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研究毕业论文 日本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4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18:47:30 |
  • ZTFB |
  • 8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日本文学研究毕业论文(精)一

头发不要染色,保持黑色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别人看见你的表情,男士最好是短发。

2.日本面试的基本礼仪之衬衫。

衬衫的颜色最好选择白色。垂下胳膊之后,袖子部分最好露出大约0.5cm~1cm。

3.日本面试的基本礼仪之领带。

花色不用太复杂,单色的就可以了。考虑到红色会给人以积极、蓝色给人以知性、黄色给人以社交感的印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点选择颜色。花纹一般选择斜纹、圆点、无花纹等。

4.日本面试的基本礼仪之西装。

颜色选择黑色或灰色。三粒纽扣的也可以,但是现在2粒纽扣的西装是主流。下面的纽扣一定要解开。

5.日本面试的基本礼仪之公文包。

黑色公文包是主流,大小可以放下a4纸张。样式要选择放在地板上也不会倒的样式。

6.日本面试的基本礼仪之袜子。

黑色、灰色、蓝色等单色最好。为了不露出皮肤,要选择长款袜。

7.日本面试的基本礼仪之鞋子。

选择黑色皮鞋,带鞋带的样式是主流。

精选日本文学研究毕业论文(精)二

飞机降落了,我和小瑜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日本。

“小瑜,坐了一天的飞机,我们也累了,干脆先去泡个温泉,然后好好大吃一顿,再睡个好觉,有了精神明天好去到处走走。”我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

我们来到了一个温泉度假村。“老板,给我准备一桌好菜,待我们泡完温泉就过来享用。”我们来到了一个室内的露天温泉。

只见雾气漫天,走近了才模模糊糊地看清。温泉直径约4米,周遭围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间隙间长满了绿草,碧蓝的泉水清澈见底。

起身换好睡袍,伙计为我们端来了可口的饭菜。其中有寿司、生鱼片个个令我们爱不释手。

第二天,我们换好了和服,开着租来的丰田轿车,欢天喜地地向富士山方向行进。

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一个樱花盛开的地方。只见樱花如粉色云霞般飘浮在半空中,诱人的清香四处弥漫。春风轻轻扶过,片片樱花如雨般飘落,是那样的温柔,落在地上,如粉色地毯,在人生的旅途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北海道的一个小山坡。这里是熏衣草的海洋,一片紫色的天地。我们穿梭在丛中,一阵阵浓郁的香气刺激着我们的鼻孔,我们置身于其中,感受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之感。

这已是傍晚,我们拖者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度假村,做上了香甜的梦。

我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但我愿意为之奋斗,终有一天,我会让它在我的生活中演义出的,只要我拼搏过。

精选日本文学研究毕业论文(精)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坐落在南京江东门,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的葬地。

走进纪念馆,步入眼帘的是一座和平钟,上面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经过。钟的旁边是一个十字架,上面的数字准确地告诉我们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时间。

那悼念遇难者的音乐,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

走进地道似的入口,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万”。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的建筑。对于有良知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座日本人耻辱柱。

再往前,面前是一大片鹅卵石,灰黄的颜色,没有生气地横在眼前,占据着大部分空间,这里的每一颗石子都代表死于屠刀下的一个灵魂。30万!!

在鹅卵石上有一棵枯死的树,干干的枝桠无助地指向天空。它好像要向天伸冤,要向日本人表示仇恨。

陵园稀稀落落地走着几个游客,无声的静静的,空中带着说不出的压抑和哀愁。

沿着坡道上行,进入万人坑展厅,隔着玻璃仍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累累白骨.有小小的婴儿,小小的头骨,小小的肢体。里面大约有九千余人的骸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看得见上面刺刀留下的痕迹,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洞。一垄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只留下惨白的骸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

我不能呼吸,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一垄黄土白骨,只有眼泪和愤怒可留.

纪念馆的出口处写着中日和平的套话,我厌憎地看着它.在心底里,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民族,永远不会.

