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模板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5:06:36 |
- ZTFB |
- 11页
7.总结是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和智慧的过程写总结时要简明扼要,力求言之有理,语言通顺且表达精确。如果你正在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一
摘要: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引导“95后”大学生及时解决来自心理的“青春困扰”。然而,在当前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中还存在缺失“具身”理念、忽视情绪智力、存在说教隐忧,缺乏情绪体验等问题。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对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身体转向”研究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下,构建以“具身”理念为基础,以情绪智力培养为内容,以具身参与实践为支撑,以人文关怀情景为环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系统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绪管理;具身认知;情绪具身性。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识别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多元思潮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00后”大学生在面对纷杂的社会环境、涌动的社会思潮、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中、学业和就业压力中、交往与情感的迷惘中,各种焦虑、迷茫、孤独等负面的情绪甚至是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的形成、政治认同,甚至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人生走向”。青年大学生是负面情绪的波动期和高发期,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及时解决来自心理的“青春困扰”,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课题。
具身认知理论是二十一世纪四大前沿科学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也在教育学、哲学、等领领域出现“身体转向”新进路。传统认知科学中用计算机符号模拟人的心理表征,认为认知是简单符号的传输。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具身模仿理论一起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身体、大脑、神经、感觉影响着人的认知,大量的研究证据证实认知的“具身性”。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到第二代认知科学身体在认知中的经历了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是简单的符号的交换,身体是认知的前提和基础,认知的过程是身体、大脑、认知的动态耦合。在具身认知理論最新研究中,情绪具身观也显示“具身”身体的感觉、情境的体验会影响人情绪的认知。情绪管理作为一种对情绪的认知、调节和控制特殊的认知过程,身体的感官、情境的营造、环境的耦合互动三个要素在认知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将为情绪管理研究开启新的研究范式。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身体参与性。认知是依靠人的身体、大脑、神经、思维、心智等物理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是内化的经验和具身化的过程,认知是不能脱离身体进行的。第二、情境性。认知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进行的,情绪具身观表示情绪的感知、认识和调节是要在个人的身体体验和情景的耦合下产生作用的,情绪的情景体验和共情体验影响着情绪的认知。第三、认知的交互性。认知是身体、动态耦合过程,身体、环境、大脑是置身在统一的系统机构中,也是身心合一的认知活动。在这里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分工,进行符号、信息、能量的交换与供给,共同塑造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中发现,情绪具有具身性,即在情绪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的感官、环境的、动态的耦合对情绪的产生和认知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参照下,情绪管理教育过程中对情绪的认知、调节、控制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中“身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当前情绪管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失身性”、“说教式”的隐忧,大学生对“身体参与式”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管理教育模式具有较高期待,构建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情绪管理教育模式尤为迫切。
1.在教育理念上缺失“具身教育”的理念。
一直以来,“身心二元”一直影响着人的认知方式和教育方式,“离身教育”的理念也弱化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的情绪管理的教育中“身体参与”的“具身教育”理念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情绪管理教育现状普遍存在“离身教育”的现状。在调查中显示,当前高校情绪管理教育中“身体”参与的团辅和实践课程较少,知识讲授的选修课模式在高校中较为普遍。情绪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心理的调节、情绪的管理,身体参与的“体认”的认知方式是合理认知、正确宣泄、有效调节情绪的方式,情绪管理教育不仅仅是失身式、灌输式的教学,“具身教育”“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情绪管理教育亟需的全新教育理念。
2.在教育内容上忽视“情绪智力”培养。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绪智力的培养。当前“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具备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过于理想、不能吃苦等学情特点。当遇到心理上“青春的困扰”、入学的适应期、毕业向社会过渡期时,负面的情绪会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困扰,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的问题。调查现实,在大学期的适应期和过渡期经历长期负面的情绪困扰和心理困扰的学生高达89%,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程或实践的仅占23%,通过情绪管理教育中了解掌握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的学生仅有25%。当前高校在情绪管理的教育中仅仅局限在辅导员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园及社团文化活动,教育的内容的缺失及教育模式的单一使得高校的情绪管理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端。
3.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说教灌输”的隐忧。
情绪认知理论中认知的情景、身体的实践行对人情绪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情绪的认知过程连接大脑、思维、身心等多个身体感官系统,离身的情绪管理教育大大减弱了教育的效果。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具身和情景性的特征注重认知过程中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情景和情景体验能使人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情绪管理这种特殊的对情绪状态的认知、调节和控制的认知过程需要良好的情绪认知情境和身体参与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自古就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身体认知的方式。当前的情绪管理教育中缺乏“具身”的教学情境、“体验”实践情境。调研显示,当前情绪管理的课程中大多以知识讲授课程为主,具有体验活动的团辅性课程、“情绪面具表达”等特色课程活动覆盖面较小,体验感的社会实践课程还需进一步加强。
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对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身体转向”研究进路。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在认知的过程中身体、心智、大脑、环境是动态耦合与互动。情绪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自身情绪认知调节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具身”理念为基础,以情绪体验为支撑,以身体参与实践为保障,以为人文关怀情景为环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系统。
1.树立“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
情绪管理的教育在教育理念中当摒弃“重心轻身”的理念,身体域场在教育中的回归是“以人文本”的具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树立“以人文本”的具身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高校情绪管理的教育中应用能够提升其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情绪管理教育中发扬“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改变情绪管理教育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情绪认知的过程是感性的、情境化、具身化的,在教育的理念是要树立“身心合一”的具身理念,在教育方式上以情景化教学、身体参与度高的实践课程为主,教授情绪管理的策略和体验方法,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作用,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关心帮助,引导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积极主动求援,让情绪关怀的“正能量”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情绪管理”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积极情绪“正能量”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的积极情绪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在高校开设“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教育课程,以“具身参与”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表达自身的情绪状态,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调节、控制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并正确认知自身负面情绪归因。如:开设“认知自我”情绪团辅课、“情绪艺术面具表达”特色活动、“情緒的自我管理”等理论课程。最后,通过在教育内容中教授“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调节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在负面情绪状态时及时掌握调整策略,通过心理积极暗示法、自我呼吸调节法、肌肉放松法等身体体验调整策略掌握。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认知、情景三者统一的认知方式,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具身认知”教育方法要通过身体、环境、心理、情绪的动态耦合互动中感知、理解、调整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一、具身引导法。情绪管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和主观内在体验,作为教育者要不断掌握情绪的管理专业知识,做到教育中的“具身引导”,通过情绪的疏导、共情的机制、身体语言的教育过程寓情于景,以情动人。二、在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慕课、电脑投屏互动、音乐教学体验等教学工具、增强体验教育的情景,让情绪的体验处于真实的情景之中,认知、体验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三、艺术教育法。学生可以在情绪管理教学中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演绎、面具表达等艺术表达方法,在艺术教育情景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4.开展“身体参与”的情绪管理教育实践。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参与理念在认知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具身学习、具身教育、情景的互动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各个学科中不断实践,通过情绪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实践活动中、用实地参观、感官体验和具身参与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爱国的情感,用正确的信念教育活动引领思想,从而让学生摆脱情绪的困扰。二、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情绪体验作用,鼓励学生在“身体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活动中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志愿奉献的体验中团队的活动中收获积极情绪,让团队“共情”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情绪认知的动态耦合。三、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辅助作用,通过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社团、品牌活动的开展的指导中融入情绪教育内容,组织心理社团和文化活动开展学生喜爱的情绪艺术表达、情绪沙盘体验等特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情绪的体验和教师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3]管福泉.正面管教视角下的学生情绪管理[j].江苏教育,2018(10).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二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得相当严竣,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我国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教育部门和教学机构为此也己经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和改革,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各类就业市场实现就业.但是目前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所做的调查研究还较少。因此,本项目以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及其职业生涯管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如何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建议.
