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实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9:43:57 |
  • ZTFB |
  • 10页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下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需要全面把握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我们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探究书中的情节、人物设定、背景等方面,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目的和价值观念。其次,我们要在读后感中表达个人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可以谈论书中引起共鸣的情节、感人的片段、角色的形象塑造等,运用个人的语言和逻辑进行有条理的叙述。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修辞的运用,使读后感更具文采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我们个人的情感与思考。我们希望这些读后感范文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使你的读后感更加精彩和有深度。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一

《不跪着教书》是教师吴非的一篇教育随笔。这本书很长,分为六个部分,介绍了教育的不同方面。

这本书收录了近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记录了对教育的思考,有的记录了教学思想,有的则是与同行或同学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讶,很困惑,但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揭开它的真面目。

“如果老师想让学生站直,就不能跪着教。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将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两个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吴非老师一字一句里透露的思想和智慧,给我很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在面对最早接触生活的矛盾,孩子总是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习。

这让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亲关系使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常常能听父母的话做事。

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脾气暴躁,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当父母在处理紧急情况时,他们表现出恐慌,没有准备,对孩子影响也不好。如果父母是稳定和冷静的,也会使孩子冷静面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彼此日夜相处,可以说是最熟悉的人,即使一个小的举动,就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教育改正,不让问题过夜,让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学校,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只能共性教育,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体贴照顾到每个孩子,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当然,这本书只讲述了一点点,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让我明白:老师不仅仅是园丁,老师自己更应该是美丽的的花朵,来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二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刀枪,那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随笔就是手术刀。鲁迅先生用自己匕首一样的杂文做武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和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吴非老师则用自己“手术刀”一样的随笔,在和平的年代里,割着教育上的种种“疮疤”,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针砭教育时弊,涤荡教育天空,使之更蔚蓝,更纯净。还是看些例子吧:《官场陋俗进学堂》,向我们展现了官场上的种种陋俗,已玷污了校园这块教育的净土;《被折腾的龙种》则向我们展现了教育改革上的以“假大空”为主要内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时在做怪;《校园设计要大气》则向我们敲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警钟;《名校的反思》让我们看到了“名校”背后的真正故事。篇篇随笔如“手术刀”在痛割着教育上的种种顽疾,如警钟在惊醒着人们该怎样还教育一块净土。

读吴非老师的文章既痛快淋沥又发人深省,既追悔莫及又信心大增,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黑暗,又看到了教育的黎明。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德育工作中空洞的政治说教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那些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鲜活材料给孩子们以感染和熏陶,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在有流于形式的“假大空”出现,而希望每一个领导,每一位老师都能静下心来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再有所谓的“面子工程”出现,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照亮学生心中的明镜。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三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最近再次拿起这本书,读到一些贴近我们一线教师各种状况下的劝勉以及指导方法,有了很多和以往不一样的想法,有人说这不就是类似鸡汤吗?把教育放在心上,育人放在首位的人会明白,这“鸡汤”是真材实料,是我们可以“喝”一辈子的。

(一)“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

相信很多青年教师会同我一样,怀揣着一腔热忱从学校毕业,刚踏上岗位之时,把自己的热情挥洒在讲台之上。可是能够保持这样劲头的人可能渐渐地减少。教育是一件良心活,所以我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去爱自己的学生。

感恩教育是老生常谈了,尽管如此,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教师本身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是不放心上?还是时刻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之中?想起我带的第二届学生,他们如今在六年级,我带到他们三年级后就没接着教他们了,离别之时我们都非常地失落。他们熟悉了我,熟悉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喜欢我,舍不得我,我则有种把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拱手让人的感觉,相当难过。回忆起和这些孩子三年来的点滴,从一年级时我就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晨会、班会、单独谈心等方式,开展感恩类型的活动,讲感恩主题的故事,写小日记,制作手抄报,画感恩主题的画等等,最主要的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让他们懂得父母的心情,或者模拟场景,情景再现,让他来做当时的爸爸或妈妈,学会换位思考,就会减少很多矛盾。还有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家长会。家长会上必须提及感恩教育,并争取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做到在校在家态度保持一致的,家校合作,让孩子成为有感恩中心的人。三年如一日,我班上的每个孩子都非常善良,团结一致,班级氛围良好。从无撒谎之事,待人诚实友善,也无忤逆父母之举,方方面面体现着感恩教育带来的影响。之后的两年我都不在他们的学校工作,偶有事情回来一趟,每回遇见,他们都会像一群小鸡遇到鸡妈妈一样飞奔过来,那情景让我难忘。每当说起这些学生,我会不禁露出微笑,“得意门生”不正是最好的形容吗?他们是我的骄傲,我知道,这份懂得感恩的心,会伴随他们走过人生每一程。

