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模板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14:09:55 |
  • ZTFB |
  • 10页

总结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过去的付出和未来的努力紧密相连。总结应该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对解决方案的实操性进行分析。接下来将展示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一

师: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是说读。

(板书:说读)。

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

(板书:说猫、说人、说文)。

咱们首先来说第一个话题:说猫。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

生: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它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晚上还帮作者捉老鼠,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别人抱走了。

生:它还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师:你读书就比较仔细,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可见,我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要关注细节。

生:它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

生: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被捡到的流浪猫,而且它也没前两只猫那么活泼。

师:没有前两只猫那么活泼,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修饰呢?

生:忧郁。

师:不是很好嘛,课文中现成的很好的词语,它很忧郁,请继续。

生:有一次我误会了它,还打了它,然后两个月之后它死在了邻居家门口。

师:说得很好,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了,他说到了误会了它,还打了它,后来它死在了自家的屋檐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生齐答:都死了。

师:死了?刚才我们说有时候可以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问题,这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齐答:亡失。

(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二

生:桥,(师板书桥)出示课题: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生:雄伟的赵州桥,这是一座坚固的桥。还学过兰兰过桥,这是一座什么桥?还有吗?跨越海陕的生命桥,那是一座爱心桥。

师: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生: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还有吗?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师:还有吗?

生:我想知道这桥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为什么用桥做题目?

师:思考的非常有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本篇课文中应该知道的,接下来,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小组交流,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请坐好,谁愿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这句话中我知道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很凶猛!不可阻挡。

师:这也是事情的起因:山洪爆发(幻灯片出示:起因:山洪爆发)师:继续说。

生:“像泼,像倒……”从这句话中我知道雨很大,这样写还可以表达暴雨来得很突然,越来越迅猛,也为下文山洪爆发作了铺垫。

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的特点。真了不起。继续说。

生:“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我知道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这就是故事的结果。出示课件:结果: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写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事情起因,也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事情的经过。那谁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吗?围绕起因经过结果来说出示幻灯:起因经过()结果()。

生:发洪水的时候,老汉为了让人们先逃生,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一旁,一起牺牲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

课件出示;。

师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读: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读: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这段里面有一个aabb式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

生:跌跌撞撞。

师:是什么样子的?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六神无主的样子。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生:“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从“你拥我挤、惊慌”这两个词知道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还有一句,谁再来补充?

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快速默读,找一找。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非常迅猛,所以他们慌张。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洪水的迅猛?生: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势不可当。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我知道雨势凶猛,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师:雨势的凶猛。那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段文字。

出示幻灯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这样写可以表达暴雨来得突然。生:雨越来越迅猛。

师:所以我们要读出它的突然,读出它的迅猛。让我们试着再读一遍。继续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师:“跳舞”本来是个美妙的词,对吧?可是,它跳的是优美的舞吗?它的跳舞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害怕、恐惧)。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什么意思?(凶恶的笑、笑里藏刀)从狞笑中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

师:是的,死亡已经逼近,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还有呢?

生:救命的桥。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三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六.总结。

1.教师:通过。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四

偏偏就这么说,读起来又感觉很有味道。去文中找找,把你认为最陌生化的词语圈起来。

2、两人或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

们在组成小组或找学习伙伴交流、讨论的情景,热烈而有序。)。

3、全班交流。

生1:第四自然段中,“清晰”“飘然”这些词又给人陌生化的感觉。把雨比。

作一曲歌谣,飘然而起、清晰、响亮。

师:还有“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美。美美地读这一段。

师:我们来做模拟的下雨声,从四排开始慢慢地扩向全班。

师:加进“唰啦啦,唰啦啦……”开始模拟。

学生轻轻地说着。

师:下得还不够猛,看老师的手势,再来一遍。

在老师投入的指挥下,唰啦啦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地传来了。

师:能把这一段背下来吗?

生:能。

师:把“哗啦啦”的声音加入到“响亮而来”后面。

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是雨,雨声浸润了我的心。有了这样的模拟体验,学生更有精神,兴。

趣更高,回答更积极了。)。

师:继续品味,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陌生化的写作方法?

生2:这篇文章没有像以往写的文章一样,第一句就给人很突然的感觉。

师:雨来的突然,开头也突然。我们看,“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地云雾,雨,悄悄地来了。”这雨就像大明星出场一样,后面还跟着很多的粉丝呢。(生开心地笑了)。

师: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矛盾啊!来得突然是——很猛,悄悄地来是——很轻啊?

生:因为雨时不知不觉中下起来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下雨了。

4、师:下雨的过程是很美的。请同学来读读五六七自然段。

指名三个学生读三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受。

师:同学们好好品一品,哪些很有味道?

生1:第六自然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师:作者用心感受,这绿流进心胸,作者达到无我两忘了。

生2:“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色彩都融入水中了。

师:眼前就明艳一片。

生3:我有疑问:改变山林的颜色,雨是色的如何改变山林的颜色?

师:这仅仅是感觉,还是有科学依据?

生4:水折射之后,颜色更明亮。

生5:下雨前树叶上有灰尘,下雨会冲走这些灰尘,明丽的颜色就出来。

师:如诗如画,有色彩的美丽,有声音的美丽。美美地读。(师生齐读)。

师:(感叹,沉醉的语气)作者简直与这片绿融为了一体。

5、师:第五自然段有与大家分享的句子吗?

生:雨丝是弹琴的手指了。

6、师:雨来时,飘然而至,清晰、响亮;雨下着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弹奏着小曲;而雨停了,同样也很美丽。让我们齐读最后三段。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来得突然。

“风,也屏住了呼吸”——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

师:雾,怎么没有写进去?

生:山上的雾很难散掉,所以不写了。

师:山中不是很幽静吗,怎么尽写声音?

生:写这些声音是因为只有山静,才能清晰地听出来。

师:这是“以动衬静”。来得快的山雨,像音乐一般的山雨,如此美妙。

(“与前文哪句照应”、“以动衬静”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7、师: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

生1:“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为什么要放进“仿佛”?

师:“余韵”是什么?