一、调研结果。
我们以武汉大学四个年级近400名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职业生涯管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如下:。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1.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问题,选择“了解很少”这一选项的三个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61%,64%.69%.可见,大一至大三各年级的同学对这一概念都缺乏了解。
2.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的重要性的认识,各个年级都感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的比例分别为79%,59%,77%。
3.面对就业准备的问题,各年级的意见比较统一,选择大三的比例依次为28},55},39}。而大一学生中,有35%的同学选择了在大一时就着手准备就业,而大二学生选择同一选项的更是低至6%。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面对职业目标的问题,参与调查的各年级都有相当多的同学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大一到大四选择此项的比例各占47%,45%,46%和32%;而相比之下,有着长远又清晰目标的人数则非常少。
2.在“参加职业指导课程或活动”这项调查中,80%以上的同学较少参加或者根本没有参加过职业指导,三个年级的比例分别为90%,82%,94%;而经常参加职业指导的同学少之又少,分别占了各年级调查人数的3%,8%和6%。
3.通过对职业指导知识来源的调查,我们发现,90%以上的同学选择父母或报刊书籍等作为获取职业指导知识来源,相较之下,学校职业指导中心的来源不足10%。
(三)时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程度。大部分同学都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选择“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规划指导的同学占多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仍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没有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选择了“需要一般”。
2.对职业指导需求的内容方面,同学们对职业礼仪、求职技巧、职场处世和专业择业等各方面都有需求,但对求职面试技巧的需求比较集中而普遍,三个年级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2%.44%和51%。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绝大部分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了解甚少,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多数低年级同学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比例相对较高,但这部分同学的'目标也大都是在大四之后才逐渐确定下来的。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来源方面,对于身边已有的资源,比如学校的选修课程和讲座等,同学们的热情和参与率都不高,系统的完整的职业规划培训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同学们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大多通过浏览报纸书籍或者与父母交流得来。
(一)大学生缺乏规划,综合素质未得到提高导致就业能力不高。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规划。“很多同学没有进行规划,一方面是没有规划的意识,跟着感觉走;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往哪儿走。考上大学之后怎么读,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目标在哪里,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清楚,由此导致定位不准确。”这方面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部分同学把它归因于社会变化太快以致适应能力跟不上,或者学校的管理和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而实际上学生自身才是根本原因。
其次,大学生毕业时没有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他们对自身的才能、特长、爱好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定位,同时也不清楚自己所选的行业是否适合自己滞着这种盲目性求职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是纯粹的想找一份工作,而又好高鹜远、就业期望值偏高,最终导致大学生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影响了自我就业。
一是“盲目攀比”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择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而是观看和打听别的同学往那里签或到那里去。二是“一切向钱看”的误区。有的学生找工作,首先关注的是报酬多少,工资待遇如何。三是“个人理想主义”的误区。有的总想环境好一点,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四是“走向极端”的误区。有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工作的形势了解不够,对有关政策规定认识不清,在找工作时,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五是“侥幸心理”的误区。有的学生在校其间不认真学习,没学到真本事,毕业时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朋好友身上。六是“创业追求体面”的误区。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引导就业:首先,政府应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别。坚持政府为主导,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在大学生毕业后,政府还应提供财政补贴,帮助大学生获取继续教育机会和企业实习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市场,大城市以其相对完备的资源配置、较高的工资水平、优质的各种生活设施等对大学生有着绝对的吸引力,而小城市,或者乡镇、农村等虽然高等人才紧缺,却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政府就需要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引导政策,如:提高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和乡镇就业的待遇;实现大城市与小城市、乡镇之间人才流动的良好对接等。另外,自《劳动合同法》出台以来,作为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就业质量,对于大学生和企业乃至社会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个环节中,政府要做的就是将这部法律落实,真正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规范运转。
2.积极探索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作用。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较晚,而且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因此劳动用工还极不规范。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健全,积极发展失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意义。我们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初期,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补贴、学生缴纳部分失业保险费等方式将所有学生纳入失业保障的范围,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二)教育机构层面。
1.横向:一是注重专业设置,使其更符合社会需求。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往往造成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过剩。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所找的工作有七成以上与本专业不匹配。高校要建立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转换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主要在专业设置上增加弹性,调整专业设置,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循环.二是学习之外,加强实践学习,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不再让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而是结合时事或者具体可见的项目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三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生涯管理的合理预期,并指导他们做好相关准备,一般来讲,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身份和地位的大变革.因此大学生常常对接受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预期,希望毕业后短期内能收益,这样就容易产生不合理的职业预期.