(二)“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不要训家长,这可能使他们为难。”

和家长沟通方面,我一直秉承这个观点。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点之一,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全力地教育学生。如果真的为了学生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学科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那么就应该让家长与我们站在同一战线,或者说我们的出发点一致,因此不应该把家长放置于和自己的对立面,那样自己只会孤立无援,与此同时,在家长学生心目中,你也不会是一个负责、工作能力强的老师。

事后我找到被欺负的这位同学,告诉他遇到这样的事情必须要挺起胸膛,软弱不能给自己安逸,只会带来更多伤害。耐心教他处理此事的方式,愿他能够成长,不再为这样的事犯难。后来我和他的家长用电话进行了一番沟通,将此事悉数告知。这位家长也知道自己的孩子软弱,家长本身人也善良,她认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她就不去计较,因此我又把吴老师的这段送给了她,“不要宽容那些以愚弄别人为能事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在捉弄人,而且亵渎了人世间的善良。”挂电话后,没一会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李老师,你人真好,就像《淘气包马小跳》里的欧阳校长一样让人觉得倍感亲切。我们家长会全力配合您,一起让孩子变得更好!”这是心灵靠近发出的动人的声音,这是家校之间友谊的联结。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要提醒自己身为人师的激情永远不能消退,让自己站直了教书。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四

最近重读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书序中的两句话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教育学生做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尽”这个“责”的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个“站直了的人”,能够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如果教师的课堂仅仅止于复述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见解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是“跪着教书”,学生也很难成为一个“站直了的人”。

下面笔者仅就语文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摆脱教参依赖,学会说“我认为”

备课,作为上课前的准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信对于不少教师来说,所谓“备课”就等于是备教参,而且还可能就只备一种教参。教参就是教学参考,备教参本来无可非议,怕的是慢慢地教学参考变成了教学标准答案,教师不再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教学资料,不再对课文去深入挖掘,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其结果就是,多元教学变成了一元教学,课堂本应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思维变成了指定性单一思维,批判意识没了,质疑精神少了。笔者就曾因为没有专门配套的教参,而且新教材选文中很多又是之前没教过的新面孔,一时压力陡增,手忙脚乱。因为没有教参,所有教学环节教师都必须独立去做,所以那段时间,我天天都忙于读课文、查资料、设计教学方案。我不再受限于某一家之言,我会把自己的见解和诸家观点进行糅合,最后呈现给学生的是内化了别人观点的“我认为”。

二、多读书,勤反思。

教师要成长,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厚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功底。充电的途径有很多,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沉下心,多读书。读书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可以为了某一个问题、某一篇文章读书;可以为了某一种教学理论、某一个教学技术读书;也可以为了自己整个教育修养、专业修养、人生修养读书。

与教师成长相随相伴的还有教师的教学反思。林崇德教授曾在他《教育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在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而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调控,即反思。林教授还提出著名的“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离优秀教师更接近”。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写教学后记、教学日志、教育随笔,开教育博客,建教学档案袋等。教学反思写法也很灵活,只要能够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和体会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方式,都是可选的形式。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如此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五

暑假闲来无聊从网上浏览到一本书,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后,我体会到:教师要挺直了身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六

我一直觉得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先要保持一个顶天立地的独立的灵魂。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首先在做人品格上要站着。