生:余音。

生: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加进仿佛,这是作者的想象。

8、师问:你们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好,我还有问题: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到字里行间找依据。

生1:夏天。因为有云雾,夏天有更多的水蒸气,所以云雾多。

生2:秋天。文中第六自然段写道山林的色彩层次多,金黄、红色这些色彩秋天都有。

生3:夏末秋初。因为这个时候树还是嫩绿但颜色又是红的。

生4:春天的。文中写到“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春天,空气潮湿,雨水多,所以连山风也湿润了。

生5:很难判断。一年四季常绿的树很多,春天也有红的、黄的颜色。

师:同学们什么季节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知道了山雨之美,领略了自然之美。

(家常课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去思考,培养质疑能力。一个“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就引起学生唇枪舌战,教室里硝烟弥漫,各有各的理,谁也不服谁。完美的课堂,需要有争议,学生的争议!)。

二、雨后话雨,延伸拓展。

1、课件出示朱自清笔下的“山雨”,指名读。

2、师:比较一下,这个片段与课文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关键地方去发现。

生1: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是一样。

生2:都有乐曲的声音。

师:音乐之美。

生3:朱自清的“山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下得密集。

赵丽宏笔下的“山雨”下得轻盈。

生4:这两处写的雨都似有似无,飘飘忽忽。

3、出示金波《雨中的树林》,齐读。

师:无论是赵丽宏的山雨,还是朱自清的山雨,还是金波的雨中的森林,山中的雨是——(生接)美的。

师:山中的雨也有不美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会写得这么没呢,因为他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拓展延伸,有对课外新知地推荐,也有对已学的回顾。正是因为课中老师的一个引导,学生课后可能就会去读相关“雨”或“山雨”的文章,去翻阅朱自清、金波的书。这种无痕的推荐,让有心的学生无形中爱上语文。)。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五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文档为doc格式。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六

四姐妹一年到头都在一起。它们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春天是淡淡的,夏天是浪漫的,秋天是崇高的,冬天是凝重的。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有粉色的玫瑰和彩色的菊花……冬天的寒冷停留在结冰的湖面上。当春姑娘来的时候,她又回到了清澈见底的地方,就像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那样:“蚕在死之前会死去,每晚蜡烛都会把它们的灯芯抽走。”多么充满活力的季节啊!

夏天来了,蝉在唱歌。这时,池中所有的荷花都竞相开放。白色、粉色和红色的莲花在绿色的荷叶中隐约可见。荷叶衬托出莲花。荷花照看荷叶。多漂亮的《荷花绿叶图》啊!西瓜无疑是夏天最好吃的水果。当太阳在天空燃烧时,去买一个大西瓜回来。冷冻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放好。一切都会打开,红色的果汁会流下来。一股清新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用勺子挖出红色的果肉,放入入口。甜味和冰凉的味道立刻在我的舌头上蔓延开来。味道很好,缓解了夏天的炎热。剩下的果汁可以冷冻,当冰棍吃。

秋姑娘来了,到处似乎都有一股清亮的桂花香味陪在身边。在农田里,即将收割的水稻正低着头在风中微微摇摆。从远处看,一排排整齐的稻子偶尔会被凉爽的秋风卷起,变成金色的稻子浪,美丽而壮观。在玉米田里,玉米被裹在厚厚的棉袄里,就像一个怕冷的孩子早早穿上厚厚的衣服。果园里的水果也喜气洋洋。看看石榴。他们中的一些人笑得合不拢嘴,而另一些人笑得肚子都胀破了。石榴皮上,有宝石石榴籽,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白相间,一口下去充满清凉酸甜的味道。枫叶也从春天的油绿色变成了现在的火红色。漫步在枫林中就像被火焰包围,显示出额外的温暖。树叶不时落下,像黄色的蝴蝶轻盈地飞舞。秋天是一个凉爽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美丽的季节。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冬天。天空被雪覆盖着,地上的树被白雪覆盖着。鸟儿也从它们的巢中休息,很少有人出来参加广场上的活动,就像诗中所说的:一百座山没有鸟,一千条路没有脚印。这时,孩子们可以堆雪人,在白雪覆盖的雪地上打雪仗,冷清的玉洁雪球在空中一个接一个地蹿来蹿去。万一他们在“子弹”战场上被击中,他们很幸运地穿上衣服被击中,也很不幸地被击中头部,但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冬天是多雪的,冬天寒风凛冽,冬天依然寒冷,但我喜欢这个有着数千英里冰和数千英里雪的冬天。

我真的很惊讶大自然能把四季装扮得如此美丽迷人.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材料、优秀作文和获奖活动。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七

(学生闭上眼睛,听得陶醉了,陷入了美好的遐想之中……)。

师:孩子们,美吗?让老师也来分享你美好的想像,谁先来说说?

生1:我看到了一个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把天边的云儿都给染红了。

师:祝贺你!你的想像可真美!

生2:我看到了草地上的花儿开得很美,蝴蝶都在花儿上跳起舞来。

师:能想像出美丽的蝴蝶在阳光下舞蹈,了不起!

生3:我看到了可爱的鸟儿正在树枝上唱着歌儿,鸟妈妈听了可高兴了。

生4:我想到了阳光下的公园最美,小朋友在玩耍,爷爷奶奶在打太极拳,叔叔阿姨在跳舞,嘿,真热闹!

生(响亮地):想!

师:那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读读课文吧!

【片断二】。

师:金色的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洒遍……(引读第一自然段)。禾苗、小树、小河在阳光下和平时可不一样哟!哪里不一样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师:你读了这一段,懂得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生:我懂得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更高了。

生:我懂得了小河在阳光下像长长的锦缎。

……。

师:“更绿”、“更高”是什么意思?请你们结合这两个句子,再认真读一读。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生1:“更绿”“更高”就是比原来绿、比原来高。

生2:我知道了小树在阳光下生长,所以“更高”了。

生3:禾苗在阳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更绿”了。

师:你怎么知道光合作用的?

生3:我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能从课外书上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

(引读第一、二句,学生再次朗读,加以体会。)。

师:可见,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比原来更好了。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更好了呢?大家学着课文里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_______的______,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了。)。

生1:地里的茄子,因为有了阳光,更紫了。

生2:地里的辣椒,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生3:地里的西瓜,因为有了阳光,更大了。

师:除了地里,也可以说说其它地方。

生4:果园里的苹果,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生5:路边的小草,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生6:公园里的花,因为有了阳光,更美了,也更香了。

师:除了植物,也可以说说动物呀!

生7:草原上的马,因为有了阳光,跑得更快了。

生8:山上的小兔,因为有了阳光,变得更可爱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动物说得更可爱一些,就好像我们看见了他们一样。可以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边比划着边述说着。)。

生9:花园里的小蜜蜂,因为有了阳光,更忙了。

生10:树上的`小鸟,因为有了阳光,叫得更欢了。

师:这个“欢”字用得好!让我们也看见了小鸟开心的样子。

生11:校园里的孩子,因为有了阳光,笑得更开心了。

师:同学们个个都像小诗人,说的句子真美!书中还有一个很美的句子,能找出来吗?

(指名读、引读第三句。)。

师:谁见过“锦缎”?

生:我见过,妈妈装首饰的盒子里铺着块锦缎,我带过来给大家瞧瞧。

(学生见了皆赞叹不已。)。

师:锦缎漂亮吗?谁来说一说?

