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汇总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2:57:39 |
  • ZTFB |
  • 10页

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汇聚成了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要点。想要写一篇好的总结,不妨参考以下为大家推荐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一

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带动效应,就是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推动成都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一体化,推进经济圈紧密层快速交通、物流、信息、金融等四大网络的建设,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换句话说,就是推动四川人口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以及产业群体的形成,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增强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度,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充分发挥城市群体的发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集约能力高、积聚国民财富能力高的优势。从而,成都城市经济圈内各城市可获得以下共同利益:第一,可以推动区域内贸易更快增长,并将区域内贸易同国际贸易高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成都城市经济圈地区的进出口条件。第二,可以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完善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从总体上提高全区域的资源利用率,又从个体上提高各城市的资源利用率。第三,可以缩小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共同繁荣。

成都城市经济圈对卫星城镇建设的带动效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功能外溢区。应该看作是在成都的城市辐射效应影响下在经济圈内培育有着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新的生产力布局点在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卫星城镇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突出,在圈内合作的基础上力量薄弱的城市必须突出自己的个性,以促进产业互补和人才的流动。

发展房地产业和农业产业化例如,新都属于驰名中外的都江堰自流灌区,河渠密布,水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已实现标准化渠系村41个,总长840千米,村道绿化面积达50%。全县机耕面积达90%以上,连续被评为国家农机化先进县h1。利用这一自身地域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已形成了10多个商品型农副产品基地和10大产加销农业产业化集团,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拥有“天府粮仓”之称。成都以西的温江县地处成都平原腹心,距成都18公里。县境内平畴沃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被联合国批准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最适宜居家的生态性城市。因此政府应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广泛吸引客商参与城镇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带动温江房地产蓬勃发展,使其成为温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3.2.2整合经济圈紧密层中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建立将短距离的农家旅游和长距离的风景名胜旅游相结合的特殊旅游服务体系。利用“假日经济”,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农家旅游已成为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商贸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如郫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已呈现出农家民俗、休闲娱乐、世界风情、古蜀文化于一体,点、线、片结合的城郊旅游发展格局。而拥有风景名胜的大邑县素有“西蜀望县”之美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距成都市45公里,成温邛高速公路(318国道)由东至西贯穿全镜。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集森林、雪山、云海为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动相关的交通、餐饮、娱乐、休闲第三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要充分发挥成都城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我们还应该考虑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外圈建设。当然这必然就会涉及到与其他行政区域的合作问题。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把成都城市经济圈外圈看成是成都与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相邻行政区划城市之间建立都市带的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任何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都不能完全独立进行,要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区域的整体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单靠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难以进行竞争的。城市经济圈外圈的建设就是要把成都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如德阳、绵阳、乐山、资阳、遂宁等与成都的发展联系起来。统一的城市经济圈可以让地方跳出自身局限,从更广、更高的角度来解决地方的发展问题;统一的成都城市经济圈,要求我们从整体、全局的角度考虑,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区位优势,进行功能定位,发挥地方最大的比较优势;最终形成一个“由点到面”和“由面及点”的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增长带。

3.3.1统一的城市经济圈有利于建设产业集群,形成“由点到面”的产业结构。

在统一的城市经济圈中发展产业集群,各大中城市就能够明确分工,利用自由优势壮大特有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城市经济圈中形成没有重复建设的互补的产业“面”。如此以来,利用各自经济优势,成都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具、服装等产业集群;绵阳可重点发展家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德阳可重点发展重型机械等产业集群;乐山可重点发展旅游、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雅安可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产业集群;遂宁可重点发展纺织产业等产业集群;眉山可重点发展诗书文化、食品等产业集群、资阳可重点发展铁路机车等产业集群;泸州可重点发展以建设西部化工城为突破口的新型工业集群。这样,在统一的城市经济圈中各大中城市有了明确分工,既避免了产业的重复建设又促进了经济圈经济的联系和合作,最终使经济走向一体化。

在统一的城市经济圈中仅有“由点到面”的产业结构还不行,那只是经济圈中孤立的产业集群。除此还要发挥好城市经济圈的整合效应,从产业“面”上联结各孤立的产业“点”,以形成产业集合优势。例如,“成德绵”西部制造业基地的打造,就体现了“由面及点”的产业集合优势。成都是西部中心城市,有成都飞机公司等一批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企业;德阳是我国重型成套技术装备、大型成套发电装备和重要的国防装备基地,有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公司,东方汽轮机公司“三架重工业马车”带动着357家装备企业集聚发展;绵阳是著名的电子工业城市,有亚洲乃至世界顶尖级的科研院所和一大批技术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三线军工制造企业。2006年召开的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工作会决定加强成德绵三市的重装产业带建设,预计到2010年,将建成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重装城市产业群。除此之外,成、德、绵是四川经济最为发达、最富活力的区域。3个城市约占了四川经济的半壁江山。2008年成、德、绵gdp总额超过5339亿元,占去年四川省12506.3亿元gdp的约43%,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70%,其中制造业就占了96%。三个城市中德阳的装备制造业实力最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36.7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9%,支撑德阳成为四川省第二工业重镇,也使德阳成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其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三个城市的产业又有着互补性。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德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而德阳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又可为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提供装备保障。因此,成、德、绵三城市的制造业的强烈互补性,十分有利于将三城构造成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中心。目前,三城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软环境的支持,建立一条“快速通道”将三地的装备制造业连接起来。

