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模板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1:12:48 |
  • ZTFB |
  • 10页

通过总结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真实、简明扼要。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木兰从军教学篇一

这次我上的是小语第四册12课《木兰从军》,先谈谈对课的设计。本课脉络清晰,段落之间互相衔接,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在确定好目标之后,选取不同的点来抓住重点,进行双基教学。如第1小节抓住“英雄”一词进行说的训练,根据提问“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为什么?”导入新课,一来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二来帮助学生弄明白何谓英雄,在脑中形成一个概念。第2小节同样进行说的训练,但重点是先弄清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为国为家分忧”,而后再想象说话,以木兰的身份用自己的话说服自己的'家人。第3小节侧重在读好四个描写木兰动作的词,“披、跨、渡、过”。利用声像媒体的视听效应,加之老师导语的激情作用,使生身临其境,反复朗读来体悟木兰英勇杀敌、英姿飒爽的威武风采。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最后再写好两个字。当然,光凭书上的文字信息,学生对木兰的了解是过于浅显的,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增加几段相关的历史资料,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得饶有趣味。

第一次试上后,同组老师觉之教学设计很合理,重点把握准确,难点也能一一突破,但是缺少印象深刻的亮点,整堂课没有一个整体感,不和谐。提出说话训练应出示句式,朗读不到位,设计平板,延伸部分可以联系实际。接着,修改教案,选择倒装因果句作为练说的句式,并且将前后进行对比,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次试上,觉得木兰说服家人的环节处,学生说得较散,没能依据课文合理想象,读的地方仍不够到位。

一来二去,教案随着一次次提出的建议进行着多次修改。正式推出后,效果的确不同凡响。

木兰从军教学篇二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还布置学生完成我的预习作业。观看完影片,孩子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女英雄,也认真地按我的预习单进行了预习。现在就来谈谈我这堂课中预习作业的得与失吧!

预习作业之一: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段话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朗读,读出木兰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经验,以及影片中画面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像出黄河波浪滔天,滚滚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木兰坐的小船在风浪里颠簸,一不小心,小船就会被波浪吞没。巍峨的燕山高耸入云,山高路陡,木兰的身边就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木兰就会从山上滚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通过这样的想像,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预习作业之二: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们主要是表演点评。在表演中,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语句: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把这句话作为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说作为考试的话,答案是正确的,但作为课堂上的表演,感觉明显缺少真情实感。课后我想,因为预习的时候,学生不能进入到情境中,只能从文中找出正确答案。正是有了课前预习时的正确答案,课上,学生就不愿意再展开想像了,效果倒没有那么好了。

我想,预习作业设计是很有学问的,设计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像我今天这样,把一个需要情境创设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那就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木兰从军教学篇三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都是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由于考虑到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所以很少让学生接触原诗。但是翟老师的这节课,却巧妙地将原诗中的部分诗句节选出来,与文本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处理教材,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更决定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视野与深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原诗中能够凸显文本主题的元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探究、感悟。在片段一中,教者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句话“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与原诗中一、二两句进行比较阅读,抓住“叹息”一词,细细感悟,从而体会到“叹息”背后的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凸显了文本的主题。片段二的教学中,教者把木兰放在战争结束、凯旋而归这一背景之下,让学生揣度此时此刻木兰的所思所想,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再次引用了《木兰诗》中的两句,通过读、议,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赤子之心。课文与原诗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对文本意义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

木兰从军教学篇四

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1、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

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2)当第一位同学读好后,你可以向他提出挑战。

(3)每小节选出一位冠军,为我们示范读。

(完成规则中的1、2两条后,选出四位冠军上台)。

1、请读第二小结的.冠军选手示范读:

提问:你着急这个词读得特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读吗?花木兰为什么着急?(你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师述: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花木兰毅然决定(出示卡片)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其中又经过不少曲折,她一一说服全家人。(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父亲、弟弟、母亲。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这位同学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老师把这张卡送给你,你愿意把上面的字读给同学听吗?(尊老爱幼)就因为你把握了木兰尊老爱幼这一点,你才会读得这么好。我们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读)。

2、过渡: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我们请这位同学为我们读。

仔细听他读得好在哪里?

