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模板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4:19:38 |
  • ZTFB |
  • 13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怎样写一个简洁而有力的题词?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一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综合国内外多种与医学有关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众多辅导员经常考虑的问题。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以及在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因而它也就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焦虑(anxiety)是因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现在社会竞争之激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压力很大,认为自己无关系、无门路,人生前途渺茫,有些学生看见外面激烈的竞争,自信心也就慢慢地丧失了,甚至想到逃避人生等等,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是绝不容忽视的。

焦虑性障碍具体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类。现实性焦虑亦称客观性焦虑,它是一种对学业或就业等产生的焦虑。有些大学生经常性地过分担心考试不能过关或者担心毕业后没有工作,以致产生过分的焦虑。对于学生来说,轻度的焦虑一般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反而可能有利于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面来。但是,如果是过度的焦虑,那么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首先,对于那些因在校园生活中碰到挫折或困难而发生焦虑的,可以依据实际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后再行处理。其次,对那些源于内心的幻想或知觉的焦虑,应当根据其内心的状况,运用医学心理学中精神分析与分析性心理治疗较为合适。

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肢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它在心理障碍中是最常见的,同时也是不易察觉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持久性的情绪低落,还可以出现睡眠障碍、对生活失去兴趣、活着没有意义等表现。当抑郁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自杀意念或企图。

近十几年来,高校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说明对自杀行为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对有自杀危机者,应耐心倾听,努力找到其绝望的原因,同时要给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接纳的环境,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如果是由现实生活应激事件引起的自杀危机,可采用医学心理学中的疏泄法、支持治疗等心理干预方法,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disorder)又称性变态,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它可以表现为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异性癖等。一般来说,性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所以早期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性心理障碍,性心理咨询是早期干预的重要手段。平时在高校的校园中就要对性心理障碍的一些表现做一些对应的宣传工作。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性变态患者来说,应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对他们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酒瘾、药物依赖及因特网成瘾等。其中,因特网成瘾(internetaddiction),简称“网瘾”,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不上网时,总是想着因特网;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上网明显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等。通过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为治疗网瘾提供较多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等,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较多办法。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与医学心理学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和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桑供春蚕,花引蜜蜂,这是对辅导员工作最好的诠释。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本人认为学习医学心理学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二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从事创造性劳动并身处复杂社会生活之中的人,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医学研究也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去了解病人,才能对他们作出合乎实际的诊断和处理。根据调查发现,人在患病后就会产生病感,而病感与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称的,有时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表现病感的行为称之为疾病行为,通过疾病行为取得病人角色,由此被社会认作为病人,长期的疾病折磨也会产生严重的身心反应,及时的心理干预或行为矫正能帮助临床治疗、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病人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这一系列的认识有助于对病人更为全面的了解。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三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理由,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定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理由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理由。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理由,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理由。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理由。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倡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消费。为自己的开支做出合理的计划。在消费实践中,学会消费,提高消费能力。

[1]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xx.2.

[2]申红艳,邹念。论当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j].高教研究与实践,20xx.5.

[3]江林。消费心理与行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田波。大学生奢侈性消费刍议[j].中国商贸,20xx.27.

[5]向欣。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xx.2.

[6]尹璐。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研究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

[7]兰桂萍。女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xx.11.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四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哲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心身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凡是与人打交道的部门都有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医学心理学是近代从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由于有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如心理学家、临床医师、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所以在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上还不统一,理解上也各有差异,因而出现了诸如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概念,但其本质在较大程度上都有雷同。它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测量技术,对精神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心理障碍现象进行研究,以及保健和防治疾病中的心理学方法等。医学心理学要求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事实上,医学自产生以来,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起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心理刺激与疾病的关系开始受到重视,一个人是向着社会和自然界开放的机体系统,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心”、“身”两个方面对机体发生影响,引起机体的某系统、器官直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无数事实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对躯体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20xx年春,当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的群体性感染和病情严重患者的死亡不断出现,使得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听到sars的各种传言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保护生命的安全。所以,才会对传闻中对sars有预防作用的板蓝根等一般常用药品的疯狂抢购。至于那些逃离疫区或者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整日泡方便面吃的行为,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及种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都成为致病因素一样,可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

