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汇总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3:27:22 |
  • ZTFB |
  • 14页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不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写总结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有深度。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是让学生藉以获得一种交往的语言工具。语文知识的内容必然会使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会使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一些语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两级分化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确定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帮助,来防止优等生骄傲不思进取,中等生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后进生消极、灰心、厌烦情况的发生。使各类学生在学习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情况。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成绩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各自分类建立不同档案,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等级。

二、根据学生差异,制定教学目标。

在为学生定好等级之后,为了避免语文教学时一刀切的弊端,承认各类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首先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各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特点和教材规定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兼顾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总之,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

三、教学方式灵活,兼顾后进生。

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有差异,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别,因此,在教学时要重点照顾中下生,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扫清障碍,才能促进语文教学中的中等生和后进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指明方向,让优等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语文知识的新领域迈进,这样有利于上等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在课堂教学时执行不同标准,根据不同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不同为基础,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做到让全体学生全部参与,共同进步,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语文的基本知识,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提出几个不同的要求,如下:

要求1:认识生字;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要求2: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要求3:诗中从哪一点看出李白是如何对孟浩然留恋的?李白具体是怎样做的?

其中问题1是对学习能力低以及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后进生的提出,以此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他们展示进步的机会;问题2和问题3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的,让他们对语文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这样既能做到提优补困,在课堂上把语文知识展开进行研究,又能同时检查后进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程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补漏,并且在突破重点或概括总结时,发挥优等生的原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从而帮助全体同学进一步理解知识,使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成立帮困小组。

帮困小组,就是教学中特别要求优等生级别的每位同学帮助2~3名中等生、后进生级的'同学。通过这种形式来创设一种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和不断向上的竞争意识。

五、布置作业尽量分为不同层次。

一是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和基本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自我消化和熟练化。二是根据中等生的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使他们对掌握的语文知识进一步巩固。三是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强化,并且适当提升知识的强度,扩大语文知识的深度。使优等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方面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如在布置《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作业时,对后进生可以布置得简单一点,以此鼓励,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对于中等生及优等生就得要求学生对西门豹如何破除迷信和巫婆、官绅通过斗争表现出来的两种价值观的人以及事来进行对比和分析,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说或写出对美与恶的不同看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什么才是恶、丑,假。这种对于后进生的作业设计,不必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体现一个螺旋型重复上升的过程,体现一种逐步完善到成熟的过程。

六、单元测试区别对待。

当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时,应该把每份试题分成三大类——基础题、提高题和强化题。其中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要求全体同学必做;提高题是供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优等生必做的;强化题则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须做的。这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进一步的巩固所学到的语文知识。

七、对学生的评价要分别对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引导和激励鼓舞学生信心的功能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不同起点为标准进行的相应评价。比如对后进生以表扬为主,肯定他们其中的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在优等生后面;对优等生以竞争为主,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通过以上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有利于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并且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周永香.注重人文关怀倡导赏识教育[j].福建教学研究,.10。

3赵东霞.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j].教学研究,2007.8。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二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三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学习、工作的动力。用辩证的世界观来对待生活中的矛盾,才不会因眼前的挫折而退缩,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其次,在接受现实,认识自我。

如果一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不了解,就会四处碰壁,甚至不能生存。然而只了解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却不能接受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封闭,逃避现实。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能力之后,才能根据现实的情况确定自身发展之路。现实是根本,只有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才能有所发展。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理解父母,更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教育孩子不去追求奢华的生活,以自食其力为荣,更不要因家庭的贫困而抬不起头,认真地面对现实,以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

最后,在参与社会,参与生活。

孩子经常会有恐惧心理,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社会活动。这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亲眼看看社会并不是那么可怕和不可亲近。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参加同学组织的晚会、郊游,参加夏令营等,使孩子从团体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友谊和信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些家庭活动,如购物、做饭等,从中也可以体会生活的滋味。“重在参与”,积极的参与会使孩子性格开朗,拉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改变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另外,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不好等特点。更为突出的是,教师甚至可以从孩子第二天上学时的状态中看出父母在前一天是否吵架。这就说明稳定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是多么的重要。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四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重要的在于调节学生自己的情绪,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对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消除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重要的在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情绪的调节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外部调节机制,即他人帮助改变环境,对其进行疏导、劝慰等;二是内部调节机制,即主要通过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努力来调节情绪。学校的教育者应注重情绪的外部调节机制的建立。