3.3.3统一的城市经济圈有利于构筑统一大市场,推进产业整合。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在商贸方面、市场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与周边的城市进一步密切衔接,构筑一个更大的更统一的大市场。具体地说,就是以成都为中心,联合周边城市,发展统一的辐射全国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市场。目前来看,城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有利于统一发展大型百货和超市等商业形态,向周边城市扩散农产品市场,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农产品批发网络;有利于统一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包括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碧峰峡等著名景点的成都经济大旅游圈。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成都市统计局.成都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德阳市统计局.德阳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二

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根据国际顶级流行病学期刊《美国流行病学》发表的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员环境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黄薇等人在西安市所做的pm2.5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时间效应和气象因素等影响因素之后,当pm2.5浓度每增加103微克/立方米时,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额死亡风险会增加2.29%,滞后时间在1-2天。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超额死亡风险更高,为3.08%。

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

对策二:少抽烟。

卷烟、雪茄和烟斗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属于pm2.5范畴的细颗粒物,烟草烟雾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包括69种致癌物和172种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抽烟者本身和吸入“二手烟”受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灰霾天气下,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抽烟者近几日不论是外出还是呆在室内,应当尽量少抽烟。

对策三:少开窗。

同时,家中以空调取暖的居民,要注意开窗透气,确保室内氧气充足。可以在自家阳台、露台、室内多种植绿植,绿萝、万年青、虎皮兰等绿色冠叶类植物,因其叶片较大,吸附能力相对较强。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对策四:选对口罩。

普通口罩对于2.5微米的空气颗粒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阻挡pm2.5需要医用n95口罩,其对0.3微米的颗粒能抵挡95%,在pm2.5爆表的.天气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要购买正规合格、与自己脸型大小匹配的n95口罩,取下后要等到里面干燥后对折起来以防呼吸的潮气让口罩滋生细菌。佩戴的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以免呼吸困难导致头昏。

对策五:做好个人卫生。

出门后进入室内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洗脸时最好用温水,利于洗掉脸上的颗粒。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沾水反复清洗,或者反复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同时要避免呛咳。除了面部清理外,身体裸露的部分也要清洗。

对策六:清淡饮食。

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够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还可以多吃点豆腐、牛奶等食品。除此之外,自制润喉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解决嗓子干燥、咳嗽的问题,同时减少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危害。原料为:石斛、百合、麦冬各3克、大枣2枚,冰糖2粒。用法:加开水150毫升,泡服。一料可冲泡2-3次。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三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国家或地区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按照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分为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不同的。

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基础上。在社会发展初期阶段,由于资金技术等制约,导致对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不能高效的开采和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量污染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开采,造成全国大中城市的悬浮微粒和烟尘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选择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过分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期望迅速积累经济资本,而忽略了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对城市人民的健康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则是一种高层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它强调对劳动者素质的培养,生产要素的投资,新技术的投入,以期望提高资金、设备、原料的利用率。这种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同样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它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技术进步来换取对环境的保护,对城市的大气环境影响小。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增长速度和环境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情主要还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也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我国城市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化为集约型的效率提高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地从根源治理雾霾。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能源的生产和消耗始终是城市污染源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从各地区的主要能源生产情况来看,原油、煤炭等化石资源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由于技术限制和生产要素的缺陷,煤炭和原油的开采还属于高污染高排放工业,因此也导致了上述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中国“多煤、少油、贫气”的资源条件,造成了我国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低门槛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成就能源大国和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在能源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天然气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属于高污染过程,尤其对于新疆盆地环境容量有限,自净能力相对较差,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造成的污染物和有害气体不易排出,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天然气能源生产重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且近年来日趋严重。

从能源消耗角度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到20,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从33.6万吨标准煤增长至42.6万吨标准煤。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严重不合理。首先,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有比例大约80%,占据主导地位。其次,高能耗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比重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受到雾霾影响严重的国家中,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如果要从根源上治理雾霾,我国必须及时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的投资,将高能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向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的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2较低的能源利用率加重城市雾霾天气状况。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耗受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管理水平和自然条件影响,能够直接反应国家对能源的利用程度、经济结构和能源效用效率的变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单位gdp能耗自以来逐步降低,但是最近几年的降低幅度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传统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向来寻求降低能耗的能力在逐渐降低,也就是我们应该将能源利用率低的、高投入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集约型为主的效率提高型经济发展方式。

2.3城市工业污染排放是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源头。

工业污染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源头。根据计划经济产业布局的影响,我国的重工业布局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沿海地区。同时,集中的重工业企业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大气水文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往往可以主要由水泥、生铁和粗钢等基本工业原料作为评价标准。仅以年各省市的水泥、生铁以及粗钢的产出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工业产业分布密集的地区往往受到雾霾影响严重巨大。此外,长三角经济区工业布局较为密集,也是造成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雾霾天气的高频发区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重工业企业是大量投资下旧型“工业化路线”的产物,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总量占总污染的60%以上。因此,原有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局势来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城市雾霾产生和日益严重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在城市雾霾的控制和治理过程中,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方法,将粗放型的资源投入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效率提升发展方式转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唯一选择。资源投入驱动型的增长无法持久,从长期看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并最终导致崩溃。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获得的,而非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这种方式使得经济增长率很高,但是资源利用效率却不高。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结果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理雾霾天气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对待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城市雾霾现象已经刻不容缓的时刻,城市必须转变原有对环境影响巨大的经济发展方式,采取创新驱动,依靠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的经济发展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为高效生产力,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从根本、源头上控制雾霾天气的发展。

(2)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路线。我国城市雾霾的根源性因素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我国雾霾严重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也说明了城市应该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的工业化发展思维,坚持新型工业化路线,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其他产业与工业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合,使经济发展更多的建立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排放。

(3)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发展。在进行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以积极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自然环境,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创造金山银山,又要保存绿水青山,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专注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治理的投入,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才是目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伟娜。中国城市雾霾治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研究[j].理论探讨,(1)。

[2]茹少峰,雷振宇。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90~93.