生1:锦缎是用丝绸做的,摸上去滑溜溜的,很舒服!

生2:锦缎在阳光下会发光,非常漂亮!

生3:闪光的锦缎在阳光下像小河。

师:能说“锦缎像闪光的小河”,真不错!为了奖励各位小朋友的出色表现,请你们观赏一条锦缎般的小河。

(出示挂图“河面上波光粼粼,像绿色锦缎般美丽”)。

师:阳光下的小河真美呀!其实,何止是小河美,阳光下的景色都很迷人。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吧!

(齐读,赛读第二段。)。

【片断三】。

生1:谢谢你阳光,你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生2:阳光,你的本领真大,你太了不起了。

生3:阳光,我们真的感谢你!

生4:阳光,你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都爱你!

生:(齐声喊)爱!

师:那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读出对阳光的爱,好吗?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八

生:是!(齐声回答)

师:假如你的母亲此时就站在你的身边,你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妈妈!您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我长大后一定报答您!

生:妈妈!您要注意您的身体,别太劳累了!

生:妈妈!我知道那件事是我错了,在这里,我想请您原谅女儿的无知!

生:妈妈!您病了,但您不按时喝药,我心里真着急!(眼角有了泪花)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我很感动!我也想起了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母亲老了,依然在为我操心,每当我工作有了新的成绩,她比我还高兴!母爱是最崇高的、最无私的。在这里,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母亲,您好!

生:母亲,您好!(深情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想念母亲的诗——《纸船》,这是冰心奶奶青年时代远赴美国留学时在船上写给母亲的。让我们来齐声朗诵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语速偏快)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流利,但是还有缺陷,谁能指出来?

生:我们刚才读得太快了,不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师:那你能说说作者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作者要远渡重洋去美国,或许在几年内不能回国,她舍不得她的妈妈,她很伤感!

师:要体现伤感,那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呢?

生:要读得缓慢一些!

师:非常好!看来,你们对文章的感情把握得很准,也能掌握朗读的一些技巧。老师想读这首诗,可以吗?请你们指出老师读得不好的地方。(全班同学静听老师的朗读)

师:现在有请同学们指正!{学生笑了起来}

生:老师的语速比较慢,我听了以后感觉到了作者的伤心。

生:老师在读第二节的时候,我听出了坚定的语气,比如“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让人觉得作者感情的执着。但是,老师有一个字没有读准。

师:能说出是哪个字吗?

生:老师把“仍”(ren)”读成了“仍”(reng

)!

师:你能大胆纠正老师的错误,很好!

生:老师在读最后一节时,感情更深沉了!

师:同学们的感悟很深!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以更准确地把握课文,感悟课文的主题。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把不足之处指出来。

生:(饱含深情阅读)

生:他读得很准确,很流利!

师:你的评价很高哦,用了两个“很”!(学生笑了起来)

生:他能读出作者的思想!

师:(故意问)此话怎讲?

生:作者要出远门了,一年半载回不来,她放心不下她的母亲,于是伤感占据了她的整个思想,我们能听出伤心的成分。

师:同学已经能准确地找到课文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为主人公叠纸船、抛纸船设计一组镜头,然后由我们来拍下这组镜头。

生:应该是一个雨天吧!丝丝小雨就像泪花,能很好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

生:主人公应该穿一袭白色长裙,披着一头长发。

师:为什么要设计白色长裙呢?设计长发又有什么用意义?

生:白色代表纯洁,长发表明主人公悠悠的思念。

师:你已经具备了导演的基本素质!(同学们大笑起来)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抛”不应该是单纯地抛。

师:还有复杂的“抛”吗?

生:我的理解是用双手托着,任海风吹走纸船。

师: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生:这样才能更突出主人公的虔诚之心!

师:他的话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抛”就应该用点力气,划出一道弧线!

师:为什么呢?

生:作者无法释放她的痛苦,她希望能把纸船抛到海水里,让水流带去她的思念,而不是“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掌声一片)

师:他的精彩发言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他对文章钻研得比较深,对课文理解到位。希望同学们像他学习!

师:你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有一个地方感情最强烈呢?

生:有!那就是课文的第三节。

师:为什么?

生:作者用大胆想象——“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来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感情!齐读这一段!(诵读感情深沉)

师:学习课文之后,我们感受到了冰心奶奶的思母之情,同时我们了解了运用典型形象来寄托感情的写法。下面我们就来学写简单的诗歌,把你对亲人或是老师或是同学的感情表达出来!(自由创作)

生: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支流泪的红烛,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那是您女儿的点点相思泪!

生:母亲,您的爱藏在暖暖的棉被里,在寒冷的冬天给了我无限的温暖!

生:爸爸,您的爱藏在粗糙的手掌里,抚摩我时,幸福溢满全身!

生:哥哥,假如有一天你的肩头落了一瓣雪花,那一定是妹妹问候!

(掌声又一次响起)

师:亲情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学会发现,学会感悟,更学会表达!(下课)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九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生:是景物描写。

生:悲伤、凄清。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生:(全体)能。

师:其他组同学喜欢哪座桥呢?

生:我们组最喜欢风雨桥。因为这段话中“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

师:景色美在何处呢?

生:桥外是飞瀑流泉。

生: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

生:(齐读)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生: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生:文中还写道,“我之爱桥。”

师:很好。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

生:(沉默)。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鹊桥?

(教师出示鹊桥的图片)。

生:(部分)有。

师:为何喜欢?

生:(沉默片刻、害羞)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请同学们把文中写鹊桥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大家知道文章结尾一句话是何意思么?

生:(思考、沉默)。

师:我们再把文章结尾一句朗读一遍。

生:齐读。(仍然不解)。

生:(全体)美!

师:它美在何处?

生:它是一座联系兄弟心灵的心灵之桥。

师:很好。我们再来把文章结尾一句齐读一遍,看是否能体会到它的深意。

生:齐读。

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生:以前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生:我和我妈妈之间有很深的代沟,我爸爸经常劝慰我们,爸爸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美。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的美吧!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

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注释]。

[1]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3]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4]清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君:指峨眉山月。

[5]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古今点评]。

1.“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和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唐诗笺注》)。

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高棅《唐诗品汇》)。

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唐诗广选》)。

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诗法易简录》)。

[赏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志向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迟疑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溺在江水中,随波游荡,随同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动身,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深思起来。

诗中有几个问题须弄清楚。一是“夜发”,有人以为是指“早晨”动身,这可能是认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实夜晚可以行舟。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时,他有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东。”李白这次离家是带有游谒性质,而且他很喜欢晚上行船。他在另一首《渡荆门送别》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夜游在这类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东离门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花似流萤。”由此可见,“夜发”就是夜晚行舟,并非指“早晨”动身。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定集中到夜晚了。

