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化研究论文(优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3:43:34 |
  • ZTFB |
  • 7页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规划提供依据。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接下来是一些名人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文化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煤矿安全关系到工人的自身安全和企业的发展,我国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将安全、资源、环境等问题列为国策,我国要从根本上对煤矿安全等内容进行管理,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力量。本文笔者将会针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及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建设方案。

引言。

近些年我国对于煤矿开采力度正在逐年加大,所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煤矿开采很多都是在井下作业,会出现很多不安全的影响因素,所以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煤矿中的工人很多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这部分工人普遍存在着安全意识差,工作随意性强的特点,所以在上岗工作之前,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专业的安全文化教育,这会为确保煤矿的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研究论文篇二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

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

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

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三、总结。

总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之路任重道远,既要坚持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还需要做好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最后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自觉意识,提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水平。

文化研究论文篇三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5、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7、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8、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9、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0、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3、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

14、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6、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17、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18、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20、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22、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6、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7、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8、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9、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0、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3、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34、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7、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8、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9、积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1、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4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4、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45、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46、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47、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49、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文化研究论文篇四

20xx年11月6日下午,丹霞路小学一年一度的足球文化节拉开帷幕,经过半个月的联赛,三(2)班五场比赛全部胜出,获得了“丹霞杯”的足球冠军。经过了三年的训练,三(2)班出现了几个“足球健将”,他们每天下午下课都积极地跑到操场上去踢球,所以球技越来越高超。比赛时,三(2)班的健将都一个劲地往前冲,相互传着球,配合默契,很快就进了好几个球——三(2)班赢了!

同学们欢呼雀跃着,开心得不得了……这个活动既让同学们变得健壮,又增强了同学们的意志,真是个既有趣又可以让同学亲密合作的好活动啊!

文化研究论文篇五

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标记,而文化对于档案来讲不仅是其价值核心,也是档案存在的重要基础。档案通过反映每一位公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这一切的本质即是文化,因此通过档案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文明,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更好的加快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文化可以说是围绕档案和档案工作而形成的信息资源总和,不仅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而且还对未来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客观实在性。

档案一词起源于清朝初期,最初的意思与档案学中对档案一词的定义并不相同。在档案学中,将档案定义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而文化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不仅看出档案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客体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和原样保存,因此客观实在性成为档案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1.2历史真实性。

档案文化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要历史记录,其具有原始凭证价值和历史真实性。部分档案文化产品是在档案原始凭证基础上进行复制、仿制、选编等形成,虽然从表面上看其脱离了原始档案独立存在,但这些档案文化产品作为原始档案的衍生物和派生物,是对原始档案生命周期的延续,与原始档案一样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

1.3证据权威性。

档案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作为第一手记录材料,其不仅具有较强的证明作用,而且还具有证据的价值。由于档案自身的原始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证据的价值。无论是原始档案还是档案文化产品,由于其证据价值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因此档案证据权威性特性较为明显。

1.4文化记忆性。

首先,档案自身的记忆链条使人类记忆也具备了社会的属性。档案出现后,其通过对生物记忆的基本程序进行复制,并将其的扩展到个人和社会,从而使人类记忆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其次,通过档案所形成的记忆来更好的对历史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社会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解释。档案自身具有的文化记忆性,有效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从而使其在社会知识更新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延续人类文明的传承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1创新档案文化观念,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将历史痕迹真实的记载下来,无论是个人、社会组织,还是国家机构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有价值及有意义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录都能够通过档案反映出来,这充分的说明了档案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档案真实的记录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经济和政治等社会活动,这也决定了档案作为历史遗产及特殊文化信息的重要价值。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室作为档案保管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其在档案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的各种文化属性也在不断丰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档案的开发利用步伐也在不断加大,档案不仅更好的履行了保存社会记忆的核心责任,而且档案文化信息开发利用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档案部门也为广大公众创造出了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充分理解档案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研发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产品。

