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那些年的散文通用(通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1:41:05 |
  • ZTFB |
  • 8页

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对于那些边界模糊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其分类?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一

有人说,痴迷上一个情景,是因为情景中深藏着一个自己。固守着一座城池,是因为城池中隐藏着一段回忆。

青春,这是个阡陌的话题,青春的开始,或许是那懵懵懂懂,青春的结束,或许是那世态炎凉。红尘阡陌,谁许了流年。

有没有那么一个让你日夜思恋甚至无尽幻想的人?有没有那么一个让你朝思暮想日夜奔赴的梦想?有没有那么几件谈笑间总会提起的尴尬往事?有没一些狗血的剧情却真实的发生然后深深刻刻的印记在脑海?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回忆,回忆以前的点滴,也总觉得那段时间才刚刚过去,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懵懂的年纪,拥有纯真的美好,那时候笑的很真实。初涉世事之后,依旧有那么一群人在身边,那是一群毫无遮掩的兄弟。有时候自己都恶心现在自己,笑的那么虚伪,伪装的那么艰辛,只有在为数不多的人面前才会摘下面具,真实的存在。在那个懵懂的年纪可没有这么多伪装,开心就笑,恶心就远离。越长大,真的越孤独。现在想想那个时候,那个属于我们的时代,真的那么让人怀念,那么让人沉醉。

只是,有多少岁月可以经得起漫长地等待,有多少青春可以受得过沉重地负累,又有多少年华可以抵得过似水地流年。我们再也回不去,一句多么无情地话语又蕴育着一种多么无奈地结局。任你妙笔生花,也写不尽一段已然老去的旧时光,凭你栩栩如生,也画不出阡陌红尘中一刹那繁华。

我看不清路途,是因为路的前方没有等待,我望不穿秋水,是因为心的另一端放不下眷恋,在岁月的经纶里飘至万里。于是我缄默不语,黯然失落。叹那留不住的如歌岁月,怀那回不去的盛世流年。

渴望在某一个明媚的清晨,穿上一双渴望的鞋,背上一个希望的背包,揣着满满的希望。然后一直奔跑在无边的风景中,在山水间静听花开花落,在浪花中感受潮起潮落。烦恼丝缭绕,回眸流年转,若为自由故,世事皆可抛。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一年四季,我都无忧无虑。回想童年,令我陶醉。很多我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事情,就在我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遗忘了。那些刻在刻骨铭心的友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的风,寂寞的森林。这个忧伤而明媚的秋天,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时光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我用尽整个青春,却终归没有走出悠长的雨季,一路行吟。一路在回望,怀念不止,感叹不息。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二

记得我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弟弟刚上小学,姐姐已经上初中了。每到寒暑假便是我们三姊妹最快乐的时候,特别是寒假。因为寒假的到来意味着快过年了,有漂亮的衣服、各样的零嘴儿,孩子们都疯成一片。

每一次我们都跟在伯伯家的哥哥和姐姐身后,割猪草、打柴火。有一年,哥哥带着我们三姊妹发现了一处山坡的猪草特别好,我们几个便每人背个背篓天天去那一片转悠。哥哥和姐姐自是像大人一样背着大人的背篓,我和弟弟都是爸爸专门编的小小篓,对爸爸妈妈来说也就是让我们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出来玩。可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那背篓还是很大都快和我的身高一样了。总是觉得怎么割都装不满。有时候偷偷的和弟弟一起把猪草轻轻的放进背篓,一下都不敢多压,深怕落在姐姐后面。然后和姐姐他们一起回家,可回家后才发现原本满满的背篓里只有半篓了,还给姐姐大声说自己是割满的,肯定是姐姐乘机偷拿我们的了,母亲却对我们宠溺的笑笑从不责备。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还真是很聪明啊。

因为草都是长在别人的田地边上,入冬后田里的'水已经干掉了,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各样小草,都是喂猪的好料。哥哥带着我们便一块田一块田的割,割完大的几天之后小的又长起来了。来来回回,大半个月我们便都在那片山坡上打转了。记得住山坡旁的董阿姨就打趣我们,‘二娃,你们几姊妹呀,一个正月半就在这个上坡上打转转,地给你们踩平了,估计明年都不长草只长庄稼了’。

无论割草还是找柴火,我和弟弟总是想尽办法偷懒。找柴火时就在篓底下铺上一层树叶,让后用枯枝在中间撑起来,面上再铺上一层树叶,这样柴火就是满满一背篓了。而后疯玩,直到姐姐回家时,才依依不舍得离开。

直到现在,这些记忆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三

每年的腊月二十几,母亲比平日更忙碌,带着我们姐妹把屋子院里打扫干净,过年吃的鱼肉放在院里的缸里,那就是家里的冰箱。母亲从邻居冯奶奶家借来小石磨,米在前一天泡好,一手舀了米放进石磨上的圆孔里,一手不停的摇动石磨把手,白色的米浆在两扇石磨间流淌下来,米浆用来炸年糕。母亲做的年糕表皮又酥又粘,馅料香甜,年糕炸上两盆,东家西家的送上几块,年的味道蔓延开来。