1.帮助减轻心理压力。多数在人际交往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但鉴于所处的环境和对他人过分的多疑、自卑等情绪,矛盾情绪极大,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体贴和帮助,希望有人能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能帮助他对内心矛盾作出解释。对此,教师可通过宣泄疏导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困苦,来缓解情绪压力,以达到消除内心的寂寞及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2.分析查找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以此来改善其认知结构。如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取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学生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用以改变认识,减少或消除学生已有的心理障碍。

3.协助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重新建立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行为习惯。在建立正确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自己“划地为牢”的小圈子,多接触周围同学,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护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利于内、外部调节机制的共同建立。

(一)自卑心理表现。

自卑是性格上的缺陷,是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伴有害羞、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特殊的情绪体验。有自卑心理的人,只知自己短处不知自己长处、甘居人下,遇到困难、挫折往往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严重者对自我进行否定。如因家庭贫穷,学习、外貌等方面不如别人,感到自卑、恐惧,不敢与人交往,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而又痛苦万分。有自卑感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害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由于缺乏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久而久之会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案例24-1。

一名农村来的女生,中学时是年级第一名,一心埋头学习,从不注意人际关系。她进入大学后,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方法不当,在第一学期未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感到自己学习不如人、不再被人注意,中学时拥有的优越感消失,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落差,内心异常苦闷。再加上出现人际关系失调,她家庭条件不算差,但在周围众多的、来自城市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自卑感时刻折磨着她,使她十分敏感,做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一方面她表现得极为自尊,当别人提到农村“打工妹”这样的字眼时,她会暴跳如雷;另一方面她又处处讨好、附和他人,没有主见。她对寝室的同学说自己笨嘴笨舌,不知道跟别人聊什么,好像永远找不到话题。她不被人理解,没有任何知心朋友可以倾诉,更没有人可以开导、安慰她,于是把自己封闭在苦闷的个人世界中越陷越深。她曾多次提出想休学,最后都被辅导员或导师劝阻,这种心理障碍给她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她非常羡慕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想在大学里补上一课,她想改变现状,虽主动与同学交往,但由于经验太少,不注意方法,结果往往不受欢迎,不知道该怎样调适目前糟糕的心理状态。

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并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从而反过来加深自卑感,长期的自卑心理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变化,最敏感的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生理上的疾病反过来又会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这种自尊的需要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周围人们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

案例24-2。

一名大学生说:我今年23岁,很快就要毕业了,有的同学在自寻毕业出路,我很羡慕他们,但是我却不敢。我非常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陌生人,我是学中文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接触人,对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我很灰心、烦恼,也很害怕。工作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面对着外面的大千世界,我无法不恐惧。”像这样怕与人交往的青年,尽管很想和别人一样,却始终走不出自设的自卑心理屏蔽,必然缺乏一个很好的交际空间。

(二)怎样克服自卑心理。

1.正确评价自己。

自卑感重的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如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但不能激发奋起直追的勇气,反而会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难,正确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能发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过人之处,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自卑者要注意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发扬优点,将自卑的压力转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

2.激励自己,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

人各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任何事都强于别人,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不要放弃去争取成功;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

3.正确地补偿自己,提高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优点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惭形秽。盲人尤聪、瞽者尤明是生理上的补偿,心理也一样具有补偿能力,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某些方面的缺陷,进行积极、有效的补偿。达尔文、济慈、康德、拜伦、培根、亚里士多德的传记,证明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但他们并非没有缺陷。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变自卑为自信,积极与人交往,必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4.积极地与周围的人交往,学习别人的长处。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在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五

最近一段时间,学生自我伤害事件频频报道,纵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也给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个震撼的信号:面对教育,责任重大。如今的孩子,喜“表扬”厌“批评”,从教的老师们迫于种种压力,“表扬”之声充斥着整个的校园,然而“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

如何让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把握“表扬”之度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掌握“批评”的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诱导学生,自我感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与日俱增。在我的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假期过后开学的第一天,当我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是:同学们身着五彩缤纷,书包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开心的笑声充斥着整个的教室。此时此刻的我,应该是怒视,还是大吼?是训斥,还是冷静?是制止,还是漠视?……思想在斗争,思维在驰骋,片刻的沉思后,激动得以缓释,我面带笑容,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好!看起来同学们假期过得非常快乐,在新的学期里,能够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心情,老师特别高兴,把新年的新气象带到了我们班里,把新年的美好心情带到了我们班里,让大家共同分享。祝福各位在新的学期里有更多的收获,祝福各位愉快地成长!同学们面面相觑,都微笑了。