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受益匪浅。“在读的时候,我也摘抄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就像吴老师说的,也许这些资料除了自己以外,可能没有一个人会感兴趣,但这是自己读书的经过。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个别家长看我是一个年轻老师,有些想法,每次考完试就给我打电话说:“郑老师,我的孩子怎么考的这么不好啊?”还有的家长直接到学校找我,一学年结束后和我说:“哎呀,郑老师啊,我孩子的数学怎么从来都没考好过”。我们校长吃到这件事后找我谈话,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校长说:“我们当老师要不卑不亢”。是啊,我尽心尽力的去教每一个孩子,那些考不好的孩子习惯不好,家长也没有用心去辅导他们,考得不好了就埋怨老师,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了,以后再有这样的家长就要反问她为孩子付出了多少?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好的评价标准,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用这三点约束自己,即使这不是自己学校的评价标准,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了,学生和我们自己都会受益匪浅。

罗素曾经说过: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里的“怀疑”内涵是“思考”,并不等同于“什么也不相信”。在分析中展现独到的推理,新颖独到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的大胆怀疑。因此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的假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怀疑”精神。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追求高远,内涵丰厚,人格高尚。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七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当我开始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题目下方的这段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和周丽蓉老师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么多年来,忙着工作,书读少了,思考少了。正如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是啊,语文老师要读书,读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所有的名师都读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过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的读书笔记。我所接触到的周丽蓉老师、魏光虹老师都是读书不倦的老师。可是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时候我只读一点杂志,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忘记应该读一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了。我和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十中、新迎中学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丑小鸭"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读一点有意义的书。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现在已经开展了两次活动,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因为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因此不觉得是负担,还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吴非说:教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自哪里?我以为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底气。二是不盲从。

先说要有底气。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教参的传声筒。离开大学走上讲台后,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就成了教参、考试的奴隶,不再读书,不再写文章,不再看月亮、嗅花香,失去了自己。可见如果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教学生学习的能力。简单说,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会读、会写、会教,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真正成为吴非认为的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是不盲从。各具特色的著名教师、铺天盖地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面对这些,有的选择了跟从,选择了失去自我;清醒的教师则一种审视和思考在前行。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让我们从读书和思考做起,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给昆明语文教学带去一缕清新的风。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八

真正的老师,自己肯定是一位正直的人,是一位有尊严的老师!脊梁挺不直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的!这是《不跪着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

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位正直的人,要有做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一旦丧失了,是不能用金钱买回来的,做人一定要有骨气!

真正的老师,肯定是一位引领学生走向快乐人生、正直人生之路的老师!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的人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

老师给学生要传递的是希望!在学生面前,老师是一位长者,是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引领人!学生都还没有成型,什么都有可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许会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融化学生,教学生成人!做一位老师难,做一位好老师更难!对学生来说,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即使我们愤世嫉俗,即使我们看不惯很多东西,即使我们内心不平衡,但是,面对学生,老师有义务引领学生走向正直之路!试想,有什么东西比希望更重要呢?又有什么东西比希望更不可以失去的呢?我们个人不能失去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都不能!

我也常常看不惯社会上许多丑陋、畸形与变态,也常常愤世嫉俗,但是面对三尺讲台,面对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想我一生要恪守的原则是:做一位真正的老师,做一位正直的老师,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九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是这本书的主旨。全书共六辑,主要记录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教学随想,及作者与同行或学生的对话等。

第一辑,永不凋谢的玫瑰。

对一个教师来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我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懂得了平等和仁爱。

奋斗是一种幸福。

第二辑,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考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就教师的职业性质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永葆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贵的。

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一位合格的教师,他的词典里是不会有“差生”二字的。说这样的话,是对学生的人格侮辱,作为教师,也是没有丝毫人格自尊和职业自尊的。教师有怎样的教学语言,取决于他的学识修养,取决于他的人格意识,也取决于他独立思考的精神。

学生喜欢有激情的教师。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个人风格,一如写文章,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总能给学生有个印象。……从容的风格能感染学生,使之沐春风。

师生之间出现冲突,教师可以适当地妥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现而不是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

学校里没有小事。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十

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十一

这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的一篇教育随笔,很遗憾我并不熟悉作者,但还是被题目吸引了。我是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的,只有42页,并不长但它的内容却意味深长,让我既感动又无奈,既明朗又纠结,读的不是很透彻,以后还要再细细品味才行。