院里的几只白鹅悠闲的踱着步,寻着母亲扔给它们的白菜叶子不时啄上几口。母鹅留下生蛋,公鹅杀了过年吃。父亲做了决定。不知咋得,看着这几只鹅竟有些舍不得,虽然平日里难得吃上次肉,想想都流口水,而且这几个家伙并不讨人喜欢,样子笨拙,叫声也不好听。可平日里我没少给它们喂食,还让我有过守株待兔的经历。这几个家伙去河边游泳,天晚不归,母亲要我去找它们回来。在河边我捡到一枚大鸭蛋,惊喜之余每天都要去河边看看,可每次都徒劳而返。想此,它们确实有可恨之处。

父亲中等身材,样子魁梧,干起活来一个顶俩,脾气又火爆,在我们眼里父亲是个厉害人,可他杀鹅却下不得手,鹅在他手里不停挣扎,最终从他手里逃脱。父亲满院子追鹅,鹅扬着头,嘎嘎叫着,惊慌失措,扑扇着翅膀似要飞起来,很是让父亲费了一番功夫把它们捉住。

母亲十七岁做为知青来到父亲的村子,用外婆的话说母亲那时横针不知竖线,一点针线活都不会的意思。可自母亲同父亲结婚后,学会了裁剪衣服,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让城里的两个姨妈叹服的是家里的日子尽管贫寒,每年的冬天我们姐妹都有两身棉衣,过年时穿的衣服和城里卖的一样漂亮。常常到了腊月二十八九的晚上,母亲在我们都已睡下的时候还在灯下赶做我们的新衣服,常常要忙到后半夜。早上我们姐妹几个叽叽喳喳的起来,迫不及待的试穿新衣服,母亲拽拽这个女儿的衣襟,翻翻那个女儿的衣领,左右前后的看上几眼,几个女儿被她打扮的漂亮,熬的通红的眼睛满是得意与兴奋。

父母从进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父亲那时在城里做临时工,多了些便利,能在城里买些便宜的鱼回来。家里养了肥猪没舍得杀了吃肉,卖给猪贩子,钱做了来年的花费。村里人家杀了猪,母亲从那买几斤肉回来,父亲看着肉评价一番,怪母亲买的肉太瘦,肥些的'才香,还能炖出油来炒菜用。母亲对父亲的话不服气,两人要争上几句才算完,胜者自然是母亲,母亲做饭的手艺了不得,做知青时负责给村里知青们做饭,十几个人的饭母亲一个人做。父亲当时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想是看上母亲的泼辣能干娶了母亲。

年三十的中午饭尤为重要,要请爷爷奶奶叔叔们来家吃饭。父亲是长子,孝敬父母团结兄弟要从父亲做起,这是传统。奶奶是小脚女人,走路颤颤巍巍,脑后盘一个小纂,穿一件偏襟蓝布大袄,她比爷爷先到,问母亲有什么要帮忙的,不过一句客气话,母亲把她请到炕上坐下,急忙忙回到灶前忙碌。

我们小孩子是不许上桌同长辈吃饭的,帮母亲把饭菜端上桌,而后领着妹妹们去别的屋子玩耍。饭菜的香味不时飘过来,肚子饿的咕咕叫,不敢探头去看长辈吃饭,那要被母亲骂为没规矩没志气。等到长辈吃过饭,母亲喊我们过去吃饭,不能跑太急,问过长辈们吃好没有,我们才能上桌吃饭。母亲规矩多,我们只能吃自己面前的菜,筷子不许伸到别人面前的盘子里夹菜。

吃过饭,奶奶喊我们过去,撩开蓝布大袄的下襟,摸出四张五角纸币,依次递给我们姐妹。得了压岁钱,我们很是兴奋,母亲答应我们这钱归我们自己所有,心里盘算着买些什么才好。

年三十晚上要去奶奶家守岁。父亲给我们姐妹每人买了一个红灯笼,在灯笼里点上红蜡烛,一团红色的光映在黑夜里。父亲跟在我们身后,看我们小心翼翼的提着灯笼,噼啪的炮竹声里,一再提醒我们注意脚下,村里的路没有路灯,我们因为有了红灯笼兴奋的不行。

父亲那时每月四十元的工资,买灯笼花去四元。每天凌晨三点父亲起来从家里去城里上班,中午回到家里吃饭,多少年从未舍得吃过早饭。吃过午饭又忙着去地里干活。一分钱要攥出水来。村里日子好过我们的人家都不会舍得花费钱来给孩子买灯笼,认为那是浪费钱,可父亲有他的说法,女儿们不放鞭炮,鞭炮钱就换成灯笼,过年嘛,要让孩子们高兴。

初一早上,母亲早早喊我们起来,吃过早饭,打开院门,这一天家家的院门都是打开的,村里人家互相走动,串门问好,大人们会聚在一起打扑克,我们小孩子一个上午忙着串糖疙瘩,穿着新衣服到村里的长辈家拜年,进的门去,站在门槛边,甜甜的叫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过年好,长辈们会在盘子里抓上几块糖递给我们,多是水果硬糖,日子富裕些的会有花生酥糖。一个上午,我们走遍半个村子,裤兜里的糖满满的,我们也是满足的不行,回到家里掏出糖放在炕上,姐妹几个看谁的糖多,糖块多的人说明嘴巴甜更得长辈喜欢。

初二,母亲要回城里的娘家,我们姐妹跟着一起去,不用母亲喊,我们早早起来穿好衣服等母亲出发。对城里的楼房商店充满好奇,而姨妈舅舅们给的压岁钱让我们恨不能一步到外婆家才好。母亲面色忧愁,她的个性刚强,可是能带给外婆的不过两包点心一篮鸡蛋,在城里人的眼里算不得什么,平日里母亲极少回娘家,她受不了别人怜悯的目光。在我们的一再催促下,母亲带我们出门做火车去外婆家。