其次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有好几个选本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为是指“峨眉山月”。诗题既是写月。我们先看看李白笔下明月的形象,问题就好解决了。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注入高洁的品质而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邀它一块喝酒,而且“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他还把密朋挚友也比作明月,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总之,他常把明月当作具有明朗、皎洁、真率的性格的形象来描写。

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和一草一木。假如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那么前三句与此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而且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就缩小了,味变淡了,不如前者浑厚,入情入理。

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

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也是地名,但似乎在夜晚让钟声把“寒山寺”的“寒”意带给船上的客人。这两诗于此具有同一妙处。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

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动身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示了诗人爽朗豪放的性格。这一句轻轻喝起,末句没有顺流直下,却回波倒卷。“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偏重抒情,当然这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

如中间两个也有抒情成分。由于这五个地名带有浓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随分自佳,不觉痕迹,既无重复或枯燥无味之感,又将诗人行踪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觉得呆板,反具流畅飘逸的风神。(魏耕原)。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一

[课件]当太阳又开始温暖地照着大地的时候,他正躺在沼泽地的芦苇里。百灵鸟唱起歌来了——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背景音乐换成了欢快的《春之声》。)(生齐读。)。

师:再读,读出小鸭生命的春天——。

(生再读。)。

师:这一遍有了些味道。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荫里一直游到我面前来,我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课件]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

(生惊喜地、兴奋地读。)。

师:如果改一下:直接写天鹅告诉他,他是一只美丽的小天鹅,行吗?

生:改了不好。因为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他在养鸭场里也会变成一只天鹅,但他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就是天鹅。

生:这是一个发现自己的故事。就像课文这样,还是让小鸭自我发现的好。

[课件]最小的那个孩子喊道:“你们看那只新天鹅!”别的孩子也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于是他们拍着手,跳起舞来,向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跑去。……同时大家都说:“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

生:(读)“最小的那个孩子喊道……”

师:老师有个提议,你可以找几个同伴合作来朗读。

生a(兴高采烈地):“你们看那只新来的天鹅!”

生b(拍手、跳跃):“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

生c、生d(抢读):“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

师:抢读?有创意!小鸭听到大家的赞美,他的心情——。

生:幸福、快乐。

师:来,让我们同丑小鸭一起感受幸福和快乐——读——。

[课件](《我心永恒》的前奏响起。)。

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而现在他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紫丁香在他面前把枝条垂到水里去。太阳照得很温暖,很愉快。他竖起羽毛,伸出他细长的颈,从内心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生齐读。)。

师:味道还没出来。说说看,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

生:要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来读。

师:说得好!(修改课件,把字幕中的“他”全部换成“我”。)。

[课件]我感到太幸福了,但我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我想起我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而现在我却听到大家说我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紫丁香在我面前把枝条垂到水里去。太阳照得很温暖,很愉快。我竖起羽毛,伸出我细长的颈,从内心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师:孩子们,你就是一只丑小鸭,现在你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再读,用你的朗读来诠释丑小鸭美丽和高贵的心灵!

(生动情朗读。)。

生: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生: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生:我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

师:“我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小鸭这样说了吗?

生:(看书)原来这话不是他说的。

师:他为什么没这样说?

生:(读)“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鸟儿”,“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板书]一颗好的心(在外面画一个圆圈——代表“天鹅蛋”)。

师:“一颗好的心”指的是什么?来,把你们的话写到“一颗好的心”周围吧。

(生上讲台,围着“一颗好的心”写满了“谦虚”、“美好”、“善良”、“美丽”、“高贵”、“有理想”、“有追求”、“向往自由”、“不气馁”、“不骄傲”等词语。)。

安徒生从小家境贫寒,继父不喜欢他。14岁就有想当演员的志愿,可没有一家剧院愿意让一个穷孩子登台表演。到作坊打工,又因力气小被辞退。睡大街,废纸当被。后被穷人出身的歌唱家收留。半年后的一天,得重感冒,声音受损。一位诗人被安徒生的勤奋精神打动,接济他,经过努力悲剧《阿芙索尔》被一家文学刊物发表。其后又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引起强烈的反响。终成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安徒生自己正是一只经历了许多挫折的“丑小鸭”,但他有一颗向往外面广阔世界的心灵,他没有消沉,发愤努力,后来终于变成了“天鹅”。

师:“丑小鸭”的故事其实是作者本人经历的一种自述,是作者自己一生奋斗拼搏的童话式的缩影,艺术化的写照。(说到这里,我给黑板上的“丑小鸭”加上书名号,在“《丑小鸭》”和“安徒生”之间添上一个“等号”。)他在这篇童话里,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歌颂了好心的普通人对他的尊重和帮助,讽刺了庸人对他的不理解和排斥。现在我们来分享大家在课前所作的策划。让我们走进安徒生和丑小鸭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们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二

师:很多人急急忙忙赶集似的聚拢。

生:不是,是青的草、绿的页、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生:老师,第二自然段怎么作成一首诗。

师:作诗,好,有兴趣咱们下课再做。

生:为什么说燕子飞来就增添了许多生机?

师故做糊涂:燕子飞来就增添了许多生机。

生再显明白:是因为它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第二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呀?

师:各色的花都很美丽。

师:第三段,1分钟,快点读。(半分钟后)。

生:什么像一把剪刀?

师:尾巴。

生:掠过是什么意思?

师:飞过。

生:荡漾是什么意思?

师:水在动来动去,是吗?

生:水在来回摆动。

师:你们问了老师这么多问题,我也问问你们好吗?

师:老师先问第一自然段是从那些方面描写燕子的?

学生用朗读第一段回答。

师:第二段的“吹拂”可以不可以换成“狂扫”

生:不可以,春风不大,只是吹拂,不是狂扫。

生:写了细雨、微风、柳丝还有漂亮的小燕子。

师:第三自然段小燕子飞的动作是怎样的?

生:燕子斜着身子掠过,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师:“掠”可以改做飞吗?

生:不可以,掠的速度快,而飞的速度慢。

生:燕子飞行时候的样子。

师:也就是动态。第四自然段里面为什么说电线杆像五线谱呢?

