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2:32:55 |
  • ZTFB |
  • 12页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价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运用具体事例、个人感受等方式来增加可读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示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新华社等媒体对魏德友同志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7月15日,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发出通知,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领导批示精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向魏德友同志学习提出要求。

通知指出,魏德友同志作为一名入党33年的老党员和老军垦,以扎根艰苦偏远边境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自觉;生动诠释了兵团党员干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生动诠释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执着坚守。

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魏德友同志学习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坚韧执着,脚踏实地、认真较真的崇高境界,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牺牲、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与兵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乐观向上、低调淳朴的生活态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要真心实意为老军垦老同志排忧解难,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使老军垦老同志始终感受到党的温暖。

要以开展向魏德友同志学习为契机,深入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兵团事业、对兵团老军垦、对兵团党员干部群众的关心关怀,深入挖掘、积极选树、广泛宣传身边典型,教育和激励兵团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坚持艰苦创业、矢志维稳戍边的兵团人,为推进兵团事业、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边境事件频发,国土安全受到威胁。

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魏德友同许许多多的兵团人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

驻守在离边境线4公里的连队牧业点,魏德友的双手在粉碎草料时一不小心被卷进机器,拔出时左手食指只剩下半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的双手留下了严重后遗症,至今一碰到水或泥土,皮肤就会严重皴裂,疼痛难耐。

尽管如此,魏德友依然牢记并坚守着兵团人的使命,经常在放牧途中与当时的苏军擦肩而过。

1982年的一个冬日,草原上白雪皑皑、寒风刺骨。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卧倒在地,睁大双眼死死盯着。

飞机一离开,魏德友连忙跑到盘旋区域搜寻,发现了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他快马加鞭到连队汇报,并奉命和连队其他人一起展开地毯式搜索,将可疑人员逼退回边境线以外。

上世纪末,中哈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开始实地勘界、划界、定界。

兵团人坚持在边境线上种地、放牧,为两国和平解决“争议土地”问题,提供了大量有力的“中国领土”依据。

20__年,中哈国界勘定,在划归我方土地的“确权会议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和艰苦工作,完成了中哈边境15个争议地段的界定工作,其中包括巴尔鲁克山区域内31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领土。”

这310平方公里,是共和国屯垦戍边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兵团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忠诚。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得一夜没睡。”现在回想起来,魏德友仍有些激动,“这些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我觉得值了。”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7月的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杂草丛生,蚊虫肆虐,气温最高时有40多摄氏度。

76岁的魏德友,在这里一边放牧,一边沿边境线巡逻,每天步行10个小时、10公里以上。

这几天,他有点不高兴,还有点紧张,但放牧时间更长、巡逻更仔细。

他每天6时开始放牧巡逻,中午回家吃过饭后又赶紧出门,一直到太阳下山。有时羊群走远了,他中午就在草原上用随身带的馒头充饥。

7月12日,菲律宾共和国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魏德友不高兴的原因就在这里。

他平时放牧喜欢脖子上挂个收音机,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非常愤怒。

“国家领导人说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魏德友说,“既然是我们的领土,谁都别想侵占。”

魏德友紧张的原因是,他是一名兵团人,正在边境线上执行戍边任务,关键时刻,他丝毫不敢大意。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近日,党员们掀起了学习、宣传、颂扬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认真学习领会魏德友先进事迹,你会有怎样的心得呢?本文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仅供参考。

连日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魏德友52年的戍边事迹后,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体党员干部中全面开展了向魏德友同志学习的热潮,进一步助推“。

两学一做。

”教育延伸。

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一名普通党员,也是一名老军垦战士,52年如一日扎根兵团,屯垦戍边,无私奉献,用忘我的精神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他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守护者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魏德友半个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夫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报道后,该公司党委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立即对学习宣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安排部署。

公司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向魏德友同志学习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集中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自觉;学习他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热爱边防、屯垦戍边、守土有责、寸土不让的国防意识;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忠于职守、坚韧执着、脚踏实地、认真较真的崇高境界。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统筹安排,扎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各项工作,全面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向魏德友同志学习,为兵团切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月22日上午,水管处机关党支部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了兵团优秀共产党员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和老军垦精神。生动的诠释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执着坚定,是模范践行新疆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龙珍精神、爱岗敬业、忠实履行兵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典型。

