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大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8:17:41 |
  • ZTFB |
  • 14页

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趋势,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写总结要注重实用性,能够让别人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一

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高中生必须要具备审美意识及能力,这不但对于其之后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是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是推进高中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基本教育形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必须要以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对他们的个性予以肯定,然后利用先进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组织相关活动,由此获得最完善的审美教育。

1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彰显个性化审美需求。

高中语文中涉及到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培养审美能力的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要给予极高的重视,借助语文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学习语文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从文学经典名著中汲取审美教育,通过不断的阅读累积继而提升审美意识及能力。例如:最具盛名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院》,在作品阅读过程中,对比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他虽然长相丑陋,但是却是内心非常善良;而反观菲比斯,他虽然外表俊朗,但是却是朝三暮四的小人。在进行这部作品阅读时,需要从中感知到人性的真善美,然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不同审美视觉切入,由此能够更好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不同人物形象,实现其个性化审美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提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诗歌属于文学瑰宝,同时也是极具审美价值。在拼读诗歌作品时,需要对其意境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其中的诗情画意,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形成个性化特征。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中对于月色的描绘极为生动,可以通过进入意境形式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韵味,调动审美主动性,必然能够从中汲取美的感受,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2激发个性化审美兴趣。

审美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并且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审美特点。而这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个性化审美兴趣,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展开相关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获取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与培养内容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在进行该作品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网络平台作品相关的内容,比如创作背景、艺术成就等等,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从而增加阅读兴趣。如可以选择林黛玉,作为作品中才华横溢的女子,其孤傲的性子等,从这些元素结合判词给予全面的分析,从而强化阅读兴趣,从各个经典的影视作品中汲取精华部分,加深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筛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并且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从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强化审美培养意识。

3给予科学化评价,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重要内动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到高中生学习质量,还有学习效率,所以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重视教育评价,给予科学化的评价内容,从而增强高中生个性化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兴趣层面着手,最大限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在已有知识的储备前提下,提升审美能力。由于高中生生活及学习条件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在学习能力及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导致其审美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在展开个性化审美教育时是需要基于他们的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个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及难点部分,由于其描述的知识与我们生活相距甚远,从而导致在理解文言文时遭遇到极大的困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引,从品鉴文言文方面着手,培养审美能力,筛选其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品读与鉴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审美意识的效果。例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对于君主的忠诚,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能够调动高中生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同层面及角度分析文章所需表达的情感,以及想要渗透的情怀,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效果。

4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手段及途径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借助语文这一有效的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个性化特征,继而丰富学习内容,完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二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汉语拼音教学是其基础,更是其重点。而对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简单有效地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是一个难点。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抓好拼音的教学,不单因为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也因为拼音是帮助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方法。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变通,合理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利用多变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做到事半功倍。这是小学教师在拼音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一、从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当重点考虑学生在年龄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新入学的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以及各方面的思维能力还不太完善。因此,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好动,非常乐于模仿新鲜事物,在教学中,如果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二、多采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的特点,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因此,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例如儿歌教学法的运用。儿歌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浅显易记,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和记忆特点。将一些难懂的音节以儿歌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理解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形,方便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拼音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拼音教学的中,教师应当赋予拼音以实际生活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想象,将拼音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联系,让学生更便于记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进行实践,将儿童的无意识记忆逐渐向有意识记忆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汉语拼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注意力不易集中,加之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抽象符号显得尤为枯燥、无趣,学生无法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关于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旨在与广大同仁分享与共勉,共同研习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宋洪英.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方法探析[j].语文学刊,(19):143,145.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三

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特别重要的学习科目,其渗透性与思想性较强,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如在孔融让梨一课中学习友爱、谦让的美德;在红军长征故事中学习舍生救国、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内容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学习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有目的地提升学生思想品质,陶冶他们的情操。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了解语文德育教学的作用与特点,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深入挖掘德育因素,以高尚的道德和教学艺术影响、教育学生,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才施教,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与效果。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四

