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制度经济学论文(大全1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3 05:14:58    小编:ZTFB
制度经济学论文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制度经济学论文(大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5:14:58 |
  • ZTFB |
  • 13页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要先梳理好思路,将重点进行归纳。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和工作的总结之道。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一

前言: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国有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不断改革深化势必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来确保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一、国有企业劳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化意识严重。

由于旧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虽然很多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十年,但是一些国有企业还是存在着内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1],依法合规管理的意识还比较淡漠。行政化意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官本位”现象,根据这种“官本位”建立的管理和薪酬体系,会使很多中高级管理人员与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晋升通道以及工资差距过大。这种意识导致员工将心思都花在追逐“官职”,而不是放在工作上,成为影响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没有发挥其自身的职责和作用。

国有企业中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发挥出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职工与企业发生纠纷时,直接关系到的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而这些领导很多都是劳动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很容易对产生劳动争议的职工带来信任危机;另外,国有企业的工会组织和调节委员会中的职工代表虽然存在与企业中,但是却不能够独立行使权力,很难让职工对劳动争议调节组织产生信任。

1、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

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要求,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国有企业也应该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当做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

2、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因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职工的共同愿望。职工是企业利益的创造者,只有通过和谐的劳动关系,才可以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要追求的目标,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树立起国有企业积极的形象,提高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

1、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职工共享企业成果。

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利用以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让职工参与到企业工资、奖金等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事中,加大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工资增长机制,让员工的工资和企业效益成为正比,不能出现因为劳动者身份、工作性质等外部因素而产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2、实施民主管理制度,让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

(1)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平台,落实好职代会的各项制度。

(2)以职工董事的方式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以职工理事的身份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和利益分配过程的监督。

(3)进一步推行并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签订劳动合同制度,规范职工合理化建议制度,从根源上避免劳资双方出现矛盾。

3、充分发挥劳动协调机制的作用,将调解工作落实到实处。

很多时候要想解决劳动争议问题,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劳动争议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合同、和劳动报酬的纠纷,还会涉及到一些社会保障、就业歧视等,法院很难去强制执行和收到实效,因此,还是需要有社会保障和协调机制的协调。同时还要多重视困难职工群体,保证劳动争议渠道畅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

4、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着力点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认真解决,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双方关系变得紧密团结,职工将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与企业共同进步;企业也要关心劳动者,为劳动者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个人成长和发展。

5、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制度,依法用工。

国有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稳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实行科学规范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要有依法用工的意识,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制度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从每个环节保障职工的利益,而劳动者也要有主人翁意识,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国有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明晓。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4(1):149—153。

[2]翁小玲。淺谈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管理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23):60—60。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二

摘要:在近几十年来,国际竞争有了较大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不同制度系统之间的竞争。

在吸引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本和企业方面,有些规则系统已被证明是成功的,而那些屈居下风的国家则开始努力仿效成功国家的制度。

国与国之间很大程度上将的是制度竞争。

尽管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制度的竞争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有人讲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将是制度之间的竞争。

谁的制度好,资源就会流向那里。

人才、资金和技术等都会流向那些制度环境好的地方。

我国加入wto后,制度竞争对于我们的挑战更加明显。

认识制度的重要性,是我们寻找一种好制度的前提。

新制度经济学是科斯、诺思、威廉姆斯、阿尔钦及德姆塞茨等人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并且逐步融入主流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分析我国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及其转型中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我读了卢现祥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一是对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基本观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如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制度的变迁与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自科斯以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威廉姆森关心的是产权和交易费用研究体系,也就是以科斯理论为基础的一脉。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在此书中重点探讨了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即交易成本方法、利益集团方法和寻租方法。

利益集团理论和寻租理论可以解释历史与现实中低效制度、无效制度甚至掠夺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制度分析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

总结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低效制度、无效制度甚至掠夺型制度形成的经验教训更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制度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对有效率的制度研究比较成熟,但对低效、无效制度甚至掠夺型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知道的相对较少。

有新闻报道称国人在那曾因为偶尔的一次闯红灯而引来一大串麻烦的事情,不仅有信用卡申办时的影响,就连出入境也变得不再方便。

要知道,当时的十字路口没有警察,没有同行的车辆、行人,也没有摄像镜头的抓拍,只是在一段极为普通的乡间小路上。

国人的穿越本应是理所应该的事情,只是非常不幸的被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看见了,而碰巧这位老太太还十分的特殊(也许仅仅是习惯)。

可以分析一下:在短期博弈中,老太太的行为无疑是很不理智的`,因为她并不能直接从这次决策中获得收益,反而可能涉及到很多成本,包括举报上金钱方面与时间方面的付出,包括可能遭受到被举报者的打击报复,包括来自家人的不理解等等。

但是,从长期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老太太的行为无疑具有正外部性。

因此,倘若条件允许,相关部门在严惩违规者的同时,还应该对老太太进行奖励,以激励其行为,进而形成社会上遵守交规的风气。

这里给我们了一个启示,制度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求,但是制度也同样需要精心的维护。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到制度所带来的便利。

当然在国家层面上制度的形成也显得尤为重要。

制度经济学正日益得到经济学界和国家决策机构的认同和极大的关注,制度经济学概念也日益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成为指导和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法和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在中国更有市场,是因为它更适宜用来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

首先,经济改革的本质是改良旧制度的形式、产权结构和组织安排,寻找和构建一种更有效、更能节省交易费用的新的制度形式、产权结构与组织安排,使其更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制度的演进与优劣的经济学。

其次,制度经济学比较古典经济学更能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的现实现象。

新古典经济学是在给定产权制度是私有产权制度,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主要研究市场制度下得价格体系在资源最优配置中的作用。

但在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经济制度不是完善的或给定的经济制度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一个演进过程。

具体表现在:一应用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促进国企改革;二是运用产权理论及其模型促进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制度和产权结构;三是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及其模型促进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四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不断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机遇。

我们期待着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得到新发展,并能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3].王建国.新制度经济比古典经济学在中国更有市场[j].财经问题研究..(10)。

更多相关阅读: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三

1.1传统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下的研究模型。

传统开放性经济宏观经济学是以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为临界点,20世纪50年代之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采用站在汇率的短期行为弹性分析法,60年代之后才出现了相应的建模分析法。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更好地将研究过程中的琐碎、细小的问题进行数学上的模型数据,结合一定的分析方法,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传统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模型有m-f模型、m-f-d模型和卢卡斯模型。这三种经济学研究模型分别产生于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对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都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意义。模型建立的侧重点不同,从重视在市场均衡利率作用下,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以及内外政策搭配的影响;再到多恩布什总结了汇率超调这一重要的经济现象;最后是卢卡斯在货币主义观点下,意料外的货币供给变动对实际经济的短期波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出现瓶颈、创新发展,初建模型、推翻改进。在此基础上,坚持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效果,做到不断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最新发展,及时改变变量,推陈出新。