车站在十里外的矿区里,那列火车是煤矿接送工人的班车,附近的村民可以免费乘坐。火车定点发车,我们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来去火车站。

进入矿区还有两里路,交错的铁轨间满是黑色煤沫,我们在铁轨旁边的小道走向站台,有时会有装满煤的火车经过,长长的车厢蜿蜒着驶向远方,呼呼的风声擦着耳际,我们站着不敢动,等火车完全通过才敢继续往前走。家里的黄狗一直跟在后面,母亲几次呵斥它回家去,听到呵斥黄狗停下来,看我们走远又飞跑过来,在我们身后尾随着,几次之后母亲不在理睬它。

站台上有不少附近村民乘车去城里,大家蜂蛹着上车,没有检票员,座位先到先得,母亲领着我们随人群上了车,急急地找好座位,把鸡蛋放到座位上的行李架上,才稍稍松口气。从窗户探出头看黄狗是否回家去,站台上的人都已进了车厢,黄狗在站台上扬着头走来走去。大黄,回去看家。母亲对着大黄喊,大黄看看母亲慢慢走下站台。火车开动,载着我们去城里,大黄独自回去看家。

农村的风俗里,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而父亲这个地道的农民却敢打破这规矩,父爱如山。

结婚第一年,我和丈夫在自己的新家过年。丈夫从小没了父母,几个姐妹结婚后离开家在婆家过年,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年有些冷清。因为从小没了父母,丈夫更渴望家里的人多些,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我把他的话说给父亲。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九,父亲找了熟人开车来接我们回家过年。家里什么都有,不用你们买东西,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在一块热闹,父亲对我们说。

出嫁的女儿到了娘家就是客,可以做到炕上和长辈们聊天,我还是喜欢跟在母亲身后忙碌,就像小时候一样。家里的日子有了好转,饭菜丰盛,父母的眉头舒展,奶奶的背弯成弓,小小的身体缩在蓝布大褂里。奶奶的一生只穿家里做的偏襟大袄。孙女们都已长大,奶奶不再撩起衣襟数手里的毛票。瘪着嘴巴问我什么时候要孩子,她有生男孩的秘方,婶婶一旁接上一句,您呀,就是重男轻女。奶奶笑笑不做回答。

九年前的腊月初七,父亲突然去世。全家人沉浸在悲痛里。我留在娘家陪母亲。母亲的脾气突然变得很坏,我做任何事都不能让她满意,时不时的骂上几句。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见到了年根。家里还没有准备过年的东西。父亲在时都是他和母亲备年货。年总要过,活着的人还要生活。三十几年里我一直做为孩子在父母身边过年。父亲离开了,年不知如何过才好。

腊月二十八,母亲交给我一千块钱,你去买些年货,年总要过的,家里有人去世,三年不请客不走亲戚,简单的买点就行。母亲的眼神里有悲伤与失落,让我知道没有了父亲的年再没有往年得热闹温暖。

父亲去世后,我依然在娘家过年,同父亲在时一样。母亲老了,每次同母亲一起置办年货,她都要征询我的意见,末了总要说上一句,你爸在时会如做,总要安慰母亲几句,让她不觉孤独。陪母亲过年,让家里的老屋有温暖在。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四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每年这天,农村百姓都摆上供品,恭恭敬敬地送灶王上天。

我老家在农村,对这一风俗十分熟悉。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父母就开始愁年货。那时年景不好,年货也不过二三斤肉和几十斤白菜。尽管简单,父母也会愁不少天,然而母亲总忘不了请一张灶神。

灶神请回来,母亲郑重地放进橱柜里,不许我们看,更不许动。我不解,惊奇地看母亲。母亲说:“新年人们穿新衣服,灶王也得穿新衣服。小孩手不干净,会弄脏的。新衣服弄脏了,灶王会不高兴的。”

腊月二十三到了。母亲把新灶神端端正正地贴在锅灶上方,又在灶神下方的木板上放一只盛满沙土的小碗,再插上几柱香,把香点燃。我抬头望着这位方面大耳、慈眉善目、两撇胡须一直垂到脖颈的灶神,在青烟缭绕中忽隐忽现,真不知他有何神通,竟让人们对他这般尊重!

灶神贴好了,母亲又忙着包饺子。饺子煮好了,母亲盛上满满的一碗,再倒上一杯酒,放在灶神面前,烧纸,磕头。母亲也让我磕,我就糊里糊涂地跟着磕。灶神在人们的祈祷中,乘着馨香的烟火,起驾回天了。供完灶神,一家人才能吃饺子。

七岁正是讨人嫌的年龄,那年腊月二十三,我和伙伴们野了一晌,肚子饿得咕咕叫。一进家门就闻到饺子的香味,便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里。一看桌上的饺子,哪还管灶神锅神,手不洗就抓饺子。还没有沾着饺子边,“嗖”的一声,饺子不翼而飞。我扭头一看,饺子被母亲抢在手里。母亲沉着脸呵斥道:“还没供灶神呢!”我身子一倒,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母亲急忙放下碗,一把把我拦在怀中,也哭了。母亲边哭边说:“灶王要去天庭奏事了,人们对他恭敬,他就让老天爷降福;人们不恭,他就让老天爷降祸。有一家人,把烟囱开在灶王牌位上,不长时间,他家的房子就着火了。因为灶王无处安身,就给他家降了祸。”母亲还说:“腊月二十三这天,全家人不能外出,如果有人外出,灶王少报了人口,这人一年就没饭吃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不敢再造次,对灶王也格外恭敬起来,每年腊月二十三,我都给灶王磕头,因为他主宰着人间的祸福。