档案文化的主要职能作用是传承、传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有价值的资料与信息,在悠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将形成的档案资料完好、真实地保存下来,可作为国家及地区制定合理、正确的重大决策的有力依据,更是文化资源中的珍品。所以,我们应合理、科学地借助这类珍贵资源,借助图书出版、影视拍摄、图片展览等形式,加大档案文化建设力度,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视听设备,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各类信息,切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2.3不断优化与丰富档案的类型。

当前,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种类较为单一,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及市民多角度、全方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当实践特点出发,紧紧围绕改善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档案馆藏内容的工作目标,始终能够坚持“体现特色、完善结构、丰富馆藏、整合资源”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究加强档案信息建设的有效方案,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借助多种方式,大量收集并整理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能反映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的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增加馆藏档案的厚度,实现丰富档案资源结构、体现地方特色的目标。

3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作为真实的记录及重要的历史见证,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各项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档案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当前大力建设文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探索力度,因势利导,不断对档案工作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玮,陆红.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1.

[2]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1.

[3]陈琳.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化研究论文篇六

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于广大的农村群众。基层群众文化必须着眼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切实将文化服务落实到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丰富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都应广泛的组织群众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达到群众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进而营造良好的基层群众文化氛围,提高群众对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并繁荣农村的文化事业。

1.基层文化建设宣传活动到位。各级领导尤其是基层群众领导清醒认识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主要表现在:农村节假日庆典文化活变得多彩多姿,组织和领导机构农村文化工作的力度也在一步步加强。例如:在山东省济南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布的二零一二年十件为百姓办事中,济南电视台新闻出版就主动承担了两件事:一是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使“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局面基本形成,受益群众高达四百万人。

2.农村文化的消费指数逐年提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点是文化娱乐活动多彩多姿;第二点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经济人发展壮大,民间的社戏、灯会、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传统活动逐渐复苏。近几年来唱歌、瑜伽、舞蹈等非传统的文化活动也在农村兴起,并逐渐成时尚。

3.现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概况来说,主要包括:文化形式表现方式少,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及人文差异的影响,某些农村的文化活动相对单调,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斗地主等。内容陈旧,文化资源匮乏,如果不是传统节日,就不会有秧歌、大鼓等大型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人才队伍缺乏。因为农村的基本条件相对薄弱,待遇较低,当地民间艺人会因为生活所迫去做其他行业,基层人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的不足,使群众基层文化的建设难上加难。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都需要很快解决。

1.农民的观念比较传统,不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农民认识外面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可是一些陈旧观念在农民的脑子里依然是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农民害怕接触新鲜的事物,觉得新事物不稳妥、不安全,还有就是农民习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注重个人享受,忽略集体利益。某些领导人只知道发展经济,意识不到群众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民的道德状况受到了冲击,集体主义不在是他们心中的旗帜、团结互助的思想也在他们心中淡化,诚信缺失,一些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农村淳朴的心灵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玷污,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3.基层文化产品不足及服务水平不高。新时期,农民希望有新的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有更好的收成,也希望学到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希望在自己的家园有娱乐设施。目前,针对城市的文化产品较丰富,而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1.坚持党的领导,实施激励政策。因国家建设需要,耕地被征用后的农民和退耕还林的农民,他们不仅有娱乐兴趣和精力,而且有时间,当地政府应把他们作为重点引导、培训的对象,领导他们参加健康快乐文化活动。不但能减少他们因无聊而产生的犯罪现象,而且能使他们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除此之外,更能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些激励政策的出台,支持了农民民间剧团、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的发展,通过民办公助加强引导监督管理,促进基层自办文化健康发展。

2.充分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超越的'优势,问题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笔者认为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时候应当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各个民族的特色,合理开发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鼓励农民举办自己的传统活动,让基层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3.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内心文化需求。农村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的文化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力度的体现群众意愿。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让领导人下乡体验农民的生活,和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生活需要,走进农民群众的内心,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与此同时,领导人应和农民一起参加文化娱乐活动,表扬为基层群众文化做贡献的人。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当家作主,让基层建设一步步加强,让人民心中开出朵朵鲜花。

