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精选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0:48:17 |
- ZTFB |
- 14页
对于过去的经历和学习,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炼经验和教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下是一些总结文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供你参考。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一
如今多数的大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不能够承受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下课就回到宿舍打游戏,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在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锻炼计划,及每天需要达到锻炼目标,学校的体育老师也要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多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现今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在众多高校中,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课程重视过多,而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每周只开设一节体育课,这对大学生的锻炼没有很好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打消了大学生对待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进行中,体育老师只是单一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为了学习成绩敷衍了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积极氛围,不能使学生融入进去。同时,学生的运动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效果。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体育工作还是有所重视的,但是要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有一定难度。因为,现今多数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惰性,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将多数空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游戏和视听娱乐上,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文化学习,觉得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不锻炼,所以要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大学生的正确锻炼认识,改变惰性。3.高校体育观念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现如今很多校不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很多大学生都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馆中没有增加过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带过于单一,体育锻炼场地较小,不能容纳很多学生,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所以,这种现状也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1.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程,增强大学生锻炼能力。高校如果想要帮助大学生走入操场,多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可以多开展大型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运动会体育项目中,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接力中可以感受到合作的乐趣。端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正确对待体育锻炼,不要遇到体育活动就避而远之,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运动项目,增设冠军、季军、亚军和参与奖励,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项目的兴趣。学校体育教师也应当在体育课程中多增加体育娱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多互动,多参与,从体育课程中获得乐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使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项目更好的协调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多进行体育的理论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运动,使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即使大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也应该先掌握方式方法,盲目的进行锻炼,将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既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又会影响自身健康。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很好地结合,同时根据自身的性别、年龄、体质能够承受的体育锻炼程度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了检测大学生每年的体育锻炼是否达到目标,学校还可以每年进行体育测试,通过成绩检测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在每年期末增加体育考试,不及格者补考或有所惩罚。通过考试,鼓励大学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增加体育器材,引进质量好的健身器材。学校应该在体育馆内多设体育器材,将资金投入到体育馆内,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使健身器材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供有利环境,增设体育锻炼优质器材,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有助于大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该督促学生走进体育馆,每天设立签到,走入体育馆最多的学生应该给予奖励。4.增加体育馆面积,增加容纳学生范围。体育馆是高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场地,体育馆如果面积太小,容纳不了太多学生。那么就无法开展体育活动,就无法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所以要增加体育馆的面积,鼓励学生走进体育馆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积极鼓励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的中国无论何种工作都需要强健的体魄,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果身体素质不佳,在工作中没有优质的身体素质,就不会更好地完成工作。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体育锻炼成为必要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自身的坚持,学校的客观支持都是次要的,自身坚持更重要。所以大学生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提升个人魅力,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发展及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382.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二
摘要:生活质量的不断提供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程度是不容忽视的,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很多人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生了具大改变的社会现状既产生了很好了作用,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代表群体,也感受到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双面性”特征。新的生活方式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新鲜事物的冲击力度,但也衍生了许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学校应当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予以一定的重视。因此,本文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相关性。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足以让人引以为傲的发展成果,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模式也可谓是百花齐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被更多的大学引进体育课堂,但与此同时,也难免会引起一些新的思考。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着的体育现状,素质教育也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成为了一个不断落实的动词。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同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使其,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素质、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导方式等等。
体育兴趣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热情度,相比较体育兴趣较低的人而言,体育兴趣较高的人对体育运动有着更强的爱好倾向并在对体育信息优先关注上有所体现。它的产生及产生程度和人的情感认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往往是呈正比关系分布,即了解程度越深,所产生的情感依赖就越强,体育兴趣也就越高。而且这三者之间,也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圈,兴趣促进情感的产生,情感加速认知的变化。体育锻炼态度指的是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其主要指的是个体对于体育活动稳定及持久认知、行为及情感倾向。体育行为属于人类生活中的特殊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意识的使用体育运动方法及手段,从而实现体育目的的实践活动。从广泛范围分析,只要适合体育具有一定联系的活动,都属于体育行为。理想认知及感性体验相互吸引和作用,共同发挥自身的动力作用,此种行为才能够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及稳定性。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以“静”为美思想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女生的体育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强的现象,有的女生甚至即便是自身有想要运动的念头,也会受周围人的影响不敢大胆地放开自己。这种思想观念给女学生们的体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直接导致了不佳学习效果的出现,甚至影响到很多女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由于女生的遗传体质和男生之间本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加上传统观念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于男女性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期望,这在体育运动上也有所表现。由上表可见,大学生在对待不同的体育项目上在选择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的。选择大球类运动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选择该类运动项目的女生。而在跑步这一项目上,选择女生的人数占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跑步对场地和技术性的要求都比较低,而且对塑造形体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较为受到女生的喜欢。
2.综合性分析。
2.1行为态度。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并不是很高,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理解的深入程度不够,大多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大多数学生对锻炼的价值没有明确的理解,认为自己的年纪很轻,处于青壮年阶段,身体素质好,所以不愿意把时间过多地放在运动上,而是对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尤为重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相比较未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身评价也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2.2行为认知。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具体的行动上不愿意付出精力和财力支持,且对体育的兴趣保持具有短暂性的特征,且呈现出信心不足,没有足够的抗压抗挫能力等萎靡状态。
2.3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一个动态的数值,它的变化会受到行为习惯的影响。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情感体验这个方面,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男生的相对而言要更为丰富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男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投入更多的经历,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能够更充分地对运动给人带来的快感有所体验。而女生的性格相对沉静一些,在运动上倾注的热情要更少一些。还有就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情感发泄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大学生在学习上或者是在面临家庭、工作给予的巨大压力时,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来进行情感的宣泄,而体育运动就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