[3]王雨田,李卫东。城市中雾霾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3):30~32.

[4]张孝德,梁洁。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3):51~63.

[5]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7~84.

[6]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4):19~31.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四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使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实际开发的全过程,成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保障,保证了武汉经济圈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纷纷联合,建立起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即发育形成城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可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单个城市的发展,实现共同增长。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1]。经过5年6次申报,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但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引起人们的反思,进一步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西方的环保思想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源头防治”,对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定要求。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增加,人类开始由仅仅关注局部环境问题扩展到关注区域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的范围开始由项目层次的环评逐步上升和扩展到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层次的环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战略环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从9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开展战略环评的重要性,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评。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2006年6月,我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评审,自治区政府据此对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相关目标、重点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调整。2006年6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评文件,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和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随后,在2006年8月,我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战略环评也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综合分析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对于促进武汉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sea)是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包括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提供信息上的技术支持,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sea强调早期介入,充分考虑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等因素[2],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se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中。这个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和机构对那些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法规和其他主要联邦行动的建议都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环境影响的报告(eis)”,其中,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对于政策、计划、规划等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决议的形式要求所有联邦部门对其提交内阁审查的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政策与规划议案实施战略环评。另外,加拿大政府对其wto多边贸易的谈判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且积极推动wto多哈会谈中将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列入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令》(eiadirective)强制要求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评之后,又陆续发布文件强调战略环评的必要性。1997年,欧盟发布《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案)》,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前开始实施。2001年末,欧盟《战略环境评价法令》(seadirective)正式批准实施。在亚洲,韩国环评法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各种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进行战略环评。日本出台了一整套“计划环境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区域开发计划中的战略环评。香港则从1989年的空港计划开始实施战略环评,迄今为止已完成十几个发展计划战略环评。

略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中国战略环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具体行动,更是政府职能从重项目审批向重规划调控转变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2007年11月3日,“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正在修改审定中。近两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试点。

1.2战略环评是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由于我国在过去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例如,现有的大都市由于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环线路网带给城市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如今已造成了大都市交通长期拥堵不堪,城市布局像“摊大饼”一样无限扩张,加剧了城区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再如,中西部省区在做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发展这些重污染行业必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矛盾,尤其是区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开发活动,现已造成了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4]。而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厦门海沧空间布局失调等问题又是一个深刻教训。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必然选择。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战略环评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优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是现阶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合理开发,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之一,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的工具。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积极地推进战略环评,加快建立健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规划环评审查提供咨询,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组织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调研、考察及相关学术交流,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及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并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各类重大开发建设战略和规划进行研究,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使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国土利用格局等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和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近期,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对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有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十五”以来的投资、能耗、排污、治污等情况,预测其发展前景,使环境保护能积极介入,超前谋划。这必将带来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也必将带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5]。

2武汉城市经济圈透视。

2.1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含义。

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远期阶段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型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是走向国际型城市圈竞争的试金石。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五

作者:

班级:学号: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左右,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不但比越南、印度低,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下表是青岛从2002年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和产值: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青岛市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2011年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3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2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58.50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4.6:47.6:47.8。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青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仍要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青岛“十二五”规划中,对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与2008年对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55.37%上升到59.90%,上升了4.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从2008年的44.6:54.4发展到2011年的40,10:59.90,第三产业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巨大成效。

4、李沧区。

李沧区积极融入青岛市新一轮战略布局,确定了“拥湾枢纽,生态商都”的区域发展定位和“一极两轴三区四带”的战略布局,成为现代化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的热土。李沧区发展生态商住区,并获得巨大成效,充分发挥该区域“两山一水”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中高端房地产、商务商贸、生态旅游、高端产业。拥有维客集团、北方国贸、利客来集团三大商贸集团,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并且依托青岛世博园会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2%,增速市内四区第一,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8.5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十二区市第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全区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末的55.3:44.7调整为52:48。

三、当前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有很大的挑战,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

4.6:47.6:47.8,第三产业的发展距离杭州差了1.5个百分点,青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杭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也加速了杭州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步伐。青岛在未来“十二五”大发展中,应该借鉴杭州发展的成功范例,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布局,给与第三产业更多技术和政策上的鼓励,推动青岛的大发展。

2、各区的产业不够集聚,产业与产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就四方区而言,服务性产业和传统工业基地都比较分散,各产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主打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和现代物流等几大产业发展又不够成熟,在产业经济中又缺乏连接,各产业处于孤立的境地,这样不利于四方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市北区的商业区发展的比较小有规模,然而两大商业区之间相对分散,文化产业也没有成为主打产业。市南区,作为青岛市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相对其他三个区要成型很多,可是各个产业相对都比较孤立,应该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使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网,以应对未来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将会面对的问题。