2.纵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速度和规模问题.现状表明,在短期内大幅度扩展高等教育规模导致的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增加,而其所学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对口,便出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一方面,二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现状的存在要求高校要从为服务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供给机制,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战略。高校和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提供不同人才,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外,一些符合规定的公办或者民办机构可以在政府支持下,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技能培训,使其更快更专业地进入社会,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三)学生层面。
1.转变观念。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形成自身职业期望时可能过于关注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与这些职业的相互匹配性,导致了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现状的巨大偏差。这就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预期,积极进入社会。
2.根据自身情况,客观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一般来讲,在入校之前,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发展前景,让自己对所学专业有明确认识。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专长喜好,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较权威的测试以及同学、家长的评价,进行综合,然后客观对自己进行一个评价。
3.在校期间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不管是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还是通过校内校外的学习、实践,大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高效完成任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能通过人际交往等提升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把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4.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常常存在着择业自卑感、择业焦虑感、择业嫉妒心理、择业中的急于求成心理、盲目攀高、消极依赖心理等,每个人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自我评价,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和谐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管理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大学生情绪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需要通过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整个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精神支撑。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四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整合性心理过程,大学生的情绪虽然开始趋于成熟,但是冲动性的特点也很明显,特别是一些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学习、人际关系甚至人格都会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大学生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智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辅导。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3],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的中医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而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4]。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快感,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进入大学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为大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会后,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6],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做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大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大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咨询专家、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7]。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大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习惯了高中紧张生活节奏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大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五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受社会、家庭与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独特的情绪特征。情绪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他们情绪管理的教育研究,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
[作者简介]周民凤(1992—),女,山东菏泽人,理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他们成长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自信、个性是他们的性格标签。但由于成长在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加上大多数为“4+2+1”家庭模式的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同样存在过度强调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从新时代00后大学生情绪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其情绪特征的成因及情绪管理的意义,提出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且有意识的感受与体验,并伴随一些生理反应[1]。它是动态变化的,无好坏之分,一般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当前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00后大学生出生并成长于这个时代,其情绪受到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文化碰撞、家庭环境和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心理突出。00后大学生拥有多元性格,存在追求独立自我和过分依赖他人的矛盾心理。第二,自控能力差,行为冲动性明显。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4+2+1”的家庭模式中,由于家人的溺爱与迁就,大多数适应力和自控力较差且情绪不稳定,存在偏激想法,易产生冲动性行为。第三,抗挫折能力差,自我认知不准确。由于00后大学生自小的学习生活大多由父母包办,让他们回避了很多挫折与困难。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羽翼呵护,他们出现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后易退缩等问题。除此之外,0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聯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网络为他们减少或逃避现实的社交活动提供了第二世界,很多学生缺乏竞争与危机意识,对自我认知不准确,甚至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00后大学生出现以上情绪特征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家庭与主观因素等。首先,高速发展的经济、交融碰撞多元化的文化与信息发达的网络为00后大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的成长环境,减弱了传统思想对他们的束缚。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个性张扬,注重自我话语权,在追求多元发展的同时,他们的身心健康却面临严峻挑战。其次,随着00后大学生父母教育层次的提高,他们为学生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也相对优越,但由于平时陪伴学生成长的时间较少,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学生情绪行为的引导与纠正,更多的是迁就或严厉的批评,不利于良好情绪的养成。最后,00后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承受与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及时调整自我情绪。
通过分析00后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与成因,我们发现情绪具有普遍性,有着社会认可的接受方式与调整方法,所以情绪需要管理。情绪管理是根据社会环境要求对自我情绪进行控制、疏导与调节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反应的能力,包括情绪的感知、表达与调节三个方面。00后大学生正处于情绪管理的敏感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必须学会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能够改善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表达与控制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易出现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所以00后大学生应加强情绪管理,培养积极健康心理。
(二)情绪管理能够提升00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提升个人魅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情绪管理能引导他们冷静平和地分析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同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也会提升情绪管理,促进个体积极情绪状态的持续。
(三)情绪管理能够促进0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情绪管理可以通过跑步、阅读、听音乐和倾诉等方式进行,这些开展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建立积极心态。00后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合理宣泄情绪,并为情绪调节寻求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同向同行的情绪教育氛围。
情绪健康有助于0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营造温馨、友善的校园环境与积极健康的情绪氛围,开设情绪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将情绪管理渗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举办情绪管理为主题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心理沙龙、情景表演剧等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参与到情绪管理教育中来。还可通过辅导员、心理学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00后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排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情绪管理。
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情绪认知能力,不仅包括情绪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情绪的适当表达和合理宣泄[2]。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增强00后大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他们应有意识地去分析自我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调节与控制,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第二,帮助00后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在认清自己情绪的基础上,了解他人感受,适度评估对方的情绪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宣泄情绪。情绪宣泄可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将自我的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方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积极状态的目的。
在科学了解情绪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主观方面(00后大学生)和客观方面(学校、家庭等)共同推进情绪管理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引导00后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了解生活和成长的时代背景,积极主动地克服消极情绪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动学习情绪管理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团辅活动等,不逃避、不冲动,将情绪管理能力当成必备的生存技能来掌握。由于情绪管理专业性较强,个性与共性并存,所以学校应当重视情绪管理理论课的落实和实践课的组织与实施,及时关注学生情绪的动态变化,将学生不良的情绪问题化解在萌芽中。同时,还应将辅导员、专业心理咨询师经手的经典案例整理成册,推进情绪问题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00后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应当重视情绪管理,建立积极的情绪认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促进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六