出示句子:

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找出读得好的地方:披跨渡过赫赫战功。

(师范读,指名读。)。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告诉我们这条路很长,而且很艰难,从军是很辛苦的,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

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出示图片1)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她热爱祖国。

(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把热爱祖国这个词读给同学听。)。

齐读这一段。(让我们一起学一回英姿飒飒的花木兰)。

3、过度:仗一打就是十二年,父母盼儿归整整盼了十二年哪,木兰总算胜利回乡了。(请读第四小节的同学读)。

出示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位年轻的姑娘。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十二年,那么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姑娘呢?(出示图片2)。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战火不断,马不停蹄更因为木兰是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子。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

(请学生读这个词)。

自己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一赞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花木兰。

出示:花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读第一小节的学生读。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也想来赞一赞花木兰。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你听嘹亮的歌声在回荡,让我们把女英雄的形象牢记心中。

5、齐读全文。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花木兰一个,如穆桂英。

江姐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女英雄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木兰从军教学篇五

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而木兰听了他们的话后,又是怎么回答他们的话的,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年级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这对后面的教学起了很大的帮助。

课伊始,我问孩子,什么叫“从军”,学生们支支吾吾,显然多这个新名词不能很好的理解,就算有的学生会讲,也是浮于表面,所以,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从军”一词,学生们比第一次的理解渗透了多了。接着,引导他们读读木兰在从军中的飒爽英姿,这对认识木兰这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当然,有学生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了“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正好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借助这个作业,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而木兰听了他们的话后,又是怎么回答他们的话的,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今天的这堂语文课,让我感到很高兴,可能有前面精彩的影片的放映,对学生来说这些动人精彩的情景时刻呈现在孩子的眼前,也使孩子们想说爱说,使得原本有些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和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在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有很大收获,很受启迪。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与学的这块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目标。我找到文章的两个精彩片段进行阅读指导。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引出本文的第一个片段“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木兰见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心里十分着急。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当时的情感,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心情,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这份孝心。

她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这样,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木兰从军教学篇六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时,请他们轻轻拿起语文书,摆上正确的读书姿势;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并努力提高。(子宁)。

木兰从军教学篇七

一、本课设计理念:

2、指导归纳识记生字的方法,在预习中学习和掌握生字,通过查字典,进一步了解字的意思。

二、本课时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识字10个,认识“病”字旁,会写“”将“病”2个生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没有上课之前,老师出个字谜,你猜一猜好吗?

“天没有地有;你没有他有。”(也)。

1、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如果你要记住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自由发言)。

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复习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辅助学习和掌握本课生字。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直是个难点。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还是一片空白。如何充分把握这个“空白”的时机?我采取了指导学生逐步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方法,使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概括课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三)查字典预习生字,用方法识记生字。

1、生字教学一直是低段的重点。但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预习指导,他们会用“读、画、标、练、思”的方法进行课前生字预习。为了提高自习效果,我在这节课上用查字典的方法预习生字,让学生通过动手看,动眼看,动脑想,学生兴趣浓,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2、寻找堂上交流点,分享预习成果。我把“小组里说说:你选了哪五个字?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同学分享。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作为堂上交流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通过交流,巩固识字方法,记字效果更好。

四、不足之处:

1、过高估计学生,时间分配不当。在检查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的环节时,因为发现学生读书添字或减字,所以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导朗读,导致在指导查字典时间不足。

2、教学生字方法单一,识字效果不明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不饱满。在识字上还应该增设一些学生预习生字效果的检查。