结语。

我们处于一个昂扬进取、雄视阔步的年代,为扛起时代文化这份重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加强群众基础文化建设,坚持面向大众,做好社会文化工作。把农村的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齐心协力,勇往直前,让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放射万丈光芒。(本文作者:农炳光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那能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文化研究论文篇七

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文化建设,群众的生活方式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体系文化构成的关键因素,群众文化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影响下,群众文化建设显得越发重要,其建设内容更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丰富饱满,使之在新形势之下依然可以服务于人民增添于国家。适应新形势,就需要在这个新时期,使群众文化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迎接时代挑战。全力推进新时代的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搞好群众文化指导作用,引领群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使之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前进。群众文化建设影响着农村文明和广大老百姓群众的日常生活多彩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建立符合国情符合农村体制的群众文化,是值得每个参加群众文化建设者需要深入细致思索和研究的,落实群众文化建设,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内容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着它的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面貌,文化昌则国家盛。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之时,应该同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华,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倍增,以文化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化引领新风尚和综合国力,从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在文化建设方面跟不上综合国力的发展,则标志着国民素质的低下,如此一来势必会遭受到国际的病垢。虽然群众文化建设属于公益文化事业范畴,但并不能因此就不去重视不去推广不去建设发展它,从关系层面分析,群众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手段之一,群众文化发展好了,国民素质随之也会跟着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重视文化建设,就会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也会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长此以往就会涌现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了,也有利于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纪事件的发生,降低犯罪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影响。那么群众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借鉴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基础,一切以人民为出发点执行,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工作和政府社会管理作用,积极推行各类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能和职责,调动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主动心、创造力和积极性,形成和谐向上的构建氛围,以此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群众文化建设。

(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群众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基层化以及从众的特点,同时还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它的发展传承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对人民群众有着熏陶和影响以及教育。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在辐射范围有限、活动内容单调和整体影响力有限,形式内容过于单一、太拘于传统,改变不大,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跟不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视野。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提高,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社会管理和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和发展。现阶段群众文化依旧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科学的文化研究理论还不成熟,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没有这一基本文化其他任何文化的开展将无立足之处,是无法得到群众支持的。

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持维护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路线,致力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在树立文化建设中的光辉形象,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文化人员素质,提高群众文化队伍水平。文化单位要在争取各级党政支持,结合当地的实际确保机构、人员编制、各项经费的同时,再加大对基层文化单位的培养,提高指导力度,并且定期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队伍进行业务辅导,设立技能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此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不断为群众文化建设输送人才,保障群众文化建设得以长远发展。

(一)建立群众文化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建设上,如何加强储备力量的建设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提升问题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搞好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库,提高文化建设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是改善现有人才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对人事制度进行改变和革新,对待高端人才和普通人才要有所不同,因才设岗,不拘一格降人才,采用创新人性化的人事制度,以此保证文化建设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高质量。

(二)培养文化创新意识。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应结合党政方针,以新颖的思维方式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改革,建立全新的群众文化建设新体系,同时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深入探索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和奥秘。推进文化运动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来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加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和结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文化建设好了不但改善基础设施,还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责任重大,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并抓好落实到人民身上的重要任务。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以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可,只有广大群众认可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可以有效推进其建设,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工作要适时的顺应社会体制的变化,在内容复杂又繁重的形式中唯有加强创新才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群众文化得以长远存在并健康发展。创新离不开社会组织团体的管理,只有在管理制度上加以改变和创新,同时进行监管资源整合,才能使群众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做出创新。人才也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还应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奖励政策,充分调动文艺特长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性以及参与感,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文化建设工作中,为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奉献力量。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也随之而来,带来了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群众文化,才能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而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要打造文化新优势,必须把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思想的转变、措施的实施在文化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同时加强文化交流范围,贯彻执行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无缝隙融合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是全国民的社会责任也将影响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形成,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将其发扬光大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之管见[j].才智,(19).