1.2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无论是否是经济学研究方向,现行的任何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经济学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在现实生活的经济活动中,所有的.相关人员最明显的实质感受就是经济要素的流动性要远强于实物的流动性,这就是市场的流动原则,也是活跃市场的因素。但是进行宏观经济学研究时,认识到、感受到这样的流动现状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发现其本质问题,究其根本后进行相关逆向的对策性研究。目前已有的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中就有指出金融经济市场的调整速度要远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这就是上述流动现状根本问题的所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分析和汇率制度选择都是在资本控制在弹性汇率制度下,为了相应的减小由货币冲击引起的汇率波动而设立的。而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行为金融学理论和资产组合再平衡理论的综合性阐述,但是这并不能够代表传统货币有效性的创建模型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针对个人账户而言,经常账户的动态变化就无法解释,针对政府组织机构而言,政府的项目支出效用是无法解释的。

2.1名义短期刚性和价格黏性。

名义的刚性一般都是指名义的短期刚性,即名义黏性,但是其中的名义价格黏性是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名义变量主要包括商品价格和工资水平,是货币水平上的变量因素。每个国家为适应消费需求,其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有不同,价格黏性的相关问题也随之显现。因为不同而产生的问题,并不是说用同性、共性就能够解决,即使是多数厂商都实行一期黏性定价,但是经济市场的现实跳跃性就会和死定的定价产生不可操作的问题。名义价格黏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短期刚性的任其发展,出现贸易条件的恶化。商品价格黏性会直接影响本国的汇率,这中间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清晰的。汇率、进出口商品价格、本国贸易条件这样层层递进的相关性直接而又严峻。遭受冲击的市场经济都会在一定的时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或短期或长期。这样宏观经济在名义刚性一定要注意,结合菜单成本是基础条件,考虑市场需求是必要条件,解决价格黏性是应对条件,最终的实现目标就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降低外生冲击、保证准确性和合理性。

站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目前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模型主要是采用redux模型。这一模型的突出显著性就是创建者将经济市场的垄断竞争和名义价格黏性纳入动态均衡模型,这样不仅仅能够解决名义短期刚性的主要价格黏性问题,还能够从模型本身解决理论研究的静态缺陷。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下,有了科学的研究模型并不意味着前期工作的结束,还要对运用模型条件下的研究方式进行合理的选用。建立采用redux模型研究,相应的专家学者主要采用假设性研究,通过对几大问题的假设,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法。假设的条件是经济的主体、名义价格黏性、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国际交易成本、政府融资等牵涉甚广的问题。当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让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进程故步自封,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交汇的今天,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的因素牵扯甚广,上层建筑实力的后备力量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这样认知,更是让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市场分割。

现今的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依然存在。有实力的进出口商在不同的国家市场对商品定价进行差别对待,即歧视定价。歧视定价并不是弊端,但确实是当下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在redux的研究模型中融入以国际市场分割和市场定价就是不错的研究成果。市场分割的表现可以从商品定价上就开始体现,再涉及两国之间消费需求的变动和国际汇率的浮动。市场定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际汇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消费共同变动减少,对本国贸易条件和国际福利上的限制也是存在的。

2.4消费偏好和国内偏好。

两种偏好最大的不同就是偏好假定的限制区域不同:消费偏好的假定是本国居民消费者对国内外商品拥有相同的消费偏好;国内偏好的假定则是本国居民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消费偏好要高于国外产品。但不管偏好假定限制是消费偏好还是国内偏好,采用的研究方式都是开放经济模型下的微观基础研究。我们要认识到针对于个人的消费偏好是有弹性的,并且动势非常明显,毕竟个人的消费意愿并不能从一而终。采用此研究方式就是充分认识到个人消费的弹性变动可能,在假设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偏好假定更为细致的区别研究。但是不论是哪种偏好,假定的预设最终都是在对国际货币联盟的作用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国际货币联盟的形势无论在哪种偏好假定上都优于各国货币政策竞争制度。

3.结语。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新意的体现是研究框架的根本性变化。微观基础上的科学建模,各种变量的不断增多,引入政府政策的结合。作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研究经验的积累、研究深度的探讨都是相应领域的进行时。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四

长久以来,和谐的劳动关系一直是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中坚力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各个企业分别在自身的经营发展中构建了相应的工会管理机制,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效缓解了国有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劳动关系。为此,下文中将会针对国企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国有企业工会进行更好的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劳动关系和谐对于国企工会构建的重要性。

2.1能够充分维护员工个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工作的重要职责就是保护企业职工通过劳动应获得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职工能够充分享受平等、自主选择权利的基础上,收获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工会还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维护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为其积极创造职业技能培训的条件[1]。另一方面,作为职工利益维护的.代表人,企业工会还必须时刻将员工合法权益维护工作作为自身的主要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在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过程中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2.2保护企业职工的管理权限。

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职工在劳动关系中一直是以一种主体地位的形式存在着。在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职工拥有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共同参与权利,以及相应的决策监督权,在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管理依据下,职工可以有序地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职工代表大会[2]。在职工大会中,内部的职工代表人员主要在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而出,该部分职工代表可以有效参与到一些与职工自身利益相关联的重大事项决策中。与此同时,职工还具有监督自身各项应享权利不被侵害的权利。

2.3对劳动法监督执行具有促进作用。

在我国,为了充分保障劳动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台了《劳动法》。在这一背景下,固有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可以有效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内容进行自身各项权益的维护,借以实现国家《劳动法》的贯彻落实[3]。当用人单位出现违反《劳动法》内容的相关操作,工会必须及时采用相对应的职工维权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得《劳动法》能够在企业内部真正落实到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工作中,最终为企业和谐良好的劳动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五

劳动争议的劳方当事人通常都属于多数人或团体,他们拥有共同的争议内容与请求。如果劳方的争议主体和企业组织者因为权益、义务或者签订合同中的履行问题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那么争议双方之间即存在劳动争议。随着经营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推进,社会用工方面引发的诸多的问题挑战。例如劳动合同主体的变更等等。目前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实施之后,受到了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意识保护,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权益在受损之后会提出劳动仲裁,由此企业也陷入了越来越多的劳动争议风险当中。劳动争议的涉及的问题较多,如果护理不当,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立劳动的处置机制是社会劳动管理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当下劳动争议处置机制的问题分析。