3、市区之间的产业未形成链条,区与区之间缺少交流。

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如四方区和李沧区,发展的基本是不同的产业,这样不利于两个区合作,在经济区域化的浪潮中,区与区之间的团结协作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总之,在各市区的小系统中均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经济框架,未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这将不利于青岛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降低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对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第三产业合理发展,构筑青岛市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内四区,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正在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在“十二五”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做好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的重要任务,合理的在市内四区之间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的相互连接的经济区域,为青岛实现国际化都市做好准备。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产业、商业贸易和旅游等支柱产业。

在市南区着重发展金融、旅游产业,四方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李沧区着重发展商业贸易和旅游产业,市北区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商业贸易。在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各个市区内产业集聚、各个市区间产业相互连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市南区在发展金融和旅游产业的时候,会带动其他服务型产业如酒店餐饮业、航空运输业和零售业等的发展,这样各个产业之间的连接将会稳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市南区打造成为青岛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四方区在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建立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

周边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其次,依托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发展文化产业,与四方区的文化产业相互相应,共同构建青岛文化之都。

李沧区根据自身具有的资源,发展商业贸易,与市南区形成两点青岛最大的贸易中心,带动李沧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借助2014年青岛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发展一条由十梅庵梅园、玄阳观、仙姑塔、明真观和大枣园牌坊组成的旅游链条。

2、加快发展国际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依托奥帆基地这个国际交流的舞台,通过举办国际交流展,使青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与国际接轨,有助于青岛市向国际化都市转型。

四方区继续发展物流产业,借助优越的传统工业和便利交通的优势,加快四方区经济产业的转型。

在市南区香港区、市北区台东区和李沧区中部商业贸易中心的快速发展中,商务服务产业也将会被带动起来,因此加快商务服务产业将会是产业更加聚集化和市区间联系的更紧密。

(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构筑青岛市特色产业集聚功能区。

在“十二五”经济发展时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以“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内联外引、南北均衡、东进西优”为原则,根据“优化疏解青岛市内四区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倾全市之力,集聚国内外资源,打造以市北区为中心的科技区、以市南区为中心的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沿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市北区为中心的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以李沧区为中心的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体现青岛市势能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同时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区。

青岛市要在“十二五”建设中,集中精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优化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青岛市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青岛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全国各地与雾霾的斗争就一直进行着,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本来就严峻的环境问题上又多了一个难题。要从根源上治理雾霾,并非短时间内能完成,也不是单单靠政府能做到,更不只能给企业清洁生产的压力,而应该成为一项长期的全民行动。笔者从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了环境保护在治理雾霾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雾霾;全民行动;持久战。

目前,空气质量不断降低,产生雾霾频率增高,是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许多气象台也会为大家预报雾霾天气。因其有2大安全隐患:(1)雾霾导致空气压强降低,不断变湿,致使人体不易排汗,长期待在雾霾环境下,容易诱发一系列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排气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脑部疾病、传染病等。(2)因为可见度低,经常产生交通问题,如车辆追尾,危及生活交通运行。除此之外,雾霾会导致空气质量不断降低,破坏大自然生态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交通运输、电力、农业生产等方面。

1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一是气候,二是人类活动。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生产生活密度加大,大量排放可吸入颗粒,一旦大自然无法处理过多的可吸入颗粒时,可吸入颗粒会累积,此时,再结合气候条件的影响,便会产生雾霾。

2雾霾天气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云南和东北的冬天对人民生活影响为例,可直观地看出加强环境保护对雾霾的重要性。目前的东北地区,沙漠化严重,大面积草原退化,森林因砍伐过度数量急减,大气污染程度高。雾霾天,出行的市民都戴上了口罩,脚步匆忙,不愿在室外多加停留。在城区主干道,大部分车辆都亮起了急行灯,由于雾霾天气道路可见度很低,此外,高速路上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大多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因天气恶劣放假。一层灰色雾霾笼罩着整个城市,阻挡了太阳的光线,只能见到方圆500m的人和建筑物。对比同一时期的云南,仍然能看到色彩分明的蓝天白云,阳光温暖可人,正风和日丽美如画。人们生活与夏天无异,由于重视保护旅游环境,轻工业发展,pm2.5年均值为30,优于国家水平,昆明离雾霾还很远。希望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不能只专注于眼前利益,却失去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3应对雾霾天气的策略分析。

3.1“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保护环境,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全民建立环保意识,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如城市尽可能少开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用一次性物品等,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产生雾霾的因素。

3.2加强保护环境。

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加快增长,虽然城市的经济文化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自然自我循环的能力有限,过快地城市化发展会对其产生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不能牺牲有限的.资源与自然环境来推动城市化。

3.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如果要牺牲生态环境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走令大自然毁灭的不归路。所以,要结合城市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好的环境资源才能吸引投资和提高生产力,保护环境资源才能可持续发展,保持长远的竞争力。

3.4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政府工作是否安排得当是治理雾霾行动的关键,之所以会产生雾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的眼光不够长远,不够重视保护环境。所以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治理工作,如开展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做好空气污染预报工作和防护,及时处理和反思严重雾霾情况。

3.5开展pm2.5监测和监督。

目前,最直接、方便的监测pm2.5含量的工具是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还可直接读出粉尘质量浓度。通过建设监测网来分析雾霾天气诱发附近民众相关疾病的影响、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掌握雾霾天气高发期,并制定相关防护措施。