摘要: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引导“95后”大学生及时解决来自心理的“青春困扰”。然而,在当前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中还存在缺失“具身”理念、忽视情绪智力、存在说教隐忧,缺乏情绪体验等问题。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对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身体转向”研究进路。在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下,构建以“具身”理念为基础,以情绪智力培养为内容,以具身参与实践为支撑,以人文关怀情景为环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系统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绪管理;具身认知;情绪具身性。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识别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多元思潮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00后”大学生在面对纷杂的社会环境、涌动的社会思潮、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中、学业和就业压力中、交往与情感的迷惘中,各种焦虑、迷茫、孤独等负面的情绪甚至是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的形成、政治认同,甚至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人生走向”。青年大学生是负面情绪的波动期和高发期,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及时解决来自心理的“青春困扰”,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课题。
具身认知理论是二十一世纪四大前沿科学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也在教育学、哲学、等领领域出现“身体转向”新进路。传统认知科学中用计算机符号模拟人的心理表征,认为认知是简单符号的传输。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具身模仿理论一起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身体、大脑、神经、感觉影响着人的认知,大量的研究证据证实认知的“具身性”。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到第二代认知科学身体在认知中的经历了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是简单的符号的交换,身体是认知的前提和基础,认知的过程是身体、大脑、认知的动态耦合。在具身认知理論最新研究中,情绪具身观也显示“具身”身体的感觉、情境的体验会影响人情绪的认知。情绪管理作为一种对情绪的认知、调节和控制特殊的认知过程,身体的感官、情境的营造、环境的耦合互动三个要素在认知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将为情绪管理研究开启新的研究范式。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身体参与性。认知是依靠人的身体、大脑、神经、思维、心智等物理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是内化的经验和具身化的过程,认知是不能脱离身体进行的。第二、情境性。认知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进行的,情绪具身观表示情绪的感知、认识和调节是要在个人的身体体验和情景的耦合下产生作用的,情绪的情景体验和共情体验影响着情绪的认知。第三、认知的交互性。认知是身体、动态耦合过程,身体、环境、大脑是置身在统一的系统机构中,也是身心合一的认知活动。在这里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分工,进行符号、信息、能量的交换与供给,共同塑造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中发现,情绪具有具身性,即在情绪认知的过程中身体的感官、环境的、动态的耦合对情绪的产生和认知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参照下,情绪管理教育过程中对情绪的认知、调节、控制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中“身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当前情绪管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失身性”、“说教式”的隐忧,大学生对“身体参与式”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管理教育模式具有较高期待,构建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情绪管理教育模式尤为迫切。
1.在教育理念上缺失“具身教育”的理念。
一直以来,“身心二元”一直影响着人的认知方式和教育方式,“离身教育”的理念也弱化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的情绪管理的教育中“身体参与”的“具身教育”理念没有有效发挥其作用,情绪管理教育现状普遍存在“离身教育”的现状。在调查中显示,当前高校情绪管理教育中“身体”参与的团辅和实践课程较少,知识讲授的选修课模式在高校中较为普遍。情绪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心理的调节、情绪的管理,身体参与的“体认”的认知方式是合理认知、正确宣泄、有效调节情绪的方式,情绪管理教育不仅仅是失身式、灌输式的教学,“具身教育”“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情绪管理教育亟需的全新教育理念。
2.在教育内容上忽视“情绪智力”培养。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绪智力的培养。当前“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具备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过于理想、不能吃苦等学情特点。当遇到心理上“青春的困扰”、入学的适应期、毕业向社会过渡期时,负面的情绪会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困扰,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的问题。调查现实,在大学期的适应期和过渡期经历长期负面的情绪困扰和心理困扰的学生高达89%,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程或实践的仅占23%,通过情绪管理教育中了解掌握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的学生仅有25%。当前高校在情绪管理的教育中仅仅局限在辅导员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园及社团文化活动,教育的内容的缺失及教育模式的单一使得高校的情绪管理教育存在诸多的弊端。
3.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说教灌输”的隐忧。
情绪认知理论中认知的情景、身体的实践行对人情绪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情绪的认知过程连接大脑、思维、身心等多个身体感官系统,离身的情绪管理教育大大减弱了教育的效果。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具身和情景性的特征注重认知过程中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情景和情景体验能使人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情绪管理这种特殊的对情绪状态的认知、调节和控制的认知过程需要良好的情绪认知情境和身体参与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自古就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身体认知的方式。当前的情绪管理教育中缺乏“具身”的教学情境、“体验”实践情境。调研显示,当前情绪管理的课程中大多以知识讲授课程为主,具有体验活动的团辅性课程、“情绪面具表达”等特色课程活动覆盖面较小,体验感的社会实践课程还需进一步加强。
具身认知做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对情绪管理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身体转向”研究进路。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在认知的过程中身体、心智、大脑、环境是动态耦合与互动。情绪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自身情绪认知调节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具身”理念为基础,以情绪体验为支撑,以身体参与实践为保障,以为人文关怀情景为环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系统。
1.树立“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
情绪管理的教育在教育理念中当摒弃“重心轻身”的理念,身体域场在教育中的回归是“以人文本”的具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树立“以人文本”的具身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高校情绪管理的教育中应用能够提升其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情绪管理教育中发扬“以人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改变情绪管理教育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情绪认知的过程是感性的、情境化、具身化的,在教育的理念是要树立“身心合一”的具身理念,在教育方式上以情景化教学、身体参与度高的实践课程为主,教授情绪管理的策略和体验方法,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作用,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关心帮助,引导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积极主动求援,让情绪关怀的“正能量”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2.引入“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教育内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情绪管理”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积极情绪“正能量”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的积极情绪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在高校开设“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教育课程,以“具身参与”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表达自身的情绪状态,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调节、控制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并正确认知自身负面情绪归因。如:开设“认知自我”情绪团辅课、“情绪艺术面具表达”特色活动、“情緒的自我管理”等理论课程。最后,通过在教育内容中教授“情绪体验”的情绪管理调节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在负面情绪状态时及时掌握调整策略,通过心理积极暗示法、自我呼吸调节法、肌肉放松法等身体体验调整策略掌握。
3.采用“具身认知”的情绪管理教育方法。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认知、情景三者统一的认知方式,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具身认知”教育方法要通过身体、环境、心理、情绪的动态耦合互动中感知、理解、调整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一、具身引导法。情绪管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和主观内在体验,作为教育者要不断掌握情绪的管理专业知识,做到教育中的“具身引导”,通过情绪的疏导、共情的机制、身体语言的教育过程寓情于景,以情动人。二、在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慕课、电脑投屏互动、音乐教学体验等教学工具、增强体验教育的情景,让情绪的体验处于真实的情景之中,认知、体验自身和他人的情绪。三、艺术教育法。学生可以在情绪管理教学中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演绎、面具表达等艺术表达方法,在艺术教育情景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4.开展“身体参与”的情绪管理教育实践。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参与理念在认知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具身学习、具身教育、情景的互动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各个学科中不断实践,通过情绪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实践活动中、用实地参观、感官体验和具身参与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爱国的情感,用正确的信念教育活动引领思想,从而让学生摆脱情绪的困扰。二、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情绪体验作用,鼓励学生在“身体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活动中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志愿奉献的体验中团队的活动中收获积极情绪,让团队“共情”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情绪认知的动态耦合。三、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辅助作用,通过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社团、品牌活动的开展的指导中融入情绪教育内容,组织心理社团和文化活动开展学生喜爱的情绪艺术表达、情绪沙盘体验等特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情绪的体验和教师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3]管福泉.正面管教视角下的学生情绪管理[j].江苏教育,2018(10).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七
摘 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等策略,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其它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八
摘要:现今,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压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情感上。而过多的压力,会使大学生们走向极端。大学生能否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能否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能否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本文是从情绪的含义出发,讲情绪管理的含义、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以及策略。
一、情绪管理。
(一)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或喜或悲,或无奈,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
(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在人们做了一件事后,对其在事件之中所体现的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议、自我区别、自我体会等能力以及对他人于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地方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一)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情绪若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如若情绪消极,那么他干什么事都会无聊,没有兴趣,对学习是有害无利的,会是一个关键。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