后来,我上学了,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就知道没有灶王。我曾多次劝说母亲,但她一如既往。改革开放后,农民日子富裕了,母亲给灶王的供品也丰盛起来。看着母亲那副虔诚的样子,我心里不禁一颤:母亲哪里是在拜灶神,而是在用一颗诚心在为一家人祈求幸福!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每年都要忙到腊月二十五,才能回家和母亲团聚。母亲就改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说怕把儿子辞在外边而没有饭吃;我结婚后,有了妻儿,母亲也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又怕把儿子、儿媳、孙子辞在外边而没有。

(二)祭祖先。

年的记忆,是欢乐的,又有一点拘谨。

大年三十那天,要请祖先,俗称“请爷爷奶奶”。请祖先之前,先要放家炮,最佳时刻是清晨六点。六点一到,村庄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给沉睡在野外的祖先释放信号,爷爷奶奶醒醒,该回家过年了!据说,时间早了也不行,会惊扰祖先休息,那是对祖先的不敬。

放完家炮,就去族长家集合。家族老少聚齐了,再放族炮。这样的仪式一年一次,非常隆重,炮放的越多越好,人去的越多越好。以此来宣告家族人丁兴旺和对祖先的尊重。

男孩子对鞭炮有特别喜爱,抢落地炮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族炮放完了,孩子们围上来争着抢。手快的孩子会装满口袋,然后向别的孩子炫耀。请祖先活动结束,孩子们便开始扒炮筒,倒火药,用纸包好,点燃,“轰”的一响,放一阵亮光,冒一股青烟。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放完炮,族长一声吆喝,请祖先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墓地出发了。去墓地的路上,人们说笑不停。到了墓地,所有人就严肃起来,恭恭敬敬地磕头,小心翼翼地焚纸,直到供纸变成灰烬,飘飘悠悠飞到空中,人们才立起身,手捧着烟雾缭绕的香回家。

偶尔有的孩子不懂规矩,吵闹不止,便会受到大人的呵斥,并会被强制跪在地上。记得那年,我大约有七八岁。我抢的落地炮最多,两只口袋装得满满的,两只手里也满满的。同族的孩子不乐意了,非要我分给他们。为了保住“劳动果实”,我加足了马力奔跑。他们紧追不舍,我就奔跑不已。跑着跑着,墓地就到了,我只好停住脚步。他们一齐围上来,我尽管拼命守护,也无济于事。口袋被撕扯了,手被抓破了,鞭炮抢光了。我急得要和他们拼命。这时,大人们赶到了,父亲喝斥我,一把把我按跪在地上,默默地等待族长烧完纸,才令我起身。

回来的路上,人们一路沉默,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我怒气未消,要和那几个孩子厮杀,父亲扯着我的手就是不放。回到家,我委屈的想哭。我刚一出声,父亲就喝令我住嘴。

据说,大年三十不能哭,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欢欢喜喜会带来好运,哭闹会不吉利;再说祖先在家,不能惹祖先生气,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孝敬。

一进家门,父亲在门里横了一根棍子,俗称拦门棍。这是敬祖先的一个环节,表示对祖先的挽留。我气没处撒,一脚踢了拦门棍。父亲大怒,抬起手就要打我,被母亲拦住了。

进了屋门,母亲已摆好供品。父亲磕头,插香,把祖先的族谱挂起来。至此请祖先的仪式便告结束。

少不更事,小孩嘴馋。满桌的供品,五颜六色,煞是诱人。黄黄的花生散着香味,红红的醉枣发着甜味,白胖的馒头飘着麦香,洁净的猪肉闪着白光,麻黄的`藕合漾着油香……我的口里早已灌满了涎水,守在供桌边,挪不动腿。馒头、猪肉、藕合不是我觊觎的对象,吃饭时能吃到,那醉枣可是一年到头才能吃到的东西。父母忙着招呼串门的乡邻,我趁机抓了一个醉枣,丢在嘴里。母亲发现了,用眼翻我,我一溜烟跑了。等我回到家,母亲已把供品补齐了,可是那个醉枣很小,那是母亲为初一来拜年的孩子留的。

那样的年月,让孩子开心地吃一顿,简直是异想天开。初二送走了祖先,供品就成了我们的美食。我要父母吃,父母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什么都吃过了。

现在每年回家过年,母亲总是给我留着醉枣,她说,那是我最爱吃的。

(三)熬三十。

祖先请回来,要在家里呆两天,三十和初一,初二就被送走。因此人们对祖先就格外尊重。不断的添香,不断的换水,还要倒一盅酒。因此新年屋里就始终飘荡着浓郁的香气。初一拜年的人,先要拜祖先,其次才拜健在的长辈。不尊重祖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

有一年,一位老头照看孙子,去邻居家串门。坐在了供桌边,孙子看见了供品,伸手去抓。老头慌忙起身,孙子扭着身子,嘴里不住喊:“要!”老头情急之下,指着供品喊道:“巴巴!”又指着祖先牌位喊道:“猴猴!”邻居一家马上变了脸色,纷纷斥责他。老头慌忙辩解,这家人不依不饶。老头在人们的怒喝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