学习完后,水管处党委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召开座谈会,会上处领导就如何“强化党的意识”带头发言,要求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像魏德友一样以做好实际工作的行动维护党章。处机关其他党员也逐一做了书面交流发言,畅谈。

心得体会。

表示要像魏德友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坚持艰苦创业、矢志维稳戍边的兵团人。

会上,党员干部积极踊跃发言,纷纷表示今后要以魏德友同志为榜样,更加深入学习实践,以党章、党规为准则,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立足本职扎实开展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会后,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66岁的魏德友,在塔城萨尔布拉克草原坚守了52年,为国守边防,他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魏德友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后,也在我县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8月10日,哈拉布拉乡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围坐在一起学习了魏德友的先进事迹。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一名普通党员,也是一名老军垦战士,52年如一日扎根兵团,屯垦戍边,无私奉献,用忘我的精神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他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守护者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魏德友半个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魏德友巡边护边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大家纷纷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质可歌可泣,坚定的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令人钦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2

页,当前第。

1

1

2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一位老人,戍边半个多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7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里了解到魏德友的故事后,喀什市第28中学教师迪力木拉提?阿不都艾尼感慨地说,“我要把老魏叔的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同时,也要像老魏叔那样永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魏德友是一名老党员。1964年,他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52年来,他和妻子刘京好一直坚守在毗邻中哈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半个多世纪,这样的生活从未改变。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这几天,魏德友的故事,经过《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推出后,迅速引爆网络。h5专刊阅读量超过600万次,点赞量超过90万次,76岁的魏德友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很多网友转发相关报道,并积极参与到现代快报社发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网络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为老魏叔点赞,向老魏叔学习。

“魏德友像一棵树,把自己深深‘种’在边境一线,他的生命坚守与热血担当令我们崇敬。”吉木萨尔县老台乡党委书记樊卫强说,一诺无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吃苦奉献的时代精神,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在乌什县依麻木镇库尔干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住库尔干村工作组成员在工作之余,用手机阅读了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大家都为被魏德友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共产党员特别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学习,沉下身心、扎实工作,把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魏德友52年戍边的故事,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广大牧民中迅速传播开来。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自己的家乡,把祖国的边境线、绵延的北塔山守卫好。

在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境内的老爷庙口岸上,常年工作在这里的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各族干部职工也纷纷点赞转发了h5页面《无人区?52载守边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迹报道,就为之感动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惠俊红说,“我们要学习魏德友老人的这种精神,立足本职,加快推进老爷庙口岸向多渠道、多领域、多元化综合型口岸迈进。”

“魏德友老人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迹后,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昌吉边防支队库甫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边防官兵,更应该像魏德友一样,扎根艰苦地区,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虽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然后,赶着羊群去巡边,他说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学习杨善洲老书记增强了自己的党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杨善洲老书记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八万亩、价值一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

位于施甸县城西北边,距县城60多公里的大亮山,平均海拔2600多米。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树木的影子,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和空旷。杨善洲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林场实现他的绿色的梦想?一个曾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深情地回忆说,杨善洲在施甸县当县委书记时曾徒步在大亮山走了20多天,大亮山的荒凉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地方只有栽树,不然永远也富不起来。退休前他两次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当地农民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要在这片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用他60岁以后的生命建立一个5万亩的绿色王国。

在杨善洲近40年的工作中,他一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创先争优精神实质。“创先”在于他该安享晚年之时,毅然选择无私奉献国家;“争优”在于他扎根基层始终默默无闻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如果说将党的政策路线认真贯彻视为尽职,那么将当前的创先争优活动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是一种优秀员的本质体现,显然杨善洲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做实事固然可喜,但能否将实事一做到底,并且甘愿选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余热,则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验金石”,所以坚持恒久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最终目的。每个领导干部都有退休离岗的时候,只有随时抱有杨善洲同志的那种坚定信念,创先争优活动的本质传承下去,有理由相信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富强,因为大家无形中把创先争优这个活动载体,作为自己勤廉履职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我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新党员、老党员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人的浩然正气。