生:因为电线又细又长。

生:电线很细,也很多,所以看起来就像五线谱。

生:因为燕子飞到了电线上,猛的一看电线就像五线谱,燕子就成了音符。

师: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燕子的到来,怎么样啊?赞美一下。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看看这两篇课文你喜欢哪一篇?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三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美景。

问题归纳。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2.归鸦为什么用点点?大雁为什么用成群结队?虫鸣为什么用听?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

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这是视觉描写。

夜幕降临后,看不到虫子,但是可以听到叫声,这是听觉描写,这样写符合常理。

3.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第一部分(1):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重点写了天空。

第二部分(2):写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重点写了萤火虫。

第三部分(1):写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重点写了归鸦和大雁。

第四部分(1):写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重点写了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时清晨闲逸的心情。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四

生:我认为写景的文章应该是学里面的好词好句好段。

生:我认为是如何把景物写得好、写得妙。

生:(齐)发现美。

师:第二个任务是——。

生:(齐)表达美。

师:语文更重要的是后一个任务——怎么表达景物之美。那么《四季之美》究竟写了什么美景,是怎么表达的呢?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开。

二、咬文嚼字,品味变化美。

师:四季,大家都很清楚,是哪四个季节呢?

生:(齐)春夏秋冬。

师:请四个小组分别读不同的季节,比比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究竟写了哪些美景。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课文中春、夏、秋、冬四段。)。

师: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作家写的,是哪个国家的作家?

生:日本作家。

师:名字叫——。

生:(齐)清少纳言。

师:你们了解清少纳言吗?她是做什么的?

生:她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

师:平安时代距离我们有1000多年的时间,说明她是古时候的作家,这是一个信息。

生:她是皇后身边的女官。

生:四段的开头“最美是……”是相同的。

师:没错,这是一个共同的句式。我们一起把这四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四句话,师生配合读。)。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是说春天最美的时。

候是黎明,“春天美在黎明”,难道春天其他时间不美吗?

师:是啊,春天美的东西很多,你还可以说春天美在哪里?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生:春天美在公园。

生:春天美在鲜花。

生:春天美在校园。

师:春天美的东西很多,花草树木,万紫千红,都很美。但是换成课文中的句子“春天最美是什么”就不一样了,最美的只有一个。中午、晚上能美过黎明吗?在作者眼中,“黎明”就是最好最好的,我们一起把最美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春天最美是黎明”。师强调“最美”,示范朗读。)。

师:黎明到底美在哪里呢?读下去。

生:(齐)“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黎明到底最美在哪里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黎明美在太阳的红光。

生:我觉得最美是在太阳升起时,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彩云。

生:我认为美在太阳初升的时候。

师:太阳初升的时候让东方的天空——。

生:慢慢地变红。

师:慢慢地变化,色彩发生变化,作者主要抓住东方色彩的变化。她写了哪三种色彩?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刚开始是鱼肚色的,然后是红色的,最后彩云是红紫红紫的。

师:刚开始的天空是鱼肚色,鱼肚子是什么颜色?

生:鱼肚子是白色的。

师:有一个词语叫鱼肚白。刚开始是白色的,接着就变成什么颜色了?——红色。最后变成——红紫红紫,红色再加重就变成了红得发紫。如果说一个人很有名气,我们说他很红;再红就说他红得发紫,紫色是红再往前一步,所以叫红紫红紫。作者主要写东方太阳日出时色彩的变化,请你拿出笔来,找出表示变化的三个动词。

生:(齐)泛、染、飘。

师:好,我们看着大屏幕读一读,把这三个动词强调一下。(出示第1自然段,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三个动词“泛、染、飘”,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把“泛”换一个动词,你能换什么词?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映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给他热烈的掌声!他用“映着”,还可以用什么?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透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给他掌声!想到了其他人没有想到的词“透着”,还可以换什么词?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浸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还有吗?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咬文嚼字。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绣着鱼肚色的天空。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衬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那么,这些“映”“透”“衬”“绣”和“泛”比较一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是“泛”,因为后面说到“染着微微的红晕”,这样和前面的“鱼肚色的天空”形成对比。

生:“染”是从外到里的。

生:我们要体会出黎明的美。

生: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美。

师:它是一种色彩吗?它写了三种色彩,写出了色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春天色彩多样的美。

生:写出了色彩的变化美。

生:很单调。

师:是啊,太单调了,如果写三种颜色呢?

生:层次很丰富。

师:没错,这就写出了色彩变化的丰富之美。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总觉得这个美缺了点味道,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让我们感受到朗读之美。(指名一位男生读,师示范朗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对写景文章的理解。(指名一位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对比质疑,体会动态美。

师:这是作者写的春天美景,用了三个动词写出春天景色的变化之美。那夏天作者还是这样写的吗?(板书:夏)作者写夏天着重写了什么?大声回答。

生:(齐)萤火虫。

师:萤火虫是一个活物,会活动。请你圈出第2自然段中表示萤火虫动作的词语。

生:我找到的是“翩翩飞舞”和“飞行”。

生:除了这两个词语,我还找到了“闪着”。

师:三个写萤火虫动态的词语,我们先来研究“翩翩飞舞”,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齐)“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师:一般诗人和文人写夏夜都会写月亮,因为夏天的月亮是最美的,而本文作者偏偏不写月亮。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位作家。

生:这位作家很有个性。

生:这位作家独树一帜。

生:暗夜。

生:形容舞者的舞姿。

师:舞姿翩翩,好!

生:形容蝴蝶飞舞时候的状态。

师:蝴蝶飞的时候扇着翅膀,翩翩飞舞,那么轻盈,那么优美。

生:形容秋天的落叶在空中的样子。

生:看不到萤火虫的翅膀,只能看到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师:只能看到萤火虫尾部发出的微光,那。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微光?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会用“亮晶晶”。

师:天上的星星可以是亮晶晶,萤火虫好像还没有亮到这个程度。

生:微光闪闪。

师:给他掌声!他用了“微光闪闪”。

生:荧光闪烁。

师:他用了“荧光闪烁”,给他掌声!

生:隐隐约约。

师:萤火虫的光在漆黑的夜晚是隐隐约约。

生:若隐若现。

师:说得真好!你觉得漆黑的夜晚用“翩翩飞舞”形容萤火虫准确吗?有的说准确,有的说不准确。这是中国作家翻译过来的,我们看看另一个作家是怎么翻译的。(出示。生齐读。重点读“群萤乱飞,银光闪烁”。)。

生:我更喜欢“翩翩飞舞”,因为翩翩飞舞写出了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飞行的美感。

生:我也同意用“翩翩飞舞”,因为翩翩飞舞体现了萤火虫的轻快。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我们来听听不同的意见,不要“一边倒”。

生:我不同意用“群萤乱飞”,因为这样感觉萤火虫是杂乱无章地乱飞。

师:当然是乱飞,萤火虫什么时候是排着队飞的?(生笑)还有谁想说吗?

生:我觉得如果用“群萤乱飞,银光闪烁”,会让人觉得一团乱麻。

生:我还是更喜欢“翩翩飞舞”。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如果用“群萤乱飞”的话一点美感也没有了。

师:为什么“乱飞”就没有美感了呢?你们觉得整齐的才是美的,是吗?