(二)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彼此的表情不断的向对方传达出一种信息,表达彼此的想法意愿。同时,彼此也在通过对方的表情来感受对方的意图、态度。一般而言,情绪体验丰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能拥有稳定且可靠的人际关系。
(三)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绪管理使大学生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保持其身体健康,使其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激情和创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与困难。
(四)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能很好的控制,适时的调整,那么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调整,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的,而大学生是无数个个体中的一员。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完美实现;反之,则会让个体自我价值不能很好实现甚至是不能实现。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立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情绪的良好发展。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环境。
2、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社,还应开展“情绪管理”选修课,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
3、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当大学生的辅导员,积极引导他们。
通过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理情绪,学会观察,尊重他人感受。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不断的学习观察交流过程中获得以后一种自我控制、驾驭和承受情绪的能力。
4、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排斥单独的心理辅导,而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互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二)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健康和谐与否、家庭父母的教养方法等)对孩子的一生(包括成长、教育、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好的,健康积极的,其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心态情绪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而家庭氛围不好的,比如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结,对社会也是有害的。
(1)父母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大学生尽管成年,但是,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都还欠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2)父母双方之间尽量少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或是太过激烈的行为。
(3)父母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
(4)父母应该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东西。
(三)大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及时的发现自我的情绪。
如,为什么我现在看不进书,马上就要考试了,怎么办?考差了怎么办?父母会不会打我?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什么,以便针对性的调节。
2、正确认识自我的情绪,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情绪会因为某一件事而发生触动。如,某一个信念有合理(符合大众的、科学的)和不合理(不符合大众评价标准、荒诞的)之分,不管我们遵循哪一种,情绪都会有波动,而当这时,我们就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了,学会自我安慰。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学,必学哲学,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不能片面的极端的看待一个问题。
3、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转移、适当比较、交换角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做游戏、倾诉、运动、适度痛哭、咨询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1]宋颜云:大学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2]吴杰:大学生的情绪调控与身心健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许若兰。论情绪管理[j]。理论与改革,2001(6)。
[5]杨敏杰。谈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j]。教育探索,2002,(12):86。
[7]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谭在娇(1993.03~),女,汉,重庆万州,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九
摘要: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由客观的政策、经济、环境而影响的,也是由我们所培育的学生主观意识和自我情绪管理而影响的。作为辅导员我们在日常事务的工作中,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意识、心理问题进行引导,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现在学生的影响巨大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而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心理辅导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文章通过高校学生的情绪管理的研究,希望对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方面进行优化,可以为高校找到辅导员新的工作方法切入点提供参考意见,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更符合时代潮流。
在高校教育不断地深化和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要求、工作能力和工作内容都提出了相应变革要求。高校辅导员体系更加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具体化。高校辅导员在日常事务工作中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意识、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这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根据时代潮流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校生是“95后”,他们的心理方面相对于以往的高校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他们的心理的问题成为了各高校辅导员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而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的方式,会让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和其它工作时更加顺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文章笔者结合实际的心理辅导的工作经验,对高校学生目前在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切入点,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更符合时代潮流。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辅导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以高校的新生心理普测为例,学生心理普测中有心理问题趋向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地提高。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做在事后,而是在学生心理问题为成熟之前,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合理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涨趋势。1995年,戈尔曼(gorman)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最早明确提出情绪管理的概念。他非常重视情绪智商对个体成功与否的作用。他指出情绪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幫助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的管理手段。简而言之,它是基于个体和群体对自身及对他人情绪的认识、互动、引导、协调和控制,从而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进行挖掘和培养,培养他们对于情绪的驾驭能力,从而达到管理自身情绪的目的。所以学生的情绪管理是对高校辅导员十分重要的,辅导员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情绪管理。
(一)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每一年成千上万的学子为考入而寒窗苦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最后都可以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高校的学生,一部分会因为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大学进入而觉得失望、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大学和自己所想象中的有所差距而产生很大的失落感、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地域差异、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等方面对校园生活感到难以接受甚者感到恐惧。而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不够了解而产生的,从而缺失了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学生情绪疏导体系不完善。
一是,目前高校针对学生的情绪疏导,只是以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谈心谈话形式开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但是学生们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感,他们的表达和行为会拘谨,有可能不会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袒露。学生会短时间的隐藏自己的情绪,让辅导员产生学生情绪好转的假象;二是,学生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在他们的个人意识里只有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才会去咨询,对心理咨询也产生了抵抗和排斥情绪;三是,单一的情绪疏导方式,没有一个健全的情绪疏导体系,在高校建立学生情绪疏导体系时只考虑到了应运已有的资源设备,缺乏与社会外界的资源链接和整合,辅导员也应该学习最新的情绪疏导的方式和方法。
高校学生从成为学生开始,他们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但是家长和老师们往往疏忽了,应该教育学生去如何释放自己的压力、缓解的自己情绪、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高校学生他们处在青春期,不仅有学习的压力、情感的问题、就业的压力等等。每一次的压力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他们没有掌握到合理的缓解自己情绪的方式,将情绪挤压太久,心理问题就会逐渐形成。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自我情绪的良好管理会让学生生活和精神状态更好。
(一)增强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高校在开学初会以院或者系为单位对新生做一个校园文化的介绍和学校概况的介绍,但是都只是重在形式。学生对新的环境,存在着恐惧感、陌生感和不适应,这些都需要高校辅导员对所在的群体为他们减少自身的不适感。不仅从学校层面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和制度的灌输,更需要辅导员深入学生当中为他们解疑答惑。首先,针对新生各位负责的辅导员应该利用新生来校前的一周的时间,与学校的迎新志愿者一起,为新生解答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让学生在未来校之前就可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其次,新生入校之后,多次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把对来校的感受、想法、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进行阐述,辅导员做好整理工作,利用班会的时间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如果问题超出自己的解决能力范围就应该及时的上报;最后,让自己所培育的学生提出他们对学校的看法、设想,同时让他们建立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学校的管理事务中来,他们增强自己主人翁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对高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完善高校的学生情绪疏导体系。
运用优势视角,建立积极的、主动的情绪自我疏导机制。首先,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辅导员从入学以来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例如:运动、听歌、旅行、倾诉和转移注意力等等。找到不同专业学生他們具有的优势,美术专业学术,他们具有相对高的画画技巧,辅导员可以推荐他们去帮助班级、学校设计他们的班徽、吉祥物等等,或者让他们去帮助需要人利用他们画画的特长满足别人的愿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帮助他人,又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得到满足感;其次,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时候,辅导员可以邀请专业的老师或专家为学生讲解如何提高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提醒他们经常使用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最后,辅导员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座谈会,听听学生们的情绪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情绪自我疏导机制。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辅导员应该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谈话技巧,更加高效地工作。同时,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了完善的高校学校情绪管理体系、提高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运用优势视角,发现学生的长处建立积极的、主动的高校学生情绪自我疏导机制。为高校辅导员更好地服务学生找到新的工作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杨春晓.情商:whyitcanmattermorethaniq[m].中信出版社,2010.