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总之,学习杨善洲精神就是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实实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魏德友是一名老党员。1964年,他从北京军的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52年来,他和妻子刘京好一直坚守在毗邻中哈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半个多世纪,这样的生活从未改变。他们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这几天,魏德友的故事,经过《现代快报》制作的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推出后,迅速引爆网络。h5专刊阅读量超过600万次,点赞量超过90万次,76岁的魏德友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很多网友转发相关报道,并积极参与到现代快报社发起的“我陪老魏叔一起巡边”网络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为老魏叔点赞,向老魏叔学习。

“魏德友像一棵树,把自己深深‘种’在边境一线,他的生命坚守与热血担当令我们崇敬。”吉木萨尔县老台乡党委书记樊卫强说,一诺无悔,不改初心,魏德友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吃苦奉献的时代精神,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在乌什县依麻木镇库尔干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住库尔干村工作组成员在工作之余,用手机阅读了h5专刊《无人区·52载守边人》,大家都为被魏德友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共产党员特别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大家表示,要向魏德友学习,沉下身心、扎实工作,把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魏德友52年戍边的故事,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广大牧民中迅速传播开来。大家深受鼓舞,表示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自己的家乡,把祖国的边境线、绵延的北塔山守卫好。

在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境内的老爷庙口岸上,常年工作在这里的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各族干部职工也纷纷点赞转发了h5页面《无人区·52载守边人》。“每看一遍他的事迹报道,就为之感动一次。魏德友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哈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惠俊红说,“我们要学习魏德友老人的这种精神,立足本职,加快推进老爷庙口岸向多渠道、多领域、多元化综合型口岸迈进。”

“魏德友老人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以及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得知魏德友的事迹后,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昌吉边防支队库甫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努拉哈曼?阿合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边防官兵,更应该像魏德友一样,扎根艰苦地区,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虽然成了名人,但是每天清晨,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然后,赶着羊群去巡边,他说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脱贫攻坚既是他们的工作,也是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他们不畏艰难险阻,面对贫困落后他们迎难而上,面对自然灾害他们勇往直前,不论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始终坚持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工作,通过翻阅张小娟的事迹,可以看得出张小娟是有大爱的人,作为共产党员她时刻发挥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对于工作认真负责,始终记得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需要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这是共产党的榜样,是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的模范。

英雄已逝,即使人民对张小娟有多么的不舍,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可是她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不光在舟曲县,她的精神在全国都会继续传承下去,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曾经有一群这样优秀的人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年轻的生命,停格在了最美的年华。他们的初衷是认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会有很多事可做。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20__年6月开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入党誓言,不忘入党初心,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

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__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同志保持初心,保持热情,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燃烧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安居乐业。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民们搬走后,草原变成了“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对较大。塔城裕民县边防大队政委叶尔那说。

魏德友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几个月前,3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往边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铁丝网跟前截住了他们,劝他们离开。

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境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说,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寻觅可疑迹象,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向连队汇报展开地毯式搜索,最终可疑的人退回到边境线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父亲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告诉记者,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

“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说完向着羊群小跑一阵,像是示意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左xx,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最基层的农村教师,却有一种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从一个扫盲教师到拿到大学文凭甚至成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有一种不为名利所动的高贵品质,宁愿放下三次改行的机会,也要坚守艰辛清贫的教育工作岗位;有一颗“不是我所生,却与我更亲”的爱生之心。这些都源于他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蜡烛精神让一个普通的名字响彻中国,传遍教育界,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学习了左相平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感慨万千,不断进取,坚守岗位,不为名利所动,爱生如子,这才是最崇高的师魂!同是教师,我深深为自我曾有过的抱怨感到羞愧,为自我曾打骂过学生感到后悔,这一次的学习让我改变了自我从教的想法,我不再把我的工作当做饭碗,而是作为事业认真去做,甚至当做国家、社会公益事业,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我不再把学生当做获取绩效工资的工具,而是作为花朵去呵护,作为栋梁去培养。

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左相平教师的蜡烛精神,整个教育界必须满是辉煌!

