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模板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9:13:37 |
  • ZTFB |
  • 12页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保存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数据与事实,增加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一

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孔子师郯子。

4、侣鱼虾而友糜鹿。

5、始指异之。

6、

粪土当年万户侯。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每句话各属哪种句式)(一)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是岁,元和四年也。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

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学于余。

3、而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

8、相与枕藉乎舟中。

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二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4、或师焉,或不焉。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5、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名词作动词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8、顺流而东。(东进)。

9、卧而梦。(做梦)。

10、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11、外与天际。(交会)。

(三)。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7、群聚而笑之。

群,成群地。

名词作状语8、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箕,像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人。

愚,愚人。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三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j也,j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i也i,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四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五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六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七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八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三)。

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n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n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v说)。

(2)“命”

遂命酒(v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v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v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v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n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九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赤壁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一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二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四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五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七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八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