2.4行为控制。行为控制感是指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自我约束能力,它对学生完成锻炼任务的程度和运动量、任务时间等指标进行反映。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显示学生们的行为控制能力不够高,因此容易在体育锻炼中产生畏惧心理。整体显示男生在这方面要优于女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要由于锻炼频度低的人,但差别还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其中有不乏少数的大学生认为锻炼方法不便于学习,也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合适的自然环境。
2.5运动频率。运动频率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参与到体育运动的次数,一般主要一周为周期。运动频率能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的评定。运动频率的量对体育锻炼效果具有密切的联系。相关调查表示,在每周锻炼次数在三次以上的时候,最大的摄氧量增加就会逐渐的平坦。在每周锻炼的次数在两次以下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变化。以此表示,如果想要能够强身健体的进行运动,其每周的运动频率就要能够保持在三次以上,并且还要与自身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个人身体恢复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掌握。目前,我国学生从来不参与体育锻炼占据调查的15.95%。以此表示,我国目前学生体育锻炼频率并不理想,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性较差,学生都普遍存在体育锻炼自动性及自主性。
2.6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指的是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具有密切的联系,运动效果是通过总体运动量进行决定的。在确定运动频率之后,持续此频率的运动时间就是对运行效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我国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锻炼时间属于基本保证,只有少部分学生每次的锻炼时间较短。如果锻炼时间较短,那么就无法达到健身效果。
2.7社会学分析。大学生健康成长要遵循自然人发展规律,并且还要满足社会人发展需求。要求大学生锻炼能够独自进行,还要具有集体项目。使用社会学理念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分析,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属性实现及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锻炼时候的沟通及交流能够使学生形成锻炼态度,此理念展现了社会交往能力对于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外显指的是看得见并且摸得着的东西,追求外在形象的创建。内宿指的是看不见,并且也摸不着的东西,追求内在信心的创建。外显和内宿相互结合,就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属性的过程,也能够成为大学生锻炼态度发展的过程。大学生锻炼态度差异要求在锻炼的过程中,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流话题不断增加,不同人群在一块进行锻炼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如何对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进行纠正。
3.1在认清需要的基础上,对锻炼的目的性进行明确。明确目的的缺失是阻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大因素。为了什么学,学又是为了什么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目标的设置,有了目标才能有前进的发展动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标不宜设置得过高也不宜过低,否则会催化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3.2激发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并长期坚持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诱发动机、维护行为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大量的体育实践也证明了形式多变的教学活动、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愉悦的课堂气氛等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热情和兴趣。
3.3大学生要学会端正自己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要明白体育态度所代表的并不是一种实际的体育行为反应,而是一直内部心理状态,态度的端正可以增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还能够增大体育行为实现的可能性。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可以依靠观察和模仿来实现,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提取值得借鉴的部分,并逐渐使行为和态度形成一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群体,担负着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任,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联系着祖国的现在和未来。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和落实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教育模式也更具自由化和开放性的特征,体育的重要性也在社会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从近几年来健身房的大规模发展中就可见一斑。大学生群体要加强自身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使运动思想落实到行动上,也使体育锻炼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三
摘要: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文献法,论证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特点。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与自动化体育动作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
一、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就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自主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体育锻炼。只有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体育锻炼。同时,促进学生将运动兴趣和爱好相结合,只有有了积极的兴趣,学生才能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进而成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应贯穿于整个体育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会学生科学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进行长期科学有效的身体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能力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只喜欢在体育课上放松,不喜欢体育锻炼,更别说自主锻炼。学生不重视、家长不支持,这样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与培养动机、提高注意力、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注意力集中,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浓厚。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篮球比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篮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与训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最终都要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终生。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历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具备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四
体育课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能够自行进行娱乐锻炼运动的平台。他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非常的灵活,而且内容十分的丰富,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像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跑步等等,丰富多样,能够满足大家的各种需求,比较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容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能够自觉参与到其中来,提高他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体魄,使学生的身体更为健康。但是,大部分学校长期以来,体育课处于松懈随意的状态。每当到了体育课,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学校的上线率和知名度,都会把体育课,更改成语文,数学,英语等比较重要的课程,从而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得不到身体的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活动协调能力下降,也失去了对运动的兴趣,所以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偏差。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是比较差的,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比较僵硬,或者关节比较僵硬,导致体育动作不能够协调,动作不能够完整等等,然而老师没有及时提醒而后调整,导致学生身体受到损伤,这都是学生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我国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比较大,早晚温差也大。冬天进行运动,前提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身体达到一定的热度再进行体育活动,否则学生很容易受伤,肌肉非常容易拉伤。夏天运动的负荷量相对较小,在夏天运动的时间应该比其他几个季节稍微缩短一些,因为天气比较热,如果运动的强度过大,很容易导致中暑。所以大家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运动的方式和程度。在体育课程中,体育老师应该适当的教学生一些能够用体育运动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以体育运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教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观察学生的运动状态,如果学生的状态不对,要及时进行调整和督促。在体育课上,老师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大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的兴趣。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到其中来,而不是在体育课上,聊聊天荒度时光,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才能够更好地达到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在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老师应该带领同学,做结束的运动和放松的活动,让大家的紧绷的肌肉能够得到及时的放松,使得第二天不会肌肉酸痛,如果大家在体育课上受了伤,老师也应该及时处理并交给同学一些能够及时紧急处理的方法。
在策划运动课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有针对性,在体育课上我们应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不应该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些体育运动。比如,做一些军体拳的训练,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家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而且主要是针对同学们能够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然后再遇到困难,或者是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我们要有拓展性和独立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模式,要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所涉及的技术知识和方法等等一系列方面,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设计,使得这套体育运动具有拓展性和独立性。再次,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活动,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每次都是一样的体育活动,如果每次都是一样的,不能够带起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每次都会有一些比较个性的活动,同学们也会积极参加,从而提高大家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最后是适应性,作为体育运动的活动应该适合,所有人一起活动,适合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而不是三两个参与进来,而是适合大家的一项活动,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不能难度系数太高,如果难度系数太高,全班只有一两个人能够完成,那么会打消大家的积极性,不能够达到全员参加的目的。
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增强自己的体质,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2]孙长新,林松.高等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效果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7,06:216-220.