在普通的调节制度上强化并没有有效地提升劳动问题调节效率的提升。从理论上来讲,能够影响到调节机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处置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根据已有的法律制度,根据劳动调节的运行成本来看,目前最主要的成本还是应由企业来承担,在劳动关系的处置中,对企业存在一定的经济依附,所以调节过程具备充分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不仅如此,在劳动关系处置中,无论是行政管理、工会、还是职工代表,都属于企业的内部机构,这种调节和处置机制下,没有形成公正、中立的处置力量,还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在普通的调节活动中,容易让法律和制度在争议中陷入角色模糊和冲突的状态。我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工会是劳动意志的代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不应该成为第三方介入劳动争议问题当中。不仅如此,企业工会要接受党委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行政行列。劳动关系中的各路工会、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联系,所以,也没有充分的中立证明。劳动关系的基层调解组织在劳动争议中难以满足工作的实际需求。劳动争议本身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在争议过程中所设计到的制度、规范都十分复杂。具体负责调解的人员都需要正确、深入、全面地去分析这些问题,同时也还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调解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帮助双方达到调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企业的调节组织中的调节人员往往无法承担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他们大多对相关制度的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深层次、透彻的理解。法律和相关制度缺乏对争议双方的妥协安排。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影响到劳动争议双方妥协的因素通常都是手段的有效性。劳动争议的主体在工作机会、集体争议行动上会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会选择妥协。在这方面,企业就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妥协倾向较弱。根据我国的法律制度来看,目前对于这种失衡的倾向还没有过多的关注,争议双方中资金力量较弱的一方通常不愿意选择调节来解决问题,因为即使申请了调节,解决途径也较为狭窄,恐难解决实际问题,还易承担较高的成本。

三、推进劳动争议处置机制和谐构建的策略。

(一)建立中立机构。

建立中立机构作为调节组织,在理论上而言,要让中立机构具有公正、有效的办事作风。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上,劳动关系处置机制需要建立中立行业作为调节组织。该行业不受劳动关系和当事人的利益束缚,站在中立地位,可以有效地实现调节工作的设施。劳动调节机构可以按照第三方的原则来进行组建,由企业工会、企业代表以及第三方代表共同组成,第三方代表可以由人保部门、法院法官等相关机构专家来兼任。

(二)增加调制程序。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劳动争议,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的构建,处理好劳动关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可以从增加调节程序入手,规定企业中一旦发生了劳动争议,可以由团体先对个人进行交涉,如果交涉无效进入调节程序。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的调动工作,基层劳动争议调节足足可以对行业提出申请派出调解员来做工作指导。其次一旦涉及到公众利益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争议,第三方应主动进入调节,在工作过程中,当事人不能施展任何压力向第三方代表。企业在劳动用工的方方面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分析劳动争议问题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效率,根据目前劳动争议处置机制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相关问题的时间,通过建立第三方调解人来进一步加强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调节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企业劳动争议处置机制的改进设想,有效地提升劳动争议处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六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语言通俗、体例新颖。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

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

“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

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学习新制度经济学很好的基础教材,但是并非初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你能够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当然,如果你碰巧在之前阅读过其他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黄少安的《产权经济学导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之类),你将对本书的内容有着很好......

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

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

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

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重新发现”了制度分析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形成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反理性思潮的影响,传统政治学开始向现代政治学转变。

行为主义逐渐成为政治学的主流理论。

制度被排除在主流政治学研究视野之外。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七

个体私营经济具有产权明晰、风险自担、运转灵活、介入市场能力强等特点。它已从拾遗补缺的地位走向经济改革的新潮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形成“左”的思想观念,仍影响其健康发展。为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我们作为职能部门必须深化对个体私营经济地位、作用的再认识,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踩点擂鼓,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

一、必须重新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要在认识领域进一步弄清个体私营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正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市通过“苏南模式”和“浙南模式”的交锋,人们对个体私营经济在观念上有新的转变。现在的理论和政策,是承认个体私营经济从属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但因“左”的影响较深,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歧视”倾向,并在实践活动中,口头上讲的是支持,脑子里想的和实际做的是老的一套,所以迫切需要对这个理论和政策进一步展开。

评判这个是非问题,指导思想要抛弃所有制方面“唯成份论”有色眼镜,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联系实际,看一看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经济中的能量。如某市农村地盘大,“七山一水一二分田”,劳力及资源丰富,而产出效益不高,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基本没有越出传统农业的雷池,升华农业基础。要使传统农业导向现代农业,用科技装备农业,用工业改造农民,就必须实行放开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近年来,某市个体私营经济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目标的确立,除了在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外,在质上也有了极大的飞跃。不少个体私营经济正在由小生产到大生产、由家庭式管理到企业化管理、由分散单干到联合发展的方向转变.涌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经营好、贡献大的“龙头”企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片区域产业群体和块状经济。实践证明,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的标志是这种所有制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不一定是好事。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允许个体、小私营的存在和补充,提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承认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差别,什么时候经济发展就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也快。

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对个体私营经济上水平、再发展带来不少新情况和新难题。一是税收的负担。新税制中的《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一律趋同。而目前现实,个体私营经济实际获利能力还不及公有制企业。其外因在于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如个体私营经济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在经济活动中所享受的法律保护和行政保护也较差;其内因在于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所以,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对个体私营经济更多的是一种挑战。二是新税制规定小规模企业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上与一般纳税人待遇不一,因而使小规模企业既要实行全额定率征税,购进原辅材料又不能抵扣,加重税负,还影响产品销路,因销售方进项税金只能按6%抵扣,企业营销只能在小规模经营者之间进行,销售市场渠道势必受阻。三是新税制中《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主要标准,看企业财务核算是否健全,如不健全,企业的年销售额即使在规定限额以上,也不能享有实际规定标准的税款抵扣权。而我市恰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够健全的问题。个别企业甚至根本不进行财务核算,这种近乎原始的财务管理办法,严重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四是个体私营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市场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有的在价值规律驱动下,勿视产品质量,影响整体形象和声誉;有的存在小富即安,跳不出家庭作坊的圈子,不愿搞投人、搞技改,生产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下,由于缺乏大目标、大方略、缺乏联合,单体规模较小,潮起潮落现象难以避免。五是政策措施不配套不落实的弊端依然存在。六是在计划经济运作下,财税干部形成的一整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行为准则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面前仍然跳不出就税收论税收的思维惯势,因此整体业务素质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凡此种种原因,使我市个体私营经济仍然处在发育、发展的初始阶段。