之前几年初当老师的我很有热情,但对于教育似乎并没有什么十分明确的概念,只知道尽力而为,把自己热情、耐心和信心全部放在学生身上就是一名好老师了。所以我的热情也不全是“正”的释放,很多事情在处理上方法不尽得当。虽然毕业的学生依然记得我的好,但正是因为他们越懂事,我才越觉得自己曾经的固执、极端事实上是不合格的表现,那时那刻还以为自己一切为了学生,怎样都是理直气壮的,现在想想很惭愧,但还是肯定自己对教师的职业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现如今,我已经是个三岁半孩子的母亲,在读这篇随笔的时候,自然流露出不一样的想法和见解。在心里一直嘀咕着。我在担忧,担忧自己没有领会教育的真谛,耽误了我的学生;担忧我自己的孩子面临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该怎样处理教育和应试的矛盾。关键是我有能力吗?似乎没信心!

我对文章的不同章节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第一章节“永不凋谢的玫瑰”和第二章节“善良的心是一盏灯”真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自我思想意识的肯定,读后心里感到很温暖很阳光,不谦虚地说我的教育理念中也有着跟作者相似的态度,这也要感谢书籍的力量,感谢我的孩子。因为育儿是一件很神圣又很艰难的使命,稍稍大意就可能使一个小小的偏差造成大大的后果,并且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说的是看育儿书籍,但事实上我还是觉得教育幼儿和教育高中生的道理是相通的,就像作者在文章中也列举了很多事例关于家庭教育的伟大力量,那是学校教育无法匹敌更无法替代的力量。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爱,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缺少爱心的人不能称其为健全的人。那也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总有一天会有着接二连三的打击,这种打击一来打击了受教者,更打击了感觉自己付出了一切的教育者。《母亲教我的歌》就是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传承是多么的珍贵和伟大。从我孩子的身上和眼睛里,我看到了人性本来的纯净和真诚,毫无杂念的爱。就在前不久,我和爱人还有几个朋友带着他去长隆野生动物园玩儿,小孩子也跟作者笔下的小女孩儿一样,摘下了一朵小花,然后就让我抱他,旁边的朋友说“妈妈累了,刚刚还抱着你呢!”孩子没说话,坚持让我抱,我就蹲下来把孩子抱起来,小家伙就笑着把手里的话戴在我的眼睛旁边,然后就要求自己走了。这时在场的人都笑了,我很感动。就像之前有学生留了一块小小的巧克力给我……那是她邻居从国外带回来的,楼下遇见随手给她的,她知道我是一个爱吃的人,就特意带来学校给我,看起来是一块融化了的有点扭曲的巧克力,但是足够感动我许久许久。这就是感恩教育的力量,我在想也许是我的教育有作用,但她一定有着让人尊敬懂得教育的父母。

说到善良,我还是回想起自己的孩子。一次我们一起看动物世界,小家伙看到狮子猎物时厮杀的场面不禁跟我说“妈妈,我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个小动物都受伤了,狮子还要咬它……”但是小家伙看到两头强壮的狮子搏斗时却没有这样的情绪。也许这能说明人们从小就知道不与弱者为敌的道理吧!就像随笔中写到的关于希特勒的事例,坦迪确实没有错,他当年面对的不是纳粹希特勒而是伤兵希特勒。无论是竞争还是战争,我们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而已,绝对不能失去人性的真善美!作者第三章节的标题是“幸福的高三”,我挺喜欢的,我也这样跟学生分享的。高三确实辛苦,甚至心理负担大于身体的劳累,但奋斗就是幸福的,能有机会和平台去奋斗就是幸福的。如果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那活着将无趣,一切物质也将失去它那吸引人的价值。真的没有什么能比十七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了!至于后面几个章节的内容我不想多说了,很痛心很实在又很无奈的现状,只是希望通过努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育理念,不要不假思索地跟风,从而偏离教育的轨道吧!引用文章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那种逻辑,教师自身的灵魂应当很高尚,才有可能对别人的灵魂设计并施工”。

作者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我想说,只要是思想正常的人应该都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吧!我想,无论对于一个做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的我,还是一个做一群学生的老师的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培养出了人,有感恩之心的人,经常能感受到感恩的心,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最后引用序言里的话结束我的文章,“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为我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十二