[3]董力铭.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初探[j].中华少年,2017,06:213.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五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也就是我国所称的“亚健康状态”。由于都市生活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导致体内酵素大量缺失,体内毒素沉积,从而影响到肌体健康。而体育锻炼正是预防或减轻这种状态最健康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亚健康;肌体健康;体育锻炼。
生活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我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由此产生的疲惫和焦虑却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常常因为工作失去了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外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给我们身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愉快的生活和工作。
(一)增强骨骼肌功能,延缓衰老。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逐渐增多,血流量也会增大。这样,肌体内的血液供应能力就会变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贮存能力就能增强,人体肌肉会变得更加粗壮和结实。众所周知,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好,就能延缓衰老,使自己变得年轻有活力。长时间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对于受力部位来说,因为经常活动受力部位会变得更加灵活,骨质密度增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会增骨骼对加钙的吸收,在这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有很大的帮助。
(二)保持身材。
现在,不论男女都梦想着拥有一副好身材,很多人为了走捷径,通过吃药和打针的方法让自己瘦下来。这种方式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体育锻炼才是让我们保持身材的最健康的方法。运动能恢复肌体对新陈代谢的调节,刺激肌体机能,消耗掉多余的脂肪,进而促进脂肪的代谢。肌肉的运动,会使得肌肉对血液内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利用率增高,让脂肪细胞缩小变瘦,消耗掉身体内多余的糖分,减少脂肪的形成。运动还增加了呼吸肌的力量,增加胸廓活动范围以及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和换气机能。气体交换的速度加快,就有利于人体燃烧掉更多的脂肪。
(三)调节神经。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脑内新细胞的生成速度会减慢,脑组织也在缩小。而体育锻炼能逆转这一趋势。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改善中年人血管,减弱衰老对大脑的影响。大脑需要吸收人体所以氧气的20%,有氧运动还能促进流向大脑的血液,为大脑带来更多所需要的氧气。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化学物质,可以促进脑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分化,锻炼的越多,大脑接受到的信息越多,脑神经就能够得到锻炼。
(一)减压。
抑郁会减弱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得我们更难全神贯注以及作出决定,最终导致记忆问题的出现。抑郁初期,人体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这一状况的。因为,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正是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而运动恰好可以提高之一化学物质的含量。大家都应该听过“压力荷尔蒙”,它会使我们的大脑衰老。如果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就会使我们的思考能力变弱,记忆力下降。而运动可以降低皮质醇的含量,让大脑的思绪变得更加清晰。运动还会刺激大脑的中枢神经,让人体变得兴奋,从而减轻身体压力。
(二)提高自信心。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自信心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专家对“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对自信心的影响”做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增加课余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对自己外面的主观感受,这是提高人体自信心的一个中介因素。余秋雨曾在《山居笔记》中谈到:“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现在的学生党和上班族因为各种压力,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经常感到疲劳,每天给人的精神状态就很不好,对于工作和学习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通过进行体育锻炼,随着机体体能的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差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在不知不觉中,自信心就会增进许多。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奥运赛场上,我们的中国健儿们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豪迈气概领华夏儿女们激动不已。体育运动是一种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接受磨炼而获得的。所以,体育锻炼能够磨炼人们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运动就是因为运动本身是个体力活,让人觉得劳累,如果人们克服了这一观点,选择一项或者几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坚持每天做下去。在这个过程之中,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在无形中培养出来了。因为坚持不懈的名词解释是: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它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词。
三、总结。
生命在于运动,它渗透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细胞之中,这是生命的运动意义。体育锻炼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帮助,还让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理上健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百年!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使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但事实上,部分小学还存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如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在课堂中将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纪律管理。一些小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小学的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国家已经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在室外进行。但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气情况恶劣或者是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小学需要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且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管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在体育课上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锻炼,也能使小学生的精神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部分小学为了严抓纪律,将原本比较开放的体育课程转变为比较枯燥的训练,促使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笔者建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需要在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学校方面只要注重对其体育课程的纪律培养,督促其服从管理,就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效率,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比较简单的训练动作,并且由易到难地缓缓过渡,促使小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使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
小学生在上课时被要求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模仿教师的动作。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是这样,需要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比较规范的体育训练技能。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的训练动作时,部分小学生会小声交流,讨论其他的问题。教师虽然已经将体育锻炼事项讲给了学生,但学生漏掉了重点内容,学生会在实际锻炼时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疲劳,甚至使自己受伤。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方式。教师将体育锻炼中的重点讲解给小学生,并且时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小学生解答,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并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本身的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虽然体育课程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方面也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幽默和风趣能够振奋小学生的精神,从而使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并且与教师一起做体育运动。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小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标,还要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关。小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并且了解与其他人合作的模式,从而成为创造事物的人。体育锻炼中也需要创造能力,也需要小学生真诚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虽然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看重精神的融合。小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但也要削弱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关心集体的荣誉。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要从培养其人际关系开始。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习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体育锻炼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其相互之间发挥督促的作用。一个小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从而使其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任务。小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成功之时树立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形成比较强的动力。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习惯培养。只有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才能在日后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正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促使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不放弃的意志。小学应该克服体育锻炼教学中的困难,将锻炼的重要性落实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七
摘要:本文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文章就学生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影响学生锻炼的因素,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中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也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加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塑造中学生的健康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完善人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下课后看到学生最多的现象就是散步聊天,而不是在操场锻炼。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可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胖墩”“豆芽菜”出现在校园里,一个没有体育活动的校园就显得没有活力没有朝气。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身体和学习上都发展的很好,可是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身体素质下降,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下滑。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有学生自身因素,当然也有学校的原因,特别是桥山中学是一个全住宿制的学校,学校的体育设施普遍不齐全,这势必影响学生体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初中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促进该地区的中学生体育锻和学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无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热身永远是跑步,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过于手段化和公式化,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很难有偷快的运动体验。1.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其指出体育课程应该达到五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在学校,体育课一个星期有两节,老师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然后,“集合、解散”老师学生都自由。老师只注重准备部分,千篇一律的做准备运动,集合整理队形、跑步一圈,然后粗略地教一些体育技能,一节体育课的大半部分时间,体育老师让学生们自由活动或者就是忙自己的事,这种“放羊式教学”,对体育课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和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问题。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认识还是“自由活动课”加上文化课老师还会经常占用体育课来给学生补文化课,造成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老师上课也不注重方法,老师的方法就是大声吼,只要把学生集中起来,不让学生打闹,然后随便教点简单的体育技能,学生也就跟着做,“依样画葫芦”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没有了兴趣,体育课越来越难管理。2.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标准》对运动技能提出应该达到的目标。一节好的体育课就在于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现有的器材场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加上老师的知识水平有限,很多体育项目老师都不会开展。桥山中学目前的状况是:老师把体育器材给学生,然后就在运动场负责学生安全,下课收器材。虽然近几年体育成绩也纳入了升学考试中,但是只有初三的学生老师会按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从而也就影响了一部分运动项目的开展。