三、必须重新调整激励个体私营经济再发展的动作。

1.创造一个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再发展的宽松环境。

在新形势下,财税部门要筑巢引凤,吸引、鼓励更多的人经商办企业。一要用足用好用活现有的`税收政策。对各种经济成分做到统一税制、统一政策,形成“一个声音”。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税前列支项目比照公有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职工工资、购买专利、技术转让等费用,允许列入成本。二要闯出信贷“禁区”,破除信贷唯成分论,敢于向个体私营经济亮出“绿灯”,将财政周转资金适当向产品新、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个体私营经济倾斜。三要妥善处理好老税制过渡时期存在的问题。四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适当放宽认定标准。对财务制度健全的个体私营经济,年销售额虽未达到100万元(商业180万元)标准,也视作标准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鼓励组建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个体私营“联合舰队”。

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已进入新的飞跃发犀的临阶段。为尽快与新税制接轨,必须促使个体私营经济走经济集约化之路;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市场需要,根据效益第一的原则,调整现有的各项生产要素,以综合优势增强其竞争力。

3.转换职能,变单纯收税为服务指导型收税。

我们财税机关肩负着国家组织财政收入,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监控的任务。如何把税收三职能融汇到“服务”这个大职能上来,就要树立“小政府、大服务”运行机制,做到“情”在税中,“勤”在脚下,面向企业,立足服务企业。一要运用财税部门懂管理、会核算、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广泛为企业促产服务,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步走上“经济增长—税收增长—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二要积极帮助个体私营经济尽快建帐建证,做到建帐一户,认定一户,把原来定期认定改为随时认定。并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将个体私营企业的财会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三要把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引向组建企业集团或股份制企业,以形成一定规模,在质量上促使其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化,增加科技含量,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使品种多样化、规模系列化、产品高档化。四要帮助小规模纳税人因开票抵扣率偏低而影响产品销售的困难。如从事批发和生产业务,目前财务核算尚不健全的小企业,只要一向能认真履行纳税义务的,可暂由税务所为其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为方便群众,在产业密集地区,也可采取以村为单位组建龙头实体,采取“集中开票、各自缴税、分散销售”的管理网络。

4.以分税制为契机,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

实行分税制旨在大力发展经济,培植财源,逐步摆脱财政困难,提高财政自身能力。所以财税部门要配合地方政府抓好以下环节:一是分税制将地方所得税留给地方,目的就是要促使地方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强化效益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效益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是分税制将营业税作为地方固定收入,地方就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放在旅馆、房地产、商业等行业上来。三是分税制后,农村税收主要增长点在农业特产税。目前农林特产税源分散、商品率低,各级财政要注重加大对农业特产资源的开发投入,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和增值率,增加农业特产税收入。四是要发展其管理也必须发展。对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工作必须有符合国家规范的管理和手段。对零散的税收要堵漏增收,较稳定的税源要注意培养一批“摇钱树”。使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收入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五是抓好以商生财。把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作为重要的财源来抓,达到建一处市场,增一方财源。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八

[摘要]和谐劳动关系对化解自贸区劳资双方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就自贸区的发展情况而言,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灵活就业问题、国外人才引进问题以及性别歧视问题等,对自贸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文章认为,应当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探寻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自贸区;法治化。

一、和谐劳动关系对自贸区发展的作用。

(一)自贸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关系的和谐。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不稳定,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从最初的广告信息平台,演变为网络销售平台,继而又发展为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生产要素以产出产品和服务,步入互联网平台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灵活的就业形式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带来了平台企业与网约工的劳动关系问题。自贸区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此类劳动关系的争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自贸区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从自贸区人才引进状况来看,自贸区目前的人才储备远不能满足自贸区的技术发展,不仅需要从全国各地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更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目标,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吸引外国高端技术人才。同时,就目前自贸区现状而言,性别歧视问题依然不容小觑。国际劳工组织《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第111号公约)经统计指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同时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区别仅在于程度的不同。女性依然存在就业难、升职难等一系列难题,且女性就业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影响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发展,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自贸区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在就业方面也是同样存在着此类问题。

(二)劳动关系法治化是自贸区发展的人才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劳动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劳动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加快推动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发展,集体劳动关系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需求不再停留于生存权层面,更多是开始寻求发展权层面的权利,且由于利益分配上的差别,社会阶层分布不均,给劳动法的传统立法体系及理念带来新的挑战。公平正义应当是构建自贸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原则。在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时,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原则,在分配和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应做到公平合理。公平公正原则应当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整个劳动过程中劳动成果分配等环节上,如此才能使真正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充分调动自贸区内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及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关系若要稳定和谐,需使劳动关系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亦即保证劳动关系从形成到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是依法进行、有法保障的,应当充分显示出法的公平正义,保证自贸区内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公开谈判、自由协商,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互信互利,如此经过矛盾解决机制的运行,才能达到劳动关系和谐状态。

二、自贸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困境。

(一)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劳动关系的挑战。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地缘结构,使原有的企业劳动关系的连接纽带受到冲击,传统的劳动关系转变,从雇主威权状态到员工自我状态。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中,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用雇佣终身制度来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的忠诚,互联网经济中的新型劳动关系则演变为双方互信互利、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盟友关系。自贸区内的公司受互联网经济的影响,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简化为合同关系,这种关系既符合用人单位控制人力成本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法律风险,能够保证公司可以自主的调整经营规模。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蓬勃发展的灵活就业对自贸区经济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一定的缓冲与发展。

(二)外国人才引进面临障碍。

为了保证本国国民的利益及社会稳定,世界各国都对外国人就业制定了相关规定,我国也不例外,对于移民就业的管控十分严格。为了应对国际愈发激烈的人才、技术争夺战,4月1日,我国开始在全国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成为外国人在我国合法工作资质的身份证明。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是我国政府为了对外籍人员在华的`工作进行管理与规制,从而对其审批监管制度和统一准入制定标准的制度。在国家机构改革中,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国优秀人才的需要,针对移民管理工作,将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建立健全签证管理协调机制,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自贸区根据我国外籍人员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对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就业需求的外籍人员分为外国专业人才、外国高端人才以及其他外国人员。自贸区建设除了需要大量国内人才,亦需要从国外引进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人才。就目前自贸区现状而言,外国高精尖基础产业的人才缺口仍然较大,不仅需要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也需采取相应措施吸引留学生赴自贸区就业。现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贸区吸收外国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自贸区需要从外国高端人才的引入问题以及留学生在华就业将方面作为切入点,从而探索外国人才储备的路径。