生:关键是这个“乱”字,感觉不好看。

师:哦,你觉得乱不好,而我恰恰喜欢“乱”,我从“乱”字中读出了萤火虫的自由。如果是整齐地飞,我反而觉得萤火虫是人为操控的,变成机器萤火虫了。

(生笑)。

生:我也喜欢“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因为乱飞乱得很整齐。

师:(笑着问)你为什么觉得乱得很整齐呢?

生:就是一种看上去的感觉,不像“翩翩飞舞”那种整齐得死板。

生:我喜欢有个性的,因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全场笑)。

师:掌声给他。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面孔,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相同的大脑,没有两个相同的心灵。你们怎么可能一样呢?不一样才是正常的,一样才是不正常的。请同学们拿出笔,如果认同了,就把原文中的“翩翩飞舞”删掉,换上你喜欢的词语。语文书就不能批判了吗?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本就等于没有书,读书就读傻了。那叫什么?——书呆子。我们可不能把你们教成书呆子。漆黑的夜晚,萤火虫当然是“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只能看到它的光,怎么会看到轻盈飞舞的样子呢?还用“翩翩”这个词,显然不恰当。我们把书捧好,齐读第2自然段,读到“翩翩飞舞”时换成你自己喜歡的词语。

(生齐读第2自然段)。

生:萤火虫的动作之美。

师:能把这个“作”换一个字吗?

生:动态。

生:“变化”是从浅到深或者是从深到浅,而“动态”是一直都是这样子的。

师:有点道理,给她掌声。谁再补充?语文就是要咬文嚼字,这才是学语文。

生:“动态”只是说它在动,而“变化”是指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在变化。

师:对啦!“变化”是指不同的状态,例如,你小时候长这个样子,20岁的时候长这个样子,50岁、100岁长这个样子,这是你样子的变化。刚开始是鱼肚色,然后是红晕,最后变成红紫红紫,这是“先……然后……最后……”的变化。而“动态”就是写事物动作的姿态,写萤火虫飞行的样子。它不是写萤火虫小时候怎么样,后来长大怎么样的过程,这叫“变化”。所以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四、品析心情,体会感受美。

师:春天是写变化之美,夏天是写动态之美,那秋天是写什么之美呢?谁来把秋天的这一段朗读一下?(指名读)。

生:(齐)动人、感动、心旷神怡。

师:这三个词都是写人的什么?

生:写人的心情。

生:写人的感觉。

师:是写人的心情、感觉、感受,还可以说是——。

生:神态。

师:(摇头)不是神态。

生:写人的心理活动。

师:写人的心理活动,写人的感受,我們一起来读读,作者看到什么觉得“动人”呢?

生:(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作者看到什么风景觉得很动人?

生: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为什么看到乌鸦飞回窝里就觉得非常动人呢?

生:因为有“乌鸦反哺”这个成语,乌鸦可能是给自己的母亲带食物了,感觉非常动人。

生:我觉得“动人”是乌鸦为自己家人着想的情感。

师:对呀!不管是老的乌鸦还是小的乌鸦,它们都关怀自己的亲人,让作者感到特别动人。好,这个“动人”就有根了,否则“动人”是没有根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那么什么景色会让作者感动呢?接着读。

生:(齐)“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生:大雁飞向南方要经历很多风霜,体现出大雁执着的精神。

师:他说大雁要飞到南方,要飞越千山万水,这种精神怎么不让人感动呢?

生: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年轻大雁和年老大雁比翼而飞,年轻大雁对年老大雁不离不弃的精神。

师:给他掌声!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大雁的家族团聚,在空中比翼而飞的欢乐的状态。

师:你看这一群大雁飞,恐怕是一个家族。飞在前面的是爷爷,爷爷说:“儿孙们跟着我飞啊!”一个人在前面飞呀飞呀。看到爷爷飞得吃不消了,爸爸就接力成为领头雁:“您让我来,您到后面休息休息。”后面跟着的就是儿女,比翼而飞的有可能是夫妻、兄弟、姐妹。这个家族比翼而飞的场景让人感动。

生:令人感动的还有可能是大雁的团结。

师:对呀。队形那么整齐,一会儿你领飞,一会儿它领飞。那种团结、那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怎么不令人感动呢?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那么什么让作者心旷神怡呢?

生:风声和虫鸣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师:好的,这个“心旷神怡”我们来讨论讨论,谁能告诉我“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

生:感觉心情很舒畅。

生:人看到美景之后心情很好。

生:秋游出去玩的时候会觉得心旷神怡。

师:到郊外会心旷神怡,还有吗?

生:去公园里玩的时候。

生:在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看着养眼的树木,闻着泥土的清香。

生:在乡下闻着油菜花的清香。

生:我会觉得很悲凉。

生:我会觉得很凄凉。

生:我会觉得很难过、伤感。

生: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作者觉得抓住了秋天的尾巴,听到了最后的风声和虫鸣。

师:也说得通。

生: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每个人对秋天都有不同的感受。

师:有道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是心旷神怡,你们对秋天的感受是忧愁的。

生:我觉得恰当,可能作者比较喜欢大自然,喜欢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师:有可能作者在皇宫里面很悠闲,她在散步时听到风声和虫鸣,感到心旷神怡。我们一般人听到秋风和虫鸣都会感到忧愁、惆怅和伤感。每个人面对同一个景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生:也有可能作者听到风声就觉得凉风习习,很舒服,就感觉心旷神怡。

师:那清少纳言在原文中是不是用的“心旷神怡”呢?显然不是。这是翻译的人给它凑上去的,作者原来用的并不是“心旷神怡”,是什么呢?拿出笔来,如果你听到风声、虫鸣声会是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进去。

(生写)。

生:心情美。

生:感觉美。

生:生命美。

生:感触美。

师:准确地说是感受美。请你来板书。(生板书:感受美)每个季节写的都不一样。

五、讨论交流,畅想冬天之美。

师:春天写变化美,夏天写动态美,秋天写感受美,那么冬天写的什么美呢?快速阅读,在书旁标记。同桌几人讨论讨论。

生:心情美。

生:环境美。

生:和諧美。

生:心态美。

生:我觉得是风景美。

生:我觉得应该是心情美,因为课文里说“闲逸”的心情。

生:应该是心情美,因为结尾说“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这是作者的心情。

生:(齐)变化美、动态美、感受美。

生:冬天最美是白昼。

生:冬天最美是雪后。

生:冬天最美是深夜。

师:最美是深夜,说说理由。

生:大雪都是在深夜下的。

师:大雪往往都是在深夜下的,所以最美是深夜。

生:冬天最美是雪时。

师:为什么下雪时那么美呢?