[2]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1).

[3]于伟立.浅谈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8(25).

文化研究论文篇八

参考文献: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

[8]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

文化研究论文篇九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是共生的、互依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形式,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重要媒介。长久以来,我们在日语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总是过多地重视日语单词、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的教学,认为在初级阶段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即可,没有必要对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太多的介绍。这使得我们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词汇和日语知识,能够写出符合日语基础语法的句子和文章,但是在同日本人实际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有些句子却往往用得不恰当。这促使我们应该从日语的基础教学阶段便重视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

1.1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汉字便传入日本,中国汉字字形成为日语的表记方式,相当一部分的汉语词汇不管是发音、字形还是释义均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并应用流传至今。可以说,中国的汉语为日语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中日两国语言的亲密关系使得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进行基础日语的学习时非常得心应手。很多单词和表达方式在两国的语言系统中都能够找到共通点,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也常常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往往忽略了其文化背景教育的重要性。

毕竟中日两国的国情文化不尽相同,两国的语言虽有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比如,“大丈夫”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指的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而到了日语里面,却成了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又如,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这样打招呼:“你吃了吗?”“你去哪儿啊?”日本人则大多会说“いいお天気でね”(天气真好)。如果在这里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对方是否吃饭,要去哪里,就会显得很奇怪。作为中国人,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文化,就很难正确恰当地和日本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虽然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是因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源于日本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虽然积极吸取中国大陆以及西方社会的文化精华,但还是深深根植于日本社会,具有相当的日本特色。这些特色也深深影响着日语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重视日本文化以及日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的导入,让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日语学习。

1.2日语教学的要求。

我们在日语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常常过分地强调日语单词的记忆和日语语法结构的应用,却忽略了日语与日本文化的内在联系,虽然也会在教学中导入一些文化因素,但也总是会局限于粗略的地理、风俗、传统文化等的简单介绍,往往忽视了日语的使用语境、日本人的思想心理等的深层次的讲解。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虽然在发音、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常常不会根据特定场合灵活地变化。很多学生甚至会用中国式的思考和习惯来说日语,这样不仅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还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造成交际失败。比如:在教授日语敬语的时候,如果不从文化学角度出发给学生讲解敬语的产生、发展、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敬语的使用情境,而是单单从语法角度出发讲解词语的变形,让学生生搬硬套的话,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敬语,更无法体会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敬语难学难用,从而产生怕用敬语、用不好敬语的后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想要提高日语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日语的基础教学阶段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体系,了解日本文化,打好日语学习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1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应该具备丰富全面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有自如驾驭日语语言文化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并掌握中日文化的异同,拥有分析日语知识与日本文化之间深层次关系的专业技能。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备课,在备课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等途径,分析并精炼教学内容中的日本文化内涵,并努力找到一种简洁生动的方式给学生讲明讲透。

2.2课堂实践。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在讲授日语知识,进行单词语法学习的同时,浅显易懂地进行文化背景介绍,讲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思想特点与日语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在初级阶段便能够理解并接受日本文化,促使学生排除汉语的干扰,养成日本式的思维及表达习惯。在进行文化方面的讲解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日本文化,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性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这些多媒体手段,能够改变枯燥乏味的你听我讲的传统授课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必须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比如,在进行日语敬语教学的时候,在讲解完敬语知识以及文化背景之后,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或者创造性表演。让学生分角色设计会话,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之后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设计会话和表演的过程,正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设计、表演以及之后的互相点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和点评,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及其背景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纠正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达到更好更恰当地运用敬语的目的。

2.3课下活动。

在日语基础教学过程中,课下活动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视。给学生布置日语语言文化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查资料,并进行整理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日语演讲或日语配音歌唱比赛、举办日语专题讲座等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加深对日语知识及其相关文化的理解,提高活用日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极和外教或者日本留学生进行交流,从日本人那里了解生动形象的日本文化,同时提高自己的日语交际水平。