(三)就业性别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女性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员的43.1%,我国女性总体就业率从1990年的73%下滑到20的63%,且与男性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在20《全球性别差别报告》中,我国的排名下滑至第100名,高管与政要人数与预计收入所得两项上比例也有所下滑。除此之外,我国女性在公司董事会级别的人数占比仅仅为9.4%。因此,我国女性的就业比率虽然排在世界前列,但男女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且女性进入高管行列比例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男女就业之间出现不平等,首先,由于改革开放之后,在男女平权方面的宣传力度降低,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过剩就业问题及隐性失业问题逐渐凸显,以上种种问题导致本身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走低。其次,随着传统的家族式家庭关系解体,越来越多的核心家庭开始取代原来的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导致男性家务参与率不高,越来越多的女性需要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这种情况在我国自贸区内或多或少地存在。

(一)探索网络背景下灵活就业的法律体系。

互联网平台中出现的此类用工新形态,究其本质仍旧是灵活就业,并非用工新形态,只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市场关系的本质没有变,更无法与传统的劳动关系混为一谈。这种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的用工形式,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灵活就业”。或者说是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社会中零散的劳动力加以利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针对互联网经济下发展的灵活就业保障力度较弱,难以全面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自贸区可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并适度引入商业保险。互联网平台的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风险较其他劳动者来说更大。例如,根据《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专车驾驶员只能以灵活就业的身份自费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互联网平台虽然会按一定比例抽收取订单收益,但并不为其签约驾驶员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且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也都未能覆盖此类灵活就业人员。自贸区政府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可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设立灵活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对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灵活就业人员的全覆盖。同时,可以采取相关引导措施,建立互联网平台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使商业保险适当介入,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也降低了互联网平台与就业人员的风险。

(二)健全自贸区人才引进制度。

有关人才引进制度,自贸区在引进外国人才适应持以下两原则:第一,该岗位无可胜任的本国人;第二,人才引进不得对国内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应当简化常规移民审批手续和程序,如果申请人的材料完备,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整个移民手续的办理。自贸区还应当有选择性的接收外籍人才,例如德国采取蓝卡制度来吸引非欧盟移民,同时规定高层次技术人才在居留许可到期之后可以直接申请永久居留权,但是非技术人员以及低技能工种,则无法取得在德的永久居留权,只能在德国暂时性停留。在留学生方面,可以设置特殊的居留许可,持有此种居留许可的留学生可以从事每年总计不超过一定时限的全职工作或者兼职工作,并且在留学生毕业后为其提供6个月至1年的时间,用来寻找工作的居留时间。此种措施虽然对留学生就业行为进行了限制,但总体而言,大大降低了非法就业的比例,也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前往自贸区寻求发展。总的来说,自贸区在引进外国人才的同时应注重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且宽严并济,对高素质人才大开方便之门,对于从事低端行业的外籍劳工的居留权进行适当限制。

(三)完善妇女劳动权利保障机制。

自贸区应当建立反就业歧视的公共服务平台。生育不仅是个人家庭的微观需求,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刚性需求。女性承担着繁衍生育的社会责任,但也因此在就业方面受到来自用人单位或者社会其他方面的不公正对待。因此,为了保障自贸区女性合法劳动权,不应该由女性独自承担生育行为所带来的责任,也不能要求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全部责任,而是应当采取社会统筹的方法,让问题回归社会,在自贸区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使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减轻用人单位雇佣女性劳动力的额外成本。与此同时,自贸区还要重视女性为家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正视家务劳动价值,大力建设公共家务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并鼓励男性参与家庭劳动。

四、结语。

和谐劳动关系应当以法治为基石,站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在法治国家,法律是人的主要行为规范,也是调整社会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劳动关系在形成、运行、协调等方面应做到法治化,把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准绳和依据。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九

1bs公司劳动关系管理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成为我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bs公司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开始重视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充分运用劳动合同管理员工,但是bs公司的劳动关系并不是很和谐,员工流失率也比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没有健全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对于人力资本意识不强烈,没有开发对应的人才资源体系构建员工的心理契约,难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组织承诺;其次,员工对于公司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并不是很到位,员工的主人问意识不强,管理过程中“人治”思想过于严重,倾向于物质处罚手段,缺乏相关精神激励,民主管理氛围不强烈,不重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和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落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努力程度不够,绩效贡献不大,员工难以构建和企公司发展目标区域一致的个人目标。

2bs公司员工心理契约构建过程。

心理契约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主张的观念,他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个人将有所风险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货而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一种无形的契约,但是员工的心理契约构建有助于管理效果提升,强调员工自身感知和对于组织承诺,而内心形成的一种权利与义务的信念。bs公司构建员工心理契约,应该满足员工的期望,比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工作舒适感;分配给员工的任务和其职业相匹配,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员工的安全与归属感;通过薪酬管理,运用正确的薪酬策略,员工获取合理的报酬;组织文体活动,强化企业价值观,增强员工的价值认同;确立培训机制和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增强员工发展机会和增加员工晋升机会。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招聘阶段是员工对于组织的心理契约构建的最早阶段;入职阶段这是心理契约的修正阶段,员工会收集更多的信息验证;第三个阶段是工作阶段,这一阶段员工逐渐熟悉工作环境,心理契约构建的关键阶段;第四个阶段变化阶段,工作一定时期,员工的工作激情消退,职业倦怠症可能出现;最后一个阶段,离职阶段,员工与bs公司构建的心理契约瓦解。总之,bs公司应该注重员工在公司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能够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

按照科斯的说法,新制度经济学这个名称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目的是与早期康芒斯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相区别。[1]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儿,经济和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紧密相关,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总体架构下的因素分析,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在理解经济活动时,既关注价格等纯经济现象,同时也关注财产权、阶级、国家、道德等政治和社会制度现象,两者密不可分。

不过,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的立足点还是牛顿的机械论,主要讨论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使涉及到社会关系,也把它看作是有客观规律可寻的[2]。

继古典经济学之后,发端于边沁、西尼尔、戈森等人,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庞巴维克和克拉克等人开拓的新古典经济学则发掘了经济活动的主观面,其分析的出发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快乐或痛苦感等主观感受,但其分析的落脚点仍是商品。

为了突出个体的主观感受,新古典经济学家不惜忽略社会关系层面的东西,把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等作为外生产物,出现在当事人决策的约束环境中。个体决策模型简化为面对客观约束的主观效用最大化,这种思路和古典经济学毫无差别,仍然是牛顿力学的产物。即使面临未来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贴现来处理,当事人能够准确比较决策结果的现值。

在牛顿世界中,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面对资源约束和主观偏好,可以井然有序地完成各种活动,从而实现最大化目标。在经济活动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基础,人和人缔结的社会关系是从属。

