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老红军的故事(大全17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19:19:26    小编:ZTFB
老红军故事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老红军的故事(大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9:19:26 |
  • ZTFB |
  • 11页

充分认识到总结的标题应该准确概括全文。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相信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老红军的故事篇一

说起抗战,胡正先更有着非比寻常的经历,他在延安的军委三局,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全军和全国各地的通信联络和情报搜集,直到抗战胜利。“用现在影视作品的说法,老爷子就是名符其实的‘听风者’”,胡正先的家人告诉记者。

党中央的“千里眼”

胡正先出生在安徽六安,12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当时我还是一个放牛娃,一个字都不识,懵懵懂懂就穿上了军装。”因为好学,他后来被送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学习无线电。1938年4月他来到延安,在中央军委三局工作。

中央军委三局的前身是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始建于江西瑞金,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改称中央军委三局,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全军和全国各地的通信联络和情报搜集。抗战期间,中央军委三局组建和新建了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通信部门与通信分队;建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部队的无线电通信网。

“当时我们在延安城西北枣园乡裴庄村,距离毛主席长期所驻的.杨家岭仅十余里。”中央军委三局在延安起步时条件非常艰苦,只有几台用水煤气、煤作燃料的发电机,但承担的任务却非常重要。“毛主席同志称我们是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胡正先的战友左伊介绍,“我们整理出来情报给毛主席看,从空中‘偷’敌人的情报,然后译出来。我们不能离毛主席太近,也不能离毛主席太远。我们有一部分人去监听电台,一部分人负责译电码,一层层解密。”他们“偷”到的情报,包括希特勒进攻苏联、皖南事变等。

传达日军投降消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对日宣战,美军要派b25轰炸机轰炸华北、东北日军军事基地以及日本本土,因此迫切需要解放区提供气象资料。

在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与军委三局谈判,达成的协议是:我军提供有经验的报务员,由美军培训气象知识。培训后每日两次向美军及军委三局提供气象情报。条件是,美军提供20吨通信器材给军委三局。

抗战时期,在延安电台最多的一是新华社,还有就是军委三局。新华社需要收听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德新社等的广播新闻,重要的信息一般都由军委三局通知各解放区。

1945年8月8日凌晨2时,新华社收听到路透社播发的新闻:“russi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ndecl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redw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ronj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p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n”(苏联对日宣战),7天后,新华社电台收听到美联社急促的播出:“j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p2016开学第一课:老红军胡正先的抗战故事nsurrender!”(日本投降)。

“党中央立即命令三局电台,通知各解放区:‘接受日伪军投降,扩大根据地’。各根据地的八路军、游击队,以及广大群众,接到命令,立即把敌人的炮楼包围起来,接受日伪军投降。事后各解放区纷纷致电中央,称赞命令及时”,胡正先回忆道。

尽管已经是97岁高龄,但胡正先依然活跃在讲台前,给现在的90后大学生讲述抗战的故事。9月起,中央宣传部会同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等部门联合组建纪念抗战胜利宣讲团深入高校和社区,胡正先是最受欢迎的演讲者之一。

“抗日战争时,我身边的战友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大家不怕困难和牺牲,一次次投入战斗。这种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每当讲到这里,胡正先都会哽咽。“如今我们部队条件好了、经费充裕了,但是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色不要丢,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只有祖国强大了,只有国防强大了,才会不让历史重演。”胡正先说。

老红军的故事篇二

作为一个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就要在学生的心中植入梦想。最好的就是谈谈理想,或者写写梦想,描绘一下自己在本学段结束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告诉他们实现梦想要面对什么,怎样来面对。在开学第一课。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以下故事:

故事一:一个少年的108个梦想。

1939年冬天,美国西部洛杉矶市郊的一间屋子里,一个15岁的腼腆少年——约翰.葛达德——正在桌子前做着生物学家庭作业。他听到隔壁父母的一位朋友说:“假若再让我回到约翰的年纪,我干的事就大不一样!”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葛达德的心灵。他在活页本新的一页上方端正地写上:“我的终生计划”。葛达德花了5个小时,一口气写下了127个梦想实现的目标。下面是这些目标中的一部分:

目标第一:探索尼罗河;

目标第二十一:登上珠穆朗玛峰;

目标第四十:驾驶飞机;

目标第五十四:去南、北极;

目标第一百一十一: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等17位大师的全部名著;

目标第一百二十五:登上遥远、美丽的月球。

……。

为了实现这些梦想,葛拉德在他的小车子上写上了周计划和月计划。他每周都要量体重、清理衣橱、分析食谱和自我检查行动得失。每天早晨他花60分钟练习杠铃、拉力器和单杠,以保持优美健康的体型。总之,葛拉德全力以赴地朝着自己订下的目标而努力着。每当他实现了一个目标,他便带着甜美的神情,在一个“目标”旁边画上一个代表成功的红色标记。结果怎么样呢?到葛拉德61岁时,他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原订的127个目标中的108个。

故事后小结:现在很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总认为父母可以依赖终生,自己无需奋斗;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基础一般,没有什么出息,干脆准备混日子。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有梦就有希望,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故事二: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们。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故事讲完之后,我还会问问,成功除了要有梦想、学会面对困难,学会坚持之外,还需要哪些因素?当然还需要养成好习惯和掌握好方法。

最后我还会讲两个小故事,来结束我的第一课。

故事一:托尔斯泰六七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把每天有趣的事记下来。9岁时,他专门记了一本《外祖父的`故事》,里面记满了外祖父打仗时的非凡经历和有趣故事,他还喜欢收集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记了满满一本子,后来收集名言警句成了他一生的习惯,逐渐发展到把自己关在书屋里,终日与书为伴,最终开始自己创作。丰富而深厚的积淀使他的文学作品传到各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告诉学生: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当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你就不会再觉得学习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了。

告诉学生: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到此,我的第一课可以顺利总结:许多著名人物出名,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超能力,而是从小就有梦想,并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为了目标而培养自己好的习惯。同学们,祝愿你们在开学初描绘出你们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老红军的故事篇三

开学第一课的第四堂课中,这堂课请来了航天员王亚平,她讲述了长征火箭、神舟飞船背后蕴含的航天精神,告诉孩子们“长征”火箭的名称,寓意着火箭长长的踪迹,也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艰苦而又光荣的历程。

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她讲述了航天人不忘初心、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新长征精神。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也经过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部队的层层严格选拔,最终才走上了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的位置。

三峡在线特地收集了一些资料,为博友总结出与王亚平成长有关的十件博友们不得不知道的事,希望能完整复原王亚平一步步成长为女航天员的经过。

一、第一理想并非航天员。

王亚平小时候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班长,初中时担任过语文课代表,而且对人很有礼貌,可谓知书达理。

但是王亚平小时候的'理想和航天员压根就没关系,据了解,和许多香港电影里的情节一样,王亚平曾经将医生和律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没想到最后成为了航天员。

二、从小就是体育达人。

王亚平能成为女航天员,和她出众的身体条件是分不开的。

但是王亚平强悍的身体素质不是后天进入部队才练就的,而是从小就有的,这源于王亚平从小就是体育达人。

王亚平小时候就帮家里干农活,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王亚平的表现也极为突出,尤其擅长长跑项目。

王亚平7岁就开始参加体育比赛并在区里获奖,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年参加运动会,高中是体育特长生,主攻800米、1000米等中长跑项目。

在部队里,王亚平也喜欢和男战士一起打篮球。

试问,这不是体育达人是什么?