木兰从军教学篇八

一个尴尬的局面至今让我感到愧疚。不过这种尴尬也促我去思考,使我有所得。

全校举办的一轮听课开始了,今天该听我的课了,此时的我心里一直在想:一定要上好这节课,作为课改一年半的我要在老师和领导面前好好表现。这节课我讲的是《木兰从军》,开始上课了,我向同学们提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等问题,孩子们答得非常好,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开始学习课文了,我按照我预先设计好自以为新颖的思路,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段,然后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怎样用一幅画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读了一会之后,我开始提问,让他们做造型,第一自然段还能有学生摆出拉弓射箭的样子,而第二自然段就出现了尴尬局面,无论我怎样启发,他们就是没人来做,学生就是不配合,一反平时讲课的局面,我虽然反复的启发,可学生就是做不出来,这时我的头有点发大,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勉强按自然段做了几个姿势,这一节课就在无助中过去了。课下我带着羞愧陷入了沉思,回想着课上的情形,在心里多次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种局面呢?在“快乐语文”网站上我看了《让我们千百次追问:什么是好课?》这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我静下心来回想以前教过的较为成功的课与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学生不配合不参与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呢?教师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他们不能做到。我在讲课前只考虑了文章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较远,要让学生理解,必须要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然而我却忽视了这些7岁孩子的特点。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不适合于这些学生,脱离了现实,这种做法也就好比让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说话走路一样。《什么是好课》中崔教授说的“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我觉得每节课有每节课的特点和标准,学生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自己的个性及学生的特点去备课。激发学生兴趣并不一定是把课堂氛围搞得热热闹闹,而应讲究程序和策略,尊重学生,追求学生语言的活、思维的活、学习的活。教师确定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当然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提提脚能够到,凭真功夫去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学有所获就可以了。

我带着自己的'感受又重讲了《木兰从军》。这一次我采用了想象、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从中选出喜欢的部分或是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表演给同学们。这一次他们如鱼得水,热情极高,个个积极参与活动,争先恐后去表演、朗读,同时我用那另人陶醉的语调引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真可谓有一种“暂忘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备课得法,课上能迅速进入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要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成绩。

木兰从军教学篇九

师出示:1、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2、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这两个句子中同一字组成的不同的词语吗?

学生:“紧急”和“焦急”。

师问:他们一样吗?

生1:不一样,紧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须马上去办。

生2:紧急就是说一刻钟都不能拖延了,必须马上去办。

生3:课文中就是说,征兵很紧急,说明战争前线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师微笑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着急的意思,焦急万分就是非常非常的着急,已经着急得不行了;

师继续:那课文中谁在着急,她到底着急什么呢?

生3:我要补充,她还着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参军;

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非常爱国;

生:也爱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她爱家人,也爱祖国,

师:于是她最后终于说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连读两遍。

她会怎样去说服呢?同桌互相练说。

片刻之后,学生交流,着实很精彩。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故事先介绍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原因;接着写她在多年的征战中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写她胜利回乡后,将士们才惊讶地发现花将军原来是个文静俊美的姑娘。阅读短文后,让人感觉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设计第一课时,我确定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读通顺、读流利、读得有感情。二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总体感觉这节课能够基本实现教学目标,总的说来,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初读阶段,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读,学生一遍遍下来感觉读得准确—通顺—流利了,这也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第二段孩子读,说,演都还不错,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由于开始预设的问题不够精细,引导孩子读得不充分,收尾显得急了些。时间上也没有把握好。还是在设计时一些问题考虑得不够细。

上完早上这第一节课,得到评委的许可,我又听了3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三位老师设计的思路跟我有些相似,但她在第3段指导充分,入情入境,挖得很细,师生配合默契,我很有启发。

一次比赛,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却是经验和知识,今后我还是要苦练基本功,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一

1、压力也是动力。一次难忘的经历。

上这样的课,压力格外大。原因:这是我上生字教学。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块,第二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他们不能自主自学。

2、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我简洁明了,提纲思路虽然也能清晰记下来,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接近现在的公开课甚至作秀课堂。山穷水尽之时同事的导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数。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定位于: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识记本课17个生字。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课文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这样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学生字教学中模式的形式环节不完整。

1、认读生字期间,由于自己不慎,开火车读后,又开火车给17个生字组了一遍词,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叫学生练字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一点恰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处硬伤。

