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活数学小论文(模板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9:13:50 |
  • ZTFB |
  • 7页

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是我们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标志。写总结之前,先要仔细回忆和整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总结案例,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一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指的是通过营造丰富而生动的各类生活情境,来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体验,并突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性及开放性等,从而促使小学生可以将通过数学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创造性的运用。生活化教学还具备了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来做为活动背景进行,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提出新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其次,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能全面地体现出教学整体目标,既要包含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也应当包含学生意志、行为习惯及合作沟通、创新能力发展等;最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加强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促进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及亲身体验。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数学,同时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身数学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乃至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1]。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来捕捉围绕学生生活背景中出现的数学现象,进而发掘出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生活内涵。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教学。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若是缺乏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是无法将它发掘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圆柱认识的学习过程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圆柱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去摸一下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并让学生说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一些学生会说摸到的是一个光滑的平面;而另一些同学则可能会说摸到的是一个圆形。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如两个光滑的平面是圆柱底面,同时还有一个曲面,这是圆柱侧面。通过这种方式,恰当的利用引导性语言,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可以更好更快的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助于解穴小学数学高度抽象化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化间的矛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问题情境,再到数学模型,最后到解释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学生更为开放性、现实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出发,来发现并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采取相应解答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加减法的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创设这种生活情境:下周我们班要组织全班的同学进行元旦晚会的汇演,在晚会上,应当邀请多少人?为表演嘉宾准备哪些小礼品?为晚会参加者们准备多少食品和水等?需要准备多少钱?而围绕上述这个主题,让学生联想到哪些可能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生活环境材料,来发现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等,并促使抽象化数学知识从此具备了生动多样化的实际生活内容。此外,适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年龄、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动而有趣,然而生动和有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生活情境标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这些生活情境有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胃口”,能不能激发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有没有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这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小学生生活经验情境的数学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如在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小动物进行赛跑的生活情境,使得数学学习更富有童趣,这种生活情境很符合这个阶段学生年龄的特征,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也很高。但是,这种童话式的生活情境教学,可能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的调动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并激发高年级小学生的求知欲[2]。从这种情况中可以明确看出,在设置生活情境时,需要考虑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要清楚认识到不同学段和不同心理阶段小学生,在生活情境兴趣指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低年级小学生更加倾向于童话类的生活情境,然而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倾向于直观性和探究性的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添加更多生活化的内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着题材的老化陈旧,情境设置上偏离生活实际等情况。而一些现实意义缺乏的问题,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现有生活经验,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因此,应当改革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将教材习题更多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百分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多地采用本班出勤率、考试及格率与优秀率等与学生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素材。

数学知识,它最终是要回归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正确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积极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数学问题,并切身体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并从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感受生活和数学间联系,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是源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数学知识实用价值与实际意义,来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提高。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二

微积分基本上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数学课程的特点外,微积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经济学、力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微积分的重要表现作用。

计算机的出现更是拓展了微积分的应用范围[1]。

微积分概念的产生是在函数概念产生之后,除了在大学数学学习中微积分占据重要地位,在我们的生活应用过程中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微积分是数学的一项伟大创造。

1.大学教学中微积分的应用。

现有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学习都将微积分知识纳入了学习范畴,以下简单的对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微积分应用进行阐述。

1.1数学建模中的微积分应用。

我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把一个抽象的生活问题使用具体的数学模型做简化和假设,之后再运算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应对方案,这个就是数学建模中的现实性。

在过去的数学应用过程中,人们使用微积分构建了多个数学模型,并且收获了极大的科学贡献。

好比牛顿就是借助自己研究的微积分而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成就可以看成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数学模型,除此之外,道格拉斯所生产的函数也是从微积分的理论上衍生而来的。

这些伟大的现实性案例,都表明了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微积分的`重要作用。

1.2微积分使用在等式证明。

像是微积分当中的中值定理、函数的增减性、极值的判定发和定积分性质等等,都让其在等式证明过程中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使用微积分能够实现等式的简化作用,降低了使用普通方法证明时的技巧性作用和难度,因此求证起来更加容易[2]。

1.3微积分使用在函数的变化形态和作图。

在函数理解的过程中,函数图像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因为函数图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一个整体函数说明的过程中,需要绘制出必要的函数图像。

