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精选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3:55:50 |
- ZTFB |
- 7页
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写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力求精炼表达,让读者容易把握主要观点。总结范文中的思路和结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一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4.2012年3月4号,全国政协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5.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4、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三
全球治理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英的口头语。精英们提出,技术创新和市场自由化带来的跨境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流动激增大大提高了全球国家的关联程度,以致于任何国家都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我们需要设立全球机构,制定全球规则和全球协议。
这样的说法今天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质疑它就像对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提出质疑。但适用于气候变化或流行疾病等真正全球问题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于多数经济问题。与我们经常听到的不同,世界经济并不属于全球公域。在经济问题上,全球治理所能带来的好处有限―而且有时还会造成损失。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是因为地球仅有单一的气候体系。在哪里排放温室气体都没有任何差异。因此国家限制碳排放对国内的好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恰恰相反,明智的经济政策―包括开放―首先是要有利于国内经济,承担经济政策不善所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如此。单个国家的经济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内情况而非国际局势。如果经济开放受民众欢迎,主要因为上述政策符合国家自身利益使然―而不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帮助外界。能为全球经济稳定添砖加瓦的开放和其他明智政策并不取决于全球精神,而是取决于自身利益。
有时,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才能成就国内经济优势。这就是所谓以邻为壑政策的案例。石油等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资源供应商为哄抬价格而限制国际市场资源供应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国的收益就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
“最佳关税”背后也存在类似的机制,即大国通过限制进口达到操纵贸易条件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限制或禁止运用上述政策的全球规则理由显然非常充分。
但困扰决策者的绝大多数世界贸易和金融问题并不属于此类。这方面的例子有欧洲农业补贴、对转基因生物禁令、美国滥用反倾销规则或发展中国家未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这些基本上都属于“风险自担”政策。由此产生的经济代价主要由国内民众承担,即使此类政策可能同时对别国民众产生不利的影响。
举例来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农业补贴十分低效,高价格高税收或二者兼备导致欧洲农民受益的同时损害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这样的政策部署不是为了从其他国家那里占取好处,而是因为分配、管理或与公共健康相关的其他矛盾的国内目标主宰了整个经济动机。
加剧经济周期和造成金融动荡的糟糕的银行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超越一国边界的经济溢出效应可能无法忽视。但如果美国监管机构未能尽职尽责地完成监管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别国经济受损而美国经济受益―美国本身就是受害最重的经济体之一。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经济失策或许是发达民主国家政府未能解决不平等日益扩大的问题。其根源同样来源于国内政治―具体而言,是金融和商业精英控制决策过程以及他们胡编乱造的有关再分配政策的限制。
可以肯定,全球避税天堂就是以邻为壑政策的例子。但只要他们愿意,美国和欧盟等大国原本有能力采取更多限制避税―和竞相减免企业税的措施。
因此我们今天的问题与全球合作的缺失并没有什么关系。今天的问题本质上是国内问题,因此不能通过国际机构制定规则来加以解决,更何况破坏国内政策的那些既得利益能够轻易影响所谓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往往只是保护既得利益全球计划的代名词,也正因如此,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协调国内经济政策。
因此,关于全球治理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专注于改善民主制度的国内运作问题,而不预判政策将产生何种对外影响。这是一种侧重于强化民主国家而非全球化的全球治理模式。
我认为,应当制定旨在提高国内决策质量的全球规则和程序要求。与透明度、广泛代表性、问责制和在国内诉讼中使用科学或经济证据等相关的那些全球纪律,只要不限制最终结果的,都是上述规定的实例。
全球机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采纳了这种类型的纪律。比方说,世贸组织的卫生及植物检疫措施应用协议(sps协议)明确要求在进口商品涉及健康问题时须出示科学的证据。这种类型的程序性规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更好地扩大应用,以改进国内的决策程序。
此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受进口关税不利影响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参与国内诉讼来改进反倾销规则。我们可以借助包含静态和动态效率的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来改进补贴规则。
只有通过改进民主决策进程,才能解决那些由于国内审议失败所带来的问题。全球治理在此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起作用的前提是它促进国内决策而不是对其加以限制。否则,全球治理目标会体现出一种对技术官僚方案的渴望,而这样的方案只会践踏并削弱公众审议。
文档为doc格式。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四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五
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这个目标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21世纪的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新的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更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是具备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我们仍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
回顾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并且为其自强、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六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
热点问题是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尤其是国际形势)受偶然性囚素影明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由这种变化引发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业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问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六号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
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
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七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之中,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敏感地带和热点问题;就是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重大问题的教育时效性很强,学生很关注,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及时解决认识问题。