[2]成伯清.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范小庆,谢阳熙,汪小翠.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思考—以一则大学生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处理为例[j].科技资讯,2019(10):228-229.
[4]颜文,高耀远,李慧.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及角色转换[j].高教学刊,2019(13).
[5]邓钥琼.辅导员处理抑郁倾向学生失踪行为的过程和启示[j].教师,2019(23).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
现今,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压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情感上。而过多的压力,会使大学生们走向极端。大学生能否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能否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能否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本文是从情绪的含义出发,讲情绪管理的含义、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以及策略。
(一)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或喜或悲,或无奈,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
情绪管理就是在人们做了一件事后,对其在事件之中所体现的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议、自我区别、自我体会等能力以及对他人于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地方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一)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情绪若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如若情绪消极,那么他干什么事都会无聊,没有兴趣,对学习是有害无利的,会是一个关键。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
(二)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彼此的表情不断的向对方传达出一种信息,表达彼此的想法意愿。同时,彼此也在通过对方的表情来感受对方的意图、态度。一般而言,情绪体验丰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能拥有稳定且可靠的人际关系。
(三)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情绪管理使大学生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保持其身体健康,使其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激情和创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与困难。
(四)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能很好的控制,适时的`调整,那么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调整,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的,而大学生是无数个个体中的一员。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完美实现;反之,则会让个体自我价值不能很好实现甚至是不能实现。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立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情绪的良好发展。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环境。
2.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社,还应开展“情绪管理”选修课,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
3.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当大学生的辅导员,积极引导他们。
通过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理情绪,学会观察,尊重他人感受。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不断的学习观察交流过程中获得以后一种自我控制、驾驭和承受情绪的能力。
4.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排斥单独的心理辅导,而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互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二)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健康和谐与否、家庭父母的教养方法等)对孩子的一生(包括成长、教育、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好的,健康积极的,其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心态情绪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而家庭氛围不好的,比如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结,对社会也是有害的。
(1)父母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大学生尽管成年,但是,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都还欠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2)父母双方之间尽量少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或是太过激烈的行为。
(3)父母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
(4)父母应该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东西。
(三)大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及时的发现自我的情绪。
如,为什么我现在看不进书,马上就要考试了,怎么办?考差了怎么办?父母会不会打我?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什么,以便针对性的调节。
2.正确认识自我的情绪,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情绪会因为某一件事而发生触动。如,某一个信念有合理(符合大众的、科学的)和不合理(不符合大众评价标准、荒诞的)之分,不管我们遵循哪一种,情绪都会有波动,而当这时,我们就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了,学会自我安慰。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学,必学哲学,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不能片面的极端的看待一个问题。
3.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转移、适当比较、交换角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做游戏、倾诉、运动、适度痛哭、咨询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平衡。
20xx(3)。
[5]杨敏杰.谈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j].教育探索,20xx,(12):86。
[7]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发展较快,本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猛增至49万余人,各中医药院校二级学院异军突起,改革创新的成效鼓舞人心。它加快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有效缓解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经调查,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具有青少年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情绪特点,例如,情绪情感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既有丰富性又有易受感染性;既具有稳定性也有强烈的冲动性。同时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还具有其群体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自卑、失落、压抑、疲惫、焦虑、紧张、抑郁、苦闷、无成就感等方面。造成以上情绪特点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专业学习针对性极强,学制长,课程多并安排紧凑,中医要背、西医要学、临床要上。二是中医药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身上肩负着家庭“望子成龙”的强大压力。三是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因无法走上专业较对口的工作岗位而纷纷转行。所以,能否使这些情绪得到良好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上主要有三种角色“: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良性情绪的传播者”和“负面情绪的疏导者”。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绪变化比较频繁。这时辅导员就是“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也最广泛。情绪具有传播和感染性,通过辅导员“良性情绪的传播者”这一角色,让个体情绪变为集体情绪,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化解不良情绪。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又要成为“负面情绪的疏导者”,通过个人疏导或团体辅导等方式传授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做好心理的调整和情绪的控制,从而让学生能够情绪稳定并转化为良性情绪。
辅导员需要掌握情绪波动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外在的情绪表现,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接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作为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情绪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因为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和对工作、生活所持态度的影响,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所以必须强调,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开朗的情绪。
3.着眼分析学生个体的现状,因材施教。
辅导员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之前,从年龄、性别、专业、家庭条件、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等差异出发,分析学生的情绪现状是必要的。只有认清所辅导学生当前的情绪状况,才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升因材施教的准确性。辅导员如果分析出现偏差,采取的情绪管理方案也会相应的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情绪管理的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1)为了培养更多的正面情绪,辅导员首先应学会“打动人心”,进行情绪管理。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需要,例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起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充分运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当辅导员的指导和学生的需求达成一致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2辅导员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话剧”“学术论坛”“心理文化节”等,营造高雅、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培养集体的良性情绪。
(3)辅导员要重视建立学生情绪互助机制,可定期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4)辅导员也要尽可能地使用校刊、校报、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设诸如“心灵港湾”“榜样的力量”“快乐大家谈”“情绪宣泄室”等专栏或节目,宣传典型案例、先进学生事迹、优秀校园活动,广泛传播良性情绪,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学生,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
5.积极疏导,转化学生的负面情绪。
常见的学生的负面情绪主要源自家庭经济和学习的压力、就业现实低于预期、感情处理、同学之间的个性冲突导致相互怨恨等,对于学生中的潜在负面情绪,辅导员要善于觉察先兆———和平时比有什么异常,然后尽量让其将心里话谈出来。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时,也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以怒对怒,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关心,仔细倾听学生说些什么,并从教师角度表示同情和理解,冷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仅仅具有破坏性,许多时候它是迈向更高境界的一个踏板,并且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对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促进作用。例如,学生向辅导员表达对学校某项工作的不满,这不正是为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吗?所以,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只要我们能正视它,防患于未然,改进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负面的东西从学生心里挖出来,然后积极的东西才会溢满心田。
三、总结。
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不同于课堂教学工作或其他学生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应建立起持续发展的常态机制,争取学校更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能实现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二
由于现代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往往是分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学生的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的情绪教育管理。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导师的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纪律、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少有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考虑用一种艺术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情绪表现又是个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能从中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习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感觉很愉快,没有压力感,学习视野也会不断扩充,心情自然就会放松,状态就表现良好;如果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家长的意愿,学习起来就被动,没有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整个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会感染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脱学习带来的厌烦情绪。