作为日语教师,在进行日语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日本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日语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从而使学生突破汉语的思维局限,在初级阶段逐渐学会根据不同场合需要,用日本式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灵活恰当地运用日语。这无疑将会给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日语学习带来深远的影响。

文化研究论文篇十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形多山地和丘陵,也不乏湖泊水系,正是这些地方孕育出了数之不尽的民歌。湖南的少数民族非常多,因各地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其音乐风格也不同。北部湖南中部地势较为平坦,人们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传承并挖掘了许多时令小调以丰富生产生活,代表作品例如《放风筝》《浏阳河》《刘海砍樵》等。湖南水系交叉盘错,当地劳动人民耳熟能详的号子较为典型,例如《澧水船夫号子》《澧水船工号子》等。这些音乐不仅能提示人物内心丰富情感,还能烘托气氛,其结构严谨、用词独特、曲体多样、别具一格,达到了极高艺术境界。

湖南民间音乐按题材,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山歌是湖南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演唱的曲子,在山野,在田间,在山冈,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男声多在砍柴、割草、出工时演唱,女声多在采茶、摘果和浣衣时演唱。山歌历史悠久,按其声腔又可以分为高腔、平腔、哼腔和童腔山歌。湖南山歌虽然没有北方山歌的豪放,没有西部山歌的辽阔深远,却有其独特的豪迈大气和绵柔婉约。湖南小调结构规整,以抒情为主,旋律委婉流畅,节奏匀称。小调易学易唱,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调。湖南小调又可以分为丝弦和生活小调。丝弦小调以丝弦乐器伴唱,歌词含蓄,曲调柔和;生活小调描绘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家长里短、日常生活、人生百态,地域色彩浓厚,通常自由演唱,不用伴奏。湖南号子主要是湘、资、沅、澧水系演绎的号子,可以分为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和洞庭船工号子,在这五大水系中,湘江和资水船工号子较为相似,澧水号子流传较广,其中又以船工的劳动号子流传最广。

民间音乐简单、婉转、清新、耐人寻味,湖南民间音乐也是如此。从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等方面来看,湖南民间音乐独具一格。(一)音阶调式。在音阶调式上,湖南民间音乐也和当地语音和语调有很大关系。湖南号子按水系分为五大水系号子,这其中湘江和资水船工号子音阶调式相似,澧水和沅水在湘西纵横,流经西南方言区,也有相似之处,八百里洞庭则吸收了各水系的特色,呈现自身特色。湘江船工号子以6123四声和61235五声调式音阶为主,资水旋律由613三声和6135四声音调构成,主要为羽式调。澧水调式丰富,宫、羽、徵均得到采用。由于其在行船过程中形成,因此也由独特的地方小调转化而成。沅水属于西南官话地区,沅水号子与澧水号子相似,四声和五声都有,主要采用羽式调。洞庭水系船工号子通常采用6135大、小三度音调,但也有612和561等音调的曲调旋律。湖南山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片区:湘方言区、西南官话区和赣、客方言区。各个片区在曲调上不同,但主要是五声音构成,由6135构成,以羽式调为主,曲调丰富。除此之外,湖南山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徵”音,其可以上入羽音,下入角音,在湖南山歌中发挥了其独一无二的作用。湖南小调主要采用徵调式,但也有宫调式和商调式,大、小三度音阶的进阶音出现频繁。(二)音乐旋律。在音乐旋律上,湖南民间音乐呈现了与湖南人民劳动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无论是田间耕作时唱的劳动号子,还是山间劳作的山歌,抑或是分享生活乐趣、歌唱世界万物的小调,都和当时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相关联。号子的旋律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湘水、沅水、资水、澧水和洞庭水系的船工号子演唱和音乐风格都各不相同。例如湘江船工号子采取领唱自由且拖腔长,还有长领、长和的形式,而资水船工号子领唱部分以短促的高音和爆发性强的长音为主,和唱部分重复固定的旋律。湖南山歌在旋律上变化较大,节奏舒缓,曲调多滑音、倚音和甩腔。湖南山歌也与湖南人民的耕作劳动息息相关,因此注重娱乐性。它不如号子铿锵有力,也不如小调绵柔多情,但它表达出人民的淳朴和野性,例如《郎在外面打山歌》《隔河望见荷花开》《对着妹妹唱山歌》等。湖南小调通常为独唱,对唱较少。小调以旋律优美婉转为特点,但也有大跳音阶,起伏较大,例如《洗菜心》《思情鬼歌》等。(三)节奏节拍。“节奏是旋律的生命”,节奏的快慢、简单性、复杂性等都会直接影响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在节奏节拍上,湖南民间音乐也有其独特风格,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结构规整和结构不规整、带有疏散倾向的节奏节拍。在湖南的民间音乐中,号子、小调和山歌节奏单一、统一,一般是四二拍和四四拍,节奏感强。号子比较突出,节奏突出、强弱对比明显、坚稳有力。而湖南山歌通常有固定节奏,用以突出主题,强化形象,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湖南山歌中,也有不规整的节奏,节拍丰富多变,有多单拍子和复拍子,具有疏散倾向,不受速度约束,也不受动作、舞蹈动作、乐器等伴奏的影响,演唱时往往会增加临时长音、延留音和切分音。有些山歌甚至不用小节划分,节拍非常自由,例如《对着妹妹唱山歌》等。