祭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熬三十。大年三十夜晚,一家人要轮流守在供桌边,直到初一早晨来了拜年的人。据说,有一些孤魂野鬼,因为没有后人上供,会趁大年夜来偷供品,那样祖先就得不到后人的供奉,会挨饿。为了能保障祖先丰衣足食,必须有人看护供品。看护供品的必须是家里的男性,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大概人们认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刚强威猛,那气势就会使鬼魂退避三舍;女性是柔弱的象征,孱弱无力,鬼魂也不会惧怕。可见祭祖的仪式里也渗透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据说,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只有三个女儿,没有男孩,守夜的任务就落在了男主人肩上。恰好那年大女儿出嫁了,而且就在大年二十八。因忙于女儿的婚事,非常疲劳。三十守夜,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他懊悔不迭。后来就做梦,梦见祖先向他讨要食物。于是他烧了很多供纸,才算弥补了此事。

我十岁那年,母亲说守夜应该把我排上。父亲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正是睡觉的年龄,不一定啥时候就睡着了。我出于好奇,拍着胸脯说道:“爹,你放心,我不会误事的!”父亲说:“那你守前半夜,我守后半夜吧!”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父亲起来了,我的守夜任务宣告结束。我打着呵欠,去睡觉了。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父母亲身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两眼昏花,他们在祈祷,祈盼儿子、儿媳、孙子回家团聚,祈盼儿子一家永远幸福!

这样想着,我对父母油然而生敬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五

妩媚儿。

年!

喜悦!祥和!幸福!团圆!

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每逢过年,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喜庆的春联户户贴。人们满面春风,做事小心翼翼,说话和颜悦色。

年,弥漫着春的气息!

翻阅童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我总会掰着手指头数啥时候过年,心中对“年”的渴望急切得难以形容。

年,是急切的等待!

过年了!“咚!叭!”爆竹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睁开惺忪的睡眼,准会看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新衣服和枕边放着的崭新压岁钱,我顿时露出幸福的笑颜。

年,是幸福的味道!

起床了!全家人在母亲的领导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井然有序。父亲负责为各位神灵和列祖列宗点燃小红烛,拱揖上香。孩子们端着各种面制供品:银子罐,麦秆垛子,浑身眼,枣山,梭子,罐罐,馄饨饭等,负责依次供上。接着,父亲带领家人给他们送“盘缠”,烧纸马,焚纸钱,虔诚地磕头跪拜。母亲则口中念念有词,乞求神灵及列祖列宗保佑全家,一年之内身体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孩子们聪明伶俐,积极上进。

年,是虔诚的祭拜!

放炮了!大人先点燃一堆柏枝火,然后鸣放鞭炮、双响、八响等。噼噼啪啪,响声震天。大家围着火堆烤烤手,再依次从火上跳过,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

年,是人们的美好心愿!

小孩儿颈上佩戴铜钱、烤熟的带着淡淡的香味的面制莲花和馄饨,神气活现,笑容灿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比试谁吃的饭中有硬币,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有福气。碗中的馄饨饭“破了”说“挣了”,“完了”说“满了”。大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内心的醇美、甘甜和喜悦如清泉般欢快流淌。

年,是热气腾腾,合家欢乐的团圆饭!

大人们穿着洁净的衣服,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声声道年好,句句祝幸福,春风满面,其乐融融。

年,是祥和、祝福的味道!

孩子们呼朋引伴,无拘无束地玩乐,走到谁家就吃到谁家,尽情地疯,尽情地野。

年,是孩子们狂欢的味道!

人到中年,活到了一定的厚度,事务繁杂,忙工作,忙生活,已不再渴望过年,但“年”的脚步匆匆,如约而至。你走着走着却不经意间撞开了“年”的大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论你是否混出了模样,不论你是忙碌还是清闲,老人、孩子盼你回家过年。不论你内心幸福还是强装笑颜,都必须笑容满面。

年,是五味杂陈!什么味道,只有自己明白。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子女的外出,父母内心孤独,面容憔悴,要过年了,眼巴巴地盼着儿孙们早日归来。哪怕只看一眼,哪怕只吃一顿团圆饭。

年,是老人对晚辈苦苦的思念和无言的期盼!

匆忙回到父母身边,看他们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健康每况愈下,苦涩、酸楚的滋味,怎能不溢满心田?又感谢“年”的到来而能与父母重新团圆,瞬间化为无限的喜悦!放下一年的疲惫,与父母相陪,浓浓的年味幸福的滋味!

年,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团圆时的幸福喜悦!

年,是什么?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回味其中,苦辣酸甜,自己细心品味。

20xx年1月11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六

昨晚,陪爸妈一起吃过晚饭,坐在电脑前,忽然电脑下方冒出个小窗口,我轻点鼠标观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我带上耳机独自沉醉于电影里柯景藤那邦同学与沈思宜之间的故事,随后,我的思绪也跟着电影的情节穿越到那些年,我爱你的故事里。

今天下午我刚从外面回来,习惯的打开电脑,打开qq音乐播放列表——【和你一样】,我很喜欢这首歌,还来原于跟这首歌的缘分终归于你的原因。

这时,天色昏暗,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望着窗外奔忙的行人,去来的车辆,突然有一种暖人心扉的声音闯进我的耳朵直潜我的心灵——“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会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哪怕会受伤,哪怕有风浪,风雨之后才会有迷人芬芳。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歌声是翅膀,唱出了希望,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和你一样···”此刻,我想起了你,想起那些年。

我掏出兜里的烟,点燃一支,思绪也跟着弥漫的烟气氤氲起来,浓浓淡淡,层层叠叠。接着我刻意把音乐播放器模式定选为单曲模式,我怕这感觉像昙花一现便烟消云散,我很喜欢想你的感觉,也很享受这股绵绵情意。

熄灭了烟头,打开有些年头暗黄色的抽屉,拿出淡黄得颇有些苍老面容的笔记本。随后写下: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

是的,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你可还好?

