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范文(优质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8 05:28:43    小编:ZTFB
陶行知块糖果读后感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范文(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5:28:43 |
  • ZTFB |
  • 8页

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所读内容,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读后感的写作可以采用记叙、议论、论述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读后感是一个有趣而独特的写作形式,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一

今天阅读了《教师人文素养读本》一书,其中有崔永元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崔永元讲到了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见一个叫王友的孩子,正用土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跟他说:“王友,你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赶回来,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两位。陶行知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过糖。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哭了,他没有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从这个故事中,折射出陶行知爱的教育,教育的艺术。

其一,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行为不放,先阻止,后教育。用“土块砸”貌似乡村孩子间的一种平常的游戏,但究其行为是不正当的。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但教师不能对学生错误的行为熟视无睹,应当及时制止,及时教育。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忙忙碌碌于教学工作,疏忽了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治工作,“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那么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把学生当作“小树”一样去修剪,使学生健康成长,因为教师是园丁,是有义务、有责任的。

其二,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循循善诱。“四块糖”四次奖励,每一次的奖励都是挖掘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谋有略,循循善诱,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错误的行为。同样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师或许看见就会当场严厉的批评几句就了事,这样学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斩草要除根”,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彻底的纠正过来,就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这样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用赞许的眼光,用表扬的语气,用奖励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比粗暴的指责,效果要好上几十倍,所以说堵不如疏。

其三,陶行知善于抓住了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所需。一块糖在现在的学生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算是孩子心目中的奢侈品。陶行知每一次的奖励,都有奖励的原因,同时每一次的奖励,都给学生一次心灵上的愉悦与震慑,以至于王友“捧着这三块糖哭了”,由此可见收到的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三块糖”的价值。现在许多教师同样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但更多的是有奖励的目的性的。如考试前,教师会说考到什么分数就奖励什么,这种奖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易式的奖励,与陶行知的奖励是不能相提并论,是无可伦比的,陶行知的奖励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生更会铭记于心,而交易式的奖励学生往往有一种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奖励应适得其需,应适得其所,应震撼学生的心灵。

其四,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二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

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

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

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

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

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

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

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

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的,特别是父母的欣赏。如果孩子能受到最亲近的人的鼓励,他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淹没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惩罚,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吧。希望这个故事给大家一些启发。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三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四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普通话考试短文朗读《陶行知的“四块糖果”》,欢迎朗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2声)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可以儿化)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可以儿化)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可以儿化)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2声)掏出第四块(可以儿化)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可以儿化)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可以儿化)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节选自《教师博览?百期精华》中《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我的爸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但对于我来说,或许他是世界上最不同凡响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爸爸教我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我吃饭总是米粒掉一地,碗中也吃不干净,十分浪费。每当这时,爸爸总用严厉的目光盯着我,并以身作则,首先吃干净碗中的`米粒儿,我知道,那是在提醒我,所以迅速吃完饭。有时,看到路旁盛开着的花,我总忍不住摘上几朵,欣赏完了便随手扔掉。爸爸看见了,对我说:“儿子,你今天犯了两个错误!”“什么?”我反问。“第一,你不应该摘花,花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你怎么能随意乱摘呢?虽然这只是件小事,但将来你也许会破坏公物,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哦!”我脸通红。“第二,你不应该随手扔掉,和摘花一样,如果现在你手上的是垃圾,随手扔掉会对大家产生影响,也会破坏环境。”“我明白了。”我点了点头。爸爸仁爱地看着我说:“好,我相信你能做到,玩去吧。”

就现在看来,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但我的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仍是我父亲,他像启明星,一路指引着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说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畅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下面我就说说电脑和网络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两个作用。

第一个对信息搜索、开阔眼界方面的帮助。平时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我就上网查信息;对于国内外的时事新闻,我更多时候也是通过网络来获知的。如果我想学习什么新鲜事物,也可以上网查教程,比如我最近对图像处理比较感兴趣,就下载了电子书教程跟着它一步步来学习掌握。