三、瞒着家人报考高中。

在王亚平初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其家人希望王亚平就去读中专,但是心里不愿意放弃大学梦的王亚平却背着家人报考了高中。

现在想来,三峡在线觉得:一、这件事体现出王亚平坚强好胜的性格;二、如果当时王亚平去读中专,可能现在在神舟十号上进行太空授课的就是另一位女航天员了。

四、大学期间专业课、文化课两不误。

经过层层严酷的选拔17岁的王亚平被选至长春飞行学院成为全国第七批三十七名女飞行员中的一位后又成功先后转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和航空兵某师某团。

大学四年间,王亚平不仅完成了大学文化课程的学习,还学习了飞行驾驶技术,在航理考试中连续两年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

五、曾对高空跳伞恐惧过。

王亚平在刚学习跳伞时曾经恐惧过。

在部队的第一次跳伞训练时,包括王亚平在内的八个女学员看着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都兴奋不已。

跳伞指令一出,八个女学员一个接一个稀里糊涂跳了下去。

等到了第二次跳伞训练时,机舱里已经是鸦雀无声了,原来在经过第一次的新鲜与好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恐惧。

在第一天跳伞联系结束后,大家在返回的车上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亚平和战友们一样泪流满面。

六、手握军事学学士头衔。

前面介绍到,王亚平从小在学习上就十分显眼,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本科,王亚平一直在学习方面都名列前茅,所以当王亚平结束大学本科课程时,顺利成章地就获得了军事学的学士学位,是名符其实的军旅高材生。

随着军事科技化进程的加快,部队中像王亚平这样具有高素质和高知识水平的高材军人还会越来越多,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和军事科技化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七、因杨利伟激发太空梦。

和许多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的那一刻。

据媒体介绍,20,当时只有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才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当她在看神五飞天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没想到在后,王亚平会成为自己问题的答案之一。

八、飞行经历丰富。

从王亚平获得试飞机会开始,这9年间王亚平驾驶着各类机型一共在蓝天上安全飞行了1600小时。

这1600个小时中,包括完成无数次的战备演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山东抗旱、重庆人工降雨等重要任务,实战飞行经验可谓十分丰富,是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优秀女飞行员。

九、中国首位80后航天员。

王亚平此次被选为航天员,也是中国第一次有80后航天员出现在太空中。

王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道:“生活中他们把我当作小妹妹一样照顾,但是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成为可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

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刚加入航天员队伍时,王亚平一直没能突破二级,身体的极限让她难以承受。

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

第二年,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一级。

据悉,王亚平在本次任务中除了常规的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外,主要负责太空授课和乘组生活照料。

十、进行太空授课的中国第一人。

作为我国第二位女航天员,此次王亚平还承担着另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向全国的中小学生们上一堂实实在在的“太空物理课”。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在做过太空授课。

这意味着王亚平将成为在太空进行授课的中国第一人和世界第二人。

届时王亚平将会给我们在太空中带来怎样的一堂新颖有趣的太空物理课呢?相信博友和三峡在线都已经迫不及待了,那就让我们一起祝福神十成功发射,静待王亚平从太空为我们带来的物理教学吧!

老红军的故事篇四

钟发镇后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当译电员。在随军西征至甘肃古浪县时,遭遇了国民党的近两万骑兵。古浪战役失利后,红九军进行了缩编,他被编入红三十军。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肃祁连山打游击,1941年3月在打游击时被国民党马匪俘虏,同年4月脱险回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钟发镇老人为恢复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特别回忆了他担任红三十军译电员时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最后经调查核实,江西民政部门落实了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回顾这一生,钟发镇告诉记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记忆就是参加红军那几年,特别是走过长征。红军战士是他最光荣的身份。“虽然吃了苦,遇了险,但人生没白活!”

交谈间,热情的钟发镇老人时不时地会突然中断聊天,招呼记者吃家里人准备好的水果,这个如孩童般开朗的老人,焕发着赣南正午阳光的温暖。钟发镇的小重孙一蹦一跳地进来,天真烂漫地向来客们“炫耀”堂屋墙上自己的一张张奖状。

钟发镇充满爱意地注视着钟家的第四代人。这对相差近90岁的曾祖孙,定格成了这个农家小院最美的画面——一幅有关战斗、奉献与成长的画卷。

“未能走完长征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工部的这句诗用在老红军钟发镇身上,虽不甚贴切,但于意境却颇有几份相似。

在那震惊中外的长征中,钟发镇虽然参加了,却未能走完。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钟发镇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这里因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搞社会调查并写下《长冈乡调查》而著名。长冈乡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了毛主席称赞,扩红工作也在其中。在那样的氛围下,钟发镇也和伙伴们参加了红军,那年是1932年,他才13岁。

因为太小,钟发镇没有分配到一线部队,而是在后方做伤病员护理工作。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钟发镇和千千万万的战友踏上了长征之途。

钟发镇跟着部队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会师后,钟发镇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左路军,离开了中央红军。不久,钟发镇被派到左路军9军做译电员的工作。

在张国焘错误路线驱使下,左路军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围困,损失惨重。部队因减员太多进行了缩编,钟发镇又编入了李先念领导的30军。1936年12月12日,红30军在永昌与马家军进行恶战。指挥部也受了敌人炮弹的攻击。钟发镇坚守在电台旁边,收到了一份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通报。“蒋校长被捉住了!”钟发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校对了三遍,感到事件重大,必须马上向李先念汇报。正当他要离开译电房时,一发炮弹打过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钟发镇推倒,灰尘遮住了他的眼睛,但他顾不了那么多,摸索着找到房门,将电报递给正在一线指挥战斗的李先念。