由于时代不同,人类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旧中国,营养不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当时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后,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控制了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也基本消灭,人群中最常见的病死原因已从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而这些疾病被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发达国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纯属躯体性疾病的患者约占三分之一,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约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患者数要占门诊病人总数的60%-70%。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报告。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医患关系就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一切医疗过程和医患交往过程都要作用于患者,并以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为目的,因此对医患关系的评论应主要以其对患者的作用和影响为标准。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果。假如病人不提供正确、全面的病史,恶意隐瞒病情或者不配合治疗和门诊随访,那么,再高的医疗水平也难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疗上的价值。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从事创造性劳动并身处复杂社会生活之中的人,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医学研究也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去了解病人,才能对他们作出合乎实际的诊断和处理。根据调查发现,人在患病后就会产生病感,而病感与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称的,有时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表现病感的行为称之为疾病行为,通过疾病行为取得病人角色,由此被社会认作为病人,长期的疾病折磨也会产生严重的身心反应,及时的心理干预或行为矫正能帮助临床治疗、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病人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这一系列的认识有助于对病人更为全面的了解。

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好哭、不安等现象。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因为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功能上的变化,有些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此却颇敏感,容易发生变化,而现有的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一般又必须有器质上的改变才能显示出异常。故对那些早期的功能变化,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病变,常无法加以检测。应用心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测量技术,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此外,还由于多数疾病与心理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上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病人健康为目的;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痛苦,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它并不需要增加什么设备,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只要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以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的规律搞好心理治疗和护理,从而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做好工作。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五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培养的医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传统的医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不能够有效维护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对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社会和道德健康。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有效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的桥梁。因此,医学心理学的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大医学院校的重视。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重视程度不足。

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

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人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5]。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建议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改善心情;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克服自身面对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教育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帮助患者克服实际心理问题,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诊疗过程。医学心理学要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使这门课程富有生命力,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六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势必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应适度的加强与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过医学心理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整体医学观念。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限选课,提供了一个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视角。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师生们的共识。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医学心理学课程新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满足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学习需要和期待,即:第一,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解决自己在大学时期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情感和爱情、学习能力和动机、职业生涯设计等问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第二,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为今后在医疗行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到“心理学是生活的学问、身边的科学,医学心理学是成为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有利于为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加理论和实践依据。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据了解,在门诊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心理学和整体护理学相结合,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是医疗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护士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因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并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就是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被服务者消除或缓解由于疾病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以促进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保证被服务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使他们愉悦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等方面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

(1)言语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完成的,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交往过程中亲切的言语是最好的良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交流能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又能表达护士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通过交往可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协调关系,满足需要。既有利护理工作的进行,又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神情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3)态度表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和蔼的态度、甜美的语言、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会,使患者获得安慰、寄托,使其心情舒畅,对疾病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行动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淡定、认真,从言行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5)启迪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只是单纯询问,而应不断地用医学心理知识向病人作科学的宣传解释,给病人以启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消除治疗的态度的错误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待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6)有针对性即强调个体化心理护理,一是因人而异,二是同一病人因时因地而异。病人心理虽有一定规律,然而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病情不同,其心理活动差异很大。所以心理护理方法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对病人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具体心理护理。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仍表现不够,对心理护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绝大多数的病人是有效果的,并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临床上对患者的心理反应,要认真地观察分析,以便有效地实施心理指导,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护士职责,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心理护理就必须通过观察、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病人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士在在护理实践中注意磨练自己的性格,加强自身修养,逐渐培养自己责任、勤奋、坚毅、认真、忠诚求是的良好气质,做到忠于职守、忠于患者、刻苦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心理护理。总之,心理因素与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八