桥山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少,学校每年只组织一次秋季运动会,每天体育锻炼主要形式就是早操。其它时间都是学生自由选择性的`锻炼,而且学校的课余运动竞赛少主要以校内为主,比赛对学生的要求也低,活动过程也散漫,而且校际间或者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运动竞赛很少。所以桥山中学的校外体育锻炼活动不容乐观。1.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除了上体育课老师组织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们在学校里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男生选择体篮球占男生总人数的65%、乒乓球占总人数40%、跑步占总人数的30%、羽毛球占总人数的25%、散步总人数占的20%,女生选择跑步占女生总人数的60%、散步占50%、羽毛球占40%、跳绳占35%、乒乓球占30%。这反映出桥山中学的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选择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女生选择运动量小无对抗的运动项目。2.每周锻炼的次数及强度。学生一周的锻炼次数,最能反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能反映学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还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研究显示,判断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次身体活动的强度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每次身体活动的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每周身体活动频率达到3次(含3次)以上。男生每次体育锻炼的强度选择“没有感觉”的占男生总数的2.8%;女生是1.3%。男生选择“身体微微发热”的占17%,女生为40.7%;男生选择“微微出汗"的占26%,女生为33.3%;男生选择“中等出汗”的占39%,女生为19.4%;男生选择“大量出汗”的占15.2%,女生为5.3%。由此可知,男女生每次体育锻炼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果将“全身微微发热”表示锻炼程度已经达到轻量强度,“微微出汗”表示运动强度达到了中等强度,“中等出汗”表示锻炼程度达到了重度强度,“大量出汗”表示体育锻炼程度达到了极重强度。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八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也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体育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此外,初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仅有助于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具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也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中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一、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激发锻炼热情。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太成熟,心理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置一些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让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坚信,感受到竞赛胜利后获得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一些竞赛,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奖项,最后获胜的人能够感到喜悦,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像踢毽子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两种竞赛规则,一种就是看每个组中每个学生单独踢毽子,将小组成员踢的数量相加看看哪个小组踢的总数量最多;另一种是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看哪一个小组配合默契踢的数量最多。针对胜利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一些奖励,给学生买一些学习工具,对于竞赛成绩很不理想的小组,也要给予一些惩罚。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热情,体现出个人才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二、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点燃锻炼兴趣。
大部分初中生会把体育课当作放松自己的课程,在上课时容易懒散,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穿插着健美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记得有一次七年级第一堂健美操课,老师提前来到体育馆,把录音机和音乐早早的准备好,并放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陆陆续续走进体育馆都很好奇走到录音机旁,外向的学生急切的问:老师这节课干什么呀?而内向的学生在猜测这节的内容。上课铃响体育委员开始整队才安静下来,大家都很期待老师公布上课内容。准备活动中我就采用了健美操的简单步伐,让学生找到音乐的节奏,并用口令鼓励学生,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专心的.听着音乐,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完全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需要适合初中身体发展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初中生实际水平,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这样可以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果选取教学难度过大,就会使得学生丧失信心,产生畏惧,甚至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选择一些知识性与游戏性相结合的教材,将游戏活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动作技术,达到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教师在体育准备工作时,将传统的体操热身改成游戏活动,如“老鹰抓小鸡”“警察捉小偷”“木头人”等比较传统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有活动的欲望,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增加准备活动效果。教学过程那也要加入游戏部分,像让学生跑800米或者1000米,许多学生会非常反感,但是如果让其“逆风”,“顺风”,“接力”等跑步游戏,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在游戏中了解体育动作知识。同时用游戏活动结束体育课程,减轻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轻松的结束课程,像“太空漫步”舞蹈动作,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结束,使得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三、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推动习惯形成。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还是比较传统,各个学校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在思想上对体育不是非常重视,尤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功课比较忙,造成学生的压力比较大,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更加不能保证。面对这样的挑战,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是非常好的途径,可以增加学生们热情,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在体育课上运用音乐陶冶情操,可以将课程变得更加生动与活力,利用音乐明快的旋律,可以增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奔放,心情愉快,也可以利用抒情优雅的旋律,营造出相对舒心的情境,使得心情轻松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投掷或者障碍跑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一次军人,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播放比较豪放的音乐,像《当兵的人》,既符合教学场景,又能激发学生热情。此外,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针对篮球动作要领,教师一遍一遍重复,但是学生还是记不住,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姿融入进来,像可以设计“篮球华尔兹”,华尔兹是一种舞蹈形式,舞步很简单,即一个拍就是一步,每节三拍就是三步,连贯起来的动作非常优美,很有华丽多姿的独特风韵。因此,在课堂中,就可以利用华尔兹与篮球动作的相似性,将其引入到课堂中,让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练习篮球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喜欢上体育,还可以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机制还是运用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教师枯燥的讲解体育知识,使得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学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不断健康快乐成长。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九
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是学生自愿性质的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氛围、体育锻炼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形成锻炼态度、锻炼意识、锻炼习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从自我认识锻炼的需要开始的,产生锻炼动机,动机产生以后即付诸行动,这是行为过程,最终养成锻炼习惯。
三、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现象,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而形成的总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大多数男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好,能够促进自身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没有达到“我要运动”的要求,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引导和激励方面都有待加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热烈而深刻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四、体育人群效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体育人群,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大众媒介、运动明星、同学、朋友、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体育人群依次为体育教师、同学、父母和朋友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体育锻炼意识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意识直接影响人们体育锻炼的取向,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就不可能去想体育锻炼,也就成不了习惯。鉴于上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素,笔者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形式,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手段。其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观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最后,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
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有智谋、有技术的游戏。在小学阶段,孩子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有尝试各类运动项目的机会。包括在户内或者户外的、冬天或夏天的、有组织或没有组织的、自娱的或竞争的体育活动。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一、要培养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
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孩子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7-12岁的孩子更需要发展一般性运动技能。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练习和严酷的训练,以及参与激烈的竞争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持续地寻找孩子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
