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实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2:36:10 |
- ZTFB |
- 12页
总结不仅可以用于学习和工作,还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如家庭管理、情感处理等。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总结的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口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今日的海口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海口市位于北纬19°57′04〃-20°05′11〃,东经110°10′18〃-110°23′05〃。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由于它位于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侧,正当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为海口。海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美兰机场、秀英港、新港把海口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紧紧地联系起来;市内公共汽车、私营中巴和出租车,可以把游客带到想去的地方。这里地下水和海水的水质、大气环境遗迹生态环境质量均为国内外一流水准。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现代旅游的五要素一应俱全。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风暴雨,冬季冷气流侵袭时有阵寒。景观:蓝天、碧波、阳光、沙滩、椰林,热带情调。海口市旅游资源是以热带海滨为其主要特色,并集自然风光、热带作物、文化古迹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独具体特色的热带海岛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西海岸带状公园、热带海洋世界、五公祠、西天庙、海瑞墓、邱浚墓、苏公祠及秀英炮台、人民公园、金牛岭公园、动物园、滨海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西秀河滩、白沙门海滩等。
【行政区划】。
海口市分设秀、龙英华、琼山、美兰4个区,共辖23个镇(长流镇、城西镇、西秀镇、海秀镇、灵山镇、演丰镇、大致坡镇、甲子镇、三门坡镇、龙泉镇、龙桥镇、三江镇、云龙镇、红旗镇、大坡镇、旧州镇、龙塘镇、新坡镇、永兴镇、遵谭镇、东山镇、石山镇、府城镇)和18个街道办事处(博爱街道、白龙街道、国兴街道、蓝天街道、海府街道、白沙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街道、和平南街道、中山街道、大同街道、金贸街道、海垦街道、滨海街道、金宇街道、秀英街道、海秀街道、新埠街道),150个社区居委会、249个村民委员会、2504个经济社(村民小组)、4个农垦农场、2个省属农场。
秀英区辖秀英、海秀2个街道办事处,长流、西秀、海秀、石山、永兴、东山6个镇,共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0个村民委员会。
龙华区辖中山、滨海、大同、金贸、金宇、海垦6个街道办事处,城西、龙桥、龙泉、新坡、遵谭5个镇,东昌1个农场,共6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4个村民委员会。
琼山区辖国兴街道办事处,府城、龙塘、云龙、红旗、旧州、三门坡、甲子、大坡8个镇,红明、大坡、东昌、岭脚4个农场和长昌煤矿,共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2个村民委员会。
美兰区辖白龙、白沙、博爱、海甸、蓝天、海府路、人民路、和平南、新埠9个街道办事处,灵山、演丰、三江、大致坡4个镇,桂林洋、罗牛山、三江3个农场,共5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个村民委员会。
海口市人口总量继续增长。末全市常住人口214.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万人。20该市城镇化率为75.48%,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161.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47万人,占39.9%,非农业人口97.12万人,占60.1%。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2‰,死亡率为4.34‰,自然增长率为8.18‰。
【历史沿革】。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设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的海口镇。
从汉代起,海口地属广西;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划归广东。唐代627年,海口始隶属于琼山县。
1926年12月,海口从琼山县划出,独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的地级直辖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二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__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得胜沙路。
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在那个年代,相当之繁华。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现在得胜沙逐渐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新华南路。
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一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现在主要为温州人的商业街。
博爱路。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__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编号:011的“海口市骑楼街(区)”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至今还发挥着情感价值。许多马来西亚等地的老华侨们在每年回国祭祖的时候,总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转转,给身边的孙子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南洋街上拥有历史记忆的骑楼在逐渐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骑楼建筑保护和综合整治项目”,评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进而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海口的骑楼老街纳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来。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三
五公祠风景区位于海口市与琼山府城接壤处,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海南海口五公祠。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词。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由五公词、苏公饲、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构成,人们习以五公祠统称。有“海南第一楼”之誉,海口市八景之一的“圣祠叠彩”就在这里。