本科生毕业论文。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吴雪。

学号:1220330111。

指导教师:曹树。

完成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3)。

1.学习效率不高・・・・・・・・・・・・・・・・・・・・・・・・・・・・・・・。

2.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

二、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4)。

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5)。

(1)尊重和理解学生・・・・・・・・・・・・・・・・・・・・・・・・・・・・・。

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附录・・・・・・・・・・・・・・・・・・・・・・・・・・・・・・・・・・。

摘要: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物、东西产生了好感、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包括在学习上,小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并探讨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大纲:兴趣使人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它将意味着学生接受、喜欢并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1.学习效率不高。

2.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

当前小学生愈来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小学生从进入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从最初的汉语拼音、生字词到后来的语法、修辞手法、写作等基本的知识。这些内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其二、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不难发现,每天放学路上都会见到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就要抄写很多遍的生字词,词语解释,还要背诵篇幅长的课文、古诗词、名人卡片等等。在他们意识里语文实际上便成了一门抄写量和记忆量机械化的劳动过程的学科。但是繁重的作业量与学习效率不成正比。这种结果,学生不仅不会理解教师的用意,反而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二、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之前,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下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

新课程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有主体性,他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秉承着教师讲、学生听的原则,教师死板僵化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接受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例如在《蚂蚁和蝈蝈》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读并理解生字词,并且理解写作的背景。而没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激发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苍白无力的教师语言艺术等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独奏者”,而是起到了“伴奏”和研究的作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一言堂,而应是彰显学生主体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只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传统教学把教师看做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更强调教师是构建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进程中的“行动研究者”。

2.学生语文基础差,缺乏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语文基础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个人认为很大一方面是教师的因素。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好感。加上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现象,这些原因导致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成绩考不好,面临教师的谈话、家长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不自信,导致小学生学不好语文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关键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它是支撑我们奋进的动力。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做什么都不顺利和成功。小学生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小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便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3.语文教科书内容缺乏趣味性。

当前小学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枯燥,缺乏趣味性,甚至有的学习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还有的知识不能融入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田忌赛马》,虽然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的难,但是孙膑狡猾刁钻的诡计对小学生不能产生正面的教育意义。而且这篇课文的编写出现历史性的错误,齐威王中的“威”字,是一种谥号,人们对他死后的称呼,但是文中多次出现齐威王。所以这样的文章是不能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

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热爱学习。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自身因素,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这门学科就学得比别人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小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而不是一种的强制的学习,避免陷入教师无效的教学、学生低效率学习的`困境中呢?根据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探讨后,以下介绍了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几点做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道“严师出高徒”,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积极的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做到:

(1)尊重和理解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小学生考试没考好,教师不应该挖苦或讽刺学生。在人格上小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他也是人,是鲜活的的个体,他也有自尊心,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还应该理解学生。与人相处我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苦衷、难处、需要、想法等等。比如当学生有想玩的需要时,教师应该开展一些积极、丰富的活动。当教师做到真正的理解小学生时,教师和学生才能达到共鸣,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个性。每个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中所形成的个性会存在差异,就好比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2)关心和宽容学生。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除了同学那么教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由于小学生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辨识能力都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多关心小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尽心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上的烦恼,同时学生就会亲近你、喜欢你。教师还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那么教师不应该严厉的批评、呵斥、甚至辱骂学生,而应该虚心的指导、纠正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人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关键是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因为教师的智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3)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我们经常会“爱屋及乌”,那么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一个小学生喜爱这位老师,那么他也会喜欢听这个老师上的课。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情感,从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从喜欢这位老师开始。当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友好关系,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好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小学实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教三个班的语文课,同时她又是二班的班主任。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的高于一班和三班的。这是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与二班学生接触更频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上给予指导、鼓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1)重视导入环节。

谜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导入,例如:还是教《小露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儿歌《小露珠》,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轻松、欢乐。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便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容易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

(2)运用优美语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课程,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语文老师实际上也就是一位语言大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体现出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风趣、机智、优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3)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哪个小学生喜欢一板一眼、死气沉沉的课堂。想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单一,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情境组织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力求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等等,通过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课堂富有灵气,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等都还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学生只能对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他们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实际意义。而语文这门学科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语言性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是书本的文字教学,那么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感到难于理解、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占优势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变得生动、趣味性,将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易于理解,而且丰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造发光植物》一课时,针对课文中发光植物的培植过程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阿凡达》中发光植物的片段和发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更好的了解发光植物。