3、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经常表现出忧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保护、过于干涉、拒绝甚至否认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人对事不信任、消极、松散懈怠的态度;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会形成飞扬跋扈、自私、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不顾及场合,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绕他一个人转;生活在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给人非常阳光的感觉;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整天家里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孤僻、自卑、往往带有暴力倾向。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后期的性格养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也会影响到个人情绪的表达。
4、理想与现实生活及个人的自我认识度影响着个人情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域较广,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遇到城市的学生时,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人,生活质量不如人,知识面不如人等。这方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闭症。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大学充满着幻想和期待,但面对现实时,又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摆正,生活在这种种矛盾冲击的心理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所以,对大学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成因分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应该全面分析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三
摘要:现今,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压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情感上。而过多的压力,会使大学生们走向极端。大学生能否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能否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能否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本文是从情绪的含义出发,讲情绪管理的含义、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以及策略。
(一)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或喜或悲,或无奈,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
情绪管理就是在人们做了一件事后,对其在事件之中所体现的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议、自我区别、自我体会等能力以及对他人于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地方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一)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情绪若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如若情绪消极,那么他干什么事都会无聊,没有兴趣,对学习是有害无利的,会是一个关键。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
(二)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彼此的表情不断的向对方传达出一种信息,表达彼此的想法意愿。同时,彼此也在通过对方的表情来感受对方的意图、态度。一般而言,情绪体验丰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能拥有稳定且可靠的人际关系。
(三)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绪管理使大学生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保持其身体健康,使其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激情和创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与困难。
(四)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能很好的控制,适时的调整,那么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调整,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的,而大学生是无数个个体中的一员。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完美实现;反之,则会让个体自我价值不能很好实现甚至是不能实现。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立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情绪的良好发展。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环境。
2.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社,还应开展“情绪管理”选修课,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
3.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当大学生的辅导员,积极引导他们。
通过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理情绪,学会观察,尊重他人感受。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不断的学习观察交流过程中获得以后一种自我控制、驾驭和承受情绪的能力。
4.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排斥单独的心理辅导,而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互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二)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健康和谐与否、家庭父母的教养方法等)对孩子的一生(包括成长、教育、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好的,健康积极的,其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心态情绪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而家庭氛围不好的,比如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结,对社会也是有害的。
(1)父母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大学生尽管成年,但是,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都还欠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2)父母双方之间尽量少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或是太过激烈的行为。
(3)父母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
(4)父母应该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东西。
(三)大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及时的发现自我的情绪。
如,为什么我现在看不进书,马上就要考试了,怎么办?考差了怎么办?父母会不会打我?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什么,以便针对性的调节。
2.正确认识自我的情绪,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情绪会因为某一件事而发生触动。如,某一个信念有合理(符合大众的、科学的)和不合理(不符合大众评价标准、荒诞的)之分,不管我们遵循哪一种,情绪都会有波动,而当这时,我们就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了,学会自我安慰。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学,必学哲学,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不能片面的极端的看待一个问题。
3.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转移、适当比较、交换角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做游戏、倾诉、运动、适度痛哭、咨询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1]宋颜云:大学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2]吴杰:大学生的情绪调控与身心健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7]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四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引领下的正能量学在促进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不仅是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更是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将积极情绪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发展氛围,才能让大学生拥有幸福快乐的未来。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五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但心理成长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将在大学生情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否适当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同样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情绪的特点,通过日常观察和案例分析,大学生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能带来这种态度体验的东西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对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希望和目标使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些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态度感受,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体出了复杂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发育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信息源冲击力更强、更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甚至变更,这种环境下的情绪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控制,而且极易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心境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积极、亢奋、善于言谈;心境不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消沉、低落、闷闷不乐、不愿跟别人交流,体现出大学生情绪的极不稳定性。
3、情绪表现的隐蔽性。
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了解,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心智逐渐成熟,各种能力都有所增长,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论是自己满意的还是自己不满意的,当面不去做过多的评论,把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应隐藏起来,比如近来出现的新名词——阳光抑郁症。这种情绪不易被别人觉察,有时,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更加高兴甚至是非常满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种表现会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些自杀学生平常在老师的眼里是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礼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课旷课、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这样的学生不善于发表意见,常表现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让同学或老师察觉他真实的内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
4、情绪表现出的易冲动性。
易冲动性是大学生情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来的过渡阶段,情绪活动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情绪的表现像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案例: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级的纪检部部长在检查学生到场情况时,发现被安排的一年级某班的学生没有按时到场,于是就找到该班班长,并告诉他,你班的学生今天没有按要求到场,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长一听恼了,立刻反击:昨天我班的学生到场了,你给加分吗?你只知道给自己加分,并煽动本班学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纪检部长立马恼火,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班长一拳。这一拳在其他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案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论纪检部长还是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没有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商谈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明显体现了学生情绪的易冲动性,造成这种冲动性的根源是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人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情绪特点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产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六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即爱的反面是恨,喜悦、高兴的反面是难过、沮丧。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
(一)认识情绪的真实面目。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时间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他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直接产生的,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通常人们会认为突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却没有发现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管理。