各高校一般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各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论述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些国家大事。比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台海局势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比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更为直接地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变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当时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而且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内容,如果空讲理论,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就达不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概念、原理、观点,只有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才会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国内与国际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说明。例如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把最热、最受关注的3月5日结束的我国利比亚大规模撤离同胞的行动作为专题内容。通过本次专题的讲授传达给学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海外大撤离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了东海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宣传理性爱国、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这一理念,及时教育了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4月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局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梦”、认清我国当前海洋权益形势和国际关系等。这样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通过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可感的时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多样。
(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20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两会”精神,我校通过精心安排,在“两会”召开之际就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并提炼了相关专题,并按照相关教学计划集中组织向学生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有关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庆祝建党90周年、喜迎十八大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在进行南海局势的专题教育中,我们专门聘请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防理论研究专家黄友牛来校为学生作了题为“认清周边安全形势,不断增强国防观念”的报告。
(2)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时,除讲授政府的责任外,还涉及社会慈善机构,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的相关资料,就“郭美美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成熟的慈善活动的做法,进一步思考中国将来应该怎样完善慈善事业以辅助社会保障。
(3)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2.改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增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庆祝建党90周年”专题时,可以下载电影资料,利用多媒体设施再现建党时的情景。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和有效。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寒假对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也可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农民收入、农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城市的学生可以对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收集各种资料,在切实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走进课堂。
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时,组织学生到一些大型企业调研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了解国情,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校园中的‘风景’”摄影、dv展评等实践教学活动。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用真情实感书写、拍摄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
依托学校、社区及教师资源,联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或是基层农村,让大学生带着任务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际教育价值,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和党团活动、“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是开放发展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与生活现状和谐对接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金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思考[j]。江苏高教,(3)。
[2]孙洪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11)。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八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初步一致。其具体体现,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搁置了争议,大陆不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载明:恢复协商后优先讨论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
由上可知,近年两岸关系出现转折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其中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有关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一个中国和怎样坚持一个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具有类似邓小平当年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那样的地位,对整个对台工作全局直至未来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它既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九
论文摘要: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
全球治理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英的口头语。精英们提出,技术创新和市场自由化带来的跨境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流动激增大大提高了全球国家的关联程度,以致于任何国家都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我们需要设立全球机构,制定全球规则和全球协议。
这样的说法今天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质疑它就像对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提出质疑。但适用于气候变化或流行疾病等真正全球问题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于多数经济问题。与我们经常听到的不同,世界经济并不属于全球公域。在经济问题上,全球治理所能带来的好处有限―而且有时还会造成损失。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是因为地球仅有单一的气候体系。在哪里排放温室气体都没有任何差异。因此国家限制碳排放对国内的好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恰恰相反,明智的经济政策―包括开放―首先是要有利于国内经济,承担经济政策不善所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如此。单个国家的经济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内情况而非国际局势。如果经济开放受民众欢迎,主要因为上述政策符合国家自身利益使然―而不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帮助外界。能为全球经济稳定添砖加瓦的开放和其他明智政策并不取决于全球精神,而是取决于自身利益。