即使马克思正确地认识到当事人生产出商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社会关系,并且当事人的决策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做出的,但古典经济学家仍然无法摆脱纯客观的思维,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变仍和商品配置一样,具有可设计的有序的'特性。

所以,无论对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层面的东西是无需单独作为分析对象的。

康芒斯、凡勃伦和米切尔等人正是看到这一点,他们对古典经济学非独立地处理制度问题不满,同时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问题更为不满,于是在各自的著作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深入研究制度本身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制度不仅对生产力层面的东西有反作用,而且在很多时候甚至具有决定作用;制度涉及到的各种关系并不能仅仅通过牛顿的机械论来理解;制度是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制度分析只能是整体分析。

康芒斯等人的理论立足于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采取集体主义方法论,同时又试图突破牛顿力学范式的约束,引入休谟、马尔萨斯和达尔文等人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认知,比如制度的变化过程类似生物的演化过程;制度选择中的不确定性等。

由于和古典经济学有一定的对应性,康芒斯等人的理论被称为古典制度理论或老制度经济学,后者是相对新制度经济学而言的。古典制度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清晰的一致的分析范式,也没有明确的研究逻辑。

比如康芒斯正确地理解了缺乏制度理论的经济学的缺陷,以及习惯法理念和经济学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却没有像凡勃伦那样发展出制度演化的理论框架,而是局限在各种制度的比较;凡勃伦准确地把握住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经济现象变化的内在关联性。

却无法理清作为制度的演化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的成因和变化轨迹,以及这些行为与制度的关系;米切尔讨论了制度演变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但影响机制并没有明确给出来。

科斯后来评价古典制度理论时,指出康芒斯等人仅仅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真正的制度理论,从科学化角度讲,这一点是中肯的。也因为对过去的经济学不满,特别是对古典理论无法证伪不满。

科斯尝试着沿用新古典主义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来分析制度本身,目的是让经济学和现实一致起来。新制度经济学正是在这种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理解现实的使命中诞生了。

过去的经济学研究主要缺陷在于,一方面,如科斯所说,新古典经济学家忽视了现实的经济活动的发生机理和行为特征,仅仅关心自身主观臆想的模型世界,“被研究的东西是经济学家心目中德、而不是现实中的体系。我曾称之为‘黑板经济学’。

企业和市场似乎都有名无实。------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关注定价体系时,竟忽略了市场,或者说忽略了制约交换过程的制度安排。”[3]另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制度理论家虽然关注到制度的问题,但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独立的制度理论。

有的只是关于制度讨论的碎片,而古典制度理论有了独立的制度理论,却没有发展起可供证伪的范式。科斯甚至偏激地认为古典制度理论毫无价值,“(康芒斯等人)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材料,很少有什么东西能被继承下来”[4]。

那么,科斯发展的理论究竟和前面的理论有何区别?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科斯的研究主要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其内核是理性经济人的最优决策模型,分析方法也是标准的边际分析。

科斯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一样,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主观感受出发来研究制度问题,并且经济活动受到扰动的结果还是复归均衡。从这个角度看,科斯的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别仅仅在于分析对象不同,科斯分析的是制度,而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是商品。

其次,科斯和古典经济学家以及古典制度理论一样关心制度本身以及它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但和古典理论不同,科斯立足于个体当事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作为整体的制度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特别是,科斯引进边际分析方法后,制度分析不再像古典理论那样停留在空谈或模棱两可状态,而是可以通过理论模型或经验实证模型的构建来进行证伪。

因此,科斯的理论可以归结为: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范式和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研究制度本身的起源、变化及制度和资源配置的关系。但科斯仅仅是开启了新制度经济学之门,而不能代表整个新制度经济学。

自从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经过近四十年的沉寂,终于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以繁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新古典经济学本身处于建设和完善期;二是制度的作用没有被大多数人所体察;三是话语权的垄断。

不管怎样,科斯的开创性成果没有被压制,而是逐步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最终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别致而又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授予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当之无愧[5]。

威廉姆森等人发展了交易成本经济学;诺思等人发展了经济史的制度理论或新经济史学;布坎南等人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威廉姆森、波茨纳等人发展了法律和经济学等等。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对人们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一

一、职教城是职业教育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是在一定的原驱力驱使下,在现有制度环境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一定手段,达到增进收入的制度安排过程。

这种原驱力既有内部驱力,也有外部驱力。

内部驱力主要是来自于个人、社团和政府企图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宏观上谋取经济投入的最大收益;微观上约束主体行为,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责权利进行边界框定,缓解社会利益冲突。

使制度创新有获取潜在利益的机会;三是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某一个集团创造了获取利润的新机会,或者是重新分配现有利润的机会。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使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出现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驱使制度变更或替代。

总体来看,制度创新的原驱力在于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

制度创新包括制度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形式。

诱导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过程,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相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过程,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

强制性制度变迁又分为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没有需求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先有制度的需求,然后决策者根据实际,适时、主动地推进制度变迁,以满足制度的需求,解决制度的缺口,也就是说,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并且可以在制度变迁中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职教城是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在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让若干所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某一地域聚集并达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整合群集。

职教城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创新,是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基本逻辑是:我国的职业学校办学普遍存在着基本建设重复、专业设置雷同、贷款包袱沉重等问题,加之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运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面对这一现实,政府要求职业教育要转向集约化发展,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规模适度的发展路径。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

”因此,我国的职教城、职教集团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形式多为政府主导型。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制度提供不同的激励结构,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于是,产生相对较高的经济绩效能力是一种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职教城是提高经济绩效的有效模式,其根本价值在于:

(一)形成聚集效应,实现规模经济。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生产性经济活动还是经营性经济活动,只要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呈现出一种地理性聚集的经济状态,就能降低经济成本,产生范围经济。

促进了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教育元素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职教资源的重组和优势互补,内在地促使经济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范围经济。

实现了职业教育体制从分散到集中、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转向集约型管理的有效载体,是转变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有效模式,是推进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

形成区域集聚效应或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的实质是一种网络经济组织形式,而网络经济系统是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

职教城,作为一种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可以促使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流动频繁,促进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各个不同行为主体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是人们为完成交易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如发现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执行和制裁违法行为的成本等。

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提出交易费用时,证实企业在自由价格机制交易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对这种交易的费用有所化解,把原来的一部分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非交易行为。

合作,学校与家庭联系、与政府或社会其他机构配合等方面的费用;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即规范和约束职业学校教职工或内部组织的行为,维护和监督实施各种计划、目标、任务、规章制度和法规所耗费的资源。

职教城能有效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提高教育效益。

首先,职教城可以降低学校招生费用。

在招生时,由职教城管委会统一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地开展招生工作,避免一个地方、一所学校重复派人招生,减少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为了降低入学后的学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预录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