儿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儿童消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对儿童的性格、心理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儿童的心理疾病。这就要求在儿科医疗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传统的治疗方式,同时应该注意借助心理辅助治疗的方式,从而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儿童时期心理自我调节水平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现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由于儿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使得经常会出现消极的治疗态度,通过研究发现在各个年龄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时期的心理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生儿时期,由于新生儿时期还不具备说话的功能,因此新生儿时期与外界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哭,通过自己的哭声来传达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个新生儿时期的心理变化大部分与受孕母有着极大的关系,受孕母的情绪、心理变化都会对新生儿产生影响。(2)婴幼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心理情绪拥有20多种,并且处于感觉动作的思维阶段,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父母情感交往的影响,父母密切的情感交往容易给婴幼儿带来安全感,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父母在婴幼儿时期注意避免对儿童造成心理阴影。(3)学龄前期,学龄前期的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心理情绪逐渐完善,但却由于大脑思维还未发展完善,使得这个时期的儿童容易受心理情绪的影响和支配,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较差,从而做出一些过于兴奋和激动的事情。学龄前期的儿童在接受医学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溺爱极易害怕打针而产生恐惧心理,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问题极易对儿童的性格造成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增加心理辅助治疗。(4)学龄期,这个时期的儿童逻辑思维较为完善,对周围的事物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理变化,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身的行为控制力越来越强,在接受医学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很好地配合,但从临床表现来看一般会易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所致。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仅有一个小孩,因此这就造成了对当前儿童过分溺爱的现象,当儿童患病时有的家长甚至回避儿童自己更需要心理安慰。受父母情绪的感染,直接会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情绪,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在进行患儿的医疗过程中注意采取方法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有些家长为了让患儿尽量少的接受打针等一系列的治疗方式,在还没有了解病因的前提下往往会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更简单有效的方式来根治儿童的病症,这将直接影响患儿接受治疗的积极情绪,使患儿心理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治疗就必须解决患儿家长这种因心理性应激而产生否认的防卫反应。

由上面叙述可知,当疾病发生时往往会使患儿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若是对这些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容易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对患儿的性格产生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这对患儿采取医疗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对患儿的心理以及患儿家属的心理做一定的辅助缓解和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本文针对通过心理学辅助的治疗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1)幼儿儿科医疗的对象年龄较小,针对一些流感之类的病症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治愈,因此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患儿产生消极情绪,及患儿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医疗工作人员注意日常的治疗过程尽量轻柔及对患儿的态度尽量和蔼,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对患儿进行恐吓、责备等心理刺激,培养患儿积极接受治疗的态度。(2)针对以上描述可以发现,家长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心理变化,因此首先就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通过患儿家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来保证欢而良好的心理治疗状态。(3)良好的医院环境会对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产生影响,医院在提高自身医学水平的过程中,注意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同时注意为患儿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来缓解治疗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受各个方面的影响,经常会产生心理变化,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的增加心理暗示或鼓励,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对患儿的治疗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在对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医院工作者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关系,注意与患儿主动进行交流,从而赢得患儿的信赖,增强患儿治愈信心。

有效的心理辅助治疗方式能够培养患儿稳定、积极地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愈信心,同时还有助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医学心理学在儿科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希望会通过心理干预的辅助治疗方式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九

由于时代不同,人类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旧中国,营养不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当时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后,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控制了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也基本消灭,人群中最常见的病死原因已从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而这些疾病被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发达国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纯属躯体性疾病的患者约占三分之一,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约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患者数要占门诊病人总数的60%-70%。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报告。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十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此外,还由于多数疾病与心理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上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病人健康为目的;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痛苦,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它并不需要增加什么设备,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只要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以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的规律搞好心理治疗和护理,从而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做好工作。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十一

[摘要]在中国,尽管目前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进入新千年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同业之间及三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高潮迭起。银行、证券和保险同业内部及三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正呈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传统金融体系内三业隔离的藩篱正在打破,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动因:(一)经济学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持混业经营的结论。(二)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界限日益模糊,分业经营的无效性问题日益突出。(三)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将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相反。(四)通过经营证券、保险业务,银行可增加利润。(五)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我们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探讨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目前,金融界关于“混业经营”的概念界定尚未定论,但关于混业经营的框架性概念似乎已成共识。狭义上的“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广义上的理解是指银行除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外,还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众多国际金融企业正在通过不断并购和资产重组,来拓展自身业务空间,增加市场份额。这一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同业自身的纵向并购,即银行与银行之间、保险与保险之间、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并购;二是银行、保险与证券之间的横向并购,即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并购。

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首推美国。近年来,由于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逐步放宽,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了美国金融业并购浪潮迭起。从1992年到1997年5年期间,美国商业银行兼并与合作达2492起,总金额达2000亿美元以上;保险业合并5114起,涉及金额1100亿美元。1998年4月,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世界上业务涵盖最广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其业务范围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等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成为一艘混业经营的金融“航空母舰”。

