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模板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8:51:30 |
  • ZTFB |
  • 11页

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体验。注意总结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以免影响整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思路,丰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意在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计算;能正确进行分数之间的混合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练习,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练习的活动中,教育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这部分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各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并能认真思考和积极回答老师的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置的题型也是由易到难,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各个智力发展阶段,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加深了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把分数加减法的方法简单概括为:“一看,二通,三算,四约,五化”。

具体的就是一:看清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二是异分母先通分,化成同分母,三是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四是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五是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后同学们做这种题目就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去做,简便又不易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整个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完全将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人,从新授知识环节开始,学生有很大的学习空间,他们将自己出题、自己探究、自己验证最后自己上台展示学习的全部过程,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也是树立他们学习信心的最佳时期。

在练习环节,以同桌为学习小组,出题交换练习再交换检查,满足了学生想当老师,出题给别人做再由自己进行批改的心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全神贯注,会比其他环节更加专心、用心,正是因为如此,他们自己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深刻的知识拓展。

本节课的标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划分,只要讲解了有一个运算符号的加减法就行。但是课堂发展很自然地将知识拓展到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以及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的简便运算。然而,这些知识素材都是由学生提供的,不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自己原创的东西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佳的教学资源。

三、知识之间的整合与联系。

从教学过程看,这节课的知识不仅整合了一个单元,还与整个小学阶段的加减知识完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由小学三年级的分数的简单加和减,到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和减,再到分数的加和减与整数、小数的加和减之间的关联,可以说一节课含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加减基本知识、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虽然内容丰富,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愉快;教师讲学也很轻松,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睦。

四、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学习了知识,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他们能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研讨过程,他们会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同学出题、批改等,他们会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联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他们在学习中树立了信心,建立了自信,他们发现学习数学原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数学知识原来是这样发展的。

五、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本节课以“喜羊羊种地”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通过图片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喜羊羊种地”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另外设计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将自主探究的权利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当然,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从而达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在黑板上的板书、情境图。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2)师: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新授铺垫

1、小黑板出示:笔记本3元4角讲义夹4元7角5分

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共多少钱?

2、根据生回答板书:8元1角5分

3、提问你是怎样算到的?

4、把这三个数据化成用“元”作单位分别是多少?(板书:3.4元4.75元8.15元)

5、根据这三个数据,你可以得出哪些数学算式?

板书:3.4+4.75=8.15(元)8.15-3.4=4.75(元)8.15-4.75=3.4(元)

6、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三、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3.4+4.75=8.15吗?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列竖式。两名学生板演。

你是怎样列的?在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探索减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刚才通过自己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蒜,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列列8.15-3.4这道题,看看怎样列结果才能等于4.75。

学生尝试列竖式。一名学生板演。

你是如何列的?有没有不同的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化简的探索

8.15-4.75=3.4这道直接请学生起来说怎样列,老师板演。

提问:列竖式计算的结果是3.40,我们算的对吗?为什么?

那你觉得在横式上写哪个比较简便?

小结:所以有时我们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4、比较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

四、巩固练习

1、48页练一练第1题

运用刚才学的,四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大组做的又对又快。四人板演。

全体校对。

2、48页练一练第2题

看谁的眼睛亮,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能化简的要化简。

3、练习八1-3题

4、归纳总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有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58.20。

-49.20。

9.00。

53.40。

+58.20。

111.60。

49.80。

+49.20。

99.00。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58.20。

-49.20。

9.00。

53.40。

+58.20。

111.60。

49.80。

+49.20。

99.00。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50+3040+2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2+6=。

35+3=2+46=。

35+30=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53+6。

22+5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