(一)开设湖南民间音乐课程。多年来,政府一直倡导弘扬湖湘文化、保护湖湘文化、传承湖湘文化,在“大保护和大利用”政策倡导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湖南民间音乐也成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学习的重要部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课程模块的《民族音乐概论》或者《民歌》课程中,会对中国甚至是世界民族音乐进行讲解和传授,且限于课时因素,湖南民间音乐基本上处于无立锥之地。那么,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课时,给音乐专业的高职学生灌输湖南民间音乐的理念和基本知识在当下是重中之重。因此,对音乐系的学生开设湖南民间音乐课程,既有利于湖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也突出了音乐课程特色。(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湖南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目标、课程体系等都突出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建立了西方音乐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西方音乐也主导了从乐理、视唱练耳到和声、曲式和作品赏析,甚至于专业技能的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课程,民间音乐鲜少涉猎,仅仅是偶尔提及,这一状况严重影响湖南省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本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得到重视。湖南民间音乐体现了湖南本土人民的淳朴和善良,珍惜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理念,这不仅在音乐特点和理念里得到体现,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土文化,开发本土文化,彰显本土特色,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重新梳理湖南民间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表述系统,让湖南民间音乐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得以渗透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去,使高职学生深刻体会湖南民间音乐的内涵,树立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教学观念。

五、结语。

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日月的积累,经过湖南人民的浸润和提炼,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是音乐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对湖南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以地方音乐文化建设为己任,积极探索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使地方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4]黄京.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5]唐宇翔.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7]田中瑞.民族民间音乐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01).