传统函数制图方式使用的是多点手绘法的方式,可是一般这种制图方式都很粗糙,只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反映部分函数,无法将函数的细节性特点体现。

可是使用导数工具的时候,能够切实的实现函数的增减和极值计算等一些准确关键点的判定,而能够将函数的图像以较为准确的方式反映。

但是导数和微分概念相近,这也属于微积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2.1微积分使用在投资决策过程中。

一些常规的经济问题使用初等数学就可以解决,但是在遇到了复杂的投资决策活动时,初等数学知识的作用程度还是存在局限性的。

以下列举一种投资决策问题,每年有固定的资金以均匀的方式进入银行,这样计算n年以后的现金总值,就可以使用定积分的方式求解。

而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必然会将资金的时间成本纳入考虑范围,这在无形中就会扩大投资决策的不可知性,可是利用微积分做此项问题的考虑,则能够让投资活动更加的理性和可靠,有助于风险性因素的减少,提升现实报酬。

2.2微积分使用在物理应用过程中。

就恒力的做功问题来说,可以使用共识直接求得结果,但是就变力来说,却无法直接使用公式求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使用微积分无限细分位移,这样被细分之后的最小单位便是恒力,之后再依照公式求解,最后将每个小单位上的功进行无限求和,就能够得到变力做的总功[3]。

在求解直接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示为x=vt(位移=平均速度×时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匀速,物体的速度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那么该如何求解位移呢。

可以在这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使用微积分,将物体运动的时间做无限细化处理,在无限细化的单位内,物体速度的变化是非常微小的,这样就能够把物体当成是匀速运动处理,之后再使用公式把求出每个位移之和,就能够把总位移解答得出了。

2.3微积分使用在历史应用过程中。

历史学习需要记住的时间线很细致,很多人学习历史都表示难以顺利的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记清楚,可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微积分的方式。

首先做一条横线代表时间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之后再使用无限分割思想把这些年代区分开,每一个时间段内的每件标志性事件和重大变革等详细注明,之后再将每个部分的核心、组成等掌握清楚,就能够顺利的掌握好历史这么学科。

虽然这种方式无法永远记住历史事件,可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使用微积分思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楚掌握好某种事件的大致发展框架,这就是在历史应用过程中微积分的作用。

3.结语。

微积分教学不但是现代大学高等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各种交叉学科中的重要组成。

所以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高等数学微积分的教学,提升微积分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性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高校微积分教学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可是只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求知探索,找寻有效的微积分教学方式,一定能够让微积分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

并且在提升了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拓展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现扩大微积分应用范围的目的。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三

摘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让数学生活化;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知识,让生活数学化。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

情境教学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解决问题。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也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你20米长的材料,让你垒一个矩形猪圈,怎样设计猪圈的长和宽,才能使所垒猪圈的面积最大?”这样,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课堂,把数学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在数学与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第5期。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四

摘要:高职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常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目中,数学是一门必学的课程,数学不仅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相应的实践教学,其学科特点非常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把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理论教学上,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践教学,导致高职数学的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基于此,文章针对高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教学改革,也对高职数学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学的教学改革趋向于表面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数学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沿用过时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且仍然以提高数学成绩为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工学结合”是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数学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数学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认真分析教学现状,并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解决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并不顺利。“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际应用的时间不长,教师还不能够灵活地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没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这使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数学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升。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工学结合”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很难提高数学的学习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的数学教学效率很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几乎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注重数学教学,一味地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减少数学教学课时。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数学对以后参加工作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加之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自身也不重视数学的学习。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2.1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数学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科目,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参加工作后,都会使用到数学知识。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数学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还可以初步了解以后的工作内容,对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实际开展高职数学授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高职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拥有学习高职数学的热情和动力,由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2.2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可以体现出专业化的教学理念。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而高职院校有不同职业的划分,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化培养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化人才时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正确的育才观,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使两者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培养专业人才。根据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数学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专业的数学学习侧重点不同,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例如在英语翻译专业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基础,而工程类专业需要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此外,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之间的差异性,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使这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数学教学进度,在教学中照顾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帮助。

2.3调动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数学学科跟专业科目的学习没有太大的联系,因而不重视数学的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应用能力较低。对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对高职数学的认识,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应巧妙地融合相关教学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可以让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有效结合,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数学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数学。

2.4因材施教,优化学习方法。

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应该充分注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保证有效提高每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5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按照传统的考核机制,教师往往会将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以这样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过于片面。因此,需要调整和完善考核机制,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考查的内容和考核的形式进行改革,让考核内容更加立体、全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并合理调整各项考核内容的分值比重,最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考核内容的增多,意味着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考试成绩,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教师应该注重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并注重数学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由此,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8-9.