11月14日,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盘县县教师左相平的先进事迹后,我感慨颇多,情绪很不平静,个性是他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他从教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用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我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左相平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我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我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务必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务必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先能够这样用心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能够这样热情地帮忙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能够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郭力华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学习了左相平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先能够这样用心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能够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能够这样热情地帮忙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就应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了解了最美乡村教师林声进的先进事迹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那一心只为教育只为学生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林声进老师集村级寄宿制小学的教师、校长、寄宿生管理员、保安员、炊事员于一身,可你万万猜不到他今年已经60岁了。他是80年代初的师范生,多才多艺,36年如一日坚守农村教学。家住山村的学生,放学须经过一条小溪,每逢下雨水位上涨,他都要亲自护送学生到家。中午,他看护学生午睡;晚上,他辅导学生功课;深夜,他遍查校内门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发烧了,牙疼了,他亲自带进城治疗。双休日,他将无人托管的留守孩子随身带回家。他像慈祥的爷爷关爱儿孙般地照顾着每一位学生,对亲人却亏欠了很多:因为工作,亲人病逝未能到场;因为工作,女儿剖腹产子仅通个电话……他的无私奉献,他的默默坚守,让他成为了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榜样,深受学生家长们的喜爱。如今临近退休,他依然担任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和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爷爷老师”。

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环境和林老师的差距这么大,可他却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和一种坚守,默默奉献着。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虽然不能像林声进老师那么伟大,但我可以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我们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我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他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7月26日,二师三十三团下发《关于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号召全团所有党员干部以魏德友同志为榜样,学习魏德友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甘于吃亏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坚韧执着、脚踏实地、认真较真的崇高境界,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牺牲、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该团以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为契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学”与“做”的标杆,该团各党支部多举措掀起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专题研讨,撰写心得体会、思想汇报。全体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对照魏德友同志的优秀品质找出问题,做出整改措施。切实做到了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同时,该团通过各类形式广泛开展关爱帮扶老军垦,为老军垦排忧解难活动,深入挖掘、积极选树、广泛宣传身边典型,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做像魏德友同志的合格党员,展现当代兵团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魏德友同志的先进事迹,没有轰轰烈烈,虽然细小平常,但平凡中见伟大,生动体现了当代兵团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乌鲁克司法局党支部高度重视此次学习,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程,立即着手安排此项学习,制定详实的学习计划。经过一周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后,干警反响强烈,对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坚定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形成了学先进、见行动、比贡献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要求局机关各科室、各司法所干警认真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是通读魏德友先进事迹全文。通过会议领学、干警自学的方式通读魏德友同志的先进事迹,以加深干警对魏德友同志的认识。二是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召开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专题讨论会,通过讨论加深对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理解,形成学先进、见行动、比贡献的浓厚氛围。三是撰写心得体会。要求全体干警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加深印象,进一步提升干警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的成效。

同时,利用这次学习先进事迹为契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深入挖掘、积极选树、广泛宣传身边典型,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干警,要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坚持艰苦创业、矢志戍边的兵团人,为推进团场事业、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1台黑色收音机。这是两年前赶集的时候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

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不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是魏德友52年守边历史的见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刘京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几十年来,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

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西陲戍边半世纪,界碑永远在心中。魏德友同志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和信念。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连日来,兵团职工魏德友52年的戍边故事在兵团上下迅速传播开来。向魏德友致敬、向老兵致敬成为热议话题。第八师一五o团广大干群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平台学习魏德友52年坚守戍边先进事迹,掀起了学习魏德友同志的热潮。

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一名普通党员,自1964年从北京军区转业到兵团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工作后,他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守护者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魏德友半个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过学习魏德友同志先进事迹,这个团全团党员干部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魏德友同志学习,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坚持艰苦创业、矢志维稳戍边的兵团人。

该团大学生吕虹雨说:“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像魏德友同志学习,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挥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干好本职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该团安全办主任刘世民说:“西陲戍边半世纪,界碑永远在心中。魏德友同志身体力行的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和信念。自己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首先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对我们安全办来说,现在正值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团内安全工作搞好。”