有时,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才能成就国内经济优势。这就是所谓以邻为壑政策的案例。石油等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资源供应商为哄抬价格而限制国际市场资源供应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国的收益就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
“最佳关税”背后也存在类似的机制,即大国通过限制进口达到操纵贸易条件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限制或禁止运用上述政策的全球规则理由显然非常充分。
但困扰决策者的绝大多数世界贸易和金融问题并不属于此类。这方面的例子有欧洲农业补贴、对转基因生物禁令、美国滥用反倾销规则或发展中国家未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这些基本上都属于“风险自担”政策。由此产生的经济代价主要由国内民众承担,即使此类政策可能同时对别国民众产生不利的影响。
举例来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农业补贴十分低效,高价格高税收或二者兼备导致欧洲农民受益的同时损害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这样的政策部署不是为了从其他国家那里占取好处,而是因为分配、管理或与公共健康相关的其他矛盾的国内目标主宰了整个经济动机。
加剧经济周期和造成金融动荡的糟糕的银行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如此。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超越一国边界的经济溢出效应可能无法忽视。但如果美国监管机构未能尽职尽责地完成监管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别国经济受损而美国经济受益―美国本身就是受害最重的经济体之一。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经济失策或许是发达民主国家政府未能解决不平等日益扩大的问题。其根源同样来源于国内政治―具体而言,是金融和商业精英控制决策过程以及他们胡编乱造的有关再分配政策的限制。
可以肯定,全球避税天堂就是以邻为壑政策的例子。但只要他们愿意,美国和欧盟等大国原本有能力采取更多限制避税―和竞相减免企业税的措施。
因此我们今天的问题与全球合作的缺失并没有什么关系。今天的问题本质上是国内问题,因此不能通过国际机构制定规则来加以解决,更何况破坏国内政策的那些既得利益能够轻易影响所谓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往往只是保护既得利益全球计划的代名词,也正因如此,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协调国内经济政策。
因此,关于全球治理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专注于改善民主制度的国内运作问题,而不预判政策将产生何种对外影响。这是一种侧重于强化民主国家而非全球化的全球治理模式。
我认为,应当制定旨在提高国内决策质量的全球规则和程序要求。与透明度、广泛代表性、问责制和在国内诉讼中使用科学或经济证据等相关的那些全球纪律,只要不限制最终结果的,都是上述规定的实例。
全球机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采纳了这种类型的纪律。比方说,世贸组织的卫生及植物检疫措施应用协议(sps协议)明确要求在进口商品涉及健康问题时须出示科学的证据。这种类型的程序性规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更好地扩大应用,以改进国内的决策程序。
此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受进口关税不利影响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参与国内诉讼来改进反倾销规则。我们可以借助包含静态和动态效率的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来改进补贴规则。
只有通过改进民主决策进程,才能解决那些由于国内审议失败所带来的问题。全球治理在此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起作用的前提是它促进国内决策而不是对其加以限制。否则,全球治理目标会体现出一种对技术官僚方案的渴望,而这样的方案只会践踏并削弱公众审议。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一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二、两岸的政治发展。
早在2012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2013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去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三、两岸的经济发展。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4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两岸文化发展。
文化部将继续推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和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合作目标和阶段性措施,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台湾当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陆民众赴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超6.7万人次。两岸交流频率之高由此可见。2013年,包括美术、民俗、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两岸各地不断上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同文同宗、语言相通,让两岸文化交流更为方便,深入寻常百姓家。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陆,一个海峡之隔的台湾也跟着“疯”。台湾报纸不吝版面大篇幅报道“我是歌手”的相关资讯,还有电视台直接转播决赛,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的主演接连赴台,更引发热潮。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形成,实现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举办的“情系燕赵-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增加了台湾合作单位,让已有十余年历史的“情系”品牌活动彰显出新的活力。据介绍,文化部还新创了“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进青少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回望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不断提升。如年初在台北成功举办由学术高峰论坛、美术展、专题研讨会和两岸交流笔会等系列活动组成的“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成为迄今学术水平最高、展览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美术专业活动之一。然而,相比两岸经济交流有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保障,文化交流领域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2013年,两岸各界多次呼吁建立两岸文化和教育合作的框架性机制,包括可以适时探讨和商签两岸科技合作协议、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等具体性协议。12月22日,两岸70多家媒体参与的“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表的共同倡议提出:两岸媒体应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呼吁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推动两岸早日商签文化合作协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年1月14日。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年1月2日20版。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二
海峡两岸关系以下简称两岸关系是指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国大陆以下简称大陆与位于台湾海峡东侧的台湾地区之间的所有互动关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文中就两岸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成绩评定、信息化教学及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大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台湾大陆基础医学教学。
为促进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受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之邀,本人于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进行了三个月左右的学术教学交流。访学期间,我深入课堂,观摩教学,深刻感受了两岸不同的教育体系。因为本人主要承担的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所以在元培大学的时候主要深入了解了元培医事科技大学的基础医学教学与我校的差异。
