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 关于西方文化史的论文(6篇)

  • 上传日期:2023-01-04 04:50:48 |
  • ZTFB |
  • 10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一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 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 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影作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反映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三部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及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年届33岁尚未成婚的高伟同和美国人塞门同性相恋。高伟同的父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高伟同的一所旧屋,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的女孩郭威威。为了安抚催促高伟同成婚的高家双亲,伟同与威威假“结婚”。最后,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塞门同性恋的实情,高母大为震惊。病愈出院的高父跟塞门谈话,他与伟同关系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决定继续保守秘密。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塞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在机场,高家二老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偕着妻子及塞门,目送二老相互扶持着走去。

复杂纠葛的情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纷繁芜杂的现象有着背后深层的必然与文化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剧中反映出来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

自古以来,中国的孝文化就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所提出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尽孝成为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孝经》中“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孝文化推崇以孝为本,倡导要格守父子、君臣、尊卑、长幼、上下之序。在家庭的单位中,孝道讲的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顺从他们的意志与思想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孝的一层含义是顺从,即在行动上必须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另一层含义是保持家庭的连续性,子女必须按照祖辈的意志,将家族的姓氏、家业、荣誉等代代相传下去。中国人伦关系之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文化具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成为世代传承文化。由于各代人对它的认同,因而一直起到融合代际关系的作用。

在《喜宴》一片中,男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重病之时念念不忘的就是儿子的未婚和没抱上孙子这样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中国 社会人人尽知的孝道信条。若让老父带着遗憾合眼,高伟同无疑就是不孝子孙了。所以在他的同性恋伴侣塞门的建议下,高伟同选择了假结婚。虽然假结婚绝非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作为同性恋的高伟同采取这样一个缓兵之计也实在是出于无奈。其动机是好的:安抚重病中的老父,满足双亲的愿望,顺从父母的意志, 实践中国人的孝道。

与孝道密切相关的还有中国人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在本片中,文化的冲突浓缩到了家庭这一范畴,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异常强烈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外国的截然不同。“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不同辈分的等级关系,强调一家人相互依靠、孝顺服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家庭成员很少要求权利或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指挥、安排家的一切事务,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子女只能听话、顺从,否则就是不孝”。在这样的家庭观念背景下,高伟同选择以虚假为手段以欺骗为代价来满足父母的意愿的做法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重视血缘、血亲关系,家庭的单位要比西方的核心家庭大,往往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随着社会的 发展,中国的家庭单位正在缩小,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成员对家庭抱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成员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纽带关系,家庭的功能得到强调。正是基于此种观念基础之上,高伟同虽然生活在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但其骨子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使他不可能脱离滋养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能违背家庭和父母的意愿做出选择。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感受,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较少受到父母、家庭的约束与限制,享受更多自由权利。比如《喜宴》中的塞门,就没有受到父母催婚的压力与烦恼,能够按照个人选择的方式自由生活。自由是指:“控制自己的命运不受来自政府、统治阶层、教会、或其他有 组织的权威的外界干扰的意愿与能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西方的青年人就会较少地受到来自家庭、父母的干涉,较为独立地生活”。在学术界,学者们更倾向于称这一概念为“个人主义”,它表示“个人的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的独立思考、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同时也强调个人利益的至高地位”。在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西方人的生活更加自主、自由,更加注重个人的 体会与感受,较少纪律性的约束与束缚。

虽然同性恋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事务,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个人权利就可以自我做主的事情,它也涉及到舆论的影响和社会的关注。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多少还是要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及家庭价值观都赋予了其个体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更大的生存空间,使一位同性恋者至少不会受到像高伟同那样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所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可以归结为塞门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择同性恋生活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

在《喜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高家父母所期盼的传统的中国式婚姻为体现的。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让老俩口抱上孙子是中国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导演却未能让二老如愿,剧中儿子高伟同在美国有一个同性恋伴侣塞门,这与中国传统水火不容的情节安排是本片的一个主要冲突。同性恋这种在美国已被接受的现象在中国则是不能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最终不得不向母亲告知事实的真相时,母亲无法接受,如五雷轰顶,还反复叮嘱不要告诉高父。 由于大多数 中国人对同性恋行为持反感态度,且无 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 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社会,以农耕 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较为闭塞,很少接触新鲜的 文化和事物,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人的接受能力较弱。片中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 台湾人,收人、事业稳定,还有多余的房产出租,事业小有成就,其同性恋的身份没有影响他生活的平静、事业的 发展。然而,如果高伟同以同性恋的身份生活在中国,那么无论他的能力如何优秀,学历如何显赫恐怕也难以受到认可,只会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斥,难以求生存、图发展。