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参加当地的职业队或国家队等。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
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一
摘要: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准确的来表达应该是“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体育锻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无论对多大年龄,都能够参与一些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想通过体育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达到预期健身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按照各种科学锻炼的原理,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讲究正确的锻炼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健身;方法。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的身心负担逐渐加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现代文明病”,比如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而极少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也基本处于盲目的状态,没有科学的、有效的增强体质锻炼方法,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损伤。
运动生理学角度: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消耗体能的身体活动,即加强机体的异化作用,使得恢复过程的同化作用增强,机体的物质储备水平提高,从而使机体向更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过程称为体育锻炼。caspersen等人认为身体活动的概念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运动训练学角度:人们通过适当的强度的身体活动以及运动负荷对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种刺激。它能引起组织系统发生兴奋,加剧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造成代谢的不平衡,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休息后,机体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称为体育锻炼。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锻炼,即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赵厚亚认为:要使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锻炼者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即有益健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因人制宜原则[3]。何雪竹谈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应注意从实际出发、保持经常性、循序渐进、全面性以及安全性这几个方面。
(二)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心理学,是关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心里变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它是开发运动员心理能力,启发他们深刻理解做人和竞技真谛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大众体育锻炼,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体育锻炼”这个词似乎还是一个陌生或可怕的词,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锻炼,或者锻炼身体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事实上,当我们遇到超负荷的工作倍感压力时,体育锻炼通常是我们缓减压力的最有力的方式和方法。当我们生活上和感情方面不顺心时,体育锻炼同样是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调整情绪的良方益药。
(三)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学基础。
体育社会学是研究运动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学科。所以,要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首先需要改善群体结构,放大系统功能,人个体和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及各种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构成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忽视。个体应该根据自身年龄、性别、体育锻炼需求等不同要素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方法;而个体的社交网络当中,自己的朋友喜欢健身的的话,同样会带动自己一起参加锻炼;如果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就能更加轻松的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
(四)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李世宏,)[6]。因此,要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首先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锻炼人群的对于体育锻炼的各种认识,在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下参加体育锻炼,会达到更加理想的强身健体的效果。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机体的免疫力、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了解怎样进行锻炼,锻炼到什么程度等科学知识。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筋健骨、健壮体格还能修身养性、放松心情。
三、总结。
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步骤,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知识与方法,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处于积极锻炼身体的社会氛围当中等。在学生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学的教育,尽早的让人们认识到科学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处于一种新兴的学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国内的这么大的需求量,所以应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当今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处于一种志愿式的型式,现有的各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部分都是学生或者教师,而真正的社区的体育指导员是一群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所以期望能改变现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能,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活动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只是体育锻炼,还应该和正确的、健康的、营养的饮食相关联。应该大力鼓励和补助公共营养师,发挥公共营养师的各职能,改善人们错误的饮食习惯,提高人们健康饮食水平,满足人体对于体育锻炼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从而达到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王祺.科学的体育锻炼[j].黑龙江科技信息,,16:(140).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
[6]李世宏.“体育教育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从“sportpdagogik”的演变谈起[j].体育科学,2011,31(4):(81-89).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二
摘要: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仲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新校园旬刊,2016(6)。
[2]周良,马清.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三
中国体育悄然回归,国家奥运兴旺逐渐消失。在“后奥运时代”,群众运动将高度重视国家和整个社会。随着群众健身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国务院8月8日批准了“全民健身日”。要将健康的大众运动精神向大家传达,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济南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对于帮助济南大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学生中,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足20min的学生仅为21%,而有79%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锻炼时间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只有少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过短。而锻炼时间过短的话,体育锻炼是很难到达应有的健身效果,或者说是没有效果的。锻炼的大学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是每次都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在60min以上。该数据显示,济南市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在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时,参考了国家体育局对中国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客观实际情况,没有对其负荷强度做出任何限定。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大约1/3(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有13.2%的中学生一次体育锻炼也不进行,有25.1%的中学生一周只进行一两次的体育锻炼,这个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是难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济南市大学生所进行的锻炼项目主要在慢跑、散步等项目上。运动强度小,也最简便,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分配时间。网球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所以选中率仅为2%。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
本研究文献查阅的类型主要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网站。编写《济南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调查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百度贴吧和微信方式共征集到问卷140份。走访了部分领导及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一些看法。在统计的.140名大学生里,只有4名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36名同学中79%的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和广场分别占36.1%和36.9%,另外有36.9%的同学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纯正,符合当前全民健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受调查人群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校内体育场馆,有7.3%选择健身俱乐部等收费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低。选择到健身房等收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经营性场馆收费一般都会较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态度、身心状况、动机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生理疾病,分别占25%和7.9%;影响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课余时间少分别占26.9%和19.8%。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和兴趣,运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并每周确保在30~60min内的时间,超过3倍数量强度的最佳运动,并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另外,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举办健身娱乐活动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运动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开展。倡导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终生锻炼体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运动习惯,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时建立一些学生能充分提升体育界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身体习惯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以性别为本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有氧运动、运动舞蹈等。为适应体育场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适当加强体育设施的改善和维护。针对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定期设立统一标准的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因素。同时应该对不同体育素质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开展体育推广,形成大学生爱运动、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体育活动经验,找出运动爱好,培养兴趣。充分意识到校园体育气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环境,建立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倡导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群众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4(4):1-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任建生.中年健康运动处方[m].武汉:武汉出版社,.