我校的基础医学教师归属于基础医学教研室,元培科技大学没有独立的基础医学教研室。基础医学的专任教师被分派到各个专业,为不同的专业服务。我校是固定的几位老师专门负责某一门基础科目的教学,服务于所有的专业类别。在元培,负责某一个专业的3-4名基础教师要承担该专业的所有基础科目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元培的每一位基础医学的教师,同时要负责多门基础科目的教学。中国台湾访学期间,我一直跟听的是廖老师和林老师二位老师的课,他们要同时兼任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工作。服务于专业的这种形式,对基础医学的教师要求更高。这样的优点是,老师的自身能力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各个科目融会贯通,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元培所有的基础医学教师,都能在讲解某一个科目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拓展到另一科目,使课堂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和饱满。
1.课程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的差异。
我校的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大类,护理类和其他专业(如检验、卫检、美容等)二大类。在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基础医学因为所服务的专业不同,所以同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重点难点的侧重也不相同。不过,总的来说课程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置均以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简称国考)为纲。比如,对于护理学专业,重点和难点设置以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纲为依据,检验专业的同学则以检验执业资格证书考纲为依据。
2.考核方式的差异。
在我校,每一门课程都有统一的考核方式,包括考核的范围,成绩评定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于课程标准当中,所有的教师均需遵照执行。在中国台湾,课程考核的自由度较大,不同的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平时成绩的组成由任课教师自己制定,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组成主要由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小考成绩、家庭作业等部分组成。中国台湾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性考核,所以平时成绩占了很大的比例,期末考试的比例只占到总成绩的20%-30%。以林**老师的生理学为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别各占总成绩的30%。而我校,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起码是总成绩的50%以上。
3.信息化教学的差异。
来中国台湾访学目的之一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台湾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但是过来了以后,发现大陆地区的信息化技术比这边发展得更好。单单从互联网这一块来看,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陆的淘宝、京东、唯品会,支付宝、微信支付,“依仗手机走天下”的时代,而中国台湾地区依然是传统的现金交易。由于受信息化技术落后的限制,所以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应用也比较少的。上课点名的方式也是人工的方法,課堂小考也是纸质打印试卷考试,很多教师上课用的麦克风是扯线的,所以难以脱离讲台,等等这些,都会让我这个从大陆来的人,为大陆的经济发展点赞。不过,中国台湾地区的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比如他们可以自由运用youtube的在线资源,老师们上课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在线播放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看。这些资源都是国外的优质资源,非常清晰。
4.实验教学的差异。
我校的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借助于活体动物实验在开展实施的,而中国台湾的高校基本上已经取消活体动物实验。所以,元培的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小型的仪器。比如元培的生理学实验项目主要有心电图测定、脑电图测定、肌电图测定、肺活量测定、血氧含量测定、血糖测定、尿肌酐测定等。在生理学实验方面,如果论教学效果还是活体动物实验更胜一筹,因为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让同学们真真切切现场感受一种刺激对个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于对动物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体动物实验不再应用于已经成熟的理论中,那么必然要借助于其他的方法。借助于与临床贴合紧密的小型仪器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2]王丹花.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启示[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杜宏(1980.12—),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学。
摘要:台湾自古以来都和大陆同根同源。现在台湾的统一面临着重重困难,不论是国际上的还是台湾人民自身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然而其中的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的核心,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不易突破的瓶颈,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种种困难,但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成为绕不开的议题,两岸开展政治接触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台湾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温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台湾自古以来都和大陆同根同源。在世界地图上,中国就像一只报晓东方的雄鸡。而一个梭型的岛屿守护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交界处的粼粼波光中,它就是台湾岛。这个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一大岛屿,与中国大陆命相连、情相依,在历史上经历了被割让和被殖民的屈辱,再加上内战结束后台湾当局的拒统政策,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致使两岸至今还没有统一,从而产生了备受瞩目的台湾问题。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台湾研究所刘红主任曾经说过:“台湾问题原来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成为问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1946年6月发动的内战,他们失败了以后逃到了台湾,就出现了第二个因素,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全民插手台湾问题。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把它作为反华包围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一个是内战的继续,成为台湾问题最早的最基本的起源;一个是美国的干涉,使得台湾问复杂化,使得今天都没有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2两岸关系新形势浅析]。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两岸两会恢复协商,重启制度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海峡两岸中断十多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机制将会重新启动,将成为两岸互动的最重要交流平台,两岸许多重大事务协商与解决,将由两会来承担与解决,可以说两会肩负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任。国共政党之间的互动平台仍会持续,“胡吴会”即将举行。预期未来数年内,两会的互动与协商将会十分频繁。
目前两岸经贸往来发展的主要事项是将尽快启动周末包机以及未来的正常化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以及两岸金融往来等。这些政策措施的陆续施行,将极大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可能最终建立起特别的“两岸共同市场”。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第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於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第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第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於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於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於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管在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和障碍,海峡两岸同胞只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2]彭金发,景云.关于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框架的思考[j].2010.