蒋校长被捉的消息鼓舞了红军,但敌人却并没因此放松进攻。红30军被打散,钟发镇和其他几名战友奉命向新疆转移。

转移途中又累又饿,他们到了一座大山,决定在山上休息一晚再走。入夜,山里有点冷,钟发镇他们便生了一堆火挤在一起取暖。天亮了,他们又开始转移。但钟发镇几人都不是来自一线战斗部队,缺乏野战经验,居然没把火堆全部熄灭。一缕清烟引起了山外敌人的注意,敌人派出整整一个营把大山团团围住,随即开始搜捕。钟发镇他们无处躲藏,全部被敌人抓捕了。

敌人没有像往常一样处决红军战士,他们看中了这些红军被俘人员的利用价值。钟发镇被分配给一个敌军团长家当佣人。幸而敌团长一个小老婆是江西樟树人,念在老乡之情,对钟发镇格外照顾。后来在她的帮助下,钟发镇成功逃脱。他从社会上知道了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便朝着延安的方向一路乞讨。不料日本鬼子这时已占领黄河,封锁了河面。钟发镇面对延安,却只能望河兴叹。

1941年,钟发镇回到了家乡兴国。在本家镇长的关照下,他在白区艰难而侥幸地生活下来。解放后,钟发镇多次因这段被俘的历史无法说清而面临挨打。1973年,徐向前、李先念在他的来信上作了批复,证实了他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中,有许多红军指战员因种种原因没跟随大部队最后到达陕北,最著名的包括当年的红军女团长王泉媛。这些红军将士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即使后来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仍不改对革命的忠诚,他们把参加革命的那段岁月作为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直珍藏在心中。他们,同样是我们应该崇敬的英雄。

老红军的故事篇五

“开学第一课开始啦!”昨晚8点整,众多的中小学生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开学第一课》,听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开学第一课》主题为“先辈的旗帜”,邀请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同时辅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和互动游戏,力争给全国中小学生献上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第一课。从2008年至今,《开学第一课》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8年。

“这种形式非常好,充满正能量。”泉州一中校长赖东升介绍,今年刚好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节目中老红军亲自讲述当年的经历,让年轻一辈们能更深切地体会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整个节目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同学们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得到教育,加深理解与感悟,效果颇佳。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用长征这个主题非常好,让我这个任教三十多年的老教师看了非常感动。节目教育下一代发扬先辈勇敢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要求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下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晋江市金井镇新市村光华小学教师曾志欣激动地说。

“《开学第一课》从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带领大家一起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长征精神,鼓舞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初心永不改,加油向未来!”泉州五中初二(六)班学生曾国磊表示。泉州师院附小四年(一)班学生苏子淇表示:“节目教育我们遇到苦难要勇敢面对,学习长征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红军的故事篇六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校长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校长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红军的故事篇七

我是19出生在四川省苍溪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穷孩子。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大力扩红,我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当时虽是少年,父母却也支持,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红军,先在当地独立营,后编到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

红四方面军是在1931年实行战略转移,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了四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动,策应、迎接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挥师西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长征。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一起北上,并与红一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过雪山草地。不久,由于张国焘闹着独立,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张国焘令红四方面军部队返回南下,使红四方面军第二次过雪山草地,后来在成都以西遭到四川国民党军阀军队两次大举进攻,我军兵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张国焘看到没有别的出路,经过党中央与他激烈的斗争,使他在1936年春天率领部队返回北上,然后西进,并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此后二、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我们又第三次过雪山草地。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沿途环境十分险恶,除了敌人日日夜夜的围追堵截,进行大大小小的战斗外,还要战胜深山峡谷,雪山草地,湍流江河。红军得不到一点休息,大家疲劳到了极点,往往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但一旦出现敌人,又精神百倍地杀向敌人。我们大部分战士都是从南方北上,根本没有御寒的棉衣。翻雪山,过草地,一时风雨,一时暴雪,冷冻就是第一杀手。我亲眼看见过部队在夜间派出去一个班担任警戒任务,第二天全班战士都冻死的惨状。我们过草地,第一次、第二次只走了草地的一个角,各走了10天走完。但第三次过草地时,走的是草地的中间,走了一个月。茫茫草地,荒无人烟,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这么多部队,走不了多久就断粮断炊了。只好煮皮鞋、皮带、枪背带、挖野菜充饥。最后这些都吃光了,冻饿之下,体弱的、有病的战士牺牲的越来越多。草地的红泥水把战士的双脚泡得发亮发肿。我们只有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求生的信念,顽强地走,最终走出了草地。

而大雪山是一座连着一座。过草地前后,都要过雪山。大雪山有几千米高,山下是峡谷森林,山上是终年厚厚的积雪。有的地方厚达几十米。我们站在雪山顶上远望,茫茫雪海望不到尽头。雪崩时,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多少天都看不到一块没有雪的土地。红军战士由于白雪的反光刺激,两眼红肿,眼球突出;由于长期缺粮面黄肌瘦,衣服也破破烂烂。但仍旧昂首挺胸,一往直前。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全部红军不足3万人,许许多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胜利来之不易。

3次过雪山草地,20次遇险。

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

当年红军翻过的雪山。

在未过草地之前,我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在毛儿盖与松潘县之间的拉子梁担任防御任务。敌机天天来轰炸扫射。敌机一来,我与其他两名战士就躺在用松树枝搭的棚子下边。那次敌机的炸弹一声巨响,我虽安然无恙,身边的两个小同志却都牺牲了。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这样离去,我恨不得把敌机一把抓下来撕个粉碎。

过了两天,敌机又一次来轰炸,我急速蹲下来。炸弹就落在我前面3米远的地方,只觉得地面一震,我心想这下“报销了、光荣了”。抬头一看,炸弹像个铁人一样,竖在地上,没有炸响。炸弹把松树擦掉一块大皮,松枝落了一地。我想也许是地上积的松叶很厚,地面松软,所以未击响吧。

在第一次过草地时,由于一脚没有踩上有草丛的`泥疙瘩,我掉进了泥潭,人往下沉。我大声叫喊,一位剧团姓朱的战友,把笛子伸过来救我,我抓紧笛子,用力往上爬,终于爬了上来。

