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7:18:56 |
  • ZTFB |
  • 12页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所收获和进步。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和罗列无关信息,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可读性。掌握一些写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总结。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一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c. 一二组念歌词, 三四组律动配合。

(2) 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

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

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

( 3 )学生演唱歌曲.

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

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

(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

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 歌曲处理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 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大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草原歌曲。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三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迷人,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迷人,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四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马蹄。

摔跤偏西鄂温克羞涩低吟襟飘带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又。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五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1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六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风光美。

人情美。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八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1课时。

教学挂图2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九

1.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借助网络资源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音乐资料,自主合作探究,在听、观、思、辩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学生迅速融入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激情,力求体现音乐与相关艺术形式紧密连接所呈现的人文性,使之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辅助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课下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辅助学生完成活动的创意与合成;课堂上在参与学生活动的同时,完成《音乐课程标准》“让学生从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常识”的要求,在学生感性的认识之后,给予学生理性的指导。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教师辅助点拨的教学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2.教师从理性的层面分析归纳、总结民族音乐的特征。

1.了解草原上的民族(蒙、哈、藏)的风土人情。

2.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3.初步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进行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并能大胆、自信地加以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欣赏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3.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草原音乐的形式及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1.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风土人情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展示(每组由组长负责)。

2.请音乐课代表做这节课的主持人,由他来把三个小组收集的资料串起来做展示。教师和主持人、三位组长一起课前准备好撰稿。

本单元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学生回答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点:藏族民歌节奏舒展,旋律自由起伏、欢畅;歌曲演唱高亢、嘹亮、装饰音多。哈萨克族民歌常有附点、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歌词具有即兴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

三、简介内蒙古。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9。

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塞外苦寒之地的艰辛生活让蒙古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又延续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现在,请出主持人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四、学生用课件、图片等展示他们的收获。

主持人: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let’sgo!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这奇妙的旅程吧。

组长总结生活方式:蒙古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牛马羊群是他们的伙伴,他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马和骆驼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组长总结服装服饰:蒙古族随着草原草地沙漠的变化无常的气候和长期游牧生活形成了奇特的服装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

组长总结饮食住所:蒙古族居住的大多是圆形的蒙古包,四周围上白毛毡,冬暖夏凉,易于搬迁。蒙古族以乳类、肉类为主。特色食品有奶酪、奶茶、奶豆腐、手扒羊肉。

我们请老师带我们走入民族音乐欣赏这个环节。

五、内蒙民歌欣赏。

1.欣赏长调《辽阔的草原》。

有人说长调和马头琴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独一无二,蕴含着草原文化的精髓。如果这两样消失,蒙古文化也就消亡了。

如今,一直在草原上自由回荡的蒙古长调获得了世界性的声名。去年的11月份,蒙古长调入选为联合国第三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在此之前,同为草原文化精髓的马头琴已由蒙古国独立申报成功。

蒙古长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曾经讲过她亲历的一件事:她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回父女俩被几头野狼围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亲拉起了马头琴,女儿唱起了《辽阔的草原》,狼停下脚步聆听,而后慢慢离去。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歌中的“他”字可以不确定为男性或女性,因此这首民歌可以有着宽泛的理解。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草原和骏马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婚礼歌,有宴歌,还有对季节变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长调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开阔的大草原,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再放一遍《辽阔的草原》,请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2.欣赏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

下面我来出一个谜语,看谁能说出谜底。

有匹马儿歌声美,

只有头来没有腿,

没有腿,跑得快,

跑遍草原人人爱。

歌中唱的是什么乐器呢?你能猜出来吗?对!是马头琴。这种琴,琴杆又细又长,琴身是又扁又平的梯形,两面蒙的是马皮,琴杆儿的顶端还有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小马头,所以才得名为马头琴。它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合奏的,最有特色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它的发音圆润、婉转,适合演奏悠扬、辽阔和深沉的旋律。

下面大家来欣赏一段音像,这是著名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首曲子的印象,你听到了什么?(同学发言)。

这首曲子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辽阔的草原》,在后半段出现了模仿马嘶的声音。

再听一遍,注意听马头琴独特的音色。

六、课堂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蒙古的另一个宝: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呼麦”。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喉”,所以,它被称作为一种“喉音艺术”,它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技巧,可以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而形成罕见的多声部。下面我们来听听。

播放《阿尔泰山颂》。

七、感受与体验。

播放音像:热情的蒙古人在宴会上高唱祝酒歌敬献美酒的情景。一排学生手举美酒,一排学生手捧哈达,其余学生跟唱祝酒歌。体验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感受蒙古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课堂总结。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曲调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十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3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简析:

《草原的早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读写“原”,认识部首“偏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设计思路: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在这节课中,我紧扣一个“情”字开展教学: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时--入情。

开课时,孩子们伴随着草原上优美的歌声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顺势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这两次感知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二、在朗读感悟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时我借助草原上热闹景象的课件演示,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帮学生理解“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先看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通过读书、想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三、在感情朗读中--抒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这些天,我们随着春姑娘走过了小池塘,翻过了梅花山,领略了小池塘的美丽,梅花山的热闹。今天春姑娘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听,那儿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出示图片,放歌曲)。

3.师: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说说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看图,闭上眼睛,小朋友想想:四周都是黑乎乎的,这时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点点白,天慢慢亮起来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似乎连风儿都躲了起来。小朋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草原气氛怎样?(安静、宁静)。

指导读词“黎明的宁静”

(2)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你听过鞭子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读词“啪!啪!”)。

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牧民)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指名读)。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3)(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小朋友你看了感觉如何?(像一块巨大的绿绒地毯。)指导读词“铺满新绿”

(5)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段。

(1)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多?自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羊儿的多?(一只只、涌出、羊群)出示图片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2)如果你是草原上的羊儿,被关了一夜,清晨,看到通向无边草原的圈门开了,你会怎么做?来到广阔的草原上以后呢?你想干什么?指导读词“涌出”“蹦跳”

(3)羊儿们此是多么高兴、欢乐?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4)看到自己的羊群奔向了远方,牧民们可着急了,于是他们--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图片)想学学牧羊人的样子吗?边做动作边读。

(5)草原的早晨充满这欢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段。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图,说说为什么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儿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书上用了一个词,叫什么?(回荡)。

(5)草原的早晨真美,谁愿意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

4.配乐齐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你想说点什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以及有关写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羊儿欢。

牧民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