生:因为下雪时雪花飘飘扬扬的,很美。

师:每个人的角度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课后我们就写一段“冬天最美是”。下课。

(实录整理:孟玥)。

教学评析。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像《四季之美》这类景美、文美、情美的写景散文,课堂学习时却常常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的“程式化”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依据文字想象画面,然后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学常常缺少变化,在文本的表层滑行。发现美、表达美,是孙老师上课伊始就和学生在聊天中明晰的学习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对于美的发现和表达,孙老师没有大而化之地教方法,而是落实在具体语言文字的比较推敲中,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一句话来说,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一、比较推敲中欣赏:让学生活泼泼地生长。

写景散文的教学,欣赏语言自然是应有之义。“春天最美是黎明”,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抓三个动词“泛着”“染上”“飘着”,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一,让学生在有所侧重的换词中体会表达的精妙。教学中,孙老师紧扣一个“泛着”,启发学生换个词来体会。学生把“泛着”先后换成“映着”“透着”“浸着”“绣着”“衬着”,大家在交流换词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对语言文字的比较推敲。第二,让学生在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学习“泛着”,而不是望文生义、就词解词,因此教学进入到一个审美愉悦的境界。课堂上,孙老师指着一位小姑娘,笑着说:“这个小姑娘长得多漂亮清秀,她的脸上泛出了红晕,这个红晕是从皮肤里面透出来的,叫‘泛着。”我想,课堂上的孩子们必定是会心一笑,原来“接知如接枝”,这才是充满情智浸染和启迪的语文课堂,暖融融而活泼泼。第三,对动词的体会紧紧围绕着对“春天最美是黎明”的感受和发现,“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很容易理解为色彩美,而孙老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欣赏三个动词,水到渠成地在理解上往前走了一步,总结为:色彩的变化美。

二、比较推敲中质疑:让学生站着读书。

孙老师经常跟我提及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更是身体力行地倡导站着教书、站着读书。夏天夜晚的动态美,孙老师抓住一个“翩翩飞舞”,让学生从舞者、蝴蝶、落叶的形象入手,比较“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和“翩翩飞舞”,哪一个更准确地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显然,课堂上学生还是有一些思维惯性和从众心理的,孙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引导质疑,让学生渐渐领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四季之美》译文中关于夏天萤火虫是这么写的:“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林文月则这么翻译:“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而孙老师选用的译本则是“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这里的“秘妙”是什么呢?我以为还是更大的认知冲突。孙老师一直倡导深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爬坡和头脑的流汗,显然,“萤火到处飞着”“群螢交飞”比较温和,而“群萤乱飞”则更具思维的冲击力,更能让学生历经一番思辨后痛彻顿悟。

三、比较推敲中体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秋天最美是黄昏”,对学生而言是有距离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更多的还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秋天的黄昏是“动人的”“更是叫人感动”“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呢?孙老师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而是继续抓住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联想、体会,因为文字是有张力的——“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文章才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一个“点点归鸦”让人想到“乌鸦反哺”的动人场景;一个“成群结队”“比翼而飞”更让人联想到雁群的团结互助、坚持不懈、不离不弃;可是为什么“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呢?一方面,孙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份和生活体会;另一方面,孙老师更鼓励学生用自己听到风声、虫鸣的感受丰富文本,这是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如此,学生就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黄昏,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感其心。

其实,教学是一门取舍的艺术,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孙老师的《四季之美》教学之所以能举重若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四个季节的教学处理。春天抓动词“泛着”和“染上”进行比较,夏天抓“翩翩飞舞”质疑,秋天则抓一个“心旷神怡”体会,而冬天则索性留白,给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讨论交流说,冬天写了心情美、心态美、环境美、风景美、和谐美,冬天写的究竟是什么美呢?孙老师风趣地告诉学生:“孙老师也不知道,孙老师也概括不出来。”读到此处,顿觉意蕴悠长。是呀,“书是永远也教不完的”,如何用好教材教儿童学语文,孙老师的“教学留白”止于当止之时,让学生围绕“冬天最美是”尝试表达冬天的变化之美、动态之美和感受之美——看似“不纠结”的设计背后,该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五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夜色?2、为什么叫夜色?

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三、认读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读、齐读、领读。

2、回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胆子:

师:我们一般家里也有掸子,用来掸灰尘的,见过吗?

生:见过。

师:是这个吗?是这样写吗?

生:不是。那个掸子是东西。这个胆子是说人的。

往外瞧。

师:往和什么字象?

生:住。

师:哪里不一样?

生:住是单人旁,往是双人旁。

师:瞧瞧,韩宇新在干什么?

这时,孩子们都转过头看这个学生。

师:你们在干什么?

生:看韩宇新。

师:瞧就是看的意思。

故事。

这时,有个学生念成了“古诗”。

生:古诗。

师:您们爱听的叫——。

生:故事。

学生拼读这两个词语的音,区别。

微笑:

师:什么是微笑?那位同学能微笑一下?

很多学生嘻嘻笑出了声音。

师:我听到了有的学生笑出了声音,这不是微笑,看xxx在微笑,xx也在微笑。仔细看。这是轻轻地、没有声音、不露出牙的笑。

3、认识形声字。

教师用红粉笔圈出:胆、瞧、故、偏、样。

师:老师为什么圈出这些字?

学生们一脸茫然。

指名学生读:胆——旦,瞧——焦,故——古,偏——扁,样——羊。学生不认识的教师读。

反复对比读,引导学生通过听,了解正体字和字的部分度赢得相同和不同。

师:发现了吗?

生:胆——旦,声母都是d,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一个三声,一个四声。……。

师:这些都是形声字,字的一半表示整个字的读音,但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自由读没有拼音的课文。

五、师生讨论,什么师“夜色”。

师:什么是夜色?先用“夜”和“色”组一个词语吧。

生:夜晚。

生:红色。

生:黑色。

生:颜色。

师:把这两词语连起来?是夜晚的颜色还是夜晚的黑色?读书找一找。

生:夜晚的黑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天一黑”知道的。

二课时。

一、指名逐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第一句:师:你觉得“我”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胆子很小,怕黑色。

生2:他胆子很小,天黑不敢往外瞧。

(板书:胆小)。

师:她刚才说,怕黑色,你们让你同意吗?

孩子们没有人说话。

师:头发是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衣服师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皮鞋师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怕什么?

生:天黑。

师:怕天黑,也就是怕夜晚的黑色。

指名读第二句和第三句。

指名读最后一句,

师:他变得怎样了?

生1:他胆子大了,敢出去了。

生2:他敢出去了。

生3:他变得勇敢了!

(教师板书“勇敢”)。

二、提出问题。

师:看看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板书:夜色。

胆小——勇敢)。

生:为什么他由胆小变勇敢了?

三、读书,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自由读书,寻找答案。

2、讨论,交流。

生1:妈妈讲了很多勇敢的故事。

师:这是我变勇敢的原因吗?你们同意吗?