过丹巴大铁索桥时情况很危险。这种铁索桥是在大山峡谷中,由少数民族在河两岸悬崖绝壁上,用粗大的铁链固定在巨石或铁桩上,平铺数条大铁链,再在上面搭上木板做成的。过桥时颤动摇晃,桥下波涛汹涌,过桥的人头昏目眩。我们红军多次过这种桥。丹巴河铁索桥特别大。我们第一次南下,第二次北上,两次过这座桥。当时桥已被敌人破坏了,铁链稀少,木板缺乏,扶手铁链也没有了。桥又长,弹力更大,我们部队要过它,战士之间的距离要拉开几米远一个人,轻走,慢走,减少震动,防止弹跳太大。即使如此,还是不时发生战士掉下河中的事。我走到桥中间,心情紧张,头昏目眩,迅速爬下来,紧抓铁链,等弹跳小一些了,平稳一些了,又站起来慢慢走,才走了过去。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遭到军阀疯狂进攻时,我所在的二六七团在百丈关一带防御。敌人天天发起攻击,敌机不断前来轰炸。有一天战斗正酣,敌人一发炮弹打过来,就落在了碉堡旁边,我和另外3个战士正在碉堡前的工事里。炮弹响了。只听一声巨响,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清醒过来,就想爬起来继续战斗。但两名战友压在我的身上,我动弹不得,就慢慢把他们两人从身上推开,发现他们已经牺牲了,而我也觉得腿部剧烈疼痛,坐不起来。这时才发现大腿在流血,疼痛更加剧烈。敌人又冲了上来,离我只有几十米远了。这时一名通信兵跑来,立即背着我往后方跑。下山不远处,到了师医院。医生检查我是两股骨贯通重伤,送到总部医院为我手术。由于伤残,有点文化,上级命令我留在总部附属医院任院部书记。

在二次北上时,有一天在山谷中行军走错了路线,部队只有露营在山谷中,等天亮后再找大部队。到了下半夜,敌人开始袭击我们,枪林弹雨,激战中我觉得有个东西打了我的背部。战斗结束后,我卸下子弹袋检查,才发现有一个弹夹被弹丸打扁了两粒子弹,这个子弹袋竟救了我一命,否则子弹早打穿后背牺牲了。

另一次在通过被封锁的危险地段时,对岸敌人在射击,山上还有“滚石阵”,我们必须拉开距离,一阵猛跑才免得被石头砸中。但就在猛跑中,我枪上的弹夹掉了。我只有一个弹夹,没了弹夹我的小枪就没有用了。于是我决心返回去取弹夹。敌人在河对岸打枪,我跑回去,一眼就看见掉在路边的弹夹,赶快拾起来又猛跑。就在这时敌人的枪响了,我头上的军帽飞了,我只是低头猛跑,总算又躲过一劫。

在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前面过草地的部队把能吃的都吃光了,所以更为艰苦,走到后来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只好煮皮带吃。团长把他的军马打死,给每个战士分一小块肉,我舍不得吃,揣到怀里。当时的环境,有一块肉、几口粮也许就生存下来了,而没有它也许就无法走出草地了……而我就是这样,3次过雪山草地,20次遇险,九死一生而幸存下来的。

难忘英勇的红军女战士。

红四方面军曾有5000多名女战士,她们大多是四川参加红军的未婚青年,天真活泼,吃苦耐劳,英勇顽强。这些女红军分别在总部各机关、医院、后勤系统。她们在长征中,身上负荷很大,应该说牺牲大,贡献也大。

女卫生员、女护士在行军中每人都背一个木制大药箱。她们自己的行李和干粮就捆在药箱子上,有几十斤重。爬雪山过草地,有的女战士为了保护药箱,就跌落雪崖,不见身影了。女担架队员每四人一副担架,两人一组在担架前后抬着伤病员行军爬山涉水,为了保护伤病员自己牺牲的也有不少。

女运输队员,每人扛一袋军粮行军,一袋粮约有四五十斤,照样爬雪山过草地。一到宿营地,又要四处筹粮,有时走出去很远,要两三天才能背粮返回。她们纪律严明,高度自觉,只吃自己的那份干粮,宁愿自己饿肚子,也决不动用军粮。

红四方面军还有一个妇女独立团,有1000余人。她们英勇杀敌,后来在西路军西征途中失败,付出了更多的牺牲。这些女战士不畏艰险,从不掉泪。她们是革命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者,每次休息时,她们齐声高唱革命歌曲,激发部队斗志。我们男战士看到这些,就更勇往直前,绝不掉队。这些女战士是红军永远的骄傲与光荣。纵观古今中外军史、战史,像这样一批女战士都是罕见的。她们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女性。

长征胜利过去69年了,像我一样的幸存者也一年一年地越来越老、越来越少了,怀念那些倒在长征路上的战友,就是怀念那种压倒一切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红军战斗精神,就是怀念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更是怀念红军战士革命信念坚定,一心为革命为人民,丝毫不贪恋安逸享乐的高尚情操!

老红军的故事篇八

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教育部与央视以“英雄不朽”为主题联合制作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将于9月4日20:00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据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介绍,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共包括“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四个篇章。为了更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节目组经过多次走访及探讨,最终邀请到了29位参与抗战的老兵亲临现场,他们当中最年长的为98岁,最年轻的也已是85岁高龄。

“左权将军75岁的女儿左太北出场时,我们其实早准备好了轮椅,但老人坚持要自己走上去,说要给台下的娃娃树个榜样。”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在《开学第一课》中,左太北女士将为孩子们讲述左权将军在战争时期所写的家书。“我们希望通过《开学第一课》展示英雄的另一面。他们不光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自己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对家人的爱和对国家的爱共同支撑着让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不屈。”钱蔚说。

“王二小”是被全国中小学生熟知并喜爱的.少年英雄形象。节目组经实地探访,最终找到了其原型闫富华的弟弟史林山老人,他也将来到节目现场,与中小学生共同追忆这位少年英雄的真实生活。

作为抗战史上不能被忘却的一页,南京大屠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今年87岁的夏淑琴女士是这场大屠杀的幸存者。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透露,她在向孩子们讲述家人遇难的过程中曾几度落泪。“这时我们发现台下有个小女孩边听边咬着自己的嘴唇,让自己忍着不哭出来。”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自推出第一期以来,便成为全国中小学新生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4日20:00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余伟跃指出,届时将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及时观看,使孩子们真切地感悟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民族的苦难辉煌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老红军的故事篇九

今天(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教育部于上午十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中小学开学的有关工作情况,提出要全面宣传落实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同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将组织全国中小学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

首次推出《中小学生守则之歌》。

8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其中“养成阅读习惯”、“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会自护懂求救”等新增内容被指“更接地气”、“更具可操作性”。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牢记守则内容,教育部邀请了著名作曲家李昭彰对守《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了谱曲,并为歌曲制作了卡通宣传片。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俞伟跃介绍,这首守则之歌将挂在教育部网站上供全国师生下载学唱,希望各地各校利用好这一载体,使守则之歌成为校园主旋律。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

