官神像,均属珍贵文物,但已被毁。

蔚竹庵地处高山峡谷之中,这里时而缥缈似绢云雾弥漫,时而云消雾散峰出云端。微风吹来,翠竹婆娑奏鸣,泉水叮咚成韵,形成崂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鸣泉”。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此后,触景生情,吟诗赞道:“柳合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4、基本旅游线路(东线)。

太平宫--觅天洞--那罗延窟--白龙洞--犹龙洞--华严寺--白云洞--棋盘石。

景点导游:

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绮丽,奇峰异石,古木幽洞。路两侧有两株古松,据传是宋初建宫时所植,树侧的巨石上镌刻着“疑是幻境”四个大字。

在崂山现存的寺观中,太平宫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观。据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宫的碑文记载,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976年)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

太平宫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内的照壁上有单线钩刻的“海上宫殿”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据传是清代书法家华巨奎所书。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虽小,却颇具有道家清静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朴。院中水井叫“龙涎泉”,东院的钟亭内悬古铜钟一口,名“上苑晓钟”,敲响后声鸣谷底,余韵可传至10多里外。

太平宫处在奇峰环抱,翠竹成荫的掩映之中,宫四周有许多景观令游人叹为观止。出宫东院门外,即见崂山著名异石“绵羊石”和奇峰“狮子峰”。“绵羊石”是由几块天然巨石垒成,历经亿万年风雨剥蚀,仿佛是人工雕凿的一只绵羊,跪伏在山坡上。“狮子峰”则势如雄狮怒吼。黎明时分登上峰顶可观日出和东海的壮丽景色。

近年来,太平宫经全面修复,为崂山主要胜迹之一,特别是当夜幕降临,仰口湾的海涛声与上苑山的松涛声此呼彼应,被称为“上苑听涛”之奇观。

觅天洞。

觅天洞是一处集幽深、奇险、雄伟于一处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宫西南两公里。由峭壁间的多块巨石叠垒而成,高30余米,上下共5层,洞口夹在两面峭壁之中,洞额“觅天洞”三个字为刘开渠先生手书。洞内盘旋曲折,险怪离奇,扑朔迷离,忽而幽暗,忽而异境天开,变幻无穷。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鲜花竞艳,入夏峰峦叠翠,深秋红叶满山,冬季青松苍郁。洞顶两处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湿,山高无雨暑自消”,分别由现代美术理论家蔡若虹、邹大箴所题。踏上峰巅,巨石上镌刻着现代版画家力君题写的“天苑”二字。何谓“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于此,仿佛觅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万千景象一览无余。或群峰峥嵘,岚气缭绕;或山柱突兀,白云浮顶;或烟云苍茫,似碧波万顷,真乃天界也。

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位于崂山东麓的那罗延山,宽7米,高、深各15米,容百余人绰绰有余,是一处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龛,洞顶有一个深圆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内十分亮堂。据佛门弟子传说,“那罗延佛”就是在这座石窟中修炼功德圆满后,凭巨大法力冲破圆孔成佛升天的。“那罗延”系梵语音译,意思是“坚牢”。这座洞窟通体为花岗岩结构,其坚牢程度可想而知,但当年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这样一个巨大石窟。僧侣们称之为“世界之二大窟”。据憨山大师年诱疏记载: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由五台山慕名而来,在此窟内禅修二年。窟周围山高谷深,风景绝佳。

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太平宫后山的山涧北侧,是由一块长约18米,宽约12米的椭圆形巨石,扣压在五块鼓形的圆石上支撑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宽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涧有一处水湾。传说有一条白鳝栖身此湾,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华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终成正果,变成一条白龙挟风裹雨腾空而去。从此,这个洞就叫白龙洞,洞前的山涧和水湾分别叫白龙涧和白龙湾。洞口上方镌刻的咏崂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所留,据说是邱处机的真迹。

)犹龙洞。

犹龙洞距太平宫约百余米,深约8米,宽约4米,高约2米。洞内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宫首任道长刘若拙为纪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庆年间,山东提学邹善游太平宫时,觉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据史记中所书“老君,犹龙也”,而改名“犹龙洞”。犹龙洞是由一块巨石翘起而形成的,该石叫“混元石”,是历代道士练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练功图三处。

华严寺。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那罗延山半腰。三面环山,东邻大海,庙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古刹中当为第一,也是崂山现存唯一的佛寺。

华严寺历史悠久,几经兴废。远在晋之前,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鼻祖洞。明代崇祯十年,御史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建玉蕊楼编著崂山志,疑此窟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于是筹资在窟之东北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其子浦江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自清顺治以来,屡经修葺,迄今仍为当年规模,1931年改称华严寺。

华严寺占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进,依山而筑,为“阶梯式”。第一进原有僧舍十二间。第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登阁凭眺,山海胜境一览无余。第三进为正殿,供那罗延佛,与那罗延窟遥遥相对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内祀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师。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一百余间,僧众八十余人。整个庵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恢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高雅。

华严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历代主持的藏骨处。院中九层砖塔下埋藏着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师,与之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处。寺前路用石条砌成,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红栋工鸠破石条所筑。沿路苍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时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烟岁岚高临”、“东瀛晓色”、“无风海涛”、“莲池会海”等,均为历代游人触景生情所留。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数日子白云缭绕而得名。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依附于一个天然石洞,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块巨石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间,属道教“金山派”。

白云洞额上镌刻“白云洞”三字,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题。洞前两棵白果树,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绿意盎然。洞前玉兰树,已有数百年树龄。洞后森森松树,其中一株古松,形状奇特。名曰“华盖松”,此松老干蟠曲,遮满洞顶,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飞龙起舞,此景称为“云洞蟠松”,白云洞的青龙石下有一洞穴,叫“风窟”。穴不大却很奇异,山风过此,回旋不止,故名“巨风窟”。洞东南并列两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过二仙门,穿过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达富有传奇色彩的“会仙台”。台状如座椅,背刻一“仙”字,仅可容一人。传说登上“会仙台”,便可与神仙相会。当然,这只是神话。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尽收眼底,顿觉天高海阔,心旷神怡,大有超脱尘寰之感。

棋盘石。

棋盘石,顾名思义,应当是象棋盘那么大或棋盘形状的石头,但座落于明道观南的棋盘石,却是一座集高、陡、险、怪于一身的高悬奇峰上之峰。崖顶斜着向上伸出,下面悬空,从侧面远远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台,顶部稍有隆起却不平坦,面积约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万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骇,惊心动魄。

棋盘石的名称来历,源于一则当地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仰口湾畔曲家庄有个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远,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顶上有两个白发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观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还要说上几句。老人也不说话,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觉得树一会儿绿了,一会儿黄了,也没在意。一盘棋下完了,两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飘然而去,他才想起该打柴了。谁知回头一看,扁担和斧柄早已朽烂,斧头也成了铁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里。但是,村子里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他非常奇怪,几经打听,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时见到的两个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时候,世上已过了几百年。于是,他逢人就说自己的经历,但没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于山顶上的“十”字,传说是仙人用过的棋盘,但道士们都说那是道家炼功时指罡斗的标志。字是怎样出现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踪,留给后人的只是个解不开的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