4结语。

雾霾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雾霾的治理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环境保护的工作利及全世界和子孙后代,不仅要发展全民行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政府和环保机构如何坚持进行工作是重中之重。重视高gdp的城市建设方式已是过去式,政府工作的重心更应转移到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秋兰,马回,郑颖.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

2段振东.内部行政问责的合理性基础及制度完善[j].学术探索,(12)。

3杨小阳,白志鹏.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3(4)。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七

循环经济理念的内涵一般指“3r”,也有进一步提炼成“5r”的提法。3r理念主要包括:减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的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准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与产业体系。5r理念再增加二方面,再思考(rethink):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再修复(repair):修复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

2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武汉市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属于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类型,是立足于现有陈家冲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因此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为目标,通过对各项目之间水、电、气、热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各项资源的循环利用。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未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因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要考虑垃圾的前端减量,从而达到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目的。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节能及经济合理性,避免过度分选,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费。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针对固废处理各个单元环节,在通过物质能量换算后,对各种废弃物及处理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应采取设施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废弃物的转化效率,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注重成本,关注经济效益。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形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增强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需承担的功能。

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武汉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布局格局初步形成,但城市粪便、市政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其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亟需破题或加快发展,以全面提升武汉市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区作为既有环卫设施建设用地,又具备集中建设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的良好条件。而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区域已建成项目和规划建设的固体废物处置项目,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提供了基础项目支撑。根据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垃圾固废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全市将按“三镇鼎立”格局,形成分别服务于“三镇”的3个以垃圾处理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的长山口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将发展成为长山口循环经济产业园,服务于长江以南地区。已启动建设的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主要服务于“汉阳”地区。而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则将主要服务于“大汉口”地区,具体服务范围包括: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口区等中心城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以及武汉市规划发展的“大临空”(武汉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临港”(武汉临港经济开发区)两大板块,集中承担生活垃圾、城市粪便、市政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功能。

4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规划。

根据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地条件、武汉市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处理需求和专项规划、设施建设规划,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范围内,在完善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填埋区建设的基础上,近期规划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预处理项目二期、市政污泥深度脱水与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构建产业园垃圾固废处置项目核心生产区。同时,对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综合管理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引进技术协同创新和实证基地形成技术依托,引进环保宣教基地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垃圾固废产业联盟形成驱动力,构建产业园综合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中心,促进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在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服务范围内,除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预处理厂(一期)外,还建有新沟垃圾焚烧发电厂、汉口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汉口西部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厂。因此,园区近期规划建设项目设置,必须充分予以统筹考虑,结合汉口地区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市政污泥、城市粪便、生活垃圾等产生与处理情况,合理规划处置类别与规模及其中长期发展。

5.1坚持循环经济实现的总体要求。

从技术手段角度,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拒绝二次污染;从资源利用角度,通过各处理单元的产出、使用调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从市场服务角度,依托产业发展中心搭建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社会废弃物回收再造市场、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等平台;从产业发展角度,单个企业应做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从园区建设角度,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建设水平、节能和环保指标等门槛要求,并服从园区循环经济措施的整体要求。

5.2建立能量循环利用系统。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原生垃圾进行充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供核心能源,实现园区内能量自给。同时,发电余热用于污泥干化、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垃圾卫生填埋、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等产生的沼气引入垃圾焚烧炉内辅燃,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5.3构建物料流动利用体系。

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通过相对独立的通道进入对应专业处理厂,然后餐厨垃圾残渣、粪便残渣与污泥合并处理,焚烧底渣又可与建筑垃圾合并处理,不可利用余渣进入卫生填埋场处理,实现园区固体废物对外零排放。

5.4配套完善的公用设施。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对园区内产生的污水及有害气体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设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满足园区行政、后勤、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宣教等需要;以园区为整体,实施风险防范范围内居民迁建工作,有效防范“邻避效应”,提高资金效益;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和应急干预机制,对企业运行质量、安全防范、排放指标、园区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应急干预。高标准建设园区道路和绿化隔离带,形成干净、快速、有序、优美的园区环境。

6结束语。

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可有效延长陈家冲填埋场的寿命,缓解垃圾处理的压力,解决固废处理设施选址困难。同时可有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反哺企业扩建和带动环卫科研工作,从而促进产业发展,有利于较长时间内解决武汉市固废处理难题。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还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完善经济、技术促进的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低碳生活,积极争取园区周边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园区的快速推进,也使陈家冲循环经济园区成为武汉市固废处理产业的一个绿色基地,为节能减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固废处理行业示范。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八

摘要:立足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高效建设;园林建设;绿化管理。

1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资源。

在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规划好自然土壤的应用,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作的科学性。自然土壤表面的10~25cm是适合植物根系生长的土壤,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结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制定合理方案,才能在建设绿化园林时,尽可能少地破坏土壤的原样。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工作,还要考虑各种植物成长过程中对于土壤的需求,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力求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园林绿化工作的效果。在必要之地实施改造,并尽最大可能利用原土回填,让土壤保护当地的生物物种,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还极大地节约了园林绿化建设的资源消耗。

2科学选择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

能否科学选择园林绿化所用的植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能否实现低碳化目标。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低碳高效园林绿化工作的支持。科学选择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

固碳能力强的植物,适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固碳能力因此成为衡量植物是否低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夹竹桃与垂柳等是较为常见的植物。