该团政工办副主任宣传科科长阙玉宝说:“魏德友用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诠释了“屯垦戍边”这四个字,他的先进事迹可以说我们“。

两学一做。

”这个的一个鲜活教材。作为一个团场的一个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工作人员,我觉得我们应该以魏德友为榜样,发现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进行大力的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黄昏,是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草原深处的凉意渐浓,黑夜张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杨昂首坚挺,流连淡淡的夕照。

踏着彩霞的余晖,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萨尔布拉克草原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别处的夏季牧场。一望无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边了半个多世纪,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用木条插上了羊圈的门,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门外羊圈里时不时传来一两声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动的岗哨。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民们搬走后,草原变成了“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对较大。塔城裕民县边防大队政委叶尔那说。

魏德友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几个月前,3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往边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铁丝网跟前截住了他们,劝他们离开。

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境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说,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寻觅可疑迹象,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向连队汇报展开地毯式搜索,最终可疑的人退回到边境线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父亲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告诉记者,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

“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说完向着羊群小跑一阵,像是示意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

50台收音机。

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1台黑色收音机。这是两年前赶集的时候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

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不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是魏德友52年守边历史的见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刘京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几十年来,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

他可以过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简陋的家。

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1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张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里没有通常照明电。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阳能发电机每天只供两个灯泡的简单照明和手机充电;除了收音机和手电筒,房里再也看不到其他电器。

夫妇俩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而原本,他们可以过比这好得多的生活。

从兵团退休的时候,魏德友每月能领到将近3000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妻子刘京好的20xx元,足够老两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连队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没有去住过1天。

前几年,刘京好感染了布鲁式杆菌。这种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发作起来会导致发高烧、浑身疼痛。刘京好时常要到城里的医院住院,留下老伴一个孤零零守边。

魏德友在连队放过牛羊、喂过猪,退休后还替别人打工代牧过。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时候被卷进了机器里,拔出来后10个手指头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植根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52年时间,魏德友始终坚守在兵团第九师161团二连,放羊、巡边,他一直做着这样看似平凡但让人感动至深的事。连日来,魏德友老人巡边的事迹,在我区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质可歌可泣,坚定的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令人钦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岗位,为兵团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兵团第七师131团号召全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魏德友为榜样,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掀起学习热潮,拟定。

学习计划。

组织1300余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先进事迹并组织召开学习先进事迹专题讨论会通过讨论加深对魏德友先进事迹的理解形成立足岗位学先进、见行动、比贡献的浓厚氛围。

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组织全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样理想信念坚定、富有责任担当、甘于吃苦奉献、矢志维稳戍边的兵团人。

7月29日,看到《新疆日报》刊发的《向巡边老人致以崇高敬意》的消息后,塔城地区政协工委、地委编办、地区红十字会住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阿勒腾也木勒村联合工作组成员张春明说,魏德友老人屯垦戍边的精神让自己感动,心中有祖国、用心爱祖国,他的精神值得自己用心学习,而今自己的住村地点就与161团临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后会以魏德友老人为榜样,立足基层工作,服务奉献各族群众,倾心尽力去完成“访惠聚”各项工作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61团职工张华说,魏德友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值得大家深思与学习,裕民县有全国闻名的小白杨哨所,魏德友老人就如哨所旁那笔直挺立的白杨树,扎根边疆、顽强生长,默默戍守着祖国的边防,他吃苦就是为了大家生活的甜美,他做的事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而光荣的,他永远是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同饮一方水,同在一片蓝天下,魏德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爱国爱疆的高尚情怀。”裕民县哈拉布拉乡居民徐长生说,哈拉布拉乡与161团毗邻,早就知道魏德友老人的感人事迹。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但只要大家心有祖国,心有人民群众,甘于奉献,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裕民县81岁的居民蒋超说,魏德友好样的,他心有祖国、心有边疆,为了巡边而甘于奉献,什么时候,中华民族都需要这样的伟大精神。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依然会以魏德友为榜样,时时刻刻把祖国装在心中,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要能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