哀痛的南京......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第一位确定茶树学名是一由瑞典科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

:中国,茶文化,传播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第一位确定茶树学名是一由瑞典科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

最早发现茶树是在100万年前,在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的深山密林中,由不少的原始型的野生大茶树。人类发现茶树和广泛利用茶树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据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这充分的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中国茶叶的发展和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战国时期,巴蜀一带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随着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经过代代相传,饮茶慢慢从局部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全国。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茶叶已经商品化;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逐渐取代巴蜀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茶已成为日常饮料;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已与当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饮茶之风达到高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由盛而衰;当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

(二)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在国内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随着商业贸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开始由国内传至国外。

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回国时从中国携带茶籽种植,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至日本种植。这些文化交流使者将从中国学到的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广大,推动了日本饮茶习俗的发展。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将学得中国径山寺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改造后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约在1610年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州的荷兰和葡萄牙,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印度虽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1780年印度引种中国茶籽,之后传播到斯里兰、非洲、南美等地。茶在传播中,“茶”字的音、形、义也随之流传,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起源于中国,如茶在英语中写成“tea”,是从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我国生产茶叶三分之一销往世界各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我国的茶籽、茶树,世界饮茶人口已达20多亿。

我国的茶叶的品种和类别繁多,有各式各样数百种茶叶,为世界茶叶命名和种类最多的国家,这些各色各样的茶类以及再加工茶类是以如下方法命名和分类的。

(一)茶的命名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我们走进茶店时,会被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茶所吸引,茶叶也被赋予了无花八门的名称,茶叶名称通常是带有描写性的,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一般讲,茶叶命名的依据,是以茶的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制作工艺和茶水颜色不同而命名。其基本原则为:

1、 以茶叶的形状命名。如 “碧螺春”、“雀舌”、“珠茶”、 “竹叶茶”、“六安瓜片”等茶的名字都是根据茶的形状特征为其命名的。

2、 以茶叶色香味命名。如“银毫”、“雪芽”、“雪莲”、“苦茶”、“兰花茶”等茶的名字是取自茶叶色香味而命名的。

3、 以茶树品种命名。如“白毫”、“乌龙”、“水仙”、“毛蟹”等茶名字都是由以茶树品种而命名的。

4、 以产地命名。如 “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等茶名字都是由茶生产地区名胜山川的特点和地理位置差异为之命名。

5、 以采摘时期命名。如“明前”、“雨前”、“冬片”等茶名字都是根据采摘季节不同而命名的。

6、 以制作技术和茶水颜色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绿茶”、“红茶”等茶的名字是由加工工艺不同和茶叶冲泡成汤后的色泽命名的。。

(二)茶的分类

茶的分类是以制茶的工艺方法为基础,现在茶叶的分类标准也各不相同,难以统一。茶学界对于茶的划分采取了一种综合的办法,将中国茶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条类和再加工条类。

1、 茶的基本条类

基本条类,包括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6大类。

⑴绿茶

绿茶属不发酵茶类。它是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成品干茶呈绿色。冲泡之后清汤绿叶,芽叶舒展,滋味清新爽口,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著名的有:“碧螺春”、“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

⑵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它是新鲜的茶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制作而成。冲泡之后红汤红叶,茶汤香气高长,滋味醇厚。著名的有:“祁门工夫”、“正山小种”、“滇红工夫”、“宜红工夫”、“宁红工夫”、“川红工夫”等。

⑶青茶(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它是新鲜的茶叶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作而成。冲泡之后绿叶红边,既有绿茶的鲜香浓郁,又有红茶的甜醇。著名的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水仙”、“冻顶乌龙”等。

⑷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它是经过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冲泡之后绿叶红筋,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著名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⑸黄茶

黄茶属属于轻发酵茶类是我国特产。它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成品干茶呈黄或黄绿色,冲泡之后黄叶黄汤、香气清悦、味厚爽口。著名的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莫干黄芽”等。

⑹黑茶

黑茶属全发酵茶。它采用的原料较粗老,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冲泡黑茶应水温要高煮沸其滋味更佳,冲泡后茶叶黑褐油润,汤色橙黄或橙红、茶味醇厚。著名的有:“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云南砖茶”等。

2、再加工茶条类

再加工茶类就是用基本茶类中的茶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而成的茶叶。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工艺茶、非茶之茶。

⑴花茶

花茶是以六大茶类为基础加以各类鲜花窨制而成。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桂花等。花茶加工是利用了鲜花吐香和茶叶吸香,茶味和花香融于一体,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吸,香味浓郁,茶汤色深,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品种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玳玳花茶、玫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花茶既有茶的功效,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⑵紧压茶