第二天早上,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佩带学生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新学期的“成长”中。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尊重学生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是目的,因此,给学生一个微笑,深藏着教育的魅力。

二、语言和气,控制情绪。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相处需要良好的教育机智,需要从学生心理接受的能力出发,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方式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事后,据我了解,他们四个主动找到初四的同学,真诚地向他们道了歉。不打不成交,他们一帮成了我校的道德卫士。

三、转变方式,关注后进。

在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后进生。造成后进的原因很多,他们所制造的班级“故事”也特别多,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够让他们的心灵慢慢地转变,从而提升自己?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早上刚走进办公室,在地理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副扑克,我顺便问了一句:“这扑克从哪里来的?”地理老师说:“你班的,昨天下午第四节自习课,胡某、于某等四人在打扑克。”这时的我,心里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将其四人叫到办公室询问一番,让他们做出解释。他们的认识很简单――“自习课上打的扑克”,一句话了得。怎么办?让他们的家长来吗?把他们赶回去吗?……这些想法很快就被我一一否定了,“软”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根本起不到作用,我随即想了一招,何不让他们为班级做点好事呢?说不定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劳动中悟出些道理来。于是,每人一个垃圾桶将其洗刷干净,然后去拖地,每天坚持一次。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证明,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还把这个好习惯带到了家中。同时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到自己是班中的一员,能够为班级做贡献是自己的光荣,自己在班中是有价值的,肯定的教育大显威力。

作为班主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要掌握好“表扬”特别是“批评”的艺术,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守护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六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实施教育最多的班主任,批评虽然是不可缺少的,只用正向激励和积极的赏识,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成长需要。因为人的一生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必然有起有伏,有得有失,所以需要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伴随,而且,合理、适当及时真诚的批评,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如何批评,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批评,是有学问和艺术的。只会一味批评,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使师生关系形成对立的定式,影响班主任与学生充分真诚的交流,难以帮助班主任准确发现学生的真正问题与困难,难以正确地实施有效教育找到相应的途径。

那么,该如何批评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而且不会逆反、对立起来呢?笔者认为,批评教育必须掌握好两个前提。一是心怀善意。教师必须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不是厌恶学生,甚至希望他从你的班级里消失。所以,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有尊重学生的意识,本着一个“善”字来批评教育。从善开始,以善为本,批评的利剑才会真正扶正辟邪,批评才不会变“质”变“味”。二是明白学生犯错的性质,弄清事件的真相。学生犯错的性质可分二种,一种是幼稚行为,一种是违抗行为。幼稚的错误指天真,它包括那些没有恶意的、不成熟的错误,并非蓄意的偶然错误。学生如果知道这是错误的,或者有能力阻止它,他就不会犯。比如,学生上课偶尔打瞌睡,楼道里追逐打闹等。相反,违抗的错误则包含恶意的动机,他明知这是错误的,但还是坚持那么做。比如,学生之间因一点小矛盾而动手打架,看到别人的好东西据为己有。由此可知,幼稚是头脑问题——缺乏知识,而违抗则是心灵问题——不愿遵规守纪。对于这两种行为,都应该批评教育,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

那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哪些技巧呢?我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私下谈心。

有的教师认为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批评会使学生记得更牢。其实,适得其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侮辱会产生敌对心理。小学生年纪小,但自尊心较强,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他的自尊心,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为了保护好学生的自尊,这时不如改当面教育为私下谈心。如班上李爽同学,经常迟到。一次上语文课,他又迟迟才进教室,我没有当面批评他。下课后,我让学生叫来。了解他去方便而迟到后,我说:“可能你的肠胃有些问题,要不去医院检查一下?”他连忙摇头,脸也红了。我接着又说:“你知道吗?老师和同学都在等你回教室上课,你可不能让他们着急呀,他们都挺关心你的,怕你耽误课呢!”他点点了头,从此,迟到的毛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巧换角度。

小学生对犯错误往往很少考虑后果,很多时候都是兴之所致,随意地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不敢相信的错误来。这时班主任除了对犯错误学生阐明事件的危害之后,还可以用巧换角度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一个学生看到别人的漂亮的剥笔盒,放学后顺手牵羊拿了回去。我找到他,对他说:“你也有很多心爱之物,如果你的东西也被别人拿走了,你生气吗?你一定恨死了拿走你心爱之物的那个人。你现在拿了别人的东西,相信你也理解对方的心情吧!”事后,学生诚恳地向同学道了歉,也把剥笔盒归还了那个同学。