这片园林式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xx年),陆续建至本世纪初。这里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该祠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得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至今已有百余年。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的屋顶,素瓦红掾,为海南最早的楼房,故称海南第一楼。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朋友们,来到海南前您曾听说过海南第一楼吗?如果没有听过,那请你现在猜一猜,它会是哪座楼呢?大多数的朋友您一定会在脑海中搜索哪座摩天大楼去了。其实海南第一楼就只是一座十几米高的木结构建筑,可为什么称这个只有10几米高的楼为第一楼呢,是因为它是古代海南最高的楼,在当时站在此楼上眺望可是一马平川。他现在就是位于五公祠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五公祠看看吧!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海府路上,这里原是海口市与琼山市的分界线,整个五公祠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占地约7公顷,是海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到海南岛的五位名相、名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栓而建,故名。该祠由五公祠、苏公祠、观稼祠、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组成,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这里齐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自古有“琼台胜景”之美称。
有人称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祠,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刚刚和大家说的海南第一楼,它是五公祠中最大的建筑,此楼还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地方,那就是它全部由木材搭建而成,原来是无一钉一铁的,现在已经进行了修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据说能保持这么久是因为有五公的正气镇住了此楼。
大家跟我来,我们来看这五个塑像,知道他们是谁吗?中间的这个是李德裕,他在唐文宗和武宗时为宰相,因遭奸党陷害,被贬到海南,在三亚崖州地区有许多李姓人家自称是李德裕的后代,两旁的四位是宋朝的李纲、李光、赵鼎、胡栓。
大家来看这副。
对联。
“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这两副对联概括了五公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凭百折不挠的精神,五公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对海南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海南人民广为传颂。
在海南第一楼的左边是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右边是苏公祠。说道苏公祠自然就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据说是先有苏公祠,重建后才有五公祠的。大家来看看在苏公祠前这一石碑,这可是国家一级文物,为宋徽宗赵诘手书《神宵玉清万寿宫诏》碑,赵诘自创的瘦金体书法刚劲清秀,由此可窥一斑。
大家来这边,这里就是琼园了,看到那个浮粟泉了吗?传说,苏东坡被贬至此地时,指地凿泉。发现了“浮粟泉”,因为泉涌如浮粟,甘爽纯净而得名。
五公祠风景区位于海口市与琼山府城接壤处,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五公祠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西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连成一片,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祠历来被誉为琼台胜景,它以“海南第一楼”为主体,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屋顶,素瓦红椽,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二楼正面,"海南第一楼"横额赫然入目;楼下大厅楹柱上有二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读罢,抚古悠思,五公英烈之气荡然而生。五公祠右边有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学圃堂是浙江名士郭晚香讲学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诗文之地,两厢房均是以素瓦红木建筑,典型明清风格.庭园花木繁茂,四季凝荫,景色绚丽,环境幽静.郭晚香来海南时带书8000多卷,置五公祠楼供五公精舍学生研习。郭晚香病逝后,五公精舍为五公祠图书馆,藏郭晚香遗书。后来,历经洗劫,图书所剩无几。而后,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词。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由五公词、苏公饲、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构成,人们习以五公祠统称。有“海南第一楼”之誉,海口市八景之一的“圣祠叠彩”就在这里。
这片园林式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__年),陆续建至本世纪初。这里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该祠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得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至今已有百余年。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的屋顶,素瓦红掾,为海南最早的楼房,故称海南第一楼。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文档为doc格式。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五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xx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0xx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xx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得胜沙路。
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在那个年代,相当之繁华。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现在得胜沙逐渐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新华南路。
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一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现在主要为温州人的商业街。
博爱路。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编号:011的“海口市骑楼街(区)”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至今还发挥着情感价值。许多马来西亚等地的老华侨们在每年回国祭祖的时候,总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转转,给身边的孙子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南洋街上拥有历史记忆的骑楼在逐渐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骑楼建筑保护和综合整治项目”,评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进而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海口的骑楼老街纳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来。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六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得胜沙路。