紧压茶一般以黑茶、绿茶、红茶的散茶为原料,经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它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成为各种形状(方砖状、圆饼状、块状等形状),防止途中变质。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茶味醇厚。紧压茶种类有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圆茶、饼茶等。

⑶工艺茶

工艺茶又名茶工艺品,是选用上等基本条类茶为原料与脱水鲜花经独特的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茶不再完全为了解渴,出于保健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形态美观,有一定的欣赏性工艺茶脱颖而出受到人们欢迎。各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工艺茶不断涌现,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如“牡丹绣球”、“出水芙蓉”、“玉衣金莲”、“金葫芦”等工艺茶。

⑷非茶之茶

非茶之茶是指不用茶树叶子制作,但可以像茶一样饮用的各种饮料。市场上非茶之茶非常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我们习惯把当茶饮用的都称为“茶”,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它是“茶”概念的一种延申。如菊花茶、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枸杞芽茶等,它们虽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把这些植物叶或茎叶加工成干品后当茶泡饮,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

精选日本文学研究毕业论文(精)八

摘要:鲁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几十年来,文学研究者对于鲁迅的创作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视,对这两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鲁迅的翻译活动较之前两者却明显地受到冷落,这是与鲁迅在翻译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绩非常不符的。笔者认为,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具体的资料着手,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进行数字统计。通过具体的数字研究,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借以说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不是无所根据的,其中包含着他对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道路的思考。外来文学一直被认为具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翻译

中国第一套《鲁迅全集》的主编蔡元培先生在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作如下评价:先生阅世既深,有种植蝗碳蝗涛诺氖率担约河钟幸恢掷硐氲氖澜纾袒染茫且煌虏豢臁5思炔├蓝中橹裕杂谑澜缥难ъ抑髌罚兴酝撸×康囊埔耄砺鄣挠新强ǘ够蚜古捣蛑兑帐趼邸返龋词档挠邪⒍景纤绶蛑豆と怂缁萋苑颉罚昀碇端阑炅椤返龋栊蠢硐氲挠邪尴如婕捌渥髡咧暗龋既耄媸乔诹恕蔡元培:《鲁迅全集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这一概括无一字虚夸,符合客观事实。自1903年译出法国雨果的《哀尘》起,到1936年临终前赶译俄国果戈理的《死魂灵》止,鲁迅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上,努力始终不懈,共译出14个国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超过三百万,和他的创作数量大体持平。

鲁迅翻译外国文学的热忱,源于他对翻译文学于中国的重要意义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鲁迅是如何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使之成为启迪国民思想觉悟,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并由此探讨鲁迅的期待视野是笔者以下要做的工作。这一工作分两部分进行:(1)整理统计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2)以前者的统计结果为依据,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

一、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1903-1936)

对于鲁迅在1903至1936年间对外国文学翻译所做的选择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文学体裁。首先,从文学体裁的角度看,1903年至1936年鲁迅共译文学作品206篇,体裁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杂文和童话,翻译面非常广泛。表1是笔者对鲁迅在翻译过程中的体裁选择所做的大致的总结:

表1鲁迅的外国文学译作体裁(1903-1936)

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童话总计

外国文学译作823434137206

百分比39.8%1.4.9%19.9%18%100%

从这些数字看,小说译作高居翻译之首,受到鲁迅最大的关注。诗歌、杂文、童话分居二、三、四位,但三者之间的差距甚微,在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中占有几乎相等的重要地位。戏剧只有3部译作,其在鲁迅对外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前四种体裁,显得微不足道。鲁迅对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与冷淡是与他自身文学创作上的努力相一致的,因此,鲁迅的创作倾向由其对外国文学体裁的选择中可见一二。

(二)国别文学。从国别文学的角度出发,笔者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童话)的翻译情形作了一个统计。如表2所示。

表2鲁迅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总表(1903―1936)

国家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童话总计

俄国(苏联)43253080

日本111133156

法国5229

德国22

美国11

英国1616

波兰11

西班牙16117

匈牙利7613

芬兰22

荷兰213

奥地利22

保加利亚22

罗马尼亚11?11

总计14国823434137206

14个国家的总计206篇文学作品得到翻译,其中有一部小说译作因鲁迅没有提供线索,笔者无法核查其作者、国别及出处,在表中用问号“?”表示。

在206篇被译的文学作品中,占据最大板块的非俄苏文学莫属,其次是日本文学,而第三位应归西班牙、匈牙利、芬兰、荷兰、保加利亚等国文学,也就是被鲁迅称之为“弱小民族”或“被压迫被侮辱”民族的文学,英、美、法、德文学则居于末席。