三、以褒代贬。

现实中,多数学生喜爱听到赞扬自己的话,很不乐意老师批评自己的话。假如老师改变一味批评的做法,巧妙地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效果会更好些。譬如,一个姓王的`学生在劳动课努力干了一阵后,便走到一边休息去了,导致其所在的小组未能按时完成劳动任务。然而,我在班会上却出乎意料的表扬了他:王博同学此前劳动不积极,但在这次劳动中身先士卒,带头先做起来。如果王博同学能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劳动任务。意外的表扬,让该同学从谴责声走了出来。以后的劳动,他都很卖力,都出色地完成了劳动任务。

四、间接提醒。

有慑于老师的传统权威,很多违纪学生往往害怕老师的批评。无论是直面批评,还是私下谈心,学生都有忐忑不安的感觉,生怕老师的一顿严批。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可以改变另外一种方式——间接提醒,即让学生代为传达教育者的批评意见。有一个同学,上课比较多话,老师用眼色提醒了多次后,该生有所收敛。课后,任课老师把批评意见让他的同桌代为传达,这一同学以后在课堂上多话的现象大为改观。

五、旁敲侧击。

小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当学生犯错误,最在乎老师对事件的看法和对待他的态度。老师在批评学生时,用语上把好度,既要点中要害,又要言辞中肯,千万不要有过激的语言,去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将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当正面批评不可避免,教师也可以在班会课上就学生的某一错误指出来,表明对问题的看法,不点名批评,旁敲侧击。违纪学生在明确班主任、学校的处罚手段后,必然产生害怕心理,最终有所改进。

总之,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在意自己是什么,而是在乎你把他当成什么。当学生有亮点或错误时,作为教师只有巧妙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励他,塑造他,避免学生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并最终站在教育者的对立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七

存在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不少障碍,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班主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班主任引导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文章内容。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更好地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

1.对于学习能力较弱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我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要不间断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并且能够利用各类班集体活动灵活且持续地进行心理训练,鼓励其积极交往。

2.对于因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他们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或者与家长结合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穿着、生活和学习用品方面和其他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失落感,容易产生迷茫和恐惧。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地予以心理辅导,使贫困大学生意识到大学是一个和谐多元的集体,同学之间的交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减少造成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隐患。

(二)多组织班集体活动,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积极互动的过程,只有一方主动而一方被动的交往不能持久,鼓励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可以消除自卑所带来的交往困扰。在班集体活动过程中,很多时候班主任可能会把更多表现的机会留给了班上的“活跃分子”,其实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才更需要这些表现的机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勇敢地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他们才不会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从而社交恐惧感和孤独感才会随之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会烟消云散。

(三)正确处理学生矛盾,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需要班主任要有很大的耐心。由于社会交往较少,学生的沟通面不大,且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同学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对于学生间的纠纷班主任要做到及时、有效、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要时还可以与领导、任课老师、家长或班干部商量方案,借助外力辅助完成。

总之,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的知识阶段,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际交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贡献程度。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俨然成为班主任不可替代的责任。

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潜在的影响。

1.封闭。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封闭性大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人交流,觉得交往起来过于麻烦,更多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个方面都想争第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语重伤别人,这也是导致与他人交往关系交恶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过度的敏感会对人际交往很不利。很多时候,对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话就会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经。自卑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听到对方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愤怒,搞得对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听到更多的是一种恭维,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八

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恋爱问题的心理健康论文方云山合肥工业大学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三个方面的问题,按照问题叙述,心理分析,参考建议的形式展开。

在大学里学习不是唯一,但却是第一位的,在纷杂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应当时刻摆正学习的位置。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为我们学会人际交往提供了平台,保持自信开朗的心态是搞好人际关系的绝佳途径。

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爱情是感性的,可同样需要理性。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才是成熟的表现。

关键字:学习从众性社交主观客观恋爱恋爱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外界环境和主观内在要求自己学会成熟理智的对待问题,真正独立起来,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扰与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这三个方面。面对挫折,大学生应当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用健康的行为方式应对一切压力和挑战。

一、学习没有目标自由渐成散漫。

制的上网、打游戏,聊天等不规律的作息方式所取代,目标逐渐模糊,斗志逐渐丧失,学无所获,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一片“高挂”。

2、心理分析:“挂科”如今已成为大学生专属的指代考试不及格的流行词汇,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群在中学勤奋努力并且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都能脱颖而出的“幸运儿”进了大学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对比高中、初中不难发现大学宽松的大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对书本兴趣淡化,“从众”心理便开始放大。关于人的“从众性”,就连心理学家对此都颇为不解,有两个著名的实验分别由穆扎费·谢里夫和所罗门·阿什完成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趋于跟从周围人的行为。即使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行为很别扭。