2.2选择科学方式搭配植物。

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需要开发科学合理的植物搭配方案。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讲究颜色搭配,都是做好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技巧。在选择植物时,彩色植物的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彩色植物中的花青苷色素能够更好地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线,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美观度。除此之外,彩色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强,能够保证园林内部环境的合理性。一般来讲,彩色植物中落叶植物较多,考虑到秋冬季节彩色植物绿叶脱落,美化环境与平衡环境的作用难以发挥,园林会出现空白期,还需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做好彩色植物与常绿植物的搭配,使园林一年四季都可以处于固碳释氧的良性循环中。

3积极选用低碳环保的园林绿化材料。

除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绿色植物外,园林绿化建设还包括配套建筑物的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的安装。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在建设城市园林时,应当选择环保性材料,例如石材与竹制品。利用这些环保材料代替钢材、水泥与玻璃,能够有效落实低碳理念。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看台建设中应用圆木,用石材打造园林中的桌椅,用碎石铺设小路等手段,都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低碳化。积极落实低碳思想,从园林绿化建设的材料入手,提高园林的节能性,有利于拉近园林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距离,更能激发城市居民对于园林的情感。

4积极使用节能型园林绿化技术。

在各类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设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期待。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多,使得城市的用水需求不断提高,节约水资源是建设低碳园林的关键环节。将节水型技术推广于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环境和谐度。在选择园林种植的植物时,应当选择一定比例的耐旱植物,减少植物自身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在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要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与养护过程中的用水情况,结合园林内所用植物的用水情况,制定园林灌溉的方案。在灌溉园林植物时,要利用多样化的灌溉技术,像渗灌、滴灌与微喷都是节水灌溉的先进方法,不仅能够节约园林绿化建设所用水资源,还能形成良好的园林绿化建设氛围。除了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好节流工作,还要做好水资源的开源工作。所谓开源,就是通过建设集雨池,利用雨水的收集与循环使用,大大减少灌溉用水量,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低碳高效的目标,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向城市居民传达正确的资源使用观念,让园林绿化工程发挥出多样化的功能。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各行各业都开始调整生产与运行的标准。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入手,在考虑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低碳研究力度,让园林绿化建设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

参考文献:。

1敖盛林.论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现代园艺,2013(22)。

2徐蕾.浅谈低碳模式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山西林业,2012(4)。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九

摘要:很快这学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就结束了。学了城市经济学感觉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非常有用,使我受益匪浅。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将从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城市人力资源经济、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城市发展政策等方面通过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从而使我们在规划城市时使我们的建设更合理化,并用最优方法解决与城市或城市经济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城市财政、城市化,城市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新城建设等;(2)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4)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5)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6)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的包含的内容主要有: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上,他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一种经济学。

在我看来,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于:(1)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一些学者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课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2):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3):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4):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休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8):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

总体感想:城市经济学覆盖的方面非常多,包括城市、城市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经济、环境经济、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一定的研究性和较强的应用性,可作为经济学、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对象。该学科对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市问题解决等有显著作用,是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的,值得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公民去学习。

在以后的发展中,我相信城市经济学将会受到更多的注重,受到人文科学界科学家青睐,并会迎来更多的爱好者,去继续深入探究城市经济学,并用于城市的打造上,会为我们造更多福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文蕙,邓卫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郭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英)麦卡恩。《城市与区域经济》。格致出版社,2010。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十

陈炜。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了碳生活是一种非常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生活变为现实。现在我们国家对全世界公开承诺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时代已经如约而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低碳就在我们身边。

低碳生活是一种非常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生活变为现实。

现在我们国家对全世界公开承诺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时代已经如约而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夏天,我们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在冰箱内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轮胎气压要适当和少开空调。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另外,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你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总之,低碳生活,既是保护环境,也是拯救自己。”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源、资本进行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才能实现城市发展资金运作的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经营土地是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所以,把握和运用好土地经济和经营城市发展的规律是经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要经营好,就必须先经营好土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并逐步与国际经济运行方式接轨。同时,土地经济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城市经济的发展来管理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管理理念上的一次再提高。而经营城市正是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形成的。所谓城市发展与土地经济的关系,也就是土地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经营城市的发展中,市场经济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价格信号,引导人们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使用效率最高的生产单位上去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土地经济是人们依据经济观点或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解决如何分配和利用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关系及因利用土地作为财产和收入来源时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通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土地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经济理论上具有四个共同的基本属性:一是中枢性。市场上联最高经济调控中心,下联企业和每个经济细胞。市场参数是宏观决策的基本依据,市场信号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基础。整个经济运行,其一要以市场为中枢而开展,没有了市场的元素,经济活动将难能存在和发展;其二是利用土地在地域上的特殊性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处在不同地域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二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无论是土地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要靠市场的需求来推动。即通过需求信号,由千百万个经营者根据自己的经营需求做出决定,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实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需要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体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要通过价值规律进行调节与分配,市场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它控制着市场经济的平衡,控制着土地价格的平衡。三是竞争性。市场就是战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土地经济的突出特点。竞争对商品当事人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平等竞争的条件是通过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育来实现的,市场竞争以严酷的损益,激励劳动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效率,迫使经营者不断地采用最新技术和经营管理。使得整个市场经济位于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使得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量化。四是开放性。市场是向所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购买者开放的,是向不同企业、向国内外开放的。开放是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只有开放才能搞活市场,才能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事需求并行,使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时地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向前发展。而土地正是在经营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开放性经济中招商引资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土地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市场经济如何发展直接影响着土地在市场上的价格,直接体现土地利用率及土地在区域上的等级划分。然而,土地经济中土地价格的高低,也直接体现该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在土地经济中土地如何合理分配上和供求关系上,直接影响着该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影响着一些与房地产相关企业的发展,当然也影响着地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市场的需求都影响着土地经济中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分配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配置形式主要是由行政划拨,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土地经济的概念在地位上和作用上得到显化,土地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日程,使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充分体现了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身份。目前,我国各地区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并实施土地的招标拍卖,形成了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这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够盘活城市的存量土地;二是为城市建设融资;三是控制房地产盲目开发,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四是通过对企业的收购补偿可以使下岗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五是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做了妥善的安置。前些年由于城市要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就增大,政府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又不能实行一定的控制,形成一种多渠道供地的形势。这样就造成很多开发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大量屯积土地,以求得在土地上获得利润,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房地产公司蜂拥而上,盲目开发,造成大量房屋积压,这边房屋还没有销售出去,那边又在搞开发,形成房地产市场的膨胀式恶性循环,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所以,要经营好城市土地城市政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提高经营城市土地的艺术,降低经营城市的成本,保证土地市场的公开、公平、稳定运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调整好土地经济与经营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遵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原则。几年来,通过我国各地方利用土地搞发展的实践可以明确看到,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潜力。特别是当前国家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决策,将农民集中居住,既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又使土地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决策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中新的里程碑。