鲁迅对外国文学所做的体裁以及国别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眼光的落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与他自身的期待视野有密切关联的。

二、鲁迅的期待视野

鲁迅对于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视野,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具体的数字。

在小说体裁方面,译者的眼光集中在俄国,有43篇译作,占小说译作总数(82)的52%。西班牙居次,有16篇译作,占总数的20%。日本居三,有11篇译作,占总数的13%。

在戏剧方面,只有3部译作:俄国戏剧《桃色的云》和《被解放的堂吉诃德》,日本戏剧《一个青年的梦》。

在诗歌方面,英国居首位,有16首译诗,占总数(43)的37%。其次是日本,有13首译诗,占总数的30%。匈牙利居三,有7首译诗,占总数的16%。在杂文方面,日本受到最多关注,有31篇译作,占总数(41)的76%。其次是俄国,有5篇译作,占总数的12%。

在童话方面,俄国最受重视,有30篇译作,占总数(37)的81%。匈牙利居次,有6篇译作,占总数的16%。

这里,鲁迅所做的选择是与他引进外国文学的目的密切相关的。鲁迅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鲁迅:《致董永舒》(1933年),《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引进外国文学的目的在于引入新思想、新文学,从外国文学中吸收滋养,以外国文学为师。

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视野看,这些文学创作上的导师各有其用。小说方面,鲁迅最为推崇的是俄国的译作,认为“俄国的文学,从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就是“为人生”的”,[鲁迅:《〈竖琴〉前记》,《南腔北调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从这些“为人生”的作品中他“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运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鲁迅主张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以“为人生”为主流的俄国小说自然极为契合鲁迅的标准,加之中俄国情上的相似,使俄国小说十分贴近中国现实,这进一步加深了鲁迅与俄国小说之间的共鸣。因此,俄国小说被鲁迅视为了文学上的导师。

居俄国之后的是西班牙小说,共16首译作,全部译自巴罗哈的小说,其中又是什么引起了鲁迅的重视呢?鲁迅在为这些小说所撰写的译者后记中明确指出自己译介的目的并非为着文学的乐趣,而是因为作者的技艺。这里,引起鲁迅重视的作者的技艺指的就是巴罗哈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看来鲁迅通过翻译小说想要向国内的创作界输入的不仅是新的意识形态、小说内容、小说形式,也包括新的写作手法、小说技术,这些均为他所重。

戏剧方面的导师,在鲁迅看来应来自俄国和日本,因为仅有的三部译剧就是译自这两国的作品。

诗歌方面,英国虽然以16首译诗居首位,但这16首作品采取的是周作人口译,鲁迅笔述的翻译方式,并非鲁迅的独立翻译成果。而居次位的日本,其大部分译诗都出自《谷虹儿画选》,鲁迅译介这些诗作主要是出于对美术的兴趣。因此,英、日两国都不能视为鲁迅在诗歌方面主要的学习、借鉴对象,以7首译诗居于第三位的匈牙利才是鲁迅在诗歌方面的外来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所翻译的7首匈牙利诗歌均是裴多菲的作品。裴多菲是位极具影响的爱国诗人,他以诗歌作为反抗外族侵略、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其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激情和革命精神看来对鲁迅有很大的吸引力。

杂文方面的外来楷模,在鲁迅眼里应是鹤辅,有20篇译作,居外国被译作家之首。鲁迅认为鹤见辅的杂文在观察世态,评论人物方面“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泻水,使人不觉终卷”。[鲁迅:《〈思想山水人物〉译者题记》,《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在以草木虫鱼、酒色财气为主题的小品文日趋没落的背景下,鲁迅通过对鹤见辅的作品的翻译,为他所大力提倡的杂文写作提供了可观摩的成功范式。

童话方面,俄国和匈牙利居突出地位。这两国译作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强烈地讽刺与揭露了社会与人性的弊端,主题上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倾向看来是其受到鲁迅所重的关键所在。

从以上所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鲁迅对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的接受走向虽然不同,但是接受的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希望以外国文学启迪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激发人民改革社会的革命精神,同时,在文学方面想“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鲁迅:《木刻纪程小引》,《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从他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中,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他理想中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十分确凿地证明外来文学于他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译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