3、建议: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许让我们不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万丈豪情。但是一个不被社会所淘汰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大学时代是一个为将来作规划,奠定知识基础的时期。当身边的人都忽视学习时,“从众性”绝对不是我们放弃学习的借口,因为我们还有认知力和判断力。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实验中,同样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愿意泯然终生,还是愿意坚持理想,出类拔萃?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反思的问题。毕竟人生不是拔河,哪对人多哪队就能获胜,相反,成功往往属于少数人。保持头脑清醒,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胜于一切。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同学,由寝室成员到寝室之间,正当竞争,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进步的将会是整个群体。所以,提议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的进行考察评比。侧重于模范学习小组和寝室的评比,利用“从众性”让群体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始关注社交人际交往却有困扰。

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和另外几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于是,他干脆选择逃避,可别人却以为他很高傲孤僻,就不怎么主动亲近他了。时间久了,当他看到其他几个室友同进同出,关系很好的样子,便觉得自己被孤立了,人际交往上的挫败感开始打击他的自信心,使他整天郁郁寡欢,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心理分析:有人际交往困扰的同学多少能从小a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学生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实际过程中却经常受挫。主要有:一是不被认可。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当你的想法遭到反驳,当行动不被认可,就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受挫心理。二是被误解。大学生处在敏感的年龄,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在相处的过程中被误解是难以避免的,也容易产生受挫心理。

3、建议:

【1】主观方面。

(1)、注意培养亲和力。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容易亲近相处的人。从而瞬间拉近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同样,当你选择回避时,别人可能会以为你是一个倨傲、孤僻的人,自然也不会主动接近你。小a的拘谨和后来的逃避恰恰给人留下了这样不好的印象。

(2)、换位思考。当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后,双方心情都比较失落,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会收获真诚的友谊。

(3)、心怀感激。牢记朋友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的对待每个人,心怀感激的对待你的朋友。

(4)、不断完善自己。优秀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不断的完善自己,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2】客观方面。

(1)、加强学校或学院的引导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辅导论坛等活动。联络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作报告和交流经验。对最近状态不好的同学予以关注。

(2)、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增进交往和加深对彼此了解的小活动。通过外力让那些人际交往不顺心的同学慢慢打开心扉,融入群体,结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扫除心中的阴云。

(3)、心理咨询中心发挥更积极的心理辅导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排解心理困惑。

三、爱情诺曼底登陆也有烦恼。

1、现象:进入大学,许多人开始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大学生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在大学恋爱是正常的,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大学生恋爱本无可厚非,只是学生的身份给恋爱带来了一些烦恼。首先,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尤其对于一些对自己将来有明确的深造规划的同学而言,在大学阶段恋爱并不是很合适。其次,我们还没有工作,算不上真正的独立。父母给的生活费有多少可以用作恋爱的资源呢?最后,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相对宽容,重视恋爱结果,轻视恋爱过程。以过于感性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承受能力较弱。

2、心里分析:hatfield(1988)将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与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激情燃烧的感觉伴随着紧张、兴奋地生理现象。而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生理唤醒、情感丰富的时期,恋爱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

3、建议:首先明确恋爱与学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处理得当反而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恋爱是神圣的,不是赶潮流的工具。恋爱的过程是幸福的,其间可以多和朋友聊聊,分享其中的喜悦,也可以说说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的话可以给发热的头脑降降温。尤其在遭遇爱情挫折后,向好友倾诉往往能减轻痛苦,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不至于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

了要有能力,还得懂得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重要。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取代我们对爱情果的渴望,拥有正确的爱情观,采取合适的方法,相信我们的爱情之树终将开花结果。

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地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崔现娟,石晶《你我他的心理法则》图书馆借)。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九