徐海云今年95岁了,住在阜阳颍上县。据介绍,他1937年参军曾经参加过南京保卫战、豫鲁皖边区作战、武汉会战等。徐海云还参加过远征军,属第71军88师262团第3营第7连,当过机枪手、六零炮炮手、班长、少尉排长,参加过鲁苏豫皖边区作战、武汉会战、滇西反攻作战、松山战役等战斗。20xx年7月1日,安徽省档案馆采访了徐海云。

枪法精准当上班长。

1938年,我们在黄河北,当时日军和我方阵地中间仅一条公路之隔,我还是刚刚训练完毕的新兵。那天晚上,我站岗。我们站岗是在事前有挖好的壕沟里,齐胸可容纳一人,我找了些柴草和树枝铺在沟前做掩护。

夜里八九点,隔壁阵地36师突然传来“哇啦!”一声惨叫,一个中国士兵被夜里摸上来的日本鬼子扎死了。爷爷提高了警惕,果不其然,一个日本鬼子慢慢爬了过来。那时候年轻眼睛特别好,隔了十几公尺我就看到他了,把枪往肩膀上一顶,瞄着他的头……等到只有5公尺的时候,我眼睛一闭,扳机一扣,就听“吧嗒”一声,鬼子的头直直地摔在了地上……那颗子弹正中鬼子头中间,连钢盔都被我打穿了!营长听到枪声大喊:“哪个新兵又给我放空枪了?”我手指前方欣喜若狂:“我打中了!我打中了!”马上又一个飞身跳上前去把死去鬼子手里的枪摘了递给营长。大概又过了一两个小时又一个鬼子摸了上来,我也是一枪正中那个鬼子的脑门。这次,因为我枪法精准当上了班长。

武汉会战贴身肉搏。

1938年秋,武汉会战。当时,我们的部队正驻扎在南阳的卧龙岗上。这里景色好,我就向请假出去走走,当时带上了步枪、刺刀、手榴弹以防遇到鬼子。

走过头一道门还没看到什么,走过二道门忽然听到里面“扑扑哧哧……扑扑哧哧……”,我一看第一排马上被日本鬼子扎净了!我就跳了下来。鬼子没有防住我,我对着小鬼子小肚子就是一刀!一口气扎死了8个。后来,我又去刺杀另一个人,那人大喊:“我是中国人啊!”听到这句话我的手就停了,眼看鬼子的大部队就要上来了,我一把把他从地上拉起来向自己的营地跑回。后来他在我的团里当了机枪射手,最后战死了。

两次负伤九死一生。

后来,日本鬼子大部队来了。我把机枪一扣,一梭子子弹下去,鬼子像割豆子一样倒下一片。刚刚装好第二梭子弹,趴下正瞄着,突然手一软,耳边像有什么东西扫过去,下来后一看腿上尽是血,我还以为腿负伤了呢,就捂着大腿,后来试到疼了才反应过来是手臂。鬼子的狙击手是瞄准我的头的,打偏了一点……休息几天后,我回到了战场。那天晚上我和机枪射手咱俩守在阵地上。忽然看到一个炸弹滚了过来,我大喊:“赶快跑!赶快跑!”他没反应过来,炸弹就在他肚子上炸开了,是燃烧弹。有一点子崩到我腿上了,我疼地在地上乱滚乱爬,大喊大叫,又不能摸,手摸手燃着。第八班班长看到了,马上跑过来掏出小刀,一刀把这块肉镟了!扔在地上,草就熊熊地烧起来了。他的肠子都被炸出来了,身上的新棉袄熊熊地烧着,他叫着:“哪位同志给我补一枪吧?哪位同志给我补一枪吧?”后来,他还是牺牲了。

远征滇西手刺鬼子。

1944年的6月,我所在的71军绕过松山侧翼,直插滇西重镇龙陵。

收复老东坡是龙陵战役的一个关键。老东坡前面的几个小山头很快就被远征军将士攻克了,最后只剩这一个主山头。每次远征军将士向上冲锋,马上两个日本人就会从工事的洞口中抬出一种炮向远征军将士扔来,落地就炸,每次都炸死五六个人,伤亡惨重。后来,指挥官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日本人的工事洞口的下方挖了一个齐胸的战壕,需要一个刺刀劈地特别好的士兵,于是指挥官把我调去了。我稳稳地站在那里紧紧地握住刺刀,眼睛死死地盯着洞口,一刻也不敢走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就这样死死地盯着,盯着……就在两个鬼子抬着炮要出洞口没出洞口,就要出手还没出手的时候,我猛地一刀上去狠狠地扎住其中一个鬼子的眼睛快速抽回刺刀,他应声倒地,另一个也吓跑回去了……我们的刺刀上有电,刺到就死,前前后后手扯手扎死3个,后来才知道工事里原来只有五个鬼子,另外两个吓跑了。

【抗日战争】。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然而,国民政府派出军队进入东北地区及其他原日军占领区后,不承认前期已经进入该地的中共军队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双方遂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奉命前来进行调停工作,虽曾达成国共双方共组政府的协议,但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张召开非常片面的国民大会,共产党及其他亲共党派坚决反对的情况下,短暂的合作再度破裂。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突然袭击手段,进攻中共在中原地区的一个集结区,全面内战遂告爆发。

1946年年底,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与中国青年党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并选举中华民国总统,中共及民盟等民主党派强烈反对和抵制,国共关系全面破裂。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其第五项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热烈响应,并逐渐向解放区集中。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宣布下野,此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但遭到中共与蒋介石拒绝。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向全国进军。南京国民政府对全中国的统治宣告终结。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一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校长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校长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二

又是一年开学季。从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8个年头,今年9月1日仍将在央视一套晚八点黄金时段亮相。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邀请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力争给全国中小学生献上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第一课。

据介绍,在第一堂课“信念不移”中,99岁老红军胡正先讲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信兵的故事。在长征过程中,胡正先经历背靠背的小伙伴被敌军击中牺牲、突围时吞吃密码本保护部队机密、雪山上忍饥挨饿激战48天等惊心动魄的瞬间,展现了红军战士“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信念。他还告诉大家,当年在没有汽油、柴油维持电台发电的极端条件下,曾经用提炼的猪油和牛油维持发电机运转。

第二堂课讲述的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嘉宾贺陵生讲述了父亲贺炳炎将军的故事。贺炳炎被毛称为“唯一一个不用敬军礼的将军”,他在被敌人子弹打碎右臂之后,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锯去伤臂,贺龙元帅举着他锯下的骨片对战士们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硬骨头!”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讲述了自己和父亲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她被称为“长征中最小的红军”,出生18天后就在马背上的摇篮中踏上征途。在她眼中,战斗时所向披靡的贺龙元帅是一个为了革命理想而勇敢的将领,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孩子而勇敢的父亲。