[8]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四
摘要:
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早期的培养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技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好奇心和上进心强等特点,通过多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1.从小做起,抓好开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习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根据习惯形成的后天性和习惯定型的稳固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看,开端是关键。在培养良好习惯之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开始做起来也许比较勉强,但只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形成习惯。
2.明白事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科学锻炼的方法,激起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教材教法,适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兴趣。锻炼态度端正,参加锻炼兴趣浓,必然促进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循序渐进,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把握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能为学生打下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
4.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必须引导和督促他们自觉地去实践,达到锻炼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使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变化和心理的特点,认识到在每次锻炼开始,都必须由静到动的规律,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等知识。并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逐渐使他们认识到准备活动转化为从事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严格地规定练习内容,运动科学的练习方法,还要长期的严格要求,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顺应心情,扶正诱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种种良好的锻炼情境,诱导和启发学生自觉去锻炼。在锻炼中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也要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前滚翻”教学中,个别学生觉得自己会做,就练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此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而应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遵循动作的规律和动作的规范来学习动作,并养成按动作规范来练习的习惯。
6.树立榜样,正确评价。
少年儿童活泼可爱,喜欢模仿,我们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学生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则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还可向学生讲述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锻炼的经验等,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锻炼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8.促使学生,形成自律。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当然,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要求,容易接受,不易坚持。要养成锻炼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为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不断地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其他习惯的养成,如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具有积极的影响。是进行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使个人身心得到发展,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五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运动、营养的手段,促进人们的健康,就成了人们关切的焦点。本文试图从运动与营养、运动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入手,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明辨其理,比便于更好的为大众健康服务。
关键词:运动;营养;健康。
一、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自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响彻世纪的运动格言之后,关于运动是否有利于生命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也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说明运动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重要。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获得健康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了50%~55%。因此,我们要运动,更要强调“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如果运动不科学,将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也是自然界一切动物的生存之道、健康长寿之道,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可能会更长久,更健康。古人也有“动则不衰”之说,只有活动起来,才能很好地保养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合理运动对于健康有很好的促进功能:如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运动能提高心脏健康功能;运动能增强肾功能;运动使人精神愉快等,特别是运动能增强肺通气功能,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成年男子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呼吸变慢的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神灵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who从1947年开始,先后5次对健康概念进行修正,直到1985年who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是指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最新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动不止的生物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界里边,也同样存在合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就拿植物来说,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就是它们的合理营养素,在那样的环境中,植物才能健康成长;否则,植物要是生长在盐碱地、水分胁迫等环境中,则植物的健康成长就受到威胁;同样对于动物界来说,衣食无忧的安逸环境就是顺境,是有利于动物生长的有利环境,而大运动量训练,导致动物内环境的改变等状况就属于逆境,不利于它们的生长,此时就需要改变这种逆境,配合合理的营养,来保证健康成长。
有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肿瘤等,都可以从营养学上找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以肥胖为例,近年来我国18~45岁的人群中肥胖者占20%左右,肥胖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近年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邀请了8个国家16位著名肿瘤学、营养学、流行病学专家,综合研究了世界4500项有关饮食与癌症预防的最新领先科研成果,在广泛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通过科学饮食能减少300~400万癌症病人。这些疾病的防治也是我们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合理营养更是人们获得并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总之,我运动、我营养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服务的,适量运动加上合理营养是维护身体良好发育、维护健康重要因素,任何层次的人的健康来自于良好的营养加有规律运动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这一准则,生命才更完美,身心更健康。拥有健康,人生才有意义,拥有健康才能合理运动,才能更好地选择营养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因此,“我运动、我营养、我健康”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健康的响亮口号。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六
习惯存在于人生的各处,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一生。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素质急剧下降,体育锻炼急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小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给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小学体育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生要在小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行为。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体育锻炼目标。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等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
1.外界制度控制。
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和不够成熟,一般体育锻炼行为只是被动地参与,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外在参与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外界对小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运动信号能够使体育锻炼的信号使学生脑中形成一定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断对小学生施加一定的外界控制力,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初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和每天的课间操活动都是外界制度的控制力,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约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小学生以此进行反复实践联系,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最终使学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2.环境氛围的影响。
环境在小学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外部环境尤其重要。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的素质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的良好体育锻炼氛围会在无意中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感染这种氛围,最终转化成一种热情和锻炼动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3.自身意识的约束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会由被动约束和环境的熏陶最终变成自我习惯的养成。在养成过程中,学校的约束和环境的影响都只是发挥了习惯养成的助推作用,最重要的是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必须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和意识性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使自己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要不断通过外界环境的控制和环境氛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
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坚定,需要一定外界制度的约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管教都可以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约束,使学生改变不良的锻炼习惯。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体育锻炼课时和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家长和体育教师应该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规定。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情况缺少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缺少教师和家长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以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决心。