还记得前不久在网上你主动问候我,我很高兴!聊着你问我现在追女孩子了吗?我回答你还没有,我便随即问你,想不到你的回答令我很高兴,也许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见证你成长,永远为你鼓掌!”看到你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真心为你鼓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年华飞逝,留下岁月的脸上给我们添了份沧桑。但岁月始终无法抹去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那张清纯洋溢着的迷人脸庞,我会把它珍藏于心底,不让尘世的空气氧化它的颜色;也会不时的抚摸,不让世间的尘埃浑浊它的面容。

暮然,看看窗外,雨停了,天色已暗,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灯光闪烁。我深爱的女孩你可否看到那绵绵的江水中我送来的情意与祝福。

那些年,我深爱的女孩,我想为你写首诗,纪念那时的你。请原谅我还写不出那样飘然优美的诗句,我想用这纯朴至真的文字怀恋你,怀恋纯朴至真的你。

那些年,我深爱过的女孩,请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我唉你的故事,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我永远为你鼓掌!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七

刚入大学的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是充满向往的。我渴望遇到新鲜的事物,遇到新鲜的朋友。因为性格的内向,我不求自己有很多围着你的朋友,有一两个陪着我就行,我希望我们是很好很好的闺蜜。刚到宿舍,见到你大学四年的舍友,当时其实自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你知道谁是你更合拍的伙伴。我们的大学说白了最熟悉的人莫过于你的舍友,大学四年有可能你连自己班级的同学名字都记不清,所以一般你的宿舍就是最活跃交流圈。我的舍友每一个性格都很明显,不过身高更为明显,两个高的,两个矮的,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两结伴而行,我是矮的那个,我不愿意凑到高的那一组,那样我会感到自卑,那样我要抬头跟她们说话。我的伙伴,怎么说,现在只能说是单纯的舍友吧,不,还是陌生的舍友。因为一次次的冷战,沉默,我们从形影不离变成独行侠。记得刚开始见到她的时候,比我矮,这是第一印象,后来交流后我知道她的性格比我要强硬一点,但没关系,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我们依然成了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谈。军训她总喜欢拉着我的手挤公交,飞奔到训练营,晚上怕我近视也拉着我手不让我跌倒。我不知道她说了多少次小心脚下的路,因为我迷糊的毛病。在她的身边我总像小孩没有长大,她说没关系她为我撑起整个世界,不感动是假的吧。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吃南门吃火锅,一起逛操场。也许大学里的朋友都是这样的吧,不过我还是以为我们可以好到永远。但我们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因为我不想有一个强硬到让我一直接受她的想法的'人,我不希望有人强行的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第一次沉默是因为好几次她没有和我吃饭以后,她问了一句,没有我你也能过得很好吗?我愣了几秒回答:没有你我一个人也可以的。话说听到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会不开心吧,当时气氛很好的沉默了,她生气了,接下来我们再也没有同行,她不再和我说话,这是第一次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说出那句话,有可能我不想让她知道她在我心里多么重要。后来我跟她撒娇说平时偶尔可以没她,但生活上不能没有她,她开心的笑了。第二次是因为一次吃火锅,她喜欢自己拿自己的那份,我喜欢拿多一点大家一起吃,所以帮她们也拿多一份。后来吃的剩下了她埋怨我就应该拿自己的那份就行了,我生气了,我不喜欢火锅还要自己吃自己的,回到宿舍我建议她在我们面前这样就算了,在其他人不要这样做。其实这件事只是个人的价值观,没有谁对谁错,她听了向我发飙了。之后就是沉默,后来是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才和好,和好后我送了一份音乐相册给她,写着争吵会有的,希望我们能相互宽容。但也许性格真的互补很难,之后我们之间有多次小小的沉默,我已经可以预料到我们两个友谊的发展了。这一次是真的沉默了,我们因为座位的问题又沉默了,她让我占位好听课,而我占的位置被一个男生坐了,其实旁边还有位置,但她还是生气了,跑到最后面去坐,放学后我等了很久没等到她,我打了电话,接了,很低气压,我感觉的到。

我尽力请求原谅,但在一次讨论课上,她把一位同学的包隔住我和她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我们之间没戏了,一个真的爱我的人不会让我连讨论的权利都没有,从此我们是两条平行线。她曾说她生气的话只要哄她就行了,这次没用,我任何主动没用,久而久之我放弃了,突然间发现这样的陪伴不是我想要。才发现我刚入大学时要的不是最好的友谊,而仅仅是怕自己孤单,找的一个伴,我没想和好,因为这样的友谊已经变质。多次不和让我们害怕和好,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敞开心扉谈心,我们知道再在一起就只能是有容忍的一方,这样的友谊我不想要。在自己变成一个人我发现我多了很多东西,我不再局限于一个人,在乎她的感受,我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有种东西我知道叫独立。也许今后的我们还会和好,也许微微一笑就什么事也不存在,我还是会感谢她曾陪过我那段时间,至于真正的友谊我想是要靠时间筛选的,留下来的才是最爱你和值得你爱的人,希望和我一样的朋友都能想开,这也是青春的一部分。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八