[8]韩博.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

文化研究论文篇十一

1、国土文化建设要树立行业目标,增强国土资源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国土文化建设要明确国土资源发展的使命和愿望,制定出符合发展要求的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任务一旦被广大国土资源干部所接受,就自然成为广大干部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要及时总结和提炼国土资源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唤起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引领广大干部职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2、国土文化建设要弘扬行业精神,激发国土资源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土文化建设要发掘并弘扬行业精神,行业精神是体现行业特点的精神追求,是广大国土资源干部职工在长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精神财富。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以改善工作环境,健全管理制度,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土文化建设、运用文化力量,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通过发掘国土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树立国土特色文化,弘扬行业正气,以此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国土文化建设要强化团队意识,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团结协作是提高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障。团队意识不仅要靠制度约束,还要靠文化约束来补充。文化是行业的灵魂,“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约束人,文化管人管灵魂”。要结合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生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基层国土资源工作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服务人民、服务发展工程中要打造一批服务品牌和明星队伍,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泰山区分局开展的“高效、便民、阳光、规范——是我们对您的服务承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有利于构建“和谐国土”,有利于增强行业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从而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注重和加强国土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物质文化建设,建立起国土形象标识系统,提高国土文化的感染力,树立良好的国土形象。大力开展制度文化建设,做到用文化规范行为,用文化塑魂育人,培养服务品牌。积极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提炼国土行业精神、行业价值观和国土文化理念,形成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使整个国土行业呈现出“文化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可喜局面。要将国土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僻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髓,国土文化建设作为一部分,要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开展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形成浓厚文化氛围,从而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文化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亟需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制对市场进行规范与约束。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也全面进入了新的阶段,法制建设的作用尤为凸显,对法制建设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重点对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必要性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突出强调转型期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必要性;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指通过市场体系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利用与配置,应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供求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节并非是无规则、随意而为的,经济规律的运行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要有法制的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要求。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务调整经济关系,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并在宏观上对市场进行调控,确保市场经济繁荣富有生机。

一、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确保市场经济主体自主性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运行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运行主体。我国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对市场经济主体相应自主性要保持认同与尊重。要保障经济主体的自主地位,必须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使经济主体能够独立的、以自己的意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同时,还需要借助法律与法规对产权与资格进行界定与明确,这样才能建立更加规范有秩序的市场环境,才能通过市场主体的管控规范各项经营活动,确保市场经济体系运行更加稳定。

(二)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科学优化配置,但同时不能回避的是其本身也具有风险性,需要我们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既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又要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制度,不能随意的主观臆断。要通过法律制度的设定来进行规范,减少和规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这有助于确保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使调控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也使政府职能与权限界定更加清晰,防止政府部门直接干预市场经济运作。此外,通过法制的约束,还能将国家宏观调控模式确定下来,确保宏观调控有效实施。

(三)保障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当前,市场经济开放性主要是指对市场体系的开放,并没有完全实现全球化开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经济相互渗透,建立资源发展型开放经济是必然,应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做保障。例如交易规则的制定、纠纷争端的管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显现出来,市场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去遵守,这样才能使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特权主义,依靠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来保证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四)保证市场经济公正、公平。

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运行需要依赖竞争体系,但是竞争必须有公正、公开的平台以及多方面的竞争对手,一些市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出现不良的竞争或者违规手段。在出现了争端和纠纷的时候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对其进行规范与调节,通过法制规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行为,保障市场经济高效运行、健康发展。为此,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适应了我国建设法治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突出了依法监管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的新要求。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关系的再认识。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交易,在这一过程中,交易想要顺利的完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市场主体所能共同遵守,并有相应的强制力去保证实施,这些规则和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法制建设去实现的,通过这些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可以去调整经济关系,可以去规范市场行为,甚至是指导和推动经济运行,使市场经济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与法制互为调节与联动。

市场经济发展遵循自身规律,并且与法制互为调节与联动关系,这是对经济秩序有效维护的重要手段。从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属性上看,经济活动逐渐呈现出市场化以及开放性、多元化等。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宏观调控逐渐体现出间接化,社会保障的规范化以及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等,这些包含的所有特征都需要借助法制途径体现出来,并加以规范与引导,否则,市场经济建设将过于分散,缺乏利益与规范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调节经济关系以及经济秩序的维护方法有很多,不管哪种方法,法制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都是在参考法律规范基础上开展,都要在法制制度均衡下有序进行。