小学生年纪还小,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跟随能力,环境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生喜欢群体行为,喜欢大家一起运动。所以,在学校方面,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增强小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加强自身自律的培养。
小学生自身自律的培养需要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影响,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增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信念进行体育锻炼。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环境的熏陶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培养和自律能力的约束。小学生能否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关键取决于自身意识是否提高。由于自身约束力的缺乏和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树立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给学生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80-85.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七
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指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和其他培养环节以及论文答辩等诸方面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依赖于机械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先进制造技术进步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及提升,影响着国家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选择适合国情、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世界潮流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美国、欧洲的几所一流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及质量评价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的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相互借鉴与交流中大致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工业实验室型等四种主要的培养方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组织管理上各有特色。表1对四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综合比较。
1、研究型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单一式,培养过程师徒式,非常注重导师的作用,是一种导师指导下的自学形式。强调研究生自主学习。不设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研和为教授当助教以及自己独立学习和钻研,使其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提高。这种培养方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是非常理想的,尤其适合对博士生的培养,但是并不是很适合研究生的规模发展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2、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过程标准化、专业化。该类培养方式重视基础课程教学。重视科研。该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为最大目标。它既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和理论性。更强调其应用性和功利性。
3、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型培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和企业双方都意识到了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方式应运而生。这种培养方式能够使研究生培养紧跟社会生产的脉搏,使研究生培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种培养方式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更大的功利性。
目前,美国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采用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教学生产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
4、工业试验室型的培养方式。其特点是培养目标层次化,培养过程灵活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工业实验室代替大学成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生在导师的分配和指导下或在学校内或深入企业中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博士生教育则重点突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上由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此外,在培养方式上。目前国际上还出现了由丹麦的阿尔堡大学首创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和网络研究生院培养方式。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的机械类专业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的内容比目前我国的机械类专业要广。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不严格区分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攻读博士学位的只要求比攻读硕士学位的多修几门课而已。课程内容趋向实用化和宽广性。譬如,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机械工程系规定:研究生阶段要选读一个主修领域的4(硕士生)至6(博士生)门课和两个辅修领域(其中一个必须是外系的学科领域)的4至6门课。譬如,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设9个领域:生物工程、控制系统(机器人)、设计、制造、材料、动力学和动力学系统、流体科学、热科学以及固体力学。以主修热科学的学生为例,除主修领域外,通常以设计或材料为第一辅修,将化工、土木以至电气电子系的课程作为第二辅修。
对比美国的机械教育,我们看到,境外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范围覆盖了目前国内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的范围。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机械类研究生的专业面相当窄。akron大学机械系教授钟道藩先生认为:“国内机械系课程专业分割太细微。”他认为。“美国的机械系必修课程广泛但不深入”,宽泛的专业设置,为学科融合和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机械与流动和传热的融合、机械与信息的融合等,在美国的机械系顺理成章。但在我国就分属不同专业类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既然境外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与研究范围如此之广,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又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设置有关的技术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程呢?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美国2所大学中机械工程系的课程设置情况。
如果一个学分按20个学时估计,则美国现在通行的120-130学分的要求相当于2400-2600学时,这也与我国目前推行的总学分控制线基本一致,两校的专门化课程均为12学分,相当于240个学时,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重基础、薄专业的特点。值得指出,美国的机械专门课程实际上是某一方面(如旋转机械)的基本的知识,并非十分深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机械行业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向机械行业渗透,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扩充机械类专业与课程设置内容,在我国建设大机械类专业的构想应当成为努力的目标。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械类研究生专业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多环节多模式的改革。譬如机械类专业与近机类专业的融合,加强专业之间的互补、交叉与融合: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涉及面很宽的课程。增加课程类别。开设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比较分析。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因此对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也各具特色。
1、以德国为代表的研究型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的管理上,导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在学校层面上反而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德国博士生教育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计划的制订、科研指导、论文写作、博士论文的评审等诸多事宜,主要由导师个人负责监督、管理与组织。系一级虽设有博士学位委员会,但因不是美国、日本研究生院那样的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故管理与协调职能不明显。虽然设立了德国式的研究生院,但它只是一个跨专业、跨系的有明确科研方向和课题的研究实体,不是大学对全校研究生的管理机构。
2、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普遍采用分系制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制度化、分层化与等级化的特点。研究生工作也主要由系负责。学院(系)设有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培养委员会。逐渐形成了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教学小组等自上而下的等级结构。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是一个全面具体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学习与科研计划,安排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讨会设计、论文写作、考试组织、论文答辩等教学事宜。导师确定后,在上述机构的领导下,与研究生教师委员会一起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事宜。
3、对于采用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培养方式的学校,教学、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大学与企业间合作管理与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事宜。通常的做法是,大学的研究生院或培养系与企业的主管部门或研究所签订一份合作培养协议书,正式确立起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以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与经费分担。合作方式不同,合作管理形式也有所不同。当以大学为主体时,培养事宜一般都由大学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协助;当以企业为主体时,培养事宜一般都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大学的研究生院与教师主要在学术上予以协助与指导。
4、日本多数机械工程专业采用工业试验室型的培养方式,对研究生,尤其包括机械工程学科在内的工科研究生,在组织管理上主要采取产官学一体化的方式。研究生院是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主要机构,一般设在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设备完善的大学里,由设在学部的研究科组成,还有的大学不设学部只设研究生院。在管理和培养上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四、总体评价及对国内教育模式的启示。
1、各类教育模式都是基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要辩证地分析其优缺点,在借鉴过程中,应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并注重融合和创新,不能机械地效仿和移植。
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教育模式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因其独特的学徒式教育,人才质量较高,尤其适合于博士生培养。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尤其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然而,它不适合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的高层次人才。
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模式采用“教学科研结合型”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教育形式化、标准化,适应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适应了其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向,为社会成员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次求学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型”教育模式使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
日本研究生教育模式借鉴吸收了德国和美国的长处,其优越性表现为,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较高。然而,这种过于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学位获得的难度,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规模的发展。