生2:我不同意。因为下面还有:“可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这说明我还是害怕的。

生3: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师:爸爸拉我,我就勇敢了,是吗?

生4: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5: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师: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这是怎样的画面。

生1:有小草、小花。

生2:小花、小草很多。

生3:很多的小花、小草,很漂亮。

师:他觉得这画面非常美丽,你们觉得呢?

师:很美丽。

(教师板书:美丽的.)。

师:能不能在“原来”和“花草都象白天一样微笑”中间加一个词语?

生1:原来夜晚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2:原来天黑了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3:原来夜色下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3、拓展。

师:你觉得夜色下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学生回答略)。

四、感情朗读课文。

五、题目为什么叫“夜色”?能换成夜晚吗?

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说:美丽的夜色。

胆小——————————勇敢。

生1: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勇敢了。

生2: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人变勇敢了。

生3: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成了勇敢的人。

师:能换成夜晚了?

孩子们竟然说能。

师:我是因为什么胆小的?

生:因为怕天黑。

师:因为怕天黑,夜晚的黑色让我害怕,所以我胆小。

师:因为什么勇敢了?

生:夜色很美丽。

师:现在想想,能换吗?

生:不能。

六、指导书写。

1、夜、很、光、步的笔顺。

2、区别“住——往”。

师:给“往”组个词。

生:来往。

生:来来往往。

师: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是几家?

生:两家。

师:很多人或最少两个,所以“往”师双人旁。

3、“还”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后反思:

1、“夜色”是什么?

在备课的时候,因为觉得这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所以没有象往常一样严谨的、一丝不苟地备课,当学生提出“什么是夜色”的问题时,我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组词、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和学生一起获得了答案。教完第二课时,我的头脑中的夜色是什么竟然和第一课时结束后的答案是不一致的。

看来,简短的课文可不能做简单化处理。

2、学生质疑的时机。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两次质疑的机会,一次是在引入课题后的质疑,一次是在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的质疑。

课下,我试图寻找这两次质疑的不同。

(1)提问题的基础不同。课前是在读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课中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

(2)提问题的范围不同。课前的质疑是由课题引发的,可以是针对课题的,针对内容,范围较广,层次高低不一;课中的质疑是多是针对内容的,甚至直指向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兴奋点和理解的难点。

我为什么给学生两次机会呢?在开始时,学生提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夜色”是什么?教肤浅,通过组词、读文就能解决了;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夜色,也就是题目为什么是夜色”,又较深,需要深入的学习课文之后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成了无的放矢,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知整体的内容后,知道“我由胆小变勇敢”后,让学生提出,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让学生课前提问,然后通过读课文等手段逐渐解决简单问题,在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抓住一个立足于文章的整体、直指向文本的主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解上的难点来引导学习。

最近,在反思我的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低年级,想到了这种方式的目的和效果——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还是坚持用下去。

3、摸摸识字教学的门径。

识字,包括认识字音、理解字义、掌握字形,在教学中是分层逐渐突破的,而不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

一、随文识字,识字字音,初步认字形。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利用拼音读课文,同时也对字形形成初步的、整体的、不甚清晰的认识。

再经过识字环节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

二、理解字义的几个层次。

1、理解词语的择偶面的意思。如,“微笑”——略带笑容,不显著、不出声的笑。课标中对低年级段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这里我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微笑,顺而了解了微笑的意思。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如,“微笑”在文中是“花草”微笑;在“夜色”下的微笑;是“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时发现的;夜色下花草的微笑像“白天一样。”

3、在学习课文中,抓住重点词语来学习课文,发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关键的作用。如,“微笑”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花草的微笑是怎样的画面;描述画面,说出夜色下的花草的微笑是很美丽的;由夜色下花草的美丽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夜色是美丽的。

自己觉得,在理解字义的层次上自己做的不到位。

三、指导书写,清晰、具体地掌握字形。

4、质疑:这些是有效的吗?

(4)住——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区别形近字,是有效、高效还是无效?

课文桥之美课堂实录怎么写篇十六

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那此时的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它变成了(生补充)。

生:夺命桥、通向死亡的桥。

师: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又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势的。请同学们围绕导学案要求默读课文的7—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1、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写下你感动的原因,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2、一边读,一边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再试着解答一下。

生:从清瘦的脸上我知道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壮、魁梧,他随时都有可能洪水冲走。

师:从哪个词知道的?生:清瘦的脸上。师:还知道什么?

生:这里说他像一座山!我觉得盯这个词(课件显示变色)最能让人感觉到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师:他盯着人们,那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

生:(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

师: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紧紧是镇定地像一座山就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住了脚步吗?

生:因为老汉纹丝不动,师:你站在那里,人们会停住脚步吗?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师:村干部很多呀!

生: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因为他在人们心中威信很高,所以他就像一座山,

师: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所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老汉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正好与前面谁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生:群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采用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

师:通过学习你还知道什么?

生:危险的形势扭转了,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交流感动之一: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师: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师:找的真准,(课件出示;)三句话,让乱哄哄变成依次。

教师小结:是啊,老汉就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走在前面的是群众——接着是党员——最后是老汉。(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看图。

师:老汉有机会先过桥,而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板书:先人后已。

师:是啊,老汉的这种行为的确让我们感动。这也是本篇课文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出示课件: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村支书的舍已为人。

交流感动之二: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师:就在老汉组织群众有序撤离的过程中,还有一幅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79页的图片。出示句子: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同桌讨论,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

师;为什么揪出来?

生:因为小伙子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从哪看出来的?文章到最后才点明这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写法就是——生补充:前后照应。

师: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难道是当时的局势缓解了吗?

生:没有。更加严竣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中“窜”这个字写出水上涨的迅速。(窜字变色)。

生:放肆在舔着人们的腰。

生:因为从这两个字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地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在形势如此严竣之下,老汉揪这个动作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那这一揪,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突然,冲等)。

师:老汉的这种做法又是什么行为?不循私情,舍已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小结:他不允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生补充:自己的儿子。老汉的这种不循私情,舍已为人的品质再一次让我们感动:出示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生:爱。

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那现在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用心思考,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所以用桥作题目。

生:是一座生命桥、伟大的桥、不朽的桥、永不摧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桥。

生:老汉您是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已、不徇私情、舍已为人的人。

生:老支书,您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老支书,您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生:老支书,您的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灾难面前,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同学们,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女教师张丽莉就是其中一位。谁来说说。

生:她是最美丽的女教师。

生:为了救学生,自己差点牺牲。

生:现在是高位截瘫。

六、总结全文。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吧,这是一位平民英雄,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诀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来读这个课题:桥。让我们永远记住课文中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赋予生命的——(生说: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