2、课堂上的对小组的评价耗时过多,怎样进行有效甚至高效评价是下来研究的方向。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壮,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二

《木兰从军》是苏教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通过描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胜利归来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但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如何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感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为此我第一课时采用了动画激趣导入——观看《花木兰》。孩子由动画内容对花木兰有了了解,那么再通过文章的.三段了解木兰的品质这个难点及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节简介人物,为下文铺垫——英雄?女英雄?为什么称她为女英雄?然后学习重点段第二节。了解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成为女英雄埋下伏笔。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说一说木兰从军的原因;接着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引出第一第二句的朗读,来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接着提出“木兰为何焦急万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明白木兰的“父病弟小,难以出征”的家愁,以及“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忧,其中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经常”“紧急”等词语,让学生领悟出木兰是一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女英雄,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绍。

接着,出示木兰的决心,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师生共同表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节她遇到的苦与难,指导孩子抓住动词“披”“跨”“渡”“过”想象路途中有哪些困难?她的勇敢无畏也就体现出来。那么得到赫赫战功会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也就轻松解决了。但是第四节的学习由于前面拓展想象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后面没有讲完,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以后要在时间安排上注意点。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三

教学目的: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

2、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来学习课文第二段。从而带领孩子理解国之忧和家之忧。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的比较理解,认识一个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木兰。

4、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诵读《木兰诗》,给孩子以中华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运用反复体会诵读的方法,体会花木兰爱国、英勇的特点,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复习词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木兰从军》。

1、复习生字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课的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两遍)。

出示词语:

征兵朝廷战袍理应父亲弟弟胜利将士燕山将军渡黄河女扮男装赫赫战功焦急万分年老多病。

2、出示“理应”(指名读)。

(1)指名理解词义(可用扩词法)。

(2)理应的意思就是道理上应该这么做。

(3)今天顾老师又交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词分解了,分别给它扩词,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花木兰是个女的,在当时,她应不应该去从军?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问题。

2.花木兰她不应当去从军的理由是什么?(多请几个孩子说不能从军)。

(一)理解国之忧。

1、国之忧是什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本句(。

2、齐读“紧急”。理解“紧急”的意思。

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达这么大的“紧急”征兵文书啊?

(快要打败仗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将会有是什么后果?多请两个(国土被侵吞,老百姓流离失所)。

(二)理解家之忧。

1、国之忧是如此,那么家之忧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父亲和弟弟情况的句子)。

2、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他们无法承受战场上那么激烈的斗争。可是,国家在此时正处于危难之中,家里又没有人可去打仗。那你们说一说,此时,国忧和家忧加在一起,花木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儿的?(紧张,焦急万分)。

3、出示“万分焦急”

(1)读好,理解“焦”的字形。

(2)读好“家之忧”

(3)“国之忧、家之忧”连以来读。

4、总结为国为家分忧(重点突出“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颗保卫国家的忠心,所以,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份保卫家园的责任,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三)通过扩展其他人物形象,体会木兰的决心。

(出示家人的对话)请你跟你的同桌两个人,想一想,说一说。(开始)(出示对话)。

2、分别请孩子和父亲、母亲、弟弟对话。

3、花木兰就这样女扮男装去了战场,此时此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指名说,勇敢,孝顺,坚强)。

同学们,木兰诗中也有几句是描写这段的。(音乐键入)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就这样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我们一起读读。

比较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穿战袍,骑骏马,过黄河,爬燕山,来到了前线。”

2、你觉得哪句话好?你读出了什么?还是和你的同桌说说,两个人商量商量。

3、谁来说说?(要指名说说)为什么披战袍比穿战袍好?(披讲出了英姿飒爽)跨骏马(一气呵成,动作干练的形象)渡黄河(强调了速度快)“渡黄河”指过黄河的过程很艰难。如此之难,花木兰有没有退缩?为什么是过燕山不是爬?指名读(过燕山)。

4、你们看这四个字用得过好啊,面对着滚滚的黄河水,木兰毫不畏惧,面对着巍峨连绵的燕山,木兰勇往直前,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动词,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