(5)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植物需要施肥、浇水,才能长得更加茁壮,就好比学生需要被教师表扬和鼓励一样,才能更充满自信心和勇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喜欢表扬优等生或者是听话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后进生和调皮的孩子。语文后进生,虽然在学习语文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会有闪光点。教师的批评远不如表扬的效果更好。如果教师采用批评手段去教育学生,久而久之他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这门学科,放弃甚至讨厌这门学科和教师。例如:某个学生这次语文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他,追究他为什么考不好,而应该帮他分析这次考不好的原因,哪些是薄弱环节,并鼓励他:“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我们接下来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进步。而且你的字写的特别工整,说明你的态度很认真”。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无疑都是一种催化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表扬和鼓励的尺寸,把握好表扬和鼓励的度,是适当而不是过度。如果是过度表扬的话,不仅不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会造成学生自负、骄傲、不思进取的现象。

3.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

(1)课堂中充分让学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开动头脑,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小露珠》一课,教师自制的小露珠、小蜻蜓、小青蛙的头饰,通过让小学生佩戴头饰,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和小露珠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玩的开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同时也在互动中培养了小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

(2)课外活动。

语文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走到生活中,感受到身边的一花一草,这是语文的真谛。并不是说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生认识汉字、会读会背文章、会考试,语文教学就算成功了。

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等活动,并且把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展一个广阔的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单从语文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来教育,那么会显得苍白、没有强大的力量。这时学校或者语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学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过这次参观让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爱国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等。

四、总结。

总之,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应引起语文教师和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致谢:

我的大学生涯最终以一篇毕业论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树老师,从刚开始的不知如何下笔到一稿、二稿这样反复几次的修改,在曹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才顺利的完成了《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篇论文。就像是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棵小树苗,从施肥、浇水、松土这样一系列的培育之后,看着它茁壮长大。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同时也感谢这几年来我所有的任课老师、我的班主任以及大学同学和室友的帮助。我希望你们今后的生活、工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冯培刚。浅谈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学。学周刊[j],2012:180。

[2]廖满芬。灵活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周刊[j],2013:29。

[3]郭叶坤。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育与职业[j],2008:4。

[4]和小燕。语文兴趣重在培养。现代教育科学[j].2009:145。

[5]田红梅。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周刊[j],2010:64。

[6]吴亚莉。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苑教育[j],2010:22。

primaryschooleducationclass2。

wuxueno.1220330111。

abstract:theinterestisdefinedaspsychology,humanunderstandingandtheactivitiesthatrequireemotionalexpression,istoactivelyexplorethethingunderstandingsentencecanbeunderstoodasapersononlytoonething,somethingattracted,interest,willbeactive,activeexploration,learning.includedinthestudy,thestudentsinterestedinasubject,learningmoreore,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tatusofpupilsinlanguagelearninganddiscussesthereasonsofprimarylanguagelackofinterestinlearning,onthebasisofthis,putforwardthecultivationofinterestinlearningchinesepupils'strategy.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五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强化人的想象能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通过教育传达一种美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丰富精神世界,在美的欣赏中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娱乐性、创造性等特点,它通常不是通过专门的训练来获取,也不以专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渗透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在日积月累的美的熏陶中培养出来的。

(一)感知。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要审美,首先要能够发现美,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为审美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结合语言的特点,在课文的学习中,在名作的欣赏中,在语言的品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沁园春雪》《采薇》《孔雀东南飞》这一类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类语言的韵律性,感受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受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古诗文的语言大多比较含蓄,却又透露出一种婉约之美、凝练之美,古色古香,意蕴深长,它所带来的那种美是值得细细品味和感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领会其精神,更要挖掘其精髓,有感情的朗读,细致地体会其中的古韵之美。对于《雨巷》《再别康桥》这一类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反复的诵读,体会现代诗的音乐美、情感美、意蕴美。《我有一个梦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类的现代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比较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格式、不同的主题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一类的语言又美在哪里,它可能并不华丽,却蕴含着一种真实的美、朴素的美、纯粹的美、情感的美。