在第三堂课“百折不挠”中,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讲述了自己和伙伴们在长征中“移动的通信学校”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故事。一年只有一支铅笔,没有纸张、没有教具,在土地上用树枝画电路图,在战士们背后背上写着单词的小木板,边走边学英语,最后秦华礼和通信班的伙伴们在草地上毕业,从此一生奉献给通信事业。随后,红军将领耿飚的女儿耿莹,讲述了父亲在长征中“披着毯子上战场”的故事。在现场,她还给孩子们展示了红军长征时穿的草鞋,踏着这样简陋的鞋,红军创造了一天最远行军达240里的奇迹,相当于绕体育场300圈。

第四堂课“坚持不懈”讲述的是对长征精神坚持不懈地继承和发扬。这堂课请来了航天员王亚平,她讲述了长征火箭、神舟飞船背后蕴含的航天精神,告诉孩子们“长征”火箭的名称,寓意着火箭长长的踪迹,也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艰苦而又光荣的历程。随后,节目现场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由国旗班战士护旗、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作为先辈的代表升旗,在庄严肃穆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现场激荡着浓浓的爱国热情。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三

95岁的老红军索心忠家住鼓楼区。初见索老,他头戴一顶深色帽子,看起来精神矍铄。坐下不久,索老便取下帽子,指着头顶一块头发稀疏的地方说,“这里曾被一颗子弹擦过。”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老红军索心忠长征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索心忠,1921年6月出生,四川省旺苍县人。1933年6月参加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随部队参加长征。全面抗战期间,随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在太行山一带抗击日寇,后来进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从此长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1949年4月下旬,参与接管南京,任南京文化电影局军管放映团第三电影队队长。后任大华电影院总务股长,其后历任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电影科科长、经理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

索心忠12岁在家乡看到红军队伍“不打人不骂人,对小孩子特别好”,怀着这种朴素的好感,他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投身革命后,他了解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真正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从此跟着红军越走越远。

参加红军后,索心忠当过政治部通讯员,也做过医院护理员,给伤病员端饭、倒尿盆。当时四川地方军阀田颂尧、刘湘、邓锡侯等人,为阻止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向红军发动了围攻,索心忠随大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5岁的他被敌人的子弹擦伤头顶,由于伤处不能受寒,从此他一直戴着帽子。

回忆起漫漫长征路,索心忠最难忘的还是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他们翻越的夹金山,一年到头都是雪,人烟稀少,筹集食物很困难。

过草地之前,红军给每名战士发了一斤多的炒面,大家称之为“救命炒面”。行军途中,尽管大家饥饿难耐,但也只能在每次休息时吃上一小口。为了防止不注意一口气吃没了,当时吃面都是倒一点在手心里,用舌头舔着吃。

草地实际上是长满水草的大片沼泽,“到处都是水汪汪的”。长途行军时,仅能坐到“草墩子”上休息一下。大的“草墩子”可以坐五六个人,小的“草墩子”只能坐一两个人。沼泽里还有很多被草盖住的水坑,有些同志一不小心就踩到水坑里掉了下去,草又会继续覆盖住水坑,人就再也找不到了。过草地时,一路上都没有干燥的泥土,因饥饿或疾病牺牲的同志也很难掩埋。

由于伤员本身抵抗力差,再加上草地上气候多变等原因,最后能过草地的伤员不多。在艰难的行军转战之中,很多年轻战士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名字。索老感慨地说,1980年他回老家四川,看到巴中的纪念碑上很多烈士连姓名都没有,只好刻上小名。这些无名的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铸就了长征的胜利,是今天的人们永远也不能忘怀的。

尽管长征路上充满艰辛和困苦,但革命的理想却从未动摇过。索老记忆最深刻的是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情景,他一再说:“最感动的就是那个时候,大家抱在一起痛哭”。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深深定格在了索老的脑海中,在他回忆长征的伟大征途时常常浮现在眼前。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9日,索老随大部队抵达南京,参与了电影院的接管工作,从此开始在南京工作生活。回顾自己的长征经历,索老。

寄语。

今天的年轻人,要发扬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四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大庸县的岩口。初冬的下午,许义华背着砍来的山柴往家走。忽然,大哥许书生从后面赶上来,兴奋地说:“我到岩口卖柴,见到红军了!红军说话和气,和咱穷人是一家。你看,还送我两件衣服呢!”许书生说着,递给许义华一件:“这件不大,你穿正合适。”许义华看看自己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褂子,望望红军送的七八成新的黑夹袄,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他都15岁了,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就在这一年,许义华参加了红军。1935年11月,他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许义华回忆说:“爬大雪山时,才到半山腰,体乏肚饥,寒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首长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伤病号骑,年轻力壮的同志和首长们争着背伤病员的武器。在艰苦的翻越中,不少同志失去了生命。”

过草地更是艰苦。每当忆起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许义华都心痛不已。他说:“我亲眼看到一个骑枣红马的病号,一个趔趄陷入泥潭,我们奋力抢救,才把人拉上来。那匹马,我们拉断了缰绳也没救起来。我们班的唐宏阶,一脚踩虚掉进泥沼,我们只抓住了他的枪。”

五叔许庸远是许义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许义华说:“五叔见到我时,总用苦难家史激励我的革命意志。那天下午快到草地‘上海’阿坝了,我不知吃什么中了毒,疼得直不起腰,每走一步都头晕目眩,非常吃力。

正在这时,看见远处有个掉队的,身披夹袄,步履艰难,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叔。只见他两条裤腿从膝盖以下已经磨成了碎布条,两只光脚踏在水草里,脓血顺腿直流。我鼻子一酸,强忍着眼泪问,‘怎么掉队了?’他吃力地回答,‘不要紧,我能赶上队伍……’我忙把自己剩下的半搪瓷碗青稞递给他,他吃了几口,又从沟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他神情稍好,便催我,‘行了,你走吧!你还有一班人,当班长的掉在后边怎么行?’我要扶着他走,他简直有点急了,‘快赶队伍去牎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走出草地,革命的路还长呢!’我给他拾了一根棍子拄着。

在他再三催促下,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向前赶去。不一会儿,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一阵冰雹劈头盖脸落下来,砸在头上、身上生疼。我想起五叔,急忙掉头往回赶,终于在一条小河沟边,看到五叔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右手抓着那根棍子,左手护着放置文书材料的皮挎包。