2、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的高层次人才是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科研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二者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科研队伍,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工程实践,加强科研力量。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必然会充实教学内容,而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又必然有助于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要注重向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工程各方面的要求。麻省理工学院已建立了42个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教师和学生在这里进行尖端科学研究项目,打破了各学科、各专业、各学院、各系的界限,正朝着“通力合作”、“联合攻关”的方向发展,这是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的理想途径。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德国研究生培养中一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和培养,如在招生上看重学生科研的兴趣和创新性,在科研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自身独立的科研能力,导师只要给学生提供科研的条件。美国无论在课堂学习方式上还是在科研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研究生教育实行与学位授予相分离的制度,研究生可以在课程上毕业,但是要想获得学位,必须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才行。
3、选择适合国情、适合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世界潮流的合理的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机械行业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向机械行业渗透,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变化。
鉴于上述原因,同时借鉴美国等高校的现行做法,机械类研究生教育模式应该体现“按照大类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专业知识深度够用,拓展宽度和新度;重视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譬如:按照机械大类设置专业,包含机械类、能源类、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仪器类等近机类及部分经济类专业;加强机械类专业与近机类专业的融合,加强专业之间的互补、交叉与融合: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拓宽课程设置涉及面,增加课程类别和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等。
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简短篇十八
男(人)。
女(人)。
占总人数%。
1你是否每天有喝一瓶牛奶(豆浆)。
2你是否每天有认真吃饱早餐。
3你是否一周运动次数在2次以上(体育课除外)。
4你是否有固定喜爱的体育项目。
5你是否了解摄入什么物质(食物)能促进我们的身体发育,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a不知道b知道一点c基本了解)。
6你是否知道什么体育项目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提高我们的机能(a不知道b知道一点c基本了解)。
数据上分析表明:学生对膳食营养及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不知道膳食营养对能促进身体发育,维持身体健康的学生达到43%,基本了解不同体育项目可以增强身体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也只有18%。
不难看出,学生对营养和锻炼这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平时的教学中,一个体育教师在室外认真教学,在生活中?有没有给学生们专门讲解或者传授过这方面的知识呢?我们要明确的知道青春期青少年发育期间的营养需求,让学生清晰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饮食和锻炼的误区。
3.1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需求。
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是保证发育机体同化过程超过异化过程,达到充分发育的先决条件。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回影响发育,而且会导致营养不良及各种营养缺乏症。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各种营养素是否满足需要,将直接影响到生长突增及各系统的发育进程。体育教师可以列出一份例食谱,列出各种食物营养素,维生素等的含量表,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各种食物的价值,明白各种营养素的功能以及缺乏的症状。
3.2膳食营养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发育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功能的完善。发育主要是质的变化。营养因素在发育期间十分重要,营养既是决定生长发育潜在水平最终发挥得如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有些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突增年龄时期,而由于家庭贫困使蛋白质、热量供应不足,而使其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特晚,骨骺软骨的骨化推迟,他们的各期生长突增没有健康儿童那么明显,生长时期往往更长一些。在这样的后期一旦能充分供给营养,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赶上生长,到最后完全可能赶上营养好的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
3.3膳食营养与形体发育。
研究表明、孩子身材的高矮,约60%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因素。而按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可使孩子的身高增长十几厘米,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一般而言,人到20~25岁就不再长高了,而在这段年龄之前,供给足够的营养,即各种儿童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可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饮食调理:
3.3.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建筑材料”,成人每天约需要蛋白质80克,青少年相对需要更多些,不仅要保证蛋白质的数量,还要讲究质量。动物性食品,如鱼、肉、蛋、奶类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齐全、营养价值高,应保证供给和需要。
3.3.2供给丰富的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中学生每天需钙1200mg。饮食中要注意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皮、瓜子仁及绿叶菜等。提倡青少年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3,从而有助于钙的吸收。
3.3.3少吃糖。
糖吃多了易影响食欲。进食量减少,势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且糖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和乳酸增多、需要碱性的钙来中和,钙的消耗量增加,必然影响骨骺的生长。此外,茭白、竹笋、青蒜、菠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能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使食物中的钙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应注意糖的食用方法或少食用。
3.3.4认真吃好早餐。
早餐要吃饱吃好,因为如果不吃早餐,机体为了供给上课用脑及活动的能量消耗都得动用体内储备的蛋白质,这就好比釜底抽薪。长此下去,就会因缺乏蛋白质而影响生长发育及身高。
3.4营养与身体素质。
3.4.1营养与身体免疫力。
身体免疫力就是机体对外界各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如果机体具有很强的免疫抗体,就能抵挡各种入侵的致病菌,人体就不会发生某些传染病。
营养是机体中的许多免疫物质产生的重要基础,如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3种免疫抗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热能等。免疫抗体igg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致病细菌,iga能防止病原菌侵入机体,igm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有关研究表明,患蛋白质热能缺乏症的儿童,对抗伤寒沙门菌的抗体水平比健康儿童显著要低。
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也可降低免疫水平,如维生素c缺乏时可使吞噬细胞的行动迟缓和杀菌能力下降;维生素e缺乏时可引起体内抗体合成降低;微量元素锌缺乏会伴有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萎缩,皮肤超敏反应力下降,胸腺激素活性减低。同时,锌缺乏也可引起吞噬细胞的猎取和吞噬作用的下降。铁缺乏对破伤风类毒素、单纯性疱疹病毒等的抗击反应力减弱。
因而,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生理需要及生长发育的特殊需要,做到每日适量、均匀、全面的平衡膳食是非常重要的。
3.5膳食营养与运动的影响。
国内许多调查已证实,在青春发育期,某些学生由于过于限制进食量,结果是体力发育水平低下,运动素质下降。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优劣,虽然与遗传因素和体育锻炼有关,但与营养基础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摸清学生体质现状,探讨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和某些变化规律,我国历年开展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抽样调查,但是从历次测试结果来看,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品种丰富的同时,由于某些饮食宣传误导,男生中出现不爱吃肥肉,正餐节食,却平时爱吃刺激性零食等。以致饮食中营养不全面或供给量长期不足,从而导致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幅度明显下降。
保证营养供给充足的前提下,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因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细胞免疫活性及体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有利于骨骼与全身钙磷代谢的平衡,使骨骼密度增加,促进肌纤维增粗,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体育活动可使心肺功能得到更好的发育,锻炼者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每搏输出血量较大,最大耗氧量增加。体育锻炼也是调节体重的重要因素。肌肉收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消耗脂肪酸,体育锻炼可使主要产热营养素脂肪和糖类消耗增加,因此有助于减少皮下脂肪的过多蓄积,使青春期少年体格得以协调匀称的发育。体育锻炼对机体的有效作用还在于,可使机体成分产生明显变化。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只参加体育课和课间活动还远不够,从促进人体发育角度看,少年每天活跃地从事户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3.6在青少年膳食营养与体育运动习惯中存在一些误区:
3.6.1运动量越大越好。
不少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大量激烈的运动如短跑、长跑等对身体并不利,这些无氧运动在身体中堆积了大量的乳酸,可导致身体酸中毒。而有氧运动尤其是慢跑、登楼、跳绳、跳操等下肢的运动,可以促进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对身高的增长很有帮助。传统认为打篮球等跳跃性的运动有利身体长高,但激烈的竞争运动往往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
3.6.2大清早起来锻炼。
运动的时间以下午放学后吃晚饭前这段时间最适宜。一些家长为督促孩子锻炼,大清早把孩子从熟睡中叫醒,严重影响了孩子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长高反而无益。
3.6.3营养越多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饮食营养越充分越好。其实不然,优质蛋白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瘦肉、鱼、鸡蛋、牛奶等可以适当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肥肉、奶油、油汤等富含脂肪的食物应该少吃。另外,如可乐、巧克力等,宜少吃或不吃,咖啡易导致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
在运动中,出汗丢失水分和呼吸排出水的量都很显著。运动产生大量热量,必须散出体外,为了散热就会出汗,而汗液蒸发的过程可以带走大量热能,降低体内的温度。若不注意水的营养,不及时补充水分,常常会引发体内缺水,也可称为“体渴”,“体渴”不及时解决就会导致脱水。当出汗量达到体重的1%~2%时,即可损害体力、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运动强烈程度与季节不同,对于补水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如耐力运动时每小时可丢失。
1.5升或更多的液体,夏季运动1小时出汗1~。
1.5升。
是很常见的。
参考文献。
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
陈锦怡。营养与膳食指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伟群。营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数勋。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青春励志卷首语励志青春短文通用 关于青春的卷首语(八篇)
- 2023年大一计划总结(模板9篇)
- 机修感受通用 机修的心得体会(四篇)
- 2023年守初心立师德铸师魂心得体会(通用8篇)
- 单位职工退休证明汇总(大全17篇)
- 安全事故事例(优秀9篇)
- 最新管理沟通心得(模板19篇)
- 人物外貌合集汇总(优质19篇)
- 2023年电子厂实习报告内容(大全11篇)
- 2023年法制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优质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