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通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9:13:10 |
- ZTFB |
- 14页
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如何管理好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下是一些经典电影的推荐,让我们一起享受电影的魅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一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w,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n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饔粢赜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前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二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三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四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涂,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五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报任安书·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过秦论(上)·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绥、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礼运·《礼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石钟山记·苏轼】。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八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
2.之二虫又何知!
3.彼且奚适也?
4.其自视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7.是何可否之谓乎?
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第五册。
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2.天下之欲疾其君疾,痛恨、憎恨。
3.仰不足以事父母事,赡养、奉养。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及,等到;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5.将以衅钟衅:杀生取血以涂物,用于祭祀。
7.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赡:足。
9.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1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
诸:之乎;有诸:有这回事吗?
11.未有以对对:回答。
12.举疾首蹙额蹙:收紧、缩着;。
额:鼻梁。
13.田猎:打猎。田:通“畋’,也指猎。
14.而君幸于赵王幸:宠爱。
15.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着眼睛看。
1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动词。
修敬:整饬礼仪表示敬意。
1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不过。
18.相如素*人:相如本来是个卑*的人。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父母之所以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罢了。
2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退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的位置。
2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示,传给……看;美人,妃嫔;左右,侍从。
22.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23.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孰:谁、哪一个;孰于:何如,比……怎么样。
24.刎颈之交:誓同牛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2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在国内。
26.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假装。
27.平伐其功伐:夸耀。
2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品德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29.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30.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多。
31.人穷则反本:人处于困境,总会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
3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3.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蝉蜕:蝉脱壳。
34.设诡辩:说假话骗人。
35.相随属:一件连一件。
3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
第六册。
1.尽收其地,进兵北路略地:收,占领。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间,极言迅速,名词作状语。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无,不。
渴,请。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凭据。亲,亲近。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用重金征求缉拿罪犯。邑:封地。前句是状语后置句,后句是定语后置句。
6.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用,就,于是。私:形容词作状语,偷偷地。
7.顾对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否定句宾语前置,即“顾不知计之所出”或“顾不知所出之计”。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陵:通“凌”。
9.乃今得闻教:乃今:如今。如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0.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1.乃为装遣荆轲:于是准备行装派遣荆轲使秦。为装,准备行装。遣,派遣。
12.太子迟之:迟,以之为迟,嫌……迟了。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14.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都睁大眼睛,极为愤怒,连头发都向上直竖顶着帽子了。
15.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起来。振。震,害怕之意。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前,走上前。为,表示。谢,谢罪。
17.北蛮夷之鄙人:蛮,本是占代对南方各个民族的鄙称。夷,本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称。蛮夷,这里泛指边远地区。鄙人,粗俗之人。
1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于是取出地图捧着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快翻完了,匕首露了出来。发,翻开。穷,尽。
19.因左手把秦王袖:因,趁机。把,抓。
20.剑长,操其室:操,握住。室,剑鞘。
21.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治乱的道理明晓,擅长讲话。皆是状语后置句。辞令,应酬交际的语言。
23.平伐其功: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
2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献媚说坏话的人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人妨害了国家。疾,痛恨,痛心。聪,指耳力好。谗,谗言。谄,谄媚,阿谀。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
25.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
26.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7.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
28.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9.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30.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31.从容淡静:稳重、淡泊、宁静的神态。
32.辟公府:公署。汉代的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当时最高官员。
33.验之以事:用实际事情来检验。状语后置句。
34.公车:指汉代公家的车马,为臣民上书和征召所用。提到公车即有“上书”之意。
35.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36.乞骸骨:大臣请求辞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37.暴戾恣睢:粗暴乖张。恣睢,任意胡为。恣,放肆。睢:恣意。
38.专犯忌讳:专做违犯法礼之事。忌讳,不应说,不应做。
39.逸乐:安闲快乐,不操劳而生活优裕。
40.富厚累世不绝:有很多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与后人而不断绝。
41.择地而蹈之:意为谨慎而守礼法。蹈,踏。
42.行不由径:走大路而不穿行小路。意为操行方正。
43.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因:依赖。
44.糟糠不厌:糟糠之食亦不能绝。厌:满足。
45.识相:会看别人眼色行事,知趣。
46.不名一钱:一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九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一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四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五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冥”通“溟”
而征一国“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六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七
1.敢以烦执事..
古义: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今义:生活困难,经济不宽裕。
6.复为慷慨..羽声。
古义: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或不吝惜。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8.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今义:可能、能够。
9.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今义:年龄和辈分高的人。
10.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11.终己不顾..
古义: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12.诸郎中..执兵。
古义:今义:中医医生。
13.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今义:山东省。
1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婚姻关系。
1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1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18.而听细说..
古义:今义:详细诉说。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范本篇十八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抖音唯美文案抖音里唯美的句子通用(大全9篇)
- 我爱我家的小狗简短(汇总16篇)
- 最新支付令异议申请书文本格式(精选14篇)
- 最新看星星日记(优秀11篇)
- 职场英文口语尽快完成任务怎么写 职场英文口语尽快完成任务怎么写的(三篇)
- 公司与公司间借款合同汇总(模板9篇)
-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范本(模板19篇)
- 不诚实的旅游英语 关于旅游不诚信的英语作文(四篇)
- 2023年库管员岗位职责具体内容简短(优质9篇)
-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如何写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如何写好(四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