[3]李家泉.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2-4.
[4]肖鑫.2012台湾大选结果分析及未来两岸关系展望[d].首都师范大学,2013.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我们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谐统一台湾台独发展祖国历史规律问题正文。
近段时间以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就目前的两岸局势,总的看来,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而之所以中国如此重视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向,不仅是因为祖国统一势在必行,更是因为台湾问题由来已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了中国,之所以还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人民内在有关,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一)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胜利。然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毅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反人民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集团镜像了长达3年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战败的国民党残余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支持下,造成了两岸关系如今的局面。
(二)美国政府的介入。
根据台湾地区相关法律规定,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任期为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领导人由所在地区全体人民直接选举产生。2011年1月14日下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投开票结束,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获胜,成为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马英九的连任使得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前景一片良好。这主要得益于:
(一)继续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共识的核心是和灵魂是双方共同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暂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从而面向未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进行务实的对话与谈判。
1600.3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两岸贸易总额的5.2倍。事实证明,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两岸协商,谈判,对话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应把握机会,以积极的作为打不向前推进。胡锦涛特别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动两岸民众交往两岸关系自2008年发生重大变化以来,近两年更是百尺竿头,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阶段。目前两岸交流涉及领域之多,规模之大,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形成了“两岸大交流”的局面。(四)继续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巩固交流合作成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的共同意愿。几年多来的事实一再表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得到广大同胞的支持。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上,两岸同胞携手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不适应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
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觑,他们极力要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文化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或障碍。“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的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得不到稳定,两岸关系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或倒退的危险。除此之外,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以下三点。
(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压缩两岸政治谈判空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和发展框架的建构。
(二)美,日的“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可小视。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日根据所谓的“大国威胁论”,不断的以各种随着中国经理由干涉中国内政。更是借两岸关系大做文章,使得两岸关系紧张。
(三)岛内民意走势复杂。大陆争取台湾民心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不断受到“反共”和“台独”的宣传影响,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有很深的误解。这也深深严重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全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中国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有了良好的发展,虽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统一是符合历史规律和两岸的共同利益的,因此,我们坚信两岸关系定能朝着人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读本》。
《中国近现代史》。
摘要:文中就两岸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成绩评定、信息化教学及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大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台湾大陆基础医学教学。
为促进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受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之邀,本人于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进行了三个月左右的学术教学交流。访学期间,我深入课堂,观摩教学,深刻感受了两岸不同的教育体系。因为本人主要承担的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所以在元培大学的时候主要深入了解了元培医事科技大学的基础医学教学与我校的差异。
我校的基础医学教师归属于基础医学教研室,元培科技大学没有独立的基础医学教研室。基础医学的专任教师被分派到各个专业,为不同的专业服务。我校是固定的几位老师专门负责某一门基础科目的教学,服务于所有的专业类别。在元培,负责某一个专业的3-4名基础教师要承担该专业的所有基础科目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元培的每一位基础医学的教师,同时要负责多门基础科目的教学。中国台湾访学期间,我一直跟听的是廖老师和林老师二位老师的课,他们要同时兼任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工作。服务于专业的这种形式,对基础医学的教师要求更高。这样的优点是,老师的自身能力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各个科目融会贯通,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元培所有的基础医学教师,都能在讲解某一个科目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拓展到另一科目,使课堂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和饱满。
1.课程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的差异。
我校的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大类,护理类和其他专业(如检验、卫检、美容等)二大类。在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基础医学因为所服务的专业不同,所以同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重点难点的侧重也不相同。不过,总的来说课程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置均以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简称国考)为纲。比如,对于护理学专业,重点和难点设置以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纲为依据,检验专业的同学则以检验执业资格证书考纲为依据。