逆反心理就是指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不相符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抵触情绪。其实质在于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而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从或抗拒。很多人都会有逆反心理,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逆反心理更具有普遍性。笔者通过对所教学生的调查发现,对父母的说教特别反感的有30%,对老师的管束非常反感的有20%,分别占调查人数的近1/3和1/5。由此可见,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是相当多的,所以,班主任觉得中职学生难管,任课老师觉得中职学生难教。那么,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事实上,逆反心理的形成不外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中职学生多为十五六岁的年纪。从生理上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指挥支配思想和行动的大脑发育趋于成熟,功能也趋于健全。由于大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其思维的分析判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从心理上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就如广告词里所说的“我的地盘我做主”,想要从父母或老师的管束中挣脱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自我。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有70%到80%的学生会自己解决,而不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帮助,这种解决方式往往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效果,而更多的时候是使矛盾激化,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发展是极不平衡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其心理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思维是具有了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时会出现巨大偏差,是非观、伦理意识不强,使其认识问题存在片面性,导致思想上的偏激固执和行为上的另类极端。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对待老师和家长的一些常规教育时,往往不是与老师家长同向思维,而是从相反的方面去思考,把老师的要求、劝说、批评以及家长的监督、提醒、关爱等看成是多余的,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对自己成长的不认可,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进而把自己与老师家长对立起来,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极端行为,令老师头疼,令父母伤心,使自己的身心受伤。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与中职学生成长有关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不妥的教育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缺乏教育常识,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恶语相加、拳脚相向,或仍然采取命令式这种以前惯用的教育手段,不懂得与孩子平等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结果是越教育越没有效果,使得家长放弃教育责任,孩子逃避管束,从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孩子。还有的父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要求太严,这些都无形地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当压力不断蓄积又苦于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在情感上便会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连父母的关心也反感,进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要么疏远父母,对父母的教育不予理睬,把父母的教育当成耳边风;要么对抗父母,对父母的教育以牙还牙、大声顶撞;更有孩子干脆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流浪。这个年龄的孩子,从乖孩子到问题孩子也就是一步之遥。

(2)学校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学校环境。可学校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良的教育因素,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如教师教育思想的偏离、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有些教师不注重教育理论及教育法规的学习,不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差,没有认真去探索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教育缺乏指导性,教育的内容老套乏味,教育的形式呆板公式化,这样的教育缺少人情味,缺乏感染力,会使学生反感,进而故意与老师作对。还有的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一视同仁,看似公平,实际上不符合教育规律。如只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而不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会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尤其是使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受到伤害,他们会认为老师眼里没有自己,心里非常失落,在情感上与老师疏远甚至对立,行动上背道而驰。

(3)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由于年龄的.原因,中职学生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上路了。

在这个环境中,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一群年龄相仿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倾向,如果碰上有逆反心理的同龄人,他们之间就容易相互认同、达成共识,极容易相互感染和转化。再有就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媒介对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电影电视、电话及网络的普及,给学生的学习求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媒介和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如色情、暴力等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甚至使少数学生成为媒介和网络的牺牲品――学生会照搬电影电视中的镜头,会悉数接收网络中的信息,而不去辨别真假是非。

逆反心理虽然是阶段性的,但化解不及时就会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还未定型的中职学生,逆反会导致多疑、偏执、孤僻的病态性格,使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生活懒散、学习被动,白白消磨掉一段美好时光。如果不能消除这种心理,让其进一步发展就可能转化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留下终身遗憾。如近年来发生的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以及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的情况,这些都表明他们此时对生活及未来的绝望,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这与其心理的不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心理进行疏导,以减轻这种不健康心理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伤害。对此,笔者认为沟通是打开心结的钥匙、开启心扉的良策、治疗心病的良药。

沟通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沟通是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最佳方法。通过总结,笔者认为如下方法值得尝试:

1、面对面的沟通。

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也是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办公室,老师学生皆可面对面,真诚而坦率地交谈,说出彼此的看法想法。此时的老师要以朋友的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说话时要注意语气语调以及用词,切忌大声呵斥、讽刺挖苦,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以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这种沟通适合性格比较开朗的中职学生,是最常用的方式。

2、周记或作业沟通。

老师通过周记或作业了解学生某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批语或其他方式与其沟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举手之劳,费时不多。此种沟通是无声胜有声,真是润物细无声。

3、电话和网络沟通。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很多中职学生拥有了手机,计算机也已经普及,打电话与上网成了最受欢迎的交流沟通方式。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通过电话和上网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的生日或是节假日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邮件,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远离家人的学生感受到那份无比温暖的爱;而且老师使用现代化的沟通手段,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跟他同时代的人而忽略年龄上的差异,消除代沟,彼此容易接近,有亲切感,有共同话题。老师使用这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会非常顺畅,沟通效果一定是最佳的。这样的老师往往深受学生喜欢,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种沟通方便快捷,非常有时代感,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使用。

4、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沟通。

中职学生有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焕发出青春活力,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便于发现问题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五、结束语。