1.情绪的丰富性。
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从社交看,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
3.情绪的掩饰性。
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
4.情绪的冲动性。
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疾风怒涛”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情绪失控,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三)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1.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失控。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可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对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与学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入学时的职业规划与现实就业的巨大反差对学生心理承受力有一定的考验,学校的教育,老师同学的关心,家庭的关爱,社会的接纳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2003年1月23日,即将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周一超报名参加了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公务员招考。4月2日,周得知自己因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未被录用。他认为是招考的人事干部毁了他,此时的周一超心里除了疯狂的报复与愤怒外已经容不下任何理智。第二天,他携刀前往嘉兴市秀洲区政府行凶,导致一死一伤。叹息之余,不得不反思在周一超心理崩溃的边缘能有一位好友,师长对其进行劝解开导,这一场悲剧完全能够避免。
2.冷漠的态度。
冷漠是一种对人对事冷淡、漠不关心的消极情绪体验。正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关心,对学习漠然置之,听课昏昏欲睡,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环境无动于衷。日本心理学家把具有这种冷漠状态的大学生称之为“三无”学生,即:无情感、无关心、无气力。
3.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大学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较一般人更重。
(一)调节、控制负面情绪的方法。
人的各种不良情绪,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对身心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委屈,不要留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说出来。或者是大哭一场。写日记、写情感作文也是很好的宣泄方式。这种发泄对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要避免伤害他人。
2.自我安慰法。
自我安慰是说我们要适当的具备一些“阿q”精神。适时地给失败一个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的“酸葡萄心理”,这样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比如在情场失意时,可以劝慰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竞选失败时,可以对自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3.认识调节法。
同一件事情,人们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产生的情绪也不同。例如。两个同学在路上走,迎面碰上班上的一位同学,但他没有与他们打招呼,径直走了。这两人中的一个会这样想:“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有看到我们,就算是他看到了而没有理我们,也可能是另有原因。”而另一位同学想:“是不是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是他看不起我?”这样两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会觉得根本无所谓;而后者则可能想了很多,很郁闷,无法平静地去做其他事情。
4.语言调节法。
在情绪激动时,自己可以轻声警告自己:“冷静些”、“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影响”等,进而抑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预先写下“制怒”、“忍”、“难得糊涂”等条幅置于案头。
5.愉快记忆法。
回忆过去经历中的高兴事,或者是成功时的愉快体验,特别是回忆那些与眼前不愉快体验相关的愉快经历会大大缓解一些负面的情感。另外,可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用寓意深长的语言、表情、用讽刺的手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确,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因为家里或同学之间不顺心的事就悲观、情绪低落,甚至厌世,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生活中怎会有十全十美的事呢?因此,只要对社会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想想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如自己,你就会坦然了。今天你身处逆境,情绪不佳,但通过奋斗,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受人尊敬。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人应该适应社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应当充满信心。
(二)个人情绪的管理。
1.要善于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会使我们乐观愉快。孤僻的人、不善交往的人,他们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与人的沟通。当他们有苦恼时。没处诉说,有事憋在心里,从而就会感到不快乐。棋、牌活动、各种球赛、沙龙、联谊会…这会使自己的心情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状态,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些活动,既可以让我们结交很多朋友,也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当自己遇到烦心事苦闷时,能转换心情。
2.正确看待生活,学会关爱他人。
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它既有甜蜜,也有苦涩,然而正是因为生活什么都有,所以才显得有意义。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也有其各自的苦恼,甚至不幸。面对生活,我们应该乐观面对。当幸福来临时,我们不可忘乎所以;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选择坚强,去笑着面对人生。
我们在生活中要慢慢学会去积极地帮助别人。有些自卑、孤僻的人总是与快乐无缘,这是因为他们时常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而不愿与别人交往,当然更谈不上去帮助别人。相反,如果你时常主动去关爱他人,在得到他人的感激和肯定的同时,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别人也愿与你交往,这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人。
3.给自己制定适度的目标。
人生需要目标,既需要大目标(理想),也需要小目标(近日的工作和学习计划)。适度的目标能使我们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一般来说,制定的目标不能太虚无缥渺,不然就难以实现,而且会导致失望的情绪。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往往会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批评,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对控制不良情绪,收效良好。
只要认真的对待生活,重视心理情绪变化,调整好心理,生活便会很美好。心理问题不像生理问题需慢慢解决,只要想通,注意方式方法,都不是大问题,不折腾,不走极端,做好自己。只有大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时改善,才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让校园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论文2简短篇十七
摘要:现今,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压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情感上。而过多的压力,会使大学生们走向极端。大学生能否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能否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能否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本文是从情绪的含义出发,讲情绪管理的含义、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以及策略。
(一)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或喜或悲,或无奈,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
情绪管理就是在人们做了一件事后,对其在事件之中所体现的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议、自我区别、自我体会等能力以及对他人于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地方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一)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情绪若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如若情绪消极,那么他干什么事都会无聊,没有兴趣,对学习是有害无利的,会是一个关键。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
(二)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彼此的表情不断的向对方传达出一种信息,表达彼此的想法意愿。同时,彼此也在通过对方的表情来感受对方的意图、态度。一般而言,情绪体验丰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能拥有稳定且可靠的人际关系。
(三)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绪管理使大学生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保持其身体健康,使其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激情和创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与困难。
(四)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能很好的控制,适时的调整,那么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调整,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的,而大学生是无数个个体中的一员。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完美实现;反之,则会让个体自我价值不能很好实现甚至是不能实现。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立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情绪的良好发展。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环境。
2.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社,还应开展“情绪管理”选修课,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
3.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当大学生的辅导员,积极引导他们。
通过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理情绪,学会观察,尊重他人感受。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不断的学习观察交流过程中获得以后一种自我控制、驾驭和承受情绪的能力。
4.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排斥单独的心理辅导,而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互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二)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健康和谐与否、家庭父母的教养方法等)对孩子的一生(包括成长、教育、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好的,健康积极的,其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心态情绪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而家庭氛围不好的,比如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结,对社会也是有害的。
(1)父母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大学生尽管成年,但是,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都还欠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2)父母双方之间尽量少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或是太过激烈的行为。
(3)父母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
(4)父母应该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东西。
(三)大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及时的发现自我的情绪。
如,为什么我现在看不进书,马上就要考试了,怎么办?考差了怎么办?父母会不会打我?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什么,以便针对性的调节。
2.正确认识自我的情绪,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情绪会因为某一件事而发生触动。如,某一个信念有合理(符合大众的、科学的)和不合理(不符合大众评价标准、荒诞的)之分,不管我们遵循哪一种,情绪都会有波动,而当这时,我们就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了,学会自我安慰。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学,必学哲学,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不能片面的极端的看待一个问题。
3.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转移、适当比较、交换角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做游戏、倾诉、运动、适度痛哭、咨询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1]宋颜云:大学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7)。
[2]吴杰:大学生的情绪调控与身心健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许若兰.论情绪管理[j].理论与改革,2001(6)。
[7]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放假教师会议校长讲话内容(优秀9篇)
- 2023年监理工程师的辞职报告(大全16篇)
- 2023年监理工程师的辞职报告(精选15篇)
- 最新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总结(通用9篇)
- 最新中介年终工作总结个人(精选13篇)
- 战友聚会发言稿(大全10篇)
- 最新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发言稿(精选13篇)
- 2023年感谢领导关怀的发言(汇总15篇)
- 最新七夕情人节活动宣传文案(汇总9篇)
- 最新不负责任的检讨书(汇总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