[4]刘静霖,朱志鑫,祁玉兰.试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40.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五

在实际生活中的其实有许多数学问题,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就像老师说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的数学更加生动有趣,不像书本上的数学枯燥无味。在生活中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答问题能使我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秋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秋游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去秋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明:“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我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秋游购物方案设计在我们的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又说:“同学们,你们为秋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我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老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要到三个旅游点去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我们都很兴奋。因为我们利用双体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但现在却成了我们交谈的热点。有时我们在具体讨论线路时,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仅提高了自己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能从中了解了社会。

老师曾说过要体会“数学之美”,是的在数学中我们发现了数学的严密之美,感受到数学图形的对称之美,更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让我真正发现了数学的美。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幼师生的生源状况,导致他们基础薄弱,出现学习困难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采取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寻找活的教材,把数学教育与幼师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所从事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由于幼师生的生源主要是没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智力或心理障碍,对学习心生厌倦,或远远达不到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准,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归纳推理等能力较弱,常因听不懂课或跟不上而失学习信心,或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缺乏兴趣,认为这些课对今后的就业没有用处,故而上课不听,课后不练,更谈不上刻苦努力。幼师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导致他们出现学习困难现象,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以致丧失学习信心。

针对幼师生这种学习状况,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真切感受身边数学的有趣与精彩。基于“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在幼师的数学教育中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敞开大门,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寻找活的教材,把数学教育内容与幼师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和塑造幼师生“向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的幼教工作者。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不是符号的游戏,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经验的总结。无论是数学的概念还是数学的运算与法则,都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应用于现实生活。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数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与幼师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周围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和数学问题,产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的欲望。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有几何形体。如在学习几何部分时,要求幼师生仔细观察所在教室及周围的环境,找出构成它们的简单几何体。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的,我们的电脑柜也是长方体的”、“我们教室窗户的护栏是圆柱体的”、“我们学校的蘑菇亭是由圆锥体和圆柱体构成的”、“人民广场超市入口的塔是棱锥体的”、“我们吃的可爱多冰激凌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时时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教师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自然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幼师生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对他们所开展的数学教育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求幼师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即培养幼师生“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识,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幼师生的数学教学目标和选择内容时,同样要做到目标和内容生活化。

在制定相应的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还要学会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这些内容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理念的渗透。如“集合”一章,除了要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常用数集、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幼师生学会观察生活中集合的应用,让幼师生知道幼儿数学教学中哪些是集合理念的渗透。

幼师生的理科基础较为薄弱,如果教学内容生硬抽象,会对幼师生的学习加大难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激发幼师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师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以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喷水池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为例:喷水池的地下通道有8个出入口,从其中一个入口进而从另一个出口出,能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由于学生对喷水池地下通道非常熟悉,谈到这个问题,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涌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幼师生身边熟悉的这一实例,充分调动了幼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学习排列组合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相关内容,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自然而然地通过身边的数学内容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越是贴近幼师生生活的教育内容,学生越喜欢,越感兴趣,因为它生动、自然。在生活中学生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感轻松。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学习生活本身。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设计与幼师生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以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情境,能使幼师生在其中受启迪和教育,环境亦能成为幼师生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充分、恰当利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的环境将数、形、序溶入其中,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环境教育功能,使枯燥、系统、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幼师生的实践、探索、体验及与数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变得轻松有趣,有助于幼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数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今年毕业,毕业后第一年每月存入a元用于购买房屋,第二年每月存入2a元,……,第n年每月存入na元,按复利计算,第n+1年一共可获得多少元买房?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分期存款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数列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这样的情景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情实景,容易引发幼师生的想象,且容易与他们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联系。不管是真实的生活情景,还是模拟的生活情景,都能使幼师生较自然、亲切地感受数学经验,从而获得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数学发现和体验。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幼师生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职业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才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为今后所从事的幼教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思考的脑袋,一颗对生活充满着美好向往的心灵,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让幼师生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1]刘惊铎.新德育体系: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中国德育报,2007.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门树慧.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6.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