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又是逆反心理表现较为严重的阶段。作为中职教师,要了解引起逆反心理的各种原因及危害,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学生沟通。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互动,做到了相互理解与信任,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以尽快地得以消除,也就能平稳地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让青春的学生放飞健康的心灵,是我们教育者的心声。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十

在体育课中让学生产生兴趣,获得能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也是能力的竞争,更是健康体魄和意志品质的较量。体育教学是一种行动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营造健康、轻松、愉快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探索以群体运动为基础,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学校实施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解决后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在一个活动结束时会蕴含另一个问题。例如,在教学《学跳大绳》一课时,学生练习后会感到很轻松、很愉快,同时他们想到有没有别的跳法呢?单腿跳、双人跳等不同的跳法,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围绕教学目的及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把质疑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加强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能力。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运动需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运动情趣。

学生运动情趣的产生和运动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往往有一些与教学主题相违背,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根据运动项目纵横联系,改变一下练习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把学生引导到运动中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喜欢体育,达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适当提高训练难度,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经过练习,在学生产生一定运动兴趣的基础上,一些有难度的技巧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常采用由浅入深、分解教学、逐步淡化难度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支撑跳跃、中长跑、技巧等项目可采用变式和分解的形式去训练学生,当学生掌握了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他们的运动兴趣也会自然进一步升华。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十一

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使你成为我们六年二班这个大集体中的“蓝精灵”,开朗、活泼、可爱之外,乐于助人更是你毫无遮掩的真正个性的体现,怎能忘记你一次次义慷慨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小到一枝笔,大到一本书,老师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过老师希望你能记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如果你能熟练运用这种力量,你的人生会有更多激情,更多精彩!最后老师送你一条座右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你是第一个称自己是天才的人,我欣赏你的勇气和自信;喜欢你诚实、活泼的个性。运动会上,在你和周丰、房禹合作的“齐心协力”中,无数次跌倒后的爬起,伤痛后取得的胜利,更是让老师感受颇深……杨斌,你知道吗?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但成绩的.取得单凭聪明而不认真听讲,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想送给你一个公式:

“天才=1%(天赋)+99%(汗水)”

如果你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并能做到的话,那你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引导学生改变马虎、毛糙习惯的评语。

祝你的学习和胸前的红领巾一样红红火火!

你这周的表现真是不错,比如,上课听讲认真,发言积极,老师真的为你高兴。但美中不足的是:你做事还是有些丢三落四。你可不要小看这“毛糙”的习惯,也许它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所以,应该马上改掉它!让“认真”陪伴着你,“成功”也就能成为你的伙伴。老师希望你能成为所有盛开花朵中的最绚烂的一朵!

引导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评语。

你是个聪明、爱思考的男孩,虽然你年龄小,但在课堂上你是一个真正的小主人,认真读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你是个多么爱动脑的孩子呀!每次看到你渴求知识的目光,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你;每当遇到疑难问题,同学们答不上来而你却能回答得清清楚楚时,同学们都打心眼里佩服你。老师真诚地希望你不要因为一时贪玩而耽误写作业,要懂得珍惜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十二

活动范围:开发区小学。

推荐单位:开发区中心小学。

背景。

家庭是小学生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完善等极其重要,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学校作为小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出风头、唱反调等,会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而进行模仿。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这种心理上的抗拒,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感受到某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即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引起的后果不可忽视,应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做法。

(一)尊重学生。

教师、家长要学点心理学知识,只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谈得上教育。一些家长和老师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摆架子,习惯于训斥、支配,甚至体罚孩子。时间一长即使父母、老师的话再正确,他们也会把它当作耳旁风。因此在教育孩子是要不摆架子,平等相待,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记得一次单元测试后,我让班长把每个人的成绩登上记分册。有个学生因成绩差不让班长记,还砸碎了班长的文具盒。我知道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想好后来找我。原来他是怕难看才这样做的。怕难看,就是自尊心的表现。我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但又指出了他这样做恰恰没有维护自己的这份自尊。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二)情理交融,化解阻力。

理与情要共进、交融,才能有效的客服逆反心理。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只有感到你与他心心相印,情感交融,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班上曾有这样一个女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上课听讲精力不集中。我想,她这个样子一定有原因。有一次,她的母亲来到学校,她竟然躲了起来。我有些奇怪。再看看她的母亲,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她的母亲患有精神病。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我的心难过级了。于是,我决定做她健康的“妈妈”,帮她找回本属于她的快乐。首先,我做同学们的工作,让同学们不要取笑她,相反应该帮助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她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生活上,我格外地关心她,经常找她谈话,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她的关怀。时间久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她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三)疏导为主,多用“冷处理”。