(二)鉴别。

能够感知到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第一步,在有了对美的.感知和认识之后,还要能够鉴别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美与丑之间有一个界限和标准,要想鉴别美,就需要我们搞清楚这个界限在哪里,理解什么是美。例如,《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鉴别什么是美。在艺术家遭到毒打、批斗的时候,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只有艺术家养的一条小狗陪在艺术家身边。在这个场景里,人性的那种冷漠和丑陋与小狗的那种真诚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辨别、分析和看法。同样的事物不一定具备同样的美,骨瘦如柴的包身工可能也很美,浑身沾满泥土的小狗可能也很美。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逐渐渗透这种对美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美的看法和认识,形成自己的参考标准。

(三)表达。

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群体的成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需要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感知到的、鉴别出来的美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要学会感知、鉴别美,还要学会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学有所达、学有所用。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色彩斑斓的晚霞衬着几只高飞的大雁,感受到了这种大自然的景色之美,可能会产生想要把这种强烈的情感,把这种美表达出来的需求。这种时候,学生就可以借助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去表达这种美,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表达自己对于这种美的情感和看法。

(四)创造。

审美教育不仅是“审”,不仅是一种学习和认识,更是一种创造。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对人才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学生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内在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鉴别美、表达美、创造美。例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来诱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一种美的感情和体验,然后以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对美的创造。《热爱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和把握,然后诱导出学生对于生命之美的新的认识,产生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生可能会由此想到生命会因奋斗而美、因拼搏而美、因坚持而美、因顽强而美,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创造出新的美。

结束语:

美需要发现,需要鉴别,需要表达,更需要创造,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形成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接近美,塑造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情感体验,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六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属于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语文课程具有极强思想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更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学科。在新课程要求下,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识字造词,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将教书与育人二者结合起来,采用科学的教学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在探究德育教学的渗透,但是效果不佳。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自古以来,每位教师的真正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怎样才能够做好教书育人,是教师探究的永恒课题,同时也是每位教师一生为之奋斗的实践课题。而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单纯、想象力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更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改下,要求语文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许多语文教师在不断努力,但是德育教学渗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来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在极长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育都被定义成读书识字的学科。但是从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要求来看,开设小学语文教学初衷不仅要求小学生从学习中掌握汉语知识,还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学。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可知,教材中有许多与小学生德育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提高了德育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必要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小学德育教育渠道。

语文是我**语,更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师要用爱心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这是语文理应承担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智育,还要减负着提高学生美育、德育等为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能够让德育工作能更深刻,更加生动,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掌握一门语言,还能够使用一种工具,开阔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及传统美德。

(二)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在人生观及价值观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们就会依据自己所需情景活动去感悟、去经历,建立个人的价值理想,提高个人的生命质量、文化素质。而在语文中开展德育教学,能够培养及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美德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情操的`阵地。

(三)实现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实现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打造出“有效课堂”,开展“有效教学”。要实施语文的有效性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小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最后要开启小学生心智,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及高效发展。

从前面分析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渗透德育,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的渗透。

(一)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并不是教学中讲一些大道理就能实现,而是要依据学生基本情况遵守一定渗透原则。

(1)以理动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最简单方式即要给学生开展理论教育。讲道理,以理服人,因此教师就必须要降低高高在上的态度,让学生摆脱权威性的管理及束缚。要开展以理服人,就需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姿态,采用富有情感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话语中的情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解决与协调相关问题。只有这种以理动情,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够达到渗透的效果。

(2)以榜样渗透德育。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自身的品质及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教师身上的正能量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在渗透德育中,榜样影响是一种重要渗透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以正直、生动的形象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效仿心理,通过效仿逐渐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对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但分辨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正面的形象榜样比讲道德更具说服力,小学生也易于接受。