还应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源、资本进行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才能实现城市发展资金运作的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经营土地是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所以,把握和运用好土地经济与把握和运用好经营城市发展的规律是经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要经营好,就必须先经营好土地。只有经营管理好土地,城市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职能,才能使经营城市的发展获得更为合理的空间和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1]刘文俭,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06(5).

[3]朱莲,张文科,陈龙高.镇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9).

提要本文以镇江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市区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运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镇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建设用地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显著正相关性,与一二产业产值呈负相关性,对外交通用地、居住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绿地与地区生产总值、三产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利用;镇江。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随着镇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土地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对近十年镇江市土地利用情况与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意在找出其中存在的关系,为镇江市土地利用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镇江概况。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长江三角洲,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全市土地总面积3,854.11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6%。其中,市区1,082km2。镇江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全市河流60余条,除长江干流外,全市还兼跨太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镇江市辖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三个市,设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2006年底全市共有51个镇(街道)。其中,镇41个、街道办事处10个。全市总人口为289.8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为102.72万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021.52亿元,市区生产总值达455.77亿元。

二、镇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

镇江城市土地总面积1,082km2,其中建设面积90.12km2,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6年间,镇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73个百分点,属于平稳增长,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仍然是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具体来看,首先是工业用地从1.53增长到2.74,增加了1.21个百分点;其次是居住用地从1.05增加到1.94,增加了0.89个百分点;对外交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也有一定增加,而仓储用地和绿地用地比重变化都较小。(表1)。

近几年,镇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21.52亿元,其中市区生产总值达455.77亿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4,293元,其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083元。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1.54亿元,市区为9.44亿元,占全市的22.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618.63亿元,市区为279.51亿元,占全市的45.2%;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361.34亿元,市区为166.82亿元,占全市的46.2%。三大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9.3%、57.3%、33.5%调整为2006年的4.1%、60.5%、35.4%,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减小,呈平稳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保持稳定,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三、镇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众多因素的同时影响。而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演进过程,这种结构演进过程不仅体现在gdp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

城市用地规模与区域经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选取能够反应镇江经济状况对土地利用数量和类型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选取了区域经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相关经济发展指标来进行分析。(表2)。

1、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因素不会是单一或者唯一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考察建设用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增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为因变量,以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4)。

由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关系式为:

y=26.183-1.212x2-0.417x3+0.114x4。

+0.022x5+7.0610-6x6。

式中:y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x2、x3、x4、x5、x6见表2所示。

得出相关系数r为0.985,判定系数r2为0.969,达极显著水平,f=25.256,方程通过显著水平为0.05的f检验。从以上数学模型可知,城市建设用地量是随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而增加的;随着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减少的,建设用地量受一二产业产值的影响很小。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建设用地的增加也必然带来更大的投资和经济效益。

由于数据原因,这里对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与市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做单独分析,2002~2006年,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与市区gdp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82,判定系数r2=0.965,f=83.353,t=0.003,通过a=0.05下的t建立t检验和f检验,模型关系式为:y=12.028x-640.403(y为市区gdp,x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回归模型呈显著相关性,表明建设用地量的增加必然推动工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地区gdp的增长,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

2、城市居住用地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以镇江城市居住用地为因变量,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自变量,使用相同的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y=4.777-0.044x4+0.002x5+1.5710-6x7。

式中:y为城市居住用地面积,x4、x5、x6见表2所示。

相关系数r为0.969,判定系数r2为0.939,f=31.044,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检验。可以看出,居住用地量是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随着第三产业的增加而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用地的需求增加,用于房地产投入的资金也不断增加。增加住房面积、提高居住水平,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对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镇江市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已逐步由过去的必需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过渡阶段,随着镇江经济的继续持续增长和住房需求的增加,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城市对外交通用地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以镇江城市对外交通用地为因变量,以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y为城市交通用地面积,x2、x3、x4、x7见表2所示。