我把他扶起靠在腿上,才看到他鼻口流血,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一会,收容队的几个同志赶来了,帮我料理五叔的后事。收容队的同志打开他的皮挎包,只见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留着五叔的笔迹:‘今日口令……’”

往日的硝烟已经退去,但是长征的光辉越来越耀人眼目。许义华告诉我们,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从雪山草地那样的“绝地”走出来,就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军战士,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高度的团结友爱精神。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五

索心忠,196月出生,四川省旺苍县人。1933年6月参加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随部队参加长征。全面抗战期间,随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在太行山一带抗击日寇,后来进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从此长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1949年4月下旬,参与接管南京,任南京文化电影局军管放映团第三电影队队长。后任大华电影院总务股长,其后历任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电影科科长、经理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

看到红军“对小孩子特别好”,12岁就参加红军。

索心忠12岁在家乡看到红军队伍“不打人不骂人,对小孩子特别好”,怀着这种朴素的好感,他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投身革命后,他了解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真正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从此跟着红军越走越远。

参加红军后,索心忠当过政治部通讯员,也做过医院护理员,给伤病员端饭、倒尿盆。当时四川地方军阀田颂尧、刘湘、邓锡侯等人,为阻止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向红军发动了围攻,索心忠随大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5岁的他被敌人的子弹擦伤头顶,由于伤处不能受寒,从此他一直戴着帽子。

行军途中,只能倒一点炒面在手心里舔着吃。

回忆起漫漫长征路,索心忠最难忘的还是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他们翻越的夹金山,一年到头都是雪,人烟稀少,筹集食物很困难。

过草地之前,红军给每名战士发了一斤多的炒面,大家称之为“救命炒面”。行军途中,尽管大家饥饿难耐,但也只能在每次休息时吃上一小口。为了防止不注意一口气吃没了,当时吃面都是倒一点在手心里,用舌头舔着吃。

草地实际上是长满水草的大片沼泽,“到处都是水汪汪的”。长途行军时,仅能坐到“草墩子”上休息一下。大的“草墩子”可以坐五六个人,小的“草墩子”只能坐一两个人。沼泽里还有很多被草盖住的水坑,有些同志一不小心就踩到水坑里掉了下去,草又会继续覆盖住水坑,人就再也找不到了。过草地时,一路上都没有干燥的泥土,因饥饿或疾病牺牲的同志也很难掩埋。

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大家抱在一起痛哭。

由于伤员本身抵抗力差,再加上草地上气候多变等原因,最后能过草地的伤员不多。在艰难的'行军转战之中,很多年轻战士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名字。索老感慨地说,1980年他回老家四川,看到巴中的纪念碑上很多烈士连姓名都没有,只好刻上小名。这些无名的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铸就了长征的胜利,是今天的人们永远也不能忘怀的。

尽管长征路上充满艰辛和困苦,但革命的理想却从未动摇过。索老记忆最深刻的是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情景,他一再说:“最感动的就是那个时候,大家抱在一起痛哭”。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深深定格在了索老的脑海中,在他回忆长征的伟大征途时常常浮现在眼前。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9日,索老随大部队抵达南京,参与了电影院的接管工作,从此开始在南京工作生活。回顾自己的长征经历,索老寄语今天的年轻人,要发扬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六

古时候,日本北海道的许多渔民以捕鳗为生。鳗鱼生活在离海岸较远的深海里,渔民们要出海很远才能到达捕鳗的地方;而他们的船舱很小,回航的时候鳗鱼差不多都死光了。可是,有一位渔民捕回来的鳗鱼却总是欢蹦乱跳的。因此,他的鳗鱼卖得特别好,价钱甚至比别人的贵一倍。不出几年,这位渔民就成了富翁。

他到底有什么秘诀呢?他的船舱及捕鱼的工具看起来跟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啊。直到弥留之际,他才将其中的秘密告诉儿子:原来他在装鳗鱼的船舱里放了一些鲶鱼。鳗鱼和鲶鱼天生爱斗,鳗鱼为了对抗鲶鱼的攻击被迫竭力反抗,处于这样的战斗状态,鳗鱼的生存本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所以全部都活了下来。

渔民对儿子说,别的鳗鱼之所以死是因为它们知道,自己被捕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死路一条。生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在船舱里动也不动,过不多久就死光了。

励志故事2:把目光放在能做的九千件事上。

有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遭受过两次惨痛的意外事故。

第一次不幸发生在他四十六岁时。一次飞机意外事故,使他身上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皮肤都被烧坏了。在十六次手术中,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了一块彩色板。他的手指没有了,双腿特别细小,而且无法行动,只能瘫坐在轮椅上。

谁能想到,六个月后,他亲自驾驶着飞机飞上了蓝天!

四年后,命运再一次把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所驾驶的飞机在起飞时突然滑出跑道,他的十二块脊椎骨全部被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久瘫痪。

但他没有把这些灾难当做自己消沉的理由,他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一万件事,现在我只能做九千件,我还可以把注意力和目光放在能做的九千件事上。我的人生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所以,我只能选择不把挫折拿来当成自己放弃努力的借口。”

这位生活的强者,就是米契尔。正因为他永不放弃努力,最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公众演说家、企业家,还在政坛上获得一席之地。

励志故事3:曾被摔坏的乐器。

18,安东尼生于比利时的迪南小镇,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平时也兼做些乐器。十一个兄弟姐妹中安东尼最热衷做木工活,天分也最高,很小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里帮忙。

安东尼一生中意外不断,能活下来确实是个奇迹。他小时候被砖块砸破过头,曾吞过缝衣针,从楼上跌落过,曾摔在点燃的炉火上,还误食过硫酸,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在1835年二十一岁时发明一件奇特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类似木箫的吹气口,同时又有号角般的圆锥形筒,而金属圆筒竟带风琴那样的按键。

开始,安东尼想通过作曲家柏辽兹把这件新乐器介绍给巴黎音乐界。尽管安东尼煞费苦心,但法国乐器商根本没把一个来自比利时的无名小辈放在眼里。上层音乐家们也对新发明不屑一顾。一晃九年过去了,安东尼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木匠。

1844年,柏辽兹为安东尼争取到了一个在巴黎音乐会上演出的机会,并特意为他的节目写了曲子,希望能由此为新乐器求得生机。但就在去演出的路上,意外又一次降临,安东尼的乐器从马车上掉下来,摔成两瓣儿。你可以想象他当时懊恼的心情。