5、我们再一起去品读品读这句话。

木兰在战场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着可汗百千强的赏赐,木兰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图)大家看,木兰顺利回家以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来看木兰,他们会有什么表情,又会有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呢?你能学学吗?还是请你在下面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女孩子当木兰,男孩子当将士)。

2、男女生上台表演。

3、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4、引入《木兰诗》。

你看木兰回乡以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五、总结课文。

1、是啊,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木兰是名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征战12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只是回到了家乡,什么都不要,所以人们说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2、我们从这位古代的女英雄身上学到了很多,咱们今天学了课文,也知道了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木兰诗》。课下,和你的父母一起去读读。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四

今天上《木兰从军》第二课时,这篇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所以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前备课时,恰巧拓展阅读上有一篇《替父从军》,详细地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前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便利用早读前的时间让孩子们读了3遍。另外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古文《木兰辞》,最近我们班在兴趣盎然地学习吟诵,我尝试着在网上搜索了陈琴吟诵《木兰辞》,惊喜找到了,遍利用中午小饭桌时间播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跟着吟诵,调子相对比较简单,全文基本只有三个调。在上课时,我整合了语文课本《木兰从军》、拓展阅读上的《替父从军》和初中的一篇《木兰辞》。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中说“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所以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征兵的'背景,立刻让学生读了拓展阅读上的第一段,学生了解到因为经常打仗,所以朝廷不停地抽丁作战,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被抓去当兵打仗,最后甚至连无视多岁的男人也不能幸免,纷纷被抓去当兵打仗。

“木兰见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这是本课的重点,孩子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木兰焦急万分呢”,此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多余的解释,读书,读书,再读书,立刻让学生读《替父从军》第2和第3自然段,学生了解到木兰的“已经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两眼昏花,连腰背都有些弯了,竟然也一连寄到十二道命令,应征入伍”。学生了解了父亲的具体情况,就不难理解文中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木兰父亲必须要当兵打仗,因为下达了十二道命令,随即引导学生吟诵《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让学生说了说木兰的父亲、母亲和木兰看到文书中有父亲名字后的表现,父亲是“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母亲是“终日啼哭,一筹莫展”,而木兰呢“心神不定、暗自叹息、焦急万分”,随即引导学生吟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紧接着让学生回答,木兰为什么焦急万分呢?有孩子说“因为木兰的父亲身体不好,如果去当兵的话,家人会很担心,所以不适合去当兵”,有学生回答“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我立刻让学生又读了《替父从军》第3自然段中木兰叹息的话,有学生立刻说“哦,我知道了,木兰没有哥哥,她想着如果有哥哥的话,哥哥就可以顶替她父亲去”,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木兰辞》中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吟诵起来。“老师,老师,还有呢,木兰她弟弟还小,还不能替它父亲去当兵打仗,如果她弟弟要是长大的话,她也就不会焦急万分了”。这些都源于阅读,是阅读馈赠了我可爱的孩子们。

课后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一时间,孩子们说不出来,立刻组织他们读拓展阅读第4自然段“都说女孩子家没有用,我就不信,今天就让我来替父从军吧”,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放飞了思绪,纷纷举手回答“爹爹,您年老多病,身体不好,如果去打仗我们会非常担心的,我又没有哥哥可以替你从军,弟弟又小,就让我替您从军吧,我在战场上一定多加小心,好好照顾自己”,我已经感动得一塌糊涂!