落雪千片,冷寒浸天。

一夜之间,飞珠溅玉,大地万物顿时冰清玉洁。雪,是那么的净,那么的白,如冬天的精灵轻轻的舞蹈着,她曼妙的身姿,轻轻扬扬、飘飘洒洒,纷飞在田野间、树木上,调皮地歇在人们的身上,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清新雅韵扑面而来。一切的杂念喧嚣,都在雪的沉默的映照下蜷缩,无边的宁静,随着飞雪抵达世界每一个角落。

坐在一处,观望这无边的洁白世界,济时宰相谢安,心潮起伏,思绪化作一股白烟,在空中漫舞。凝眉远方,但见“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他喜欢雪天,喜欢朔风下“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化作连天花”的冲天气势,雪天常让他想起那场他遥控指挥的淝水之战。

屋内,一群晚辈坐在一处玩耍。年仅7岁的侄女谢道韫,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小小的鼻梁下有张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弯,带着点儿俏皮的笑意。乌黑的头发,挽了个公主髻,髻上簪着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着流苏,她说话时,流苏就摇摇曳曳的。整个面庞细致清丽,高雅脱俗,简直不带一丝一毫人间烟火味。

想起侄女天资聪颖,谢安便问一群子侄辈:“大家说说,拿什么比喻下雪才好?”道韫的叔伯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听罢这位兄长的回答后,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话:“未若柳絮因风起。”

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

道韫的比喻,既形象又富于美感,寥寥七个字,就逼真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景象。谢安听罢,实在为小侄女的机敏聪慧才思所折服、欣慰。

从此,“咏絮才”的美誉不胫而走,谢道韫的名字如惊雷般震响在东晋的上流社会。

公元四世纪六十年代初,谢道韫风风光光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青年书法家王凝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豪刘禹锡这首《乌衣巷》中提到的王谢两家,就是指谢道韫的婆家和娘家。

可是,谢道韫对“美姿容、工草隶”的郎君并不十分满意,道韫对叔父说:“咱们谢家一门,都是一时人杰,众兄弟也都是一代才俊,谁会知道天地间还有我那碌碌无名的王郎啊!”

青灯墨下,谁是谁的海誓山盟?

月影杯中,谁又是谁的谈笑风生?

谢看不上王,不是没有道理,王虽出身望族,工于书法,也曾做过不小的官职,却缺乏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还痴迷于五斗米道,正是对会道门的痴迷断送了王家父子数口的性命。

谢道韫夫亡子丧,家道中落,昔日的红衣绿袄少女,一回头,已经华发盈颠,千般都成了过去,一股脑儿地进入了苍茫的历史。她是那么不肯深坠于现实,不时地逸出,逸出,向着诗意漫溯,可是,现实,以它薄而锋利的残酷,快速无痕地切过。老了的'她,心若紫藤,琴筝都已腐朽,但她仍保持着严肃有序的家道,纵然在容颜衰竭时,也能让人感觉到她流光溢彩的美丽。

那时的她,喝一杯茶,百合银耳红枣冰糖雪梨,用这样的暖,抵挡冬夜的寒。柴门虚掩,留一只耳朵听着。隐隐期盼天涯风雪中有懂得她的夜归人。

终于,她遇到了一个知音,名叫刘柳。

刘柳久闻谢道韫的才德,轻装简从到谢道韫家中拜访,儒雅的言辞之中,暗含着深深的敬慕之情。谢道韫依礼答谢,言辞清雅,一声一韵都闪耀着知识的魅力和智慧的光芒,二人相见恨晚。可是,没有一册史书记载下这个他们以后的爱情故事,但今天的我固执地相信,在谢道韫孤凄的寡居日子里,心中会不时地回响着刘柳殷切的关怀。

岁月的尘埃严严实实地封掩了谢道韫和王凝之的那段金玉良缘,封掩不了的是后世人永不忘记的“咏絮”之才。不知道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谢道韫,还会不会去憧憬“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盛大雪景,我拚尽全身力气,也不能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来到她的面前。

君爱半壁江山半壁锦色,

卿爱半醒浮生半醉山河,

陌路交错,谁又能千语道破。

今天的我,常幼稚的想:倘那时的道韫长大成人,下雪的时候,她会不会约自己喜欢的人,出来走走?因为一不小心,她就可以和所爱的人一起白了头。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雪,下到现在,依然那么多情。

当手机传来“下大雪,你怎么回去?”的问候时,彼时,我伫立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正等待最后一班公交车。而我等的那辆车始终没有来,我的头发始终没有白。

当世界漫天飞雪。

我已,年华不再。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九

曾几何时,我们满腔热血,激情四射。

一场秋雨过后,散了一地微黄,散下的是谁的思,落下的是谁的念?

在这个似水的流年里,也曾想过远离城市的喧嚣,陪同自己的爱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如花的岁月里,也曾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终究不过是清晨荷叶上露珠的梦想。它,还是被现实中无情的烈日晒得了无踪迹。也曾梦想着未来,竭思尽力却预想不到结果!暮然回首,写下的竟全是迷惑。

生活,原来如此的斑驳!