在欧洲,金融企业之间的并购近年来也已成为一种潮流。

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及趋势。

在中国,尽管目前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进入新千年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同业之间及三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高潮迭起。2000年3月,总部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率先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之后,上海的中外资银行竞相联手,大兴合作之风。2000年初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有关商业银行开展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后,湘财证券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了第一个股票质押贷款协议。2000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全面合作总协议,协议涉及保险代理、资金结算、证券业务、电子商务和银行卡等多项业务合作计划。同时,保险业参与证券市场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继1998年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发文,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票市场以来,1999年已有多家国内保险公司被批准可用公司资产的5%投资入市,不久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又获批准,可将入市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由5%提高到15%。另外,平安保险公司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了连接保险,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日前推出了分红保险,这两种保险新产品都与证券市场运作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银行、证券和保险同业内部及三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正呈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传统金融体系内三业隔离的藩篱正在打破,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动因。

(一)经济学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持混业经营的结论。

[1][2][3]。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十二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心理刺激与疾病的关系开始受到重视,一个人是向着社会和自然界开放的机体系统,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心”、“身”两个方面对机体发生影响,引起机体的某系统、器官直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无数事实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对躯体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20xx年春,当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的群体性感染和病情严重患者的死亡不断出现,使得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听到sars的各种传言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保护生命的安全。所以,才会对传闻中对sars有预防作用的板蓝根等一般常用药品的疯狂抢购。至于那些逃离疫区或者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整日泡方便面吃的行为,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及种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都成为致病因素一样,可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十三

医患关系就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一切医疗过程和医患交往过程都要作用于患者,并以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为目的。,因此对医患关系的评论应主要以其对患者的作用和影响为标准。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果。假如病人不提供正确、全面的病史,恶意隐瞒病情或者不配合治疗和门诊随访,那么,再高的医疗水平也难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疗上的价值。

医学心理学探究论文2简短篇十四

摘要:在教学课堂引入体育游戏是很重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本文分析了体育游戏教学法的作用,还进一步探析了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运用和组织策略,希望能促进体育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教学;体育游戏;高校;兴趣。

自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政策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引入体育游戏是重要且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体育游戏具有目的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时应结合教学目的,做到有组织、寓教于乐,要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体育游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注重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游戏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会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灵活的教学方式能缓和上课的紧张气氛,吸引充满朝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使得他们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特定项目的技能,体育教师会让学生反复训练,过程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如若穿插体育游戏,不仅能让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增加其上课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能强化体能训练,强身健体。

有好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进入大学之后,相比于紧张枯燥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有更多的空闲、自主支配的时间。但目前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很多学生花了太多课余时间宅在宿舍,长期缺乏运动锻炼会导致大学生的体质变差,免疫力下降。大学里的体育课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集体学习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良好氛围。但强身健体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传统的体育课形式单一枯燥,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保证体能训练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结合体育游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运动量。例如,很多高校都会给大一新生开设武术、军体拳、太极等体育通选课,这些项目经常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某个固定动作,而且形式上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如果体育教师能组织分小组表演,或者在教授武术动作时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学习一些防身术,这些都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体能训练,还能提高他们对课程的重视,从而强化他们的体能训练,达到增强体质的教学目的。

3.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某些技术动作。

体育游戏是有目标、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不仅有娱乐性,还能寓教于乐,有很强的教育性。其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还能设置各式各样的游戏内容和规则,比如有锻炼心理素质的游戏,还有测反应速度的游戏,还有技能类的游戏,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某些运动技术动作。比如,像是乒乓球、网球这种运动,光是发球环节,就需要花好几节课反复讲解训练,学生也要反复地练习。对于新手来说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全掌握这项运动,还是很有难度的。如果教师在能在讲解动作要领后,安排一小段时间组织学生之间开展用球拍运球的游戏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负欲,在游戏的过程中再重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或许能将学生对游戏的热情转移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走出填鸭式、单一课堂教学的误区,给学生减负,让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更有效率的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以往在一些初高中的升学班,像是体育、美术、音乐之类的课程,经常会被安排成语数外课程的自习课。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这类课程也跟着受到了重视。体育游戏作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还能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结合体育游戏,学生的集体纪律意识、健康意识、合作竞争意识都能得到提高,有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品质培养,促进其智力提高。体育游戏营造的是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偏好和接受能力,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记忆力。