拓展阅读中说木兰上街买了骏马,备了马鞍和坐垫,又买了马鞭和马龙头,这就是《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孩子们已经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木兰“渡黄河,过燕山”这就是“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五

上了《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现在的学生对花木兰了解很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领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大将军与花木兰身上寻找不同之处,学生模糊地感知到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英雄;还有我设计了“花木兰说服家人”这个扩展性训练,让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牺牲自我的可贵之处;然后借助插图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战场上的装束和胜利回乡之后的装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通过这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也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些语言组织的不是很好,语言不够简洁,明了。我觉得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错的时候或者偏题的时候,没有加以适当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觉得这点做的很不好,现在想想,学生说的很多话都是上课可以利用起来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教学,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六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

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七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豫剧《花木兰》在河南家喻户晓,孩子们有很多也知道这个故事,上课伊始,我让喜欢豫剧的魏樱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片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学习“急”时,引导学生记住“急在心里”,急是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三、发挥想象,促进理解。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比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四、补充背景,以读促悟。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意思,我补充了背景资料,听了补充的介绍,孩子们对赫赫战功一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壮举,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爱国爱家之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八

花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而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诵不衰。本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木兰从军教学篇十九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木兰从军教学篇二十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

2、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来学习课文第二段。从而带领孩子理解国之忧和家之忧。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的比较理解,认识一个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木兰。

4、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诵读《木兰诗》,给孩子以中华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运用反复体会诵读的方法,体会花木兰爱国、英勇的特点,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复习词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木兰从军》。

1、复习生字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课的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两遍)。

出示词语:

2、出示“理应”(指名读)。

(1)指名理解词义(可用扩词法)。

(2)理应的意思就是道理上应该这么做。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花木兰是个女的,在当时,她应不应该去从军?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问题。

2.花木兰她不应当去从军的理由是什么?(多请几个孩子说不能从军)。

(一)理解国之忧。

1、国之忧是什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本句(。

2、齐读“紧急”。理解“紧急”的意思。

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达这么大的“紧急”征兵文书啊?

(快要打败仗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将会有是什么后果?多请两个(国土被侵吞,老百姓流离失所)。

(二)理解家之忧。

1、国之忧是如此,那么家之忧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父亲和弟弟情况的句子)。

2、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他们无法承受战场上那么激烈的斗争。可是,国家在此时正处于危难之中,家里又没有人可去打仗。那你们说一说,此时,国忧和家忧加在一起,花木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儿的?(紧张,焦急万分)。

3、出示“万分焦急”

(1)读好,理解“焦”的字形。

(2)读好“家之忧”

(3)“国之忧、家之忧”连以来读。

4、总结为国为家分忧(重点突出“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颗保卫国家的忠心,所以,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份保卫家园的责任,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三)通过扩展其他人物形象,体会木兰的决心。

(出示家人的对话)请你跟你的同桌两个人,想一想,说一说。(开始)(出示对话)。

2、分别请孩子和父亲、母亲、弟弟对话。

3、花木兰就这样女扮男装去了战场,此时此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指名说,勇敢,孝顺,坚强)。

(四)引入《木兰诗》的描写。

同学们,木兰诗中也有几句是描写这段的。(音乐键入)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就这样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我们一起读读。

比较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穿战袍,骑骏马,过黄河,爬燕山,来到了前线。”

2、你觉得哪句话好?你读出了什么?还是和你的同桌说说,两个人商量商量。

3、谁来说说?(要指名说说)为什么披战袍比穿战袍好?(披讲出了英姿飒爽)跨骏马(一气呵成,动作干练的形象)渡黄河(强调了速度快)“渡黄河”指过黄河的过程很艰难。如此之难,花木兰有没有退缩?为什么是过燕山不是爬?指名读(过燕山)。

4、你们看这四个字用得过好啊,面对着滚滚的黄河水,木兰毫不畏惧,面对着巍峨连绵的燕山,木兰勇往直前,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动词,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

5、我们再一起去品读品读这句话。

8、引入《木兰诗》。

木兰在战场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着可汗百千强的赏赐,木兰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  )。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图)大家看,木兰顺利回家以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来看木兰,他们会有什么表情,又会有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呢?你能学学吗?还是请你在下面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女孩子当木兰,男孩子当将士)。

2、男女生上台表演。

你看木兰回乡以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五、总结课文。

1、是啊,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木兰是名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征战12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只是回到了家乡,什么都不要,所以人们说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2、我们从这位古代的女英雄身上学到了很多,咱们今天学了课文,也知道了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木兰诗》。课下,和你的父母一起去读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