(二)法制作用于市场经济。

法制具有很强的指引性、规范性、公平性、强制性以及惩戒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法制对于市场经济作用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从微观上看,法制建设能够为市场经济建设指引航道,为其提供基本准则,防止出现各种行为纠纷或者恶*事件、违法犯罪行为等,能够在对这些行为进行打击与严惩,起到警示作用。从宏观上看,法律还可以对市场经济缺席情况进行规范,作出前瞻性的立法,更好的对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还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对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与均衡,进而将市场经济自身特征与内在运行规律法制化与规律化。由此可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全局把握,强化对法制的建设与执行,使各项法律法规能够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

三、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对策选择。

我国全面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更加要求我们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同时,我国的法制建设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特色化的市场经济法制,不能全部借鉴或者照搬西方制度譺訛。

(一)加强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立法。

首先,用法律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快市场主导的经济转型。在法制面强化市场自由性,构建市场经济管控法规,确保企业经营体系能科学、合理转换,减少行政干预,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自由、舒心的开展,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定型化、制度化。其次,用法律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将市场经济活力增强,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市场统一,将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减少市场出现分割与分权的情况,减少市场中的人为阻力确保市场经济活动有法可依。例如修改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公共资源配置法律法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法制规范,为拓宽社会资本发展空间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立法,组建知识产权法院,逐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用法律促进和保障创业创新。最后,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与公正性。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可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充分借鉴“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借鉴、继承与发展先进的事物。此外,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制、法规体系,防止出现不公平或者垄断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自由的竞争平台。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立法工作,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外经贸法律制度、争讼程序法律制度等,特别是尽快弥补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形,细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使其更具有操作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二)加强市场经济法制执行与监督。

在不断对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为法制建设提供科学的平台的基础上,确保法律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当前,市场经济管理当中,依然存在一些违法或者执法不严的情况,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执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法制的推广与宣传,将公民法制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不断出台针对性的新法规,增强民主观念与法制观念。其次,要强化经济主体活动执行监督力度,使司法的公正得以维护,将执法水平提高,确保法律严格落实。特别是要注重提高政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最后,强化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使司法制度得以完善,使司法执行部门检察权与审判权得以保证,及时纠正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加强对司法体系的构建,增强市场公平性与公开性,使市场主体经济利益得以保障。

(三)打破市场经济法制的法律实证主义定性。

现代化法制形式中的合理,仅是一种单方面的“预期”,并不是“形式化”的追求,但事实上,非理性观点中绝对性与教条性追求现代化法制,都会造成现代法制过于形式化。这种情况下,使用辩证思维较为重要,让非正式准则成为相关行为的“预期”。由此,法制合理化是一个过程,需要科学规范与界定,才能将其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的时候也应特别关注对舶来法学的吸收和借鉴,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客观、严谨的加以借鉴和吸收,切不可盲目照搬。

(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法律服务具有特定功能,对市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来说有着重要作用,法制服务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与保障性,就是因为法律服务机构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且始终秉持人人平等、公正公开的准则,奉行自愿、诚实、信用原则。由此,使法律服务增添了权威性与公正性,能够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协调、沟通、监督等作用,使一切活动与行为更加有序地开展,还能使执业人员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在法律服务社会中起到中坚力量。此外,要加快各级司法部门以及行政机关的职能转变,通过规章制度与审批机构、授权资格、批准从业、年检手续等将法律服务的宏观管理与监督效果增强,确保法律服务得以有序、健康发展。四、结语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法制建设对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如果法制建设不完善,市场经济秩序难以规范,更难以保证经济转型期的平稳过渡和产业升级。由此,健全法制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是确保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研究论文篇十三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分子,具备文化所特有的相关属性。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即是在高校现有的校园环境里,全体师生员工在与体育相关的学习、教育、比赛、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体育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以校园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氛围和体育力量。

参照文化的构成划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有以下三部分构成。首先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印记、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体育精神、体育信念、体育价值观等。体育精神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让体育文化建设迸发激情与能力的内在动力。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展现。其次是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所制定与实施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规则、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法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规范高校师生体育活动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最后是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指的是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器械器材、体育象征性建筑等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载体,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上三者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这个有机整体,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灵魂;体育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保证;体育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