2.考核方式的差异。
在我校,每一门课程都有统一的考核方式,包括考核的范围,成绩评定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于课程标准当中,所有的教师均需遵照执行。在中国台湾,课程考核的自由度较大,不同的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平时成绩的组成由任课教师自己制定,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组成主要由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小考成绩、家庭作业等部分组成。中国台湾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性考核,所以平时成绩占了很大的比例,期末考试的比例只占到总成绩的20%-30%。以林**老师的生理学为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别各占总成绩的30%。而我校,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起码是总成绩的50%以上。
3.信息化教学的差异。
来中国台湾访学目的之一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台湾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但是过来了以后,发现大陆地区的信息化技术比这边发展得更好。单单从互联网这一块来看,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陆的淘宝、京东、唯品会,支付宝、微信支付,“依仗手机走天下”的时代,而中国台湾地区依然是传统的现金交易。由于受信息化技术落后的限制,所以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应用也比较少的。上课点名的方式也是人工的方法,課堂小考也是纸质打印试卷考试,很多教师上课用的麦克风是扯线的,所以难以脱离讲台,等等这些,都会让我这个从大陆来的人,为大陆的经济发展点赞。不过,中国台湾地区的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比如他们可以自由运用youtube的在线资源,老师们上课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在线播放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看。这些资源都是国外的优质资源,非常清晰。
4.实验教学的差异。
我校的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借助于活体动物实验在开展实施的,而中国台湾的高校基本上已经取消活体动物实验。所以,元培的生理学实验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小型的仪器。比如元培的生理学实验项目主要有心电图测定、脑电图测定、肌电图测定、肺活量测定、血氧含量测定、血糖测定、尿肌酐测定等。在生理学实验方面,如果论教学效果还是活体动物实验更胜一筹,因为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让同学们真真切切现场感受一种刺激对个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于对动物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体动物实验不再应用于已经成熟的理论中,那么必然要借助于其他的方法。借助于与临床贴合紧密的小型仪器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2]王丹花.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启示[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杜宏(1980.12—),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学。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我们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摘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党的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的关于通过和平发展方式最终达成国家统一目标的思想和理论。它的提出不仅是时代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丰富的理论和思想渊源演化的成果。它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特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两岸关系的所有重要领域,全面回答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的两岸统一理论,是以和平统一为导向、分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两岸统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下文简称“和发理论”)是指党的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根据国际、国内与两岸关系形势发展变化,在科学总结两岸关系发展规律与祖国大陆对台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理论与大政方针,逐步提出并形成的通过和平发展方式最终达成国家统一目标的思想和理论。和发理论抓住了两岸关系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撷取了两岸与国际社会三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坚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以及台湾同胞的特殊心理,力图通过和平发展逐步解决两岸关系当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有力地指导了对台工作实践,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文将对和发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内涵特点、主要意义进行分析。
一、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三
摘要:宁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劳动者基本的生活权益以及企业合法的经营权益,使得宁波市的经济能够稳定发展。调剂最低工资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实施政策历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下面综合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给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愿望对宁波市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实施有所赞助。
关键字:有效措施,最低工资,监督,鼓吹。
1、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从本文的总体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最低工资的就业正效应明显,即使在一些情况下出现负效应,负效应也对比小。另外宁波市最低工资标准仍然偏低,在宁波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最低工资标准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与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也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最低工资在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条件吗,调剂宁波市居民收入结构,逐步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剂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现行根基上提高工资标准是可行的。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同性别、行业、年纪、学历等群体有各自的特征,最低工资在这些特征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所谓适度提高,就是遵照各自特性确立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时要考虑把失业率把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尽力发挥最低工资正效应,避免引起失业负效应。
2、制定更加细化的最低工资标准。
从理论和实际结果也可以看出,在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女性的“就业歧视”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若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不仅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危害,而且部分行业的用人单位也很难去履行最低工资规定。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需要在统一口径的根基上,分行业、分性别断定其标准。目前宁波市的最低工资的实行情况不佳,与制定标准不合理有关,虽然细化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定起来会对比繁杂,但是这种繁杂的最低工资标准最合理,有利于各用人单位去履行,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可以立足实际、充沛调查,制定出真正有利于企业履行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又避免对就业产生影响的最低工资标准。