一路遗忘一路拾遗,那最终停在心底的温柔,也不过是一场繁华殆尽后的空虚。

流年微凉,凉不过少年时光,回忆只能让迷茫的心灵更加纠结。

曾几何时,你告诉我:你爱我;

曾几何时,我们说好彼此不离不弃相守一辈子;

曾几何时,我们在泪与水的混合中坚守那一刻的誓言……。

任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一切终归梦一场。曾经的誓言就像风中的飞花,早已了无踪迹,烟飞云散,留下的只是那一抹不堪回首的时光。

曾经天真的以为,会有天长地久;

曾经幼稚的认为,仰起头闭上眼就不会再泪流;

曾经简单的认为,只要不放弃就会情如当初;

曾经有很多次认为快乐很简单……。

有多少次幻想着,将来我们一起……却发现,那些只是自己在无人角落哭泣时的最后一点安慰,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即使多年前的开始是个错误,但今天的结局不会成为第二个美丽的开始!失去你,将不想再去拥有谁,三个人,三个世界,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梦醒时,才发现,谁也不是谁的谁……。

流年里的承诺犹如沧海中的桑田,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与距离的推敲加考验,终究还是荒老,渲染了沧桑。

曾经,已是流年;而今,愿你一切安好。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十

如今的冬天,似乎就不太见到雪了。零零散散的雪一个冬天还能有几次,可那鹅毛大雪瞬间就能铺满地面的场景已属稀罕了。

小的时候却不是这个样子的。记忆里冬天就是雪的世界。那时候大雪能连下几天,西北风吹着,天出奇地冷,厚厚的积雪就没完全化了的时候。好不容易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化一点,到了晚上气温一下降又在路面结成了冰茬。老屋的房顶积的雪被太阳一晒,再加烟囱里的热气一熏,很快就化成水,可还没来得及落下去就在檐下冻成一溜大小各异的冰挂,这些冰挂得要连续几个晴天才能消融掉。冰挂融化的水,滴滴答答敲打在屋檐下搁酱菜咸菜的石板上,天长日久石板上就留下了一排齐齐整整的小石窝。

太阳高照的午后,冬闲的人们吃过午饭走上街头,聚在朝阳的谁家的土墙边,手抄在棉衣袖子里,或站或蹲拉拉家长,说说闲话,不知都是谁家的黑狗黄狗,捡一快化了雪又晾干了的高地咪眼打盹。那化的雪打湿了垛在门口的玉米秸子和开山后割下的树杈子上,升发出淡淡的雾气。而背阴处仍旧是雪迹斑斑。

冬日的晚上,剥完了花生搓完了玉米没事可干了,人们就串门解闷。这样的时候就不用点灯最好,外面的雪把糊在窗上的白纸映得微微有些发青,坐在炕上的人和坐在炕下椅子上的人都能大约看得清面目,淡淡地谈谈旧事或说说乡间流行的故事传说,不知觉就夜深了。主人送客人出门时总会一再叮嘱着:有雪,小心小心。

记忆里印象很深的还有刮着凛冽的西北风,下着割人面的烟面雪。如果你逆风行路,那细沙粒一般的雪,在你稍一睁眼想看看前面的路的当口,瞬间进入你的眼睛,不一会眼里就会有热热的眼泪流满你的脸颊。你用手用袖口去搽试,没等搽干,雪又落在了有泪的脸上,不一会脸就疼起来红起来。风吹雪打,冷疼交加。冷得过瘾,疼得够味。

那时候,小河里整个冬天都冻得结结实实,河边的落叶、雪、冰、泥泞混杂着,孩子们在铺着一层薄雪的冰面上打陀螺。弯曲着腰,三百六十度扭动身体,高挥着手里缠着布条的鞭子,小脸一会就变得红彤彤起来。汗水混着鼻涕毫不吝啬地眷顾了厚厚的棉衣袖口。

印象很深的还有过年。吃过午饭家家开始贴春联,那鲜红的春联被白雪一映,愈发娇妍。年味浓的人心都醉了。如果那一年过年前没下上那么一场经天不化的雪,年味就会淡很多,人也会有些怏怏的打不起十分的精神。

更有年夜里给军人家庭送光荣灯。灯笼发着红光照着铺着积雪的.路面,孩子们跳着蹦着,人群里不时传出惊呼声,不知道谁又滑在了雪地上。吵闹着高嚷着,说着笑着,这就是有雪陪伴的快乐的年夜。

正月里随着父母串门,孩子坐在自行车的前粱上,车轮碾过路面上的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母亲坐在后坐与用力骑车的父亲说着聊着。有雪的路面上一道道车辙伸向不同的远方。到了亲戚家,大人脚底的雪会在收拾一新的家里留下一些泥土水渍,主人毫不介意热情招呼着,花生、糖水果会及时送到孩子手里。那时候就觉得这瑞雪就从来不曾让人生出厌烦。

那些年,家乡一个冬天都有雪。而没有雪的日子却反而很少。

空旷寂寥的原野,覆盖的白雪,裸露的黛青的小麦,潮润肥沃的黄土,枝干坚挺的树木,是北方家乡印在心中永不磨灭的冬日景象。

如今的雪都到那里飞舞去了?少了你,冬天就似乎象没了魂灵。

那些年的散文通用篇十一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的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的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明张鼎思《瑯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剑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朝堂之上。孔子家语明明的写着,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这庙堂右阶的金人,不是为市井细民作榜样的。

謇谔之臣,骨梗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钳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禾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莲池大师说得好;“世间酽醯醇醴,藏而弥久而弥美者,皆繇封固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许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现,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n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