而北美人较为开放,较容易接纳新鲜、新奇的事物,文化呈多元性、多样化的特征,与他们移民国家的性质有较大关系。美利坚和共国就是数个不同民族、种族和信仰的集合体,所以“美国被称之为一个‘马赛克夕国家—是由不同颜色的小个体构成的一副图画。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若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个体仍保持各自鲜明的特征,各不相同”。由于各个民族都或多或少的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整个文化呈现出内容迥异、各具特色的特征。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人对新生事物及现象能够较容易理解、接受。美国社会认同同性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它的认可,但是他们深信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因此这种社会的多元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在美国社会。

三、解决中西方婚姻矛盾问题的“中庸”处世 哲学

影片充满了微妙的细节,这些细节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文化冲突之后的一种和谐。在《喜宴》的最后,高伟同在一番挣扎后终于向母亲交待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的影片当中无疑是具有震撼力的,同性恋这个在中国社会很难被认同的概念被运用于影片中主人公身上,这是与中国父母所期盼的传统婚姻相对抗的尖锐的事实。中西方对婚姻的不同态度、不同观念的冲突应该如何调和?

导演李安巧妙地运用影像 语言解决了这样的冲突。在机场送别父母时,郭威威、高伟同、塞门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镜头,这三个原本立场对立的人,怎么会拥抱在一起呢?其实,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传递这一信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可以共存的,一种是被尊重的同性爱情,一种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婚姻。

这样的矛盾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即折中、调和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使人们的行为、做事不走极端,寻求和谐宽容的氛围。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了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才能和谐共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差异,面对异己的宽容接纳的心胸与睿智。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具体讲,中庸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度”,是人们行为做事不走极端的合适的行为标准。

“中庸概念对中国人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这个名称不仅仅代表一个地理概念,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掌握中庸这一原则,他们已经发现了哲学所有学派的基本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掌握了中庸之道,即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应对自如,它是一个人成熟练达的标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讲中庸之道其实就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庸》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圣人境界:就是“从容中道”。它是达到中庸后的人的一种高度自觉,不期而然,不有意而为,却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成为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与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喜宴》纷繁复杂的剧情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它包括中国人的孝道观、家庭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透过生动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表演,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风情习俗的了解与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感受。电影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实际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都在习得、接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理解、认知着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因此电影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学习者可通过观看不同国家的电影,来直观、生动地学习、了解文化的差异,并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文化敏锐性。

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二

1.座次安排

西餐一般使用方桌,主人在客人出席宴会之前就已安排好席次。

席次的安排有以下几种:

(1)英式坐法(最常用):男女主人分坐在长方桌的两端,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手边,其他客人应男女相隔。在西方人眼里,宴会是结交朋友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应当避免让熟人坐在一起。入座时,男士应帮女士入座,即轻轻拉开右手边的'椅子,在女士坐下的一瞬间再将椅子轻轻推回。

(2)法式坐法:男女主人坐在餐桌的正中,其他人员坐餐桌两端。

(3)口形餐桌:“口”字形餐桌适用于客人众多的宴会,此时,男女主人坐在餐桌的正中,其他方面同英式坐法。

2.餐巾使用

当主人把餐巾拿起来后,客人才可以把面前的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如果餐巾过大,可将其对折,折口朝外放置。餐巾可用于在交谈前擦去嘴上的油渍。女士在吃饭之前可先用餐巾轻拭嘴唇,以免将口红沾在餐具上。但注意不应用餐巾擦脸、擦手等。如果在用餐中要暂时离席,应当把餐巾放在椅子上,表示未吃完;宴会结束时,应把餐巾大致对折后放在餐桌上。

3.餐具使用

西餐最常用的餐具就是刀和叉。正确使用方法是:

英式用法是保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一块吃一块;美式用法是将食物全部切好后,将刀放在碟子上,将左手的叉换到右手再叉东西吃,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食物时,要把食物叉稳,不要让食物飞出去。