3、增强最低工资的监管和履行力度。
在宁波市最新的《最低工资规定》中,进一步完善了最低工资制度,但是在实际履行的历程中,仍有不少用人单位知法犯法,不履行最低工资标准,或者用加班加点,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等来变相不履行最低工资政策,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与最低工资的相关规定相违抗。宁波市政府部门如果在最低工资的.履行历程中选择不作为,甚至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自身业绩而放弃最低工资的监管履行,就会严重降低最低工资制定时预期的效用。要充沛发挥最低工资的功效,就要加强最低工资制定、履行等环节的监督和对违法行为的处分力度。
另外,社会和媒体也要充沛发货其监督、鼓吹作用。现在很多劳动者甚至用人单位负责人对最低工资规定并不熟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更不领会,所以出现了很多类似包吃包住来抵充最低工资的情形,劳动者也没有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合法途径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我们要发动各种媒体对最低工资进行积极的鼓吹,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则要深入各单位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劳动者进行制度的介绍和教导。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建立企业违法记载登记,以求在社会上形成正确认识,自觉遵循最低工资规定的效应。
总之,最低工资是一项有首要意义的制度设计,与就业也确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很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低工资制度的核心问题,只有根据不同情况,找出最低工资相应的就业效应,才干确立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四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
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
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五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六
论文摘要: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两岸关系新形势政策论文简短篇十七
[论文摘要]公民教育视野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让青年学生在形势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党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面而系统地探索现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促进现代公民教育,对于加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具重要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当立足现实,注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提倡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然而,当下封闭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与社会热点的追踪,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因此,当处于年轻气盛的高校学生在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悬殊、看病难、看病贵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传统德育教育灌输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采用时尚化方式运作、以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对我国公民教育会产生媚俗的影响。大众文化时代使得个体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尽管我们批判大众文化,但却无法拒斥大众文化,例如网络上宣传暴力的游戏内容和宣传颓废精神的视频等。
(三)公民意识培养薄弱。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为高校学生对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与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视公民义务教育,而忽视公民权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属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师作为权威,基本以大班讲课的方式进行灌输,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的公民参与大都是被动的,大学生往往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相关活动是被动式的,无法彰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二、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义。
学校公民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形势政策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所谓“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建设和公民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使形势政策教育体系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加强我国公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
把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识培养。
应当注重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道德品质,使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本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传播,可以促进学生对多种价值文化产生思辨,以增进大学生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二)多开设相关形势政策教育讲坛、论坛。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四个阶段。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建议多开设相关的形势政策教育的讲坛、论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聆听。要通过国内热点形势的阐述,引导大学生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当下可以结合建党90周年来回顾党史,重走长征路,体验国家发展等,为大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三)建立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努力发挥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重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把形势政策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在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总之,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顾党史,总结经验,引领学生更好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媒介,更好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正是当下我们形势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
[2]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学生做家务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优质20篇)
- 食堂个人工作总结范文食堂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优秀18篇)
- 浅谈泰勒科学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评述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二篇)
- 给老婆写的感谢信(精选17篇)
- 高三父母写给女儿的一封信简短(精选18篇)
- 最新小学一年级语文采蘑菇教案(模板9篇)
- 最新写给后自己的一封信范文(优秀18篇)
- 2023年上市公司融资论文(大全16篇)
- 党章学习收获(优质14篇)
- 收集表达想念的文案通用 表达思念文案(3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