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汇集如何写 文言文小故事汇集如何写好(4篇)

  • 上传日期:2023-01-04 01:10:58 |
  • ZTFB |
  • 11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文言文小故事汇集如何写一

文言文,具有三千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民族文化的前提。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学懂了古文将会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字,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将会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将会了解前辈的主流意识。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但他又因离我们这个时代那么遥远又古奥难懂,使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要在教法上、引导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文化的语言美、文采美、思想道德美······并将这些美传承、发扬,所以选择“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这一课题来探讨。

研究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整套培养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本课题研究对象是中学生,其中的兴趣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摸索出一套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朗诵课堂提问促进兴趣结果,多媒体教学促进兴趣,利用工具书促进兴趣,“字字落实”促进兴趣,还有“整体把握”促进兴趣等。

指利用课外时间,在初中三个年级组织背诵课内外古诗文,让学生把常用实词及虚词补注结集成册等活动,通过此活动来促进学生兴趣。

第一阶段(5月—6月20),准备阶段。

申报立项。

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

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大致分为两步:课堂与课外(见下)。

第二阶段(6月21—11月30),实验阶段。

将每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课前利用工具书认真预习。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运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以培养其学文言文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朗读古文、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合作翻译、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利用早读多背名家名篇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开展活动。a分年级进行课内外古诗文比赛(进班随意抽学生进行比赛)。b分年级进行课外古文阅读理解竞赛。c古诗文朗诵赛。d分年级整理常用实词虚词补注结集成册。

(进行以上活动时,做好活动记录、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12月1日——2月初)。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提高。

2,学生基本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思,能辨别初中阶段常见文言句式,学生能欣赏文言文所呈现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3,学生能阅读并从整体上把握课外文言文的意思。

4,鼓励学优生尝试文言文的写作,并在校内进行展览。

教师方面

1,主件:结题报告。通过活动的实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此报告呈现。

2,附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心得体会、论文,以上各四篇。

有关文言文小故事汇集如何写二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有关文言文小故事汇集如何写三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有关文言文小故事汇集如何写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1、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