(2)切食物时,应把双肘紧贴身体,并切忌发出声音。

(3)切好后,一次只应叉一块,并将其全部送入嘴中。

(4)如果暂时不用刀叉,应将刀叉摆成八字形,刀刃向里,叉齿朝下。如果在用完餐后,应将刀叉并列摆在餐盘的一角,刀刃向里,叉齿朝上。注意不要把刀叉摆成十字形。

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三

周一下午,老师提议举行一场万圣节party,还说我们可以带糖果和面具,来玩“trick or treat”。

第三节同学们期待的party开始了,老师说:“第一个节目就是猜人,谁能猜出装扮好的同学是谁,就有糖吃。”太有意思了!带服装的同学们纷纷去乔装打扮起来。

第一个上场的被裹得严严实实的,戴着刘昊男的面具,不过一看体形就被猜出来是佟昕卓。第二个是孙浩博,他那个魔法披风太明显了。

紧接着第三个人上场了,他脸上戴着一个金黄色的面具,披着魔鬼披风,披风下面一半穿着校服,一半穿着毛衣,头上还披了一件大衣,腿上也包裹着各种各样的大衣,为了防止掉还特意系了个腰带,鞋子都被盖上了。

这也太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忽然杨首权说:“是李政航!”老师微微一笑,摇着头说:“不是。”师一杨提议:“让他说句话!”台上的人娇滴滴的学着女生说话,声音都变了。

听了这声同学们都大喊:“是个男生!”可还是猜不出来,苑俊奇又说“让他走几步!”台上人一听马上配合的走起来,不过这回他学鸭子走。这下同学们更乱了,高铭甚至跑到台上要摘掉他面具,但被拦住了。

没有线索同学们都放弃了。老师说:“不知道我就公布答案了!”台上的人一听赶紧伸出手去摘头上的大衣。咦?这小胖手怎么这么熟悉?这不是他的吗?我赶紧喊:“老师,我知道!是徐卓男!”

台上的人一听一下子扯掉了头上的衣服,喘着粗气大声喊道:“不可能!我都包成这样了,快憋死我了,你还能猜出来?”“哈哈,刚才你要摘衣服的时候你的手出卖了你!”他一听气得“啪”的一下拍了自己的手,同学们一看都笑了。接下来几个都很容易就被猜出来。

这时老师宣布说:“下一个节目——吃糖!”一听这话,同学们都把带来的糖拿了出来,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是花花绿绿的一片,有棒棒糖、奶糖、口香糖、粘牙糖、巧克力糖、胶皮糖……

我拿了一个波子汽水味的棒棒糖,这是口味的,好多同学都想要,于海一最想要,他求了我好久,可是就一个,我也不想给他,只见他跑过来趴在我同桌身上伸出手一把抓起棒棒糖转身就跑,一边跑一边用手撕糖纸,可是不好撕,他就用嘴使劲一咬,糖纸掉了,他伸出舌头舔了一口,“嘿嘿,这回你还敢要吗?”“太恶心了!我不要了!”我气得直跺脚“你得再给我一个!”就这样我们这里抢一块糖,那里抢一块糖,正当我们玩的开心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这是我上过的最有趣的一节课,也是我过得最特别的一个万圣节了!

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夜。那天下午,我参加了“联大”的“走进万圣节,感受万圣节”联欢会。下午四点,我准时来到了联大的303教室。首先,每个人得到一个棒棒糖。

我找到一个座位,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棒棒糖,一边听一位老师介绍万圣节:万圣节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年年都会庆祝的秋季节日。这个节日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节日,而主要是孩子们的节日。在万圣节这一天,人们最主要的庆祝方式是:1、制作南瓜灯。2、孩子们提着袋子挨家挨户串门,说:“trick or treat,money or eat.”意思是:不款待就捣乱,给钱还是吃的!于是大人们就会把准备好的零用钱或糖果放在他们的口袋里。“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好不好?”老师问。“好!”同学们都开心得叫了起来。体验完“要糖果”,我们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可爱的面具。最后进行最重要的一项:制作jack-o"-lantern(南瓜灯)。