(3)以情景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授课前,教师不但要依据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式,还要针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陶冶情操。因小学生心理脆弱,因此教师教学中融入情感,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通过生动语言勾画讲解的内容,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设计教学时,因学生知识基础、思想变化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无法统一教学内容及方式,就要依据学生实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设出有层次的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渗透德育原则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真正目标,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1)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就应该将讲解知识、培养能力及建立情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小学生实际所需,不同德育知识用不同渗透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比如在培养学生节约知识时,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可谓是衣食无忧,因此大脑中根本没有节约的概念,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中都可能随意浪费。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悯农》的有关知识,有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与劳动观念,通过德育渗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与劳动观念,不但能够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还热爱劳动,逐渐能够养成节约习惯,同时在渗透德育中还要将劳动光荣作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中,通过亲自体验劳动过程,就能够感受劳动过程的辛苦。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情,从而增强学生节约、勤劳的道德品质。

(2)在阅读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属于重要环节,而朗读更是培养小学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内容过程中,不能仅机械地将文章朗读出来,要运用丰富的感情去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微笑着承受一切》(三年级下册)知识时,如果仅仅依靠机械朗读肯定不够,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内容中,以饱满情感去细致、认真的朗读优美的词句,就能够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发挥文章思想对小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学以致用,而且通过这种教学还让学生养成微笑、乐观地面对困难,达到德育知识的渗透。

(3)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在习作训练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将生活事物融入进去。生活不仅能给习作提供所需的素材,还能够通过素材的借鉴渗透德育知识。比如教师以“有趣的运动会”为主题进行习作教学,因为运动会是一项团结友爱的项目,因此要求小学生以这个话题为写作主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的情感,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愿为班级争荣誉的情感。当然在习作教学中,也可采用“保护环境”为习作主题,由学生先以小组探究模式讨论写作思路,然后在组内交流保环境保护的想法,最后才开始写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交流写作,同时还能够培养环境保护的美德。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七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典作品有许多经典名篇,是一个相对而言完整的美学体系,既可让学生从中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形成扎实的古文功底,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文;音乐美。

主题美是指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社会思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

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独立和陶冶,在审美上得到教育和提高。譬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谈生死观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使他超越了庸常的“死节”观念,摆脱了传统意义上“舍生取义”的束缚,“所以隐忍苟活”,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道路。课堂让学生联系屈原《渔父》讨论“为什么屈原要慷慨赴死,而司马迁却忍辱苟活?”这样的论辩对高中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是很有帮助的。

又如,《论语》中《君子之风》讲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探究儒家的精神追求。颜回的物质生活匮乏,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因为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求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贤哉回也!”以此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苦乐观,理解儒家安贫乐道的价值观。师生共同品味那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意趣,在美学意义上有教育学生求真、向善的功用。通过探究作品主题,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的意识,恪守道德规范,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这种启发引导学生对作品中主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学生人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二、欣赏古文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水平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

心境。

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作者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顿生同情。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后文强调祖母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令人动容泣下,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作者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共鸣与作者情感沟通,欣赏作品的意境。

三、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

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条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有感觉,背诵起来也就驾轻驭熟了。

而屈原的《离骚》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写成:《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扬顿挫、音乐般的吟唱,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

有些古典文赋则运用结构整齐的骈偶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巧妙运用排比、夸张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另一段脍炙人口的排比句也是如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运用夸张、对比,揭示了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对广大农夫、工女们的剥削之上的道理。师生在铿锵的韵律中感受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批判意识,进而体会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这样富有韵律的佳句应指导学生多品味诵读,善于依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揣摩名句的内在美。

往往揭示人生哲理,朗读时应细细品味,揣摩其蕴含的内在美。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句。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面对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消沉放弃。作者以此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是对自身的君子之风生活态度的高要求,对我们学生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格亦有借鉴之处。

古典作品还有许多佳句,现已被人们广为传唱,如,《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皆为传世名句,这些句子或写景传神,或抒发真情,或提纲挈领,或揭示哲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要启发学生谈名句的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

诚然,古典文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贵在教师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我们应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语文这个载体使之整合、提升。在大力提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倡导语文美育教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七中学)。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八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作者单位山西省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究论文篇九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作者单位山西省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