如果由管委会统一安排,一次性对各成员学校进行考察,也可大大降低招生整体费用。

其次,职教城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费用。

通过职教城管委会统一招聘教职员工,并在职教城内人力资源共享,就能够节约各学校单独招聘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

再次,职教城可以降低学校运转费用。

由职教城管委会统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等,减少重复制定与维护成本。

最后,职教城可以降低职业学校的协调费用。

由职教城管委会统一协调与政府的关系,或统一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尽量达到与行政部门进行一次接触解决多个成员学校的共同问题,提高办事效率。

(一)健全产权制度,促进资源共享。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二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联系人:肖编辑。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三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制度基本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语言通俗、体例新颖。《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编辑。

袁庆明,1966年生,湖南省湘潭市人。1984-1988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读本科,1990-199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读硕士,-在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读博士。

图书目录编辑。

第一章导论。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四

2、知识经济中管理方式的变革。

3、知识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4、对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原因与对策的探讨。

5、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6、知识经济与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7、结构性失业与再就业工程。

8、广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9、论技术市场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作用。

10、依靠科技进步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1、国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1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合。

13、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

14、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15、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经济职能。

16、试论企业民主化与科学化管理。

17、论工厂内迁与现代大西南经济的发展。

18、论广西科技市场的开发与利用。

19、论邓小平的经济管理思想。

20、“入世”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人力资源管理。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浅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4、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

5、浅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

6、国有大型企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7、假日经济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索。

8、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对策研究。

9、论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三、财政与金融。

论广西金融管理的得与失。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试述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与防范金融风险。

论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货币贬值的经验与教训。

四、工商行政管理。

广西私人企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的问题。

企业管理中的创新思维。

企业的定价策略。

五、市场营销。

试论网络营销新特点。

买方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管理。

对我国目前买方市场的分析。

论市场的潜在需求。

论农村市场的发掘。

论新科技企业的营销创新。

论市场对接与企业发展机遇。

论注意力经济。

发展我国网络营销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目标多元化。

六、旅游管理与饭店管理。

论旅游产业对广西经济的拉动作用。

景观的独特性与景点的连片性-----谈旅游景点景观的设置与旅游路线的择定。

论旅游业的营销策略。

当前广西饭店管理水平问题研究。

论旅行社的营销与管理策略。

论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与作用。

论广西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合。

论广西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与方向。

论旅游风险投资的特点。

论旅游经济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旅游供给的价格弹性在实践中的作用。

论环境建设对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旅游扶贫的作用。

七、保险与社会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人的安全需要与保险事业。

广西保险业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八、证券投资与管理。

债转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论证券投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入世”与我国股权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九、企业财务管理。

论财会人员的意识品质。

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与弊端。

十、统计与会计。

某市(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查。

广西旅游业发展的调查。

广西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对策。

广西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对全社会实行会计监督的可行性研究。

论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论统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十一、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再认识。

论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试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农业生产结构调查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

试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与广西主导产业调整的对策。

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广西出海大通道的建设。

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措施------从广西市场看扩大内需的途径。

乡镇企业的转型与广西农业产业化。

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员腐化的经济分析。

论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半殖民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与作用。

论私人资本积累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两权分离”与”两权制约”

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变量。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五

主要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主干学科。

经济学。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般安排12周。

培养目标。

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l.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六

二十世纪代结构经济学诞生,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便是对经济结构进行研究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产业结构的理论学说,并且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经济中制造业的生产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资本品工业的生产比重则越来越高,直到最后阶段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基本上实现工业化。来自英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指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移动规律,出现劳动力移动的原因是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他们共同成就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发展经济学的早期思想旧结构经济学派是二战后的拉美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该学派大都强调结构变化的重要性,将结构变化的缺乏归为市场失灵,建议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纠正这些市场失灵,其中最主要的战略是进口替代[1]。发展中国家多次对进口替代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它们的目标产业与国家的比较优势相背离;优先发展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的竞争市场中往往不具备自生能力;它们的投资和持续经营更多的是通过依赖政府进行多种与经济规律相违背的保护和补贴来实现的。

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的思想浪潮。在经济界普遍关注世界经济如何稳步复苏,以及国内新一轮增长应注重拉动内需之时,他“不合时宜”地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四年世界银行经历的“毕业论文”[2]。

新结构经济学产生华盛顿共识之后,华盛顿共识是主张发展思想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以及之后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给出的政策改革的结构调整方案,此方案主张鼓励发展中国家政府消除市场扭曲,彻底改革社会计划,避免使用产业政策,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最小的参与,因而更多体现由市场来发挥作用。华盛顿共识同样未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在于:对各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现代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技术革新和结构变化[3]。经济体在任何时点上的最优产业结构是能够让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最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最优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而比较优势又是由该时间点的经济要素的禀赋结构来决定。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约束,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来提高基础设施条件以便于比较优势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新结构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包括:它包含了对一国比较优势的理解,且这种比较优势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在发展的任一阶段市场都可以作为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林毅夫同时为实践提出了两轨六步法,依次是选择正确目标,消除约束障碍以利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吸引全球的投资者,支持成功自我发现的企业壮大规模,用工业园模式解决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不足,政府向正确的产业提供有限的激励措施。

国内外同样出现了很多新结构经济学的反对论点。国内刘海影提出政府本身不存在于理论的真空中,政府及其代理人拥有自身利益考量。政府不能保证自己对投资项目选择具备经济合理性,政府主导投资意味着对社会资源的滥用,其资金的来源将挤占民间资金的利益。他还提出,所谓的比较优势不是一个单一的加总值,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往往是发展的障碍而不是动力。他认为制度与政策导致的扭曲和政府导致的宏观管理失败是阻碍欠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刘胜军同样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政府主导往往逃脱不了腐朽,同时,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是目前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他提出根本的发展动力还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是民营企业追逐利润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刘远举提出:“中国模式”这种政府主导并不擅长创新型超越,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一个有稳定预期的制度来导向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并不需要新的“强势政府”理论。张夏准与林毅夫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比较优势虽然重要,然而只是一个基线,国家想要产业升级,就需要违背其比较优势。考虑到要素积累过程的性质和技术能力的建设,一个落后的经济几乎不可能在新产业中积累起技术能力,除非违背他的比较优势,并在他拥有“正确的”要素禀赋前进入这个产业。