二、体育游戏法在体育教学课堂的运用策略。

1.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准备活动阶段的运用。

准备活动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普遍适用的准备活动和特定项目的准备活动。普遍适用的准备活动是指对所有运动项目都适用,一般是指简单的热身活动,指导学生活动手腕和脚踝,或者是组织学生绕操场等体育场地慢跑,刺激学生的神经兴奋性,帮助其尽快进入训练状态。因为这些活动简单繁琐,缺乏新意,难以长期保证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类准备活动,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热身动作的要求,选取一些相应的体育游戏,比如可用听数抱团代替慢跑,可以在徒手操中结合合适的流行音乐,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响和接受程度作适当调整。所谓特定项目的准备活动,主要是指特定运动项目的韧带、肌肉、关节的准备动作,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在某些运动强度大的项目中受伤,比如足球运动需要注意脚关节的热身,排球运动需要注意手部活动。体育教师可以结合训练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来做辅助性练习。比如可用跳山羊游戏代替反复弹跳运动,短程的接力赛锻炼爆发力。这些都不仅能保证准备活动顺利开展,还能防止出现教学内容枯燥的弊病。

2.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开始部分的运用。

一般来说,在课程开始之前,最开始都会组织学生纪律。这个部分最主要的工作时组织学生集合、分配教学器材。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组织学生集合到一处,常规的做法是吹口哨,这个过程中,由于操场场地大人多,而且往往存在好几个班级上课,很难在短时间让学生集合起来并快速进入训练状态。如果体育教师能在设置些报数游戏,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课程学习。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不尽相同,所以新旧程度也不一样。在分配教学器材时,可以分组开展一些小游戏,表现好的'小组能优先挑选器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3.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间部分的运用。

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慢慢开始接触到课程内容的重点部分,所以更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但越到后面,学生的耐心也逐渐消磨。中间部分一般会教授一些动作技能,如果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想要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与训练,体育游戏就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课程中间部分,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些与课程基本技能相关的游戏,对于球类运动的教学,可以穿插一下分组对抗赛,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游戏只能起辅助性作用,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占据太多的课程时间。

4.课程尾声体育游戏的运用。

教学内容逐项落实后,课程也就到了尾声,这是最轻松的一个部分,但也不是不重要。这个部分最主要的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疲劳,保持学生的学习热度,培养学生课余时间积极锻炼的意识。体育游戏能缓解学生紧张的神经,还能为课程画上一个圆满轻松的句号。这阶段的游戏应尽可能缓慢,动作幅度小,有助于平静情绪。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的组织策略。

1.合理选择体育游戏。

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合理选择不同的体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游戏的最大的原则是不能和教学内容相悖,也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首先老师应要结合教学项目来选择游戏,比如在准备活动阶段,针对特定项目的准备活动,自然是要选择与该项目的技术动作相关的游戏。其次是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设置游戏难度时应参考学生的反馈意见,尽可能游戏内容要做到新颖,健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趣味性,这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运用体育游戏手段的初衷,也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可以选择一些分组竞争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尽可能考虑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保证学生的安全。

2.体育游戏的实施开展。

选择好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后,接下来就是在不同阶段组织开展体育游戏。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清楚讲解游戏的内容和规则,重点强调学生注意安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有必要还可以亲自为学生做示范;在确定学生了解了游戏规则后,就是正式组织游戏了,如果用上了器材,老师应根据活动场地和教学器材数量来合理分组,分组时既要结合学生的意见也应该考虑到实力的均衡。在开始游戏之前,可以组织一下热身运动,帮助学生熟悉准则,还可以结合游戏开展情况适当调整规则。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应该及时制止并做紧急处理,在游戏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交流游戏心得。

3.体育游戏效果的评估。

游戏效果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胜负欲比较强,在评定游戏胜负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公平公正,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理,表扬获胜一方也要肯定失败一方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其总结经验。游戏胜负的评定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选取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担任游戏裁判,老师应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游戏过程,确保游戏评定的公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体质和免疫力,而且从长远看,还有助于推动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运用体育游戏手段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应该结合课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选择、组织开展体育游戏。选择的游戏规则和内容应该尽可能健康积极、符合教学内容,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通过体育游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集体意识、健康意识、竞争合作意识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5]秦兴波.论如何利用心理社团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d].苏州大学,201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