老师给每人发了一个桔黄色的小南瓜,然后由外教带领我们制作。我先用铅笔在小南瓜上画出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我画的是可爱型的,咧着嘴巴在哈哈大笑,还有一双眯成一条线的眼睛。形状画好了,就开始刻南瓜了。我用刻刀对着眼睛的轮廓一刀扎了下去,可是因为南瓜太硬了,没有扎透。抱歉,小南瓜,我于是把刀从南瓜“肚子”里拔出来,然后瞄准好位置,使出全身力气,这回终于扎透了。沿着画好的轮廓扎几刀,用力一拔,眼睛部分就掏空了。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依次掏空了另一只眼睛和嘴巴。唉,只是南瓜太坚硬了,我有次差点扎住手,看来制作南瓜灯真是不容易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小时的精心打磨雕刻,我的南瓜灯终于完成了。它看上去很开心,好像在感谢我“创造”了它呢!老师给每人发了一根小蜡烛,我把蜡烛点燃,放进小南瓜被掏空的“肚子”了,桔黄色的温暖灯光立刻照亮了小南瓜。呵呵,好像冰心笔下的“小桔灯”啊!忽然,教室的灯被关灭了,黑暗中无数“南瓜小妖怪”在冲我们微笑,我们也开心地笑起来!

聚会结束了,我捧着暖暖的南瓜灯回家了,好兴奋!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万圣节,而亲手做的南瓜灯是我在万圣节收到的最珍贵最美丽的礼物。

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四

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复杂性要求谈判者在谈判之前做更为充分的准备。一是要充分地分析和了解谈判对手,了解谈判对手的文化背景,包括习俗、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商业惯例,分析政府介入(有时是双方政府介入)的可能性及其介入可能带来的问题。二是研究商务活动的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等,评估各种潜在的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拟定各种防范风险的措施。三是合理安排谈判计划,解决好谈判中可能出现的体力疲劳、难以获得必要的信息等问题。

谈判者对文化差异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风俗。西方社会有一句俗语,“在罗马,就要做罗马人”(in rome,be romans),其意思也就是中国的“入乡随俗”。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是不够的。谈判者不仅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要善于理解对方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而且,任何一个跨文化谈判活动中的谈判人员都必须要认识到,文化是没有优劣的。此外,还必须尽量避免模式化地看待另一种文化的思维定势。

语言是联结不同文化和不同谈判者的一个重要纽带,但它也会成为谈判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能够熟练地运用对方语言,至少双方能够使用一种共同语言来进行磋商交流,对提高谈判过程中双方交流的效率,避免沟通中的障碍和误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跨文化谈判中,非语言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谈判者要注意自己的形体语言,要注意揣摩对方的手势、语调、沉默、停顿和面部表情的含义,从而避免导致歧异和误解。在国际商务谈判实践中,要善于观察,认真学习和及时总结,不断积累和丰富阅历。

在跨文化谈判中,谈判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谈判双方谈判风格的差异与冲突。在认识不同文化间谈判风格差异的基础上,谈判者要使己方的谈判战略和策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使己方的谈判战略和策略适应特定风格的谈判对象、特定的谈判议题和特定的谈判场合。

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五

一、活动背景:

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虽然是外国节日,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感恩包括感恩 我们的亲人、感恩老师、感恩学长等,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借西方“感恩节”的机会在校园内开展以“暖冬之行:情系暖 冬,感恩之行”为主题的感恩节系列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 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朋友或者对手,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你们就会明白生活是一面 镜子,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三、活动主题:暖冬之行:情系暖冬,感恩之行

四、活动对象:

五、活动时间:11月xx日

六、活动内容:

1、 前期宣传:由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出一块展板在24中午之前摆放在食堂门前,在学院堂门口,院青协的志愿者设立的摊点,提供全院学生在已准备好的“感恩砖”上 写下自己的感恩祝福语,然后由自己亲手贴在“感恩墙”上,一起“共筑”感恩之墙。联系学院广播站,广播时间播放相关活动信息。

2、感恩丝语——中午写下的感恩祝福语,粘贴在孔明灯上,希望通过点亮“感恩灯”的形式,来唤醒人们感恩的心。放飞孔明灯,祝福在飞翔(11月xx日)

七、策划主办组织: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西方文化史概论研究论文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六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同时,基督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 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 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 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 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 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 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 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 论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