国外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争论点也很多。世界银行凯闻提出,中国式的`经济决策方式需要政府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这要求政府有善意有能力且不腐朽。中国社会严重的“信任赤字”可能导致政策的执行与初衷相违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安妮·克鲁格认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实施较为困难,新结构经济学似乎支持工业和城市偏向,而这个偏向本身在许多国家就是很大的扭曲,并且林毅夫把单个企业或产业卷入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又赋予了它们过大的影响力[4]。哈佛大学的丹尼·罗德里克认为林毅夫推荐的政府政策旨在抵消市场扭曲,然而预期效果则是诱使企业做出背离比较优势的选择,事实上,政府不是总能准确地甄别出市场失灵,也不是总能找到有直接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他基本同意林毅夫的观点,只是在某些细节有争议。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认为市场的局限性比林毅夫认为的更加严重,即使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体本身都既不稳定又不有效。他与林的重大分歧在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方面,他觉得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增加,即技术的革新。宾夕法尼亚大学霍华德·帕克认为,林提出的选择富裕的参照国再甄选出比较优势产业是有问题的,较富裕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可能是因为扭曲性的政策产生的,成功的政策往往是一个庞大的政策集,需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可能会超越政府的能力。

综上,反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大都表现为对政府能力的不信任,对当今腐朽状况下政府作为的堪忧。然而,新结构经济学作为旧结构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之后的新理论,依然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证实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2]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林毅夫.2012: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annekrueger.“commentsonnewstructuraleconomics”byjustinlin:theworldbankresearchobserver26(2):222-226.

制度经济学论文篇十七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威廉姆森,在经济学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至少,威廉姆森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所著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引发了一场“新制度经济学”运动,在学界也被称之必读之作。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在现代经济学家中,享有国际盛誉的不胜枚举,但能够像威廉姆森那样,横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领域且声名显赫的却寥若晨星。

年轻时理想是当律师。

1932年9月,威廉姆森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苏必利尔镇,父母均是镇上的中学教师。

威廉姆森年轻时的理想是当律师,但他在高中时却喜欢上了数学和自然科学。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社区学院,修读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提供的教学项目,该项目需要在学院学习三年,然后去麻省理工学院续读两年,威廉姆森只用了两年就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在1955年从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威廉姆森在1960年和1963年分别进入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美隆大学获得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威廉姆森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工业组织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之后,1966年9月他前往华盛顿,担任美国反垄断部长的特别助理。

这一工作使他有充分的机会经手一系列重要的反垄断案例,也深入地了解了企业兼并中会发生的种种问题。

这些经验对他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必不可少。

从卡内基毕业后,威廉姆森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任教。

当时的系主任戈登和招聘委员会主席帕潘德里欧都是研究现代公司的,而威廉姆森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经理目标》。

此外,他1963年的一篇论文《作为进入障碍的出售费用》引起了该系资深教授、被称为产业组织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贝恩的兴趣。

由于这两个原因,尽管威廉姆森从来没有学过产业组织的课程,也没有读过任何这方面的书籍,仍能进入伯克利经济系任职。

在伯克利,威廉姆森在给本科生开设产业组织课程时,虽然选用了贝恩的《产业组织》作教材,但加进了大量的威廉姆森在卡内基学到的组织思想,并把钱德勒的现代公司组织学说融合进去。

实际上,威廉姆森是把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经济组织,开创了组织经济学研究的先河。

1971年,一年一度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安排了一个专场:对市场不完善的'回应。

威廉姆森被邀请提交论文。

他决定探讨一下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于是就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写了《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败的思考》。

这一年,威廉姆森被任命为宾大经济系1971~1972届系主任。

1975年,《市场与层级组织:分析和反托拉斯含义》出版了,这是一部跨时代的杰作。

威廉姆森通过引进交易成本,在经济学和组织理论之间正式架起了一座桥梁。

1975年,他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出版,这一年,他当选为美国经济协会荣誉和奖励委员会主席。

1977年,威廉姆森任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83年,进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之列;1994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

在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后威廉姆森担任了“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直至今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审委员会认为,威廉姆森在“经济治理,尤其是企业边界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

“他教我们对待市场、公司、协会、机构甚至是家庭,要从它们为冲突的解决作出的贡献角度去看”,评选委员会如此评价道。

威廉姆森的学术贡献。

威廉姆森最为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开创了交易成本理论,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明确宣称是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假设。

交易成本理论主要致力研究各种交易类型的治理结构。

威廉姆森认为,产权理论主要研究制度环境或博弈规则,而交易成本理论则是研究具体的治理制度或者具体博弈的实现。

因此,较之于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单元更加微观和具体。

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思路可以简单表述如下:其一,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交易合同总是不完全的,并且会导致事前专用性投资的低效率,以及事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这些都会损害交易双方的合作效率。

因此,必须采用某种治理模式来提高交易效率。

较之于委托代理理论和ghm模型,交易成本理论更为关注由于事后不适应而带来的效率损失。

其二,必须根据交易的具体特征,选取特定的治理模式以降低交易双方事后的不适应程度,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其三,通过各种经验研究来证实上述的结论。

在交易成本理论看来,任何治理模式都具有优势和劣势。

例如,市场的治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激励强度但却容易引起事后的不适应,而企业的治理模式能够降低事后的不适应程度,却具有较低的激励强度并且容易耗费管理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当存在各种不同的交易模式时,交易各方必须选择总成本(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最小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理论主要采用比较制度的分析方法。

威廉姆森进一步将这种方法称为离散的结构性分析,它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连续的边际分析。

威廉姆森开创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企业边界、纵向一体化、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等领域中,并且也直接推动了以hart和moore等为代表的不完全合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在交易成本的视角下,通过将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的结合,威廉姆森促进了组织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

同样,通过将法律与经济学的结合,也促进了法经济学的发展。

当前,交易成本理论已经成为我们分析组织问题最重要的工具,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组织的治理功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长期以来,威廉姆森是新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一直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制度研究范式。

他将制度研究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指对内嵌于各种习俗、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制度,第二层级是指各种诸如宪政、法律和产权等正式的制度环境,第三层级是指针对各种具体交易形成的治理制度,第四层级是指在上述三个层级下的资源配置制度。

威廉姆森强调,应该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制度的功能、产生与变迁,并且主张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交易成本的变化与制度演变之间的关系。

威廉姆森的获奖预示着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研究范式。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形式逻辑上还不如新古典体系那样完美和严密,但是,它对现实的解释力则远远超过新古典经济学。

如果说科斯和诺斯的获奖表明了主流经济学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接纳,威廉姆森和奥斯特罗姆的获奖即标志着制度经济学本身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制度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研究课题。

这是由现实世界决定的,我们的世界,从观念到基本的制度、到具体的组织规则,都在融合、冲突、反思中变化着。

当然,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还会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这也为中国经济学家在该领域作出科学贡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