不过安东尼并没有打道回府,他最终还是抱着破损的乐器登上了舞台,吹奏时他的双手一刻也不能离开乐器,否则铜管就有可能掉下来。因此安东尼没法儿翻乐谱,只能凭记忆演奏。有几次,由于过度紧张忘记了谱子,他就干脆持续吹一个长音,直到想起谱来再继续演奏。法国观众从来没听过这样的声音,顿时喜欢上了那些荡气回肠、委婉曼妙的长音。演出结束后,安东尼一连谢了五次幕,台下仍然掌声不绝。

不用说,能奏出这种特殊效果的乐器一下子成了巴黎音乐界的宠儿。不久,一支乐队在参加音乐大赛时采用了安东尼的乐器,轻而易举地赢得桂冠。接着,法国政府将他的发明列为军乐队必备的乐器之一。1846年安东尼申请专利时,根据自己的名字,安东尼·约瑟夫·萨克斯,将这件乐器命名为——萨克斯管。

励志故事4:为五十九分加一分。

大学毕业后,小刘直奔广州最大的人才交流市场。那天,她像天女散花般投出去不少求职简历,但直到一个月后才接到广东一家中型民营企业的电话,让她前去面试。小刘应聘的职务是总经理秘书。

走进公司老总的办公室,四个副总端坐在宽大的真皮沙发上,表情十分严肃。他们对小刘提出了一连串刁钻古怪的问题,然后分别在一张公文纸上打分。

最后出场的是公司赵总经理。他又问了小刘一个问题,小刘流畅地做了回答。

赵总经理含笑点头,四位副总纷纷将手上的考试记录交给了赵总,然后相继退出。赵总随即将四张记录递给小刘:“你自己统计一下总分吧。”

小刘匆匆地扫了一眼,脸立即红了起来,原来他们的记录有四项:外表印象分、机智分、专业分、口才分,小刘除了第一项得九十八分外,其余的平均五十九分。难道他们的意思是说小刘仅仅是一只绣花枕头?泪在眼睛里转了几圈,终于没有掉下来,小刘想就算是落选,也不能先向对方露出软弱的一面。小刘努力做出微笑的表情,沉默地站在原地。赵总问:“咦,你怎么还不走呢?”小刘说:“我在等待您的结果。”赵总说:“结果不是出来了吗?”小刘答:“您还没有明确地通知我被录用还是不被录用呢。”

赵总微笑着从桌子旁站了起来,递给小刘一张文件纸。小刘睁大了眼睛,竟然看见上面有他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同意录用!”

小刘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但仍然不忘追问一句:“我才五十九分,您为何会录用我?”

赵总笑了。他说,其实所有参加面试的女孩儿得分都是一样的,你与她们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一看见五十九分就扭头走人,这证明你身上有商人的潜质:一是自信,二是有耐性。

难怪赵总的“同意录用”这四个字的墨迹十分陈旧,也许他早就为那个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的女孩儿准备好了!

励志故事5:有了坚持,“白手”照样能够起家。

美籍华人、电脑大王王安,充分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产品计算机内存储器,创立了王安电脑公司。他的公司,到20世纪70至80年代,每年营业额和盈利额增长百分之五十。在短短数十年经营生涯中,王安就由一个两手空空的学者变成美国的富翁之一。

王安是在1951年6月开始他的企业经营的,在这以前,他一直从事电脑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位三十一岁的学者在波士顿南区哥伦布大街296号以每月七十美元租了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挂起“王安实验研究公司”的招牌,单枪匹马地开发高级技术。这时他千方百计筹来六万美元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购置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安装一部电话,并印制业务介绍材料。王安就凭着这么一点资产,借助从哈佛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名人录,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每天给名人录中的一些人去电话介绍公司的技术业务,或寄发业务资料给他们。开业两个多星期,无分文交易。第三个星期后,开始有回信了,但是订单额少得可怜,一份订单只有几美元到十几美元。然而,卓有远见的王安博士并不气馁,坚持经营下去,结果达到了成功的境地。

励志故事6:找到使自己强大的领域。

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银行工作。去银行工作,在当时可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这个小伙子半年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那份工作,理由是自己对金融不感兴趣。亲朋好友知道这件事后,也都表示不理解,说他太冲动,太鲁莽,迟早会后悔的。但小伙子谁的话也不听,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

两个月后,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成功地在一家地方电视台找到了工作,但由于他是新人,台里只让他主持一档当时还不被人看好的收视率很低的益智类节目——“争分夺秒”。小伙子知道这是个没人要的烂摊子,但他没有挑剔和抱怨,欣然接受了。在与台领导协商后,小伙子大胆地对原来的传统风格进行了改革。他改变了以往直接进入节目主题的模式,在每集节目开头都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内容很广泛,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乃至对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的感悟。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节目经过他的一番调整,一下子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更让小伙子想不到的是许多观众都来信来电要求出版他在每集节目开头所说的那段开场白。后来,书店里就有了一本名叫《萤窗小语》的书。而小伙子本人后来还成了台湾乃至全中国最受青年读者欢迎的作家,他就是刘墉。

《萤窗小语》的广受欢迎,使刘墉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文学。他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朋友说:“你现在主持的节目这么火,怎么能辞职呢?”刘墉回答说:“我觉得我在文学上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几经辗转,刘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空,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老红军的故事篇十七

80年前,外国学者斯诺写了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成为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媒介。80年后,“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湖南站活动中,中国日报美籍记者tyler跟着采访团重走长征路,记录新长征故事,见证中国沧桑巨变。

中国日报美籍记者tyler在北京工作5年,他选修中国历史,但对长征了解并不多。“长征很艰苦,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低潮期,毛在长征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就是tyler对长征的印象。

这次采访活动地点主要在湖南湘西、怀化、张家界等地。“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期待什么,我从没有来过中国这些贫困的地方。”正如tyler在他的稿子里面写到,不了解长征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贫困区。

随着采访行程的推进,他看到许多贫困山区修起了水泥路,建起了洋房,一个个家庭脱离了贫困,tyler说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在十八洞村,龙德成老太太拉着tlyer的手,跟他讲脱贫故事,tyler觉得特别感动。

“老太太住在这样封闭的大山里,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人生,在这种条件下还很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tyler觉得自己对长征精神有了新的理解,长征精神就是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人选定了一个目标就一定会做到,经历地震等灾难都能挺过去。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这种坚韧的精神,但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坚韧达到了极致。”tyler说,长征的先烈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那么艰苦的条件也没放弃,最后完成目标。

tyler很期待中国的扶贫政策,比如发放小额贷款给村民,教村民养殖技术。“跟长征一样,脱贫也是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费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他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把脱贫比喻成新长征。

“多传递一些正能量。”tyler希望自己有机会深入群众去了解在这场脱贫新长征路上的发生故事,并把他铭记在心,像斯诺那样写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