第二个就是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网上购物了。我还是发现了网上购物的好处,那就是方便,而且种类丰富,差不多你想的到的东西都可以再网上买到。我周围的同学都在网上买书,衣服,鞋子,电子产品之类的,发现同样的东西价格真的比在实体店便宜好多,而且你可以点点鼠标就可以货比三家,而不是跑遍整个城市去比较。就这样,我体会到了网购的好处,买了很多东西。

这些都是科技发展了,电脑普及了,网络畅通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我认为学好普通话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教师的行业中则更重要。

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就是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不懂就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的多音与多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

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

我觉得学习普通话是一个日积月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慢慢积累才能把普通话连好。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五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评价,就会不自觉地自暴自弃。身为教师,我们要拿着‘放大镜’给学生找优点,用‘扩音器’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走路,这应成为班主任教师的追求。”陶行知先生对打人的王友始终是和善的,是“微笑”的,是“亲切”的。的确,教育应该是含情脉脉的,教育是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工作。它决不等于必须进行生硬的毫无感情地说教,更不等于必须进行以人为敌的训斥。相反,它应该是含情脉脉的,应该是诗意浓浓的,给人一片关爱,给人一片温馨,给人一片希望;使沙漠变绿洲,使顽劣变聪明,使野蛮变文明。有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其次,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对打人的王友,不是斥责,而是表扬;不是处罚,而是奖励。他没有简单地对待打人的学生,不是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严厉地指责了事,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与孩子达成共识,然后再契入教育。陶行知先生能够科学地对待打人的同学。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不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挞伐、惩处,而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须知,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也能毁掉一棵幼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有一丝的希望,也要尽万分的努力,要千方百计去教育、去拯救;要从孩子们的一生前途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图一时的痛快、一时的意气用事。须知,毁掉一棵幼苗,容易;把幼苗、尤其是病残的幼苗培植成参天大树,难。正因为难,更能显示一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水平。

由这则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爱护犯错误的孩子:青少年思想幼稚,往往会因为一时是非不分、认识糊涂而干了错事,这在所难免,做师长的此时应该以宽大为怀,容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引导他们以此为戒,完美心灵。为师者切忌只图一时痛快、一时轻巧,对其一棍子打死。这一推或一拉,也许就让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

人生的诀窍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教师的长处就应该是拥有教育智慧。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六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七

陶行知是近代着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我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随着年代的发展,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陶行知四块糖果读后感篇八

希冀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

在现代文明的曙光中。

能挺直匍匐了数千年的腰脊;。

您把一生的追求。

献给了挚爱着的祖国与真理,

为了改造愚顽落后的旧教育。

高举起“行动”的锄头。

开垦出东方中国生活教育的处女地;。

您把永无憩息的奋斗。

谱写成催生新世界的进行曲,

毫不犹豫地脱去西装革履,

去忠诚地实践自己的箴言——。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我不相信这世间真有什么轮回,

但我认定这宇宙之中必有一种永恒!

否则,当一颗巨星陨落了半个多世纪,

您那夺目的理性光辉。

怎会穿越时空照耀着新纪元华夏大地?

深秋,当我在充满寒意的夜晚。

徜徉在您深邃而亲切的思想里,

城市中白昼的浮躁与功利。

一如淡淡的浓雾。

在透着清凉的夜风中吹散而去……。

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

正俯着身子在侧耳倾听。

乡村小学里孩子那琅琅的读书声,

并且在用热切的眼神注视着。

中国的教育将会走向哪里?

这是一种无法拭去的思虑,

这是一团难以释怀的心绪!

“亲民亲物亲赤子,

问古问今问未来。”

谁的胸襟还会如此博大无私?

这是一条跨越世纪的历史长河,

这是一个永不消逝的伟大声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为了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崛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