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在那个年代,相当之繁华。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现在得胜沙逐渐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新华南路。
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一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现在主要为温州人的商业街。
博爱路。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编号:011的“海口市骑楼街(区)”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至今还发挥着情感价值。许多马来西亚等地的老华侨们在每年回国祭祖的时候,总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转转,给身边的孙子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南洋街上拥有历史记忆的骑楼在逐渐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骑楼建筑保护和综合整治项目”,评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进而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海口的骑楼老街纳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来。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七
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有点类似于天津的五大道。下面是海口市老街骑楼。
导游词。
的内容,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口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东经110度35分,北纬20度05分,地址在得胜沙路—长堤路老街区。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xx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骑楼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处旧城区中心地带,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八
海南岛是世界上珍珠贝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海南的极品珍珠多出自三亚、陵水一带,一直享有“海南一宝”、“南珠之冠”的美誉。
珍珠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是我国世代不变,日久弥新的祟尚。珍珠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珍宝,是地位及财富的象征,特别是女性权威的代表,古代的“凤冠”就是以珍珠镶嵌而成,而作为闻名于世的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珍品亦有二千多年历史,被历代宫廷选为美容之尊。传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皆以珍珠粉作为养颜秘方。据载,唐朝杨贵妃一直内服外用珍珠粉,以至皮肤保持常年娇嫩细腻,传为一代佳话。珍珠还是佛教的七宝之一,日本、菲律宾、法国还将珍珠视为国石。因此,晶莹洁白、圆润柔和、光彩夺目的珍珠,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富贵、安康、完美、纯洁的象征。
除了誉为“珠宝皇后”外,珍珠还被称为生命的宝石。因为珍珠是由结晶碳酸钙与特殊珍珠质组成,内含有18种蛋白质氨基酸和锗、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它们都是防癌和抗衰老物质。珍珠所发出的光谱对人体有理疗的作用,珍珠有直接与皮肤磨擦所放出的味质为人体所吸收。佩带珍珠对神经衰弱,心神不安者有镇惊作用,对甲状腺肿大和喉症等慢性病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长期服用珍珠粉,能养颜嫩肤,令肌肤白皙透明;外敷则更为直接,可在短时间内营养肌肤,调整肤色,自然增白,让女性魅力无穷。
国际市场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这里所指的南珠就是中国南海一带出产的珍珠。
海南的海水清澈无污染,水温适宜,水里浮游生物和藻类含量极为丰富,适应各类贝类生长,是中国海水珍珠的主要产地之一。三亚鹿回头海域就是南海最南端的一部分,这里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水质清澈、年均气温28c,海水表面温度平均不低于20c,海水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珍珠贝的生长发育,更有利于养殖出优质的珍珠。海南的珍珠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殖出的马氏贝珍珠、白蝶贝珍珠和黑珍珠具有颗粒大、形状圆、珠层厚、光泽强、品质高的特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养殖的珍珠无法比拟的。1985年,中国迄今最大的一颗海水养殖珍珠——直径15.5毫米、高19毫米的“海水珍珠王”就诞生在海南。
中国国家水产局,还有中国水产科学院,陆续在陵水和三亚成立珍珠养殖实验站,作为两个研究机关的基地。在珍珠养殖研究方面,海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应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级珍珠养殖技术,培育出优质的海水珍珠,曾先后完成了“大珠母贝游离有核珍珠和人工育苗研究”、“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与插核育珠的研究”、“两带分段育苗”、“珍珠养殖防风效果”等重大科研项目。在大型珍珠养殖研究方面,打破了日本对大珍珠养殖技术的垄断,先后养殖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型海水珍珠。海南省珍珠养殖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水珍珠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走进五彩缤纷的海南旅游购物市场,珍珠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经过加工的珍珠更为消费者所喜爱。因此,海水珍珠装饰品有项链、耳坠、胸花、戒指等,俱工艺精细,晶莹华美,且档次齐全,种类不下上千,成为饰品王国的重要一员。珍珠粉、珍珠工艺品、珍珠字画等一大批珍珠加工产品也相继问世,使珍珠的美容、药用价值得到了有效地利用,也为海南珍珠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海南海口老街的导游词篇九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东经110度35分,北纬20度05分,地址在得胜沙路—长堤路老街区。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__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入党申请书用什么笔写入党申请书范文简短(大全20篇)
- 最新企业内部员工考核管理制度(模板10篇)
- 辩论赛比赛讲话稿模板(优质13篇)
- 有创意的党员活动策划方案迎建党节如何写 党员活动 创意(7篇)
- 2023年个人升职的述职报告范文(优秀17篇)
- 小学语文教育小论文2范本(模板9篇)
- 优惠促销活动方案模板汇总(优秀12篇)
- 2023年现代名人事例(汇总8篇)
- 2023年入党申请书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介绍范文通用(实用8篇)
- 最新八年级励志题目(精选2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