相关系数r为0.961,判定系数r2=0.923,f=14.914,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检验。由模型可以看出,对外交通用地量随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第二产业产值和市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而增加。近年来,镇江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对外交通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出现了用地比重持续增大的趋势。现代化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运输业是镇江建设发展的重点和用地大户,城市工业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城市对外交通用地的扩张,而对外交通用地量的增加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4、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镇江城市绿地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为:

y=-17.351+1.118x1+4.627x4-0.113x5。

式中:y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x1、x4、x5见表2所示。相关系数r=0.988,判定系数r2=0.976,f=80.503,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检验,方程总体相关性较高。结果表明:城市公共绿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城市公共绿地面积随全市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很小。

由于发展城市绿地,不仅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而且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可间接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全市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

四、结论。

综上,镇江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外交通用地,第三产业的成长壮大更是需要依靠绿地和居住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如果土地利用类型适应经济结构,将促进经济发展;同样,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然推进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调整。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十二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近年来人们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并提出的,其主旨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产品-污染”的流程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方式转变,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物质闭路循环流动型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作者:郑向阳zhengxiangyang作者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刊名:城市英文刊名:city年,卷(期):2005“”(4)分类号:f2关键词:

城市经济学论文汇总篇十三

雾霾,是雾与霾的合成词,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于人口比较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如;北京、石家庄、成都等。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对人类视觉造成阻碍,对人呼吸道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年,新闻媒体公布各地pm2.5数据之后,雾霾所引起的空气污染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面对频繁的雾霾天气,人的行为方式也逐渐发生着改变。一方面,在雾霾污染较为严重的时候,人们会尽量避免出行,多数时间待在户内。另一方面,当人类意识到雾霾所带来的严重问题,环保意识也逐步觉醒,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改变造成空气污染的不良生活习惯。本文通过对雾霾造成人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分析二者背后成因,提出相应对策,为减少雾霾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2雾霾引起人行为方式的改变。

近年,我国空气质量问题广泛受到国内政府及人民的关注,“雾霾”一词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词汇。雾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造成人行为方式的改变,给人行为方式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消极影响。

城市雾霾大多都是由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其中以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为主。雾霾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严重的影响,它极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包括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同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不仅如此,有专家指出,雾霾不仅从身体健康上对人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人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频繁的雾霾天,人的行为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自身身体健康的要求。过去,我们的出行方式只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而现在,雾霾严重时,人们也会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关闭窗门在室内生活,有的还会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房间内的空气,外出时,人们尽量都带上了口罩,雾霾专用口罩可以有效地将雾霾颗粒物拦截在口罩过滤网上,雾霾不仅会被人吸入体内,还会附着在衣装上,这是因为雾霾里有金属的缘故,如果为了进一步减小雾霾的危害,人们回家还得把衣物打理一边,清洗口罩过滤网,甚至还有的会回家就洗头。

雾霾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雾霾污染过强,会导致视线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真的是可以达到五米之外全是浮云的境界,这样首先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其次会影响交通,交通工具在严重的雾霾面前,寸步难行,长期下去,人们的工作和社交也会是问题之一,因为雾霾会让大家减少对外界的接触,交通不便利对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生活也会随之而受到影响,晨跑晨练已是一种“慢性死亡”,使得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病态”。

2.2积极影响。

凡事都会有两面性,雾霾所带来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是这样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会产生雾霾?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雾霾的形成来源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1)汽车尾气;(2)工厂废气;(3)建筑所产生的`扬尘,随科技的发展,汽车被大多数人看作生活的必需品,导致了我国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汽车,堵车的现象都是细微平常,另外,由于工厂为了加速发展,建筑商为了扩大建筑的规模和加快施工速度,都以发展为主,对环境的污染没有做好有效的措施,导致了有害物在空中与空气水分结合形成雾霾,当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雾霾的产生将为人类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人们更注重环保,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才是最重要的。发展的脚步可以放慢,但是环境不能不保护,现在都在大力支持开发绿色交通,绿色生产,促进了电动车、网约车行业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相辅相成的,既保护了环境,又使得经济发展模式得以转变。

3降低雾霾危害的对策。

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得到应用之后排放所产生的气体,因此,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是减少雾霾污染的重要途径。站在政府的角度,应该积极鼓励绿色交通的发展,适当限制车辆行驶,推行电动公交车、公共电动车的使用。绿色交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显性的,那就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环境和交通压力,让人们进入低能耗、低成本、低污染的时代,第二个是隐形的,汽车使用量减少,它的油耗就会相对减少,这样对石油的依赖就是相对减少,开采石油的量就会跟着减少,这就是一个事情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加强环保宣传也是有效防止雾霾危害的措施之一,环境是大家的,造成环境污染并不只是个别的问题,只有人们意识到了,才会主动的去维护环境,人人尽责,这个环境将会很美好。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积极去研究开发新生能源,将未来的发展转变成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站在我们个人的角度,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尽量配合政府,一起加入到抵抗雾霾的活动中来,尽量少开车出行,主动维护街道的清洁卫生,因为垃圾所产生的废物和真菌也可能成为病毒,随着空气发展成为雾霾的有害物之中。

4结语。

雾霾的形成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改变,它会导致各类病发,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这个现象的出现,让人们更注重去保护环境,更珍惜自己的生命,环境保护最根本的就是人,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了问题,才能去一起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不仅促使了人们的观念转变,还推动了经济模式的转变,从高污染转向低污染发展,从不可再生资源转向科学能源,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