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大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2:00:06 |
  • ZTFB |
  • 7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次盘点,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总结需要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总结的对象和范围,避免泛泛而谈或内容杂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一

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

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

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

4、字词梳理

1、读了这篇短文,

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

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

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

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

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老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通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二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就认识很多这样的少年英雄。比如说砸缸救友的司马光,四岁学画的王冕,六岁称象的曹冲,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翻到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少年。[打开ppt](板书:陈太丘与友期)请跟着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打开ppt)[过渡: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就要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请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打开ppt)。

(过渡: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现在就请大家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注意老师朗读的停顿与节奏。)。

1、翻下ppt,老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完了,我就要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有没有认真听了。所以,现在角色互换,由你们把课文齐读一遍,我来当听众。(按下ppt)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学习齐读课文。

(老师点评:嗯,读得真整齐,声音也很洪亮,有点那种感觉了,但停顿还欠明显,如:客问元方。还有后面,友人便怒,发怒的友人,语气应该有点急,所以朗读时,语速要稍微快点。)。

1,所谓“书读百变,其意自见”。我们已经把课文朗读了四遍,而且本文比较浅显易懂,同学们应该已经能大致翻译文章内容了。那现在你们还有没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或语句的意思不懂的,就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反馈,师生共同解答。)(三分钟)。

3、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放ppt)(八分钟)。

(1)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老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友人。)板书:友人。

2、(过渡:都说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哪些性格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探讨人物性格。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懂事,正直不阿,勇敢。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想要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放ppt。

1、文中“君”“尊君”“家君”称谓在意思上有何不同?

2、本文结尾处“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3、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三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他是怎样做的,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资料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资料,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头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我无法解决的,前后桌能够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团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一样。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团体朗读。

6.分主角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4、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5、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1、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3、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四

1.新课标要求形成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能力,这是篇课内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悟浓浓的父子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一单元体现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2.本节课要学生学习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感悟亲情,知道诚信与礼貌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1.课文短小精悍却反映了道理,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出道理。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从文言字词到感悟,再到进一步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过程和方法:读并体会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诵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对诚信与礼貌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2、齐读。

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2、落实重点词句。

3、学生讲故事。

4、引导朗读,注意停顿与重音,把握感情,师生点评。学生互相挑战诵读,熟读背诵。

品味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你悟到什么?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3、如果是你怎样办?

设题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品味探究,让学生了解内容,形成自己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对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点拨: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用诚信、宽容、理解的方式去与人沟通。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五

教师今日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

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

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头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

4、字词梳理。

1、读了这篇短文,

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

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日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

“家君”是对人称自我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我亲属中年长于自我的人,比如“家父”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日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

友人应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

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我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

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教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经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述,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贴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我的课堂驾驭本事,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我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六

1.新课标要求构成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本事,这是篇课内阅读课文,要求学生经过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悟浓浓的父子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完美的'感情,这一单元体现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2.本节课要学生学习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维护父亲的尊严,感悟亲情,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文短小精悍却反映了道理,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出道理。并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从文言字词到感悟,再到进一步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构成自己的见解。

知识与本事: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资料,并争取能背诵。

过程和方法:读并体会故事的资料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感知资料,准确理解课文资料。

诵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对诚信与礼貌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导入:

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2、齐读。

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2、落实重点词句。

3、学生讲故事。

4、引导朗读,注意停顿与重音,把握感情,师生点评。学生互相挑战诵读,熟读背诵。

品味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你悟到什么。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3、如果是你怎样办。

设题意图:经过对问题的品味探究,让学生了解资料,构成自我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对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点拨: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用诚信、宽容、理解的方式去与人沟通。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七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一教时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八

1、知识与能力:读顺文意、读进情境、寻读思辨。

2、过程与方法:以读文为线,以思辨为点,寻读纠错以顺文入境;人物评说以探究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论中学会做人,在思辨中感悟“礼信”,培养创造性阅读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在纠错中把握重点词,在点读中串接关键词,走近故事,会意故事。

2、在审读中纵横思辨,在评论时反观自我,透析故事,穿越故事。

【教学层次】。

1、朗朗三读,走进故事;。

2、解关键词,读懂故事;。

3、悟关键词,评说人物;。

4、反观自我,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同学们,就在今早我刚要出门的时候,我两岁的小女儿突然从奶奶的床上跑了下来,拉着不放我走。昨天晚上,为了哄她睡觉,我和她作了一个约定:早晨给她讲小猫釣鱼的故事。那一刻,我非常震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能够把昨天的约定记得如此牢固。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来看待和处理约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九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世说新语》是由______朝_________组织编写的.,它是六朝______小说的代表作。

2.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3.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

1、南朝 刘义庆 志人 2.信用 礼貌 拉

3.(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4.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十

1、新课标要求构成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本事,这是篇课内阅读课文,要求学生经过学习有自我独特的见解,感悟浓浓的父子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完美的感情,这一单元体现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2、本节课要学生学习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维护父亲的尊严,感悟亲情,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文短小精悍却反映了道理,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我感悟出道理。并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从文言字词到感悟,再到进一步谈自我的看法。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看待元方的.做法,构成自我的见解。

知识与本事: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资料,并争取能背诵。

过程和方法:读并体会故事的资料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感知资料,准确理解课文资料。

诵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对诚信与礼貌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导入:

初读感知。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

2、齐读。

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边读边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2、落实重点词句。

3、学生讲故事。

4、引导朗读,注意停顿与重音,把握感情,师生点评。学生互相挑战诵读,熟读背诵。

品味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你悟到什么。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3、如果是你怎样办。

设题意图:经过对问题的品味探究,让学生了解资料,构成自我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对父子情的感悟,明白诚信与礼貌的重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点拨: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用诚信、宽容、理解的方式去与人沟通。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稿篇十一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10分)

1.(2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