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特别是外向型的学生,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如果这是实行“关、卡、压”式的堵,反而会适得其反,主张逆反者的对立心境。这时教师不能急躁,不能以人性对人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首先要摸清情况,了解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其次,要结合环境和本人的特点寻找适当的教育方式;再此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班上有一位男同学,智力条件相当不错,但为人很傲,常瞧不起别的同学。班上谁要是回答不上问题来,他总是轻蔑地一笑,并显出极不耐烦的神情。看着他的'这种样子,我也有些不耐烦了。但考虑到他的自尊,便压制了内心的这股怒气。放学后,我把他留下问:“你都知道哪些形容笑的词语?”他一愣,转即便说:“有大笑,狂笑,微笑、冷笑、耻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我说:“上课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我见你笑了,你看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当时的笑最合适呢?”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我又问:“那你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吗?”他的头更低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这一次谈话后,他变得很虚心,并且帮助班上的差生复习。上学期末,当他被评为班级的“最佳小先生”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那一抹奇异的光。

(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点相似,其中包含了某些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所以教师要从孩子的言行中寻找闪光点,发现孩子的优势,作为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班级中有一个调皮的男生,纪律很差,但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我发现他也有上进心,有荣誉感。于是,我便抓住他的这一闪光点,大胆地将“班长小助手“的位子让他来做。乍听到这一消息,他有些吃惊,问我:“老师,你觉得我能当好这个小助手吗?”我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坚定地说:“能。”也许是他明白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开始的几天,他果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工作大胆负责,最可贵的是他自己也能管好自己。可惜好景不长,过了几天,他又有些“旧病”复发。于是,我赶紧召开了一次小型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来评价他的表现。听到同学们真诚的话语,教师对他的信任,他的热情又重新燃起来了。现在的他,成了教师最得力的小助手了。

(五)走家校两结合的道路。

通过家访、书信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交流切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鑫鑫是我教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叛逆学生,成绩总在级部后面徘徊,课堂上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的事时有发生,打架斗殴,欺负弱小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通过几次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妈妈太娇惯他,而他的父亲虽然很威严,但是教育方式却简单粗暴,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父亲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鑫鑫,他在处理和同学的矛盾时也是这样以暴制暴。于是,我及时和他的父亲沟通,帮助他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多关心鑫鑫的生活和学习。渐渐地,鑫鑫变得友善了,对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他的转变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效果。

“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能认识自我,转变自我。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活动成为检验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开展“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活动;通过老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社会,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十三

下面是健康心理所具备的几项特征:

1、正视现实,乐观向上。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视现实,能清醒地、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时能正确处理。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乐观向上,遇到烦恼的事能积极解决、开脱自己。

2、了解自己,乐于工作。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安排生活。不以学习、工作为累,能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

3、自尊自制,善于待人。

在社会交往中自尊自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独立的人格。能与他人和平相处,在与人交往中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和他人接触,相互交流。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如何写篇十四

正确的评价与激励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能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并且看到学生的长处,有利于教育有的放矢。

评价与激励机制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其次应该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建立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状况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是天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而且对每个学生还有发展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家长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理所当然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评价主体,三者在评价过程中既各自独立,又是相互协作,不能只是某一个侧面。只有三者有机结合,科学互动,才能给予学生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

建立多元化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但需要避免以下一些情况出现:

一是“简单化”评价。就是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比如,被贴上了“聪明”标签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就出色,而且这种优势不会消失,这很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盲目自满,遇到困难总是想依靠那点“聪明”而放弃努力。同样,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出“你真笨”之类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摆脱不了的“噩梦”。

二是“随意性”评价。孩子出现不足的时候,也是非常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但是,家长由于自身观念、方法和性格等原因,在盛怒之下,“笨蛋、蠢货、没出息”等便从家长和教师的口中涌出,殊不知,这些“随意性”评价对孩子将是致命打击。

三是“片面性”评价。经常只注重考试分数,忽略孩子的其他方面,如健康、心理品质等。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容易让孩子变成高分低能。

除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还要注意评价的艺术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孩子的评价要准确、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心态,在克服不足的同时,拥有坚强的信念。评价还需注重全面性,要实事求是给出中肯的评价,而不能有“一俊遮百丑”的片面化、简单化倾向,要本着激励的原则,鼓励孩子努力向上,把每一次的进步当成新的起点,不断地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者:思荣。

公众号:一个人的教育笔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