写在前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刚拿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就急切想搞清楚,在吴非老师眼中,“跪着”教书的教师为什么跪着?又在向谁下跪?中国人有千年的下跪历史,虽然辛亥革命覆灭了封建帝制,跪拜的仪式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被废除,但这并不代表,国人实现了真正的站立。

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是非常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然而文明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迂回向前的,有坦途,也有曲折。现阶段,师道尊严,似乎进入了至暗时刻。

书中那些种种罗列的事实,我边读边叹息。还有身边的诸多事实,老师被家长扇耳光堵在教室门口辱骂;学生在课堂下五子棋,老师劝说无效,无奈下跪;老师罚站迟到学生,被家长关押到派出所;老师用试卷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赔家长3万元。就连二十年前体罚了学生,也会遭到掌掴的报复……这些现今在身边层出不穷的众生相,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吴非老师无不在做着各种长叹,各种愤慨,各种讥刺。

我是向来不赞成“天地国亲师位”的神祀牌,把教师放在跪敬对象的位置,那是封建礼教残余的糟粕。我们教师只是普通劳动者,给予应有的尊重即可,不需要别人向自己下跪,也不应该向别人下跪。

有时候感慨,建国七十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迷恋等级尊卑?要么高人一头,要么低人一等。或倨或恭,从不想平等待人。一会儿把教师奉上神坛“捧杀”,一会儿把教师按在地板上“棒杀”。

铁骨教师,铸造灵魂。忽然间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在1922年10月17日,北大的那场讲义风波,面对几百个愤怒学生的围攻,蔡元培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然后满脸青筋地步步进逼,学生旋即溃散。

姑且不论老师回骂学生对不对,但是这份教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却是对的,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回骂还是回打,都有可能在社会上面对。

言传身教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家长,也来自老师。如果老师颓废、自卑、悲观、偏激,有太多负面的情绪,一定会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优秀的品质,就不要让他们的老师跪着教书。善待老师,就是善待我们的孩子。(陈雅如)。

教师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本篇十三

这本书总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一些教育随便以及吴非老师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时而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发人深省,时而通过引经据典来针砭时弊。足见吴非老师的博览群书以及入骨的思考能力。

肯读书,会读书。我想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最基本的姿态。我很喜欢第二辑中的文章,这一辑的主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提到:“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但是,现今的社会总是诱惑太多,各种信息通讯工具的介入,让人们越来越远离了书。就我自己而言,有的时候振振有词地给学生推荐某一本书,但是自己却还没有看过,然后就只能匆匆地将此书买来,临时抱佛脚,却不是真正地能够给学生一些推荐的理由。有的时候,读书变得是被逼上梁山的。比如为了参加某一次的科研比赛,才迫不得已得拿起书。比如学校要求写教师心得,才会很不情愿地去拿起书。现今社会,我真的很佩服还能够全心全意地去阅读、去钻研的老师。很有幸,在刚刚当教师的第一年,就有幸碰到了一位钻研型的老师李云吾老师,对于书的研究,着实让我敬佩,正是因为读书多,才会对于写任何一类文章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很是让我感慨。

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读书,怎能期盼自己的学生嗜书如命呢?如果教师自己能够在给学生推荐某本书时,自己都讲得如痴如醉,陶醉其中,我相信学生也会被感染的。当然,吴非也提到了,即使要读书,也不是盲目地读,而是“不要跪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尽信书,不能去膜拜书本的知识,要懂得去质疑。”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学会思考,这应是教师的另一个教育姿态。关于思考这个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是我很想多去说说的。“思考“这两个字遍及全书,足见吴非老师是多么的看重这一点。

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不敢质疑,当一堂课结束,留了几分钟给学生就这篇课文提问时,教室里总会出现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要么也是一些无厘头的问题。这个时候,当我们抱怨自己的学生没有灵性时,我们的内心有没有掠过一丝惶恐和不安?你是如何备这堂课的,你有用心思考过了么?你的预设是不是足够了?我们应当如是扪心自问。

关于思考,真的太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应该怎么做了。再这样下去,也许正如吴非所说的,中国“千百年下跪“的历史还会继续,甚至会更加严重。可是我所说的,或者说我看见的,又能改变多少?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会读书,会思考,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教育姿态。“不愿跪着教书“,愿这一切不仅仅只是成为一种口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